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秦兵马俑介绍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
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兵马俑坑在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先后发一、二、三号三个坑。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先后发现二、三号坑。一号坑最大,东西长230米,宽612米总面积达14260平方米。在这个坑内埋有约6000个真人大小的陶俑,目前已清理出的有1000多个。在地下发现形体这么大,数量这么多,造型如此逼真的陶俑,实在是一件令人难以置信的事。
走进博物馆的大厅,只见在地下5米深的地方,整齐地排列着上千个像真人大小的武士全身呈古铜色,高1.8至1.97米,一个个威武雄壮,真是气象森严,令人望而生畏。还有如真马大小的陶马32匹。陶马4匹一组,拖着木质战车。
兵马俑的排列是3列面向东的横队,每列有武士俑70个,共210个,似为军阵的前锋。后面紧接着是步兵与战车是的38路纵队,每路长约180米,似为军阵主体。左右两侧各有一列分虽为面南和面北的横队,每队约有武士俑180个,似是军阵的两翼。西端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似为军阵的后卫。武士俑朋的身穿战袍,有的身披铠甲,手里拿的青铜兵器,都是实物。组织严密,队伍整肃。几十匹战马昂首嘶鸣,攒蹄欲行。整个军处于整装待发之势。
威武雄壮的军阵,再现了秦始皇当年为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而展现出的军功和军威。
这批兵马俑的艺术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兵马俑的塑造,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而创作,艺术手法细腻、明快。陶俑装束、神态都不一样。光是发式就有许多种,手势也各不相同,脸部的表情更是神态各异。从它们的装束、表情和手势就可以判断出是官还是兵,是步兵还是骑兵。这里有长了胡子的久经沙场的老兵,也有初上战场的青年。身高达1.96米的将军俑,巍然直立,凝神沉思,表露出一种坚毅威武的神情。那个武士俑,头微微抬起,两眼直视前方,显得意气昂扬而又带有几分稚气。那个身披锨甲,右手执长予,左手按车的武士,姿势动作显示出他是保卫的车士俑。
总之,陶俑具有鲜明的个性的强烈的时代特征。这批兵马俑是雕塑艺术的宝库,为中华民族灿烂的古老文化增了光彩,也给世界艺术史补充了光辉的一页。
兵马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兵器有剑、矛、戟、弯刀以及大量的弩机、箭头等。据化验数据表明,这些铜锡合金兵器经过铬化处理,虽然埋在埋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刃锋锐利,闪闪发光,表明当时已经有了很高的冶金技术,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
在1991年以前,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的是一号坑。1991年9月,三号坑正式开放。三号坑面积只有一号坑的二十七分之一。但从这个坑出土的战车、武士和其他物品分析,这个坑可能是作为一、二号坑的统帅部。
1974年3月,陕西临潼县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著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著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执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1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执长兵器。他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20米是二号坑,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曲尺形军阵,面积6000平方米,估计可出土陶俑1000多件,兵马和鞍马近500多匹。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是由334件弩兵俑组成的小方阵。第二单元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一至八过洞,是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的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包括九至十一过洞,是由19乘战车和100余件随车徒手兵俑组成的方阵。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至1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功能守,自我保护力强,反应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仍为作战的主要力量。木质战车因为年久已朽,但车辕、轮等却在泥土中留下了清晰的印迹,车上的铜质构件尚存在。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字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米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俑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在我国,陶俑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但那时制作的陶俑体形较小,火候低,制作粗率。而秦兵马俑不仅形体高大,而且制作精细,造型准确,工艺水平极高。1980年1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当时皆被埋在7米深的坑里,外面用一个木椁装着。出土时,因木椁腐朽,土层塌陷,两辆铜车马都残破严重,其中二号铜车马已碎成1,555片,经过考古工作者和各方面专家两年半细心艰苦的修复,二号铜车马于1983年10月1日正式对外展出,一号铜车马也于1988年正式展出。
这两乘车都是四马单辕,呈前后纵向排列,前面的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二号车叫“安车”,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的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乘室前面及左右两侧有三个车窗,后面留门,门窗都可以灵活启闭,窗上的小孔可以调节空气,从中外望。车上有椭圆形伞状车盖。此车通体施以白色为底色的彩绘,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头、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这说明此车是用来保护后面二号车的安全的。
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发现的最大青铜器。它的出土,为考证秦代冶金技术、车辆结构、工艺造型等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一号兵马俑坑T2方二过洞出土,通高1.97米,位于战车后(车为木质,已朽)。在车迹右侧伴出有鼓的遗迹一处,可知是掌握金鼓指挥军队的高级将领。此俑身穿双重长衣,外披彩色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即护肩甲),胫部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其附近伴出青铜长剑1柄。身体强壮,长方面庞,两颊各有一撮浓,面容严肃,气质威武。
一号兵马俑坑T20方十过洞出土,为指挥车上的高级将领。身穿彩色鱼鳞甲,头戴鹖冠,双手交于腹前作拄剑状。身体魁梧,五官粗犷,神态武勇。造型准确,比例合宜。尤其面部的塑造更为精彩,富有肖像性的特征。
二号兵马俑坑T9试掘方出土,位于长方形车阵的左后角,是此车阵的高级将领。通高1.96米,身穿双重长衣,外披鱼鳞甲,下穿长裤,足穿翘尖履,头戴鹖冠。双臂自然下垂,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长形脸,一把长须,神态雍容儒雅,好像手握雄兵百万,成败胸有成竹。
出土于一号兵马俑坑T1方三过洞车后,是指挥车上的高级将领。通高1.91米。此俑没穿铠甲,上身穿交领右衽双重长衣,腰际束带。下身穿长裤,足登方口齐头翘尖履。头戴鹖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呈八字形垂于胸前。上身微向前倾,左手作拄剑状,右手持物不明。身体粗壮结实,大头宽面,容颜憨厚,性格纯朴,似出身于行伍的一位高级军吏。
这3件武士俑的装束基本相同,都身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下身穿短裤,腿扎裹腿,头绾圆形发髻。有的穿短靴,有的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作提弓弩状。此类圆髻铠甲俑,一号兵马俑坑内目前共出土155件,其中有84件是跟随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其余71件是独立步兵俑。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的步兵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俑的发髻部位于头顶的右侧,反映了秦人尚有的习俗。交领右衽长衣属于汉服,而短靴和腰际束的革带属于胡衣,显示了秦朝时民族文化的融合已深入到人民的生活。左面第一个武士俑身上有一刻文“尚”字,为陶工名,是此件陶俑的制作者。
铠甲武士俑(局部三号俑坑出土)
出土于三号俑坑南区的甬道内,是担任警卫任务的卫兵,秦国称为短兵。俑身穿铠甲,脑后绾六股宽辫形的扁髻。右臂前曲,右手作持长兵状,威然挺立,神态英武。身体的塑造手法比较简洁,无过多的虚饰。面部的雕刻细腻,风格明快。眉毛经过艺术夸张,塑得棱角分明,远看使面目的轮廓更加清晰。面部施粉红色,眼睛绘白睛黑珠,炯炯有神。此俑是三号俑坑中比较成功的佳作。
这些武士俑都是一号兵马俑军阵的步兵俑,以其装束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图1、图4是介帻铠甲武士俑,图2、图3、图6是扁髻铠甲武士俑。介帻铠甲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衣,外披铠甲,双肩有披膊。下穿短裤,胫缚护腿,足穿方口齐头履。头绾圆形发髻,上罩尖顶的圆形软布帽(古名介帻)。左手作握剑状,有手作提弓弩状。图5的背甲上有两个陶环,环上原系结着箭箙,箙内有箭百支。介帻铠甲俑是重装步兵俑,一号兵马俑坑内已出土403件,其中独立步兵俑88件,隶属于战车的步兵俑315件。介帻铠甲俑不戴头盔,作战英勇,是秦国步兵的重要组成部分。
扁髻铠甲俑的装束与介帻铠甲俑的主要区别,是在脑后绾六股宽辫形扁髻。有的扎裹腿,有的缚护腿;有的穿靴,有的穿履。有的握弓弩,有的持矛、戈等长兵。图6的手势比较特殊,左手半握拳,手腕扭转拳心向左下方,持物不明。一号俑坑内现已出土扁髻铠甲俑51件,其中独立步兵俑22件,隶属于战车的步兵俑29件。
这两件武士俑为轻装步兵俑。身穿交领右衽长衣,腰束革带;下穿短裤,腿扎行滕;足登履;头绾圆形髻。左手作按剑状,右手作提弓状。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铜镞及铜弩机。图7的武士俑身材修长,长方面庞,五官粗犷,是关中秦人的典型形象。图8的武士俑,高颧骨,络腮大胡,似来自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士兵形象。一号俑坑内现己出土战袍武士俑400件,多为军阵的前锋。
出土于二号俑坑T12试掘方内,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马背上雕有鞍鞯,头上戴有络头、衔、缰。骑兵俑身高1.80米,立于马前,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的铠甲比步兵和车兵的甲衣短,长度仅及腰际,双肩无护肩甲,这样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上衣为窄袖口,双襟交掩于胸前,长度及膝,这样抬腿上马比较方便。下身穿长裤,足登短靴,头戴圆形小帽,帽上有带扣结颔下。骑兵俑的服饰是秦人服饰与古之“胡服”交融历史中最典型的例证之一。
二号兵马俑坑T12试掘方出土。马身长约2米,通首高1.72米。剪鬃辫尾,两耳前耸,张口作嘶鸣状,马背上雕着两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垫。鞍的质地似为皮革,鞍面为红色,上面缀有八排粉红色的鞍钉。鞍下衬着绿色的鞯,鞍的两侧及前后两端缀有叶形及条带形的彩带作为装饰,鞍上有条类似皮质的扣带盘绕马腹,把鞍紧紧固着于马背上。鞍后有秋攀于马臀,以防鞍向前滑动。过去认为中国马鞍的出现始于汉。秦俑坑骑兵马的出土证明秦王朝时已有了低桥鞍,只是还没有马镫。马镫始于西晋时代,到隋唐时代带马镫的高桥鞍出现,骑兵马具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
出土于二号俑坑北半部T12试掘方。容颜端庄,一双大眼绘着白睛黑眼珠,灼灼有神。面部轮廓清晰,肌肉起伏的变化合乎解剖原理,是件优秀的艺术佳作,身上残存的彩色较多,朱红色的衣领和联甲带,面部施色两层,下层为红色,上层为粉红色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0方七过洞的一乘战车旁。通高1.88米。身穿铠甲,双肩无披膊,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双臂向前半举,双手作控辔状。身微前倾,目光下视,神情专注地控驭着车马,是个忠于职守的御手。兵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头上都戴冠,其地位高于一般士卒。
出土于二号兵马俑坑T1试掘方战车后。通高1.89米。身穿长襦,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头缩圆形发髻。戴长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垂于胸前。甲衣比较特殊,双臂的护甲(古名披膊)长及手腕,手上并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护甲(古名盆领)。这种甲衣为迄今为止考古发掘所仅见。古代战车上的御手站在车上控驭车马,目标大容易受到敌人箭镞的伤害。御手一旦受伤则车易失控,造成军队混乱而致败,所以特别注重对御手的防护。
二号俑坑南侧T1试掘方一过洞出土。高1.82米。同出的还有御手俑和车左俑。三件俑在车上作横一字形排列,中间为御手,两侧的甲士古名之为车左和车右。此俑居于车的右侧,故名车右俑。身穿长衣,外披铠甲,胫缚护腿,足穿履。绾圆形发髻。左足向左前方跨半步作丁步站立姿势,右臂前曲作持戈、矛等兵器状。左臂下垂,衣袖绾于肘部,曲掌掌心向下作按车状。头微向左侧转作凝神听令状。只要一声令下,即可腾跃登车,驰骋疆场。
二号俑坑南侧T1试掘方出土。高1.82米。位于战车的左侧,一手作按车状,一手作持长柄兵器状。古代战车上三名甲士的职责:御手负责驾驭车马,车左和车右分别负责与车两侧的敌人格斗,所谓“左攻于左”、“右攻于右”。古代的车战,是双方的战车相向冲击错毂交战,车左和车右的分工是与这种战法相适应的。
出土于一号俑坑一乘指挥车后,高1.93米。身穿内外两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前胸甲的下摆呈尖角形,背甲的下摆平齐,长及腰际,双肩无披膊(肩甲)。头戴鹖冠,足穿履。双臂自然下垂,右手缩于袖管内,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五官清秀,一把长须,显得足智多谋。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9方九过洞的指挥车旁,车迹的附近伴出铜甬钟1件。钟是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俑高1.95米,身穿交领右衽内外两重长衣,腰束革带,腿缚护腿,头戴鹖冠,没穿铠甲,是轻装的将军俑。左手作拄剑状,右手半握拳,持物不明。
出土于一号俑坑东端T10方五过洞的一乘指挥车旁,车迹的附近伴出鼓的遗迹。鼓为将领用以指挥军队的号令之一,所谓“鼓之则进,重鼓则击”,俑通高1.96米,身穿两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双肩无披膊。甲的周边彩绘的花纹已脱落。头发拢于脑后绾成扁髻,戴鹖冠。双臂自然下垂,右手拇指与食指、中指相捏缩于袖管内,左手半握拳,持物不明。下巴有长须,面带笑容,显得性格开朗。衣角上有“宫臧”二字印文,为陶工名,是此俑的制作者。
出土于一号俑坑中部一指挥车旁,通高1.97米。身穿彩色鱼鳞甲,甲上的花纹已脱落仅在泥土上留有残迹。戴鹖冠,冠上有带系结颔下,带尾飘于胸前。双手交于腹前作拄剑状。络腮胡,容颜开朗,性格豁达。
出土于二号偏坑东北角的T4试掘方内,通高1.95米。身穿双重长衣,外披鱼鳞甲,双肩有短小的披膊,戴鹖冠。双手交垂于腹前作拄剑状,二号俑坑的督兵方阵由跪射俑和立射俑组成。此将军俑位于弩兵方阵的左后角,当为弩兵的指挥官。
二、西安旅游必去景点推荐有什么
西安是我一直想去的地方不错的哟,很有历史韵味的呢,今天我来推荐我感觉一定要去打开的景点哈,那些体现西安的古都气质的地方哈。
这个十三朝国都的地方,来了一定不会让你后悔的呀。
来西安怎么能不看兵马俑呢,这是咱的历史文物呀,真的见证了我们古人的智慧呀,到西安,不到秦始皇兵马俑一定是一大遗憾。
兵马俑出土的时候是彩色的,现在的兵马俑没有颜色不是因为颜色被氧化了,而是脱落了,可以在博物院的照片上看到彩色的兵马俑。
📍详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陵北路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
交通攻略:西安火车站东广场乘游5专线(306路)、915路、914路到达,也可以乘坐西安地铁9号线到达华清池站后,可出站换乘602、613公交车,前往兵马俑景区。
⚠️:公交车上会有导游介绍沿途的一些故事,然后会让有需要的去团个讲解团。8/人还是很实惠,讲解很快最后会带到购物区。不要管购物,听完讲解然后在自己去逛一圈。
⏰开放时间:旺季(3月16日—11月15日):售票时间08:30、停止检票17:00、闭馆时间18:30。淡季:停止检票16:30、闭馆时间18:00。厦门包车群
⚠️:建议提前订票,门票相当火爆避免影响行程。
路线推荐:兵马俑目前为止发掘了三个坑,游览一般按照一、二、三、铜车马展厅的顺序来走的。一号坑最早发掘,面积最大,二号坑很小,三号坑规模也挺大。
盖章:二号坑出来左侧文创店有六个章,最后大门右侧文创体验中心有七个章,盖章全部都是免费的,可以带自己的小本本来盖章。
想游玩体验好点的话推荐早一点去,不然各种旅行团到了就是人山人海。
有时间的小伙伴还可以去丽山园逛一逛,有免费的讲解员讲解,可以了解兵马俑的知识。
景区里面不推荐买吃的和纪念品,特别是出门的那条长步行街。
最好不要和合照,因为是土地下的东西,不要购买兵马俑送人,拍照不要开闪光灯。
今年这个大唐芙蓉园可谓是火爆全网了吧,重现昔日繁华全方位展示盛唐风貌天上街市梦回大唐说的就是这里。
这里有丰富的文化遗产、精美的园林建筑和美食佳肴,让你尽情领略唐朝的繁华。😍😍😍一步步走进园内,仿佛置身于唐朝的皇家园林,各种精美的建筑和花卉草木令人陶醉。不仅如此,这里还有各种美食,让你大饱口福。特别推荐的有肉夹馍、凉皮、羊肉泡馍等地道的陕西美食。
📍详细地址:陕西省西安市曲江新区芙蓉西路99号
🚇交通:地铁4号线D东北口或公交大唐芙蓉园西门站下车厦门外语导游。
⏰时间:9:00-22:00(21:00禁止入园)
🎫购票方式:关注“大唐芙蓉园”公众号,门票、演出票、导游及电瓶车均在此购买。
🎫票价:成人120元/人,6—18周岁未成年人,及大学生半价60元/人,1.2以下及65周岁以上老人免票,其他优惠人群请查官方公众号。
紫云楼:是大唐芙蓉园的标志性建筑,在这里等一场日落非常浪漫,威严奢华与大气恢弘很适合穿汉服拍照。
彩霞长廊:彩霞长廊上有两个形态别致、小巧玲珑的亭子,名为金亭、玉亭。长廊也很适合拍照,晚上拍照最为合适。
旗亭:是大唐芙蓉园的网红拍照机位,穿一身唐装拍照特别出片。
⚠️tips:体力好的推荐穿一双舒服的鞋子,步行游玩逛一逛。体力不好的也可以乘坐景区观光车,39/人。
华清宫历史悠久,周、秦、汉、隋、唐等历代帝王在此建有离宫别苑,宫内集中着唐御汤遗址博物馆、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九龙湖与芙蓉湖风景区、唐梨园遗址博物馆等文化区和飞霜殿、万寿殿、长生殿、环园和禹王殿等标志性建筑群。戏嘲烽火言荒唐,唐皇杨氏叹悲情,多少枭雄在此留名,一座皇家园林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变迁。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华清路38号(距离临潼区中心1.7km)
公交车:可乘坐游5专线(306路)、915路、914路到达。
地铁:地铁9号线华清池站C出口,3分钟即可步行抵达景区。
🎫门票:120(老人、残疾人、现役军人免费,小孩、学生半价)
18周岁以下,本科及本科以下全日制学生,持《学生证》可享受半价优惠政策🌟
开放时间:7:30-18:00(最晚入园17:40)
🉑游玩时间:基础参观1-2h,根据个人喜好可以看演出,登山
全长70分钟。全剧由“杨家有女初长成”、“一朝选在君王侧”、“夜半无人私语时”、“春寒赐浴华清池”、“骊宫高处入青云”、“玉楼宴罢醉和春”、“仙乐风飘处处闻”、“渔阳鼙鼓动地来”、“花钿委地无人收”、“天上人间会相见”等十幕组成💕
西安城墙是西安众多景区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傍晚上来,踱步在千年的城砖上,吹着长安的风,俯视南门的夜,安静的恢宏。所以会办年卡(西安人专属)。从南门上,走一段再下去,然后顺着城墙边找一家小酒馆或者咖啡厅和朋友坐着聊聊天。
“西安城墙”小程序上购票,登城墙的票和表演票都可以在这个上面购买;
城墙入口现场买票(不止永宁门);3、其他旅游平台购票。
⚠️小提示:城墙门票当天有效,可以从任何一个口下城墙,跟工作人员说明一下,持当天门票,在营业时间内是可以重新登城墙的。
城墙全长13.74公里,步行一圈得3、4个小时吧,骑自行车一个多小时(押金:100元,单人45元/3小时,双人90元/3小时)。
城墙骑行、拍照:永宁驿站、城楼、角楼、垛口、女墙、南门西甬到等都是没好的拍照点位,青砖、灰瓦随手一拍,都很出片。
唐皇城墙含光门遗址博物馆:含光门门道遗址、城墙断面遗址、隋唐长安城皇城过水涵洞遗址。📍西安城墙含光门
锦灰堆艺术馆:锦绣和古物字画。📍南门城楼东21号敌楼。
城砖艺术馆:古老城砖与现代时尚碰撞,打造独一无二的“西安城砖”。📍南门城楼东20号敌楼
城墙演出打卡(所有演出票,均含门票,周一无演出)
《迎宾开城仪式》时间:9:00—9:20/地点:南门庆典广场/成人套票80元,学生票50元(没看过,没这么早登过城墙);
《梦长安—大唐迎宾礼》时间:20:30—21:40/地点:南门文化礼仪广场—庆典广场—月城—西甬道—瓮城/票价:C/D区280元,A/B区380元,VIP区880元。夜幕下,南门广场,亲身感受一次中国盛唐礼仪文化的迎宾盛礼。
tips:徒步蛮累的,一定得有双舒服的鞋子。
上了央视《国家宝藏》凝聚历史的厚度与深度,《石台孝经》、“昭陵六骏”、“颜氏家庙碑”等11000余件,每一件文物后面都有历代文人、皇室的情感,咱就是说来西安可不能忘记了哦👀
博物馆中包含众多书法家的碑刻,包括颜真卿、王羲之、柳公权等还有十二部儒家经典,皇室亲笔,《关中八景》等字画……很值得游览一番。
📍地址:碑林区三学街15号
乘车:地铁6⃣号线,钟楼站F口出,站内外约步行1.1公里就到啦厦门大学生导游
⭕️老人和小朋友是免费的,但是要预约哦~
⚠️提前在g粽h:碑林博物馆预约购票即可
⚠️可以提前预约9天的票‼️
如果你是外地游客或者对书法一知半解(初学者)建议要请讲解,因为馆藏的石碑比较多,相对应历史故事是比较有意思的,光看,很难了解其中趣味‼️
建议:直接票+讲解86💰,会有讲解员提前一天通知,一个讲解老师带七八个人。
碑林博物馆离书院门还挺近,可以一起安排起来
三、秦始皇陵博物馆可以穿汉服进去吗
秦始皇陵博物馆可以穿汉服进去。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汉服是中国传统文化服饰,穿着是不受限制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陵园面积2180000平方米,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上是中国最大的古代军事博物馆经发掘对外开放后便轰动世界,1978年前发国总理希拉克参观后说,世界上有了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厦门导游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