本文作者:西安旅游A

西安墓地导游 西安墓地导游招聘

西安旅游A 2024-03-16 4
西安墓地导游 西安墓地导游招聘摘要: 本文目录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西安导游词5篇精选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一、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厦门到惠安包车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

本文目录

  1. 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
  2. 西安导游词5篇精选
  3. 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

一、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厦门到惠安包车

阳陵,又称汉阳陵,是汉景帝刘启及其皇后王氏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渭城区正阳镇张家湾、后沟村北的咸阳原上,地跨咸阳市渭城区、泾阳县、西安市高陵区三县区。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陕西汉阳陵导游词5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西安墓地导游 西安墓地导游招聘

我们现在参观的是汉阳陵考古陈列馆,该馆于1999年9月30日正式对外开放。阳陵是西汉第四代皇帝景帝刘启的陵墓。这里是陈列馆的前言大厅。大厅正面墙壁上的浮雕,表现的是汉景帝阳陵周围从葬俑出土时的情景。看到这些千姿百态,无臂赤身的裸体俑,您可能会问:“素以‘非礼勿视,非礼勿听’为行为准则的中国人,在汉代怎么会展示这样的裸体俑?”其实,这只是历史老人跟我们开的一个小小的玩笑。这些俑在汉代时既非裸体,更非无臂。而是一群着衣贯甲的陶俑,它们的臂膀是用木头雕刻好后固定在陶俑肩上,陶俑身上还穿着色彩绚丽的丝、麻质地的衣服,属于专为帝王和达官显贵们从葬的着衣俑。其余三面墙上的浮雕是依据史料和汉壁画而创作的艺术品,表现的是在西汉皇帝们出行时,专为他们鸣锣开道的仪仗车队。

阳陵是汉景帝与王皇后同茔异穴的合葬陵园。从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153年)始建寿陵起,到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王皇后入葬,阳陵修建时间长达28年,当时正值西汉盛世——“文景之治”时期。晋江厦门包车

阳陵陵园占地面积很大,地上地下的文物十分丰富。经过近三十年的考古调查、钻探和发掘,考古工作者基本掌握了陵园的形制、布局及规模。特别是通过对陵园南区的从葬坑、帝陵封土堆四周的从葬坑和陪葬墓园的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各类陶俑及其它珍贵文物。这些轰动中外举世瞩目的考古发掘使阳陵成为陕西旅游景点中的又一新热点。

前面木板上的图表是西汉世系表。表现的是西汉十一位皇帝(吕后除外)的相互关系、在位年代及先后顺序。在这些皇帝中,较为著名的有斩蛇起义、创立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开创“文景之治”的盛世贤君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还有反击匈奴侵略,拓展大汉疆域的一代雄主汉武帝刘彻。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画像就是汉景帝刘启,他生于公元前188年,死于公元前141年,为西汉第四代皇帝。他32岁时(前157年)即位,在位17年。

他在当政期间顺应历史潮流,继续推崇“黄老之术”,实行“无为而治”与“和亲匈奴”的政策,成功地平息了“七国之乱”,使西汉王朝的统治更加巩固,经济进一步繁荣,国家安定,百姓富足。

景帝与其父文帝的开明统治被后世史家称为“文景之治”。

景帝在位17年,陵墓修了共28年,刚即位平定七国之乱,没有修陵墓,后来自己修了13年,剩下15年的工程是由其儿子武帝为其所修。

这边是考古陈列馆,首先我们看一下这个沙盘图,按千分之一缩小的。在右手边,这个区域就是阳陵弋,皇帝会把天下的巨富、豪侠、文士全部聚集于此,行程一个新的商业重镇,环节巨富的盘踞势力,能够更好地统治中央集权。

这边主要展示的是建筑材料,这件就相当于现在的路牌,脊兽,建筑物末端的装饰品,是为了驱鬼、避凶的。瓦当,分为文字瓦当,例如一些吉祥话“与天长久”“长乐未央”等,云纹瓦当,祥云、云彩,汉代崇尚道家思想,神仙踏祥云而来,瓦当做在自家房子四周,云雾缭绕,蓬荜生辉。门前踏步台阶,空心的花纹方砖,这样的设计减轻建筑物自重,减少石料,隔音、防潮,

同时表面的花纹防滑。这件是围棋盘,雕刻凌乱,质地是一块铺地用的方砖,推测不是给皇帝陪葬的,有可能是守陵人闲暇之余的娱乐活动。出土于刑徒墓地,手铐、脚镣。这边是祭祀的礼器,圆形为玉璧,用来祭天,长方形的是玉圭也用于祭祀,同时古时臣子上朝所持之物,大小则代表着级别。这个白虎、玄武砖是代表4个方位的空心方砖。这个是计时的,功用类似于沙漏,不过里边装的不是沙子,而是水,水通过滴水口滴出,水位会下降,而水上浮着一只船,船上有一只带刻度的箭,随水位的下沉,刻度变化,根据刻度变化来计时。旁边是陶罐,用于盛放粮食用,铜钵是吃饭的碗,陕西八大怪,泡馍大碗卖。这边的俑发髻在上,方便带冠。印章,“太官之印”就是御膳房的印章。玉璧,是哪里的?皇帝陵墓多建于此,建都在此,就地取材,蓝田玉。弩机,是西汉时期最先进的远射程兵器。铁镭,人们使用的秤砣。虎头鎏金饰品,鎏金把黄金磨成粉末状,粉末放于

水银之中,混合涂于物体的表面,加热,水银蒸发,留下的则是鎏金了。颜色较为亮丽的是修复过了的,2个没有修复。金饼是皇帝赏赐有功大臣的礼物,不可以流通。高颧骨骑兵马,咋一看像我们关中地区的老太太,其实西汉时期不可能有老太太当骑兵的,通过一点可以证明,没有马镫子,人们靠臂力支撑上马,推测是内蒙古地区一些胡人,羌人的形象,工匠用于一种夸张艺术手法,展现出他的骁勇善战。此处为丛葬坑的部分复原,当初都是整齐排列放于棺材里边,棺材腐朽后,上边的土砸下来,就是旁边零落不堪的形象了。这里是动态的一个展示,弯腰负重、行走的士兵,旁边这个俑腰带是用贝壳所制,缠于腰间保平安,是平民所有,官家、皇家则使用的是玉腰带,身份等级的象征,乱世藏金,盛世藏玉,还有腰缠万贯的意思。持剑武士,腰间插着铁剑,铠甲是熟牛皮所制,无法剥离,整体切割下来。下来塑衣式陶俑给王公大臣陪葬,穿着真实衣服的是给皇福州到厦门包车

帝陪葬所用。因为衣服是陶土所塑造出来的,保存下来,使得艺术价值较高,展示了汉代人的服饰,此陶俑双手抄于前胸,就是一个扫地的宫女了。拱手忌坐粉彩女俑,是镇馆之宝,首先观其色,颜色比之前我们看的的任何一件都要鲜艳完好,关中地区气候干燥,颜料很容易挥发,这件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其次,观其形,这是一个女子拱手作揖的形象,坐法和跪是不一样的,叫做忌坐,臀部压在脚踝之上,身体向左倾斜,拱手作揖跟像是掩嘴偷笑,面容精致,柳叶眉,丹凤眼,樱桃小口,全都是汉代标志美女的形象,而且汉代讲究以白以瘦为美,做出了纤细的腰身,白皙的皮肤,整个汉阳陵的陶俑中,我们发现的都是非常正式的形象,唯独这一件显得略微调皮,可能不是一个正式场合,所以是镇馆之宝。她的发型也很讲究,就做堕马髻,就是从马上摔下来的造型,以女子下垂的头发代表妩媚之感,当时很多的官家小姐,为了追求下垂的妩媚之感,甚至给自己买一些

假发系上。这边看一下汉代的服饰,起舞偏偏的乐妓俑,身段像水蛇一样,特别显瘦,但是把裙摆做的特别宽大,其一展示女子舞姿的飘逸,其二可以使这件陶俑稳稳当当的站于此处,衣服层次感很鲜明,里外共有3层,一般是非常正式的场合会穿,比如是大臣上朝、表演、宫廷宴会、接待贵宾。在汉昭帝刘弗陵之前的衣服是一个筒形筒下来的,里边是不穿任何东西,不穿内衣的,但在刘弗陵之后是上衣下裳,中间裹了一层,女孩子必须下边穿裤子,因为刘弗陵比较年轻,霍光想让自己的女儿当上皇后,一直怀不上孩子,害怕刘弗陵在后宫见女孩子太多,乱出事,将衣服改了。

兵器都是按照3分之1缩小了的。西汉时期人们没有生产车间、车床,更没有很精致的打磨工具,打磨全部靠手工,能将物品打磨到如此圆润、精致,实属不易的工程。铜带钩,男子的皮带扣。冥钱,汉代是没有军饷的,人们服役出征,家人都会给带一些零花钱,虽然

是陶俑,也做了出来。水囊,水壶。铜斗量、铜斗,两个要结合在一起用,人们把粮食放在铜斗之中,把铜斗量在上边一转,分粮食时,多余的就拨出来了,比较公平。权衡利弊,什么是权,就是这个,小砝码,用如此精细小巧的砝码去称量自己的厉害关系。铜鉴,用来接水的,还可以当镜子用,以人为鉴由此而来。陶井、连锅灶,关中地区的农村依然使用,灶左边少饭,右边用余温来把水烧熟,环保、二次利用。人们的生产力已经是很先进了。中间的牛,体型很大,种牛,西汉时期人们注重培养金鹰品种,木质的乐器、工具。

此俑外展了,神的侧面可以佩剑,佩剑上朝,因为西汉崇尚武力。

烤肉的烤架。西汉人们多数饮食以蒸煮为主,这就是偶尔改善饮食所有的了。

葬玉。玉含、玉塞、玉敷眼、玉剑阁。您看这个比较透,那么这种玉就是蓝田玉的活玉。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碑林第一陈列室前是专为陈列>修盖的碑亭。>是碑林最大的石碑,刻于公元745年,是唐玄宗李隆基亲自书写的。孝经是孔子的学生曾参编篡,专门讲孝道的。前面一部分是李隆基为孝经作的序。

玄宗为孝经写序的目的是表示自己要以“孝”治理天下。后面是孝经原文。小字是玄宗为孝经作的注释。底座由3层石台组成,上刻有生动的线刻画,有蔓草、狮子花等,是唐中期比较有代表性的。上面是浮雕卷云瑞兽。此碑由4块石头组成,底下有石台,因而称“石台孝经”。

阳陵位于汉长安城东北,西南距未央宫遗址17公里,西距汉高祖长陵6公里,位于汉家帝王陵阙最东端。陵区东西长近6公里,南北宽1—3公里,占地面积十余平方公里。“阳陵”是因陵处汉弋阳县内而得名。

这个模型是以千分之一的比例做成的。鸟瞰整个阳陵,其平面分布为不规则的葫芦形。这个位于陵园中部偏西的高大封土堆就是景帝的陵墓,它坐西朝东,为整个陵区的中心。帝陵西北呈长方形的条状物是刑徒墓地,用以埋葬修陵过程中因病、受罚或遇意外事故而死去的刑徒。景帝陵西北长短不等的条状物是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北军。与它在南面遥遥相对的长方形标志是1号建筑遗址。帝陵东北的另一高大封土堆是王皇后墓,这是西汉帝后同茔异穴丧葬制度的具体诠释。帝陵北侧稍远处的两个形制较小的封土堆似为景帝较为宠爱的两个妃子的墓冢。封土堆的大小及距离的远近体现了汉代森严的等级制度。我们再看帝陵的东南侧:高台上圆形物是罗经石遗址,南北向长短不一的条状物是南区从葬坑,象征着守卫帝陵的南军,再南面的长方形建筑即是阳陵考古陈列馆的所在地。从帝陵东阙门外直至马家湾,是一条宽敞笔直的司马道,司马道南北两侧是王公大臣的陪葬墓,依身份高低从西向东成棋盘状排列。司马道顶端的方形地带为阳陵邑遗址。

这个模型使我们看到,整个陵园以帝陵为中心,南北对称,东西相连,布局规整,结构严谨,既体现了皇权至上,尊卑有序的封建等级观念,也体现了汉代事死如事生的传统葬俗。

直至目前,我们对帝陵本身的考古发掘尚未触及帝陵的地下墓室,只限于封土四周的垣墙、四阙门及陵东从葬坑。考古发掘中出土的陶俑陶畜类数量很大,别的文物虽数量有限,但其所包含的艺术性和文物价值却不可小视。下面几个柜台展出的文物或照片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汉代的瓦当艺术、建筑艺术及刑罚制度。

瓦当是中国古建筑檐头筒瓦前端的遮挡物。其上多有纹饰和文字,作为装饰和表达美好愿望之用。瓦当初为半圆,秦汉时开始出现正圆形的瓦当。文字瓦当上“千秋万岁”、“与天无极”、“汉并天下”及“富贵万岁”等吉祥用语,表达了汉代人民在文景两帝的开明统治下,企盼天下统一,国泰民安的祥和局面能长久持续下去的深切愿望。瓦当上成熟而优美的小篆更以其圆润柔婉的笔画,匀称和谐的线条向人们展示着汉代书法的无穷魅力。

对南阙门遗址的发掘表明该门当时由两座三出阙构成。阙为一种礼制建筑,多置于都城、宫门、祠庙及陵墓前。它可用于观望守卫,或用于张示昭令。阳陵南阙门遗址是我国目前考古发掘中年代最早、级别最高的三出阙建筑遗址。这种由一主阙、二子阙组成的三出阙,为皇帝专用。它的发掘对研究我国门阙制度的起源和发展及对后世建筑风格的影响都具有重要意义。

这张照片向我们清晰地展示了在南阙门发掘过程中发现的一段散水。散水指在大型建筑的屋檐下,把核桃大小的卵石紧密地砌在一起,形成一个长方形的坚固的承水面,用以承接屋檐上滴下的水珠或水流。散水一般中间略高,以便承接的水能向两侧流走。南阙门遗址散水宽0.9米,全长14.6米。它的发掘为我国建筑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

展橱里的这块青砖上刻着我国现存最早的围棋盘。该围棋盘为17道,出土于南阙门遗址中。过去普遍认为我国原始围棋盘道数较少,可能只有11道或13道,至东汉时围棋大多还是17道,唐以后才普遍使用19道围棋盘。这块砖质围棋盘的发现补证了史料的不足,说明我国早在西汉时围棋水平已达到了17道。

景帝时虽称盛世,但却远非所有人的天堂。据文献记载,阳陵是在20万刑徒经过28年艰苦的劳作才最后修成的。这里展出的两种刑具出土于阳陵西北约1500米处的刑徒墓地之中。这种稍大些的刑具叫钳,是刑徒脖子上所带的刑具,另一种稍小的叫钛,是套在刑徒脚后根上的刑具,类似今日的脚镣。

从葬是指将各类陶器和器物一同埋入地下,供墓主人在冥世役用的一种丧葬形式。埋葬这类冥器的坑穴称从葬坑。阳陵共发现四处大型从葬坑,它们分别分布在帝陵、后陵封土堆四周及帝陵东南和西北,其性质和内涵各不相同。现已对南区从葬坑和帝陵从葬坑东区进行了局部发掘,出土了大量的陶俑、车马、兵器和生产生活用具。这些考古发现既是西汉帝王丧葬制度的反映,也是西汉时期经济繁荣,军力强盛和物质生活丰裕的缩影。

帝陵共有81座从葬坑,围绕封土堆四周呈放射状分布。其排列密集有序。这些坑长短有别,内涵亦有所不同,当属官署、侍卫、府藏等性质。出土器物有仪仗骑兵、侍卫武士、侍从等陶俑,同时还出土了大量的马、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这说明了当时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景象。还有战车、兵器、生产生活用具等,数量极多。在帝陵从葬坑中还发现了宦官俑。这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宦官形象,对研究帝陵从葬坑的性质以及宫廷内使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南区从葬坑位于帝陵东南,北距皇后陵300米,共计有24个坑,呈南北向14行排列。坑中有排列密集的武士俑群,有储存粮食的仓库,还有牛、羊、猪、狗、鸡等陶质动物及成组的陶、铁、铜质生活用具。这些坑展现了汉代的军旅场景。

阳陵南区第10号从葬坑全长120米,宽3.8米,深8米。展现的是汉代的军旅场景。该坑北半部为排列整齐的武士俑及相当数量的生活用具。武士俑均着战袍、铠甲,执戟拥盾,面向东方,立于木质踏板之上。此陈列再现了南区第10号从葬坑北端的局部场景。

中间及最后沿墙的异型柜中陈列着站立铠甲武士俑,行走铠甲武士俑,素衣跽坐乐俑,素衣跽坐持物俑,戴武弁的陶俑头,持物直立素衣俑等。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建筑就是钟楼,位于西安市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它建于明洪武十七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随着城市中心的东移,到了明神宗万历10年,将钟楼来了个整体拆迁,迁至今址。

钟楼呈典型明代建筑艺术风格,楼高36米,重檐斗拱,华丽庄严。由基座,楼身和楼顶三部分组成。基座是正方形,全部用青砖砌成。楼身为正方形木质结构,外面以回廊环绕,里面为二层楼,楼内有木梯盘旋而上。楼内上下两层正方形大厅里,陈列着明代以来各种名贵瓷器及红楠木家具,四面门上布满浮雕画,风格厚朴生动。楼顶为四角攒尖结构,上面覆盖着碧绿色的琉璃瓦,顶端大圆顶高5米,金光闪闪,辉煌灿烂。

钟楼的西北角上陈列着一口明代铁钟,重5吨,钟边铸有八卦图案。它比钟楼早先悬挂的铜钟小得多。钟楼原先悬挂的巨钟是唐代景云年间铸造的"景云钟"。现在这口钟收藏于西安碑林。据说,钟楼从迎祥观迁到今址后,虽然楼的式样大小并没有改变,但景云钟却怎也敲不响了。没有办法,只有另换。为了将景云钟移到新建的钟楼上,当年在西大街西段搭起一座斜桥,利用桥面斜坡把景云钟运到了钟楼上。据说"桥梓口"也因此而得名。

钟楼内西墙上嵌刻有《钟楼歌》和《钟楼记》碑刻。《钟楼歌》是当年修建钟楼的陕西巡抚龚懋贤在解职赴京时登楼所赋。诗中对钟楼做了热情的赞颂。《钟楼记》是督修过钟楼的巡抚张楷所作,详细记述了钟楼的身世。在钟楼的门上有木刻浮雕故事画共64幅,其中有木兰从军、嫦娥奔月、柳毅传书、八仙过海等等。建国后,西安市人民政府又对钟楼进行了三次大规模修葺,使这座古建筑又焕发了昔日的风采。

与钟楼遥遥相对的是鼓楼,楼底门洞为南北向,北通北院门,南达西大街。鼓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与钟楼是姊妹楼。在鼓楼的第一层北面有一面巨鼓,与钟楼上的晨钟形成暮鼓,所以称为鼓楼。楼体呈长方形,基座的门洞高与宽均为6米,洞深38米。鼓楼建筑为重檐歇山式,琉璃瓦覆顶,重檐三滴水。楼分上、下两层。南北檐下各有一块匾,南为清乾隆皇帝御笔刻书:"文武盛地",北为咸宁县书生李允宽书写"声闻于天"。在鼓楼的外檐都饰有斗拱,四面有回廊。天花板上油漆彩绘云形图案,古色古香,十分美丽。钟鼓楼交相辉映,使古城西安更加美丽壮观。

二、西安导游词5篇精选厦门包车

西安是举世闻名的世界四大古都之一,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多、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西安是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中华文化的代表,有着“天然历史博物馆”的美誉。下面是我为您精心整理的关于西安的旅游导游词,欢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安,古称长安,是昔时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笔下《马可·波罗游记》中闻名的古丝绸之路的出发点。西安,这座永恒的都市,就像一部活的史书,一幕幕,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早在 100多万年前的旧石器期间,以西安的蓝田猿工钱代表,揭开了人类文明的一页。到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期间,先民们在此制作了村庄——半坡村,成为中国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的典范代表。西安的建城史已有 3100多年。汗青上周、秦、汉、唐等十二个王朝在此建都,历时 1100多年。中国意为中央之国,中国的中心之点或叫大地原点就在西安,难怪“秦中自古帝王州”!秦始皇在此制作了中国构筑史上的精品阿房宫,在骊山制作下场限庞大、埋藏极为富厚的汗青宝库秦始皇陵,在汉唐时期,西安就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对社交流的中心,是其时生齿最早高出百万的国际多半市。“东有罗马,西有长安”是西何活着界汗青职位的写照。至今,带团日记,西安与天下名城雅典、开罗、罗马齐名,同被誉为天下四大文明古都。西安无愧于中原文明的劈头地。

“西安文物甲全国”,深挚的汗青文化积淀和众多的文物事业遗存使西安享有“自然汗青博物馆”的美称。

秦始皇戎马俑坑被誉为“天下第八大事迹”,秦始皇陵是最早列入天下遗产名录的中国遗迹,明代古城墙是至现代界上生涯最完备、局限最弘大的古城墙遗址。连年,汉阳陵的开拓又一次造成了天下的惊动,其出土的裸体彩俑被誉为“东方维纳斯”。市内有 6000多年汗青的半坡遗址;明代成立的藏石碑三千多块、被誉为石质汗青书库的碑林博物馆;文物蕴藏量世界之最的陕西汗青博物馆;唐代闻名高僧玄奘法师译经之地大雁塔;西北汗青最长的清真寺化觉巷清真大寺,以及西安旅游区内的中原始祖轩辕黄帝之陵黄帝陵;汉武帝刘彻之墓汉茂陵;唐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唐乾陵;释伽牟尼佛指舍利存放之处窍门寺等驰名中外的景点。

天然景观峭拔险要,境内及四面有华山西岳、终南山、太白山、王顺山、骊山、楼观台、辋川溶洞等风光胜景区,更有周边的丛林公园十余个。人文山川、古城新姿交相辉映,组成迂腐西安特有的神韵风韵。

西安的旅游商品出产具有浓重的处所特色,秦俑仿成品、仿古青铜器、秦绣、玉器、丝绸、工艺瓷器、户县农夫画、唐三彩、瓷板画、景观表、麦杆画、关中剪纸等民间工艺品异常富厚。全市有保举旅游购物市肆 15家,可以较好满意旅客差异条理的购物必要。同时,西安的餐饮业可以供给世界八大菜系及西欧西餐、东瀛鬼子收拾、韩国烧烤、东南亚风味、清真等各式鲜味好菜,掘客仿唐菜 120多种,形成以唐菜为主的传统菜和以陕菜为主的当代菜。在世界饮食业优质产物评比中西安的饺子宴,羊肉泡馍等八个品种荣获金鼎奖,出格是西安独具特色的处所小吃吸引着八方来宾。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现在铁路、公路、航空交叉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世界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海内各都市开发有 100多条航线。

现在的西安,又是一座以机器、电子、电工、航空航天、轻工家产为主,拥有 500多个科研机构、 40余所大专院校,经济繁荣、情形美妙、文明整洁的当代都市。厦门政府包车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古城西安,我就是你们这回西安之旅的导游。我姓徐,大家就叫我徐导好了。今天参观的第一个景点是世界遗产之一,秦兵马俑。景点位于西安临潼,我们坐的车也是去临潼的,行程大约四十分钟。我想提到西安的临潼,你们肯定会想到举世无双的秦兵马桶。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秦始皇陵园,请大家按次序下车。你们知道秦兵马俑的来历吗?原来以前的朝代,皇帝逝世都是找一些活人陪葬,后来到了秦朝,一个大臣对秦始皇说:“之前的朝代乃是用活人陪葬。我觉得这样对您不是很妥当,不如让能工巧匠们打造出一支用泥土做成的您那南征北战、所向披靡的大军如何?”秦始皇觉得这个想法挺不错,就答应了下来。其实要不是那时候秦始皇的一点头,今天就见不着这气魄雄伟的兵马俑军队。兵马俑的规模宏大。目前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差不多有平时的50个篮球场那么大,坑内有兵马俑8000个左右。

现在我们来到的地方是一号坑,也是三个坑中最大的一个俑坑,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你看都点了三个俑坑总面积一半还多呢!既然面积那么大,那么数量也非常多,有6000多个。一号坑上面已经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我们可以走进大厅再细细游赏,游览时也要注意安全哦!

你们请看,那身材魁梧,头戴曷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的就是将军俑。有的神态自若,目光炯炯,一看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有的则是颔首低眉,若有所思,好似在考虑如果作战,战胜敌人。满是大将风范。

再看那些武士俑,各个体格健壮,它们身穿战袍,披挂铠甲,脚登前端上翘起的战靴,好像在听候号角,待命出征。

接着继续来看骑兵俑,仔细观察,它们身上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左手持弓箭,仿佛随时准备上马冲杀。

西安墓地导游 西安墓地导游招聘

打仗时期,肯定少不了一群良驹。看前方,那陶马跟真马一样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如果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跳上征程。

不管是将军俑、武士俑还是骑兵俑,都好像在暗下决心,为秦国统一天下作殊死拼搏,甚至连陶马也好像在打算一定要精忠报国,走进它的身旁,似乎能感爱到轻微的呼吸声……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慨。

各位亲爱的游客们,时光飞逝,今天的秦兵马能之旅也就告一段落了,现在我们准备启程回宾馆,接着后几天的活动内容……

大家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到古城西安,很高兴认识大家,我是你们本次的导游,我叫许晨轩,大家叫我许导或晨轩就可以了。下面让我们开始西安古城墙之旅吧!

首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西安古城墙,西安古城墙又称为西安明城墙,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中心区,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轮廓呈封闭的长方形,周长13。74千米。城墙内人们习惯称为古城区,面积11。32平方千米,著名的西安钟鼓楼就位于古城中心。

请大家紧跟我不要掉队,我们前面的是城作文 墙的主城门,像这样的城门共有四座:我们面前的长乐门(东门);还有永宁门(南门);安定门(西门),安远门(北门)。它们四座城门作为明城墙的原有城门,因当时的军事,防御需要,都是单门洞,且都修建了三道城墙,两道城墙之间又形成了翁城。至今为止,四座城门中除永宁门外,其余三座城门都只剩下两道城墙。

好了,下面是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请大家一个小时后在这里集合。

本次游览结束,感谢大家对我工作的支持,谢谢大家,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以后有缘再见。

刚下火车就大吃一惊。导游介绍西安的第一句话竟是:“没有到过西安就不算到过中国!”不禁哑然,我竟做了十八年的不是中国人的中国人。再看周围,稍感安慰,同一团中有数位五十多岁的团友,他们竟做了半个多世纪的“假”中国人。话虽有些不妥,但西安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尽在其中。

西安人很喜欢叫这座城市为“古都”,抑或直接呼其古名——长安。更有甚者要求国家更改城市名称,叫“长安”或“西京”。我想,这就是西安特有的文化内涵,是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沉淀。尽管有高楼大厦、有高速公路、有商业中心,但西安保留着全国最完整的古城墙,为了保护地下文物,他们甚至放弃建设地铁。这种对文化传承的坚持在过于重视经济建设的今天尤为宝贵。

西安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古老,继而,我发现了她的坚持。

第一站是西岳华山,初中时就读过“山河表里潼关路”的诗句,华山之险,历来称颂。在周围黄土高原的大背景下,华山的岩石变得十分突出。黄土的中心竟是一座石垒的高山,怎能不令人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凭借索道,我们轻而易举地征服了北峰。但相比于其余的东、南、西、中四峰,北峰不过是半山腰上的一个平台。也许是古人知道华山难爬,所以称此为北峰,聊感安慰而已。抬头望去,海拔2187米的南峰高高在上,刚刚还埋怨这来回110元的索道费太贵,现在才发觉值得,否则爬死也到不了山顶。

没有爬到顶端,我便打起了退堂鼓。第一站就遇到了本次旅游的第一大遗憾——没有征服华山。但是,看过了“自古华山一条路”的险峻,相信不虚此行。

如果要评一个“最名不符实奖”,我想西安将有两样东西入选。一是羊肉泡馍。来西安前总认为它是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的象征,一见之后,不过是将羊肉汤浇在碎面饼之上,遂大失所望。另一个便是钟楼。初到西安,问当地人何处最好玩时,十有八九都推荐了钟楼、鼓楼。它的地位就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大世界之于上海。记得当时有人到上海来玩,总会被问“大世界去白相过吗?”去过,那很好。没去过,哎呀,你怎么大世界也不去?可惜啊。于是,我对钟楼、鼓楼也充满期待。

钟楼位于西安市的正中心,周围车水马龙,因此钟楼就好象车流中的一座孤岛,需要由地道才能抵达。沿着地道走了一大圈,方找到钟楼的入口。拾级而上,才发现那不过是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平台。所谓“一览”西安市区根本不可能,更不用说“鸟瞰”了。匆匆游览一圈便走了下来,心中还暗自庆幸——还好没有买钟楼、鼓楼的套票。第二天,从买套票的团友之抱怨声中,我更觉庆幸,似乎还有些幸灾乐祸了。

今年年初,上海博物馆展出了数座由陕西空运来的兵马俑。那时也没觉得如何,不过是几个泥人罢了。然而,当真正站在兵马俑博物馆的一号坑前时,成百上千的“泥人”所构筑起的气势丝毫不逊于千军万马。我想,很少有人能不心潮澎湃。周围有不少外国游客,大多数人对中华文化少有涉猎,但他们同样在那里啧啧称奇。他们所感到的,不是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不是秦朝工匠的精湛技艺,而是那股不可抗拒的气势。7a64e4b893e5b19e31333238666266人们说音乐是无国界的,它的旋律能感动世上几乎所有的人,兵马俑有何尝不是如此?

在兵马俑博物馆内参观了一圈,已觉双脚无力,心想秦始皇也够猛的,光陪葬的军队就怎么多。然而,当看到几十平方米的秦陵复原模型角上一小块标着“兵马俑遗迹”的模型时,我真有些惊呆了。我已经找不出词语来形容秦始皇以及这座偌大的陵墓,剩下的只有可惜与愤怒——为这座陵园的荡然无存而可惜,为项羽当年的暴行而愤怒。

如今仅存的只有秦始皇的墓地,一座兀然孤立的土丘。据说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而没有进行发掘。因此我们只看到了根据《史记》记载复原的墓内情形。豪华、奢侈等词已不能描绘其中的装饰,我也只能再次发出一阵阵惊叹。看过模型,却已再无气力爬上那座土丘(昨日华山之行已消耗了太多的体力)。于是有了此次西安之行的第二大遗憾——没有将秦始皇踩在脚下。

旅游途中,听到了一副有趣的对联。上联:翻身要靠共产党。下联:发财不忘秦始皇。横批:感谢老杨。“老杨”即是1974年发现兵马俑的四位姓杨的当地农民。巨大的陵园因项羽而付之一炬,堆砌如山的珍宝只有一小部分仍伴秦始皇长眠地下,另一大部分却似乎鬼使神差地到了当地人民手中。因为旅游业,秦陵、兵马俑所在的临潼区已成为西安最繁荣的地区之一。这,是可笑,抑或是可悲?

曾有一种说法:看近几年的中国要去广东,看近几十年的中国要去上海,看近几百年的中国要去北京,看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则要去西安。似乎一个“古”字足以成为西安的定语。

但是,我为西安鸣冤,因为西安有华清池。且不说当年蒋介石“督战”时住的五间厅,单是骊山山腰上的一座小亭就足以见证中国的五十多年历史。自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发生后,它的名字历经“总统蒙难亭”、“捉蒋亭”、“兵谏亭”的变化,每一个名字都是一段历史。如最后的“兵谏亭”是近几年为缓和海峡两岸矛盾所改的。历史总是由小处折射,由此可见一斑。

8.关于陕西西安古城墙的导游词5篇

三、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西安墓地导游 西安墓地导游招聘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这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吗?这房子曾经也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我们知道了它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会堂。这房子的一大用处是供老人和孩子们居住的:这些老人当中可能包括岁数较大的妇女即母系氏族的酋长。另一个作用在此举宗教礼仪活动:如儿童长大之后在此举行成丁礼。如果氏族成员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象劳动产品如何分配,对外族进行报复等问题,氏族成员都要在此举行议事会,进行商讨。这房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氏族成员受教育的场所。当一天劳动之后,氏族成员围坐在火膛周围听有经验的妇女讲授生产生活经验。

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半坡各个时期的房屋:

这两所分别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圆形的房屋东西直径为6.3米,南北直径6.7米,门向南开,门宽1.10米,门两侧有隔墙,中间的灶炕被后期的一个窑穴所破坏。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边长为3.8米,深为0.7米,入口为斜坡式。入口两侧有四个对称的柱洞,灶坑居中,这所房屋的结构简单,但也比较潮湿。

再看这所半地下式的长方形房屋,此遗址东西长4.4米,南北宽3.2米,深64厘米。西部比东部高出约10厘米,形成了一个平台,是半坡人睡觉的地方。挖掘时在房屋的东部发现了一些陶罐、箭头和盛贝壳的碎罐。这都说明了半坡人睡觉有固定的地方,放置东西也有一定的顺序。

这个遗址是后期的房屋遗址。此遗址面积为17平方米,门向南开,地面上铺有一木板,四周竖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间用藤条连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里外都用草泥涂上,这是最早的框架式结构的房屋。这座房屋已有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陶窑展厅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窑一座。虽然陶窑已残,但还能看出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在遗址中我们一共发现了6座陶窑。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横穴窑,后期使用的是竖穴窑,竖穴比横穴先进。陶窑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水,火的帮助,通过化学变化从而制作出的物质,制陶术是人类在大自然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大小各异。但由于陶窑体积较小,每窑每次只能烧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虽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却可以达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时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好,彩陶颜色纯正,不禁使人感慨万分。陶窑的形式虽然粗陋,结构简单,但却完整合理。当时人们利用它烧出了人们的生活用品,也烧出了色彩绚丽的彩陶艺术品,为当时人们的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原始文化大放异彩。

围沟北边为墓葬区,这里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种形式,但头部一律朝西。另外还有5例为集体改葬的二次葬。这个有名的墓葬遗址说明当时人们非但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灵魂观念,而且已经有了葬礼这种宗教行为。

当原始人类还差不多过着动物般生活的时候,他们还不能将自己同自然分开,对于自身的生死没有那么关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前,他们的尸骨被随意乱扔,说明他们还没有产生灵魂观念,更不要说还会想到人死后灵魂将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的宗教观念。从考古发现,宗教最早产生于大约距今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就发现撒有含赤铁矿的红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做为陪葬,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鬼神的崇拜。半坡遗址的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对于灵魂观念,鬼魂崇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当时已有了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和墓葬方式如死者头部朝西,表明灵魂的去向,可能与是否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表明一天结束的观察中受到启发,认为人死后也像太阳落山,到西方的另一个世界。半坡村墓葬遗址中,儿童和成人墓地分开,反映了人们已对灵魂做出区别,相信冥间也有年龄层次的分别。此外,从墓葬中也可以看出仰卧伸展葬者可能为当时氏族中地位稍高一点的人或一般的村民,而伏卧葬,屈肢葬者为当时氏族战争中被俘获的人或者是一些因疾病死亡的人。人们认为他们因怨而死,死后灵魂无法安宁,一定会成为怨鬼作祟于人间,所以必须用残酷手段处置他们,使他们无法作祟于人间,实行二次捡骨葬可能是认为尸体腐烂以后灵魂才能最终从肉体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或转生。

★ 2019年5篇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 5篇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753.html发布于 2024-03-1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