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周秦汉唐,中国历史上的那些朝代都是怎么来的呢
1、国号是一个国家对外的称号,我国古代历史上重要朝代的国号对现在的我们依然有着很多影响。
2、而国号的来源,有很多种,其中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种;一、最初的封地或爵位封号,这是国号最主要的来源;二、以某政权或朝代的血统继承者,或精神继承者自居,这主要出现在汉代以后;三、家族姓氏,大一统王朝中不多,但是总的来说也还不少;四、来自于经典、或者五行等;
3、我国古代,这种来源的国号是最多的。
4、启建立国家以后,因为家族最先被封于夏地,以为夏后氏,因此以夏为国号;
5、商的国号源于汤家族最先被封于商地;周的国号,周这个字写起来像一个田字,源于他们的祖先后稷擅长农业,后代一直以农为本。同时也跟周部落迁居周原而强大有关。
6、秦的封号传说是因为取春秋二字各半,然而事实上,源于他们之前的封地是秦地。
7、汉的封号源于刘邦最初被项羽封于汉中,称汉王。刘邦建立国家以后,便以汉为国号。由于汉的强大,我们的主体民族便以汉命名。
8、三国之中,曹操被封为魏王,曹丕即位以后便以魏为国号;吴的国号来源于孙策和孙权最初被封为吴侯,所处之地为吴地;
9、晋朝是因为司马昭被封为晋公、晋王,而最初的封地在今天的山西一带。
10、隋朝国号来源于杨坚家族传承自北周的随国公;唐朝国号同样来源于李渊家族最初被封为唐国公。
11、宋代,因赵匡胤发迹于商丘,属于春秋时宋地;上位皇帝之前兼任归德军节度使,归德旧称宋州,因此赵匡胤就把国号定为宋。
12、这种形式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血缘上的继承。东汉刘秀出自舂陵侯刘买,是汉景帝之子长沙王后裔,因此刘秀以汉成帝为皇考,表示自己西汉皇室血脉正统,因此继承了刘邦的汉国号。
13、东晋、南宋实际上也都是重建,但由于血脉出自前朝皇室,也同样继承了前朝的国号。
14、而这种继承有时也不太靠谱。蜀汉皇帝刘备自称出自中山靖王刘胜,所以建国后继承了“汉”的国号,然而他的汉室血脉一直受到质疑;匈奴刘渊建立国家后,以汉朝的外孙自居,同样继承“汉”的国号;后汉刘知远同样自认为刘邦的后裔,也建国号为汉,但已经完全无法证明。
15、后唐、南唐等更是将自己原来的姓氏去掉,改姓为李,便堂而皇之的以唐帝国的继承者。
16、除了血脉继承,还有一种是精神文化上的继承。宇文泰建国以后,为了更好的被承认正统地位,将他的国家形式往周礼上靠拢,因此,宇文泰之子以“周”为国号;武则天、郭威的周国号同样来源于他们对正统的渴望,而以周礼的继承者自居;
17、朱元璋明的国号继承自韩山童和韩林儿的大小明王的称号,也算是一种继承。
18、三、家族姓氏、五行相克、立国长久、国学经典
19、实际上以家族姓氏为国号的情况并不太多。比较著名的有,南朝陈霸先重建梁朝丢弃的国家秩序后,以自己的姓氏为国号,这也是唯一一个以自己战国时期,韩赵魏的祖先是晋国的属臣,晋国国君分别以韩、赵、魏地封给他们的先祖,他们的后世便以此为姓,后来建立国家的时候也以此为号。
20、蒙古帝国成吉思汗之孙忽必烈,一直以汉化为他的奋斗目标,与阿里不哥争夺最高统治者成功以后,便在周易中找到一句大哉乾元的话,将国号立为“大元”。一来,周易是周文王所做,表示自己才是中华的正统;二来,蒙古统治者首先建立了庞大的帝国,因此,首先在国号中加了一个“大”字。
21、而另一个比较有趣的国号来自于五行相克等情况。比如,皇太极为何以清为国号一直是一个谜,但一种最普遍的说法是,明为火,清左边为水,水克火;清右侧为月,与明的日相对。因此,皇太极以清为国号。
22、希望立国长久的主要是辽、金两国。契丹人建立国家的时候,希望给国家一种永久的寓意,而“辽”在契丹语中的意思是“镔铁”,而刚进入铁器时代的契丹人心中镔铁就相当于钢筋不坏的意思;女真人完颜家族建立国家的时候,为了克制辽朝,完颜阿骨打说,镔铁还会生锈而金才是永久不坏的,因此建立的国家便以金为国号。
二、陕西骊山导游词
作为一名可信赖的导游人员,常常要根据讲解需要编写导游词,借助导游词可以更好地宣传景点,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陕西骊山导游词,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自然景观秀丽,而且有几十个驰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好的回忆,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著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鹞子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极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飘动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过。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骊山是中国的名山之一,她是唐华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森林景观独具特色,有千亩侧柏林、骊山拧拧柏、八戒显形树等。其山势峻峭断层地貌别具一格。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在骊山均留下烙印,古迹遗址星罗棋布、历史文化博大精深、离宫别墅皇家风范、地热温泉极具魅力。“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个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先生的这两句诗恰到好处地向人们诉说着骊山的历史。这里已构成了一处殊堪神往的旅游胜地。
上山有台阶路3200多米,先来到骊山半山腰“斑虎石”处,便见兵谏亭,是为纪念西安事变而建厦门导游郭振超。过后,可往西直上山峰至“晚照亭”。站在亭的北侧,整个华清池近在眼前,一目了然。再往前便到西绣岭第三峰上的老君殿。老君即老子,为骊山著名道教官观。相传,唐玄宗两次在此见到老君降临阁内,故此称之为降圣阁,也叫朝元阁。殿内原供奉白玉老君像,“安史之乱”时,像的正身被烧裂,双手也被盗,现玉像保存在陕西博物馆内厦门全国包车。由老君殿转往东,就到西绣岭第二峰上的“老母殿”。此殿是为历史传说中的女蜗而建的。再往东便到西绣岭第一峰上的烽火台。历史上“烽火戏诸侯,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就发生在这里。
相传,周幽王为博取爱妃褒姒一笑,曾在这里举烽火戏弄诸侯。当犬戎攻入骊山,幽王再下令点燃烽火,各诸侯却无人来救,幽王被杀,褒姒被掳,西周灭亡。过了烽火台后往东即到东绣岭上的“石瓮寺”。因寺的西面岩石受流水冲击而形似瓮,故得名“石瓮寺”。据传,该寺建于唐开元年间,用造华清宫所剩的材料予以修建的。接着来到位于东西绣岭之间的石翁谷中的“遇仙桥”。据说,此桥为唐代所建,是一座长5米,宽2.4米,高5米的单孔石拱桥。相传,古代有一考生,赴京赶考行至此桥,得仙人指教,幸运考中,此桥由此名“遇仙桥”。
骊山风景秀丽,相传周幽王在此建骊宫,秦始皇时改为“骊山汤”,汉武帝时扩建为离宫,
唐太宗营建宫殿取名“汤泉宫”,唐玄宗再次扩建取名华清宫,因以温泉为特征,又称华清池。1982年4月基建开挖地基时发现唐华清宫御汤建筑遗址。经考古专家发掘整理,在4200平方米面积内发现5个汤池遗址,并确认它们分别是莲花汤、海棠汤、太子汤、尚食汤和星辰汤,分别为皇帝、贵妃、太子、大臣的御用浴池遗址。在这些遗址上建成“唐华清宫御汤遗址博物馆”,于1990年10月正式开放。华清池内的五间厅是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时,蒋介石住地。
骊山森林公园管理处近年来本着“遵循骊山景区文脉,打造观景读史精品,以优质服务争创骊山再度辉煌”的原则,加大了对骊山的开发包装力度,各项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堪称一流,景观内涵让您叹为观止,她以其秀美深遂,成为赏景抒怀展示中华历史的大舞台。
国内外朋友们,“骊山人”真诚欢迎您,我们将以“游客为上帝”的宗旨,为您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优美的环境,最佳的旅游秩序,让您尽兴而来,满意而归.
我是XX旅行社的导游员“小丁”,名字叫丁一航。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介绍骊山。
我们首先来到了骊山脚下,感觉骊山很高,突兀森郁,树木非常多,让我们来乘坐骊山索道吧,在上面,看临潼非常大,非常壮观。有人这样称赞过:南视广临潼,西看古长安,北望渭河水,俯览华清宫,因此许多人看了都感到非常吃惊。
现在,我们来到了骊山顶上,先来到了鸟语林,林里有许许多多的鸟类,如:白鸽、鹦鹉,路上还可以看到野山鸡。可以让人感觉到有一种大自然的感觉。接下来我们来到了道庙,里面曾是陕西省著名道人的聚集之地,至今里面还有一些僧人在里面拜佛、念经,我们也可以进去拜佛、求签,以求平安。然后我们来到了烽火台,这是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时的地方,当时,周幽王得到了一个美女,名叫褒姒,但她整天闷闷不乐的,周幽王为了让他笑,就听信了奸臣的话,在烽火台上点火,诸侯以为敌人来了就领兵来看,结果扑了空,褒姒看了,就给笑了起来。
后来,敌人真的来了,诸侯以为是周幽王在和褒姒玩,就没来,结果周幽王被捕,周朝便衰落起来了,这就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典故,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下面我们来到的地方也同样具有历史意义,是“西安事变”的兵谏亭,当时杨虎城、张学良等人带兵在此地威胁蒋介石联共抗日,蒋介石被逼无奈,只得同意。后来,才有了“国共合作”。因此这个地方在全中国都非常有名。我介绍完了,百闻不如一见,希望通过我的介绍,
能让你们对此地有所了解,能让你们对骊山有更深的印象。
骊山是秦岭北侧的一个支脉,东西绵延20余公里,最高海拔1256米,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骏马,故名骊山。骊山温泉喷涌,风景秀丽多姿,相传在洪荒时代,这里就是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自3000多年前的西周就成为帝王游乐宝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的闹剧也发生于此。
骊山秀丽的风景和诱人的温泉吸引了后代的王宫贵族。周代、秦代和汉代,这里都建立了离宫。到了唐代,皇室大兴土木,先建汤泉宫,后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天宝六年),唐明皇令匠人扩建离官;从此改名华清宫。华清宫本身成为一座宫城,镣墙依山势曲折而筑,东西南北分别有开阳门、望京门、昭阳门、津阳门。楼、台、亭、阎散布于山腰,一片豪华景象。山上建有飞霜殿,专为唐明皇寝殿。九龙汤,是唐明皇的浴池。为杨贵妃建有芙蓉汤。史载:“汤池凡一十八所,第一是御汤,周环数丈,悉砌以百石,莹彻如玉,面阶隐起鱼龙花鸟之状,四面石坐阶级而下,中有双石白莲,泉眼自瓮石口中涌出,喷注白石莲之”芙蓉汤原址今已开掘,莲花石至今犹存。唐代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是这样描写贵妃沐浴的:“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清洗凝脂。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明代画家的《贵妃出浴图》同样描画了贵妃出浴的娇态。”
骊山山腰有老君殿,系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阁是他孝敬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老子石刻像,传系唐代著名雕刻家元伽儿所作,颇具艺术价值,现存陕西博物馆。老君殿东侧有唐代长生殿遗址。唐玄宗和杨贵妃之“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就发生在这里。自老君殿向北转,是著名的骊山晚照。由此向西南变成台阶状缓坡,每当夕阳西下,整个山坡金碧辉煌,笼罩在金光之下,显得格外妖娆。尤其深秋时节更是满山红叶,触景生情,一派宁静平和的景象。
在西秀岭第二峰顶端有老母殿,初建于唐代763年,供奉的是骊山老母,有人认为她就是神话中的女娲氏;第一峰顶有烽火台,西周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著名历史故事,就发生于此。
唐代鼎盛时期的华清宫在“安史之乱”(8世纪中叶)后规模大为缩小。今天的华清池是在清代建筑的基础之上经过多次修缮、扩建以及发掘复员唐代遗址后形成的。它只相当于唐华清宫的核心部分,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分为东区、西区和中区。现在骊山加强了植树造林的工作,原有的遗址也得到保护。现在山下建有华清池公园,温泉疗养院,山上有缆车连接老母殿和烽火台,山中景色可尽收眼底。
欢迎参观游览骊山风景区。现在,我们从骊山的东大门(史称昭阳门)入园,首先大家看到的是骊山胜迹图,先了解一下骊山的概况。骊山是国家AAA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森林公园,海拔1302米,东西长25公里,南北宽13.7公里,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从地质角度来讲,骊山是燕山晚期上升形成的突兀,在渭河裂陷带的一个孤立的地垒式断块山,经运动时期呈整体上升,形成北高南低的断块。在陕西境内,骊山险峻不及华山,绵亘不如太白,徒峭不如龙门,但却以“秀”而闻名于世,因此又名绣岭,今天人们习惯上把骊山分为东,西绣岭,西绣岭上主要分布有烽火台、长生殿遗址、晚照亭、老母殿、老君殿、兵谏亭、三元洞等景点,东绣岭主要分布有上善湖,七夕桥,上德苑,达摩洞,举火楼、石瓮寺、石瓮瀑布、鸡上架、遇仙桥、秤砣石等景点。胜迹图下面的这些浮雕造型表现的分别是女娲补天、长生殿盟誓、遇仙桥、秦始皇戏神女、张骞出使西域等骊山传说。了解了骊山大概情况后,请大家拾级而上,我们边走边聊,去仔细体味这座历史文化名山独特的韵味。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名的风景游览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期,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演出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闻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享乐,这是骊山沧桑的经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坐落在骊山第二峰的老母殿是为了纪念传说中中华民族创始人女娲而建的,相传女娲“抟黄土做人”,创造了人类,又在骊山炼石补天,劳苦功高,后世人尊她为“骊山老母”,她死后,人们将其葬于骊山之阳(今蓝田县境内)又在骊山上修女娲祠纪念.据载,女娲本为骊山附近一名杰出的氏族首领,每当农历六月十三日,四方群众携床单干粮,夜宿骊山,祭祀老母,这个风俗沿续至今,称为“单子会”,并逐渐成为一种附近居民的欢乐节,庙会期间,寺前庙后,人头攒动,好不热闹。这里也是骊山又一个最佳观景点,从这儿远眺,重山叠障,苍翠欲滴,不觉使人神清气爽。
骊山是我国古今驰誉的景致旅行胜地,因系西周时骊戎国国地,因此称为骊山,唐时临潼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而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周秦汉唐以来,这里始终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货色连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绚丽翠秀,似一匹青苍的骊驹而得名。《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延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故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骊山美如锦绣,又名绣岭,以石瓮谷为界分为东绣岭、西绣岭。骊山曾是帝王游幸之地,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彤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昼夜,多少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位置做了适当而正确地概括。远在上古时代,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西周时,周幽王又在此上演了一幕“战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威震天下的秦始皇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还留下了驰名世界的秦兵马俑军阵;唐朝时期,唐玄宗、杨贵妃在此演绎了一场凄美的恋情故事,就连逃难而来的慈禧太后也不忘在此游玩吃苦,这是骊山沧桑的阅历,也是中华民族前进的历史见证。
骊山不仅天然景观奇丽,而且有几十个闻名的文物景点胜迹,古往今来,骊山给人们留下美妙的回想,登骊山别有一番情趣。青石台阶路把有名的周烽火台、老母殿、老君殿、晚照亭、兵谏亭、石瓮谷、举火楼、遇仙桥、秤锤石、鸡上架、三元洞、风筝翻身等古迹连在一起。游人可拾级而上或乘坐骊山索道缆车登山至烽火台。纵目远眺,在茫茫八百里秦川上,渭河如一条玉带飞舞在绿野之间,俯视山下,风景如画,游人熙攘。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眺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外形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捕处。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并在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题词,叙述“西安事变”大略经由。近年改名为“兵谏亭”。
我叫**,是西安中国国际旅行社的英文导游。我的司机师傅叫***,车号:,他的车开的很好。今天为大家导游,很高兴和大家在一起度过这愉快的一天。我干导游工作已二十年了,我喜欢导游工作,我将尽我的努力为大家服务,有什么地方讲不清楚,欢迎大家随时提问。今天我们去游骊山,骊山是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高度结合的旅游胜地,它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历史遗址在方圆二十里的范围之内如此集中如此绚丽多彩,非但在中国,就是在全世界也是绝无仅有的。“游骊山胜景,观中华古今”确实当之无愧。整个旅程需要三个小时,祝大家旅途愉快,从西安市去骊山风景区三十公里,大约需要四十分钟,沿途要经过很多值得一看的地方,中国有句俗话叫“走马观花”,我们现在是走车观花。
请诸位看看北边那一排高十二米的西安城墙,这城墙非但是中国,也是世界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它建于十四世纪中期。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封他第二子朱樉为秦王坐阵西安。秦王特烧大砖,修建了它,包括东南西北四座城门楼和城中的钟,鼓楼。城墙周长十二公里,城墙上宽12—14米,可以十马并行,费时八年方才完工。城外有宽约二十米护城河围绕,城上女墙上有炮楼,床子驽等守城利器。从大明王朝至大清王朝五百余年,它从未在战争中被攻下过。这些年一些电影、电视剧涉及古代攻城战守的场面,好多都是在这里取景拍摄的。
现在我们走的这条路叫咸宁路,靠我们左边,那林木丛生栏杆围绕的地方,便是西安市最大的公园-兴庆公园,兴庆公园旧址是大唐王朝兴庆宫所在。唐王朝的京城长安便是今天的西安,城周百余里,比今西安城要大七倍,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兴庆宫是唐朝黄帝专门闲乐的大行宫,唐玄宗和杨贵妃便在这里住过很久,大诗人李白还为她写过有名的赞美诗《清平调》三首: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栏杆。兴庆宫的南面为西安交通大学,学生们常喜欢清静,来这里读书和复习功课。
现在我们的汽车在西安东二环路行驶,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以来,西安和全国各大城市一样,各行各业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一幢幢大楼拔地而起,一条条大道陆续建成,除了正在修建的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外,,三环(第三环城路)以列入开铺计划之中。
三、周秦汉唐各个朝代,迎亲的时候需要遵守什么礼节
1、《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尽管自秦汉时起,历代大致传承“婚姻六礼”模式,但在此基础上,又因时代、民族、地域等因素影响,而增益减损,出现了却扇、乘鞍、奠鹰、障车、撒帐等多姿多彩的婚姻仪式礼俗。下面,我们就“穿越”回古代,一起去欣赏一场宏大多彩的结婚典礼吧。
2、《仪礼·士昏礼》记载:周代新婿“亲迎”时,穿着爵弁,纁裳。随从们都穿着玄端服,乘坐涂成黑色的“墨车”,前去女家迎亲。
3、新妇乘坐的车,若新婿为士,则车辆由婿家提供;若新妇的父亲、兄长等尊长的身份是大夫以上阶层者,新妇所乘车,由新妇家自己提供。
4、新妇乘坐的车辆,装饰和新婿车一样,只是较新婿乘车,增加了遮掩四周的“裧”。
5、出发前,父亲要向儿子(新婿)敬酒,并嘱咐他遵循礼仪。新婿唯唯诺诺地答应了。
6、新妇穿上婚服,由50岁以上,侍候、教导自己的保姆,及女侍们陪侍。
7、新婿到新妇家后,翁、婿行礼作揖,进入宗庙。新婿将带来的雁放下,行稽首礼,然后走出宗庙。新婿离开时,新妇在后面跟从。
8、新妇从房间里出来,准备跟新婿离开前,她的父亲、母亲,及父亲的妾们,都要告诫新妇一些话:到夫家后,要听从公、婆、丈夫的吩咐,勤于做家务。
9、新妇到达后,新婿与新妇到新房里。在室内预先铺好席子,媵、御等女仆,将预先准备好的各种饮食,摆放在新婿、新妇面前的几上,新婿、新妇行“合卺”之礼。就是新婿、新妇分别用一把用一个葫芦劈成两半制成的瓢,盛酒饮用,寓意结为夫妻。
10、饮食毕,新婿、新妇在女仆们的侍候下,宽衣解带就寝。“亲迎”仪节基本结束。
11、汉代人结婚,婚礼仪式在传承周代礼仪的基础上,又有很多延续后世的创新之处。
12、汉代,婚日,新妇携带嫁妆,去男方家中成婚。男家、女家分别派人迎亲、送亲。
13、汉代人结婚时,新婿、新妇都要盛装打扮。双方家中(主要是男方家里),要打扫清洁,内外盛饰,装点门楣。有些地方,婚房是在户外设的“青庐”。《孔雀东南飞》:“其日牛马嘶,新妇入青庐。”
14、举行婚礼时,婚家的亲朋好友都会受邀前来。权贵娶妻,攀缘富贵者纷纷前来祝贺,已成为一种时尚。
15、男家要设酒宴,款待前来庆贺观礼的宾朋。一般富户,婚宴上除酒、肉、菜蔬和果品外,更不乏日常饮食中比较罕见的鳖、鲤、麂、鹌鹑等珍味
16、汉代婚礼,已有歌舞表演,以助娱兴。平民阶层的婚礼乐舞,往往比较简单,无非弹筝、鼓缶而已。中产阶层,鸣竽调瑟,来自郑地(今河南一带)的舞女,翩翩起舞;来自赵地(今河北一带)的讴者(歌者),演唱歌曲。权贵豪贾的婚礼,乐舞规模更为隆重:“钟鼓五乐,歌儿数曹。”
17、或许是欢快的乐舞看腻了,听腻了,东汉人琢磨着,婚礼上演奏的乐舞,应该搞点创新。于是,东汉京师洛阳一带的权富们,“引领时代潮流”,率先将婚礼上演奏的喜庆乐舞,改为以往办丧事时演奏的丧乐《魁儡》,以及人们抬棺材时,为配合而相互唱和得挽歌。有识之士预感不吉。果然,不久京师毁于兵燹,权富们死亡枕藉。
18、汉代新婚夫妇仍沿承“合卺”礼仪。与周代不同的是,汉代人行“合卺”,不再使用葫芦瓢,而是使用酒杯;用酒漱口,并不真饮。
19、后世令很多新郎、新妇不堪“忍受”的“闹洞房”礼俗,开始于汉代。不过,有的“婚闹”最终将喜事变成了丧事。西汉时,汝南一个名叫张妙的人参加朋友杜士的婚礼。酒醉后,来宾们戏谑新郎。张妙将杜士捆起来,捶了二十下,又用绳子绑着杜士的脚趾,悬挂起来。结果,杜士竟然不堪折磨而死了。
20、魏晋南北朝迎亲礼俗在承继汉代谑婿、合卺等礼俗基础上,又有一些新的礼俗形式,如催粧、却扇、新妇乘鞍等出现。
21、催粧,应是“催妆”,是指新婿带人去女方家迎亲时,新妇子以化妆等事为由,迟迟不肯离家。男方的随从们这时候就要“催粧”了:“迎新妇,夫家百余人挟车俱呼曰:‘新妇子,催出来。’其声不绝,登车乃止。”
22、新妇乘鞍。这是北方盛行的一项婚俗。新妇到新郎家,入门后,要先在马鞍子上坐一会,谓之“乘鞍”。有人说,“鞍”即“安”的谐音,取平安之意。也有人认为,这是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风俗遗留。游牧民族最初以马背为家,进入中原后,虽居住房屋中,但对民族传统,仍眷恋不舍。故采取这种形式,予以传承。
23、却扇。这一婚俗盛行于南朝。新妇出嫁时,双手张扇,遮掩其面。与丈夫单独见面时,才拿掉扇子。《世说新语》记载:东晋大臣温峤丧妻后,假意为表妹寻觅到一如意郎君夫婿,实则自娶。成婚日,表妹取下扇子,看到新郎官是温峤后,拍手大笑说:“我早就怀疑,所谓如意郎君,就是你这个老东西,果然如此。”
24、隋唐时期,依然承继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若干“亲迎”礼俗,如设青庐、催妆、新妇乘鞍、去扇、合卺、闹洞房等,但也受时代、民族等因素的影响,而有所创新。这些创新,一是对前述传承以往的若干婚俗,予以名称或形式上的变化;一是新创造出来若干新的婚俗,如念诗、障车、撒帐、奠雁(鹰)、结发等。
25、青庐,唐朝人又称作“铺设帐仪”、“入帐”、“登虚帐”。唐德宗时,有人建议,将青庐改设在堂室中。为图吉利,改名为“百子帐”
26、唐朝时,敦煌人举行婚礼,几乎每一项婚仪,如撒帐、去扇、合发等,新婿、新妇或其亲友,都要念一首婚俗诗。如新郎骑马到女方家迎亲时,女方亲友要念一首《请下马诗》:“窈窕出兰阁,步步发阳台,刺史千金重,终须下马来。”
27、直到唐朝时,“合卺”才真正演变成新婿、新妇真喝酒,还要一饮而尽。这时,瓢已改为酒杯,称为“合欢杯”,新婚夫妇要共饮“合欢酒”
28、障车,是唐朝“亲迎”时出现的一种新婚俗。最初,只有一些百姓聚合起来,拦阻新妇的婚车,索取些酒食后,就予放行。后来,一些权富也掺和进来。他们“广奏音乐,多集徒侣,遮拥道路,留滞淹时,邀致财物,动逾万计”。从以往单纯索取酒食,演变为勒索巨额钱物,甚者调戏、抢夺貌美新妇。统治者虽多次下诏“禁断”此陋俗,但收效甚微。有的迎亲者,不堪骚扰勒索,让新妇中途偷偷地弃车乘马,偷偷地到男家去成婚
29、转毡。指新妇至男家,入门时,要在男家事先铺设好的毡席上行走,脚不得踏地:“新妇至门,步履不着地,以毡展转承之而行。”
30、奠雁(鹰)。唐代新妇“坐鞍”后,新妇带来的女侍者将雁掷入堂中,然后“遮女出堂”。此雁不能杀死,以后待男家放生使用。敦煌地区流行的“奠鹰”婚俗,或源于内地“奠雁”婚俗。其风俗是:新妇坐鞍后,拿一只用红绸裹着的鹰,交给新郎去放生,寓有祝福新郎“鹏程万里”之意。
31、撒帐。唐朝时,新婚夫妇进入婚房,互相对拜后,分左右在婚床上坐下。他们一边向观礼的亲朋撒掷金钱、彩果,一边念“撒帐儿”愿文:“今夜吉辰,某氏女和某氏儿结亲。伏愿成婚以后,千秋万岁,保守吉昌”。所撒金钱、彩果,寓有财源茂盛、早生贵子、五谷丰登之意。
32、合发。又叫“结发”、“合鬓”,唐代出现的一种新型婚俗。将新婚夫妇的头发“合而结之”的礼俗。高适《秋胡行》诗曰:“一朝结发从君子,将妾迢迢东鲁陲。”后来,人们用“结发”指元配夫妻。
33、唐代,新妇要在明亮的蜡烛前端坐三天,由亲友们观看、闹房,谓之“观华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