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湖南南岳衡山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优质服务的导游人员,就不得不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可以帮助旅游者欣赏景观,以达到游览的最佳效果。那么问题来了,导游词应该怎么写?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湖南南岳衡山导游词,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此君轩”是明末清初的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王船山先生的出生地,现在的建筑是根据古书记载重建的。轩内有王船山先生提笔凝思的雕塑。王船山生于古衡州府王衙坪,曾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中年参与反清复明,失败后在衡山县石船山下结庐隐居。他一生博学广采,于天文、地理、历法、数学等均有研究,尤擅经、史和文学。他著述颇丰,著有史学作品《永历实录》、哲学作品《周易外传》、《张子正蒙法》、《黄书》、《思问录》等,诗歌1645首及词325首,后人将其合编为《船山遗书》,共358卷,800余万字。王船山对清兵入关恨之入骨,发誓不仕。他每出家门,必穿高底鞋,打竹骨伞,寓意“不踏清廷地,不共清廷天”。在轩内,从护栏到窗棂,从楼梯到壁画,都以竹子为装饰,象征着先生宁折不弯的高风亮节。在亭廊的墙上,还镌刻有王船山文、萧善卿书的“古衡州八景”:雁峰烟雨、石鼓江山、东洲桃浪、西湖荷花、朱陵仙洞、花药春溪、岳屏雪岭、青草渔灯。
出了此君轩,上得台阶,便可以看到湘江了。衡阳是湘江和蒸水汇合之处,古时每到秋季,水势消退,河滩上全是雪白的细沙,南来的大雁纷纷降落,这就是古代著名的“潇湘八景”中的“平沙落雁”。不过由于岁月变迁,当年景致早已无存,令后来者产生无限遐思。
南岳衡山纵横八百里,而其中风景最秀美、景点最集中的是位于衡阳市南岳区的中心景区,面积约有85平方千米。
经过南岳衡山牌坊,向前一拐,便踏入了南岳古镇。古镇的具体形成年代已不可考,但至少在唐代时,这里就已经形成了非常兴旺的香市。大家请看脚下这条青石路面,历经千年岁月,已经被磨得光可鉴人,鞋跟踩在上面发出清脆的响声,宛若禅钟木鱼,敲击着每一位香客的魂魄!
南岳古镇的街道都是用麻石板铺成,两侧是高矮一致的两层挑楼,清一色的朱瓦白墙、高高挑起的飞檐和雕龙画凤的屋脊,全部保持着IS时的风貌,处处体现出南岳古镇的古朴之美。在这里的摊铺里买一炷香,在茶楼上品一盏茶,感悟中国佛教的博大精深,回味传统文化的悠远意境,一定会受益匪浅的。古镇的街道还有一奇,那就是两侧房屋下都有一条长廊,连成一线。这样即使是在下雨天,也不用打伞悠然地漫步长街,真正实现了著名作家李健吾在《雨中登泰山》中所描写的那种“有雨趣而无淋漓之苦”的情境。
古镇虽小,但也五脏俱全,饭馆、客栈、香肆、商店、佛堂,甚至是墨香犹存的书屋应有尽有。尤其是这里的饭馆,供应的都是本地特色菜肴,像鲜嫩美味的野生蘑菇、口感独特的衡山豆腐和营养丰富的山中竹笋,无不令人垂涎三尺。到了衡山不尝尝当地的风味菜肴,就像去了西安不吃羊肉泡馍、去了天津不吃十八街花、去了重庆不吃火锅—样,总是有些美中不足!
走过了写满沧桑的青石板路,走过了印满历史的古栈民居,走过了荡涤心灵的佛堂香肆,大家的心中是否也点亮了一盏明灯呢?大家是否对南岳又产生了一种异样的情愫呢大家是否对人生又多了一份沉思呢?这就是古镇真正的美之所在!
穿过北街,前面豁然开朗,一座巍峨宏大的古建筑群展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我国南方最大的宫殿式古建筑群——南岳大庙。
跨入棂星门,便是一个松柏参天、绿草如茵的庭院,左右各有一座水火池和碑亭。水火池是蓄水以防建筑起火的,也常被信徒们用来放生,因此俗称放生池。东边的碑亭中置明朝成化年间尚书商辂所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碑刻,西边的碑亭中置有宋代范纯仁所撰写的《祭衡岳文》碑刻。
顺着中间的游道前行不远,就是南岳大庙中轴线上的第二进建筑一一魁星阁。魁星阁又名盘龙亭,为重檐歇山顶建筑,面积139平方米。阁内原来立有文星之首的魁星雕像,以示崇文,很多望子成龙的父母都常带着子女来此祈拜。
魁星阁两侧有钟亭和鼓亭,左边的钟亭原来摆放着一口重达4500千克的大钟,右边的鼓亭原来摆放着一面直径2米的大鼓。古人相信只要钟鼓齐鸣,就能镇住龙王,使他不敢兴风作浪,以保国泰民安。
大庙的第二重院落,纵深不长,横断面却很宽。院落东边是“玄德尊门”,通大庙东翼的八个道观;—西边是“六寺同门”,通大庙西翼的八个佛寺。院落正中为八角重檐攒尖顶的御碑亭,是大庙中轴线上的第四进建筑。御碑亭建于清康熙四十六年,即公元1707年,里面立着康熙皇帝撰写的《重修南岳庙记》青石碑。碑高6.6米,重约20xx千克,共有碑文279字,叙述了康熙帝下旨重修南岳大庙的经过。碑顶雕有双龙捧日的浮雕,底座是重达20吨的青石龟。这头大庙中最宽的地方。
嘉应门后的第三重院落为南岳大庙的主院,由御书楼、正殿、寝宫和东西长廊组成,共有屋宇58间。正殿居中,前为御书楼,后为寝宫,长廊环伺左右,周围还栽种着古树名木90余株。大庙中轴线的第六进建筑一一御书楼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宽30米,深20米,高15米,因为过去里面摆放着历代皇帝御赐匾额七块而得名,现在辟为文物陈列室。
穿过御书楼,各位面前的与北京故宫太和殿相似的大殿便是整个大庙的核心——中轴线上第七进建筑正殿。正殿由于供奉着“南岳司天昭圣帝”祝融而又被叫做圣帝殿。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六年即公元1880年重修的,面积达1877平方米。正殿屹立在2米高的16级须弥台座之上,殿高31.11米,是整个大庙的最高建筑,它高出南岳古镇上的所有建筑,凸现出它至高无上的地位。它重檐九脊,面阔七间,宽53.68米,深34.84米,飞檐高耸,雕梁画栋,一派雍容华贵。
在正殿前有一个占地千余平方米的广场,这是用于酬神演戏和香客朝拜的地方,两边的宝库则是供香客焚香燃烛的地方。南岳大庙的香火十分兴盛,这里终日青烟袅袅,芳香满院。特别是在庙会和春节的时候,来自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信徒们济济一堂,僧侣道士们也来此讲经点醮,一时万头攒动,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走上台阶,首先吸引大家目光的一定是这里的巨大石柱。正殿内外共有72根石柱,代表着衡山的72座山峰,其外,格扇窗上的《二十四孝图》窗雕、柱梁间的丹玺彩绘、台基旁的`144块汉白玉浮雕栏板和台阶上的汉白玉游龙浮雕,无——不是艺术精品,真可以称得上是一座艺术宝库!这里的木雕、石刻和泥塑数量之丰、品种之全、技艺之精,无不令人叹为观止,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高超的智慧!厦门导游免票
穿过正殿,后院是大庙的第四重院落,由供奉圣公圣母的寝宫、供奉道教注生真君的注生殿、供奉佛教辖神总管的辖神殿和北后门组成。
车行山中,大家满目所见,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衡山之所以能以“秀”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关键原因就在于只有它处在常绿阔叶林带,树木茂密,四季常青。南岳的树不仅多,而且有名。这里有许多古树名木、奇花异草。福严寺中有一棵据说受戒于南北朝时慧思禅师的银杏树,树龄已达1400多年,树身需三人合抱才能围拢过来。藏经殿后有一棵白玉兰,距今也有500多年的历史了。此外,允春亭的摇钱树,无碍林的“同根生”和“连理枝”等,也是非常罕见的。
在这一路上,不知你们是否注意到了沿途登山的那些头戴皂巾、身穿黑衣、胸系红兜的人?这就是南岳香客。由于南岳衡山佛道共荣,寺观众多,僧道辈出;因此吸引了许多宗教信徒前来进香朝拜,人们称之为“南岳香客”。每年从农历三月开始,香客们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和湖北等地陆续赶来,农历八月后达到最高峰,每天都有一万人次以上。他们怀着种.种美好的心愿,不远万里赶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甚至以“烧饿香”或“烧拜香”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虔诚。所谓“烧饿香”,就是离开家以后就不吃任何食物,只靠饮水充饥,直到在衡山烧完香以后才进食:所谓“烧拜香”,就是手持香火,五步一跪,十步一拜,从山脚下一直,拜到祝融峰为止。还有的香客喜欢边拜边唱,一路上旁若无人地唱着进香歌来朝拜,这种古老的佛子歌还引得一些音乐学院的师生赶来学习呐!络绎不绝的香客给南岳的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正像当地人所说的:“南岳人,不种田,赶届八月吃三年。”但耐人寻味的是,南岳本地人却很少烧香,
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南岳菩萨照远不照近。”
衡山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霜期长,冰冻期短,具有夏凉冬寒、雨量充沛、雾多风大、气温垂直变化明显等特点。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衡山无山不树、无处不绿的特色景观。南岳衡山共拥有600多科、1700多种树木,风景林面积达30万亩,原始次生林面积达5.7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80%以上,与之相伴的还有珍稀的野生动物锦鸡、竹鸡、大头平胸龟、等,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天然的生物资源宝库!
衡山自湘南盆地中拔地而起,突兀耸立,与周边地区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也促成了许多美妙奇特的气候景观。衡山风景有“四海”之称,即花海、林海、云海和雪海。春观花、夏看云、秋望日、冬赏雪是衡山四季风光特色所在。在这其中,衡山的云尤其值得一提。“衡山云、黄山松”,自古就为人们所津津乐道。衡山的云一奇在四时变幻,春云同被,夏云如羽,秋云像瀑,冬云似墨;二奇在云啸,有时雨后,衡山的云聚集起来,拔地升起,在半空中扩展成蘑菇状,十分罕见;三奇在响云,清晨或傍晚山风吹过松林,挟着层层云块向游人扑来,其中隐隐带有松涛之声,令人胆战心惊,但一到身边便化作无数轻纱,飘然散去,使人顿觉心中郁闷一扫而光,难怪古人曾长叹“云海荡吾心胸”呀!
衡山之秀,外秀于林,内秀于文。南岳是中华文化的宝库,以“文明奥区”享誉天下。历朝历代的帝王天子、达官贵人来此祭拜的历史记载屡见不鲜,而文人骚客、鸿儒巨学的来访更是不计其数。他们立碑建祠、访古探幽、吟诗作赋,给衡山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也使衡山成为湖湘文化名山。
如果说道教使衡山皎洁似月的话,佛教则令南岳如日中天。南北朝时南朝梁天监年间,即公元502年到519年间,惠海和尚自北魏南下,讲经于莲花峰下,首建方广寺,自此佛教传人南岳。以后希遁、海印大法师相继来衡山传教,至南朝陈光大元年即公元567年,慧思大和尚在衡山修建般若禅林,广宣佛法,使佛教正式入主衡山。自陈到唐,由明及清,佛教在衡山得到广泛发展,慧思、智觊创佛教天台宗,怀让创禅宗南岳系,希迁传禅宗青原系,楚圆开黄龙宗,慧南开杨歧宗,承远、法照传净土宗,惠开传律宗等都发生在南岳山上。尤其是佛教禅宗,在怀让、希迁、马祖、道悟、惟俨、天然等名僧的大力推动下,先后衍生出临济、曹洞、云门、法眼、沩仰等五大宗派,流传全国甚至朝鲜、日本等海外地区,蔚为大观,佛教史上称为“五叶一花”。
回雁峰位于衡阳市区南部的湘江之滨,峰高96.8米。回雁峰虽然不高,但古时传说“北雁南飞,至此歇翅停回”,因此自南北朝时期就成为我国南北温差线的分界点。回雁峰的名称也是由此得来,衡阳市也因之被称为“雁城”。唐朝著名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所说的就是这个典故。
一进回雁峰,首先看到的便是烟雨池。烟雨池原是回雁峰下的一座深潭,每逢天将下雨时,潭中水气冉冉升起,如烟似雾,时隐时现,因而得名“烟雨池”。过去大雁南来时,到此便驻足停留,休养生息,待春回大地之时便启程北返。后来烟雨池逐渐荒废,20世纪80年代开辟回雁峰公园才得以恢复。
大家请看烟雨池畔的山石上,镌刻着一些历代名家的诗词书法作品。正中间的巨石上刻着湘籍将军唐天际的“回雁峰”三个大字。老将军写这三个字时已经是83岁高龄了,可字迹仍然苍劲有力,足见功底之浑厚。旁边还有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和明朝衡阳诗人陈宗契在《咏南岳》中的“青天七十二芙蓉,回雁南来第一峰”。
绕过烟雨池往右边走,便是“上达牌坊”。牌坊原来是山上雁峰寺的入口山门,历史十分悠久,可惜毁于战乱。
经过上达牌坊,就登上了“望岳台”。在这里极目远眺,整个衡阳市城区胜景尽收眼底。西面,是抗战时期衡阳保卫战的战场。岳屏山往北看,湘江、蒸水、耒水三水汇流之处的珠晖塔、来雁塔遥相呼应;向东看,湘江中帆樯点点,百舸争流。每逢九九重阳时节,总有不少衡阳人扶老携幼,到此登高望远,陶冶性情。
转过身来,眼前这座金碧辉煌的庙宇便是千年古刹——雁峰寺。雁峰寺原名“乘云禅寺”,始建干南北朝时南朝梁天监十二年,即公元5l3年。隋代改寺名为“雁峰寺”,唐朝改为“山门寺”,明清之际又称为“寿佛殿”,20世纪80年代重修时正式定名为“雁峰寺”,迄今已经有将近1500年的历史了。过去,南来北往的僧人们都要来此朝拜,不少高僧禅师还在此开坛说法,点化世人。每年到此进香者络绎不绝。直到今天,每年农历正月初一的早晨,还有不少当地人赶来烧“头炷香”呐!
在寺的正门上,悬挂着赵朴初所题写的“雁峰寺”三字泥金横匾,两侧的楹联上写着:“纵览豁中怀,对晴天雁字、月夜钟声,好把俗尘涤去;登临寻胜景,看槛外江山、池边烟雨,都从梵宇收来。”
雁峰寺分为前后两进。前面的是观音殿,供奉着观音大士像,她手持净瓶,法相端庄,旁边有善财童子和龙女侍立,仿佛正要将幸福甘露洒向人间。
欢迎大家来南岳衡山做客!张家界旅游
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首批国家4A级旅游区和湖南省惟一的“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衡山风光秀美,人文荟萃,素有“五岳独秀”、“中华寿岳”之称。衡山有七十二峰,南起衡阳市城南回雁峰,北抵长沙市区的岳麓山,峰峰秀丽,峰峰神奇,逶迤八百里,气势雄浑,正如清代著名学者魏源在《衡岳吟》中所形容的一样“惟有南岳独如飞。”
南岳衡山名称的由来,自古就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盘古开天辟地,死后化为山川林木,其头化为东岳泰山,其足化为西岳华山,右臂化为北岳恒山,腹部化为中岳嵩山,左臂则化为了南岳衡山。另一种说法是中华始祖之一的炎帝神农氏追赶仙鸟,用神鞭将朱鸟打落变成了南岳,现在衡山的山徽“朱鸟”便是由此得来。还有一种说法是古人根据天空星象来占卜人间祸福,正所谓“天则有星宿,地则有州城”。南岳衡山所对应的是天上二十八宿之中的轸星之翼,“度应玑衡”,能够像秤一样衡量天地之重,所以叫做衡山。在轸星旁还有一颗“长沙星”,主管凡人寿数,而衡山古属长沙,所以又有了“寿岳”之称。人们祝寿时常说的“寿比南山”中的“南山”,指的就是衡山。
南岳衡山之所以能够在全国众多名山中脱颖而出,首先应归功于它那旖旎多姿的风光、丰富多样的物种和瑰丽无比的气象。
南岳号称“五岳独秀”,以“秀”为主要景观特色。这里群峦叠翠,万木争荣,云雾缭绕,溪泉丁冬,真是“五里不同景,十里两重天”呀!衡山的风景美不胜收、数不胜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衡山四绝”藏经殿之秀,方广寺之深,祝融峰之高和水帘洞之奇。
二、滕王阁第一到第六层分别是什么
主阁一层:主阁一层檐下有四块横匾,正东为“瑰伟绝特”九龙匾,内容选自韩愈的《新修滕王阁记》;正西为“下临无地”巨匾;南北的高低廊檐下分别为“襟江”、“带湖”二匾。
第二层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中厅屏壁有2.8米×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第四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
第五层也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廊檐下四块金匾,内容出自《滕王阁序》。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5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浏览层,是处于重檐大屋顶间的暗层,由于设计者将中厅南北二角的重檐间大厅中央,有汉白玉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正对一圆拱形藻井。
彩绘贴金的藻井中,高悬子母宫灯。这灯由六盏小灯与一盏大灯组成。那笼罩宫灯的穹窿,由288朵斗拱螺旋式勾斗而成。这些精巧的斗拱,共分十二层,每层二十四朵,它象征着一年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斗拱层层收缩,直到顶部。
仰而视之,给人以宇宙无穷、运动不息之感。“九重天”的金匾,高悬在底层斗拱上,诚如一位学者所云:“不登九重天,枉作滕阁游。”这是滕王阁的极顶,也是内装修的精华所在。
大厅南北东三面墙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南壁为“龙墙”,画面以《破阵乐舞》为大框架,左有《剑器舞》,右有《胡腾舞》,中后部是身披狮皮表演的《五方狮子舞》,衬以伴奏的乐伎。北壁为“凤墙”,以女性歌舞乐伎为主题。
画面以唐代著名宫廷乐舞《霓裳羽衣舞》为主体,左边有踩莲对舞的《柘枝舞》,右边是在圆形地毯上轻盈旋转的《胡旋舞》。后部是伴奏乐伎。整个舞场设置在荷莲、仙鹤衬托的水榭之上,给人以飘飘欲仙之感。
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
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厦门的导游
三、江西介绍滕王阁导游词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位于江西省南昌市西北部沿江路赣江东岸,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因唐太宗李世民之弟——滕王李元婴始建而得名,又因初唐诗人王勃诗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流芳后世。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江西介绍滕王阁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滕王阁,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他既有黄鹤楼的气势,又有岳阳楼之景观,更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这座历史名楼坐落在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始建于唐永徽4年,也就是公元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建,实为歌舞之地。后因初唐四杰王勃所作《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得于名贯古今,誉满天下。滕王阁自创建以来,迭废迭兴28次,最后一次毁于1920___年10月的兵火,现阁为第29次兴建,1983年奠基,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主阁竣工并对外开放,新阁是根据古建大师梁思成1942年所绘草图,参照天籁阁旧藏宋画《滕王阁》及李诫《营造法一书》重新设计而成的仿宋式建筑。
阁楼的主体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台座以上取“明三暗七”格式,共九层,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两翼为对称的一级高台,上为游廊,游廊两端为“压江”、“挹翠”二亭,组成一个“山”字形。主阁碧瓦丹柱,斗拱重檐,色彩绚烂而华丽,保存了唐阁“层峦叠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天地”的气势。
走进大厅,扑入眼帘的是一幅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这是根据明朝冯梦龙所著《醒世恒言》中的名篇《马当神风送滕王阁》的故事而创作的,浮雕主体部分,王勃昂首立于船头,周围波翻浪涌,表现王勃藉神力日趋七百里赶赴洪都的英姿。画面右部为王勃被风浪所阻,幸得中源水君相助的情景,左部为王勃赴滕阁胜会,挥毫作序的场景。整个构图采用时空合成的现代观念,将不同时间、地点、人物、故事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以传统雕塑手法,并通过朦胧灯光的处理,把观众带入幽远迷人的意境中。
一楼西厅是阁中最大厅堂,西梁枋正中挂有白栋材同志书“西江第一楼”金匾。此厅陈放了一座滕王阁铜制模型,又叫“阁中阁”。它是按1比25的比例制作。台座乃是采用桂林白矾石打制,“阁中阁”由江西铜工艺品厂铸造。厅内丹柱上悬挂有多副出自名家手笔的楹联。
第二层是一个暗层,采光和通风均靠人工解决。此层的陈设,体现的是“人杰”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大型丙烯壁画《人杰图》,画高2.55米,长20多米,画面上生动地描绘了自先秦至明未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些人虽然时代不同,服饰不同,地位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素质不同,性格不同,但是和谐统一在同一的画面之中。这是一幅由江西历史上众多名杰组成的辉煌长卷,展示了伟大华夏民族之雄风。画面人物造型生动,格调雅逸,线条组织富有韵味。
第三层是一个回廊四绕的明层,也是阁中一个重要层次。在廊檐下有四幅巨型金字匾额,规格都是1.5米× 4.5米。东为“江山入座”,西为“水天空霁”,南为“栋宿浦云”,北为“朝来爽气”,这些内容均系清顺治蔡士英重修滕王阁时所拟匾额。东厅两侧陈列有“銮驾”礼器,取材于“戟”、“帷”等古仪仗,有朝天镫、月牙戟、判官手、龙凤屏、金爪等,由苏州制作。面北耳厅陈列以“物华天宝”著称的江西工艺展品,北耳厅为一茶座,是阁中品茗、小憩之地。中厅屏壁有2.8米× 5.5米的丙烯壁画《临川梦》,取材于汤显祖在滕王阁排演《牡丹亭》的故事。
《牡丹亭》剧本写成于明万历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598年,第二年,汤显祖首次在滕王阁上排演了这出戏,开创了滕王阁上演戏曲之先河。滕王阁由此而从一座歌舞楼台逐渐演变成戏曲舞台。画面以灰蓝色为基调,采用装饰手法,刻画戏剧人物,体现神灵感梦的故事情节,通过梦幻来体现汤公对黑暗现实的抨击,对理想社会的憧憬,表现出强烈的爱憎。第四层与第二层建筑上看是相似的,也是一个暗层。此层主要体现“地灵”的主题。正厅的墙壁上,是丙烯壁现《地灵图》,集中反映了江西名山大川自然景观精华。画面从南往北依次是大庾岭梅关、弋阳圭峰、上饶三清山、鹰潭龙虎山、井冈山、庐山、鄱阳湖、石钟山等。画面严谨,功力深厚,充分表现了江西“钟灵毓秀”的壮丽山川。
中厅正中屏壁上,镶置用黄铜板制作的王勃的《滕王阁序》碑,近10平方米,乃是苏东坡手书,经复印放大,由工匠手工镌刻而成。
西厅东壁悬挂磨漆画《百蝶百花图》,选此题材,乃是根据滕王李元婴爱蝶、绘蝶之雅事。据传李元婴擅画蝶,自成一派,画界称为“滕派蝶画”。滕王的蝶画当时非常珍贵,有诗云:“腾王蛱蝶江都马,一纸千金不当价”。这幅磨漆画寄托了今人对“滕王阁”创始人李元婴的怀念。其制作工艺非常精妙:以三合板为底,贴金箔纸为底色,蝴蝶乃是用细铜丝勾勒线条,将贝壳碾成粉末敷成翅膀,画面下部盛开的白色花丛是南昌市市花金边瑞香,花瓣用蛋壳拼成。磨漆画有东方油画之誉。
五楼是最高的明层。漫步回廊,眺望四周,江水苍茫,西山叠翠,南浦飞云,章江晓渡,山水之美,尽收眼底;高楼如林,大桥如虹,公路如织,人车如流,一派城市繁荣之景象。四季之景不同,游目四望,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第六层是滕王阁的最高游览层。其东、西重檐之间,高悬着2米×5米的苏东坡手书“滕王阁”金匾各一块。其内,虽是一个暗层,但设计者将中厅南北角重檐间的墙体改成了花格窗,故光线极好,与明层无异。由台座之下的底层算起,这一层实为第九层,故大厅题匾“九重天”。大厅中央,有汉白王围栏通井,下可俯视第五层,其上方对一圆拱形藻井,寓含天圆地方之意。24组斗拱由大到小,由下至上,共12层,按螺旋形排列。取意1年12个月,24个节气。斗拱采用的是明、清民间木作处理手法。彩绘采用五彩装,沥粉贴金,金碧辉煌。最顶端的彩绘,则是参照西安钟楼的彩绘式样精心绘制而成。这一螺旋式藻井,在全国古建中是不多见的,能给人以动感,凝神仰视,仿佛在不断旋转,不断变化,又给人以时空无限之感,这也正是设计者的匠心独具之处。藻并中央,悬挂精雕细刻的“母子”宫灯,随气流变化,宫灯不停地微微转动。
西厅称为“仿古展演厅”,是一座小型戏台,戏台上陈列有极为珍贵的古乐器复制件,深寓歌舞兴阁之意。其中有湖北随县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编磬仿制件。编钟为24件,可进行演奏,曾获得1985年的“百花奖”。编磬为32件,其厚薄不同,敲击时发音各异。此外,还有土乐“埙”、竹乐“”“排箫”,革乐“建鼓”、“双凤虎座鼓”,匏乐及丝乐“瑟”、殷代“虎纹磬”、“铙”等塑件,还有隋唐时代的乐俑。这些仿古乐器既是陈列品,又可利用它们进行小型的乐舞演奏。20___年后,文娱队移至北园(俯畅园)进行文艺演出。
大厅南北东三面墙上,嵌有大型唐三彩壁画--《大唐舞乐》。南面为“龙墙”,以男性歌舞乐伎为主,画面以《破阵乐舞》为大框架。据《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唐太宗李世民为秦王时,征伐四方,破叛将刘武周,军中遂有《奏王破阵乐舞》之曲流传,歌颂其功德。李世民即位后,亲制《破阵乐舞》,其舞形及音乐“发扬蹈厉,声韵慷慨。”壁画中舞蹈者披甲执戟,作战武士打扮,具有浓厚的战斗气息和粗犷雄伟气势。《破阵乐舞》的队列当中,有两组舞蹈的表演者。右边,两名胡人表演以跳跃动作为主的《胡腾舞》,这种舞蹈为唐代西北少数民族舞蹈,出自石国,也就是唐属安西大都护府管辖,今乌兹别克塔什干一带。舞蹈者头戴珠帽,穿长衫,腰系宽带,足登软靴(多为黑色),有诗曰:“扬眉动目踏花毯,红汗交流珠帽偏”。左边,两名舞者执剑跳起,表演的是《剑器舞》。唐代著名舞蹈艺人公孙大娘善舞剑器,杜甫在《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诗中描绘道:“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画面中后部,舞者身披狮皮表演《五方狮子舞》。五名舞者装扮成五头不同颜色的狮子,各立一方,表演狮子“俯、仰、驯、狎”等各种情态,有二人扮成“昆仑像”,就是戏狮的人,牵着绳,拿着拂尘彩球逗弄狮子,场面雄伟壮观,与前面的《破阵乐舞》队形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画面后部是乐台上下的伴奏乐伎。
江西介绍滕王阁导游词相关文章:
★ 2019年5篇江西滕王阁的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