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有关房玄龄和杜如晦的故事
1、房玄龄在李世民秦王府中十多年,一直掌管军谋大事,负责管理文牍,每逢军书奏章,停马立成,文字简约,义理丰厚。李渊对房玄龄深加叹赏,对侍臣讲:“这个人深重地了解机宜,足能委以重任。每当替秦王陈说事务,一定能了解人性心理。千里之外,好像对面说话一样。”
2、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同为李世民的宰相,但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不一样的。房玄龄擅长给李世民出主意,但是同一个问题,他出的主意很多,李世民也不知道采用哪个好。
3、于是这时候杜如晦将房玄龄的主意加以分析,选出一个最适用的办法,让李世民采用。房玄龄帮李世民出主意,杜如晦帮李世民拿定主意,所以称为“房谋杜断”。二人同心同德,相互配合,辅佐李世民处理朝政。时人论及良相时,首推房玄龄与杜如晦。
4、房玄龄在随秦王李世民(唐太宗)征战时,凡王府书檄,驻马即成,言简意尽,不需起草。曾被招为“十八学士”之一。李世民即位,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执掌政务达二十年。
5、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
6、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叛乱,积极运筹帷幄,为时人所敬服。文学馆建立后,以为从事中郎,为秦王府十八学士之首。玄武门之变时,联合房玄龄参与策划,同居首功。
二、房玄龄 杜如晦
1、房玄龄(579——648)
2、唐代初年名相。名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厦门导游排行。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征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3、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
4、房玄龄(579年—648年),唐初名相,中国十大贤相之一。名乔,字玄龄(因清康熙帝名玄烨,为避其讳,故在清代所重修/编的史书和相关资料中又追改其名为“元龄”,与初唐皇室一太妃"清河房氏元龄"名同)。齐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幼警敏,博览经史,工书善文,书兼隶草,有"倚马立成"之文才。年十八、举进士,授羽骑尉,校秘书省。吏部侍郎高孝基善相人,谓裴矩曰:“仆观人多矣,未有如此郎者,当为国器,但恨不见其耸壑昂霄云。(后世相书称其“龙目凤睛,三台位列。”)”(《新唐书·房玄龄传》)
5、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7、杜如晦(585——630)
8、贞观十七年(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纪念和他一起打天下治天下的功臣,修建凌烟阁来陈列由阎立本所画的二十四位功臣的画像。
9、中国唐初名相。字克明。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从祖杲为北周、隋显官。唐武德元年( 618)如晦被李世民(见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10、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征同修唐礼;调整***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11、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房公,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
12、【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
13、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
14、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15、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
16、【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17、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圭、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厦门到惠安包车!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18、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
19、【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
20、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
21、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
22、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
23、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24、有唐一朝房门"五代三宰相":临淄系房氏玄龄公相太宗,河南洛阳系房氏房融相武后,其子房琯公相玄肃二宗。房氏家族于此时备极荣光。后唐宰相兖州房知温是其七世孙,南宋高宗朝大学士房来(王来)是其十五世孙。
25、【天下无二房】-----天下房氏本望出于清河,而玄龄公因功画像上凌烟阁,白衣封侯,延续了【清河世泽】,传下了【凌阁家声】,留下了【千古风流】。玄龄公是天下房氏后辈敬仰和学习的楷模!
三、李世民为什么让尉迟恭在玄武门之变前夜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大家都知道房玄龄和杜如晦,都属于是李世民的智囊,相当于是李世民的脑袋。李世民之所以在那个乱世之中,在那个战场之上,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他帐下的武将给力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来自于他的头脑,也就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的谋略。
到了李渊建立了大唐之后,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的矛盾,更是日益尖锐了起来厦门找导游。
这个微妙的时候,太子李建成意识到,若想打击李世民的势力,就应该从他的头脑开始,毕竟,只有把为李世民出谋划策的人给除去,李世民手里空有一些武将,也掀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来了。
所以,想到这里,李建成就开始找到父亲李渊,说如今天下也回归太平了。李世民帐下养那么多能臣武将,也就没有什么用了。
所以,还不如把他手下的能臣武将,分到地方去治理地方呢?
所以,就下了令把房玄龄和杜如晦给调到了地方。
大家都知道长孙无忌的妹妹嫁给了李世民,长孙无忌也是自始至终都跟随李世民的。他也是最想让李世民干掉太子李建成当皇帝的人。
所以,在他注意到李渊把李世民最倚重的房玄龄和杜如晦调走之后。他开始有了警觉,并且告诉李世民,对于太子李建成你可要小心了。看这种形势,我们这一伙人,很有可能被他干掉。
所以,为今之计,我们只能先下手为强了。
长孙无忌的意思,就是让李世民干掉李建成。
但是,当李世民听到李建成的建议之后,他开始犹豫了,毕竟李建成是他的哥哥,难道争权夺利,非要斗个你死我活吗?
没过多久,尉迟敬德又开始给李世民进言,他也告诉李世民是对太子李建成下手的时候了,否则,一旦他提前下手,不但你的性命不保,我们这些跟随你的人,一个也逃不了。
还有就是,如今人心惶惶,你在不动手,包括长孙无忌和我在内的人,可能就会离开你了,毕竟没有人愿意陪着你等死。厦门王玲导游
李世民听完这些话,触动很大,然后决定了开干。就这,才有了他让李世民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这一处戏的。
尉迟敬德奉命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有如下原因:
那时候房玄龄和杜如晦被调到了地方,李世民想要发动政变是需要这两个人出谋划策的。所以,他就给了尉迟敬德一把剑,让他把这两个人给请来。
1、若是房玄龄和杜如晦来的话,那就不用动剑了,毕竟,请他们来是为了用他们为李世民服务的。
2、若是他们不来的话,那就把他们两个给干掉,反正不能为己所用的人,留着还不如杀了的好的。
这就是为什么李世民让尉迟敬德拿剑去请他们的原因。
当然了当房玄龄和杜如晦看到尉迟敬德带剑来的时候,他们即使不愿意回去,也必须回去了。
毕竟若是他们敢说一个不字,很有可能当场就会毙命。
所以,他们就化妆为道士,违抗了皇帝李渊的旨意,秘密的来到了李世民的身边。
玄武门事变策划成功,李世民成功夺位。
正是因为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个人,给李世民策划了在玄武门发动事变,杀掉太子李建成。所以,才有了后来李世民当皇帝的。
本来当初他们设计的是,只杀李建成一个人,但是,到了发动政变那一天,李建成正好和齐王李元吉在一起。
索性,李世民就把他们一起给杀掉了。
当初李世民是带着九个武将,他们埋伏到了玄武门,然后以李渊的名义,给李建成写了一道圣旨,让他去李渊那里一趟。
李建成若想去李渊那里见老爹,玄武门是必经之路。
所以,当李建成经过玄武门的时候,李世民一箭就把他给射下了马。太子李建成就一命呜呼了。
随同李建成一起去的李元吉,最终是被尉迟敬德给杀掉的。
杀了李建成之后,李渊只好把皇位让给李世民了。李世民就这样杀兄逼父,当上了大唐的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