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司马迁祠墓景区导游词
1、司马迁墓祠座落在韩城城南10千米芝川镇南门外,位于黄河西岸的梁山东麓。整个祠庙建在高耸的龙亭原上,东瞰黄河,西枕梁山,北为立壁,南临深壑,下有古车马道,凭高远望,气势宏伟。司马迁祠始建于西晋永嘉四年(310)。1982年2月,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经过芝阳桥,直通祠、墓前,路用大石辅设,依山势坡度逐级上升。大路上有汉太史公祠墓牌坊。祠用砖石依山势筑成四个高台,面积一个比一个广大。每个高台之间有石级相连,层层上升,前面三个台上都有建筑物,归后一层是砖砌的司马迁墓。墓圆形,系元代修建。墓前有清乾隆年间毕沅?quot;汉太史公墓墓碑,上有古柏,蟠若蛟龙。在太史公墓第三台砖砌的牌坊上题有河山之阳四个字,系出自司马迁自传中耕牧河山之阳之句。祠庙正殿有司马迁塑像,方脸,长须,两眉入鬓,现出严肃抱负不凡的气概。
3、司马迁祠墓建筑自坡下至顶端,依崖就势,层递而上。
4、登其巅,可东望滔滔黄河,西眺巍巍梁山,南瞰古魏长城,北观芝水长流,可谓山环水抱,气象万千。壮观的自然形势和秀丽的风光,映衬出司马迁的高尚人格和伟大的业绩。
5、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厦门导游报考?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韩城南人,是我国著名气史学学、文学家和思想家。他曾参与共订太初历,对历法进行改革。他在遭受腐型情况下,发愤著《史记》,共130篇,达52万字,是我国最早的通史。鲁讯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二、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
作为一名专门为游客提供帮助的导游,编写导游词是必不可少的,导游词具有注重口语化、精简凝练、重点突出的特点。导游词要怎么写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泉州郑成功墓导游词,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厦门至漳州包车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
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
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县石井人,为明末清初反抗荷兰侵略,收复和开发台湾的民族英雄。永历十五年(1661)四月,挥师东渡,在台湾人民的支援下,于十二月十三日(1662年2月1日)迫使荷兰侵略者投降,台湾回归祖国。永历十六年五月初八日(1662年6月23日)病逝,葬于台南洲仔尾,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五月二十二日迁葬今地郑氏祖茔内。随同迁葬的有其子郑经等灵柩。墓室三合土构筑,坐东朝西,平面呈风字形,列3排,分9室,第二排中室为郑成功的墓穴。墓前有石华表1对,高14米,顶端雕坐狮;石夹板9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戊子年解元”。 1929年曾在墓内发现郑成功佩戴的龙纹及鸟纹玉带17块,分别为大、中、小长方形和圆桃形状,共出的还有头发、龙袍残片、布靴面等珍贵文物。坟堆前设石供案桌和花岗岩石墓碑,墓碑阴刻“明石井乐斋郑公、淑慎郭氏、乔梓五世孙、六世孙、七世孙茔域”。
郑新新介绍,郑克塽在撰写墓志铭中明确写郑成功遗骸附葬于南安乐斋公莹内。
但是,河南固始一份“郑成功墓地考察报告”说,上个世纪70年代,河南固始发现“郑成功之墓”,另外还有人发起“郑成功真墓在何方”的讨论,猜测郑成功之孙郑克塽为了遮人耳目,写下《郑氏附葬祖父墓志》声称郑成功归葬南安,其实可能早就设法把郑成功父子秘密安葬在河南了。
厦门已故专家张宗洽《细说郑成功》一书中分析,这一问题确实值得引起注意,遗憾的是河南固始之墓,早年未留下可靠考古资料,仅凭事后调查追记。另外,南安郑成功墓1929年被盗,当时似乎未弄清所开二棺究竟是郑成功夫妇或郑经夫妇之棺。殊不知郑经亦袭王爵,依制亦可用蟒袍、玉带。文中认为,若后人有机会再重新整理南安郑成功墓,或可弄个水落石出。
泉州市郑成功学术研究会伍天辉先生表示,河南固始一说证据不足,郑成功真墓即在南安,且列入国家文物保护。
近年来,有关郑成功墓在何处的争议不时发生。此前,河南固始县称在上世纪50年代挖掘到了郑成功墓,研究郑成功的有关专家对此说予以质疑。专家介绍,郑成功灵柩于1699年迁葬南安水头,归附祖墓。1929年,郑陵被盗。日前,记者再访当年参与整理郑成功墓的当事人后代及研究郑成功的一些学者。
大家好,很高兴能和大家一起去参观郑成功墓。
郑成功墓在南安市沿着福厦公路的水头镇附近的康店村复船山,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是我国伟大的民族英雄,名森、字明俨、号大木,福建省南安石井人,出身于官商家庭。1624年农历七月十四日,诞生于日本长崎县平户市千里浜。在日本渡过七个春秋,1630年间随从其叔芝燕等回国,住安平(晋江市安海镇)郑府。郑成功自幼聪明敏捷,八岁能通读四书五经,十岁能写入股文,文章过人,词藻华丽典雅,十一、二岁,兼习春秋左传,孙吴兵法,并能舞剑学射。十五岁的禀生,二十一岁攻入南京国子监太学,气字轩昂,才华横溢,获得师长称赞:“此人英雄,非人所得比。”
明隆武帝见成功年少英俊,文武双全,问之日“江山危矣,你何从我乎?”对日:“文不贪财,武不怕死,江山可保矣。”隆武帝非常赞许他,即赐他与同姓,易名“成功”,封御营中军都督,授尚方宝剑,仪同附马,自是咸称“国姓爷”。
郑成功一生最伟大的功绩是收复台湾,驱逐荷兰侵略者和大规模开发台湾。永历十五年(公元1662年)十二月甘三日,率军三万余人,大部份是泉州人,把荷兰侵略者从我国宝岛台湾赶走。郑成功实现了他收复台湾和开发台湾的远大抱负。当时曾赋诗一首“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服先基。田横尚有三千客,菇苦间关不忍离。“收复台湾以后,他走访四社,了解民情及社会情况,在那荒凉的台湾岛上,实行“寓兵于农”之法,屯垦开荒,“农隙则训以武事,有警则荷戈以战,无警则负来以耕”。
那时,台湾新辟土地环境十分恶劣,瘴疬流行,“病者十之七八,死者基多”,甚至有数十丈巨蟒为患,开荒任务非常艰巨,郑成功都新率官兵,积极开发,同时采取各种措施加紧巩固台湾海防,坚守阵地,免于荷兰侵略者“复仇”,重占台湾。郑成功率军披荆斩棘,流血流汗,艰苦创举。由于十年征战,驰骋沙场,积劳成疾,于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农历五月初八病逝台湾,享年三十有九,墓葬于台湾的台南州仔尾。历经三十多年,其孙郑克塽降清后,于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5月22日卯时迁柩归葬于南安县,拊葬于康店村的郑氏祖莹,随同迁葬的还有其子郑经的灵柩。当时康熙帝除下敕遣官兵护柩外,还赐挽联一对,日:“四镇多二心两岛屯师敢向东南争半壁;诸王无守土一隅抗志方知海外有孤忠。“尔后还派御林军护陵守墓。同时迁葬于祖莹乐斋公内还有其父郑芝龙,其母和其妻墓氏,迁墓后重立墓碑。
1929年,郑陵被盗,即时抢救石质墓志铭两块,一为郑经1674年回乡修祖坟时所立的(橄榄山墓志)。另一是迁葬时郑克塽之《郑氏归墓祖文墓志》。郑成功灵柩用棺廓两层,里面一层油漆朱红鲜先泽,棺内布满水银,骨骼完好,取出将盔一项,龙袍一件,腰围玉带镶玉十七块,靴鞋各一双,还有头发等珍贵一级文物,由南安石井郑成功纪念馆收藏。
郑成功墓采用水灰三合土构筑土堆墓,墓碑墓道皆用花岗石雕砌成,墓碑高75厘米,长15.8厘米,呈“山”字形,整座墓域占地997平方米,墓前石质华表一对,相距15米,高14米,呈八角形,径52厘米,顶端雕一座狮,保存完好。墓前两侧还有石板旗杆夹九对,左五右四,其中一板刻有“戍子年解元”五个字。目前,扩大保护范围,建筑陵园大围墙建立文物保管所,修筑墓道和专线公道,绿化林木花草,建置碑亭,环境宽敞,风景优美,为海内外游览和祭拜“国姓爷”的好地方。
参观了郑成功墓,想必大家会有一番感慨和联想吧。
在南安市水头康店覆船山麓的赤土坡上,墓为闽南风格,古朴庄严。墓前有石雕华表一对,高入云表。左右侧有旗杆夹数对。石砌墓道基庭其碑。墓体三排九室为三合土。解放后几经修葺,并立《重修民族英雄郑成功陵墓碑记》,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郑成功(1624-1662年)南安石井人,生于日本平户,七岁回国,青少年时在晋江安海读书,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民族英雄。1661年4月到翌年2月,郑成功率领义军东渡台湾,收复宝岛,迫使荷兰侵略者在投降书上签字,在列强东侵的艰难时代,大长中华民族志气。他同时为开发建设台湾呕心沥血。1662年病卒于台湾承天府,葬于台南州仔尾。清康熙38年(1699年)台湾与清朝版图划一。
经康熙帝御批,由郑成功之孙郑克爽迁葬回原籍郑氏祖茔,一同迁葬有郑成功子郑经。
三、求汤和墓的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我是你们这次的导游,我姓。
首先对游客的到来表示欢迎,给游客创设一种“宾至如归”的温馨感觉,为接下来的旅游营造一种良好的气氛。
汤和墓位于安徽蚌埠市东郊曹山。
相信大家都知道汤和,他与明太祖朱元璋为同乡好友,元末随朱起义,屡建战功,官至信国公。
他追随朱元璋数十年,在南征北战中立下赫赫战功,从而成为明朝开国重臣。
汤和病逝后,皇帝朱元璋追封他为东瓯王,谥襄武,敕葬安徽蚌埠龙湖南岸的曹山南麓。
墓面对龙子河,背负曹山峰,水光山色,交相辉映,墓室是一座依山构筑的大型砖石单券式建筑物厦门兼职导游。
高3.米,宽3石6米,面积约40平方米。
墓南神道,长225米,有大型神道碑和石雕马、羊、狮、武士,雕刻线条流畅粗犷,当代古建筑学家认为,此系明初石刻中的精品。
今天的汤和墓墓园,庄严肃穆,松风如涛。
作为功臣封王者,汤和的墓葬规制享受了明朝臣子的最高规格。
在墓前神道的最南端,立有一座高为6.35米的神道碑。
但令人费解的是,原来刻在石碑上长达数千字的碑文,已被人逐字凿去。
究竟是何年何代何人所为,至今仍无定论。
业界认为是,碑文的作者方孝儒在建文帝在位时曾任翰林侍讲博士,深得器重。厦门到安溪包车
建文四年五月,燕王朱棣攻入南京,命他起草登基诏书,他掷笔于地,拒不受命。
朱棣用灭九族来威胁他,可他回答说,“虽灭十族,亦不附乱!”结果被杀,除灭九族外,还杀他的学生,以成十族,株连至死者870余人。
《明史》本传中明确记载:“永乐中,藏孝儒文者,罪至死。
”因而当年由方孝儒撰写的碑文也要凿去……而在当地民间广为流传的说法,是明末李自成起义军所为。
当时汤和墓周边区域均为凤阳府属地,李自成起义军在这里的破坏活动频繁,而且汤和墓周围的明代墓碑也有类似被凿去碑文的现象。
在长达225米的神道尽头,坐落着汤和墓享堂。
今天人们看到的享堂大殿,是一座三开间木结构歇山式仿宋建筑。
汤和墓为明代墓葬,为何享堂的建筑风格却来自宋代?原来,在1973年文物工作者对汤和墓进行考古发掘之前,这里所有的地面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在多方查询文献资料未果的情况下,考古人员从原享堂遗址清理发掘出了一部分建材残件。
经过反复论证,专家认为,元代统治时间较短,加之年年征战,很难形成特有的建筑模式。
因而明代初期的建筑形制和构造特点,仍然沿用宋代风格。
今天,人们从位于享堂内的墓道口下行,便可进入墓室。
汤和墓为大型单券式砖石结构,分前后两室。
墓室整体凿山而建,在前室拱门两侧,还可见***的山体大石。
据专家考证,汤和墓墓室在历史上至少两次被盗。
1973年11月,文物工作者在发掘该墓时,偌大的砖石墓内被捣碎打烂的陶瓷片随处可见,虽然清理出上百件精美文物,但都是一些小件。
而令考古专家惊喜不已的是,这么一件大型青花带盖瓷罐竟然完好无损,未被盗走实乃不幸中之万幸。
这件“元青花双兽耳大罐”青花瓷器可谓是国之瑰宝,是研究元明之际青花作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这墓园中的古冢松涛,如今已是蚌埠市的“龙湖八景”之一。
祝愿游客在本次旅游活动中能够开心快乐,达到放松观光的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