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旅游A

导游讲解西安帝陵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西安旅游A 2024-05-10 2
导游讲解西安帝陵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摘要: 本文目录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陕西旅游景点: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一、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1、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

本文目录

  1.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2. 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
  3. 陕西旅游景点: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

一、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1、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2、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的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的地方,地下冒出来的水都是热的,而炎帝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3、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4、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近代大规模修葺始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5、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余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6、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7、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8、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9、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10、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11、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江泽_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第二进是行礼亭。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根大石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幅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着的是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现在我们到了第四进――墓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耒耜是一种原始农具,他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_书记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好,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2、炎帝,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13、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15、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16、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17、炎帝陵位于湖南省东部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始建于何时以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宋太祖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

18、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年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19、太和山前之炎帝陵高6米,底径27米。陵前立有道光年间镌有"炎帝神农氏之墓"碑文的墓碑。1986年炎帝陵修复工程竣工后,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曾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镌于一块汉白玉碑上,立于墓前的碑亭中央。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荫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

20、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21、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22、至午门,可见这是一座门墙牌坊式大门,正门有三,正门两边红墙各开边门,均为上下方结构。进入午门后至二进行礼亭,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撑梁枋,亭上悬匾横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下有联曰"德照千秋光盛业;功垂万世展宏猷"。亭中摆香炉,供人行礼。第二进是炎陵庙的主体建筑大殿,24根石柱支撑殿顶。殿内悬匾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联曰"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神龛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像,炎帝像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灵芝,像前有一装有五谷和药材的竹篓。神龛上悬"齐天鼻祖"横额,两边有联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整个殿内雄伟壮观,氛围肃穆。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在唐朝时开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定例为三年一大祭,清朝进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

23、至炎帝陵景区观光,祭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思先祖启遍尝百草引苍生之福祉,念先祖耒耜兴农饱百姓之恩泽,心中当有无尽感慨,亦会引发一份淳朴浓郁的民族情愫。

24、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25、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26、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28、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29、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yun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30、★ 5篇有关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31、★ 2019年5篇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

二、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寻找西安导游

1、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游,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事实上是一种对旅游景点进行历史的、文化的、审美的解读的文体。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一走进兵马俑宽敞巨大的展览厅,心里的一切感受都随着历史的烟云而飞了,单单的剩下两个字——宏伟!

3、眼里所见的一切是宏伟的。兵马俑虽为人工塑造,但是仍有触目惊心之感。远古,一位帝王的勃勃野心;现在,留给世人的是惊心动魄!千年来尘封的记忆,在它出土的刹那间豁然开朗。这种宏伟,是一种惊心的宏伟,是一种悠长带有韵味的宏伟,更是一种让人掰开了、揉碎了也绘不出的宏伟。恍惚间,茫然四顾,战火硝烟,兀然四起,这又是何等的悲怆!而这些,又何止是一件艺术品呢?

4、心的感觉是宏伟的。历史的敬、恨、憎、爱,这又何止呢?如果说,兵马俑是历史的见证,那么,我会大声地说:“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还是现代人瞩目的光辉!”

5、在这样宏伟的兵马俑前,我无法太过仔细地观察它们,因为,我的心早已把它铭记了。没有人会无视这巨大的宏伟,因为它是无与伦比的,它是中国乃至世界的奇迹!

6、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宗导。今天由我带领大家到西安临潼出土的.秦兵马俑参观。

7、秦兵马俑,在古今中外的雕塑是上是绝无仅有的,它惟妙惟肖地模拟军阵的排列,生动的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

8、现在已发掘出三个俑坑,每个俑坑中都有兵马俑,共八千多个。一号坑最多,兵马俑近六千多个。

9、现在一号坑上已盖起了一座巨大的拱形大厅。请大家向前看,这就是我所说的拱形大厅。大家请随我来到大厅上。请往下看,这些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

10、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兵马俑博物馆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丁雅宁,很高兴能够陪伴大家度过一段美好的时光。

11、秦兵马俑位于西安市临潼宴寨乡,在秦始皇陵园东侧1500米处。这是一个浩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这支队伍阵容齐整,装备完善,威风凛凛,气壮山河,是秦始皇当年浩荡大军的艺术再现,是一支“威武之师”,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12、秦兵马俑不但闻名于中国,而且在世界也是举世无双的。大家知道吗?法国前总统希拉克曾于1979年亲自来中国参观兵马俑,连连称赞说兵马俑是“世界第八大奇迹”,还赞誉道:“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13、现在我们已经到达了兵马俑的1号俑坑,这是所有俑坑中最大的一个,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兵马俑有八千多个呢。大家看,这是骑兵俑,它们上身着短甲,下身着紧口裤,足登长靴,右手执缰绳,左手持弓箭,好像随时准备上马冲杀。再看,这是陶马,陶马与真马一般大小,一匹匹形体健壮,肌肉丰满。那跃跃欲试的样子好像一声令下,就会撒开四蹄,腾空而起,踏上征程。

14、我就介绍到这。下面大家可以细细游赏,两个小时后在门口集合。要注意安全,保持卫生。

15、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西安的秦兵马俑世界遗产景观。我姓罗,大家可以叫我罗导,请各位跟着我一起进入秦兵马俑内参观。

16、秦兵马俑是我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享誉世界,举世无双。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兵马俑规模宏大,已发掘了三个俑坑,总面积近20000平方米,坑内有兵马俑近八千个,大家现在身处的位置就是兵马俑一号俑坑的上面。一号俑坑总面积14260平方米,有六千多个兵马俑。大家站在高处鸟瞰,可以看到坑里的兵马俑,一行行,一列列,排列十分整齐,构成一个行止有序、进退有据、组织严密、固若金汤的军阵编列。

17、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多,个性鲜明。大家仔细看看,那些头戴鹖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的是将军俑,而那些身着铠甲、足登长靴,右手执兵器的就是骑兵俑。看他们神态自若的样子就知道是久经沙场、重任在肩。

18、这里每个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剩下的时间,各位可以仔细端详,领略一下兵马俑的雄伟气势。

19、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20、兵马俑分为三个区。第一个区的兵马俑最多,他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有的拿着长矛准备进攻;有的跪着,手拿长弓准备发射;还有的拿着剑准备进攻。二号区的损坏比较少。损坏最大的是三号区,几乎全没有复原。兵马俑中的“士兵”有高有矮,高的达到两米,矮的也有一米六。

21、我告诉你一个秘密,兵马俑中的“马”的尾巴是个透气孔,因为古人在制作兵马俑时天气非常炎热,而“马”里面是空的,如果不经常排气,“马”就会爆裂。其实,我们现在看到的黑黑的兵马俑并非是原来的样子,他们刚被挖出来的时候是五颜六色的,非常好看。他们怎么会变色的呢?因为他们刚从潮湿阴冷的地下被挖出来,就立即接受到了炎热的空气,他们的颜色在二十四小时之内渐渐脱落,就成了现在黑黑的样子。哎,要是能看一眼有颜色的兵马俑就好了。

22、西安兵马俑,欢迎大家下次再来观看!

23、大家好,很高兴今天为你们介绍兵马俑,我姓杨,大家可以叫我杨导。

24、今天呢,我为大家介绍的兵马俑可是”世界八大奇迹”。是秦始皇为了安葬自己而建造的,但具体位置不明,1987年3月11日,一位农民在挖井时发现一件陶器,就把它交给了有关部门,之后,通过考古,兵马俑就被考古学家发现了。

25、来!拿游客往这走,我们现在的正前方,就是大名鼎鼎的一号俑坑,也是四个坑里最壮观的,你们看看这宏伟的场景,是不是觉得这好像就是真正的战场,前面的游客麻烦蹲一下,让后面的游客好看的见。

26、大家跟紧,前面就是二三号俑坑。虽然没一号宏伟,但里面的兵马俑还是不错的。

27、来,我们现在高处鸟瞰,这整齐而又宏伟的部队,就像当年秦始皇当年带领的那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气势磅礴的队伍,这壮观的奇迹就在我们眼前,一定要好好观赏。

28、现在,我们走进兵马俑。你们看,这些骑马的骑兵,坐在车上的车兵和走路的步兵是不是很像真的?这威武的士兵,眺望远方的将军,都让我们感到惊讶,我个人还是最喜欢这独特的跪射俑。他跪在地上,搭着箭,嘴角微微翘起,好像射中目标是他意料之中,再加上那威武的眼神,实在太帅了。

29、他们就像要迎战似的,八面威风。真是”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勇士啊!

30、亲爱的游客们,你们好!很荣幸和你们见面,我是带你们参观兵马俑的导游,——小赵,本次参观不要乱扔果皮和塑料袋,以免破坏自然环境。

31、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坐落在距西安37千米的临潼县城东,南倚骊山,北临渭水,气势宏伟,是全国重点的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秦始皇帝陵东发现三个大型陪葬的兵马俑坑,并相继进行发掘和建馆保护。三个坑成品字形,总面积22780平方米,真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呀!坑内置放与真人马一般大小的陶俑陶马共约7400余件。三个坑分别定名为一号、二号、三号兵马俑坑。

32、下面我们来看看一号坑,一号坑最大,坑深5米,面积14260平方米,现在坑内有6000余陶人陶马,井然有序地排列成环形方阵。坑东端有三列横排武士俑,手执弓弩类远射兵器,似为前锋部队,其后是6000铠甲俑组成的主体部队,手执矛、戈戟等长兵器,同35乘驷马战车在11个过洞里排列成38路纵队。南北两翼的后卫部队。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身高1。7米左右,最高的1。9米。陶马高1。5米左右,身长2米左右,战车与实用车的大小一样。人、马车和军阵是通过写实手法的艺术再现。秦俑大部分手执青铜兵器,有弓、弩、箭镞、铍、矛、戈、殳、剑、弯刀和钺。青铜兵器因经过防锈处理,埋在地下两千多年,至今仍然光亮锋利如新,它们是当时的实战武器,身穿甲片细密的铠甲,胸前有彩线挽成的结穗。、富军吏头戴长冠,数量比武将多。秦俑的脸型、胖瘦、表情和年龄有差异。统一六国之后实行全国征兵制,兵源来自全国各地,这恐怕是他们在脸型、表情、年龄上有差别的主要原因。工匠们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把它们表现得十分逼真,在这个庞大的秦俑群体中包容着许多显然不同的个体,使整个群体更显得活跃、即真实又有生气。

33、坑中步兵俑的数量最多,约7000件,以地位高低区分,有军吏俑和一般士兵俑两大类。军吏俑中又有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中级军吏俑和下级军吏俑的区别。一般士兵俑中又有轻装步兵和重装步兵的区别。区别上述各类俑的主要标志是冠饰、甲衣和履等。

34、将军俑也叫高级军吏俑,是目前所知俑坑中级别最高者。将军在战争中起举足轻重,因而秦俑坑中将军俑的发现也屈指可数。将军俑和军吏俑、一般士兵的最大区别是:将军俑头戴箸冠,军吏俑头戴版冠和云长冠,一般士卒则没有以上两种帽子,则戴介帻或束发挽髻。将军俑除具有以上特点外,还身材魁伟、高大,上身戴有领花、肩花呢。

35、立射俑在秦俑中是一个较为特殊的兵种,出土于二号坑东部,所持武器为弓弩,与跪射俑一起组成弩兵军阵。立射俑位于阵表,身着轻装战袍,束发挽髻,腰系革带,脚登方口翘尖履,装束轻便灵活。此姿态正如《吴越春秋》上记载的“射之道,左足纵,右足横,左手若扶枝,右手若抱儿,此正持弩之道也。”立射俑的手势,与文献记载符合,说明秦始皇时代射击的技艺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各种动作已形成一套规范的模式,并为后世所承袭。

36、武士俑即普通士兵,作为军阵主体,在秦俑坑中出土数量为最,可依着装有异分为两类,即战袍武士和铠甲武士。他们作为主要的作战力量分布于整个军阵之中。战袍武士俑大多分布于阵表,灵活机动;铠甲武士俑则分布于阵中。两类武士皆持实战兵器……

37、兵马俑坑中的每乘战车前都驾有四匹陶马。陶马的大小和真马相似,身长约2。10米,通高1。72米。四马的造型基本相同,均剪鬃缚尾,举颈仰首,张口作嘶呜状。中间的两匹服马双耳前耸,目光前视;两侧的骖马脖颈分别向外侧微微扭转。

38、秦始皇陵文官俑是兵马俑中的一个奇特种类,数量稀少。文官俑恭谦而立,低眉颔首,腰挂书刀、背背砥石,整装在岗。

39、今天的旅行到此结束,我们度过了愉快的一天,欢迎你们再来美丽的西安,再来看着举世无双的兵马俑,希望我还做你们的导游!再见!

三、陕西旅游景点: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东陵,一座是陕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则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完好。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乾陵游览一番。

【乾陵的特点—乾陵的结构和规模—墓前石刻】

各位游客,当我们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还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帝王陵。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穿过陕西西部的小县城乾县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设置陵寝、门阙、城墙,表现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现在我们已站在梁山脚下,抬头能望见武则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东,一马平川梁山在西,山势峥嵘。远观梁山,有3座山峰相连:正对游客的远处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为武则天陵寝;南面稍低的左右对峙的两峰为闭楼,其形象特别,当地群众俗称奶头山。“以山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与山峰浑然一体的设计,实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唐太宗原以为如此筑陵较为节俭,还能免被盗之灾,谁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费更为惊人,也未免去被盗之灾。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导游讲解西安帝陵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武则天生平介绍—述圣记碑—无字碑】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在讲解这两块碑石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则天是怎样当上女皇的。西安导游私人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据惯例,皇帝应立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所以破例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继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权渐渐旁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今广元县。父亲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到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14岁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旋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她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起,实际掌握大权的已是武则天了。之后,武则天用酒毒死长子,废次子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经过36年的奋斗,这位女人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许大家会想,一个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层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为中国皇帝,这无疑是对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挑战,难道不会招来种种非议吗?但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武则天当政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这一切都得到历代史学家们的肯定和赞扬。武则天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对自己的功绩加以评说,现在我们在南门外看到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述圣记碑,全碑共7节,故又称七节碑。据说,由7节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七节碑高7.5米,重89.6吨。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碑文8000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文,后中宗书写,表面上颂扬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实际上抬高了武则天自己。碑刻成后,还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现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个别字的金饰。

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无字碑就是说立碑时碑上没有刻一个文字。为什么立一通无字碑呢?至今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想让后世的人对她作出公允的评价;一是说,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德无量,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但作为一个儿子,又不便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立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论。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你现在会问: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无字碑变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题字,于是现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大部分字也已无法辨认。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写、旁边用汉语翻译的“朗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废弃,因此这个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看到了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宾像是唐代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标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关系的乾陵石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同世界各地3op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往来。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从那时起创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有的人已经在问,石人的头怎么都没有了?是的,61个雕像绝大多数的头早已毁掉,现只有两尊有头,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使臣。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长安图志》虽记载了39个王宾的姓名,但人们很难将这些姓名和石刻王宾像对上号,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

关于头像损坏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雕有他们国家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侍卫的石像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了头部,使人无法辨认;也有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百姓气极,遂将其头部打碎。还有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才是乾陵石人崩溃、台殿烧毁、石刻破坏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些石像损坏的时间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如果仔细阅读无字碑上的文字,会发现在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还对乾陵进行了维修,结果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这里还是“蕃王俨侍立层层,大马排行势欲腾”,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损的记述时有所见。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武皇陵前。当大家想及那座高耸山峰下安息了千余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乾陵不仅外观宏伟,内藏也十分丰富。据述圣记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它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必定会不计其数西安哪里找导游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所盗,惟有乾陵因盗挖时风雨大大而幸免于难。建国后考古勘查也证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直至墓门,共39层。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挖开,确非易事。考古勘查还证明,陵墓四周没有盗洞,墓道的石条和夯土仍为原来合葬武则天时的样子。因此,乾陵有幸成为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

解放以来,挖掘乾陵的建议多次被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都没有同意挖掘。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考察时就说过:“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我们真诚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护之列,并希望乾陵能为中国的旅游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导游讲解西安帝陵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些,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和蔼,亲切,自然轻松。

4易出现的问题1.缺乏鲜明主题和观点

3.结构层次不清楚,逻辑性不强,条理不清晰。

4.导游词不是散文,书面语太重介绍,口语化注意不够;

5.应该有自我介绍以及导游惯用语,同时要注意与游客进行交流,尽量有互动节目。

6.没有处理好“景”与“事”的关系,讲故事或者事理往往游离景点内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60775.html发布于 2024-05-1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