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我是导游,谁知道些,南北方方言的幽默笑话!
1、南方一个口音很重的县长到村里作报告:
2、"兔子们,虾米们,猪尾巴!不要酱瓜,咸菜太贵啦!!"
3、(翻译:同志们,乡民们,注意吧!不要讲话,现在开会啦!!)
4、县长讲完后,主持人说:"咸菜请香肠酱瓜!"
5、乡长说:"兔子们,今天的饭狗吃了,大家都是大王八!"
6、(翻译:同志们,今天的饭够吃了,大家都使大碗吧!)
7、"不要酱瓜,我捡个狗屎给你们舔舔。。。"
8、(翻译:不要讲话,我讲个故事给你们听听。。。)
9、桃源话很奇特,尾音很高,比如"局",便发音成了"猪"。
10、先到县委宣传部,联系到人事局采访。宣传部的人打电话替我预约,用免提。
11、宣传部:"喂,你人是猪吗?(人事局)"
12、对方:"不是,你搞错了。我不是人是猪(人事局),我娘是猪(粮食局)。"
13、第二天参加一个县政府的汇报会。会前点名。
二、导游考试地方文化:潮州方言
1、潮州方言,即潮州话,属汉语方言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的词汇丰富,幽默生动,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并保存着很多古汉语的成份,因而为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所重视。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语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语言的专著潮州话。
2、潮州话,是全国八大方言区中闽南方言的次方言,潮州人的方言,也是现今全国最古远、最特殊的方言。古朴典雅,词汇丰富,语法特殊,保留古音古词古义多,语言生动又富幽默感。因此,引起海内外语言学家的关注,研究潮州话的人很多,有关潮州话的专著、字典、词典也很多。对潮州人来说,潮州话是维系感情的纽带,有巨大凝聚力。尤其在异域他乡。乡音相同,胜似“自己人”。
3、形容词在文学上的重要作用,这是无须多费唇舌阐述的。然而这里所要举述的,则是潮汕老百姓在日常语言交际中所惯用的形容词透过它,可以窥见我们潮汕老百姓的语言才华和文学素养。
4、悬(高)过天乌过铁佛雅过花旦肥(胖)过水獭健过羚鹿
5、粗过擂钵滑过琉璃咸过卤胆涩过薯莨粕阔过开元(寺)重过棺材轻过纸钱
6、凶过竹铳穷过着火烧(屋子财产遭火劫)易过食碗水惊过遇着鬼俏(势强)过王莽走到支辫直过箭猛(快)过纸影(皮影戏)担竹椅
7、以上举的都是“××过××”的句格,但已可略见一斑。
8、唐代,佛教在中国开始盛行。即使是地处省尾国角的潮汕地区也受到影响,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即公元728年)在潮州市区中心的甘露坊建起了开元寺。开元寺的建成,标志了佛教在潮汕地区的正式传播。
9、佛教文化的传播,对潮汕文化的影响颇大,不仅从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对人们产生影响,甚至从潮汕方言中,我们不难看到这种影响的痕迹。试举数例。窥斑见豹。
10、心地,指心肠。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八云:“众生之心,犹如大地。”唐释齐已的《移居西湖》诗:“只待秋声涤心地,衲衣新洗健形容。”后来就引申为心肠了。
11、人相,指人的面貌、品质、能力等诸方面。在佛家用语中偏指人的相貌、风度。《维摩诘经·讲经文》:“好个聪明人相全,忍教鬼使牛头领。”宋·陈善《们虱新话·读》法华经得相法《:“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俱足。”
12、众生,潮州方言是指牲畜。但佛家却用这个词来指一切有情欲生命的人和物福清包车厦门。佛经中提到:“众生本体,即为法身。法身流转五道即为众生……”《法华经·序品》说:“六道众生,生死所趣。”潮州方言的这个义项是词义缩小。
13、功德冥斋,民间遇到丧事,都要请和尚来诵经,超度亡灵。法事做一天的称为“做功德”,半天的叫“做冥斋”。这些都是佛家用语。
14、潮州方言的熟语典故,是潮汕人民千百年来在劳动和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下来的,是潮州方言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也是潮汕文化领域中灿烂的艺术结晶,它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潮汕地区历来是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因此,在熟语典故中有不少是反映潮汕地区的风土人物。如“到广不到潮,白白走一遭;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反映了潮汕迷人的风光。“阔过开元寺”“潮州厝,皇宫起”反映了开元寺的雄伟壮观以及潮州宅居的富丽堂皇。“沉东京,浮南澳”则记录了潮汕地区自然地貌的变迁。
15、某些熟语典故,是由一些人物传说而衍生出来的,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潮汕历的人物逸事。例如:“个脾孬过丁盛发”,说的是清末潮州名医丁盛发的轶事。“前门夏秀才,后门夏雨来”、“早出日头晤成天”分别出自潮州秀才夏雨来和潮州状元林大钦。
16、某些熟语典故反映了曾经发生的历史事件,这些事件既有潮汕本土的,也在非潮汕本土的。例如“赶你去狗卵山烙日花”反映的是唐朝陈元光带兵到潮州镇压畲族人民的*,结果被畲族人民围困在一个山头的历史事实。“识字掠无蟛蜞”则反映了清朝初年,清统治者为了防御郑成功,下令将沿海居民内迁的历史事件。“所断手指头”则出自唐朝将军南霁云为讨救兵,抗击安史之乱。而“荆州借久成已业”则反映了三国时期吴国、蜀国矛盾的根源。
17、从一些流行的熟语典故中,我们可以看到潮汕地区的一些人文历史。例如“澄海无客,大埔无福”。“潮州福建祖”,反映了潮汕地区的移民史。由于北方战乱,从中原逃难南来的有不少先在福建定居,后又辗转迁入潮汕,如潮汕前七贤之一的王大宝,其先世就是唐末五代初,史称“俭约好礼”的闽王王审知。王审知的玄孙王坦由泉州迁漳浦,再迁饶平,最后定居海阳。又如明代潮籍学者薛侃,他的先祖薛兰也是“闽之廉村人”,宋淳熙末年“始迁于潮”,“卜居凤陇”。其它的如海阳著姓林氏,迁自泉州;澄海林氏,迁自福州;潮阳肖氏,迁自龙溪等,故有“潮州福建祖”之熟语。“澄海无客,大埔无福”,反映了客家人和潮汕人在潮梅各地互为杂处,而只在大埔纯客家县,澄海纯福老县。
18、熟语典故中有一些反映了潮人的过番史,如“无可奈何桩甜踩”,“荡到无,过逞罗”。过去,不少潮汕人因为生活所迫,飘洋过海移居国外。而侨居国外的潮人,则把辛辛苦苦赚来的钱财、寄回家乡赡养家里人,家里人则坐享其成,所以熟语说:“番畔钱银唐山福”。
19、有些熟语直接反映了潮汕民间流行民俗活动,如“盐灶神欠拖”、“做鬼爬晤上施孤栅”。前者反映澄海盐灶,每年游神时总是把神像放在地上拖行。后者反映了七月十五潮汕的施孤活动。厦门上学包车
20、熟语典故是人民群众以精练生动的语言,概括反映了潮汕人民的智慧和爱憎感情,是潮汕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1、一个字(即一个音节)声音的高低、升降、曲直、长短的变化,就叫做这个字的声调。这古今都一样。如“竹”字,古代汉语语音读为“张六切,人声”,现代汉语普通话读为“zhu”,是阳平声,潮州方言读为“多英(4)”,是上人声,这就是声调。可是,古代汉语,普通语和潮州方言的声调却不同,这是为什么?
22、古代汉语语音是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现代汉语普通话语音也是四个声调,但却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没有入声。而我们潮州方言却有阴平、阳平、阴上、阳上、明去、阳去、阴入、阳入8个声调。这8个声调是从哪里来的?
23、原来,古代汉语的四个声调中每个声调的声母有清声和浊声之分,演变为现代汉语普通话主要是浊音清化,入声调消失,入声字派入其他三声了。而在潮州方言中则是根据古声母的清浊,每个声调都变成两个:清变为阴调(阴平、明上、阴去、阴入):浊变为阳调(阳平、阳上、阳去、阳入)。这样,古汉语四声,在潮汕话中就变为8声了。其对应规律如下表:在厦门导游
24、古代汉语四声古声母例字潮州方言八声
三、卷导游事情什么意思
1、你问的是蹭导游是什么意思把。作为自由行或者拼凑的散客由于没有导游,要想获得较好的旅游体验感,要么自己聘请讲解员,要么跟随别人的旅游团“蹭导”“蹭听”,所以这种情况在旅游中是常见的现象。
2、一般跟团游,由于人数较多,在景点旅行中都配有专业的导游进行讲解,即使是散客有些也会在景区临时聘请专业的讲解员,因为有些景点是以人文历史为主题内容的,和自然风景区不同,人文历史类需要了解其起源、发展、典故、以及背景,如果没有专业的人员讲解,很难了解其价值,旅游的乐趣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