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用来形容那个帝王最贴切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什么意思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
-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什么典故
一、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出自哪里
1、“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天子守国门”这句话出自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
2、“天子守国门”这句话的最早出自阎崇年2004年编写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阎崇年是著名的清史专家,他在说到咸丰皇帝有多混账时,将明成祖朱棣拿来作对比。
3、“君王死社稷”这句话出自《礼记》。《礼记·曲礼下》:“国君死社稷,大夫死众,士死制。”意思是国君与国家共存亡,官员与百姓共存亡,士族与国君的号令共存亡。
4、“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靖难之役后朱棣由北平进入南京登基称帝,因北方时常受到鞑靼和瓦剌的威胁。
5、且还有北元蒙古势力的南袭,再加上北平是朱棣的兴王之地,所以明成祖朱棣在1421年迁都北平,并改北平为京师。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6、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二、“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用来形容那个帝王最贴切
1、“天子守国门,君主死社稷”这句话是用来形容明成祖朱棣和崇祯。
2、了解历史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明成祖朱棣其实并不是名正言顺的君王。当时朱元璋其实是把皇位传授给朱允炆的,而朱允炆当时一上位就大开杀戒,将他的亲叔叔们一个个的找理由处死了,明成祖朱棣是因为他当时装疯才能逃过一劫。朱允炆以为自己的死皇叔疯了,所以就放松了警惕,但是他不知道的是朱棣其实暗中培养了死侍,后来他趁朱允炆最放松警惕的时候起兵造反,然后成为了后来的明成祖。
3、当时朱棣成为了君王之后就将都城北迁,其实流传下来的说法无非就是朱棣为了防止北方叛乱,再加上当时的北方是朱棣还是亲王时候所管理的地方,他于是就将都城迁移到了那里。所以也就有了后来的“天子守国门”的说法。但是我个人觉得朱棣其实并不是这么想的,毕竟南方是他当初起兵造反的地方,这样的行为是欺师灭祖的,他怎么可能安安心心的睡在以前天子在的地方呢?所以后来才会北迁。不过这也仅仅是我的猜测罢了。
4、而“君主死社稷”这句话其实说的是崇祯。据史料记载,崇祯其实是明朝的最后一个君王,他的死的方法其实有很多猜测。有的人说他最后是在国家被灭的时候逃走了,而有的人说崇祯帝则是自己上吊自杀了。我其实更相信后者的说法,毕竟一个国家灭亡了,君王可能不想落到别人的手里,还不如自己解决了断来的痛快。尊严其实有的时候比任何东西都重要。
三、“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这句话说的是什么
1、“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义:不屈的民族气节,出自民间对于事件的形容。
2、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
3、因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师靠近边关重镇山海关,且又是天子所居住的地方,所以民间对此称为“天子守国门”。
4、然而至崇祯皇帝时,明王朝内有李自成攻城略地,外有后金势力虎视眈眈,但当时后金的军队多被挡在山海关之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下明王朝首都,崇祯皇帝至死不退,吊死煤山,民间对此事件称为“君王死社稷”。
5、“天子守国门”是大明王朝特有的一个说法,当时明朝初定,北疆地区仍有元朝残余势力不断骚扰边境,而山海关以外的地区也是以少数民族聚居为主,为保证北疆和关外稳定,实施有效的统制,防止国家的分裂,自朱棣登基以后就迁都北京。
6、明朝算上南明前后共计315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历经大战无数,不乏君王亲征被俘,却无一投降。至清初,明朝皇族基本被满清杀尽。后世正是以“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来形容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朝代。
7、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四、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什么意思
意思是天子去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殉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意思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天子也就是皇帝,是需要把国家的门守卫好的,不能别外人踏进一步,若国家或许江山不在了灭亡,君王是不能苟活和投降,是需要询国。该句主要是对明王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和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的形容。
五、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是什么意思
1、意思:王朝建立后,天子去镇守国门,王朝灭亡时,君王去殉国也绝不投降敌人。讲的是明朝永乐帝迁都北京,后者讲崇祯帝吊死煤山的历史事件。表达一种气节,一种担当。
2、明朝在南京建都称帝,但一直受到北鞑靼和瓦剌侵扰,加上北元蒙古南袭,为了巩固江山社稷,明成祖朱棣于1421年将都城迁至北平。因为北平比较靠近明朝的重要防线山海关,并且北平是天子居住的地方,故而民间称“天子守国门”。
3、明朝充崇祯皇帝时内忧外患严重,有人劝崇祯皇帝迁都,有人劝崇祯皇帝逃到南京,但他至死不退,要守护江山社稷,李自成攻下北平之后,在煤山自缢,民间称“君王死社稷”。
4、大明终其一朝276年,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厦门导游排行。
5、对明朝有偏见的情况经常能看到,事实上,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王朝。明朝几个皇帝的做法就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明成祖御驾亲征五征蒙古;英宗皇帝宁死不降,断然拒绝蒙古索求财物换英宗的要求,最后明朝另立新君打败了蒙古;崇祯皇帝没有听取别人劝她逃跑的建议,宁死也要守护都城,最终自缢于煤山等。
6、另外,明朝无论面对什么问题,绝不做出割地赔款和用女人换取和平的行为,实在让人钦佩。从明英宗到崇祯帝的几次北京保卫战中,明朝兵临城下仍然宁死不迁都,“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亡”,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六、“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有什么典故
1、这句话,起于明代,并非哪位人物所说,而是来自于民间。它涉及明代的两位皇帝,一是发起“靖难之役”的朱棣,一是末代皇帝崇祯。
2、草根皇帝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北方的边境依然不是很太平。公元1381年,明朝开始征兵、民族修筑山海关抵御边外的少数民族。到了公元1409年,在我国的东北地区又设置了奴尔干都司,派驻朝廷大员增强对其管理。
3、在那时候的帝王看来,山海关之外的地方,是属未开化的地带,远离了中原,并且以蒙古族、女真等少数民族聚居,因此它就成了中原与东北地区的一道天然屏障。
4、发动靖难之役后,朱棣在我国中部城市南京称帝,继承大统,但是依然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还有就是北京是他的龙兴之地,因此,他于1421年将都城迁到了北京,并改北京命名为京师。在地理位置上看,京师靠近天然屏障山海关,并且是天子所在的地方,所以民间就有了“天子守国门”的说法。厦门同安包车
5、而到了崇祯皇帝的时候,国内有李自成反叛,在塞外有后金试图南下。但是时局也在变化,公元1644年,李自成攻占了北京,崇祯帝自杀以保全国家,至死不渝,在煤山上吊身亡,所以,民间又有了“君王死社稷”之说。
6、当1662年,南明政权的最后一个帝王永历帝被吴三桂杀死在了昆明的时候,正应了这句话所说的内容,非常得贴切,从此以后这句话传播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