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西安碑林博物馆导游词
1、西安碑林博物馆是陕西建立最早的博物馆,它以收藏、陈列和研究历代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成为在中国独树一帜的艺术博物馆。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范文,欢迎参考!
2、西安碑林博物馆,原名陕西省博物馆,创建于1944年。它是在具有 900多年历史的“西安碑林”基础上,利用西安孔庙古建筑群扩建而成的一座以收藏、研究和陈列历代碑石、墓志及石刻造像为主的艺术博物馆。
3、西安碑林博物馆馆藏文物种类丰富,包括历代碑石、墓志、石刻造像、画像石等石刻文物和书法、绘画、碑拓等其它文物,尤以碑刻墓志、历代拓本为具有特色的馆藏品。
4、收藏碑石、墓志的数量较多,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5、馆区由孔庙、碑林、中国古代石刻艺术展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34667平方米。十一五以来,新建成以“长安佛韵”为主题展陈的石刻艺术馆,并荣获*优质工程“鲁班奖”与“十大精品”陈列奖,形成“一轴两翼”的展陈格局。
6、西安碑林博物馆位于文昌门附近,馆内由碑林、石刻艺术等部分组成,其中由历代碑石、墓志组成的碑林是馆内的亮点,其中包括颜真卿、柳公权、怀素等书法名家的碑刻,还有《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唐代碑刻。
7、在碑林博物馆内,你能够欣赏到历朝历代的碑刻和墓志,这里收藏的碑刻和墓志时间跨度长达2000多年。其中的珍品有:颜真卿的《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是标准的“颜体”;柳公权的《大达法师玄秘塔碑》,是“柳体”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唐代怀仁和尚从晋王羲之遗留的墨迹中选集而成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著名草书家怀素的《千字文》,笔意奔放。
8、除了书法大家的石刻外,最受游客欢迎就是《石台孝经》和《开成石经》两块碑刻。《石台孝经》,是儒家经典,碑文由两个皇帝以四种字型书写的,即:唐玄宗李隆基以隶书书写碑文,又以楷书作小字注释,又在碑刻成后在碑侧用行书作批注,而此这块碑的碑额是由唐肃宗李亨用篆书所写的。《开成石经》刻成于唐文宗开成二年***公元837年***,一共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十二部经书。
9、在碑林博物馆浏览时,还可以在馆内的“石刻艺术馆”中观赏到四神墓门、唐昭陵六骏图、孔子见老子图、青龙朱雀图等精美的石刻。游玩后,还可以购买到用原碑刻拓印出来的“碑帖”,不过这里的“碑帖”价格不算便宜,从几百元至上千元不等。如果你的要求不是很高,可以在碑林边上的书院门步行街上购买碑帖,价格相比较便宜些。
10、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一千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11、西安碑林内容丰富,它既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宝库,又汇集了古代的文献典籍和石刻图案;记述了我国文化发展的部分成就,反映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史实,因而驰名中外。西安碑林是在储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的和公元837年刻成的。
12、新石刻艺术馆以"长安佛韵"为展陈主题,共展出约150件北魏至宋代的石刻造像,代表了史上长安佛教艺术的最高水平。陈列分为造像碑区、造像区、大型造像区,全方位阐释了长安模式下佛教造像的典型样式和艺术风格。2011年,"长安佛韵"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新石刻艺术馆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
13、西安碑林始建于宋哲宗元佑二年***1087***,经金、元、明、清、民国历代的维修及增建,规模不断扩大,藏石日益增多,现收藏自汉代至今的碑石、墓志4000余件,数量为全国之最,藏品时代系列完整,时间跨度达2000多年。
14、西安孔庙唐时在尚书省西隅国子监附近。宋代几经搬迁,崇宁二年***1103年***虞策将文庙、府学最终迁建于"府城之东南隅",即西安碑林博物馆现址。储存至今的照壁、牌坊、棂星门、华表、戟门、碑亭、两庑多为明清建筑。
15、 11月16日,"第十八届西安碑林国际临书展"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东西临展展出。本次展览共展出日本临书作品97件***组***,是从五百多件临帖书法作品中评选出的优秀获奖作品,包涵了真草隶篆各种书体。
16、西安碑林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匾额为陈毅元帅所题,展陈内容主要为自汉代至明清的陵墓石刻。其中东汉双兽、汉画像石砖、唐李寿石椁及墓志、昭陵六骏等,雕刻手法多样,风格各异,是不同历史时期石刻艺术中的精品。
17、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左氏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计60多万字,用石114方。清代补刻的《孟子》也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这些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当时为避免文人学士们在传抄经书时出现错误,以及永久储存,就把经书刻在石碑上作为范本,立于长安城国子监内,以供校对。《开成石经》是目前仅存的一套完整的石刻经书。第二展室
18、陈列书法名碑,以唐代为主。内容上,《大秦景教流传中国碑》、《不空和尚碑》是研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宝贵资料。书法价值上,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同州圣教序碑》、欧阳询《黄甫诞碑》、欧阳通《道因法师碑》、张旭《断千字文》、柳公权《玄秘塔碑》,以及僧怀仁集王羲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家庙碑》等,无一不是从古至今书法爱好者学习的范本。其中僧怀仁花费24年心血,从内府藏王羲之墨迹中集字刻成的《圣教序碑》,再现了书圣王羲之秀劲超逸的书风,加之碑文由唐太宗作序、唐高宗作记,颂扬了卓越的佛学家玄奘,又有玄奘写的谢表及心经,被誉为了"三绝碑"。
19、陈列是由汉至宋代的各种书法字型名碑。篆书有唐《美原神泉诗序》等,隶书有汉《曹全碑》等,楷书有唐《臧怀恪碑》等,行书有唐《慧坚禅师碑》等,草书有隋《智永千字文碑》、唐《怀素千字文》、张旭《肚痛帖》等,都是驰名中外的书法瑰宝。
20、陈列的是宋至清代名书法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赵孟頫、等的诗文书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其中宋刻《唐太极宫残图》、《唐兴庆宫图》,清刻《太华山全图》、《关中八景》等,对研究古代建筑和旅游胜迹都有参考价值。
21、陈列宋、元、明、清各代的地方史料碑石,以清代的居多。其中许多碑石记述了修庙、记功、拨田、赡学、修渠等内容,是研究当时社会和地方历史的资料,并且在书法艺术上也有一定价值。厦门女导游
22、陈列的石碑,除少数是元、明人士的诗文作品外,大部分是清代的诗词歌赋。其中元赵孟頫的、明董其昌、清康熙帝及林则徐所书的石碑等,都是难得的珍品。
23、陈列的是清代用《淳化秘阁帖》复刻的碑石,共145方。石刻两面,其内容有历代封建帝王、名臣及书法家的各种字型,更有王羲之和王献之的草书字。是不可多得的名碑帖。看过""的还:
二、当导游介绍名碑荟萃作文400字
1、这篇文章是典型的说明文,文中运用了打比方和举例子的方法来写的.
2、在陕西省西安市,有一座我国最大的书法艺术宝库,那就是西安碑林.碑林收藏了从汉魏至明清历代的碑石、墓志,共两千三百多块.碑文出自各个朝代书法名家之手,真称得上是名碑荟萃了.
3、我国南北朝的时候,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创立了一种潇洒清秀的书体.这种新书体很快在南方流传.到了唐朝初年,由于唐太宗的提倡,王羲之的书法被认为是全国的正宗,在当时有很大影响.
4、唐初的书法家,首推欧阳询.他的字“骨气劲峭,法度严整”,自成一家,人称“欧体”.欧阳询学书十分刻苦.相传有一次,他外出看到西晋书法家索靖书写的碑石.初看印象不深;后来他又去看,仔细观摩学习.欧阳询晚年的字笔力更加刚劲.西安碑林中的《皇甫诞碑》就是他的作品.
5、成唐时期的颜真卿,被后世称为继王羲之之后的又一位书法革新家.他年轻时考中科举.为了学书,他两次辞官不就,跑到洛阳,想大书法家张旭学习.张旭见他有志学书,就把不肯轻易告人的作书方法传授给他.在张旭的指导下,他刻苦学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人称“颜体”.颜体的楷书端庄雄伟,行书遒劲郁勃.颜真卿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的屈折处圆而有力.碑林中的《颜勤礼碑》就是他的作品.
6、颜真卿之后,有较大影响的书法家是柳公权.他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最好,就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他的字骨力遒劲,结构严谨.世人有“颜筋柳骨”的说法.碑林中的《玄秘塔碑》就是他的代表作.
7、碑林中的书法美不胜收,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艺术大师们留下的杰作,至今还闪烁着耀眼的光彩
三、山东导游考试导游词:王羲之故居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来王羲之故居观光旅游。游览之前,我先向大家介绍一下王羲之和故居的情况。
临沂是一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前人曾以“灵秀钟毓,代有伟人”赞誉之。在临沂历代所出的名人中,以王羲之最为世人所崇,故人们又习惯地把临沂城称为“羲之故里”。
书圣王羲之,字逸少,公元303年出生于琅琊郡(今临沂市),361年去世,享年59岁,因曾为右军将军,又称“王右军”。王羲之自幼酷爱书法,真、草、隶、篆俱佳,其书艺上师承前人,变革古法,创立今体和遒媚流更的书风,把今体书法推向了文人书法的极致,被后人誉为“书圣”,与其子王献之,在我国书法并称“二王”。王羲之不仅在《晋书》有传,还有劳唐太宗亲笔撰写了一段专论,主要原因由于他的书法忒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赏”。唐太宗称赞他“所以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唐太宗是一个爱好书法的皇帝,他一生对王羲之的墨迹,真是气心慕手追,直到临死还留下遗言,将古今行书第一的《兰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还争论不休的一桩公案。
王羲之家族属于琅琊王氏,西晋时,为琅琊国(郡)第一旺族。西晋末年,外受北方匈奴势力刘渊的威胁,内受“八王之乱”的影响,内忧外患政局动荡不安。这时,王羲之的父亲王旷建议南迁,并与王羲之的从伯王敦(为大将军)、王导(为丞相)辅佐司马睿渡江,拥立司马睿登基,建立东晋王朝。名重一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称,居江南王、谢、郗、庾四家族之首。
为纪念我国历这位书法大师,1989年,由临沂地区行署、临沂市政府投资400余万元修复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占地面积20亩。1990年10月,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OO二年临沂市人民政府又投资7000多万元进行二期扩建,扩建后占地面积达到80多亩。内有砚池怀古、曲水流觞、夕阳普照、右军祠、左公祠、四宝台、鹅池水暖、千秋五贤等景区。是进行中国书法传统文化艺术寻根之旅的去处。
我们现在看到的大门上方“王羲之故居”匾额是当时的中国书法协会主席启功先生的手笔。
进入南大门,首先看到的是砚池怀古。内有洗砚池、墨华轩、孝行桥、晋墨留香亭、无名碑亭、晋墨斋、晒书台、琅琊书院等景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这就是当年王羲之练字洗笔砚的“洗砚池”。现在的洗砚池比过去要小,仅为当时的十分之一大。王羲之离临沂南迁时五岁,在旧时的名门望族五岁开始习字应是可信的。传说王羲之幼年每次练字完毕,都要到他家旁边的池塘里涮笔洗砚。他洗笔的同时还经常做“悬笔悬纸书”。他以水面为纸,悬腕悬笔而书,在水面上仔细体会笔尖与水面接触的细微感受,笔牵情走,意随笔动,达到了心笔合一的地步。天长日久,原本清澈透明的池水,也被墨汁染的乌黑了,留下了“池水尽墨”的千古美谈。即使历经千年,其色不变,后人称此池为“洗砚池”。其实,王家为书画世家,其父王旷善书,叔父王艺、王彬是有名的画家,尤其是王艺的书画,人称晋室第一,长于章草和飞白,善画人物、鸟兽、鱼龙。据南齐王僧虔《论书》记载:“自过江东,右军之前,唯艺为最。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历史记载,晋朝时共有113名书法家,其中王家就占23位,所以,准确地说,洗砚池应是王家习书作画的几代子弟洗笔砚所染黑。
沿竹林西行,过“月季园”便是国内外的中国当代书法碑廊,里面陈列着我国当代书法家的书法石刻80余块。这些书法不仅是书法中的上乘之作,同时也对王羲之的书法成就颂扬倍致,表达了后人对书圣的敬仰之情。有一幅楹联写得好:继永和雅兴集欧柳颜赵众家风范衍箕裘勿忘先贤,继淳化遗韵汇苏黄米蔡诸体精粹刊碑帖以昭后昆。
碑廊尽头东侧便是孝行桥。此桥虽小,但两边桥栏上刻有中国古代24孝的故事。中国人世代推崇孝道,至今仍流传着二十四孝的传说。这二十四孝中,我们临沂就占七孝,分别是:仲由负米(孔子学生子路,鲁国卞桥人,今平邑人)、鞭打芦花(孔子学生闵子骞,鲁国人,今平邑人)、曾参养志(孔子学生,鲁国武城人,今平邑人)、老莱斑衣(春秋末期隐士,曾居蒙山之阳),郯子养鹿(春秋时郯国人,今郯城人)、王哀泣坟(三国魏东莞人,今沂水县人)、王祥卧冰(西晋琅琊临沂人,今临沂市兰山区人)。其中,“卧冰求鲤”的故事,讲的就是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即王羲之的曾祖父王览同父异母的哥哥)的故事,王祥年幼丧母,其父续娶一朱姓女子为妻,继母心地歹毒,为人尖刻,对待王祥十分刻薄,但王祥并不在意,任劳任怨,侍奉父母,尽心竭力,无怨无悔。
据晋干宝《搜神记》记载:一年冬天,病中的继母,想吃鲤鱼,让王祥去捉鱼,年龄尚小的王祥,来到村旁的河边,当时,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河里已经结满了厚厚的冰层。王祥站在冰上,不知怎么办才好。他一会儿拿起一根木棒,使劲地敲打冰面,木棒直震得两手发麻;他一会儿又搬起一块大石头,不停地敲打,而冰面只留下几个小小的白点。王祥已经累得满头大汗,可是坚硬的冰屋依然纹丝不动。他解开棉袄的纽扣,不停地喘息,这时,从冰面的倒影里,王祥发现自己的头上冒着热气,王祥猛然大悟,他以孩子的思维,迅速地将肚子紧贴着寒冷的冰面上,想用体温暖化坚冰。时间一长,王祥就冻昏过去。不知过了多久,据说,王祥的孝行被巡游的天神看见,报告了玉皇大帝。上天也被王祥的孝心感动了,便让天神显灵:冰,慢慢地自己化开了,一股强大的暖流,让王祥苏醒过来,两个活蹦乱跳的大鲤鱼,从河里跳出来,王祥忘了浑身的麻木,上前,一把抓起鲤鱼,紧紧地抱在怀里,一瘸一拐,高高兴兴地回家去了。说来奇怪,从此以后,王祥卧冰的地方,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奇迹:春夏秋一年三季倒也没什么奇特之处,唯独一到寒冬腊月,塞冰封河的时候,在王祥卧冰处,总有几尺见方的地方从不结冰,一千多年历来如此。当地人夸称这是孝子留下的灵迹,这条河也因此被称为孝感河,现在习称孝河。这个地方也因为和这个典故有关,过去非常有名,明代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称为“孝河凝冰”。有人曾为此题诗道:
镇日东风鼓翠澜,长河吹遍水如干。
银屏皎洁连川合,碎玉棱层映月寒。
堤畔鹭联飞始见,波心鱼隐钓犹难。
王祥一去今多载,留得冰模与后看。
另外,此河还盛产莲藕,远近有名。每到夏日,一池碧波,十里荷香,碧盘滚珠,玉莲含金,片片荷叶之间,鹅群嬉戏,别有情趣,为当地的一大景观,更为奇妙地是,此藕与别处不同,不但清脆爽口,鲜美异常,而且,还在藕面的中间比别处的多出一眼,为八个空眼,传说这是王祥的孝心所化,老百姓常说:“这个人的‘心眼’真好!”“好心眼”就是从这里演变而来的厦门包车网。
大家知道为什么建这个孝行桥吗?因为王家起家从孝开始,王祥的孝行为他赢得了盛名,当时汉晋两朝倡导“以孝治天下”,时任徐州刺史的吕虔敬慕他的大名,荐王祥为州中别驾,王家便从此发家,成为一代望族,兴盛300多年。
过了孝行桥,沿竹林间的奇曲小径东南而行,前方便是秀立于水中的“晋墨留香亭”;复而东行,这块“晋王右军洗砚池碑”便是无名碑。为什么叫“无名碑”呢?据传,明朝万历期间沂州知府钱达道为王羲之家题字,因怕鲁班门前弄大斧之嫌,而没有留名。这正如刚才在书法碑廊中看到的一幅题词:我今提笔也题碑,鲁班门前弄大斧厦门旅游包车。
再向东即是“晋墨斋”,是卖书画艺术纪念品的地方。
看过无名碑,向北10米即是高出地面2米的晒书台,是当年王羲之习字晒书的地方。台上有一石碑巍然而立,上面刻有原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亲笔题写的“晒书台”三个大字。南面这块碑是镇庙之石,有“山泰”二字,称道教符。
晒书台北面是享誉齐鲁的琅琊书院,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沂州知州李希贤在右军祠内设立琅琊书院。这是5间仿古建筑,占地200平方米,是现代人重修的。其匾额“琅琊书院”四个字是从王羲之的《圣教序》中集下来的。当时这里是临沂的学府,相当于现在的大学,临沂一中即起源于此。清末曾下令废除旧的私塾包括书院,改成学堂,叫临沂书学堂。历临沂第一家义校也起源于此。进入书院,我们可以看到里面陈列有王羲之的书法作品碑帖,如《琅琊帖》、《兰亭序》、《乐毅论》、《小楷四种》、《十七帖》等,此外,还有大小兰亭图等。墙上挂着是我们前面参观过的碑廊中作品的真迹。
走出琅琊书院,穿过茂林修竹,在普照寺西侧曲水绕园处即是有名的“曲水流觞”景区。王羲之生平最为人称道的是永和九年暮春之初于兰亭举行的“修禊”盛会,此举促成了千古名作《兰亭序》的诞生。其时,名流雅集,流觞曲水,赋诗饮酒,传为美谈。此地虽无崇山峻岭,但不乏“茂林修竹”,溪边兰芷丛生,置八角“兰亭”一座,是全园之中最富自然野趣的景观。其南,碑廊尽头设“引流”花榭,取意《兰亭序》中“激流涌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的描述。大家可徜徉于此,体味当年王羲之与好友雅集,饮酒赋诗题序之情。
出“曲水流觞”景区东行,有一仿古建筑,这就是右军祠,这里是王羲之生平纪念馆和书法艺术纪念馆,祠堂正门朝东,门屋三间,上题“右军祠”,正堂“骋怀堂”四间,大家看祠堂里供奉着王氏家族中最有名的三位书法家,三位先贤均丰肩润面,气宇轩昂。端坐正中的是书圣王羲之,左侧的是其子王献之,右侧的这个僧人打扮的叫智永和尚,是王羲之的七世孙,是其子王徽之之后,生在隋朝,也是一位有名的书法家。
出右军祠东行,地下有两座古代砖墓,这就是在2003年二期扩建工程中发掘出的山东省内第一、全国罕见的晋代古墓。西边的这个为二号墓,东边的为一号墓。经过专家鉴定,晋墓年代大约在西晋时期。墓主为当时王室成员、名门望族或是高级官吏。墓葬价值惊人,推动史学研究。一号墓内仅葬三出252多件精美文物,其中凤鸟形铜熏炉、胡人骑兽青瓷器、青铜器等7件,为一级文物,铜驽机、铰盂等7件为二级文物,所有金器、部分瓷器、青铜器等45件为三级文物,这些文物完整地反映了当时的葬制风俗:埋葬三个未成年人是考古发掘中极为罕见的现象;出土随葬品丰富而精美,为山东晋墓所罕见;二号墓虽被盗,但规模更大,墓室结构完整,与一号墓相距不远,是山东已发掘砖室墓中规模的单室墓葬。两座墓葬属山东省内、全国罕见的,对于填补省内晋代史学研究的空白,突破魏晋史学研究的现状,甚至对全国范围内的史学研究,起着更大的作用,现有关部门正将洗砚池晋墓的发掘,申报为年度全国考古十大发现,并写入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名册。
各位游客:领略完晋墓悠久的历史文化神韵,我们共同游览下一个景点-普照寺,它为古琅琊八大景的第一景。它即是王羲之祖先的老家所在,常说王羲之故居“南国戒珠,北国晋照”,北国普照指的就是这里,晋永喜元年(公元307年),王羲之随家族南迁南京,后迁至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为保故宅,舍故宅为佛寺,因为魏晋时,崇兴佛教,寺院为世人所崇,把故宅作为佛寺这样就没有人破坏了。金皇统四年,觉海和尚所立《普照寺碑》上面记载:后魏时,曾对该寺进行修复。唐玄宗开元八年(了20年),赐名开元寺,宋改天宁万寿寺。伪齐刘豫时,易天宁为普照。金天会十五年(1137年)废伪齐,僧妙济禅师觉海来普照寺任住持。越四年,在沂州防御使高召和式的赞助下,拆除墙垣,开拓庙基,并架石为桥跨望月湖,把原来的偏僻狭隘的寺院周围变成空旷之境。接着,翻修殿宇,在大雄宝殿之北,创建藏经楼,收藏佛经5048卷。
殿两侧站立着气宇轩昂、形体魁梧、神态威武、相对而立的四大天王。四大天王又称“护世天王”、俗称“四大金刚”。面对大雄宝殿威武而立的就是佛教的护法神韦驮菩萨。这里就是普照寺的正殿大雄宝殿,里面供奉的主尊像就是释迦牟尼佛像。“大雄”是佛教徒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是说他如同大勇士一样,有神力降服众魔,由于佛经说他是按绝对真理如实而来,民间习惯上就称他“如来佛”。右为阿弥陀佛,左为药师佛,统称“三世佛”即过去佛(药师佛)、现在佛(如来佛)、将来佛(阿弥陀佛)。释迦佛左右两旁弟子为迦叶和阿难二尊者。分立两旁是站在水生动物身上的造型各异的十八罗汉。观音原是古印度一个国王的长子,出家后跟随佛祖释迦牟尼修行,成了菩萨。佛祖赐名观世音。观世音初来东土时,也是男性,因菩萨皆“善男子”出身,敦煌壁画和唐代(公元618—907年)绘画中的观世音,还有两撇小胡子哩。后来,为了广化众生,观音示现三十三身,于是女像出现了,这有利于争取广大的女信徒。从唐代起,女性观音逐渐多了起来,而且都是汉族女性模样。你们看这尊观音像,体态丰满,脸蛋秀美,柳眉凤目,樱桃小嘴,是一副标准的东方美人形态,有人称之为东方维纳斯,一点不假。观音左右站着一个童男一个童女,即善财和龙女,他们是观音的左右胁侍。
下一个景点左公祠,为了纪念中国近代民族英雄左宝贵,2003年临沂市人民政府投资兴建。左宝贵(公元1837年一1894年),字冠廷,回族,清朝时费县地方镇(今属平邑县)人。幼时家贫,稍大从军,因作战勇敢,数次提升,历任千总、总兵、提督等。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左宝贵率军守平壤,与日军展开激战,身负重伤,仍坚持在城头指挥作战,直至壮烈牺牲,与丁汝昌、邓世昌并称甲午三英。左宝贵是清军在朝鲜阵亡的级别的将领,但是他没有在甲午海战阵亡的海军管带邓世昌出名,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电影《甲午风云》对邓世昌的爱国行为进行了歌颂,而左宝贵只是在史学界被人熟知。实际上,左宝贵是甲午战争中中国牺牲的级别将领,他时任提督,相当于现在的军区司令,而丁汝昌则相当于海军司令,邓世昌仅为一个舰长厦门包车群。左宝贵牺牲后遗体留在朝鲜,为了表示对他的怀念,人们在他的故乡祖茔地掩埋了他生前穿过的一个靴子和一顶帽子,并在上面筑起一座方形圆顶坟,即今日遗迹尚存的衣冠冢。清朝皇帝为其建了御葬陵,树了御碑,皇帝亲自撰碑文,李鸿章书写,*期间,碑被破坏。墓表为四楞形,周面皆有对联,其一云:“经百战,勇冠诸军,常开平天下奇男子;守孤城,心拼一死,张瞧阳古之伟丈夫”,表达了人们对这位为国捐躯的爱国主义将领的崇敬。
北面地面白色铺装,略如笺纸。其北凿“墨池”一方,形如砚。池后障以影壁,形如镇纸,壁心镌刻《兰亭集序》,此贴为书法成就。笺纸铺东偏东位置,正对右军祠门屋轴线上,有一高7.2米,重40吨石碑,这就是闻名于世的“集柳碑”。金皇统四年和尚觉海重修了普照寺,并集了唐代柳公权的字成此碑,它记叙了王氏南迁后舍宅为寺的历史,又保存柳书的精华,立碑筑亭,以记其事。碑文由中陶(今陕西南郑县)仲汝尚撰写,并四处波集唐代书法家柳公权的楷字而成,请名刻工仲汝羲精刻上石,这就是有名的《集柳碑》。碑文名为“沂州普照禅寺兴造记”,全文1261字。“笔势秀劲,体势开张,临池奉为圭臬,金石家早经著录”。《神策军碑》是柳公权直接书写上石的名碑,但因立于驻军禁地,不能随便椎拓,故拓本流传极少;加之下册失传,现存字数已极多,因此象“集柳碑”这样保留了大批柳书的碑贴目前已,它成为探讨柳公权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一向为书家所珍视。为别于西安的柳碑《玄秘塔碑》(西柳),习称“东柳”。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根据拓片复制的。
碑边置木笔一枝,此木又名辛夷,木兰科,初开时花苞长如笔尖。再向西,有石碑四方,形如印章,分别镌刻王羲之的小楷名作《乐毅传》、《黄庭经》、《太师笺》、《劝进表》等。四宝台最东为四宝斋,内售文房四宝。
游览完四宝台,循径南行,就到了鹅池。历,古代文人有的“四爱”,即“周敦颐爱莲,陶渊明爱菊,孟浩然爱梅,王羲之爱鹅。”有关王羲之与鹅的故事很多。原来,王羲之在鹅的身上也的确悟出了许多道理。据后人分析,王羲之的执笔方法是食指高钩,正如鹅头那样高昂微曲;拇指置于食指与中指之间,无名指内钩,抵住笔管的下端,小指紧贴无名指,外实内虚;运笔时如白鹅浮水,舒展自如;行笔时全身的气力都贯注在笔尖,而又动静结合收放有度,挥洒自如。唐代大诗人李太白曾有诗赞道:
游客们:游览完鹅池,再往南行,就是王羲之故居的最后一个景点-千秋五贤。五贤祠原名景贤祠,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恪倡建,原址在临沂城南关外。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知州王垲主持,移建于洗砚池旁,并更名为“五贤祠”。五贤祠原为大殿三间,东西两窗上面的题额分别是“孝感天地”和“忠冠古今”。殿内有五尊临沂籍历史名人的塑像。祠前立有御碑亭,亭内有清乾隆皇帝的御书诗碑,这个诗碑是根据晒书台上的那块放大的,碑高6.6米,重30多吨。他的诗对五位贤人的功绩给予了全面地总结:
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以捐躯颜杲真。
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
乾隆皇帝对此五人推崇有加,这是我们临沂人民的骄傲。
五贤祠几经战乱,解放后已很破旧。六十年代初,曾加以整修,文化*期间,五贤祠作为“四旧”被毁坏。2002年临沂市政府又投资复建。祠堂内手持羽毛扇,端坐正中的是人称“智圣”的诸葛亮。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其本姓葛,祖籍山东阳都(今临沂市沂南县),为区别当地葛姓,在姓前冠以诸字,意从诸县来的葛家,后逐渐成为复姓诸葛。生于181年4月4日,约公元193年,其13岁时随叔父诸葛玄去豫章,15岁时随叔父依刘表,开始了荆州“躬耕陇亩”的生活,历时12年,27岁时被刘备“三顾茅芦”请出山,辅佐刘备建立蜀汉政权出任丞相,成为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卒于公元234年8月28日,享年54岁。诸葛亮东侧的这两位就是以“孝”闻名于世的王羲之的两位先人王祥、王览。王祥(公元185—269年),西晋琅琊临沂人,“卧冰求鲤”,以孝举仕,晋代大臣,科太保,封临淮公。关于他的故事前面已讲得较详细了。王览是王祥同父异母的弟弟,兄弟俩都很孝顺父母,且和睦相亲,弟兄友爱,一直传为佳话。东侧的这两位,这就是以“尽忠报国”闻名于世的唐代的颜真卿和颜杲卿,颜真卿(709—785年),字清臣,祖籍琅琊临沂(今费县)人。唐代书法家,其书法敦厚雄浑,世称颜体。其《祭侄季明文稿》被称为天下第二行书。颜杲卿是其堂兄。
尊敬的各位游客:王羲之故居的游览到此结束,我相信王羲之故居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精妙的书法艺术神韵,一定会给您留下美好的回忆。
今日,您游在王羲之故居,明日,王羲之故居永驻您心中。朋友们,期待着与您再重逢于王羲之故居。欢迎您再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