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奉化溪口镇导游词
1、导语:导游词的语言应具有言之有理、有物、有情、有神等特点。通过语言艺术和技巧,给游客勾画出一幅幅立体的图画,构成生动的视觉形象,把旅游者引入一种特定的意境,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2、溪口镇是浙江省奉化市的一个美丽的江南历史文化名镇。它北临雪窦山,东靠武岭,西依四明山,南濒剡溪。山环水绕,绿树遍地,空气清新,气象灵秀,是人们传说中的“世外桃源”。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又因蒋中正、蒋经国父子均出生于此,更加蜚声中外,令世人瞩目。
3、溪口镇。在宁波向西偏南方向的奉化市西侧,距宁波市区22公里。
4、上午8:00,从宁波市区出发赴溪口镇。高速路,穿隧洞,约9:00到达溪口镇新区。沿途平坦空旷、山野翠绿。溪口镇新区没有高大成排连片的建筑。街区整洁、开阔,绿化良好,空气清新,天空碧蓝、十分宜人。
5、溪口以剡溪之水而得名。“剡溪”,由西向东流过全镇区域。至东段,有武岭头与溪南山夹持成口,溪口镇区即处于此,“溪口”之名由此而来。又以武岭横亘镇东,以山名命地,故也称“武岭”。这里山水如画,风景秀美,文人墨客,寻幽探胜,古代即已形成“溪口十景”,即奎阁凌霄、武潴浪暖、平沙芳草、碧潭观鱼、松林晓莺、溪船夜棹、锦溪秋月、雪峰晚照、屏山雪霁、南园早梅等。特别是西北面的雪窦山,名胜古迹众多,为浙东著名旅游胜地。汉代即有人以“海上蓬莱,陆上天台”来赞美她。
6、上午9:00——12:00,参观游览雪窦山风景区——雪窦山、雪窦寺;张学良幽禁地;妙高台(蒋中正别墅);千丈岩(千丈岩瀑布)和蒋母陵园等。
7、据介绍,雪窦山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翠峰寒瀑,气象万千。南宋仁宗皇帝曾梦游此山,醒后不知其名,遂名天下画工画名山相对照。雪窦山“双流效奇、珠琳挺秀”、“默契圣心”、即拍案认定那就是他梦中所游的神山。南宋理宗皇帝秉承先帝旨意,追书“应梦名山”赐之,雪窦山因此名声大振。文人雅士更是络绎不绝前来览胜探幽,吟咏不绝,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赞美诗篇。蒋中正年少时“始上雪窦山,见妙高峰爱之”,于“民国十六年建别墅于其地”,自题门额“妙高台”。民族英雄张学良将军曾一度被软禁在雪窦山中的旧中国旅行社内,对雪窦山风光也赞叹不已,流连忘返。雪窦山中的雪窦寺历史悠久,早在晋代就有比丘尼结庐于山顶事佛,名“观音瀑布院”,后逐渐扩建,至唐宋时规模达到鼎盛,宋时被称为“天下禅宗十刹之一”,是佛教界公认的“未来佛”弥勒佛的道场,也是“中国五大佛教名山”之一。
8、雪窦山风景区离溪口镇区约20华里。观看雪窦山大环境风光,山峦连绵起伏平缓,树木多阔叶种类和松柏,虽不挺拔茂密,但却覆盖所有山岭谷地。不很宽阔的柏油路盘旋而上,时而平缓、时而急弯。车子一直开到雪窦寺前,大家下车开始游览。
9、雪窦寺三面环山,是雪窦山风景区的中心,历史悠久,名扬海内外。根据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出版的《佛学辞典》“四大名山’’条目载:“近有主张于四大名山外,加奉化雪窦弥勒道场为五大名山者”。而弥勒佛的原型——布袋和尚契此就出生于奉化,且在奉化后林寺出家,死后葬于城北封山(即今锦屏山)的中塔禅院。1986年4月,重建的大雄宝殿宏伟壮观。1988年10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寺考察,建议把雪窦寺建成别具一格的弥勒道场。1990年6月13日,弥勒殿在原天王殿遗址动工兴建。弥勒殿完成后,还将重建山门、方丈殿、藏经楼、钟楼等。雪窦寺最有名的对联是“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10、雪窦寺前有一处含珠林。相传含珠林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墓地。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黄巢兵败退至山东泰山狼虎谷被擒。林言“不忍杀娘舅,乃杀一与巢貌似者代,巢逃出为僧。后住四明雪窦山,即雪窦禅师”是也。后人《咏黄巢墓》诗:“三十年前草上飞,铁衣著尽著僧衣”即指此事。
11、雪窦寺大门为双层飞檐三门。黄色院墙围绕。雪窦寺正在进行大规模扩建、改造。院内不得入。但巨大的露天弥勒坐佛已安立在院内高坡上。远远望去,金碧辉煌、形态安详。增添了雪窦寺的肃穆和神圣。
12、雪窦寺西侧是张学良将军幽禁地——(旧)中国旅行社。
13、中旅社建筑面积438平方米,1934年6月建成开业,属上海中旅社管辖。是一座独立的,内分客厅、卧室、书房等房间的大瓦房。周围有院墙。“西安事变”后,蒋中正回溪口养伤,张学良将军被幽禁在中国旅行社。1937年1月,房子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包用,称“张学良先生招待所”。各个房间——客厅、卧室、书房等陈列了张学良当时的用品、业绩和照片。大门进里是张学良将军的黑铜色戎装塑像。院内铺石小径,花草树木连片;并有赵四小姐(赵一荻)的白色塑像一尊。张学良在心胸积郁之余,打靶、鸣炮、种花、植树,在雪窦山的水涧岩栽了紫玉兰、法国梧桐,在雪窦寺栽了四株楠木,成长后仅存的两株,当地人士奉赠雅号为“将军楠”。
14、由张学良将军幽禁地——中旅社再上一段山路,在“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溪口·雪窦山”巨大竖立石碑处,突起一座山峰,峰顶呈崮状坪台,有万山之表之气象。人称“妙高台”,又名“妙高峰”,或曰“天柱峰”。山峰上下、周围山峦古树参天挺拔。崮顶三面下临深渊,陡崖峭壁;一面缓坡。蒋中正别墅就修建在崮顶的坪台上。
15、据1948年重修的《武岭蒋氏宗谱》第六册记载,蒋中正8岁时“始上雪窦山,见妙高峰爱之”,“民国十六年总统蒋公建别墅于其地”,并自题门额“妙高台”。大门为二层飞檐过厅式。别墅为中式建筑。中间是三开间两层楼主房,前有天井。大门两边各有一间平房,上是阳台,有水泥走廊与主房相连接。主楼房后又有三间平屋。周围有围墙连成一个院落,建筑面积为436平方米。主楼房二层正门上方刻有蒋中正手迹“妙高台”的门额,现仍悬挂于楼前。二层主楼房是蒋中正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卧室、会客室、机要室等。各个房间都陈列着蒋中正在此居住时的用品,还有一些文件资料。天井中间有一石塔,是清末民初时雪窦寺的方丈石奇和尚的浮屠,因蒋中正非常敬重他,每次到此都要叩拜。
16、别墅大门外为坪台,约350平方米。坪台三面石壁峭拔,深谷难测,似觉凌空。台上崖边有突出的岩石一块,方形平滑,可容一人下坐,称“悬坐石”。
17、坪台前方,远望群山环抱中有阔大水面。山中湖、湖中山。湖水平静闪亮,山上绿树覆盖,十分优美。在此坪台中央俯视,只见坪台不见峰。从山下仰望,只见山峰不见台,是雪窦山胜景中的一绝。在坪台边缘高处还有两座小亭。小亭木柱上各有对联。一幅是:峭壁千寻宜勒马,奇峰九柱待栖鸿。一幅是:百岭澄明马待佛,一台岩深虎听经。这里海拔396米,气候凉爽,周围松樟翠竹蔽日,脚下山岩奇突多姿,是一个理想的避暑胜地。蒋中正在此居住时,常在这坪台上散步休息。
18、参观完妙高台,走另外石径小路下行,去看千丈岩和瀑布。干丈岩离妙高台约500米。中经乳泉亭、归云亭、飞雪亭,来到千丈岩观瀑口。只见两峰石壁夹持,直上直下,左边相连呈凹状崖口,右边开放是阔大山谷。所谓“干丈”,虽然夸张,但也有186米的落差。临崖探首,叫人胆战心惊。来自两涧之水汇聚后,经关山桥至凹状崖口,凌空怒泻,形成干丈岩瀑布。瀑布落差128米。瀑布以雄奇壮观而名闻江南,北宋真宗曾赐名“东浙瀑布”。瀑布至半壁与一突出巨石相撞,洒若飞雪,把瀑布分成上下两截,上层如五龙腾空,下层如珠帘垂地,经日光照耀,现出七色长虹,在各地众多的天然瀑布中别具特色,观者惊绝。观干丈岩瀑布,有两个角度:一为崖口对面,古人筑“飞雪亭”让人坐观;二为瀑布谷底,古人建“仰止桥”、“午雷亭”供人仰视。“飞雪亭”观瀑处一侧,有王安石的石雕像一座。雕像一侧石壁刻有王安石的观岩观瀑诗。
19、由千丈岩(瀑布)下来不远,即到千丈岩景区出入口大门。大门为过厅式飞檐瓦房。大门里面门梁横写着“东浙第一瀑”;大门外面门梁横书着启功的“千丈岩”。门前竖立成排的石表。石表后是一个小湖。从大门绕过小湖,就回到了雪窦寺。从雪窦寺返回溪口镇区。在溪口镇上白村村委会稍事休息,即参观游览村委会旁边的“蒋母陵园”。
20、蒋母陵园建在白岩山鱼鳞岙中垄。包括蒋母墓道、下轿亭、孝子亭、慈庵和蒋母之墓等景观。
21、蒋母墓道,主要包括石牌坊、下轿亭、孝子亭、墓庐(慈庵)等,直到坟墓。石牌坊有三个门,中门和左右边门。因石牌坊中门刻有“蒋母墓道”四字,故从入口石牌坊至坟墓统称“蒋母墓道”。从石牌坊到坟墓,整个墓道,依山势而筑,是一条宽约8米的卵石路,夹在一片松林之中,松林高大挺拔茂密。
22、进石牌坊行约300米,有一跨路亭,形若古代书生的方巾帽,据说蒋中正每次回乡祭母、扫墓,到此下轿步行而上,故被称为“下轿亭”。下轿亭是陵园的出入口。横匾是舒同书写的“蒋母陵园”四个大字。两边木柱是李宗仁题写的对联:淑德后福克高遐龄,炜兹彤管永式仪型。
23、过下轿亭上行,经孝子亭,约200米,横在途中有一座共12间平房的墓庐——慈庵。。
24、墓庐(慈庵)建于1923年,1930年又重建,改成为现在的11间连续的排房。墓庐主房(正厅)中有四块石碑。正门迎面的是孙中山的《祭蒋太夫人文》碑,由谭延阎(谭是北伐时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军长)书写,背面是蒋中正口述、于右任先生写的《蒋太夫人事略》;左、右两边分别是蒋中正的《哭母文》和国民政府中央执委的《慰劳蒋总司令文》碑;还有一块《蒋老伯母遗像》石碑,是汪精卫(汪兆铭)题的字。正厅右边是蒋中正扫墓时居住的小屋。左边一个两室套间.是蒋中正回乡扫墓或下野休息之处。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他在此养伤110多天。(《哭母文》见另文)。
25、由墓庐(慈庵)我们再上168米石台阶就到蒋母之墓。蒋母之墓位于山岭半腰,周围古树参天,浓荫蔽日。据说是经过风水先生和现代专家反复测算的“弥勒佛肚脐”和“黄金分割”的风水宝地。
26、蒋母亡于1921年6月14日。此墓以石块围绕砌成,不甚高大壮观。墓前扇形拦土石墙的上方刻有“壶范足式”四字,含有女中模范、楷模之意。(此处“壶”字并非“壶”,是“壶”字宝盖下多一横画的'一个字,读坤。打字时找不到该字,故用“壶”字代替)。下方是镶嵌在拦土石墙上的墓碑。墓碑为横列。上刻有孙中山先生亲题的“蒋母之墓”四个大字。两旁是蒋中正撰写的对联:“祸及贤慈,当日顽梗悔已晚;傀为逆子,终身沉痛恨靡涯”。墓前拜台上刻有风竹图,以示妇女之墓且出身于葛竹村。墓穴朝北,正对着蒋中正之父的墓穴(桃坑山)。蒋中正父母没有合葬在一起。原因是蒋母系其父第三房续配夫人,在其父死后立碑时无法再刻上王氏的姓名。但在蒋父、蒋母两墓中都留出了一个空穴。据介绍,蒋中正父亲的坟墓位于溪口后马路北面的桃坑山上。两边“别头柱”上有对联。上联为“武岭山怀抱”,下联为“剡溪水长流”。蒋母之墓旁边,还有一方一圆的两个水池排列在一起,称为“方圆池”。意味处事要外圆内方,或圆、方相济(智圆行方为君子行事最高境界)。
27、 12:00,在盛兴隆饭店吃午饭。下午1:00,开始参观游览溪口古镇风光——武岭门(文昌阁、小洋房)、古街、剡溪风光、蒋中正故居(丰镐房、玉泰盐铺)等。
28、在去古镇的路旁,有一座“武山庙”。大门一侧有石碑,书写着“蒋氏故居”,镶在墙面上。
29、向前不远就是武岭(武岭门)。武山即是武岭。
30、武岭是横亘在古镇东端的一座山岭。是古镇的一道屏障。
31、武岭门是进出溪口古镇的必经之路,是溪口古镇的门户。相传在1929年前还是一个小庵堂,旁设茶亭供人歇息。1929年蒋中正把这里改造成三间二层石砌过洞城楼式建筑。里外门额上方都有“武岭”两字。外面是国民政府元老于右任先生所写;里面则是蒋中正自题。之所以将此取名“武岭”,是蒋中正为了体现尊重前辈之意。穿过雄伟壮观的武岭门,眼前豁然开朗,呈现在眼前的便是溪口古镇大街。我们先参观游览文昌阁和小洋房。
32、进入武岭门左边是文昌阁,右边是武岭中学。文昌阁为古代“溪口十景”之一,因位于武岭南端高处,别名“奎阁”,故将此景称为“奎阁凌霄”。原文昌阁建造于清代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1924年,蒋中正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倾斜,于是就请他的哥哥蒋介卿召集民工重建,至第二年造成飞檐翘角的两层楼房,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完工之日,蒋中正名之为“乐亭”,作《乐亭记》以描述其胜。(《乐亭记》见另文)。但溪口人仍称之为“文昌阁”。
33、文昌阁改建后,成为蒋中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1927年蒋宋联姻后,常携宋美龄来此小住。1936年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中正回南京,被军委会“严加管束”被送到溪口幽禁。最先的落脚点就是文昌阁。1939年12月12日,6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把文昌阁夷为平地,成为一片废墟。1987年,政府拨款,按原样重建,雕梁画栋,风姿胜旧。
34、文昌阁为二层厅堂式建筑。一楼为展览室(原为会客厅)。有宋美龄的几幅画作挂在墙上。二楼是蒋宋的卧室。陈列着他们当年的生活用品。文昌阁背山面南下临剡溪,山拥水抱,环境十分幽雅。站在阁上,远眺近望,山野被绿、溪水缓流、天地宽阔,令人心气舒张。
35、文昌阁脚下,有“乐亭春晓”石碑。
36、从文昌阁左边下来,有一所三间二层的小平房。这就是蒋经国先生住过的小洋房。小洋房与文昌阁有空桥相连接,两处基本成为一体。小洋房建于1930年,由于当时所用材料石灰和水泥均称为“洋灰”,又由于房屋模式依照西洋(现代)住房设计建筑,故叫“小洋房”。这房子背靠武山,面临剡溪,风景优美,环境清幽。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一家三口居住于此。各个房间用品陈列如旧。屋内有一石碑,镌刻着蒋经国手书“以血洗血”四字。这是蒋经国为被日本飞机炸死的母亲毛福梅所立。
37、下来文昌阁、小洋房至山脚,在“奎阁凌霄”石碑处,有两位扮演蒋中正的人在此招呼游客与其照相。收费,每次5元。一位中式长袍,光头,或坐藤椅或站立,拿纸扇;一位全身国军戎装,带戎装秘书,站立。很好玩。一些游客还真得跟他们照了合影。
38、由此顺着沿溪街道往前行百米即到古镇大街和“蒋氏故居”。
39、溪口古镇风貌。古镇大街沿剡溪而筑,三里长街(即武岭路步行街)由青石铺成。周围山峦起伏,树木葱绿。剡溪由西向东流淌。两岸石砌,溪水清澈,平缓闪亮。大街宽阔整齐,街旁明末清初建筑式样的土特杂品店铺俨然。街道整洁、树木繁茂、山明水秀、天地开阔、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真有“桃花源”的风味。蒋氏的出生地、故居别墅、祖墓宗祠、家庵等遗迹错落有致地分布在这剡溪岸边的古镇大街上。其中的“小洋房”、“玉泰盐铺”和“丰镐房”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剡溪。据介绍,溪口的九曲剡溪,清澈澄碧,潺潺东流。向西不远处亭下湖(人工湖)犹如明镜镶嵌在群山峻岭之中,巍巍大坝雄踞于八曲高岙和亭下村之间。湖内自然风光绮丽,奇峰幽谷、山岚水色组成了诸多各具闲情逸趣的湖山景观。亭下湖空气清新,水质特优,渔产、水果、山林资源丰富。游客可泛舟湖上,也可垂钓、野炊、露宿。湖水的源头瀑布众多,有气势壮观的“徐凫岩瀑布”、“千丈岩瀑布”,还有恩爱缠绵的三隐潭“鸳鸯瀑”。古镇大街前的一段剡溪,水流平稳、清澈见底;两岸树木青翠繁盛。因为有了剡溪,古镇大街虽在群山环抱之中,却显得格外开阔、高远。我们只看了古镇大街一段剡溪的风景,其他的风景没有顾及。
41、这里就是溪口最主要的景点——蒋氏故居丰镐房。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蒋氏故居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2、蒋氏故居丰镐房,位于溪口古镇下街。丰镐房原有蒋中正祖传房屋六间。1928年,蒋中正扩建故居,发展成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的现有规模。进大门为一个天井。整个主建筑为传统的前厅中堂、两厢四廊的格局。楼轩相依,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门额横书“素居”二字。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有月洞门相通,天井中,有金、银桂花树各一株,是宋美龄亲手所栽。而两旁则为东西厢房,东由宋美龄居住,西为毛福梅(蒋中正的元配)的所住。厅堂廊庑布满雕刻彩画。中堂称“报本堂”,匾额为吴敬恒所书。这是蒋家祭祖宗、拜天地之处,里面供有蒋家四代宗族牌位。堂门外走廊上有匾一块,上书“寓理帅气”,是蒋中正为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所书,以鼓励他能继承父业,以理服众,统帅万物。堂门两边楹联是蒋中正自写:“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报本堂”,是丰镐房整个建筑的中心。走廊两端壁上有两幅历史彩画,既反映了房子主人对这些历史题材的爱好和祈求飞黄腾达、吉祥如意的愿望,也反映了我国民间艺术的高超造诣。报本堂西边是蒋氏故居的西平房和蒋中正母亲王彩玉的旧居。旧居是中国式的砖木结构的二层楼。二层中间是王彩玉居室。此屋楼梯特殊,仅有一人之宽。而此楼有多个楼梯,据说是为了连络风水。据介绍,丰镐房为蒋中正分得的家产。1910年4月27日,蒋经国出生在丰镐房。丰镐房也是蒋中正原配、蒋经国母亲毛福梅遇难之处。
43、玉泰盐铺是蒋中正的出生地,位于溪口中街簟场弄口。大门为石砌框架,门额上书“清庐”两字。门前左框下部镶有蒋中正题写的“玉泰盐铺原址”石碑。蒋中正祖父斯干、父亲肇聪曾在此经营粮、盐、酒、杂。整个盐铺前店铺后住房,都按原样布置。据蒋氏宗谱记载,清光绪十三年九月十五日蒋中正出生在后住房的二楼上。现房间中仍是当时模样的陈设。据介绍,玉泰盐铺为蒋中正之兄蒋介卿分得的家产。
44、参观完玉泰盐铺,溪口古镇的行程即告结束。
二、溪口蒋氏故居导游词
1、文昌阁位于武山南端潭墩山上,四周古木垂荫,临溪碧潭如镜。清雍正九年,即公元1731年初建,起初规模很小,是溪口“文昌会”、“文武会”、“锦溪书斋”诸会文人学士聚会的地方,里面有“文昌帝君”像,故取名“文昌阁”。1924年清明,蒋介石从广东回乡扫墓,见其楹栋欹斜,请蒋介卿负责重建,次年建成。建筑楼房500平方米。块石垒台,青砖砌墙,飞檐翘角,梁架雕人物花鸟,廊饰花窗,阁顶悬红木宫灯。蒋介石改其名为“乐亭”,写有《乐亭记》以述其胜,回乡时常居此。但溪口人仍习称为文昌阁,而称东北侧的两层方亭为乐亭。登阁观景,满目青山、烟市,风景分外迷人。
2、清朝有位蒋氏宗人蒋廷秀,来到溪口文昌阁,凭栏远眺,口占一首:“巍巍百尺峙山邱,赢得奎光射斗牛;文薮由来锦溪胜,争看多士踏鳌头。”,写出了文昌阁的壮观、秀丽厦门导游吧。
3、文昌阁里供奉“文昌帝君”像。文昌帝君熟读诸子百家,酷爱书籍。日夜手不释卷,苦读攻书,成为人间文人的偶像,冠名“奎星”。所以。文昌阁又被称为“奎阁”。溪口文人常到阁里聚会,叩拜文昌帝君。讨个吉祥,指望日后进身仕途。蒋介石的母亲王采玉望子成龙心切,且又信奉佛教,所以,常带儿子到文昌阁,跪在奎星前叩拜。蒋介石对文昌帝君十分崇敬。就在他第一次离家乡前,还跪在文昌帝君前祈求文韬武略。
4、蒋介石在外闯荡了几年,从一个不起眼的平头百姓,竟然跃居高官。当上了孙中山大总统的参谋总长,俨然成为左右风云大人物。1924年春,重回故里,登上文昌阁,对着“奎星”纳头便拜,弄得边上人好生奇怪。站在边上的蒋介卿笑道:“瑞元,溪口多少名土,只有你对文昌君如此虔诚,故有今日发迹。”蒋介石答道:“兄长,对佛,心诚则灵。诚者,信也;既信而不可变易。佛以不变而对人间万变。姆妈一生信佛,我岂能变易?”蒋介卿肚皮里没多少墨水,也没听出个所以然,只得点头称是。兄弟俩走走停停,见文昌阁栋梁歪斜,必须立即修理。蒋介石向蒋介卿交代,马上修理、扩建,要他担任督工,资金全由蒋介石拨款。蒋介卿提出异议:“文昌阁为溪口人活动场所。要修理应当分摊经费,为何全由我蒋家尽担?弄不好吃力不讨好的。”蒋介石道:“兄长不必多言,我自有道理。”蒋介卿见弟如此坚决,欣然破土动工。
5、翌年竣工。蒋介石将“文昌阁”改名为“乐亭”,并亲自撰写《乐亭记》。他为什么要更名呢?他在乐亭记中有这么一段文字:“岭上古木参天,危崖矗立,其下有溪水潆洄,游鱼可数,牧童渔夫徜徉其间,乐且无穷,其幽静雅逸之景象,窃比世外桃源无事他求矣。而隔溪绿竹与岭上苍松,倒影水心,澄澈皎洁无异写真,其有岁寒君子之逸致乎……余以其位在山水之间,凡远方同志来游者,莫不徜徉依恋而不忍舍,盖无间乎仁与智,皆有乐于此,乃取其义而名之曰:乐亭。甚愿吾乡间同志,朝夕游乐,顾其名而思其义,因观感而有所兴起,卓然自立也,庶不负今日改造斯亭区区之意也夫。”蒋介石对文昌阁的修建、更名说得十分透彻。
6、到了l927年,他跟宋美龄结了婚,两人到溪口,住在“乐亭”。文昌阁自然成了蒋宋在溪口的私人别墅和藏书楼。“甚愿吾乡同志,朝夕游乐”成了空头支票。每当蒋介石夫妇住在文昌阁时,四周岗哨林立,谁还敢去阁内走动?西安事变后,蒋介石住在蒋母墓庐慈庵养伤,担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赶到溪口看望蒋介石,被安排在文昌阁居住。
7、 1937年1月13日夜,一张竹筏载着一个军人和两名随从赶到溪口,被蒋介石的亲信戴笠带进文昌阁住下。此人就是抗日将领张学良。张学良走进文昌阁已是夜深人静,在神不知鬼不觉的黑夜里,四面布满便衣,溪口当地名土和文人不敢到文昌阁“朝夕游乐”了。文昌阁倒成为张学良幽禁生活的起点。他住了十天后,被送往雪窦寺招待所。
8、 l939年12月1 2日下午,六架侵华日机轰炸溪口,文昌阁夷为平地。蒋介石穷于应付战事,一直未曾重建。1986年,国家拨款近30万元,由东阳县木雕营造厂按原貌重建,一楼厅堂展示蒋介石夫妇的相关资料,二楼为卧室与书房,恢复室内布置并展示宋美龄的画作。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元首和海内外人士慕名而来。1987年3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前来溪口观光,登上文昌阁,连声说:“这里风景真迷人!”他的夫人莫尼克公主也留下了赞美溪口的笑声。
9、文昌阁近有钓鱼台、憩水桥、武岭潭,“碧潭观鱼”为清代溪口十景之一,清人蒋廷秀诗:“碧潭潭水水光浏,养得金鳞盈我眸。何必西歧有灵沼,依蒲依藻待人游。”1985年5月,武岭潭附近新增竹筏3张,每筏可乘10余人,观赏剡溪秀色,醉人心目。
10、蒋氏故居,位于奉化市溪口境内,1996年11月国务院公布其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列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蒋氏故居系群体建筑,它包括丰镐房、小洋房、玉泰盐铺。其中丰镐房在溪口中街,占地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1850平方米,大门、素居、报本堂、独立小楼系原有,为清代建筑,其余都系蒋氏1929年扩建。小洋房为三间二层楼房,西式,前临剡溪,后依武山,占地240平方米,建筑面积共310平方米,建于1930年。玉泰盐铺位于溪口中街篾匠弄口,乃蒋介石出生之地,前后两进,前进三间一弄楼房,后进为平房,占地716平方米,建筑面积600平方米,清末以来,盐铺曾两次失火,现在房屋系1946年所建。蒋介石即出生在这里,现存建筑系1946年所建;小洋房为西式两层楼房,临剡溪、倚武山,1930年建,蒋经国留苏回奉,偕妻方良、子孝文居此。
11、建筑布局为传统的前厅后堂,两厢四堂格局。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墨柱赭壁,富丽堂皇。前厅及左右还有三个花园。厅堂廊庑内布满雕刻彩画。报本堂有蒋介石亲书的“报本尊亲是谓道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对联和“寓理帅气”匾额。为私祝其子蒋经国40生辰而立。
12、丰镐房是蒋氏祖宅,位于溪口镇的剡溪之滨武岭路下街,房子背北面南,临街而建,房号“丰镐”,宅名“素居”。房前是终年长流不息的剡溪,正对面是闻名的“笔架山”。房子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50平方米,划分为49个大小房间。建筑格局为前后堂、两厢四廊,楼轩相接,廊庑回环,属传统的世家府第住宅。从“丰镐房”的来历、构建、装饰及应用可以看出蒋氏留下许多人情世故和生活情趣。
13、丰镐房的定名、构造、内部设置以及蒋氏在丰镐房里的活动,给人们留下许多有趣轶事。
14、其一,丰镐房名称来历。奉化溪口带有个习惯,各家住地都有房名或房号。蒋介石的大伯房名为“夏房”;蒋介石父亲排行第三。起房名“周房”。蒋介石十岁那年,他的哥哥蒋介卿提出兄弟分家。蒋介卿是过继给大伯父做儿子的,沿用“夏房”。蒋介石和他的弟弟蒋瑞青属“周”字辈。王采玉请族人给儿子蒋介石和蒋瑞青分别起房号。按辈份“周”字取名,上查中国历史东周和西周,皇帝在陕西省“丰邑”和“镐京”建都。便从“丰邑”和“镐京”各取第一个字,作为蒋介石和他的弟弟房名,即:“丰房”和“镐房”。不久,蒋瑞青病死.只留“丰房”蒋介石。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生蒋经国,取乳名“建丰”:领来的小儿子蒋纬国取乳名“建镐”,都由房号起名。然后,将房号合二为一,统称“丰镐房”。因蒋介石一家信佛,经常烧香,吃素念经。丰镐房又名“素居”。
15、其二.丰镐房构建过程。丰镐房地处溪口街头中心地段,与剡溪仅一街之隔,房子朝溪南“笔架山”,是蒋介石祖上传下的三间破旧楼房。到了清光绪十四年,蒋介石只有两岁,因玉泰盐铺失火,一家人只好搬到破旧房里暂住,即“报本堂”西边两层楼房位置。到了光绪二十一年,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病故。翌年,蒋氏兄弟分家,蒋介石与他的弟弟蒋瑞青除分到三间祖传破房外,还有24亩田地和一爿竹山。孤儿寡母凄苦生活,饱尝艰辛。母子相依为命,蒋介石也自小养成顽劣强硬性格。1929年冬,蒋介石身居高位,着手拆旧房,扩建如今这样规模的楼房。形成前厅后堂、两厢四廊的布局。
16、其三.丰镐房装饰应用。楼房前厅,下面为接待室和账房先生办公地方。楼上中间房是佛堂,王采玉、毛福梅常在这里烧香念佛,修行积德,亦叫“念经堂”。念经堂两侧是居住房间。
17、后进房子中为“报本堂”,用来祭祖、拜天地、供放蒋介石曾祖以下四代神牌。屋顶正中堆塑“福禄寿三星高照”,两旁“双龙抢珠”。墙头“五马对天长啸”。走廊两端壁上是两幅彩画,东首是“八仙过海”,西首是“渭水垂钓”。走廊、壁上雕刻着取材于西周历史故事中的“子牙拜相”、“文王拖车”等图像。柱头两侧在建筑上称为“牛腿”(因为形似牛腿)上的木雕,是周文王和姜子牙的历史故事,有子牙犯钓鱼,太子邀请,文王拖车,登坛拜帅等一系列画面。四个柱头的雕刻是《三国演义》故事中的“甘露寺”、“回荆州”、“夜战马超”、“关公战长沙”等。雕刻手技高超而精致,人物栩栩如生。“报本堂”三字是国民党元老、著名书法家吴敬恒于1 948年手书。两边柱上楹联:“报本尊亲是谓至德要道;光前裕后所望孝子顺孙”是沙孟海所撰,蒋介石亲手题写。报本堂上方红底金字“寓里帅气”和跋文,是蒋介石为他儿子蒋经国40岁生日手书。跋文内容为:“每日晚课,默诵孟子养气章。十三年未曾或间,自觉于此略有领悟,尝以‘寓里帅气’自铭.尤以‘寓里’之‘寓’字认深切,引以为快,但不敢示人。今以经儿四十生辰,特书此以代私祝,并期其能切记己体察,卓然自强,而不负所望耳。”
18、东厢房。楼上为宋美龄卧室,房内放着西式家具。1945年抗战结束,蒋、宋到溪口,大多住在这个房间。楼下为佣人餐厅。东厢走廊、墙壁雕刻着岳飞故事,有“汤阴遇难”、“拜师周侗”、“校场练武”、“岳母刺字”等画面;中间两根柱头雕刻着《三国演义》故事中的“送皇嫂”、“古城会”。东边楼房,即报本堂东边的三间水泥结构两层楼房,给佣人居住和堆放杂物。
19、西厢房。楼上是蒋介石原配夫人毛福梅卧室。1927年蒋介石与毛福梅解除婚约,毛福梅以蒋介石义姐身份住在这里,仍操持家务厦门导游兼职。每当蒋介石回溪口时,毛福梅命人用刷子将地板、门堂洗刷得干干净净,蒋介石看后,十分满意,说毛福梅主持家务有方。所以,毛福梅虽然与蒋介石离婚,但一直没离开丰镐房。1937年,蒋经国从苏联回来,蒋介石要蒋经国补办婚礼,新房间就做在西厢房楼上,即毛福梅居住的房间。西厢房楼下是餐厅,走廊柱、壁上雕刻着八洞神仙群像,有“铁拐李”、“吕洞宾”、“韩湘子”等;中间两柱头雕刻着《三国演义》故事“曹操献金”、“斩颜良”等画面。西厢房西边有幢独立两层楼房,是丰镐房内仅存的祖传房子。蒋介石两岁时,玉泰盐铺焚毁,其母王采玉把他带到丰镐房,住的就是这所楼房。北伐以后,蒋介石当上国民政府主席,光耀门庭,兴建新宅,唯大门与此屋仍保持原状,而且扩建的新宅,高度不超过它,据说这是为了尊重祖宗、保留风水。为了孝敬母亲,蒋介石在这幢楼里造了一部仅容一人上下双手可扶的窄楼梯,便于王采玉上下楼扶手。西边还有六间水泥结构平房,每当蒋、宋回溪口,专供近身人员和宪兵住宿。毛福梅晚年双腿患血丝虫病,行动不便,曾住在西平房东边一间。
20、其四,丰镐房笑话传说。蒋氏父子在丰镐里演绎了许多故事。闹出了许多笑话,一直流传至今。最有代表性的是“两次婚礼”、“游子认母”、“吃年夜饭”。
21、“两次婚礼”。一次,即蒋介石与毛福梅结婚,闹了一场笑话。蒋介石还是黄毛孩子,1 5岁就要他做新郎官,而新娘毛福梅已经是20岁的大姑娘。新婚晚上,丰镐房里女主人王采玉最为忙碌,尽管住房破旧,但场面十分热闹。宾客济济,鞭炮阵阵,笑语声声,新郎新娘参拜天地。可是,新郎官蒋介石却跟小朋友一起在门外抢炮仗蒂头。主事人见新郎不在,告诉了王采玉。气得王采玉到处找儿子。找到后,揪着蒋介石的耳朵,硬是要他拜堂。拜堂毕,蒋介石不愿跟新娘“洞房”,要跟母亲睡觉。新房间里新娘焦急地等着。却不见新郎,新娘很尴尬。到了夜深人静,王采玉背着已沉睡的蒋介石走进新房。另一次婚礼,也令人啼笑皆非。即蒋经国从苏联留学回来.带来苏联妻子蒋方良以及儿子蒋孝文。蒋介石要按中国男女婚礼给儿子补办一次仪式。洋媳妇蒋方良不懂中国礼节,在参拜天地时。蒋方良抱着儿子蒋孝文摘掉头上婚纱,到报本堂拜天地,弄得满座宾客哄然大笑。不懂事的蒋孝文,也学着他的父亲蒋经国的样子,捧起双手,跟着乱拜,又引起人们大笑。
22、“游子认母”。l 937年4月27日下午两时,一辆“雪佛莱”轿车开到丰镐房大门口。在鞭炮声、笑声和呐喊声中,车里走下蒋经国、蒋方良、蒋孝文和陪同人员毛庆祥等人。蒋经国的亲戚毛懋卿、宋周运、竺芝姗及友人江翊民等上前与蒋经国施礼。毛福梅、姚冶诚、蒋瑞春、蒋瑞莲及亲戚毛意凤、张定根、孙薇梅、张月娥、陈志坚、任富娥等人坐在西厢房等待离家已经1 3年的蒋经国归来。有人提议让毛福梅坐在不显眼的角落里,测试一下她儿子认母眼力。当蒋经国走进房间,一眼认出他的母亲毛福梅。他急忙跑到毛福梅跟前喊声“姆妈”,跪在地上放声大哭。毛福梅抱着儿子,也放声痛哭起来。边上人连忙劝阻,蒋方良抱着蒋孝文走过来见过婆婆,毛福梅接过孙子,悲喜交加,收住泪笑道:“我们母子团圆是喜事,是喜泪。”
23、“吃年夜饭”。江南一带有个习惯,每逢除夕最后一餐饭,一家人坐在一起有说有笑吃喝,称为吃“年夜饭”,喝“团圆酒”。l948年除夕。蒋介石预感到形势不妙,交代儿子蒋经国准备,他要亲自主持全家人吃这餐“年夜饭”,一家人听说后都很高兴。以往,别说跟蒋介石在一起吃餐“年夜饭”办不到,就是坐一起吃餐饭也不容易。那天,饭菜准备就绪,蒋介石吩咐桌椅搬到“报本堂”,他带头向祖宗行礼,破天荒第一次向全家人敬酒,对佣人、长工也敬了酒。他喝了一小杯酒后,坐下吃点饭,当即离开。回卧室路上,他长叹一声.忙用手帕擦自己眼睛。晋江到厦门包车
24、丰镐房从上代传下来有许多老习惯:一是每年清明都要给祖宗上坟;二是祁增以下四代先祖死亡日期都要做忌;三是每年立春辰时,都要敬天迎春;四是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都要祭祖送年;五是农历正月初一开门关门都要放三个爆竹,名曰“开门炮”“关门炮”。除夕在大门、屋柱上都要帖上春联,据原丰镐房帐房唐瑞福回忆,一九四七年蒋经国在家乡过年,一切都按旧俗办事。那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六日立春,二十五日天下大雪,晚上八时,唐瑞福已经上床睡觉,蒋经国特派长工苗劳茂来头号:明天立春,接春的事准备了吗?唐瑞福一听,糟了,怎么把这件大事忘了呢?他赶忙起床,走店访户,买来一只雄鸡,一条鱼,一刀肉,一张太岁。办好之后,赶到小洋房向蒋经国汇报。第二天一清早,蒋经国就到了丰镐房,辰时一到,即放炮迎春,拜了天地。平时蒋家佣工,都回家吃饭。这一年,蒋经国在家过年,亲自把盏,给大家敬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