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从西安到乾陵大概要花多少时间一天来回够吗
1、你这个导游估计还没我对乾陵熟。
2、从乾陵正门上最没劲,建议坐车顺西兰公路过永泰公主墓,继续往坡上走,与乾陵大致东西一条线,然后下车。朝西走,三公里,抵达乾陵北坡下。此地松柏茂密,环境清幽,然后向陵上爬就行了。路不陡,5分钟就上去了。到了陵上可以一览观关中及渭北的壮丽景色。此刻,你没有意识到,你已经成功的逃票40元。最后顺路大摇大摆的从正门出就行了,非常好玩。
3、如果不想走路,当地村民也可以用摩的送你至陵下,可以还价,一般一个人10块钱就可搞定。比从前门上省多了。
4、另外,永泰公主墓墓道中的壁画值得一看。
5、现在夏天白天长了,非常适合去关中县城的自助一日游。在乾陵完毕后,可去乾县县城一尝当地小吃。那个挂面就别吃了,竟然用荤油下面,受不了。其他的还行,推荐一下,当地的凉菜拼盘不错。吃8块钱那种的。厦门导游董永升
二、陕西旅游景点:西安乾县唐乾陵导游词厦门导游卢靖
大家知道,在所有的帝王墓葬中有两座陵墓特别吸引国人注意,一座是河北的清东陵,一座是陕西的唐乾陵。前者埋葬的虽不是皇帝,却是大权独揽,垂帘听政,丧权辱国的清太后慈禧;后者埋葬的则是中国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她在位时政通人和,社会和经济发达,死后以山为陵,山陵合一,千百年来陵墓保存完好。
“巨坟云是旧梁山,山石崔嵬颇耐攀。南对乳丘思大业,下临后土望长安。”这是郭沫若同志游乾陵时吟出的一首诗。乾陵位于乾县城北6公里,距西安城80公里,是唐皇朝第三代皇帝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它修建于公元684年,经过23年的时间才基本完工。乾陵“以山为陵”,依梁山而建,利用梁山主峰(北峰)和南面两个山峰作为布局的骨架。北峰海拔l047.6米,呈圆锥形,是墓室所在地。南面两峰,东西对峙,构成陵园的天然门户。整个陵园范围方圆40公里,周围还有王公贵族陪葬墓17座。各位游客,下面请随我一起走进乾陵游览一番。
【乾陵的特点—乾陵的结构和规模—墓前石刻】
各位游客,当我们从西安出发,沿渭河和任河向西旅行时,会有一个感觉,就是无论是渭河北岸的咸阳原上,还是在渭北高原的丘陵和山峰间,随时都可以看到高大雄伟的帝王陵。这八百里秦川的帝王州里有18座唐代的帝王陵。经过1个多小时的车程,也就是穿过陕西西部的小县城乾县时,我们还会发现有座巧妙地利用自然山峰设置陵寝、门阙、城墙,表现帝王至尊地位的陵墓,这就是唐朝第三代皇帝李治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现在我们已站在梁山脚下,抬头能望见武则天陵墓。大家看到西安在东,一马平川梁山在西,山势峥嵘。远观梁山,有3座山峰相连:正对游客的远处松柏交翠、山峰峭拔的北峰为武则天陵寝;南面稍低的左右对峙的两峰为闭楼,其形象特别,当地群众俗称奶头山。“以山为陵”,是唐帝王陵的一大特色。尤其乾陵与山峰浑然一体的设计,实力渭北唐十八陵中所独见。唐太宗原以为如此筑陵较为节俭,还能免被盗之灾,谁知筑陵工程更大,耗费更为惊人,也未免去被盗之灾。
乾陵营建于盛唐时期,兴师动众,劳民伤财,自不必说。单从其宏大的规模,壮伟的气势,富丽堂皇的建筑来看,就居唐帝王陵之首。据《长安图志》记载,陵墓原有内外两重城墙,4个城门,还有献殿、阙楼、回廊、偏房等大批建筑物。勘探表明,内城总面积230万平方米。城墙四面,南有朱雀门,北有玄武门,东有青龙门,西有白虎门。现在我们所站位置是乾陵的朱雀门外。
各位游客,请跟着我向前走。大家从朱雀门外向远处高耸的陵墓望去,可见墓前一条司马道相当宽阔,直通北峰。两侧排列有124件雕刻精美、神态生动的石雕。从南往北有八棱柱形华表、翼马、朱雀各1对,石马5对,戴冠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10对。4个门外各有石狮回对,北门外有石马3对。在中国历史上,陵前石刻的数目、种类和安放位置就是从武则天下葬乾陵开始才有固定制度的,一直延续到清代。
【武则天生平介绍—述圣记碑—无字碑】
各位游客,竖在大家面前的有两块经历1000多年历史风雨的巨型石碑——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在讲解这两块碑石之前,先让我给大家简略地介绍一下武则天是怎样当上女皇的。
李治是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在位34年。根据惯例,皇帝应立长子为太子,以继承皇位。但李治是长孙皇后所生,又得到朝廷顾命大臣、母舅长孙无忌的大力帮助,所以破例被选为太子。太宗死后,李治继承皇位,即后高宗。但高宗缺乏政治才能,昏庸懦弱,大权渐渐旁落到皇后武则天的手里。
武则天原籍山西省文水县,生于今广元县。父亲是个木材商,后随李渊起兵反隋,被任命为工部尚书。武则天少时随父四处奔波,12岁丧父后,在外受到歧视,在家还受两个异母哥哥的欺辱,正是这些坎坷经历,锻炼了她坚忍不拔的性格。她14岁被唐太宗选人宫为才人,太宗死后削发为尼,旋被唐高宗接进宫中,先封为昭仪,永徽六年(公元655年)被立为皇后。她一当上皇后就参与朝政。从公元660年起,实际掌握大权的已是武则天了。之后,武则天用酒毒死长子,废次子为庶人,把睿宗拉下皇位,最终于公元690年,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经过36年的奋斗,这位女人终于如愿以偿,登上天下第一把“交椅”,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
也许大家会想,一个出身于木材商家庭的下层女子,竟敢冒天下之大不匙,宣布自己为中国皇帝,这无疑是对男尊女卑、女子天才便是德的封建礼教的挑战,难道不会招来种种非议吗?但如果历史地看问题,武则天当政50年中,社会稳定,经济得到发展,这一切都得到历代史学家们的肯定和赞扬。武则天的确不同于一般的帝王,她敢于自己做皇帝,也敢于对自己的功绩加以评说,现在我们在南门外看到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就是很好的证明。
述圣记碑,全碑共7节,故又称七节碑。据说,由7节组成,取于七曜,即日、月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合称。七节碑高7.5米,重89.6吨。碑座上刻有各种碑纹。碑文8000余字,由武则天亲自撰文,后中宗书写,表面上颂扬了高宗的文治武功,实际上抬高了武则天自己。碑刻成后,还在字画上填以金屑。现在大家靠近一些,仍可看到个别字的金饰。
无字碑通高7.53米,重约98.8吨。碑侧线刻有龙纹,碑头刻有8条璃互相缠绕。无字碑就是说立碑时碑上没有刻一个文字。为什么立一通无字碑呢?至今有几种说法,一是说武则天想让后世的人对她作出公允的评价;一是说,武则天觉得自己功德无量,是无法用文字来表达的;当然也有另一种说法,认为此碑可能是唐中宗所立,他不满武则天的独断专行,不愿违心地恭维她,但作为一个儿子,又不便对自己的母亲提出非议,故立无字碑让后人去评论。不管怎么说,在帝王陵前立无字碑在我国历史上确实是独一无二的。
也许你现在会问:碑上好像也有字啊!是的,无字碑变有字碑是在宋、金以后,一些游人代替武皇在碑上题字,于是现在碑上共留下13段文字。由于年深日久,风雨剥蚀,大部分字也已无法辨认。惟有金代用女真文字刻写、旁边用汉语翻译的“朗君行记”保存比较完整。女真文字早已废弃,因此这个碑倒成了研究女真文字和女真族历史文化的珍贵资料。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看到了排列于内城东西闹楼的61尊石人像,这是武则天为了纪念参加高宗葬礼的少数民族首领和外国使臣而敕令刻制的。
61尊宾像是唐代波澜壮阔的中外交流史的标志,也是突出反映中外关系的乾陵石刻艺术的一大特色。唐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也是我国各民族统一的封建王朝最兴盛的时期,同世界各地3op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着往来。高宗驾崩后,举国哀悼,61个国家和地区派出特使或首领亲自参加安葬仪式。葬礼之后,武则天令工匠用写真的手法,雕刻了参加葬礼的那些使节或首领,立于朱雀门两侧,东29尊,西32尊,按队列形式整齐排列。雕像和真人大小相似,穿紧袖衣,腰束宽带,足登皮靴,双手前拱,表示祈祷。从那时起创尊宾像已在乾陵墓前站立了1300余年了。
有的人已经在问,石人的头怎么都没有了?是的,61个雕像绝大多数的头早已毁掉,现只有两尊有头,高鼻子、深眼睛,可能是来自西域的使臣。每个石人背后原来刻有国名、官职和姓名,因长期风化,多数字迹已无法辨认。《长安图志》虽记载了39个王宾的姓名,但人们很难将这些姓名和石刻王宾像对上号,仅有两尊石像背面字迹比较清晰。从字迹分析,一人来自如今的阿富汗,另一人来自伊朗。
关于头像损坏的原因众说不一,有的说鸦片战争后,外国侵略者到乾陵游览时,看到雕有他们国家使者和首领为中国皇帝侍卫的石像觉得有失尊严,所以打掉了头部,使人无法辨认;也有说千百年来,石人石马已变神成妖,黄昏后常常毁坏庄稼,吞食牛羊,当地百姓气极,遂将其头部打碎。还有说改朝换代,军阀混战,才是乾陵石人崩溃、台殿烧毁、石刻破坏的真正原因。事实上这些石像损坏的时间史书中并无详细记载,如果仔细阅读无字碑上的文字,会发现在金天会十二年(公元1134年)还对乾陵进行了维修,结果是“绘像一新,回廊四起”。直至明代,这里还是“蕃王俨侍立层层,大马排行势欲腾”,乾陵石刻并未遭到多大破坏。只是到了清代,石刻受损的记述时有所见。今天,虽然只有只剩躯体、不见头部的王宾像可供人观赏,但我们在为61尊王宾像头部被损而惋惜之余,想必同样会对古代的精湛石刻艺术发出阵阵赞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已经来到武皇陵前。当大家想及那座高耸山峰下安息了千余年的一代武皇和她的丈夫,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乾陵不仅外观宏伟,内藏也十分丰富。据述圣记碑上的碑文记载,唐高宗临死时,曾遗言把它生前所喜爱的字画埋进墓内。加上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处在唐朝的全盛时期,墓内陪葬品必定会不计其数。
唐代帝王陵墓大部分被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所盗,惟有乾陵因盗挖时风雨大大而幸免于难。建国后考古勘查也证明,乾陵墓道全部用石条填砌,层叠于墓道口直至墓门,共39层。各层石条均用铁栓板固定,并以铅灌缝。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想挖开,确非易事。考古勘查还证明,陵墓四周没有盗洞,墓道的石条和夯土仍为原来合葬武则天时的样子。因此,乾陵有幸成为一座至今未被盗过的帝王墓。
解放以来,挖掘乾陵的建议多次被提了出来,但由于种种原因,国家都没有同意挖掘。20世纪60年代初,周恩来总理赴陕西考察时就说过:“目前我国还没有足以使出土文物不受损失的科学保护方法,祖宗留下的遗产还是让土地神多替我们保护几年吧!”我们真诚希望所有游客加入保护之列,并希望乾陵能为中国的旅游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特点其主要特点是口语化些,此外还具有知识性、文学性、礼节性等。和蔼,亲切,自然轻松。
4易出现的问题1.缺乏鲜明主题和观点
3.结构层次不清楚,逻辑性不强,条理不清晰。
4.导游词不是散文,书面语太重介绍,口语化注意不够;
5.应该有自我介绍以及导游惯用语,同时要注意与游客进行交流,尽量有互动节目。
6.没有处理好“景”与“事”的关系,讲故事或者事理往往游离景点内容。
三、西安乾陵
1、 年前西安游原本未计划乾陵之行,本着不凑热闹,不添堵的愿头改变行程,我们避开网红景点,因此有幸乾陵到此一游。
2、 陕历博导游在唐帝王陵的图片前,与大家讲:到西安一定要去两个地方,秦始皇陵和乾陵。唐十八陵藏着十九位皇帝,乾陵最为特别。
3、 乾陵是一对夫妻、两朝皇帝的合葬陵--唐王朝第三代皇帝唐高宗李治和他的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公元690年,武则天改唐为周,建立了“武周”政权,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所以从埋葬者的身份来讲,他们既是一对夫妻,又是两朝皇帝,一个“李唐”,一个“武周”,成为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一座帝陵。
4、 为什么说要到乾陵看一看呢?去之前读过一则轶事,郭沫若先生曾经向周恩来总理申请开挖乾陵。唐高宗喜爱字画,死后大量字画作为陪葬品带入乾陵,据说郭沫若发掘乾陵最希望看到的东西就是《兰亭序》,周总理明智得拒绝了。
5、 说到《兰亭序》之谜,要提到前程往事。唐太宗李世民遗诏中要求将《兰亭序》枕在脑袋下面,要永远拥有这件挚爱的宝贝。
6、 据《旧五代史》卷七三《温韬传》记载,温韬为耀州节度使时,把境内的唐陵盗了个遍,温韬是个“盗墓狂人”,唐太宗的昭陵也未能幸免,只是被盗后却未见《兰亭序》。
7、 因此目前一个最主流的说法就是真迹让李世民的儿子唐高宗李治调换了,陪葬在这座乾陵之中。
8、《兰亭序》是否在乾陵?或许只有乾陵被打开的那一天才能揭开这个迷。
9、 乾陵能在千年中幸免被盗,其中有不少故事。我们这次有幸在游览途中遇到一位在途中以讲解为生计的老先生,他讲的小故事,颇为生动,随身携带地图、新闻报道、图片资料,颇为用心。
10、小故事其一:黄巢,作为农民起义军的头领,军需匮乏之时,他动了挖掘乾陵的念头,经过一番劳师动众,终于是挖出来一道深深的沟渠,这道沟渠以挖到坚硬的石头无法再挖掘而作罢,至今被当地人唤作“黄巢沟”,黄巢沟如今被老百姓依势种植,成为梯田的一部分,藏于乾陵西边。站在乾陵山脊,远眺黄巢沟与梯田,不知当年搭上无数劳力,无功而返的人,是何心情?
11、 唐朝的伟大,磅礴而宽广。连高宗最爱的动物都那么的国际化,我们很想知道,当初通过西亚来到大唐长安的非洲鸵鸟,冬天可会冻的直哆嗦?长安城的风雪可让它们思念故乡?
12、 千年后这一对鸵鸟石碑上的丰姿,让我们有一丝宽慰,它们应该过的还不错吧!
13、 入三出阙门,是一对石狮,公母难辨,似乎一模一样?导游告诉我们,乾陵的武则天如此特别,文治武功不以雄雌论长短。
14、当地导览老人家跟我讲,唐高宗的葬礼中有64个附属国藩使前来参加,当时的武则天叫人给这些人画像并留下了姓名、身份、官职,制成石刻守在乾陵。后来成为无头石像,也众说纷纭,有说因为地震毁损,有说八国联军砸坏的,还有一个说法是,明末初期,有个外国使节到乾陵游玩,发现自己的祖先竟然被立在这里给唐朝的皇帝守陵,觉得既有损国格,也有辱于人格,自尊心受到了强大的损害,便想把这些石像给毁了。
15、但是他又怕引起当地民众的不满,于是便想到了一个妙计。他每天晚上到乾陵附近的庄稼地里践踏粮食,第二天就煽风点火地和百姓说这都是那些石像做的,说他们在晚上便成精了,开始糟蹋庄稼。要想保护好庄稼和粮食就必须把这些石像消灭掉。当地群众认为这个外国使者说得非常有道理,于是一气之下便把这些石像的脑袋给砍掉了。
16、武则天一生精彩无比,相对大部分人,都是以为传奇女性。碑石正反双面无字,上部雕有龙的图案等。
17、无字碑,在我们现在听来,如同武则天的几个象征之一。为什么呢?
18、相传,武则天在将死的时候,曾说,自己的作为,还是由后世评价,是是非非,自己皆不做出点评。可是过了百年,无人敢在上面题写。如今无字碑上刻满字不少是元、明、清的痕迹,只是满满的碑刻,写的尽是“某某到此一游”,或许对于后世来说,女皇一生,波澜壮阔不可用文字尽表。
19、随质朴的乡民讲解,踏上从前乾陵曾经被发掘的步道上方眺望,不由得涌出一个问题:
20、如果你来做决定,乾陵和秦始皇陵要不要人工打开?理由又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