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旅游A

陕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最近很火的西安导游视频

西安旅游A 2024-03-18 3
陕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最近很火的西安导游视频摘要: 本文目录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淮阳太昊陵导游词湖南炎帝陵导游词五篇一、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1、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为全...

本文目录

  1. 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2. 淮阳太昊陵导游词
  3. 湖南炎帝陵导游词五篇

一、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

1、炎帝陵位于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城西17公里处的鹿原陂,是中华民族始祖炎帝神农氏的安寝福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5A级景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湖南十大文化遗产、新潇湘人文八景、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享有“神州第一陵”之誉。接下来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炎帝陵的导游词,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2、民间传说,远古时期,华夏始祖炎帝神农氏到南方巡视,为民治病,误尝断肠草身亡。炎帝逝世后,治丧者决定将其安葬到此地以南100余里的河边,即今资兴市资水河边温泉附近,因为那里是羿射九日落下一个太阳的地方,地下冒出来的水都是热的,而炎帝属火,应葬于此。于是便用木排载着炎帝的灵柩,由36个力士拉绗,逆江而上,不料木排到白鹿原(今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时,突然山崩石裂,波浪滔天,木排倾覆,炎帝灵柩镡时沉入岸边石缝,后人便在此立碑代墓。

3、据史料记载,炎帝神农氏是上古时代姜姓部落的首领,产生于新石器时期,即其上限在1万年左右,其下限距今4800年左右。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他始作耒耜,教民耕种;遍尝百草,发明医药;织麻为布,制作衣裳;日中为市,首倡交易;耕而作陶,始造明堂;削桐为琴,始作蜡祭;弦木为弧,剡木为矢,以威天下。炎帝坚忍不拔的开拓精神、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长盛不衰的力量源泉。炎帝晚年为民治病,采药来到湖南,日遇七十毒而不缀,最终因误尝“断肠草”而崩葬“长沙茶乡之尾”,即今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镇鹿原陂。

4、炎帝陵随着历代王朝兴衰更替,炎帝陵庙历尽苍桑,屡毁屡建。有历史记载的较大的修葺有:宋代一次,明代三次,清代九次,民国四次。近代大规模修葺始于1986年,1988年10月陵殿修复竣工。修复后的炎帝陵按清皇宫建筑格局布置,陵殿共分四进,一进为午门,二进为行礼亭,三进为主殿,四进为墓碑亭,亭后为墓冢。

5、炎帝陵西汉有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立庙陵前,肖像而祀”、“三岁一举,率以为常”,形成定例。北宋在位150余年中祭祀50多次,元明两代祭祀活动不断,清代更频繁隆重,极一时之盛。历代王朝祭祀碑文多达53通,其他碑碣石刻20余通。数千年来,炎帝一直活在人们心中,俎豆馨香,延绵不断。

6、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前来瞻仰炎帝陵。

7、炎帝陵是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也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8、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他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

9、各位游客,我们大家现在来到的是祭祀广场,一般祭祖都是在这里举行。我们现在看到的是主体建筑――神农大殿,神农大殿是仿清古建筑,重檐歇山顶,看上去和北京故宫的建筑特色非常相似。

10、好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炎帝神农氏的八大功绩图,神农氏的第一大功绩:“治麻为布,制作衣裳”,这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现在看到的是第二大功绩:“日中为市,首辟市场”,神农氏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需要。“弦木为弧,剡木为矢”,这是指神农氏创造的弓箭,改进了狩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第四大功绩是“始作耒耜,教民耕种”,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发明了早期农具,并教大家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遍尝百草,发明医学”是他的第五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这是“作陶为器,冶制斤斧”,他制造了最早的陶器,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这里看到的是第七大功绩“削桐为琴,连丝为弦”,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最后一大功绩是“建屋造房,台榭而居”,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固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从这八大功绩图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炎帝的创造发明跟我们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11、好了,我们现在的看到的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是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的这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江泽_1993年9月4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第二进是行礼亭。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的。我们现在到达的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这两根大石柱上悬挂着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这幅对联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的门额上还悬挂着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你们看,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着的是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现在我们到了第四进――墓碑亭。在这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耒耜是一种原始农具,他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当时任中国共产党中央_书记的胡耀邦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这后面是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这里一直香火不断。好,接下来我们去看看御碑园,历代皇帝每次祭祖完毕就会刻一块御碑以作纪念。好了,今天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2、炎帝,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干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13、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4、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15、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16、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17、炎帝陵位于湖南省东部炎陵县塘田乡炎陵村太和山前,始建于何时以无法考证,但据史书载当不晚于五代前。宋太祖时于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在陵前建庙,清代康熙、道光年间均立过墓碑。

18、炎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现年称"炎黄",即指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历史传说中,炎帝神农氏是一位伟大的人物,是他开发了华夏的原始农业,是农耕文化的创始人。传说他创造木制耒耜,教民耕种,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传说他遍尝百草,为人医病,是华夏中草药的第一位发现者和利用者。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

19、太和山前之炎帝陵高6米,底径27米。陵前立有道光年间镌有"炎帝神农氏之墓"碑文的墓碑。1986年炎帝陵修复工程竣工后,时任中共中央的胡耀邦曾题写了"炎帝神农氏之墓"镌于一块汉白玉碑上,立于墓前的碑亭中央。整个陵区处于群山环围之中,?水在山下缓缓流淌,林荫浓郁,氛围静谧,景色幽中透雅。

20、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21、炎陵庙位于炎帝陵之前,据史载建于宋朝,亦在1986年经大规模修复。炎陵庙座北朝南,分为三进,整个院落以红墙围之。主要建筑有午门、行礼亭、大殿和碑房等。

22、至午门,可见这是一座门墙牌坊式大门,正门有三,正门两边红墙各开边门,均为上下方结构。进入午门后至二进行礼亭,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撑梁枋,亭上悬匾横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下有联曰"德照千秋光盛业;功垂万世展宏猷"。亭中摆香炉,供人行礼。第二进是炎陵庙的主体建筑大殿,24根石柱支撑殿顶。殿内悬匾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联曰"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神龛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像,炎帝像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灵芝,像前有一装有五谷和药材的竹篓。神龛上悬"齐天鼻祖"横额,两边有联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整个殿内雄伟壮观,氛围肃穆。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在唐朝时开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定例为三年一大祭,清朝进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

23、至炎帝陵景区观光,祭奠中华始祖炎帝神农氏,思先祖启遍尝百草引苍生之福祉,念先祖耒耜兴农饱百姓之恩泽,心中当有无尽感慨,亦会引发一份淳朴浓郁的民族情愫。

24、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25、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厦门外语导游

26、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7、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主席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28、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29、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yun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30、★ 5篇有关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范文

31、★ 2019年5篇湖南炎帝陵的导游词

二、淮阳太昊陵导游词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导游,时常会需要准备好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淮阳太昊陵导游词,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已经到达伏羲太昊陵,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太昊陵的基本概况厦门王玲导游。太昊陵是为了纪念三皇之首伏羲氏而修建的大型古代建筑群,它位于淮阳以北,毗邻美丽的龙湖。占地面积约540余亩,分为外城,内城和紫荆城三部分。是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因伏羲氏位居三皇之首,所以太昊陵也被誉为“天下第一陵”。每当二月二至三月三,这里都会举办传统大型庙会,届时车水马龙,人山人海,期间还会有狮子,龙灯,旱船等民间表演,庙会声势之大、会期之长为中原地区所独有。2008年,我们太昊陵庙会因参加人数众多而被列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进入景区,首先展现在我们眼前的这道门便是太昊陵的第一大门——午朝门,因为它子午相对,坐北朝南,所以在民间被称之为“午门”。午朝门始建于明朝,门庭雄伟,气势磅礴,门中设有三洞,均为红门金钉。其中,中门为9排9路,两侧为7排9路,属于帝王的规制。除此之外,两侧还有硬山式八字墙,门上挂有“太昊陵”,“午朝门”,和“开天立极”三个大匾。大家可能不知道,在封建社会啊,只有皇帝前来祭祖或手捧圣旨的大臣才可以有幸走这道午朝门。

而现今了,我们已经是文明社会了,人人平等嘛,所以大家不妨也跟着阿汤走走这帝王之门,让我们也一起沾沾帝王之气,享享帝王之福。过了雄伟的午朝门,沿中轴线青石道路大约再走一百多米,我们便来到了一座高台建筑之下,高台两旁古树林立,庄严肃穆,无不显示了太昊陵威严的帝王之气!大家抬头可以看到,高台上挂有一石匾,名曰“先天门”。

先天门为清代所建,历史悠久,顶部整体以灰筒瓦为主,台上建有翡翠高阁3间,台中设有一高大砖砌拱门,门高11米左右,此门一开始并没有登楼的阶梯,只可以远观不可以亲临感受。直到70年代,当地政府为了促进旅游业发展,方便游客的观光。才在先天门两旁修建了旋梯,使游客朋友们也能亲自登楼,领会一下登高望远,畅想古今的奇妙感受。

好的,游客朋友们,我们继续向前,现在我们已经到达太昊陵的中心地区紫禁城了,眼前的这个高大的建筑物便是人们祭拜伏羲的主要殿堂——统天殿,统天殿始建于明朝,全殿以黄色调为主以示尊贵,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是太昊陵中体积最大,等级最高的殿宇,也被称之为大殿。殿前两侧放有两只威风凛凛,气吞山河的石狮。让人远远一看啊,便油然而生敬畏之感。

再看大殿中央,殿门挂有一匾,写有“宝笈渊源,名迹永传”,此匾乃是乾隆皇帝亲笔所写,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而殿前的月台更是历代祭祀的盛典之所,无论王侯将相还是三教九流来到这里都要望之匍匐顶礼膜拜。当然,游客朋友们是远方尊贵的客人,所以不用膜拜直接随我进入大殿便可。走进殿门,我们可以看到,殿内供奉着一尊神像,它头生双角,肩披树叶,腰缠兽皮,手托先天八卦,威摄四方。

大家可能会问,这个造型奇怪却面带慈祥的人是谁?没错!它就是我们太昊陵的核心人物,伏羲氏。伏羲是三皇之首,百王之先,他创立了先天八卦,教会了人们狩猎捕鱼,改革了婚姻制度,他的出现,深深的影响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也紧紧的将整个中华民族团结在了一起!直到现在,伏羲氏依然被我们亲切的称之为华夏文明初祖!

好的,统天殿的解说暂时就到这了,现在留给大家三十分钟的时间在此自由活动,活动时请注意好个人安全问题,希望大家玩的愉快,三十分钟后,我们在此集合继续参观下一个景点。

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的光临,今天我带大家游览的是太昊伏羲陵。太昊陵坐落在谁阳县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滨,是祭祀三皇之首太昊伏羲氏的大型陵庙,占地875亩,建筑雄伟,殿宇巍峨,古柏参天,劲松叠翠,号称天下第一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淮阳老城通往北关途中路东环城湖里,有个方形土岗,那便是伏羲当初画八卦的地方,叫做八卦台。台中央有座八卦亭,亭顶天棚上画有伏羲先天八封图。亭东有棵歪柏树,便是传说中的那棵神奇的八卦柏。八卦台南边有一片较深的城湖水域,便是伏羲养白龟的地方,叫做白龟池。

说来也巧,1984年夏天的一个早晨,一少年在白龟池里竟钓出一只稀世白龟,重2.3市斤。周身洁白,玲珑剔透。其盖上花纹居然和传说中讲的完全相符,引起了不少学者的重视。但因管理条件简陋,颜色已赂有改变,淮阳县已于1997年8月1日又由这一少年将其放归蔡池。

伏羲氏生于成纪,他率领部落,由西向东,逐水草而牧,选择了黄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谁铂)。伏羲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伟大的功绩。伏羲功盖百王,德配天地。他的主要功德是结网罟、兴渔猎,养牲畜、充庖厨,画八封、造书契,作甲历、定四时,造琴瑟、歌扶徕,正姓氏、制嫁娶,建屋庐、始定居,尝百药、制九针,造于戈、饰武功,以龙纪官、分理海内。他在以古陈为中心的黄淮平原上,掀开了华夏文明的历史序幕。后人因此称他为“人祖”、“斯文鼻祖”、“龙师”。“太昊”即是人民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象日月那样光明。

传说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陈。为纪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们就在宛丘筑陵、建庙。据记载,伏羲陵墓始建于春秋,汉代在陵前建祠,以后历代帝王不断扩建太吴陵,成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场所。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筑除苏氏中书《太吴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没殆尽。明英宗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废墟上重建陵园,后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太吴陵园区。

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内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整个陵庙的布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琉金,楼阁掩翠,金碧辉煌,华彩璀璨。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桥、九龙照壁、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寝殿、先天八封台、伏羲陵。大家听到建筑的命名后,就知道整个陵区都蕴含着伏羲先天八卦的基本原理,。一字形照壁,象征混沌未开的无极门意为由无极而生太极。术极门两侧三才门。三才门根据“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命名,五行门,含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意。太极门东西的仰观门、俯察门意味着太吴伏羲氏仰观察而画八卦。根据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又有两仪门、四象门。

统天殿显示“大哉乾元乃统天”之意,表明太吴伏羲氏一统天下,至高无上之地位。显仁殿源自《系辞传、)“显诸仁,藏诸用”。太始门,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统天殿俗称大殿,是陵庙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殿高17米,面积390平方米。该殿单檐歇山式,面阔5间,进深3间。脊上中间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楷书“太吴伏羲殿”5字,两边配以兽驮葫芦,骑马武士(二十八宿)。殿正门上悬:“伏羲苍精,初造王业,画封结绳,以理海内”,“象天法地”,“抱一木式为”,…“斯文鼻祖”,“一画开天”等木匠。明间檐柱楹联“华夏文明三始祖;淮阳伏羲第一人”。中间匾额书写“宝笈开源,名迹久传”八个大字,是清朝乾隆皇帝的彻笔。殿内铁铸楹联“后天地。而生,朱园犹堪寻圣迹;立帝王之极,白云常此护灵墟”。此外还有:“人根之祖”、“中国一人”,“教以人伦”;“万派一系”,“佑我无疆”,“默佑黎民”等匾额。殿中设落地罩式神龛,青石座位。龛上据为花冠形,雕“都宛丘,结网罢,养牺牲,作甲历,画八卦,定嫁娶,龙纪官,造琴瑟,葬于陈”九幅浮雕图案。宪内塑有太吴伏羲氏像:头生双角,腰着虎皮,肩披树叶,赤脚袒腹,手托先天八卦太极盘。左右配享朱襄、吴英。殿前设月台高七级,可容千人跪拜。月台两侧配东西廊房、钟鼓二楼,形成一座庄严的四合大院。面积达5000多平方米,是历代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

显仁殿位于统天殿后,是一座双檐挑角的建筑,它面阔7间,进深5间,坐落在13级直壁式高台之上。龙凤大脊,殿周有回廊,用独特的地方手法彩绘。殿台东北角方石上有一孔,传为“子孙窑”。殿前原有铁熊一对(今无存),清康熙年间重修碑两通。

出太始门,经八封台、陵桓门,便是太吴伏羲的陵墓。陵高20多米,边长182米,上呈圆形,下有方座,象征“天圆地方”,显得高大雄伟;气魄非凡。陵前有宋代青石碑一通,宽3尺,高15尺,上有“太吴伏羲氏之墓”7个大字,据传碑为苏小妹用丝巾作笔写成。陵左右各立明重修碑一通。陵上有白擅,周有古檀,苍翠峥嵘,浓荫匝地。人们1976年发现陵西侧古柏树权间长出一颗白檀树,枝叶茂盛,当地人称“两柏夹一檀,打的粮食吃不完”。

现在我们来到了陵墓山的蓍草园,相传伏羲就是在此采蓍草画八卦的,称“揲蓍画封”。蓍草属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羽状互生叶,形似艾草,春天开白色或粉红色小花。《博物志》说:“蓍秽而三百茎,故知吉凶”。蓍草的茎有八棱,草梗很硬,是占卜之物,当地称其为神草。蓍草在全国其他地方少见,惟独此处生长最茂盛。宋以后,历代皇帝春秋遣官致祭,复命时必以此草为凭。山东曲阜孔庙里的蓍草,据说还是当年孔子从这里带回家乡的呢。

伏羲画八封(八卦台)传说,伏羲在蔡河里,捉到一只白龟,甚奇,就把它养了起来。

一天,他来到蔡河见到一只龙不像龙,马不像马的怪物。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看罢,转身上岸,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

伏羲整天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一天,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六块,最外圈儿圈儿二十四块。于是他也把白龟盖上的花纹画在树叶上。

伏羲反复比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找到了一定规律。结果画出八种图案称为八卦,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结束了先民们结绳决事的历史。

后人称伏羲八卦为伏羲先天八卦,于是把八卦形命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巽、况,这八个字分别象征天、地、山、雷、泽、风、水、火。以三道儿为一组变化出八个卦形,若用四道儿、五道儿等多道儿为一组就能变化出更多的卦形,以致无穷。现在外国许多学术界都在研究八卦。据说八封涵有极为深奥的哲理辩证法,能解释世间万事万物。

剪枝公园:各位朋友,现在我们来到剪枝公园,即太吴陵公园。无论何时,当你走进淮阳县太吴陵公园的时候,都会被那苍翠欲滴的松柏造型所吸引。这里有各种姿态的飞禽走兽,却不走不跳,不吃不叫;有巍峨壮观的“亭、塔、阁、坊”,却未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它们全都是用松柏修剪而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淮阳太昊陵公园修建于1957年,面积33350平方米。园内现有松柏造型200多个。整个公园松柏夹道,绿草如茵,园中套园,曲径通幽,别有洞天。入北门东拐,双峰驼昂首遥望,似引颈长鸣,与风沙搏斗中呼唤着绿草甘泉。驼左边是一座绿色的牧包,呈现出一派天苍苍、野茫茫的草原风光。东北行,穿梅园,有一株巨臂长伸、覆盖面积l10平方米的倒栽槐,绿荫浓蔽,下设石桌石凳,小坐品茗,清爽惬意。其近南侧,一条尾触青云、头探人间的巨龙,活灵活现。龙的南侧,双象守护,长鼻在卷着地上的绿叶。横穿柏道,便进入一个绿色的神话世界,这里有青龙戏珠、孔雀开屏、猛虎下山、鱼游龙宫、蝴蝶迎春、百鸟朝凤、夜猫扑鼠、金鸡报晓、双狮把门、雄鹰凌空,还有仿汴铁塔、先天门楼、长桥翠涵、南天玉坊等。尤其是大大小小的飞机、坦克、汽车、火车等常令人赞叹。更为新奇的是用6棵松树修剪的“六角凉亭”,它直径4米,高5米,飞檐挑角,好似绿色的琉璃瓦。这里,晴可遮日,阴可避雨,老人常在亭内下棋、聊天;青年男女常在这里谈情说爱拍照留影,别有一番情趣。这件件艺术珍品,都凝结着剪枝巧匠王月惠的心血。太昊陵公园如今成为人民群众游览、休憩的好地方,每年接待游客近100万人。国内外一些影视摄制组,纷纷来这里采取外景,被誉为“剪枝公园天下奇”。

大家好!欢迎来河南观光、游览。我谨代表我们开心旅行社的全体员工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我是本团的导游员xxx,大家可以叫我小x或者x导。坐在我旁边的是我们的司机安师傅,安师傅有着多年的驾驶经验,大家对安全问题尽可放心,可以尽情的欣赏沿途的风景。俗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今天我们能够乘坐同一辆车是我们的缘分,希望大家可以珍惜这份缘分,互相帮助互相爱护,共同爱护我们的家,也就是保护好我们车内的卫生。最后,预祝大家可以度过一个轻松而又愉快的旅程!

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的车正驶向淮阳太昊陵景区,趁着这段时间我先向大家先介绍一下河南的概况。

河南位于中国中东部、黄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区位于黄河以南,故称河南。远古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河流纵横,森林茂密,野象众多,河南又被形象地描述为人牵象之地,这就是象形字“豫”的根源,也是河南简称“豫”的由来。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从夏代到北宋,先后有20个朝代建都或迁都于此,长期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中国八大古都河南有四个,即九朝古都洛阳、七朝古都开封、殷商古都安阳、商都郑州。文物古迹众多,地下文物和馆藏文物均居全国首位。有“人祖”伏羲太昊陵、黄帝故里和轩辕丘;有最古老的天文台周公测景台;有历史上最早的关隘函谷关、最早的禅宗寺院白马寺;有“中国第一名刹”嵩山少林寺和闻名中外的相国寺,等等。河南还是中国姓氏的重要发源地,当今的300个大姓中根在河南的有171个,依人口数量多少而排列的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的源头或部分源头在河南,有“陈林半天下,黄郑排满街”之称的海外四大姓氏均起源于河南。近些年来,到河南寻根谒祖的海内外游客络绎不绝。

介绍完河南再来说说我们本次旅程的目的地淮阳。淮阳古称宛丘,陈州。历史源远流长,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中华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氏在这里建都统一四海,实现中华民族的第一次大融合,创造了龙的图腾,史称龙的传人。后炎帝神农继都于太昊之旧墟,易名为陈,神农氏在这里尝百草,艺五谷,率领先民步入农耕社会。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自尊自信的源泉,凝聚一体的象征。所以考古学家称:中国的历史,一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五千年看洛阳,六千年看淮阳。

好了游客朋友们,景区马上就要到了,现在我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太昊陵的概况。太昊陵是为了纪念三皇之首伏羲氏而修建的陵庙合一的大型古建筑群,它坐落在淮阳县城北,古蔡河北岸,毗邻美丽的龙湖。太昊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十八大名陵之一,拥有六千五百多年的文明史记,天下第一陵墓的尊称。这里有宫殿式古代建筑群,中国最古老的庙会遗风,不是布达拉宫,却吸引了无数的谒祖朝圣者,正月来到这里你就能见到最具代表性、最大的祭祀庙会。还有造型各异、形态万千,被称为天下奇观的独秀园。今天导游xx就带您走进淮阳太昊陵,一起缅怀先祖的齐天功德。好了,太昊陵停车场到了,请大家随手关好车窗,带好贵重物品下车,下车后大家一定要记住我们车的颜色、停车位置和车牌号——Y66688。

游客朋友们,现在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太昊陵。大家现在看到的陵园内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整个陵庙的布局分为内城、外城、紫禁城三道皇城,总占地面积875亩,主体建筑贯穿在750米的中轴线上,今天我们主要参观在中轴线上的景点。

请看我们面前的这座桥,它名叫渡善桥,穿过这座桥我们就来到了太昊陵的第一道大门午朝门。过了午朝门之后我们要看到的是太昊陵的第二道大门“道仪门”。穿过“道仪门”我们才算进到内城。现在请大家跟着我的旗一直往前走,穿过第三道大门先天门我们来到了太昊陵的的中心大院。大院的东南角有钟楼,西南角有鼓楼。这就是传说中的晨钟暮鼓,大家来这里可以敲敲钟击击鼓,给自己带来好运、吉祥。

接下来我们来到的就是“统天殿”,俗称“大殿”。建于明代,是陵庙内体量最大、等级最高的重点建筑。殿前有月台,面积300多平方米。这里是历代皇帝举行祭祖大典的中心场所。其实说到统天殿就不得不提到一位明朝的皇帝,谁呀?他就是朱元璋。那时的朱元璋非常的穷,过着云游四海的生活,来到淮阳后他就住在太昊陵内,每天每晚对着伏羲祷告祈求”保佑啊,赶快让我时来运转,当上皇帝吧!”可是没想到后来他真的当上了皇帝,就又来到太昊陵重新扩建庙宇,并且为大家眼前的伏羲像重塑了金身。

下了统天殿后门台阶,我们便来到了等级仅次于统天殿的“显仁殿”,俗称“二殿”。“殿内正中供奉女娲金像。在二殿的东北角有一方带孔的石头,又名子孙窑。是祈求子孙的地方,各位游客,如果你有求子求孙的愿望,不妨伸手摸一摸子孙窑,感受一下它的神奇和灵验。

出了统天殿,我们看见的就是太始门,又称“寝殿”,是人祖爷休息的地方。它是太昊陵内最古老的一座建筑。

接下来我们就来到了伏羲氏的陵墓。它的形状是上圆下方,意思是天圆地方。墓前这块青石碑,传说是宋代才女苏小妹用汗巾所书,因此又称“汗巾碑”。据说,当时重修陵庙,工程快结束时,负责修缮的士绅听说苏东坡当时在此居住,便派人前往,请他为伏羲陵墓书碑。但苏东坡当时有事外出,苏小妹来到书房,见到求字信,一时兴起就用随身所用的汗巾代苏东坡题写了“太昊伏羲氏之莫”七个大字。苏东坡回来见了,见苏小妹前面六字写得苍劲有力,却把“墓”错写成“莫”,很惋惜,而苏小妹却只在一旁笑而不语。苏东坡望着小妹的得意之情,忽然醒悟,连连称赞:“妙,妙”。原来,苏小妹是以大地为土。因为时间实在是太久远了,墓碑上的文字经过风吹日晒全部被风化掉了,但无论怎么样都无法风化掉我们对伏羲氏的敬仰之情。

穿过陵墓后,我们来到的是“蓍草园”。传说伏羲就是根据白龟龟背图案,采来蓍草摆成八卦的造型,创下了先天八卦,所以它被称为“神蓍”。据说全国只三处生长此草:一为山东曲阜,一为山西晋祠,再来就是太昊陵了。因此草稀有,历代帝王每当春秋二季派官员前来朝拜人祖,返京复命时都必须带回一束蓍草作为到了太昊陵的信物。这也是淮阳八景之一,被称为“蓍草春荣”。

各位游客朋友,今天的景点讲解就到这里了,剩下的时间就交给大家自行游览,请大家游览过程中一定注意安全,把握好时间,下午5点我们在车前准时集合,希望大家都能玩的开心,谢谢!

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朋友的到来,我是大家是导游,我的右手边是为咱们保驾护航的司机。衷心的祝愿大家能玩的开心,吃的放心,住的舒心,也预祝本次旅途愉快!

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周口太昊陵,太吴陵坐落在谁阳县城北,古蔡河畔,城湖之滨,是祭祀三皇之首太吴伏羲氏的大型陵庙。

伏羲氏生于成纪,他率领部落,由西向东,逐水草而牧,选择了黄淮平原,定都宛丘(今河南谁铂)。伏羲在人类社会从母系到父系,由野蛮向文明进化时期,以自己的聪明和智慧,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立下了伟大的功绩。“太吴”即是人民对伏羲的赞词,意为伏羲功德无量,象日月那样光明。

传说伏羲氏在位114年,死后葬于陈。为纪念祖先功德,很早以前,人们就在宛丘筑陵、建庙。据记载,伏羲陵墓始建于春秋,汉代在陵前建祠,以后历代帝王不断扩建太吴陵,成为帝王朝祖祭拜的重要场所。历史上由于黄河多次改道,明以前的建筑除苏氏中书《太吴伏羲氏之墓》的墓碑外,其他已被洪水吞没殆尽。明英宗于正统十三年(公元1448年)在一片废墟上重建陵园,后又在清代多次修葺,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太吴陵园区。

我们现在看到的陵园内建筑多为明代建筑,其建筑结构与明代皇宫相仿。整个陵庙的布局分为内外二城,内城叫紫禁城,外城叫皇城。城垣高3米,上有城垛。陵园内殿宇琉金,楼阁掩翠,金碧辉煌,华彩璀璨。沿中轴线从南到北依次建有渡善桥、九龙照壁、午朝门、东天门、西天门、玉带桥、道仪门、先天门、太极门、仰观门、俯察门、钟鼓二楼、东西廊房、统天殿、显仁殿、太始门、寝殿、先天八封台、伏羲陵。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统年殿。统天殿显示“大哉乾元乃统天”之意,表明太吴伏羲氏一统天下,至高无上之地位。

让我们继续前行,现在位于我们面前的就是显仁殿,显仁殿位于统天殿后,是一座双檐挑角的建筑,它面阔7间,进深5间,坐落在13级直壁式高台之上。龙凤大脊,殿周有回廊,用独特的地方手法彩绘。殿台东北角方石上有一孔,传为“子孙窑”。殿前原有铁熊一对(今无存),清康熙年间重修碑两通。

太始门,太始者,原始之萌也。统天殿俗称大殿,是陵庙中轴线上最主要的建筑。殿高17米,面积390平方米。该殿单檐歇山式,面阔5间,进深3间。脊上中间三节彩釉陶楼,楼下有一小龛,龛内方框雕楷书“太吴伏羲殿”5字,两边配以兽驮葫芦,骑马武士(二十八宿)。

想必大家都听说过八卦,那八卦究竟是谁创造的,又是怎么创造呢?有这样一个传说。伏羲在蔡河里,捉到一只白龟,甚奇,就把它养了起来。一天,他来到蔡河见到一只龙不像龙,马不像马的怪物。那怪物背上长有花纹: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伏羲看罢,转身上岸,薅一节蓍草梗,在一片大树叶上照着龙马背上的花纹画下来。伏羲整天拿着那片树叶,琢磨上面的花纹,一天,他发现白龟盖上的花纹中间五块,周围八块,外圈儿十六块,最外圈儿圈儿二十四块。于是他也把白龟盖上的花纹画在树叶上。伏羲反复比较,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终于找到了一定规律。结果画出八种图案称为八卦,成为我国最早的文字,结束了先民们结绳决事的历史。

后人称伏羲八卦为伏羲先天八卦,于是把八卦形命名为乾、坤、震、艮、离、坎、巽、况,这八个字分别象征天、地、山、雷、泽、风、水、火。以三道儿为一组变化出八个卦形,若用四道儿、五道儿等多道儿为一组就能变化出更多的卦形,以致无穷。现在外国许多学术界都在研究八卦。据说八封涵有极为深奥的哲理辩证法,能解释世间万事万物。

好了,游客朋友们,太昊陵的游览就到此结束,在这里,我要多谢大家的支持与配合,祝大家在接下来是行程中旅途愉快!谢谢!

三、湖南炎帝陵导游词五篇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湖南炎帝陵导游词五篇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福建厦门包车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_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yun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现在参观第四进一下墓碑亭。墓碑亭正中放置一块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神农氏之墓”七个大字。各位也许会问:炎帝为什么又称神农氏呢?因为炎帝始制耒耜(原始农具),教民播种五谷而食之,所以称之谓神农氏,他是我国农耕文化的开创者,被列人我国古代三皇五帝,称为农皇,几千年来中国都是以农业立国。这块碑是____于1985年5月15日为炎帝神农氏题写的。亭后是炎帝神农氏的陵墓,我们的老祖宗炎帝神农氏就一直安息在这里,几千年来墓前一直香火不断,即使在十年浩劫时期,也经常有人来这里偷偷烧香、祭祀。

好,接下来去看看御碑园,御碑园坐落在炎帝陵殿中轴线之北,占地面积64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由碑廊、九鼎台、《神农功绩图》等构成。

在御碑园北面的照壁上,有一幅长达40米的《神农功绩图》,它以粗犷的手笔,写意画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现了炎帝神农氏的十大功绩,整体效果尤如一幅经过装裱的巨大手卷,古朴凝重,气势恢宏。

“弦木为弧,剡木为矢”就是神农氏创造的弓箭,以威天下,改进了狞猎工具,提高了生产力,这是一大功绩;“重八卦为六十四卦”,神农氏和厨师苏松子推究伏羲氏的八卦并“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应用于现实生活之中,对生产、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这是第二大功绩;“遍尝百草,宣医疗疾”,贝J是炎帝第三大功绩,后人为了记住神农氏的这一大功绩,将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医药书称为《神农本草经》;“教民耕种,种植五谷”,就是炎帝终日思考改变人们捕无所获的情况,心怀天下苍生,感动了天帝,天帝便命布谷鸟衔了许多谷种交给神农氏,而他又将这些种子分给先民,教他们耕种,从而解决了“民以食为天”的大事,这是第四大功绩;为了方便种植,提高效率,神农氏“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发明了早期农具,这是五大功绩;先民的物质生活提高以后,对精神生活产生了强烈的追求,在劳动实践中知道削桐为琴,结丝为弦,发明了五弦琴又称为神农琴,教化子民。每当岁末年初,先民们便囝着五弦琴,伴着皎洁的月光,跳起傩舞,以祈求来年丰收,这是神农氏的第六大功绩。“始造明堂,相土而居”是神农氏的第七大功绩;明堂的建造源于鸟儿窝’鸟儿白天飞出去觅食,晚上又能飞回窝里憩息,神农氏想:如果人们也有这么一个圄定的“窝”,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再是钻洞穴,那多好呀;神农氏的第八大功绩是“耕而作陶,蜒填为器”。《资治通鉴。外记》及《路史·卜记》都有关于神农氏制作陶器的记载。他利用黏土的黏性、火能使黏土固定成形的原理,制造了最早的陶器。陶器发明,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第九大功绩是“治麻为布,制作衣裳”,使人类社会向文明发展迈出了重大的一步;神农氏最后一大功绩是“日中为市,交易而退。”神农氏首辟市场,提倡交易,互通有无,以满足人民生活、生产需要。

大家今天的衣、食、住都起源于他的创造发明,炎帝这种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立足点,经过无数先辈的继承和发扬,已经发展成为今天的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瞻仰炎帝陵。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厦门包车到福清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

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陕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最近很火的西安导游视频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你们好,欢迎你们来到株洲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

炎帝陵在湖南炎陵县城西南15公里处的唐田乡鹿原坡,又称“天子坟”。炎帝陵即神农氏,是传说中远古时代的部族领袖,姓姜。史称他教民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又是“医药神”。不仅如此,还传说他利用火为人类造福,制造乐器,倡导物质交换……总之,炎帝神农氏在历史传说中是与农、工、商、医、文等各领域的发明创造分不开的一位神祉,因而一直受到历朝历代的炎黄子孙的无比敬仰和祭祀。最后因他品尝剧毒的断肠草,无药可解而死去。晋皇甫谧著《帝王世纪》载,其死后葬于长沙。宋罗泌《路史》载:“崩葬长沙茶乡之尾,是曰茶陵”(炎陵县在南宋时由茶陵分置)炎帝陵的四周古木掩翳,水环绕其间。陵侧有一“洗药池”,传说是炎帝洗涮草药的处所,还有明清两代的御祭石碑数座。炎帝陵景区包括炎帝陵、炎陵庙、奉圣寺、崇德坊、胡真官寺、鹿原亭、圣火台等人文景观,还有鹿原洞、龙垴石、龙爪石、洗花池等自然景观,均是引人入胜的去处。

炎帝陵陵区古称”皇山”,面积2.4平方公里,陵区山峦迭翠,碧水环流,古树参天,具有民族建筑风格的陵殿流光溢彩,面积3000平方米,公元960年,宋太祖登基,遍访天下古陵,在“白鹿原觅见炎帝陵”,于乾德五年(967)建庙奉祀。公元一九五0年,炎帝陵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五四年因香客失火,主殿被烧毁。一九八六年六月,由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并拨款正式重修炎帝陵主殿。重修后的陵殿共分五进:第一进为午门,门内有丹墀、左右两廊为碑房,竖历代告祭文碑;第二进为行礼亭,这是一座八角形石基支柱亭,8根石柱支撑梁枋,亭上悬匾横题"民族始祖光照人间",下有联曰"德照千秋光盛业;功垂万世展宏猷",亭中摆香炉,供人行礼;第三进为正殿,24根石柱支撑殿顶,殿内悬匾题"炎黄子孙不忘始祖",两边联曰"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殿内神龛内供奉炎帝神农氏像,炎帝像为金身,左手拿稻穗,右手拿灵芝,像前有一装有五谷和药材的竹篓。神龛上悬"齐天鼻祖"横额,两边有联为"名垂宇宙;恩泽神州",整个殿内雄伟壮观,氛围肃穆;第四进为墓碑亭,竖有石刻墓碑:“炎帝神农氏之墓”;第五进为炎帝陵寝。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之一,因而从古至今对炎帝陵的祭祀都极为庄重、盛大。据史载,在唐朝时开始祭祀炎帝陵,宋朝自宋太祖建庙后定例为三年一大祭,清朝进行的祭典更加频繁,仅大祭就多达41次。

环绕陵殿,筑有一丈多高的红色围墙。四周配建规模宏大的奉圣寺、胡真官祠、天使行台、崇德坊、宰牲亭、时祭公馆、咏丰台等古建筑群,业有鹿原洞、霞桥、池(又名洗药池)、黄杨山、龙爪石等胜迹。还有那令人憧憬的炎陵十景。即:花草丛生、气味芬芳的味草凝芳(又称味草亭);岸畔偃伏,状若龙首,喷薄宛如鼓髻欲飞的石龙鼓髻;云烟缥缈、惨淡若秋雨的云秋雨霁;时有烟岚施绕其间,若隐若现,乍密乍疏的晓阁烟岚;春来细草匝地,野花成丛,黄白纷披,红紫烂漫,宛如锦茵在目的芳洲春锦;山问禽鹿隐见无常,间若寂然无声,每逢祭祀,飞走和鸣,有笙簧迭奏的禽鹿和音(又名白鹿原):大樟横亘,中空若洞,任人携几席坐觞咏其中的空樟洞明;鹿原古树千本,诡异离奇,陵前一杉,双干中分,大十余围,不枝不叶,经数百年润泽若生,有蛟虬凌空之势,人称虬张灵木;陵北,潭深面清,游鳞百种,每于波平日暖,水光相映,夜则水月交融,清莹可鉴,美名龙潭鱼跃;京使致祭,一叶飞坠,满殿皆香,其叶文理黝色,若缕绘之物,中藏异像,因建亭刻碑:异树飞香(又名飞香亭)。

庄严肃穆的炎帝陵宫殿,古香古色的巨大建筑群,同这里的自然风光相交融,更添炎陵十大名景相配衬,使整个炎帝陵区幽静秀丽,蔚为壮观。历代帝王都视此为圣地,每年祭祀,举行大典,钦派特使前来朝拜。时逢春秋仲月,各地会员礼生前来致祭者甚多。群民宰牲烧香恭拜者,则一年四季络绎不绝。至于逢年过节,可见数以千计的朝拜者列队整齐,摆满祭品,香火镣绕,堪为奇景。

炎帝陵为举世闻名的始祖三陵之一,它位于湖南省炎陵县城西鹿原陂,陵区面积5平方千米,是海内外炎黄子孙祭祖朝圣、旅游观光的胜地。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农耕文化的创始者,为中华民族的始兴和繁衍作出了开创性的伟大贡献。炎帝生于湖北的隋州,长于宝鸡姜水,名叫姜石年。晚年巡视南方,体察民情,为民宣医疗疾,因误食断肠草而“崩葬于长沙茶乡之尾”的炎陵县鹿原陂。史载汉代以前有帝陵,唐代奉祀以昌,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宋太祖登基夜梦炎帝,遂于鹿原陂找到帝陵,“立庙陵前,肖像而祀”,至清朝末年,历代帝王祭祀炎帝陵200多次。炎帝陵历经一千零三十几年,经过20多次大的修葺,1954年春节因香客失火,主殿、行礼亭全被焚毁。现在的炎帝陵大殿就是1986年整修的,1996年被列为全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炎帝陵风景名胜区,最近很火的西安导游视频

炎帝陵大殿共分五进,第一进——午门,看到午门各位也许要问,北京有个午门,怎么炎帝陵也有个午门呢?因为清朝的陵殿是仿清皇宫建筑风格,整修时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保持了午门,所以就有午门。穿过午门可以看到迎面竖立一块高大汉白玉石碑,上面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这是___1993年9月斗日为炎帝陵题的词。在石碑的左边卧着一只美丽温驯的鹿,右边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鹰,原来炎帝的母亲叫女登,当她生下幼小的炎帝石年就到山上去找野果子去了。石年醒来饿得哇哇大器,哭声被天上九玄女王听到了,于是她命仙鹿给炎帝喂奶,作为他的奶娘,神鹰给他遮阴,作为他的养母,这就是传说炎帝的另外两位母亲。

第二进——行礼亭。行礼亭也就是宰牲祭陵、烧香祭祖礼拜的地方,中间一张石祭台,行礼亭上方悬挂的那块“民族始祖,光照人间”的横匾,是全圉政协副主席周培源所手书;再看两旁是碑坊,里面放置8块清朝原始御祭碑和民国原刻的记事碑。

~小三峡导游词·陕西大雁塔·黄帝陵导游词·司马迁墓导游词

穿过行礼亭,后面这栋建筑就是主殿。主殿是炎帝陵最高大的建筑,门前回廊的两根大石柱上悬挂一幅楹联:“制耒耜奠农工基础,尝百草开医药先河”,概括了炎帝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大功绩;大殿门额上悬挂一块横匾:“炎黄子孙,不忘始祖”,这是陈云同志83岁高龄时题写的。主殿是炎帝金身塑像所在地。老祖宗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圣坛上,慈眉善眼,满脸微笑,左手持一束稻穗,右手拿两朵灵芝,两腿之间放着一只竹筐,里面装满他亲手采回的药草。这正是炎帝奠农、工基础,开医药先河的三大功绩的体现。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3280.html发布于 2024-03-1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