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厦门会议包车
1、杜甫草堂导游词范文(一)
女士们、先生们:
2、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以诗的形式像画卷一般勾勒唐王朝由兴及衰的杜甫,在此给我们留下了一段耐人寻味的畅想。
3、少年杜甫,正值开元盛世,他“七岁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继而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及至青年,其诗歌内容也是充满理想、激情和浪漫。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轻狂”的放歌正是他富有时代气息的真实写照。
4、中年杜甫,怀才济天,大量诗歌,志存高远,他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声明其主张。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其抱负。
5、然而求官不得,考试落榜的杜甫,初尝生活艰辛,开始趋于现实,贴近生活。安史之乱,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的悲叹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的批判现实主意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6、流离成都的杜甫,在一种平静的环境里忧国忧民,更深层次地对国家的命运和生活的意义进行思考。此间他大量诗作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情操。我们从“忽闻关军收蓟北,初闻啼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吟唱中,读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独有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爱国激情。
7、杜甫的一生,伴随着唐朝的兴衰。他在各阶段诗风迥异,但都不同层次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现象,除却他在诗歌上独尊天下的艺术魅力,更为可敬的是他用诗的形式,记载了一段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留给我们一幅幅漫长而发人深思的画卷。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
8、杜甫留给历史留给后人的精神财富,影响巨大,在下一个景点——工部祠我将为各位作进一步的介绍。请随我从这里穿过柴门……
9、大家好!说起杜甫草堂,大家可能首先想起的是成都杜杜甫草堂。其实呢,杜甫草堂在全国不止一两处,其中有一处鲜为人知的杜甫草堂,就是我们今天要前往凭吊的成县杜甫草堂厦门旅游包车网。它的修建比成才杜甫草堂要早,是国内最早的一处杜甫草堂。好了,下面就请大家和我一起开始今天的朝谒诗圣之旅吧!
10、各位朋友,眼前即是杜甫草堂所在地飞龙峡口,东侧为凤凰山,又称凤凰台,草堂处在西南侧坡地,坐西向东。周围东、西、南三面,或山,或崖,北侧为东南两河汇聚之处,二水合流出峡,水势仿佛飞龙穿空。现在请大家顺着我手指方向望,凤凰山东南方向山岩跌宕起伏,简单地勾勒出了一幅大家都十分熟悉的伟人头像轮廓。可能有朋友已看出来了,那是鲁迅。鲁迅头像素面朝天,最有个人特征的平头,胡髭,惟妙惟肖,相当逼真。这还是最近两三年发现的,我们称它“鲁迅问天”。一边是现代文坛巨匠鲁迅,一边是古代诗圣杜甫,隔峡谷而相邻,似乎在进行着一段跨越时空的文坛对话,不能不说是一处自然与历史的造化。
11、有的朋友可能想问,杜甫为什么会到成县来并选择此地落脚呢?和大家一样,杜甫也喜欢旅行,站在社会文化行为的角度上说,他所进行的是一种文学旅行。像李白,柳宗元,欧阳修,苏轼,陆游等大文人,都有过丰富的旅行经历,古人不是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嘛!但就杜甫而言,他所进行的并不是一种轻松的,充满愉快的浪漫之旅,而是充满坎坷的颠沛流离,真正的“文化苦旅”。
12、天宝初年考进士不中,进长安后,求官无门,困顿了十年,才得到个右卫率府兵曹参军的小官。哪知不久就爆发了“安史之乱”,他颠沛流离,还被叛军俘获。脱险后,追随唐肃宗,授官左拾遗。公元759年,因为替当年的好友,被罢去宰相职务的房馆辩护,触犯龙颜,被贬至华州任司功参军。官场的失意,再加上这年夏天关中闹饥荒,杜甫愤然弃官,携家西赴秦州,就是现在的天水,又开始了颠沛流离的旅行生活。在秦州虽有亲友资助和采药收入,但生活还是极端贫困。正好这时,同谷有位叫宰盖的人,来信请他去同谷居住。杜甫也听说同谷是块富庶地方,生活可能会有所改善。于是这年十月,前往同谷,就是现在的成县。杜甫来到同谷,在凤凰山下选择了这么一处背靠青山巨崖,面对峡谷山峰,避风向阳,自己感到满意的地方住了下来,在这里杜甫还遇到了一位长安故旧——赞公禅师,二人久别重逢,时常互相走访,赋诗赠答。但在生活上,这年仍然是艰苦的一年。数月的长途跋涉,加上时近寒冬,相邀来同谷的“佳主人”宰盖也未能在生活上给予多少帮助。年近五旬的杜甫,只得冒着严寒上山觅拾橡栗,扛着锄头挖掘黄独,以至于手脚都被冻得皲裂了。有时因大雪封山,寻食无所收获,儿女则饿得牵衣蹄哭,以至几个孩子都夭折在这里。老杜作过京官,地方官,虽说官不大,好赖当过官;在文坛上也是个知名人士,虽说怀才不遇、报国无门,也没想到竟然落得个无米下锅,儿女饿死的窘迫境地,心中怎能平静呢?也难怪他发出了“三年饥走荒山道”、“我生何为在穷谷”的愤怒呼嚎。诗人不能不正视当时生活上的困难,所以在同谷住了一个多月,于当年十二月一日再度奔上漂泊的征途,经剑门关赴成都。杜甫在成都,寓居在浣花溪草堂,就是大家熟悉的成都草堂,曾一度入剑南节度使严武的幕府,以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头衔充任节度参谋,所以后世称他杜工部。杜甫在成都失去依靠之后,公元768年,携家出三峡,漂泊在湖北,湖南一带,贫病交加,两年后死在湘水的船中。
13、杜甫在同谷度过了一个冬月时间,先后写下了《泥功山》、《凤凰台》、《万丈潭》、《同谷七歌》、《发同谷县》等二十余首有名的诗篇。杜甫中年以后遭遇坎坷,强烈的生活动荡,使他比较多地接触了现实社会,从而在生活上走向人民,在思想上贴近人民。所以,他的诗作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深厚感情,折射出国家的危机,社会的矛盾,人民的疾苦。诗人在《凤凰台》一诗中写道:“恐有无母雏,饥寒日啾啾。我能剖心血,饮啄慰孤愁。心当以竹实,炯然无外求。血当以醴泉,岂徒比清流。所重王者瑞,敢辞微命休!”诗人把自己的宏图大志寄托于凤凰,宁愿剖开“心血”,喂养饥寒中的雏凤,以实现“安得万丈梯,为君上上头”的忠君思想,表达自己盼望中兴,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一片执着之情。诗中杜甫忧国忧民,爱憎鲜明,有血有泪的感情,正是他长期以来和人民同呼和浩特吸,同苦难,命运相连而得到的一种思想升华。所以一千二百多年来,这位伟大的诗人深受人民崇敬,而他在中国诗歌艺术上的成就,贡献,也是被后人称为“诗圣”的根由。
14、杜甫当年虽在这里饥寒交迫,却为我们留下了千古传诵的不朽诗篇。杜甫在离开同谷县时,写下了《发同谷县》一诗,诗中写道:“临歧别数子,握手泪再滴”,表达了他对患难与共的同谷人民和朋友的一片真情,对同谷山水的无限眷恋。所以,这小小的草堂,年年都有难以计数的游人前来缅怀,悼念。
15、让我们再回到现实环境中来,成县杜甫草堂始建于北宋,明代成历年间修葺,最早名曰“子美草堂祠”,又称“诗圣祠”。眼前的新建大门为清式彩绘牌坊,上方正中“杜少陵祠”4字匾额,是当代着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会长启功先生所题。我们抬阶而上,便是草堂前院。草堂一进两院,二级台阶,前院的南北两座厢房,现在开辟为展室。沿阶再上,便是后院,也是草堂大殿所在处。院内正中是杜甫汉白玉全身雕像,诗人扶手伫立远眺,忧国忧民,形态逼真。正西为大殿,供有诗人石雕坐像,上挂“气吞江海”横匾。院南北两侧都是碑廊,有杜甫同谷诗及历代游人题词碑刻24方,毛泽东书写的杜甫名篇《登高》、《登岳阳楼》、《过武侯祠》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也仿佛刻于碑石。从远处看,最能吸引人们目光的除了杜甫雕像之外,当属这几株葱茏古柏了。这院内曾有8株参天古柏,一棵国槐和一丛海棠,人称“八柏一槐一海棠”,相传为杜甫亲手所栽,现在只剩下这几株古柏。它们苍劲古老的树干和郁郁葱葱的枝叶,是杜甫草堂千百年来衰败兴盛的见证。草堂虽经历代修葺,几度变化,而这几株古柏依旧挺拔在原地,用年轮默记着历史。院后南北各有一个月洞门,南门通往后山坡,直达子美崖。后山上白皮松遍布葱笼,瀑布分级叠降,飞流而下。北门接碑廊,连亭引桥,又是一派庭园景象。整个草堂,一片静谧清幽,令人神往。
16、成县杜甫草堂,是杜甫当年由陕西经甘肃入四川在陇南的一个重要足迹。今天草堂所在的飞龙峡已非昔日的荒郊野地,公路在草堂下穿隧洞而过,古老的栈道依然可见。玉绳泉瀑布从崖洞顶上喷下,如缕似珠,凛冽甘甜;峡壁上的摩岸和碑刻昭示后入,飞龙峡,飞龙潭,飞龙崖不仅是自然风光,而且还是人文胜境。子美崖依然林木森森,涧流潺潺,崖壁上的“石崖云潭”4个大字遥远可见。
17、好了,各位朋友,让我们倘佯于这片诗魂缭绕的幽静之地,呤诵诗圣的光辉诗句,去感触那个时代的脉搏,领司杜甫对祖国山河深沉的爱慕情怀吧!说不定哪位朋友有幸得到老杜在冥冥之中的启迪,灵感勃发,妙笔生花,文章发表于报刑杂志,得它个什么文学大奖呢!
18、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草堂总面积有240多亩,其建筑为清代风格,园林是非常独特的“混合式”中国古典园林。
19、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他是草堂第一重建筑。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步入正门,将看到的便是大廨,他是草堂中轴线上的第二重建筑。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
20、穿过大廨,徐行数十步,就来到了草堂的主厅——诗史堂。他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21、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第四重建筑——“柴门”迎面而开。步入柴门即可见草堂主体建筑的最后一重——工部祠。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22、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茅屋景区,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23、欢迎您来到天府之国—成都!欢迎来到文人故居——杜甫草堂!我是您们的导游XXX。我将以最好的服务来让您获取做大的快乐和更多的知识!希望我的向导能给您带来愉快!
24、杜甫草堂座落在成都市西郊的浣花溪畔,在1961年被国务院首批为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大家现在看到的就是草堂的整个平面图,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的游览线路为大门——大廨—诗史堂—柴门——浣花祠—工部祠然后从后门出来。整个游览大概需要50分钟左右。一个小时之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
25、好了,游客朋友们,在游览之前呢,让我先介绍一下杜甫的生平简介:杜甫生于7XX年,死于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原籍湖北襄阳,但出生在河南巩县。759年因安史之乱被迫离开都城,经朋友帮助,从甘肃来到成都,那么杜甫当初为什么要流亡成都呢?因为当时在安史之乱杜甫被罢官之后,忧国忧民,其实并无去处,在这个时候,他的一个好友(严伍)在成都任官,为剑南关节度使,严伍听到杜甫被罢官的消息,就盛情邀请杜甫到成都,而且还推荐杜甫一个官职(工部元外侍郎),因此我们现在也叫杜甫为杜工部。杜甫草堂也因此又称工部草堂、又因杜甫自号少陵野老,杜甫草堂又名少陵草堂。在此杜甫居住了将近4年写下了240多首诗篇。《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着名诗篇就是在这里写的。
26、游客们,经过了大门,大廨之后,现在我们来到了杜甫草堂的诗史堂。大家可以看到。在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着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着千秋。”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诗史堂是杜甫草堂中心建筑。杜甫在此间的所有诗歌都陈列在此,你将会在这里一一拜读到诗歌的无限韵味。杜甫的诗歌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诗史堂也因此而得名。今天我们来到杜甫草堂,在诗史堂便能解读他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非凡成就。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折射出唐王朝的腐败,兵刀相残,更现出苍生的苦难。从“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这样的悲叹再到“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的哭诉,杜甫由一个高山流水的浪漫诗人顷刻间转而成为一个为民间疾苦呐喊批判现实主义诗人。“三吏”、“三别”犹如封建王朝统治下的一面镜子,将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地再现在我们眼前。现代主义诗人郭沫若先生用““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这样的对联归纳了杜老先生作为一个现实主意诗人的至高境界。
27、好了,游客们,拜读了这么多杜甫的诗歌,我想此刻的您一定会有颇多的感受!接下来,是游客们自由游览的时间,大家可以静静的亲吻和感受一下杜甫大诗人当年之风范吧!20分钟后,我们将在后门集合,请大家记住时间,相互提醒,如有什么需要帮助,请大家及时联系我,我的手机号码是:XXXXXXXXXXX。谢谢大家。
28、各位游客,早上我们去了宽窄巷子,那么现在我就带大家去领一个景点——杜甫草堂,顾名思义,杜甫草堂就是杜甫以前住过的草堂,之所以有现在这个景点,是由于以前的草堂太破太旧,所以政府出资又把草堂重新修了一下。而杜甫草堂也成了外地游客来成都必去的景点之一。所以我们也要去看一看。
29、现在我们呢金额如草堂,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尊杜甫的塑像,大几可以看见杜甫身穿大披风跪在地上,双手放在膝盖上,好像在思考什么,大家都说,杜甫有一双写得好诗歌的手,谁摸了就能占了他的灵气,写得一手好文章。所以小朋友要写作文的或者是想写好文章的,都可以去摸一摸,希望给大家带来好运。
30、我们继续向前走,大家是不是很好奇为什么这里有一个很古老的房子,市的,没错,那就是杜甫住的房子,里面有九个屋子,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日子过得很艰难,这个草堂还是在朋友的资助下才建成的。
二、兰州碑林导游词
1、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2、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3、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4、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5、中国的文字,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
6、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天水地区本来就是伏羲文化的源头,早就广泛流传着伏羲造书契以代结绳记事的民间传说,也就是这一地区的原始人类最早运用刻画符号,代替结绳记事的创举留在先民们的记忆里。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也就是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也是这一地区关于伏羲传说的具体物证。
7、如果说,大地湾陶器中的彩绘符号,是汉文字和数字符号的雏形的话,那么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秦公鼎以及在此之前于1919年在礼县红河乡王家台出土的秦公簋上见到的古篆铭文,则直接就是汉丈字的祖宗。秦始皇在文化上的最大贡献就是统一六国之后实行“车同毂,书同文”,在先秦古篆的基础上简化、规范的秦小篆,在秦小篆的基础上,到汉代又产生了隶书,汉文字才真正定型为以平面方块为特征的文字。秦小篆现:存实物的代表作品是泰山刻石,而现藏于甘肃镇原县文化馆的秦诏’版,为秦始皇(前221)统一全国度量衡的诏书,暂且抛开其它意义不论,单从实物的角度展示秦小篆真正面目,则可以说与泰山刻石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作为汉隶精魂摩崖石刻《惠安西表》,也就是俗称的《西狭颂》,与汉中《石门颂》、略阳《郁阁颂》并称为“汉隶三颂”,就在甘肃成县天井山鱼窍峡。
8、从大地湾陶器—亡的刻画符号到先秦古篆、秦小篆,再到汉隶及东汉“草圣”张芝的章草,兰州碑林所展示的无疑就是汉文字在陇原大地上从最初实用的萌芽状态,到逐步发展为光彩夺目的书法艺术的灿烂辉煌的发展史。
9、二楼陈列着碑林的三大精品:《淳化阁帖》、敦煌写经、秦汉简牍,尤其是敦煌写经和秦汉简牍,是第一次被刻成碑供游人观赏。《肃府本淳化阁帖》因最得宋拓本的原貌,保存完好,而且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部《淳化阁贴》刻石,被国家文物局定为国宝级文物。
10、兰州碑林还陈列着翻刻或收集到的甘肃著名碑刻,有汉和西夏两种文字的西夏碑、汉藏两种文字的大崇教寺碑、汉蒙两种文字的西宁王碑、汉和八思巴文两种文字的镇海寺碑,王仁裕神道碑、弘化公主墓碑、岣嵝碑等。东西碑廊陈列着历代甘肃籍名人作品和历代名人手札。从东汉的草圣张芝,东汉末年至曹魏时期的梁鹄,西晋索靖,唐代的李世民、李白,一直至明清及以后的胡缵宗、邹应龙、邢澍、张澍、安维峻、刘尔忻、马福祥、梁启超、范振绪等。
11、草圣阁檐下分别是赵朴初题写的“兰州碑林”,“塔影河声”,启功题写的“草圣阁”,朱乃正题写的“翰墨流芳”,黎泉题写的“黄河第一阁”等牌匾。
12、一楼陈列着从陇原大地上出土或发现的书法珍品,有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上的刻画符号,礼县秦公大墓出土的古篆,庆阳发现的秦诏版,以及怀素《自叙帖》丙辰本。
13、到商朝时期的甲骨丈、金文已是成熟的文字,但产生的年代不可考。大地湾第一期文化的部分陶器口上发现的十多种刻画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植物生长的,还有直线和曲线相交的形纹等。这些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画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代种类逐渐增多的刻画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甚至有些刻画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原始人最早采用“结绳记事”的方法记录数字和简单事件,后来逐渐抽象、概括出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原始文字和数字符号。
14、兰州碑林丝绸之路,历时悠久。东西文化,赖以交流。敦煌巍然,东方枢纽。石窟众宝,彪炳千秋。辉煌璀璨,世无其俦。张皇发扬,子孙共守。智慧之都,古城兰州。莫高麦积,与天同寿。碑林肇建,光被六洲。新纪莅临,辉映全球。
15、这是季羡林先生为兰州碑林的题词,如今已镌刻镶嵌在碑林东轩,供世人仰读。它,既是季老对碑林的赞誉和希冀,更是对兰州、对甘肃的赞誉和希冀。季老对甘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了若指掌,希望我们“张皇发扬,子孙共守”。说来惭愧!这些年来,我们对甘肃的文化遗产,在发掘、保护、研究诸方面,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还很不如人意。特别是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那么珍贵的文物,在20世纪90年代历经了一场劫难,被一些文物贩子勾结当地不法分子进行了大规模的盗掘,并且很快走私到纽约、巴黎、伦敦和香港等地。据了解,仅香港一地就有100多件。这样,使大量稀世珍宝流失,给我国、我省文物保护事业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为抢救这些文物,上海博物馆曾以重金从香港购得7件。
16、现在,兰州碑林在草圣阁一楼展厅镌刻展出的秦公簋铭文,其资料就是来自上海博物馆。要让我这个外行人讲,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墓,其历史价值绝不亚于西安兵马俑。因为那里是秦国的发祥地,那些文物是研究秦人早期历史最丰富、最直接的实物。据上海博物馆的研究人员推断,他们征集到的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器,是襄、文二公时的器物。史载,秦襄公在位12年,就是公元前777年至766年;秦文公在位50年,就是公元前765年至716年。算起来,距今2700多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是公元前221年,距今2200多年。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墓的历史价值,不言而喻。我们常讲,敦煌藏经洞文献的被盗卖,是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王圆箓的无知、贪婪,而礼县大堡子山的文物被盗卖,我们又将作何解释呢?我们将如何向后人作出交代呢?说起来,令人愤慨!令人心痛!陈寅恪先生讲:“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礼县大堡子山,何尝不同样是“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话说远了,请读者见谅。
17、季羡林,何许人也?1911年出生于山东临清市农村,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留德10年,1946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学贯中西,世界级著名学者,堪称稀世大师。
18、同是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张中行先生,曾以《季羡林》为题写了篇文章,其中讲:“季羡林先生是中外知名的学者。知名,名确是实之宾,与有些人,舍正路而不由,也就真像是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不同。可是这实,我不想说,也不能说,因为他会的太多,而且既精且深,我等于站在墙外,自然就不能瞥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不过退一步,不求美,不求富,我也不是毫无所见。就算是概貌吧,大致有三个方面。一是语言,他通很多,母语即汉语之外,世上通行的英、法、德之类也可不在话下,他还通早已作古的梵语和吐火罗语。另一个方面可以算作重点,是研究、翻译有关印度的经典著作。这方面,他用力最多,贡献最大;说大,还有个理由,是这类必须有为学术而献身的精神始能从事的工作,很少人肯做,也很少有人能做。还有一个方面是他兴趣广泛,有时也从象牙之塔里出来,走向十字街头,就是说,也写杂文,甚至抒发幽情的散文。”他还讲:“季先生就以一身而具有三种难能:一是学问精深,二是为人朴厚,三是有深情。三种难能之中,我以为,最难能还是朴厚,因为,在我见过的诸多知名学者(包括已作古的)中,像他这样的就难于找到第二位。”
19、季老确实是这样。我认识先生已经十七八年了,他始终穿一身中山服,着一双方口布鞋,和霭可亲,朴实无华。在我的心目中,他一直是一位慈祥善良的长者。
20、我第一次见到季老,是1983年9月初。那时,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成立暨全国第一次敦煌学术讨论会在兰州召开,有100多位著名学者来自全国各地,云集金城。作为会长的季先生,当然也来了。那时候,我正在省委宣传部工作,为大会作些服务工作,有幸接待了季先生,认识了季先生。在兰州,季先生写下了一篇饱含深情的《兰州颂》,已收入《季羡林文集》第一卷。其中写道:“我作为一个初到兰州来的人,对兰州所见虽然还不够多,然而印象是新鲜的,又是深刻的。那天下午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许多艺术珍品望之简直令人目瞪口呆。参观者同声称赞,认为是中国第一,应该大大宣扬。晚上又看了甘肃省艺术学校的敦煌舞(女子)基本训练课汇报。我虽然在欧洲看了十年芭蕾舞,又多次在印度看到印度各派舞蹈,然而却依然是个‘舞盲’。尽管如此,艺校的汇报表演却给了我极大的艺术享受,使我感到敦煌壁画的发展与应用有无限广阔的前途,心情十分兴奋。总之,我对兰州的第一个印象就是兰州是一个很美的城市,一个十分有文化的城市。”这次,季老为兰州碑林题词,其中有句:“智慧之都,古城兰州”,很可能就是来自那次兰州之行的印象。
三、黄河景区导游词
1、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我们引导游览时使用的讲解词。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导游词呢?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黄河景区导游词,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2、永靖黄河三峡,因永靖境内黄河之上的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在流经永靖县境内107公里的黄河主道上,大天然事迹般地造化出了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三大峡谷无比奇丽的山山川水,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大坝在黄河上巍然而起,炳灵湖、太极湖、毛公湖三大人工湖泊浩大高峡之间,更勾勒出风情万千的烂漫画卷。这就是闻名的黄河三峡省级风光胜景区。
3、黄河从积石峡奔涌而出,便进入炳灵峡。这里最引人注目标就是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是我国闻名的六大石窟之一,国务院颁布的第一批国度重点文物掩护单元,也是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诲基地。炳灵寺石窟分上寺和下寺。下寺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西秦,距今有 1600多年的汗青。现存窟龛216座,佛像815身,壁画约1000平方米。炳灵上寺距下寺2公里,始建于隋代,唐朝以来,代有建筑。这里群峰矗立,林木葱茏,是游人探幽揽胜的绝佳之处。
4、炳灵寺石窟所处的小积石山,因其非凡的地质结构和大天然的巧夺天工,加上飞霞流火般的丹霞地貌,形成了雄奇壮美的炳灵石林。千峰林立,万笏朝天,山山写意,峰峰象形。炳灵寺石窟被人们比作艺术雕塑馆,炳灵石林则是一座自然雕塑馆。黄河三峡被列入甘肃王牌风光胜景点,炳灵风物无疑是王冠上的璨灿明珠。
5、黄河三峡,不单有无穷的风物,并且文化遗存富厚多彩。久长的汗青,奇异的地理情形,培育了黄河三峡深挚宏博的文化秘闻。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遍布黄河台湾。境内汉唐古城,名载史册。
6、黄河三峡位于甘肃省永靖县中部,东经102度58分—103度23分,北纬35度47分—36度07分,面积195平方公里。本区属黄土丘陵沟壑地貌,海拔在1563—2300米之间。首要掩护工具为鸟类及其生态情形。区内黄河段自西南向北呈“s”形横穿全县,形成奇异的“黄河向西流”景观。沿河有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均建有电站,形成3个高原人造平湖,水域面积达153平方公里。本区野活跃物较为富厚,有兽类10种,鸟类50余种,爬行类3种,两栖类4种,鱼类26种。个中国度重点掩护工具有林麝、羊城羊、猞猁及黑颈鹤、大天鹅、苍鹰、鸢、猫头鹰、红腹锦鸡等。
7、因永靖境内黄河之上的炳灵峡、刘家峡、盐锅峡而得名“黄河二峡”。
8、黄河从积石峡奔涌而出,进入炳灵峡。这里最引人注目标就是炳灵寺石窟。炳灵寺石窟所处的小积石山,因其非凡的地质结构和大天然的巧夺天工,加上飞霞流火般的丹霞地貌,形成了雄奇壮美的炳灵石林,犹如一座自然雕塑馆。泉州往厦门包车
9、走出炳灵峡,就会看到炳灵湖。炳灵湖是我国最大的高原人造湖之一,兼有江南的奇丽和高原的雄浑之感,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同时,这里也是国度皮划艇队和甘肃省体工二大队的水上实习基地。
10、湖区北岸的白塔寺,是久负盛名的空门圣地。具浓烈藏文化神韵的白塔,矗立在碧水蓝天的围绕中,风韵绰约,引人注日。沿洮河而上约5公里处的吧咪山是避暑、旅游的抱负之地。这里有始建于明成化年间的吧咪山金花仙姑神庙和有关金花女人的瑰丽传说。相邻的松树岘上,傲然耸立着金花女人“烧火棍”化成的百尺青松,与曲径通幽、楼阁林立的抱龙山组成了又一处步移景换的旅游胜地。
11、过了洮河口,宏伟壮观的刘家峡大坝使呈此刻面前。它因为有着我国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水电站的傲人身份,大河高坝、高峡平湖的奇异家产景观,以及所浮现出的中国人民费力格斗、自强不息的创业精力,而成为中外旅客憧憬的旅游胜地。1995年5月,刘家峡水电站被甘肃省委定名为“全省爱国主义教诲基地”,2004年7月,被国度旅游局列为世界首批家产旅游树模点。
12、龙汇山无疑是黄河二峡风光区的又一亮点。附近群山相携,黄河洮水交汇,水电站大坝相依,炳灵湖碧波连天。游人至此,无不惊叹。待登上矗立于山峰之上的“黄河楼”,县城、刘家峡一清二楚。
13、黄河三峡,不单有无穷的风物,并且有富厚多彩的文化遗产。久长的汗青,奇异的地理情形,培育了黄河三峡深挚精湛的文化秘闻。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遗址遍布于黄河台湾;境内的汉唐古城名载史册;长城、狼烟台、古渡口仍辉映着黄河浪涛。被誉为戏剧“活化石”的傩舞,在西部高原独树一帜的民歌“花儿”,以及流行的秧歌曲、贤孝等民间曲艺艺术,更是绽放在这片土地的·朵朵艺术奇葩,2004年3月,这里被列为连系百姓歌考查基地。在巾原农业文化、高原牧业文化,以及西域释教文化的彼此影响和融合F,这里呈现了多彩的文化形态,以及极具特色的处所民族风情。
14、古人说:“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到黄河不死心。”今天,我们就要到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去参观。我先把黄河游览区的基本情况给大家介绍一下。
15、黄河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30公里处,北临黄河,南依岳山。它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6公里,总面积约十七平方公里。从七十年代开始,经过几十年的艰辛工作,景区初具规模。
16、黄河,我们现代人亲切称之为“母亲河”、“中华民族的摇篮”。从黄河的这座中型提灌站看出,黄河两岸的人民至今仍在吸吮着母亲河的乳汁。我们来看这尊“哺育”塑像,它高5米,重30吨,用汉白玉做成。母亲身着唐装,头挽发髻,象征黄河,怀中健壮的婴儿象征中华民族,整个塑像形象的表达了黄河与中华民族密不可分的骨肉亲情。黄河流动着炎黄子孙共同的血液,他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和无以伦比的凝聚力,这是一种民族感情的凝聚力。
17、现在,请大家看一下周围的山岭。这一带的山称为邙山,是从洛阳绵延至此。过去这里曾是荒山秃岭,经过绿化,现已绿树成荫,山上制高点那些亭台楼阁正是一些与黄河风光匹配的建筑物,若登临最高处极目阁远眺,更能体会“登北邙居高瞰远气象万千广阔无垠伟伟乎神州大地,观黄河抚今追昔波涛澎湃奔流不息悠悠华夏摇篮”的意境。
18、接下来从这里向西,可以乘坐黄河索道至另一景点大禹山,大家看山上有一尊巨大的大禹塑像。大禹是4000多年前的`治水英雄,大禹的父亲曾因治水失败遭到惩处,大禹继承父志,终获成功,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治水故事,千百年来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我们来看,这尊塑像高10米,重150吨,大禹头带斗笠,左手指向前方,仿佛在号召人民治里洪水。他发明着疏水导流的科学方法至今仍有借鉴意义。他治水的成功,也使他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民谚有“治水者治天下”,正是对治水重要性认识的真实写照。
19、博大精神的黄河文化,再这里突出的表现为现代黄河碑林,炎黄二帝巨型塑像,砖雕和黄河泥研民间艺术等,现在就让我们去了解一下吧。
20、黄河碑林是正在筹建的一处当代时刻艺术宝库,目前以刻碑1500多快。作品有真、草、隶、篆、行,刻碑手法有平、圆、尖、麻、光。黄河碑林以歌颂灿烂的黄河文化,社会主义的光辉业绩,祖国的大河风光为主要内容。建成后将分书法艺术馆、名人书法馆、民族书法国际书法馆和美术馆五大部分,其中汇集了当代中国书法巨擘舒同、启功、张大千、林散之、陈书亮等名人的书法精品,石碑以古朴、多样、生动、深厚为特色,其卓然不群的艺术形象必然成为新时代的文化里程碑。
21、大家知道,黄河自古难行船。但是,现代科学的发展克服了道道难关,在80年代末研制成功了“郑州号”水陆两栖气垫船,郑州号水陆两栖气垫船是我国第一艘用于旅游的气垫船。气垫船是高科技的结晶。顾名思义,它是由船下的大型鼓风机向船身下充气,使船下产生一个巨大的气垫,把船身向上抬高20~50公分。船体借助船后两个巨型螺旋浆产生的推动力,使船向前行进。
22、一望无际的黄河滩地坎坷不平,汽车在这里无法行驶,一般船只在这里搁浅,唯有气垫船畅通无阴,运行自如。
23、黄河的一大特征是险情丛生。在黄河平静的河面下隐藏着无数的浅滩、暗滩,宽阔的河面无船出现,正是“黄河自古难行舟”的写照。但郑州号气垫船实现了零的突破,在河面上乘风破浪,自由飞翔。
24、大家可以乘坐黄河气垫船到母亲的怀抱进行40分钟左右的黄河漫游,在40分钟的时间里自东向西逆水而上,穿越黄河中下游的分界线桃花峪,到达公元前 203年楚霸王项羽与汉王刘邦争天下时的古战场遗址—汉霸二王城,在河中心的沙滩上将停船十几分钟,大家可以出船舱拍照留念。
25、走吧,让我们一起去乘座气垫船和黄河亲密接触。
26、各位,今天请大家参观的是郑州市黄河游览区,这个游览区位于郑州市西北,距市内约三十公里,南依岳山,北临黄河。1970年,为了解决城市用水和农田灌溉问题,在这里修建了提灌站,工程历时两年,后经八年的努力,终于在这里建成了一个占地面积十七平方公里的游乐场包。今天主要请大家看一看滔滔好宽阔的河床,以及这周围的景色。
27、据说,日本也有”人类起源于河流”的说法,黄河自古就被称之为中华民族的母亲。她与悠久的历史同流至今,与中国人的生活密切相关,象征着中国的文化、政治和社会。历史上曾多少文人骚客以诗描写黄河的汹涌澎湃之势;唐朝诗人李白在他的《将进酒》一诗中以铿锵有力的句子这样赞誉黄河:
28、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9、在近代,日本人士非常熟悉的郭沫若先生曾留下了”黄河之水通江户,珠穆朗玛连富士”的名句,用比喻中日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另外,中国还有一个广为人们所使用的谚语,叫做”不到黄河心不死”。基于上述的意思,我想,今天务必请诸位到黄河边上一游,面对着气势磅礴的黄河,回想对比一下我们两国间过去那种关系和今日的友好关系,希望大家能从汲取进一步发展我们之间友谊的力量。这样,我就安排了这个参观计划。厦门旅游找导游
30、首先请看正面的这条河,这就是中国的第二条大河————黄河。众所周知,她发源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在山东省注入大海,全长5464公里,流域面积752000平方公里。据说东京至博多的新干线长1176公里,那么请您记住:黄河的长约从东京到博多两个半来回的距离。黄河的源头是一股清泉,但是由于游经中游的黄土高原,大量的泥沙流入河中,所以到了下游时,竟成了世界上最混浊的河。”百年待河清”这一日本人也使用的中国谚语,就是比喻黄河水之混浊的。每年经黄河水流走的泥沙有16亿吨之多,水中含沙量年平均37%,到了雨期,达到60%。如果用这些泥沙修建一个高一米、宽一米的堤防的话,这个堤防可以绕地球27圈!这些泥沙的三分之二流入了大海,三分之一沉淀在下游的河床上,每年将河床抬高三到五厘米。所以,下游河床已高也堤外的地面,成了悬河。这就是洪水泛滥的原因,也就是说,下游是这条大河的薄弱环节,这一带的河床也比郑州市内的地面高出七米。
31、由于这些原因,过去的人们饱尝频繁泛滥的洪水之苦。据记载,历史上2000年之间,洪水竟泛滥了1500次,实际上是四年三决口。其中最惨无人道的是1938年国民党军队曾人为地决堤,引起洪水泛滥。历史上黄河曾多次像这样被充作战争的有力武器,难怪百姓常言道:”乱世洪水多”。
32、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黄河流域的人民群众在中、下游修建了1000多公里长的大堤,建起了水利发电站,进行了大规模的治理。因此,解放后的41年间,黄河从末泛滥过。而且,经过治理的黄河水被充分利用于城市用水、农田灌溉和发电,成了一条造福于民的河。
33、总之,这条大河对人类社会、对自然界既有破坏,也有创造,正是这条大河孕育了中华儿女。那边那个白色塑像,就生动地表现了这个主题。塑像高5米重12吨,取名”哺育”。身着唐装,端庄贤淑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怀中的孩子,充分表达了中华民族与黄河年在关系。
34、诸位请看周围的山,这一带的山称邙山,一直从洛阳绵郑州,过去是荒山秃领,经过绿化,现已是浓阴覆盖。游览区的一些参观项目就掩映在这绿色之中。
35、先请看右面的山头,那里一些古象的雕塑,欢腾奔驰,妙趣横生。只是为什么在如此优美的地方不修一些外形美观的动物,而偏偏是古象呢?诸位能回答得出吗?好,请大家好好猜一猜。
36、诸位请往左边的山上看,那里有游览区的另一个重点项目————古代黄河治水传说中的大禹的像。耸立在黄河岸边峭壁上的这座石像,高10米,重150吨。左手握一像锄头似的工具,右手高举,目光炯炯凝视着河的远方。大禹的父亲鲧也曾治水,但最终失败。大禹治水时,总结教训,发明新方法,缍成功。并打下政治权力的基础,成为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之王。”制黄河者治国家”一语或许就由此而来。为治理这条暴虐的河,过去的民众用尽了智慧和体力,而人类的智慧又在治水中发展。因此黄河又被看作是智慧的源泉、中国文化的源泉。
37、为了继承和发扬优秀的黄河文明,现在山下正兴建一座将由三千块碑组成的黄河碑林。碑林集中了从唐朝至现代前来这里瞻仰黄河的诗人和文人们的作品,一旦完工,可与集中了历代石碑的西安碑林相媲美。
38、周围的山上还有一些亭台楼阁,均起眺望的作用。唐朝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这样写道:
39、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正如诗中所描写的那样,登上高处,远眺黄河,更能领略其气势。如果可能,今天我想领诸位一直登上那个最高的亭子。
40、那么,在登山之前,让我们来听一听关于古象的答案吧。诸位猜到了吗?
41、看来答案各异,实际上四、五十万年前的河南是亚热带,当时有许多亚热带的动、植物,其中就有古象。而且,据出土的甲骨文一人牵一象的象形文字证明,三千多年前还有古象存在。另外,古代中国分为九州,现在的河南省属豫州,豫即象很多之意。因此,”豫”这个字仍用作河南省的简称。山上的古象塑像显示了这个典故。
42、除了以上介绍的内容以外,还有公元前205年西汉时期,刘邦、项羽争霸的古战场、用砖雕来表现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中故事的民间艺术馆等等,由于时间关系,请恕不一一讲解了。
43、讲解肤浅,内容零乱,非常抱歉!只是今后每当诸位看见日本的江户桥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黄河,还有郑州和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