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西安半坡遗址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半坡遗址位于西安市以东,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灞桥火力发电厂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半坡博物馆现有2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纺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半坡遗址分为居住区、墓葬区和制陶作坊区。居住区由一条大的人工壕沟围绕,区内被1条小沟分为2片,每片中心有1座大房子,周围是小居室。房屋形制有半地穴式和地面建筑2种,房子之间有储藏东西的窖穴。房子周围还发现长方形家畜圈栏、小孩瓮棺葬和幼儿土坑墓。大沟外北边是公共墓地,东边是窑区。从出土的石斧、石锛、石铲、石刀、石碾等生产工具和陶罐、陶盆、小口尖底瓶等生活用具来看,半坡人过着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的生活。他们具有较强的审美观念,在彩陶上绘着人面、鱼、鹿、植物等象生性花纹和三角形、圆点等几何图案,还用石、骨、陶、蚌制成耳饰、发饰等装饰品。
1954年-1957年,考古工作者先后对半坡遗址进行了5次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面积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房屋45座、圈栏2处、200多个窖穴、陶窑遗址6座、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约1万件。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锛、石铲、石锄、矛头、箭头、鱼叉、鱼钩、纺轮、骨针等。还有石制研磨器(包括磨臼和磨石,是研磨颜料的工具),还发现了粟类等粮食作物。生活用具主要为彩陶器,种类有钵、碗、盆、盂、盘、杯、罐、缸、甑、釜、鼎、瓮等。在1只陶罐里还保存着炭化了的菜籽,系属于白菜、芥菜一类的种子。在彩陶器上多绘有各种图形,器物表面多饰有绳纹、线纹,还绘有人面、鱼、鹿、植物等花纹,红底黑纹。在一些陶钵的口沿上还刻有各种符号,有20-30种之多,这些符号可能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各位游客您好!现在我们来到了久负盛名的半坡博物馆,它位于西安市东郊浐河、灞河之间,建成于1958年,是新中国第一个反映原始社会的遗址博物馆,是黄河流域一处比较完整的典型的母系氏族村落遗址,距今约6000年左右,属于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这种文化遗址于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所以被命名为“仰韶文化”。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彩绘陶器,因此仰韶文化也称为“彩陶文化”。现在博物馆有两个陈列室和1个遗址大厅,而半坡所处的灞、浐两条河流也是古代“八水绕长安”中八水的两条最重要的河流。
现在请大家看,台阶上的那建筑便是遗址大厅,大家可能注意到了“半坡遗趾”四个醒目的大字了吧,这四个字是由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郭沫若先生题写的。如果仔细看,四个字有一个字是错误的,那就是“趾”字。按理说应该是“土”字旁,但郭老却写成“足”旁。对于这个,有人认为这是由于郭老一时喝多手下之误;但更多的人认为郭老之所以这样写是有他的用意的,它意味着我们的祖先从远古一步步的走向了现代。
各位游客,请随我一同步入遗址大厅内去拜访一下半坡人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些沟、囿、陶、罐的大总体便是半坡遗址了。它是1953年春在灞桥水力发电厂建设施工时偶然发现的,后来在陈毅元帅的建议下修建了该馆。而后,又从54年秋到57年夏先后对其进行了5次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半坡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居住区是村落的主体,半坡属于新石器时代,使用的工具主要是木制、骨制和石器。妇女是半坡人中主要的生产力,制陶、纺织、饲养家畜都由她们承担,男人则多从事渔猎,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人类童年时代的纯朴,也能寻觅到中华先祖艰辛的足迹。
在遗址中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囿栏2处,窖穴200多处,陶窑6座,各类墓葬250座。其中成人墓葬174座,幼儿瓮棺73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具。
各位游客请看,在遗址大厅的中央,有一座复原后的圆形房屋遗址,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它的不同之处。哦,对了,这座房屋与别的房屋不同之处在于它属于村落的最中央而且面积最大,有160平方米,而村庄内其它的房屋面积小而且门都是朝南开,构成了一个向心状,将大房子团团围住,这就从形式上反映了这座大房子的重要性。
大家知道这房子是做什么用的吗?这房子曾经也引起了许多考古学家和民俗学家的极大兴趣,经研究我们知道了它的作用,有点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大会堂。这房子的一大用处是供老人和孩子们居住的:这些老人当中可能包括岁数较大的妇女即母系氏族的酋长。另一个作用在此举宗教礼仪活动:如儿童长大之后在此举行成丁礼。如果氏族成员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象劳动产品如何分配,对外族进行报复等问题,氏族成员都要在此举行议事会,进行商讨。这房子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氏族成员受教育的场所。当一天劳动之后,氏族成员围坐在火膛周围听有经验的妇女讲授生产生活经验。
现在我们再来参观一下半坡各个时期的房屋:
这两所分别为半坡人早期居住的房屋。一所是圆形的房屋东西直径为6.3米,南北直径6.7米,门向南开,门宽1.10米,门两侧有隔墙,中间的灶炕被后期的一个窑穴所破坏。另一所是半地下式的方形房屋,此房边长为3.8米,深为0.7米,入口为斜坡式。入口两侧有四个对称的柱洞,灶坑居中,这所房屋的结构简单,但也比较潮湿。
再看这所半地下式的长方形房屋,此遗址东西长4.4米,南北宽3.2米,深64厘米。西部比东部高出约10厘米,形成了一个平台,是半坡人睡觉的地方。挖掘时在房屋的东部发现了一些陶罐、箭头和盛贝壳的碎罐。这都说明了半坡人睡觉有固定的地方,放置东西也有一定的顺序。
这个遗址是后期的房屋遗址。此遗址面积为17平方米,门向南开,地面上铺有一木板,四周竖有10根大柱子,大柱子间用藤条连起一些小柱和木板,房子的里外都用草泥涂上,这是最早的框架式结构的房屋。这座房屋已有了中国建筑的民族特点,为北方典型的房屋形式。
陶窑展厅展出了半坡先民使用的陶窑一座。虽然陶窑已残,但还能看出内部结构和使用方法。在遗址中我们一共发现了6座陶窑。窑分为横穴和竖穴两种,由火膛火道,窑箅和窑室组成。半坡早期使用的是横穴窑,后期使用的是竖穴窑,竖穴比横穴先进。陶窑是人类第一次借助水,火的帮助,通过化学变化从而制作出的物质,制陶术是人类在大自然斗争中一项划时代的发明创造。
半坡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种类繁多,大小各异。但由于陶窑体积较小,每窑每次只能烧出3—5件小器或1—2件大器。虽然使用木材作燃料,但温度却可以达到800—1000℃左右。火候好时烧出的陶器硬度相当好,彩陶颜色纯正,不禁使人感慨万分。陶窑的形式虽然粗陋,结构简单,但却完整合理。当时人们利用它烧出了人们的生活用品,也烧出了色彩绚丽的彩陶艺术品,为当时人们的生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使原始文化大放异彩。
围沟北边为墓葬区,这里主要是埋葬成年人的公共墓地,埋葬的形式有仰卧伸展葬,伏卧葬,屈肢葬等各种形式,但头部一律朝西。另外还有5例为集体改葬的二次葬漳州到厦门包车。这个有名的墓葬遗址说明当时人们非但已经有了比较复杂的灵魂观念,而且已经有了葬礼这种宗教行为。
当原始人类还差不多过着动物般生活的时候,他们还不能将自己同自然分开,对于自身的生死没有那么关注。周口店发现的北京猿人生活在距今大约四五十万年前,他们的尸骨被随意乱扔,说明他们还没有产生灵魂观念,更不要说还会想到人死后灵魂将到另一个世界继续生活的宗教观念。从考古发现,宗教最早产生于大约距今十几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中期,在我国山顶洞人的遗骸周围,就发现撒有含赤铁矿的红粉末,并有钻孔的兽齿,石珠,骨坠等装饰品做为陪葬,说明当时就已经有了灵魂不死的观念和对鬼神的崇拜。半坡遗址的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当时对于灵魂观念,鬼魂崇拜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因而当时已有了较复杂的灵魂观念和墓葬方式如死者头部朝西,表明灵魂的去向,可能与是否傍晚太阳在西方落下表明一天结束的观察中受到启发,认为人死后也像太阳落山,到西方的另一个世界。半坡村墓葬遗址中,儿童和成人墓地分开,反映了人们已对灵魂做出区别,相信冥间也有年龄层次的分别。此外,从墓葬中也可以看出仰卧伸展葬者可能为当时氏族中地位稍高一点的人或一般的村民,而伏卧葬,屈肢葬者为当时氏族战争中被俘获的人或者是一些因疾病死亡的人。人们认为他们因怨而死,死后灵魂无法安宁,一定会成为怨鬼作祟于人间,所以必须用残酷手段处置他们,使他们无法作祟于人间,实行二次捡骨葬可能是认为尸体腐烂以后灵魂才能最终从肉体中解脱出来获得自由或转生。
★ 2019年5篇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
★ 5篇有关陕西半坡遗址的导游词范文
二、去西安 河南旅游 的具体事项
1、我今年春节去的西安,住在汉庭(南城墙)那家,当时搞新春活动,每天100元,环境特别好,绝对三星,超级值,还有免费的自行车,而且离小吃街很近,不过你也可以考虑过住在如家,因为它离吃饭的地方更紧,但是貌似加个贵了一些!
2、在西安吃完全可以满足一个肉食性动物的需要,呵呵,不过我建议天气凉快了再去,要不热天去劈柴院太热了!又吃肉,会腻的!你去点评网搜一下关于吃的东西,很全,而且要是评论高的绝对要去~一边吃一边找适中乐趣~牛尾砂锅~刘家泡沫~堪称经典~~~
3、玩在西安绝对要带学生证!半价啊!市内景观其实一般~小雁塔和大雁塔可以考虑晚上看看,大雁塔的喷泉还是挺壮观的,但是人居多!
4、华山是要去的吧,还有华清池,兵马俑在火车站都有统一的公交车!他们穿制服,很容易辨别!我觉得旅游公交的服务还行,所以就没去那些私人的车厦门找导游!到了西安后,先问清楚这三趟公交车的发车时间!便于安排日后的活动。
5、尤其注意,华山的车貌似一般每天只有一趟,而且是人满了就走,你得问清楚的哦!
6、我去的时候冬天风太大了,所以没爬上去,很遗憾~如果你们同学体力好,当日上山,当日下山还是完全可能的!我们同车的有几个人当时就这样的,不过华山也可以住宿看日出,不过最便宜的也得200元!自己考虑哦~
7、去华山记得带好吃的,红牛士力架巧克力山上的东西太贵了!方便面从山下的5元随着山高而涨价~~~
8、我们两个人上去去西安总共才花了2k多~所以如果提前安排好行程,关于西安段旅游,我觉得一人1500足够!!不过大家都说西安小偷多,要注意保管哦!
三、河南介绍导游词参考范文
从夏朝至宋朝,河南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先后有20多个朝代建都或迁都河南,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省份。河南自古就有“天下名人,中州过半”之说。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河南介绍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与河南简称“豫”的由来。《尚书·禹贡》将天下分为“九州”,豫州位居天下九州之中,故有中原、中州之称。
河南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龙门石窟、殷墟、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国家5A级旅游景区8项11处:少林寺、龙门石窟、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清明上河园、殷墟、白云山、尧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鸡冠洞。世界地质公园4处:中岳嵩山、云台山、王屋山—黛眉山、伏牛山。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5处:嵩山、洛阳龙门、鸡公山、王屋山、云台山、尧山、林虑山、青天河、神农山、桐柏山-淮源、郑州黄河风景区。
河南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一般特点是冬季寒冷雨雪少,春季干旱风沙多,夏季炎热雨丰沛,秋季晴和日照足。最佳旅游时间是秋季.
河南省辖18个省辖市,其中地级市17个、省直管市1个,50个市辖区、20个县级市、88个县。
河南,古称中原,是华夏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是元代以前中国历史的核心区域。洛阳(十五朝古都)、开封(七朝古都)、商丘(六朝古都)、郑州(五朝古都)、安阳(二朝古都)都是著名的千年古都。夏代先后在夏邑(今商丘)、偃师二里头(今洛阳)、阳城(今郑州)等附近建都。商代在亳(今商丘)建都,后来迁到“殷”(今安阳),自夏而金的4000年间,有1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长达3200余年。每当中国内乱时期,群雄“逐鹿中原”,河南是必争之地,“中国”的名称就来源于中心位于中原地带的国家。
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庄子曰:“世之所高,莫若黄帝。”如今的黄帝故里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被评为国家AAA级景区。20__年被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郑州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
`黄帝故里景区位于新郑市区轩辕路,占地面积100余亩,黄帝故里祠始建于汉代,后曾经毁建,明清修葺。清朝康熙五十四年(1751年),新郑县令徐朝柱立有“轩辕故里”碑。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近年来,新郑市人民政府对黄帝故里景区进行了扩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广场区、故里祠区、鼎坛区、艺术苑区、轩辕丘区。祠前广场、千年古枣树、国槐荫荫、百年银杏松柏参参,“乾坤浮雕圆盘”立于中道,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故里祠中有前门、正殿、东西配殿,正殿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座像,两配殿有黄帝元妃嫘祖和次妃嫫母像。祠后建有黄帝宝鼎坛,树九鼎,黄帝宝鼎置于中宫,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鼎前有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万年历史故事;两侧立有56个民族图腾玉柱;鼎坛四周建有楹联回廊,挂有当代名人歌颂黄帝功德的楹联。在鼎坛的北面是轩辕丘旧址,高大的丘内建有地穴覆土式建筑轩辕黄帝纪念馆,采用虚幻手法,展示黄帝风采。轩辕丘一侧,建有黄帝文化艺术苑,荟萃了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
叶落兮归根,故里兮牵魂。黄帝故里景区热忱欢迎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旅游观光。
河南位于我国中部偏东、黄河中下游,处在东经110°21′~116°39′,北纬31°23′~36°22′之间,与冀、晋、陕、鄂、皖、鲁6省毗邻,东西长约580公里,南北跨确约550公里。全省土地面积16.7万平方公里,在全国各省市区中居第17位。
截止2001年底,全省辖17个省辖市,1个省直管市,21个县级市,48个市辖区,89个县,2123个乡镇,4.80万个行政村。省辖市为:郑州、开封、洛阳、平顶山、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许昌、漯河、三门峡、南阳、商丘,省辖地区为:周口、驻马店、信阳,省直管市为济源市。
2001年底河南省总人口达9555万人,居全国第1位,人口密度为572人/平方公里。截至到2001年,全省汉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98.78%,除汉族外,有回族、蒙古族、满族、土家族、壮族、维吾尔族、苗族等50个少数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1.22%。
河南为中华民族主要发祥地之一。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英才辈出。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这里曾孕育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李耳、庄子,政治家商鞅、李斯,科学家张衡,医圣张仲景,文学家韩愈,哲学家程颢、程颐,民族英雄岳飞以及吉鸿昌、杨靖宇、彭雪枫、邓颖超等历史名人1000多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河南在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上始终占据重要地位。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河南,中国七大古都河南就占有三个(洛阳、开封、安阳)。
在河南这片土地上,曾上演过一幕幕历史话剧,诸如武王伐纣、周公营洛、春秋诸侯争霸、战国群雄逐鹿、刘邦项羽对峙、光武刘秀兴汉、曹魏中原称雄、隋末瓦岗暴动、赵匡胤陈桥兵变、岳飞抗金鏖兵、李自成中原血战、京汉“二七”风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等。历史的风云变幻,无不在中原大地留下深深的痕迹。
在中州大地上,有举世闻名的名胜古迹,气势磅礴的名山大河,气候宜人的避暑胜地,历史悠久的文化古都,雄伟壮观的古代建筑,珍贵罕见的历史文物,奇异多样的花卉禽兽,丰富多彩的中原文化,绚丽多彩的风土人情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从中国七大古都来看,河南就占有洛阳、开封、安阳三个。古(古文化)、河(黄河)、拳(少林武术、太极拳)、根(寻根觅祖)、花(洛阳牡丹)为特色的旅游资源,是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河南可供观赏、旅游的景区、景点有100多处。
省内重点风景名胜区共25处,其中国家级重点保护分布区5处:登封的嵩山、洛阳的龙门、信阳的鸡公山、济源的王屋山和焦作的云台山,省级的有石人山、环翠峪、黄河游览区等20处。自然保护区23处。河南地下文物居全国第一位,地上文物居全国第二位。馆藏文物逾百万件,约占全国的1/8。全省有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30处,省级保护文物253处,市、县级保护文物2600多处。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为河南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特别是2000年11月30日,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推开了一扇河南走向世界的大门,扩大了河南在国际上的影响。河南洛阳将会作为国际旅游业的一个黄金点、黄金线来吸引外国游客。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简称“豫”,因其大部分位于黄河以南而得名,省会郑州,东与江苏、山东、安徽相邻,南连湖北,西接陕西,北与山西、河北结合,承东启西、联南望北。河南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文化、姓氏文化、根亲文化、诗词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风景名胜众多,少林寺、龙门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园、黄帝故里、商丘古城、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石人山、鸡公山、丹江口水库、武侯祠等闻名海内外。河南是中华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之一,是我们的先民生活和创业的地方。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不过因此河南也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和灾难最集中的一个地区。中国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就占了四个,分别为夏商古都郑州、商都安阳、十三朝古都洛阳和七朝古都开封。此外还有商丘、南阳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远在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中原人民就创造了著名的“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河南是我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中国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
河南旅游资源丰富,名胜古迹众多。河南全省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9处,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河南省共包括有15个城市,每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旅游资源。
许昌大鸿寨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子高峰之巅.置身于其间,移步换景,变幻莫测,令人游兴盎然.大鸿寨山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
大鸿寨主峰雄伟,驻足山巅,俯视远眺,万壑纵横、群山拱围,峰峦叠翠、气象万千。大鸿寨位于禹州西北边陲,其主峰高1156米,为许昌第一高山,号称“许昌屋脊”。驻足山巅,俯视四周,可见万壑纵横,群山围拱,峰峦叠翠,气象万千,主峰向东不远,还依次排列着尖峭峻拔的摘墨楼,开阔平坦的坷垃垛,在这三峰的怀抱里,自西向东有水帘洞、金龟出海、雄鸡峰、观音石等30余处景观。这些景点或高悬于峭壁上,或掩映于森林之间,或盘踞于沟壑之中,或凌翅高峰之巅。置身其间,移步换景,变幻莫测,令人游兴盎然。
★介绍河南概况的最新导游词合集大全厦门导游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