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旅游A

西安名人女导游名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西安旅游A 2024-04-06 4
西安名人女导游名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摘要: 本文目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荆州古城的作文导游词一、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

本文目录

  1. 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2. 荆州古城的作文导游词

一、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从古到今甲秀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它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著名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中的万鳌矾石上(这块石头酷似传说中的巨鳌)。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_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明万历年间(1573—1620)巡抚江东之于此筑堤联结南岸,并建一楼以培风水,名曰“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天启元年(1620__年)焚毁,总督朱燮元重建,更名来凤阁。复毁。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巡抚田雯重建,仍用旧名。有浮玉桥衔接两岸。从古到今该楼经历了六次大规模的修葺。历经四百年的风吹雨打而仍旧矗立不倒,是贵阳历史的见证,是贵阳文化发展史上的标志。

甲秀楼在贵阳市城南的南明河上,以河中一块巨石为基而建。始建于明,后楼毁重建,改名“来凤阁”。清代多次重修,并恢复原名。现存建筑是宣统元年(1920__年)重建的。楼上下三层,白石为栏,层层收进,由桥面至楼顶高约20米。南明河从楼前流过,汇为涵碧潭。楼侧由石拱“浮玉桥”连接两岸,桥上原有小亭一座叫“涵碧亭”,现已拆除。甲秀楼朱梁碧瓦,四周水光山色,名实相符,堪称甲秀。

清代贵阳八景之一的“鳌矾浮玉”即为位于贵阳南明河鳌矶石上的甲秀楼,楼系贵州巡抚江东之所建。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楼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开始兴建,当时先在沙中垒台作“奋鳌状”,名“鳌头矶”,再于台上建阁,名“甲秀”,取科甲挺秀之意。楼曾几毁几建,1981年维修一新。重修中,发现楼阁底层石墙中嵌有诗碑,后有8块诗复嵌于底层楼壁。甲秀楼高约22.9米,为木结构阁楼,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画甍翘檐,红棂雕窗,白石巨柱托檐,雕花石栏相护。楼前桥先称江公堤,后改浮玉桥,桥头建有涵碧亭,亭柱镌清咸丰年间贵阳知府汪炳嗷的联语:"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

贵州巡抚田雯在《黔书》中描述道:“每春波摇绿,秋?澄清,岸柳乍垂,芽芹正拿,览渔舟之泛泛,洗杯?以临流,谁谓黔中无佳山冰哉?!”据说甲秀楼初建成时浮玉桥有九孔,桥西侧的沙洲叫芳杜洲,洲上花木缤纷。月朗星稀时,桥与沙洲相映成趣,名“九眼照沙洲”,而后修滨河路九孔石拱桥被填了两孔,筑坝拦水,芳杜洲也没于水底。甲秀楼前原竖有铁柱二根,一为雍正四年(公元1720__年),云贵总督鄂乐泰镇压古州(今榕江)苗民,收聚兵器,铸铁柱标榜功绩;二为嘉庆2年(公元1797年)云贵总督勒保镇压兴义布依族王囊仙起义,收聚兵器所铸,两柱皆有铭文。二根铁柱现存省博物馆。

甲秀楼是贵阳市的标志。也可以说,是贵阳文化的象征。建楼以前,王阳明的再传弟子马廷锡曾在此建栖云亭讲学传道,张三丰真人曾云游至此,赞叹此地气象万千,将来必是藏龙卧虎之地。

西安名人女导游名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明万历二十六年,贵州巡抚江东之在此地建楼,名甲秀楼,取科甲挺秀之意。果然,此后贵州出了三位状元,其中两个住在从甲秀楼下流过的南明河畔。

甲秀楼是一座木结构的阁楼,三层三檐,红棂雕窗,下有十二根白石柱托住檐角,四周以白色雕花石栏围护。总高22.9米,顶层额题“甲秀楼”三字。它与涵碧潭、浮玉桥、芳杜洲、翠微阁、观音寺、武候祠、海潮寺合成一组瑰丽的风景建筑群,旧有“小西湖八景”之称。后虽屡遭毁坏,但经修葺和重建后,仍然气度非凡。

历代骚人墨客对甲秀楼题咏甚多,其中清人刘玉山所撰206字长联脍炙人口,此联比号称天下第一联的昆明大观楼长联还多26字。它概括了山城贵阳的地理形势及历史变迁。集山光水色为一体的甲秀楼有一种独具魅力的美。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到此一游又是一番别有情趣的享受。

贴士:如果不是特别喜爱古迹的游客,建议晚上去,甲秀楼的轮廓灯倒映在河水中,很漂亮。由于河水的缘故,夏天晚上很凉爽,夜市也会较白天多,还可以观赏露天卡拉OK。

各位旅客: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甲秀楼还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

大家可以看到甲秀楼是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厦门到莆田包车。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可以看到耸立在台阶上的殿,它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甲秀楼是贵阳著名风景区。甲秀楼,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都是这些城市的标志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标志,是贵阳的徽章。

甲秀楼始建于明朝万历26年(1598),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昌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很重视文化教育,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秀甲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挺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例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龙友,被江南文士誉为"天末才子"的谢三秀,《康熙字典》首席修撰官周起渭(渔璜),戊戌变法中保举康有为、梁后超、谭嗣同等人的李端芬,名噪京华的文化名人姚华,近代文学家、新闻学家谢六逸,著名地质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院土)乐森寻,著名土壤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熊毅,著名数学家、中科院学部委员秦元勋等。清代还出了两个状元,一个是武状元曹维城,另一个是文状元赵以炯。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游客最先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黔南胜迹",游客们都会在这里留影。牌坊前后有8个石狮子,它们不是通常见到的坐狮或卧狮,而是从高处俯冲下来的雄狮。在贵州的古建筑中;您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下山狮,显得虎虎生气,好不威风。

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盲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建筑家在此煞费苦心,因两岸地势高低不同,于是在对岸建起一个大拱,形成一条曲线,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

桥的两端,前面有拱南阁、观音阁、翠微阁,后面原有武侯祠。河中有一巨大礁石矗立,名为鳌矶石。河水到了这里,形成了一个漩涡,称为涵碧潭。河边有沙洲,绿草茵茵,名为芳杜洲。一桥飞架南北,把这许多景点连成一气,造成了"烟雨楼台山外寺,画图城郭水中天"的美景。

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可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相媲美。虽说北京颐和园的玉带桥比它长,比它雄伟,但这种桥型出现的时间比北京的玉带桥要早两百多年。作为风景桥,重要的是桥型与周围景观的协调组合,点缀衬托。

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翠柳烟笼。它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清晨和傍晚,有人从桥上悠然走过,从远处观看,仿佛是在水上行走,诗人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流,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它的神韵。

甲秀楼巍然屹立在桥边的鳌矶石上,把人带入了"宛在水中央"的诗情画境。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甲秀楼建在蓬矾石上,还有深一层的意思,意在"独占鳌头",人才出众。清人刘玉山写了一幅《甲秀楼长联》,共174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过楼抵南岸可游览贵阳仅存的一座始建于明宣德年间,距今560多年的明代建筑"翠微园"。这里原先是一片寺庙和园林,王阳明普经游览过的南庵便在这里。他在《南庵次韵二首》诗中写道:"松林晚映千峰雨"'"渔人收网舟初集"。近年来改建为翠微园,把寺庙建筑与园林庭院合为一体。

走进大门,耸立在台阶上的殿,是南明时期永历王朝修建的拱南阁。永历王朝,最初建都在广东肇庆,以后辗转迁到贵州,在安龙驻了4年。拱南阁就是这一时期所建,大梁上至今还保留着"永历己未孟秋月吉旦"的字样。己未年即永历九年,也就是公元1655年永历王朝的建筑,随着岁月的流逝,大都毁坏、消失,惟有贵州还保存了一些遗迹,除了拱南阁而外,在安龙还有"十八先生墓"和几个小皇子的坟冢。

供南阁内陈列着贵州的各种民族工艺品,可供游客自由选购。在它的右侧,翠竹请幽,从前在此建有"龙门书院"。"龙门"二字寄托了一个良好的愿望,希望学生们有朝一日能够像鲤鱼跳龙门一样,高中举人、进土。

拱南阁右侧的"澹花空翠"园林内有花墙、洞门、长廊、水榭、楼阁,是典型的江南庭院。昔日的翠微阁,临水而建,"半边山楼,半边水楼",颇有诗意。倚楼远眺,明月清风,两岸烟柳,有看不完的美景,道不完的情思,文人雅土经常在此咏诗作赋。

如今的"澹花空翠"园林,展出各种奇石,有两亿多年前的恐龙化石和海百合化石,有各种形状怪异、能引人遐迩的石头,集中展现了贵州的石文化。盏景和根雕,也是贵州山地文化的一角。

翠微阁内,开辟了萧娴书法作品陈列馆。萧娴是贵阳人,她是康有为的弟子,是中国当代著名的女书法家。请看她的手迹,在气势宏大的笔触中显出售秀,"飞檐甲天下,落影秀寰中"的条幅,诗句中隐言"甲"与"秀"的意思。"清风待客,明月留人",运笔飞动,词意清雅,表达了贵州人民殷勤好客的情怀,欢迎天下游客来贵州,到甲秀楼乍客。

欢迎大家来到这里,下面我来为大家介绍一下!

甲秀楼位于贵阳市南部的南明河上,是市内小型人文风景区,犹如西安的大雁塔,武汉的黄鹤楼,成都的望江楼,昆明的大观楼一样,甲秀楼是贵阳的市徽和标志。

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20__年,也就是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最先倡导修建甲秀楼的是当时的贵州巡抚江东之,他以河中的一块形状像鳌的巨石作为基础,修建一座桥连接两岸,并筑一楼用以培育风水,取名“甲秀楼”。建楼的用意深远,不但刻意点明贵阳山水甲秀黔中,而且激励人们努力学习,使贵阳“科甲竞秀”,人才辈出。

自此以后,贵阳果然出了许多著名人物,如明末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杨世友,清代的两个状元,文状元赵以炯和武状元曹维城。所以甲秀楼是贵阳人杰地灵的象征,是贵阳山水与文化的精华。

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甲秀楼的石牌坊,上面题词是“城南胜迹”,各位朋友可以在这里留影。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叫浮玉桥,它的桥面并不是平直的,而是有一个起伏,像一条浮在水上的玉带,增加了桥梁造型的美感。在全国的风景桥中,浮玉桥是有名的,它与杭州苏堤上的“六桥烟雨”,扬州瘦西湖的五亭桥可以媲美。浮玉桥横跨在明净的南明河上,两岸杨柳依依,非常美丽。

浮玉桥上的甲秀楼是三层三檐四角攒尖顶,高约20米,四个角上刻有珍禽异兽的图案,底层有12根石柱托檐,四周护以雕花汉白玉栏杆,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美感。浮玉桥原先有九个桥孔,桥下的涵碧潭在此回旋荡漾,形成“长江水倒流,九眼照沙洲”的奇观。桥上的这个亭子叫涵碧亭,从远处眺望,半圆形的桥孔与它在水中的倒影合在一起,刚好是个正圆,桥、亭、楼的影子一齐映在水中,恍恍漾漾,给人以“镜中景,水中楼”的朦胧感觉。诗人更把这种感受写成了一幅楹联,用“水从碧玉环中出,人在青莲瓣里行”的诗句点出了它的神韵。

西安名人女导游名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甲秀楼为贵阳主要名胜,素有“小西湖”之称,历代文人墨客往来于此,触景生情,留下很多墨宝,其中尤以清人刘玉山所撰长联最为著名,洋洋洒洒174个字,凝结了贵州的历史文化,开头便是:“五百年稳占鳌矶,独撑天宇,让我一层更上,眼界开拓。”

甲秀楼是闹市中一处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景区内古色古香,景区外高楼林立,入夜后灯火辉煌,成为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聚焦点。甲秀楼欢迎您下次再来。

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相关文章:

★ 5篇介绍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 2020年5篇贵州甲秀楼的导游词范文

二、荆州古城的作文导游词

荆州古城,又名江陵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保存较完好的荆州古城墙,城内东西直径3.75公里,南北直径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城墙周长10.5公里,高8.83米,共六座城门,每座城门上均建有城楼。荆州古城墙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荆州古城的作文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荆州古城,是位于湖北省荆州市的一座名胜古迹,有东南西北4个老城门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等。荆州古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曾是楚国的官船码头和渚宫,后成为江陵县治所,出现了最初城廓。作为楚文化的发源中心之一,荆州古城的周围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属于国宝级文物的有西汉古尸、战国丝绸、越王勾践剑等。荆州古城历史悠久,不仅有刘禹锡、李白、张九龄等人写诗称赞,更有荆江麻鸭、雪里藏凤、鱼糕的特产令人念念不忘。

荆州位于湖北省中南部,人们时常说的俗语“大意失荆州”,出典就在这里。荆州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保存着众多的名胜古迹,其中最有名的就是荆州古城,该城保存完整,有东南西北4个老城门门以及一个新南门。城内有玄妙观、关帝庙及铁女寺等。在荆州,有许多古迹都是跟三国故事有关的。城北5公里处的纪南城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都城,保存得也较好。荆州市位于东经111°150—114°050,北纬29°260—31°370。地处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全市,全长483公里。荆州东连武汉、西接宜昌、南望湖南常德,北毗荆门、襄樊。总面积1.41万平方公里,其中平原湖区占78.7%,丘陵低山区占21.1%。全市辖荆州、沙市2区和江陵、公安、监利3县,代管松滋、石首、洪湖3市,下设119个乡镇,18个街道办事处,共有3398个村(居)委会,24835个村民小组。

荆州市政府高度重视荆州城墙文物保护和环境整治工作,共筹集资金1.3亿元,用于荆州城墙保护范围内约3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的拆除、内外环道的建设、护城河的疏竣和污水治理及周边环境整治。从2004年开始,就一直着手世界文化遗产申报工作。2005年,通过湖北省政府正式向国家文物局递交“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07年1月,国家文物局同意将荆州城墙与西安、南京、兴城共四个明清城墙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荆州市位于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东望省会武汉、西接长江三峡,南与湖南常德、岳阳、益阳交界、北与荆门毗邻,辖荆州、沙市两个区和公安、监利、江陵三个县及松滋、洪湖、石首三个市。总国土面积483平方公里,总人口630万。

荆州城早在四千多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形成,它是大禹治水定天下,定下来的九州之一,因为它管辖范围很大,包括湖北、湖南,两广边界和河南南阳盆地,而且靠的是湖北省南漳县西边的荆山山脉,当时古人按照依山傍水定地名的惯例定它为荆州。这个城市的特点就是一城二名,既叫荆州城,又叫江陵城,江陵城的来历是两千六百多年以前成立了江陵县,江陵这两个字的意思就是“远处无高山,近处皆陵埠”,也就是远处没有高山,近处都是丘陵和水的意思。“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个城市。

现在咱们所在的位置是荆州市的沙市区,不知道在座的朋友有没有来过我们沙市的呢?沙市原先是个轻工业城市,特别是纺织业比较发达,而且还有几个比较有名的企业,比如说活力28我想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另外呢,沙市最早的时候也不叫沙市,叫沙石,可能是因为原来这里石头比较多的原因吧。原来它是长江上比较热闹的一个码头,早在1895年,清政府跟英国签定的(马关条约)里面有一条就是在长江上开辟五个通商口岸,那么沙市就是这五个通商口岸中的其中之一。

西安名人女导游名单,贵阳甲秀楼简介导游词

荆州市是楚文化的发祥地,中外闻名的三国古战场,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中心,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地处长江三峡旅游线、古三国旅游线、楚文化旅游线上,人文景观很多,历史遗迹遍布全市,现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鸡公山遗址、楚纪南城、八岭山古墓群、荆州古城墙、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旧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市9(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00余处。荆州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魏、蜀、吴为夺取荆州,不是留下了“刘备借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许多动人的故事,而且留下了大量的三国遗址。主要有江陵的关公点将台、马跑泉,洪湖的曹操湾、乌林寨,监利的子龙岗、华容道,石首的绣林镇、刘郎浦,公安的孙夫人城等。荆州城有保存完好的古城墙,历经1800多年,古貌犹存。现存城规模之大保存之好,为我过南方所仅有,在全国也为数不多。城内有建于唐代的开元观、玄妙观,建于明代的太晖观,建于清代的文庙、关庙和铁女寺。据考古发现、,荆州早在五千年前就是原始人类生存的地区,城北的鸡公山就是五万年至二十万年前的一处旧石器时代的遗址。五、六千年前,人类在荆州大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春秋战过时代,青铜器冶炼技术,煅铸铁技术,丝织刺绣技术和漆器工艺技术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老庄哲学、楚辞文学和音乐舞蹈也都登上了古代世界文明的殿堂。楚故都纪南城及其周围,有楚城遗址5座,楚文化遗址83处,大型古墓800多处,其中包括18个楚王的葬墓。三国时期,诸葛亮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过也。”魏、蜀、吴三国的众多政治家、军事家围绕荆州斗智斗勇,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故事和许多三国胜迹。

荆州自古人杰地灵,素有“唯楚有才”之誉。世界四大历史文化名人之一的屈原,就曾在这里任职20余年。屈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中的一员,也是我国杰出的大文豪,最早的伟大爱国诗人,还是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和改革家。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表字灵均。“正则”即“平”,以法天:“灵均”即“原”,以法地。战国时期楚国人,故里汉寿沧港。约生于公元前340年正月初7日(有说初5日),逝于公元前278年,5月初5日,享年62岁。屈原是楚武王熊通之后,“屈”是楚国(昭、屈、景)三族中第一个大旺族。武王把次子“瑕”分封在屈的地方,即今日的汉寿境地。“瑕”就以“屈”为他的派称,以后便成了“屈”姓。从“瑕”到屈原已有5百多年的历史。屈原的祖父屈宜恤,做过宣王时的司马,威王时的“莫敖”,是威震诸侯的大将军,屈原的父亲屈丐,字伯庸,是统帅楚国最精锐“申息”之师的大将军。

屈原幼年,入公侯子第学校读书,资质聪颖,过目不忘,又日夜苦读,积累了不少文、史、神话和天文方面的知识,加之其父母教育甚严,公认他是王族子弟中的姣姣者,

屈原青年时,就明于治理,娴于辞令。德才兼备,又是武王的后裔,怀王很器重他。约18岁就选入王室,20岁就奉命第一次出使(使者相当大夫)齐国,出色地完成了六国联盟的重任。约22岁被任为左徒(太傅,即国王的秘书长)仅次于令尹(宰相),职位极大,并与楚怀王“成言”,即对天盟誓,君臣志同到老。便参与怀王内政外交的重大决策。他积极主张明王法度。举贤荐能,联齐抗秦,统一中国,实现“美政”,怀王乐意采纳。然而以南后郑袖为首的贵族集团嫉妒屈原,反对改革,尽力谗毁,昏君糊涂地把他流放,此时屈原约30岁。

屈原离京后,前往江南途中,因秦魏攻楚时,怀王想起屈原,便派人找回了他,怀王命他第二次出齐,联齐抗秦,凭自身的才名和三寸不烂之舌,一举说服齐宣王。但是,张仪又勾结南后再次诋毁屈原,怀王勃然大怒,改任他为三闾大夫,此职是掌管王族三姓的有关事务,负责谱牒,祭祀和教育等。虽职位较高,但不能面见国王。当怀王出秦赴约时,容颜憔悴的屈原,跪在路边哭劝,反被奸臣靳尚推倒在地,飞车而去,其恶果怀王被扣,囚禁三年,死于秦国,这时屈原已42岁。

屈原听说怀王灵柩已回,赴京扶柩痛哭,并奉劝襄王与秦断交,襄王已动心而未成行,反娶秦王之女,认贼作父,屈原竟拼命求见,在宫门口却碰上子兰,他大声怒骂子兰。第二天,子兰向襄王极力屈原,襄王大怒,便撤了他三闾大夫之职,流放江南很久他已50余岁了。

屈原离开郢都,沿长江而下,满怀悲愤,忧愁交加,便写下了《离骚》。在流浪中写了《招魂》,还设灵位诵此诗祭祀怀王。以后过洞庭、逆沅水,回到汉寿沧港故里住了很久。在此期间他每天在河边湖畔走来走去,独吟诗歌。他已面黄肌瘦,形若枯槁。一天在沧浪河畔遇渔父相交谈心,便写下了《渔父》。尔后,他离家行至湘水时,秦军破郢都,闻此消息,他更忧国忧民,心似火焚,就写下最后一首《怀沙》诗,表明他坚守忠洁、誓死不屈的决心。于5月5日自沉汩罗江,年62岁,故里沧港人民一听到屈原投河,立刻去汩罗捞尸,并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河中,以免鱼龙伤害尸体。年年如此,便成了端午龙舟竞渡和包粽子的传统风俗。

1953年,农历5月初5日,我国广泛开展了纪念屈原的活动。同年9月,世界和平理事会开会纪念屈原,号召全世界人民向他学习。

屈原创造了与日月争光的楚辞25篇,其中23篇是在故里沧港写就。《离骚》是中国诗坛的杰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史诗,译成许多国家的文字。在很多国家的图书馆里还挂着屈原的画像。《国风》和《离骚》合称为“风骚”,连诗人也称“骚人”。抗日时期,曾一时定5月5日为“诗人节”。

屈原虽已离我们2283周年了,但他的著作是全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伟大的现实意义。我们不仅要世代缅怀他,而且要广泛宣传和认真学习他。我们要学习他坚持奋进的思想,忠诚高洁的品德,宁死不屈的意志和爱国爱民的伟大精神。

明朝“宰相之杰”张居正,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今属湖北)人,又称张江陵。明代政治家,改革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由编修官至侍讲学士令翰林事。隆庆元年(1567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隆庆时与高拱并为宰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万历初年,与宦官冯保合谋逐高拱,代为首辅。当时神宗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居正主持裁决,前后当国10年,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收到一定成效。他清查地主隐瞒的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改变赋税制度,使明朝政府的财政状况有所改善;用名将戚继光、李成梁等练兵,加强北部边防,整饬边镇防务;用潘季驯主持浚治黄淮,亦颇有成效。万历十年(1582年)卒,赠上柱国,谥文忠。死后不久即被宦官张诚及守旧官僚所攻讦,籍其家;至天启时方恢复名誉。著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等。“公安派”文学才子三袁,当代著名文学家曹禺、邹荻帆、欧阳山等,都是荆州人。

荆州水陆交通发达,通信设备日趋完备。有干支公路1569条,全市在网通车里程4099.18公里,中心城区公交线路28条,运营线路网长度138公里。207、318国道和宜黄公路贯穿全境。焦枝、荆沙铁路穿越其间。以长江、汉江为主航道,水上运输便利。拥有程控电话、光纤通讯、彩色电视电话、数字微波等现代化通信设备,同时受世界上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邮电业务。

今天我们将参观著名的荆州古城。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一提起荆州,您一定会自然而然地想到小说《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失荆州那些脍炙人口的三国故事,一百二十回《三国演义》,就有七十二回的内容涉及荆州。千百年来,到荆州古城探询三国历史烟云陈迹的凭吊者、访古者、探幽者络绎不绝。作为大家的实地导游,我很荣幸能够借这样一个机会把荆州古城逾两千年来演变和发展的历史画卷展现给大家。

我们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荆州城东门外,大家面前的这条几十米宽的河流就是护城河,在打仗之时,它是抵御敌人攻城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如今在这条河上,每年都会举办隆重的国际龙舟邀请赛。入城之前,首先请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荆州古城的历史背景。

荆州城,又名江陵城。是目前我国南方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也是1982年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1996年,荆州古城墙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时,以荆州古城为中心的荆州市又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回顾荆州的历史,可以说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紧密相连。大家都知道,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黄帝和炎帝部落合并统一华夏后,“割地布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荆州即为这古老的九州之一。

“荆州”这个名称,最早见于战国时期的典籍《尚书?禹贡》中的“荆及衡阳惟荆州”,当时荆州的区域面积是很大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便是兴起于荆州域内。据史料记载,周庄王八年(即公元前689年),楚文王将都城迁往今天荆州城北五公里处的纪南城,楚国在此建都长达411年,前后经历了二十个国王,创造了与黄河流域中原文化辉映并重,并可与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相媲美的楚文化。相传楚成王(公元前671至525年)在位时,为了毕览长江胜景,在荆州城区营建了“飞楼百尺照湖水、上有燕赵千娥眉”的诸宫和宫船码头,这诸宫和宫船码头就是今天荆州城的雏形。秦昭王二十九年(即公元前278年),秦国名将白起率兵攻打楚国,占领了江汉之间的地域,秦随即在楚都设南郡,为当时全国三十六郡之一。后来,秦又在今天荆州城的地方设立江陵县,“以地临江”、“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称“江陵”。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建立荆州刺史部,为全国为十三州之一,从此,荆州开始成为行政区划的名称。

自秦汉以后,荆州成为历代王朝封王置府的重镇,一直是州、郡一级治所,有的朝代还曾在此建都立国。三国时,这里是争霸的要津,孙刘联合在赤壁一战大破曹军,刘备遂于次年向孙权借得荆州,并以此为根基迅速发展蜀国势力。此后,东晋末年的安帝,南朝时的齐和帝、梁元帝、后梁宣帝,隋时的后梁王以及唐末五代十国时的南平国王等,先后有11个纷争王侯在此称帝(王)建都,长达100余年。唐代的荆州是陪都,称“南郡”,与长安城南北呼应。宋朝建立后,于此置江陵府。元初改江陵府为上路总管府。明初又改设荆州府。清代则沿用明朝制度。民国时,荆州属湖北省第四行政都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荆州城是湖北省荆州地区专员公署和江陵县人民政府机关所在地。1994年,原荆州地区和沙市市合并成立荆沙市,1997年更名为荆州市,荆州城为荆州市六县市二区的荆州区所在地。

荆州城地处天下之中,江湖之会,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曾说:“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汉代以耿直忠烈闻名的宰相李固,三国名将关羽、周瑜、吕蒙、陆逊,晋代文武双全的大司马陶侃都曾镇守过荆州;晋代诗人谢灵运、鲍照,唐代开明宰相张九龄、张柬之,大文学家韩愈、元稹以及宋代大政治家王安石等著名历史人物,也都曾在荆州担任过大小不同的职务。此外,历代的许多次重大农民起义,也都把荆州作为重要的攻夺目标,如西汉末年的王匡、王凤,唐末的黄巢,元末的陈友谅,明末的李自成和张献忠等领导的农民起义军都曾攻占过荆州城。长汀包车厦门

荆州古城的作文导游词相关文章:

★ 5篇介绍湖北荆州古城的导游词范文

★ 2020年荆州古城导游词5篇合集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46078.html发布于 2024-04-06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