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西安华清池游记作文
1、华清池是西安名胜之一,它位于骊山脚下,华清宫之上,华清池的风景优美,景色十分秀丽,那里的温泉中外驰名。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2、第二日的第二站是位于骊山脚下的华清池。
3、进入华清池,首先要看的当然是杨贵妃洗澡沐浴的地方了。杨贵妃沐浴的地方可不是一般的地方,她的浴池呈莲花形,虽然非常简陋,但制作材料可不一般。四周是用大理石砌成的,浴池的地板是用玉做的。这是蓝田玉,在阳光下呈墨绿色,现在看似乌黑色。杨贵妃沐浴的水是温泉,但不是泉眼的出口,沐浴的温泉是用瓷质的管道运输过来的。
4、接下来我又来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沐浴的地方吧。这个浴室非常非常地大,比杨贵妃的要大多了,那是为什么呢?因为李隆基的地位是皇上,而杨贵妃只是一个贵妃,所以地位相差有些悬殊,沐浴的地方自然就小些。这个浴池方方正正的,他沐浴完以后,那些温泉水不会马上排走,而是排到大臣们沐浴的地方,下面的这个池就是大臣洗澡的地方。你或许会说:“皇帝洗过的废水,大臣们再洗,那不是非常脏吗?”其实不然,大臣们能用这水洗澡,那是他们的荣幸。
5、我走出华清池,来到喷泉池前,池中央有一座白色的雕像,雕的就是杨贵妃。杨贵妃非常丰满,体重达160斤呢。唐代以肥为美,所以唐玄宗李隆基非常宠爱这位丰满的妃子。我再往前走,找到了泉眼的出口,泉水一年四季都是43摄氏度,43摄氏度是咱们中国人最适合洗澡的温度,所以历代皇上都会在这里泡温泉。那杨贵妃泡完温泉,在哪里晾头发呢?我往上看到一个格子,上面就是杨贵妃晾头发的地方了,现在已不能上去了。
6、温泉的出口有几块石头,那可不是一般的石头,那些就是蓝田玉,呈墨绿色,多么好看呀!
7、我想当时皇帝、妃子、太子们洗澡的场景应该是非常让人向往。
8、听说华清池是西安名胜之一,它位于骊山脚下,华清宫之上,华清池的风景优美,景色十分秀丽,那里的温泉中外驰名。这次我就参观了华清池。
9、我们去的那天下著小雨,天气很凉爽,进入华清宫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雕刻精美,配着古诗的壁画,描写得是唐朝诗人白居易的古诗《长恨歌》,诗中讲的是唐朝的一个皇帝唐玄宗和他的贵妃杨玉环的故事,妈妈帮我讲解从杨玉环进宫一直到安史之乱杨贵妃死在马嵬坡,让我感觉到皇帝也不能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打仗时他也要逃难。
10、在华清宫的一个湖的旁边有一块石头,石头上刻着两个字“御汤”,我不知道什么意思,妈妈告诉我说:“御是皇帝的代称,汤是温泉。合起来就是这个温泉是皇帝洗澡的温泉,普通老百姓是进不来的。”我明白了心想:“古代的皇帝也太会享受了。
11、后来导游姐姐又带我们参观了杨玉环和唐玄宗的温泉池,他们俩可真会享受,他们的温泉池地面都是玉做的。我们参观李世民和李世民赏赐大臣们的温泉池时,相比起来李世民的温泉池可是简陋多了,据说李世民是一个勤俭节约待人周到的好皇上,难怪他统治的时代被称为“贞观之治”。
12、参观完华清池,我实在是太震撼了,古代的皇帝真是会享受资源,古代的工匠也很聪明懂得将温泉引入屋内,排水系统也很先进,华清池真是具有历史价值的文物名胜。
13、白色的身体,雍容的容颜,这是杨贵妃的汉白玉雕塑,就像诗中所说“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奢侈的浴池,低眉顺眼的女婢,“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优美的舞姿配上恰好的和声,才子佳人,点缀了华清池。
14、红色的砖,绿色的瓦,高高的亭,密密的树,背靠青山,脚踏静湖,令所有的一切都很恬淡厦门考导游吗。
15、杨玉环。一个丰腴美丽的唐朝女子。李隆基。一个爱江山但是更爱美人的男子。一个爱舞,一个好鼓。唐玄宗无限宠爱,与贵妃杨玉环朝夕相伴,或乐舞於梨园教坊,或贪欢于芙蓉帐里,或醉饮于沉香亭下……两人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原本上天也想让他们白头到老,可惜,一次“安史之乱”,在马嵬驿前,两人阴阳相隔,后人知道的,只有零散的记载和华清池了。
16、华清池,也叫华清宫,一个在唐朝时西安骊山旁的供皇上和妃子梳洗玩乐的地方。“山姿水态冠秦疆,美色当初醉李唐。只把风怀传妙丽,依然韵致舞霓裳。”但是,因为年代久远,现在的华清池,大都是由后人所建造的,但是这个也无法影响后人想象当年的富贵,气派的华清池,想象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如胶似漆。
17、慢悠悠地走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吹着习习凉风,心情也就平静了许多,脑海中突然冒出了一个画面:嫋嫋热气笼罩着莲花池,杨玉环轻移莲步,轻轻地走出了浴池,一旁的侍女赶紧上前为她穿衣,花瓣还在水面慢慢地飘游,微风轻抚她的发丝,为她丰腴的身体又添了几分美。
18、我置身于华清宫中,抬眸望向那些亭台楼阁,望向那个杨贵妃的雕塑,望向那个平静的湖,领略著这个皇家园林的雍容华贵,我知道,我把心留在了那里……
二、关于古诗《灵隐寺》的导游词
各位团友,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山门前。大家请看,这堵赭红色墙的照壁上写着“咫尺西天”四个大字,就是说,我们再走进一步,前面就是佛国世界了。进入寺庙我们还要走一小段路,沿途要经过合涧桥、春淙亭、壑雷亭和冷泉亭,趁这个机会,我来简单介绍一下灵隐寺的建寺情况。灵隐寺又名“云林寺”,创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距今已经有1600多年的历史,现在是杭州最大的丛林寺院,也是全国十大名刹之一。灵隐寺比少林寺的创建要早170年(少林寺建于公元495年)。关于灵隐寺的创立·,据{灵隐寺志}记载,公元326年,印度僧人慧理来到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风水蕴藏着灵气,于是就把对面的这座飞来峰比作天竺(印度)灵鹫山的一座小岭,不知何时飞来,认为“佛在世日,多为仙灵所隐”,于是就在此驻足,建立寺庙,取名“灵隐”。起初山门寺额,题名“绝胜觉场”,到了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改题为“景德灵隐禅寺”,明朝后直名为“灵隐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历朝以来,寺院屡毁屡建先后14次,现在的殿宇,是19世纪重建的。目前灵隐寺可供游人游览的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药师殿和云林藏室等;各位,现在我们来到了灵隐寺的第一个寺院——天王殿。大家请看殿屋重檐下悬挂着两块横匾,“灵鹫飞来”金匾是黄元秀居士的题字,还有一块“云林禅寺”的匾额是清康熙皇帝的亲笔手书。这就是康熙皇帝将“灵隐寺”改为“云林寺”的由来。那么,灵隐寺为什么又叫云林寺呢?这里有两种完全不同的说法。民间,传说在清康熙二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到杭州。有一天,康熙喝得酩酊大醉,前呼后拥,一路游到灵隐。寺庙住持和尚深知这位皇帝喜欢作诗题字,于是就提出想请康熙重题一块寺额,康熙也就乘着酒兴,满口答应。不料因酒误事,落笔太重,把“灵”字上半截的“雨”字头写得太大,下半截的三个“口”和一个“巫”字,再也写不下去。康熙一慌,’急得汗如雨下,、酒都醒了。正在为难之际,旁边有位大学士名叫高江村,急中生智,在手掌心上写了“霎林”二字,然后假装磨墨,向皇帝暗示,康熙也就随机应变,把“灵”字写作“雩”字,于是“灵隐寺”也就变成“云林寺”。到杭州旅游,一看西湖,二看灵隐,灵隐位于西湖西部的飞来峰旁,离西湖不远,可谓“不可不去”。
相传始东晋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灵隐寺天王殿外有一冷泉亭,据说苏东坡在杭州做太守时,常在冷泉亭上饮宴赋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因此称为“飞来峰”。
飞来峰是江南少见的古代石窟艺术瑰宝,可与四川大足石刻媲美。苏东坡曾有“溪山处处皆可庐,最爱灵隐飞来峰”的诗句。
1993年,灵隐景区新辟了“中华石窟艺术集萃园”,它借飞来峰山林之势,把中国著名的石窟艺术经典造像(如:乐山大佛、龙门石窟等)微缩于此,值得一看。
特别关照:到灵隐旅游,一定要到飞来峰最大的石刻--大肚弥勒佛前照个像,餐饮:游灵隐,看飞来峰,可别忘了: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在领略佛教文化之后,你可以到合涧桥畔的天外天菜馆重食人间烟火。涧水在楼前潺潺流过,古刹钟声隐约可闻,在此品尝美味佳肴,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啊?
灵隐寺位于杭州西湖西北北高峰山麓飞来峰前,是中国佛教著名的“十刹”之一。相传1600多年前印度僧人慧理来杭州,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和大雄宝殿。天王殿入口的弥勒佛坐像,已有200年历史。弥勒佛背后的护法天神韦驮像为南宋时作品。大雄宝殿高33.6米,是中国保存最好的单层重檐寺院建筑之一。殿内正中有贴金释加牟尼像,净高9.1米,加上莲花底座和佛光顶盘,高达19.69米,坐像用24块香樟木拼雕而成,精细而庄严。大殿两侧分列“二十诸天”和“十二圆觉”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殿后侧有海岛立体群塑,共有浮雕150多尊。大雄宝殿、天王殿两侧有五代时所建的石塔和北宋开宝二年(969年)所建经幢,距今已有1000余年。清康熙皇帝曾题“云林禅寺”四字。
灵隐一带的山峰怪石嵯峨,风景绝异,印度僧人慧理称:“此乃中天竺国灵鹫山之小岭,不知何以飞来?”故称“飞来峰”。飞来峰又名灵鹫峰,山高168米,山体由石灰岩构成,与周围群山迥异。无石不奇,无树不古,无洞不幽。飞来峰的厅岩怪石,如矫龙,如奔象,如卧虎,如惊猿,仿佛是一座石质动物园。山上老树古藤,盘根错节;岩骨暴露,峰棱如削。明人袁宏道曾盛赞:"湖上诸峰,当以飞来为第一。
飞来峰奇石嵯峨,钟灵毓秀,在其岩洞与沿溪的峭壁上共刻有五代、宋、元时期的摩崖造像345尊,其中尤以元代藏传佛教(喇嘛教)造像最为珍贵,堪称我国石窑造像艺术中的瑰宝,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飞来峰西麓有冷泉掩映在绿荫深处,泉水晶莹如玉,在清澈明净的池面上,有一股碗口大的地下泉水喷薄而出,无论溪水涨落,它都喷涌不息,飞珠溅玉,如奏天籁。明代画家沈石田诗云:"湖上风光说灵隐,风光独在冷泉间。"冷泉池畔建有冷泉亭。
三、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厦门旅导游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厦门导游网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
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厦门学生导游。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
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的真正的集大成者。
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
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
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
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
“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