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旅游B

西安扬哥导游(西安导游网红哥)

西安旅游B 2024-03-29 3
西安扬哥导游(西安导游网红哥)摘要: 本文目录赵州桥导游词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去西安旅游三天大概多少钱一、赵州桥导游词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

本文目录

  1. 赵州桥导游词
  2. 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
  3. 去西安旅游三天大概多少钱

一、赵州桥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你们到赵县来,光临举世闻名的赵州桥(导游员自我介绍),很高兴能为大家作导游服务,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现在我们所处的地方是以赵州桥为中心而建的赵州桥公园。这是公园的大门正门口,门楣上这块“瞻奇仰异”横匾是清朝顺治年间赵州知事孔兴训所书,此匾题字已被《中华名匾》一书所收录。等大家参观完以后,是否也会产生同感,认同赵州桥确是一处伟大而奇异的景观呢?再看眼前的这块影壁正面上,选刻前我国当代已故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的文章。茅老的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1962年3月4日的《人民日报》上,原文较长,以下节录的这一段主要总结了赵州桥的情况。茅老在文章中说“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茅老以非常科学、准确的语言分析了赵州桥的几个特点,阐述了赵州桥的科学价值、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以及它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的突出贡献和重要地位。这些接下来还要为大家做详细讲解。

请大家随我一同来欣赏影壁背面的汉白玉浮雕群。赵州桥建于隋朝,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年的悠久历史,是现存于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典范。在这一千多年间里,就流传着许许多多关于赵州桥的各种神话传说故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下面所描述的这段动人故事:相传赵州桥是由鲁班爷在一个晚上造成的,真乃一夜成桥,惊动天下。就连仙境里的神仙也闻名而至,张果老身骑着小毛驴,柴王爷手推独轮车,他们要考验赵州桥的承载能力,走到了大桥中央,只见张果老手中拂尘一摆,接来日月星辰,柴王爷运用法术,拘来五岳名山。刹那间,只见毛驴奋力扬蹄,落地踏然有声;柴王爷猛力推车,车声隆隆。赵州桥在超常负荷下,被压得摇摇欲坠。就在这千钧一发之刻,只见鲁班纵身跃入桥下,单手向上一举,就稳稳地托住了大桥。神仙顺利过桥后,神仙顺利过桥后,赵州桥依旧安然无恙。而在桥面上从此也就清晰地留下了驴蹄子印、车辙印和膝盖印等几处仙迹,也因此而留下了河北民歌《小放牛》的一段千古绝唱:“赵州桥来鲁班爷修,玉石栏杆圣人留,张果老骑驴桥上走,柴五爷推车轧了一道沟。”这个美丽的传说故事表达了老百姓对赵州桥的赞颂和对建桥者的崇拜。桥面上这些仙迹至今历历在目,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路去找一找、看一看。

现在我们所走的这条路叫“八仙大道”,两旁矗立着的八仙塑像用青石雕刻,外表涂黑。一眼望去,不免觉得增加了几分神秘色彩。“八仙”的故事在我国流传很广,尤其是“八仙过海”一节,称得上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传说王母娘娘当年在瑶池设宴,款待八仙。众八仙开怀畅饮,喝得酩酊大醉。谢过王母后,来到东海之上,乘着酒兴,各自卖弄本事。只见铁拐李以铁拐投入水中,自立其上,逐浪而渡。接着,汉钟离以拂尘,张果老用纸驴,吕洞宾以洞箫,韩湘子用花蓝,何仙姑用竹罩,蓝采和用拍板,曹国舅用玉片分别投入水中乘风而渡。东海龙王之子见宝后起了贪心,抢了蓝采和的拍板,并将他掳入海中。另外七仙大怒,斩了龙王大太子,伤了龙王二太子。而后四海龙王齐来参战,并请了天兵天将助阵,双方打得不亦乐乎。最后,经太上老君、如来佛祖,观音菩萨三位的调解说和,才算了结之事。团结才是力量!并留下了“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这句成语,显示了八仙的超群本领和团结致胜的精神。

西安扬哥导游(西安导游网红哥)

实际上,我们目前脚下所踏的这条道路在历史上就有,过去老百姓一直把它叫做“皇道”。在隋朝时经由赵州桥的这条南北大通道,向南可直达东都洛阳,向北则贯穿涿郡,通入现在的北京,所以说这条道路就相当于现在的107国道。想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三次所走的陆路,都是从赵州桥上经过而南下的。到了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逃到了西安,后来在回京的时候,也是从赵州桥上路过。一直到1984年建公园以前,赵州桥仍作为一个正常的交通运输桥梁发挥着作用。所以说,赵州桥不但保持了一千多年,而且一直使用了一千多年,这在全世界都是非常罕见的。因此,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就尤其引起了世人的尊重和敬仰。大家请随我右手观看,那里矗立着的那尊硅青铜塑像,就是赵州桥的设计建造者——李春(该铜像由中央美术学院绍武教授设计督造)。可惜的是,历史上有关李春的记载很少,但有一句却是非常确凿有力的,即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中书令张嘉贞曾在《唐文粹》一书中写道:“赵郡洨河石桥,隋匠李春之迹也。”一锤定音地指明了赵州桥的建造者是谁。请大家仔细看看这位杰出的建筑设计师形象:目光深遂,显示出超群的智慧;脚踏磐石,体现了实干家的精神。整体造型神态庄重,宏大深远,令人肃然起敬。

请大家向这边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赵州桥。它是首批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列入世界遗产后备名录,并且是世界上第12处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下面先请大家看这块铜牌的标志牌,它也是赵州桥在国际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标志之一。下面的落款为“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敬立”。该学会是代行国际性土木工程的权威组织,它一直在全世界范围内精选历史土木工程上的杰作载入史册,并颁发铜制纪念牌作纪念。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块牌子是复制品,原件已经珍藏入库。1991年9月4日下午,在Welcome the American Guests With open arms!(热烈欢迎美国贵宾之意)的欢迎标语下和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该学会名誉主席本·格威克教授一行三人亲临现场,进行了颁发仪式,(当时红底白字会标上的中英文写的是: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碑揭幕仪式,即:UNVEILING CEREMONY OF INTERNATIONAL HISTORIC CIVIL ENGINEERING LANDMARK)国际上与之并列的还有法国的埃菲尔铁塔、埃及的金字塔、以及英国伦敦的苏伊士运河等。当时我国申报的几处工程还有都江堰、长城等,但惟有赵州桥一处当选,成为当时世界上第十二块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纪念铜牌,也是中国唯一的一块。(镶铜牌所用的石头选自嶂石岩)

下面请大家随我一同到桥面上去走一走、看一看,当地老百姓都把赵州桥叫做“神桥”,传说只要一走上它,就能感应到上天和神的灵验,一切都会吉祥如意。不知大家漫步在这座千年古桥之上,会有何感而发?桥面的宽度是9米,在当今基本上相当于国家二级公路标准。当年桥上也是人来人往,车水马龙;桥下百舸争流,千帆竞渡,一派繁华景象,滚滚东流的洨河水,带着百姓的欢声笑语,汇入大海。请看,这就是周世宗柴荣——柴王爷推车轧的那道沟,那儿还有张果老骑驴桥上走留下的两个驴蹄子印。宋朝有诗赞曰:“隋人选石驾虹桥,天下闻名岁月遥。仙子骑驴何处去,至今足迹尚昭昭”。可见这个典故在宋朝时就广为流传,但这些仙迹到底是怎么回事?至今也无人能说得十分明白,成为一个千古不解之谜,为赵州桥增添了一份神秘与梦幻般的彩色。

请大家看看南桥头下的这块汉白玉文物标志牌,“安济桥”是赵州桥的正名,也是官名。它是北宋时哲宗皇帝赵煦北巡时,途经这里所赐的名称,所以赵州桥的正名叫安济桥。“大石桥”是当地老百姓对赵州桥的俗称,算是它的小名吧,故该桥所处的村落亦称“大石桥村”。下面请大家到桥下,在这里可以仔细观赏到赵州桥的神韵,感受到赵州桥的宏伟与博大。赵州桥单孔跨度为37.02米,在世界上当时占第一位,在石拱桥的单孔跨度上达到了极限。所以说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年代最久、单孔跨度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坦拱敞肩式石拱桥,并被世人公认为“天下第一桥”。那么,我要问一问大家:为什么世界上许多的古代建筑大都塌毁损坏了,而惟独赵州桥历经千年风雨沧桑,巍然屹立呢?

首先要归功于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请大家注意看桥拱的背面,我们可以发现,顺着桥的纵向延伸方向,是一道又一道的拱圈,就像我们人的手指一样并在一起,这叫做纵向并列砌筑法。20世纪30年代(1933年11月)我国杰出的建筑学专家梁思成先生(梁启超之子)曾到赵州桥进行过实地考察,当他看到这种造桥方法时说“出我意料”。因为从古至今,人们大都采用横向并列法建造桥拱,李春为什么会采用纵向法造桥呢?这是因为纵向造桥,可以化整为零,节省人力、物力。先由一道拱圈砌起,砌完后这道拱圈就可独立站稳,依次再砌下一道,直至全部完工。并且由于每道拱圈独立,所以假如有一道拱圈发生损坏时,对其他拱圈和整体桥身没有直接影响,便于单独对它进行维修。就是说这种造桥法,当初建造时节就方便实用,今后维修时也很方便。为了加强石料之间的横向联系,古代匠师们还创造性地采用了腰铁、勾石、铁拉杆、收分等一系列科学措施和技术,起到了现代钢筋、水泥、粘合剂之类相同的作用,使整个桥体结构浑然一体,稳定牢固。千百年来,赵州桥受住了十多次规模较大的地震和洪水的严峻考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63年3月,邢台发生了7.2级大地震,当时震中距离赵州桥还不到40公里,而赵州桥却安然无恙。同时,在1963年和1996年8月的特大洪水冲击下,赵州桥又多次向当今验证了古人关于敞肩拱溢洪作用设计的远见卓识。

也许有朋友要问:“赵州桥为什行能有如此牢固的抗震力呢?”这就要从它的下部基础说起了,千百年来,关于赵州桥的基础如何一直是个谜,并存有种种假设性的疑说。1979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自然学史研究小组对赵州桥桥台基础进行了钻探勘察,其发现结果令人大吃一惊。赵州桥桥台之短,地基之浅,出人意料。桥台仅由五层排石垒成,高1.549米,长约5米,桥台面积约为100平方米。桥台下的土质由第四纪冲积层的亚粘土和轻亚土构成,和我们脚下的土质没什么两样,除此这外,没有丝毫的人工夯筑基础。概括化验分析,这种土层稳定性强,土质均匀,基本承载力为34吨/平方米,并且粘土层压缩性小,地震时不会产生砂土液化,属良好天然地基。由于科学利用了土壤结构,进行了合理设计,所以桥基两侧受力均衡,遇震时能克服不均匀沉降,因此地震和洪灾奈何不了赵州桥。在这样的天然地基和这样小的桥台上,却能建造出这样大跨度的石拱桥,这在中外建桥史上确是十分罕见的。

听到这里,朋友们也许明白了赵州桥千年不坠的两个重要原因,就是赵州桥独特的建造方法和对天然地基的科学测算和利用。然而,赵州桥千年不坠的最重要原因当是李春划时代的创举——即敞肩圆弧拱式桥型就是指以赵州桥为代表首创的这种桥型,即在中央主拱两侧的桥肩上分别挖开了两两对称的四个拱,做成“空撞券”,这就是敞肩拱结构,国际上称作Open spandrel(即空腹式,或称空腔式)。它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呢?首先是加大了渲泄量,四个小拱可增大过水面积达16.5%,减轻了对桥的水平冲击力,增强了保护桥身的作用,历次对洪水抗击的实践均证明了这一点;另外,空撞券的建筑形式敞开了肩部,又节省了石料,不但大大节省了人力物力,更重要的是减轻了桥身自重,分散了桥身对桥台地基的垂直压力,所以赵州桥的桥台才可以造得那么轻巧实用,并且能直接座落在天然地基之上;再看李春的这种设计,并在敞肩的四个小拱拱石外围,还铺设了一层16—30mm的拱顶薄填石,恰好符合了材料力学弹性拱的原理。大家知道,弹性拱原理是十九世纪才形成于文字的理论,在世界上只有不到二百年的历史,但在一千四百年之前,中国的李春已经成功地将这一原理运用到实践中去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世界奇迹。通俗地讲,运用材料力学的弹性拱原理造桥,这种结构就可以将受力点的力分散到桥的每一个横截面上,赵州桥之所以千年不坠,正是缘于李春这种敞肩拱式桥型设计的高度科学性和合理性,也是赵州桥学派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我们完全可以说,是赵州桥首开了敞肩拱式桥型的先河。而西方第一次出现这种桥型是在1883年,当时法国在亚哥河上建造了安顿尼特铁路石拱桥(Pont Antionnette sur lagout),还有卢森堡建造的大石桥(Pont de Luxembourg)等,但它们至少已经比赵州桥晚了一千二百多年。难怪英国的李约瑟博士总结说:“李春以及他所创造的敞肩式拱桥比欧洲同种类型桥的出现,确实优先达千年以上”。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曾指出:“赵州桥是一座单孔石拱桥。中国石拱桥的出现虽早于隋代,但赵州桥却具有创新特点和重大技术成就。它以石块砌筑,弓形的拱圈拼法也有特殊,更为巧妙的是在主拱圈之上加设小拱,开创了‘敞肩’型式的结构设计。而一千多年来的使用实践证明,赵州桥传统,不但为中外石拱桥普遍继续,也为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拱桥所广泛应用,并出现了各种新的发展。”确实,敞肩拱的应用,不但使桥形变得更加优美,最重要的是它有节省材料、减轻自重、简化桥基、渲泄洪水的几个作用和功能,它的设计和建筑结构科学合理、稳定性强。千百年来,赵州桥的结构技巧、艺术风格被广泛的借鉴运用,对世界桥梁建筑有着不可磨灭的突出贡献,是当之无愧的桥梁之祖!

赵州桥——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留下的珍贵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智慧,也见证了世界文明古国历史文化的灿烂辉煌,同时还见证了整个人类的文明和力量。朋友们,面对赵州桥,我们能不为祖国和人民感到骄傲吗!多少年来,它一直受到全世界的尊重和称颂,今天,它更应该激励着我们去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力量!

朋友们,我的讲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赵州桥公园还设有陈列室和展览室(及碑林),里面是和赵州桥有关的实物和图片展览等,如果大家还有时间、感想的话,不妨到那里去看一看,可以加深对赵州桥文化的进一步了解。另外,我们赵县的历史悠久、文物众多,除赵州桥并称“姊妹桥”的永通桥及大观圣作之碑(共四处国保),以及重现生机的千年古刹柏林禅寺等迷人景点,也希望大家到那里一游,以尽余兴,我愿意再次为大家导游服务。

各位朋友如果对我的讲解有什么意见和建议,敬请指出,帮助我改进工作,我将很乐意倾听,因为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关心和爱护。最后,我要说:“赵州桥连结着你、我、他”。我们将再次欢迎朋友们的光临,祝大家一路顺风,收获一份好心情!谢谢大家,再见!

二、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山西的应县木塔,俗称天柱,原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应县城佛宫寺内。

应县木塔浑厚、高大、粗犷,是享有盛名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相传,寺内木塔是辽代兴宗皇帝为他心爱的把子观赏美景而修建的,也有的说是兴宗皇帝为让他的王公大臣观战而修建的。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至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经历多少个暑夏严冬,多少次狂风暴雨,多少次闪电雷鸣,但木塔却安然无恙。据县志记载,辽、金以来,曾先后历经七次大地震,其中最厉害的是元代顺帝时的大地震,地震连续七天,木塔仍巍然不动,足见塔身构件安装合理,制作精细,质地十分坚固。

应县木塔总高67.31米,是国内外现存最古老最高大的木结构建筑。塔平面呈八角形,共九层,其中四层是暗层,外观五层六檐。应县木塔,比北京北海的白塔高出31.41米,比西安的大雁塔高出3.21米。整个塔身,从粗犷中见玲珑,从古朴中见端庄。木塔外观,既无雕梁画栋,又无溢彩流光,然而那巍峨粗壮、拔地擎天的身躯,那结构严谨、交错默契的斗拱,都足以令人目炫动容,赞叹不已。无怪古人在塔上用斗大的字,写成牌匾悬在那里,什么“拱辰”、“挂月”,“天下奇观’、“天柱地轴”,即便用浑朴的壮笔,用最富有感情的语言,也难以倾诉人们胸中的感慨与赞美。

应县木塔底层直径为30米,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的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塔的第一层,用蓝色琉璃瓦镶边,犹如锦上添花。塔的内外两道八角形木结构框架,用大粱和斗拱互相拉结。框架之间不用一个铁钉,全靠斗拱梁架把所有木件构成一个完整的、稳固的整体,这在我国建筑史上可谓是个奇迹厦门私人女导游

木塔底层有门朝南,内有木制楼梯,可盘旋而上。木塔外侧有回廊扶栏,登高远眺,大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感。

塔顶,八角攒尖式,立有铁刹。仰莲、复钵、相轮、,火焰、仰月、宝瓶、宝珠组成直射蓝天的刹柱,更衬托出木塔雄伟壮观的气魄。

木塔内,明层原来都有塑像,因年久失修,现仅存几尊。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底层高达11米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佛像,形体丰盈饱满,神态端庄慈祥,衣纹洗练流畅,仍然保持着辽塑风格。在底层内槽壁面,6幅如来壁画,比例适度,色泽艳丽。加来头顶有飞天壁画,飞天体形丰满,动感强,活泼浪漫,神采飞扬,是壁画中的精品。

很久以前的一天,鲁班和妹妹从南方来到北方,走到应州地面,看到这荒凉的战场,白骨累累,不是北方的鞑子(对北方少数民族的俗称),从这里杀向关里,就是南方的蛮子(对南方人民的俗称),从这里杀向关外。有时两军就在这金沙滩地面打了起来,经常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劳动人民饱受战祸之苦。于是他决定修一座木塔,压一压这里的杀气。

谁知鲁班把这个想法和妹妹说了以后,妹妹不愿意,她说建一座大塔需要多长时间呀?她不愿意在荒凉的地方多呆。鲁班说,用不了多长时间,他一夜便可以建成。妹妹不信,说你这不是说大话,吓唬人。便问,你要建一座多大的塔,有几层?用哪儿的材料?鲁班说:“我要建一座十二层玲珑木塔,就用应州西北黄花梁那片松树林的木材”。妹妹抬头一望,嗬,长满了林木的大山冈,离应城足足有三十里呢!于是便和哥哥打赌说,你能一夜之间造一座木塔,我就能一夜绣十二双绣花鞋,咱看谁完工快。鲁班说,好!一言为定。于是兄妹二人便分头忙了起来。

晚上定更后,鲁班一个人忙了起来,他运用神通,将黄花梁的巨木伐来,将恒山石运来,砌石为基;架梁为拱,到三更天的时候,木塔的工程已经完了一半。谁知鲁班妹妹只顾偷看哥哥建塔,把绣花鞋的事忘了。这时眼看鼓打了三更,便慌了起来,躲在一旁,喔喔地装了几声鸡叫,自己马上掐诀念咒,请来天上七仙女,帮她绣鞋,这样十二双鞋绣完,天已快亮了。再说鲁班,三更时听到鸡叫,以为天快亮了,木塔只建了六层,黄花梁的森林也伐完了。到远处运木材吧,时间来不及了,只好请来天上的瓦仙和他一块干,这上六塔就是砖瓦木混合结构了。到五更时,十二层雄伟的宝塔已经建成,只见玲珑宏敞,蔚然壮观,使鲁班妹妹和七仙女惊叹不已!

妹妹赶快找哥哥,哥哥不见了。原来鲁班到天宫借宝去了。借什么宝?为了使宝塔防水、防火,他特向玉皇大帝借逼水珠和逼火珠。安上了这两颗宝珠,就再也不愁火烧水淹了。正当鲁班借了宝珠往回赶的时候,应县的城隍土地爷起来了,原来这十二层宝塔把他们压得出不上气来,他们乘鲁班不在,镇塔之宝还没安上这空儿,弄来一股妖风,将宝塔上三层一直吹到关外大草原。等鲁班回来时,应州就只剩下九层木塔了。鲁班气得一屁股坐在了桑干河畔,谁知用力过猛,将薛家营村北压了个大坑,就是以后的干海凹(现在薛家营水库)。劳累了一夜,暂时歇歇,将鞋里的土倒倒,就倒了两个大土丘,后来这里的村名叫圪塔。一看鞋也烂了,随手一扔,占了大片地方,后来这个村庄就叫鞋(颉)庄。休息了一会儿,他只好把镇塔之宝安到了这剩下的九层塔里,和妹妹一起离开了应州。

那三层砖塔呢?被一阵妖风吹到了大青山下丰州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不信你去看看,和应县木塔一模一样,还有点倾斜,塔尖也吹掉了,这是因为没有宝珠的缘故。

应县木塔呢,自从安上了逼水珠、逼火珠后,再也不怕水、火、风等灾害了。要不,哪能近千年安然无恙呢?

应县木塔为天下第一大木塔,关于它的传说优美动听,下面就讲一个“莲花台下八力士”的故事: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如来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护法天神,乘如来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八力士下凡以后,随便把山搬来搬去,弄成现在这个样子。天下百姓被他们搅得流离失所,怨声载道。俗话说:“天上一昼夜,人间一百年”,当如来返回西天,这八个力士已经把人间搞得乱七八糟。如来为了降服这八个乱世魔王,摇身变为一个秀才下了凡尘,去寻找那八个力士。

一天,如来终于找到了他们,他们正在一起玩弄几座大山。如来迎面上去施礼道:“八位将军就是天下闻名的大力士,可我不信。我坐在这个莲花台上,看看你们能不能把我抬起来?”八个力士说,哪用八个,两个就行。上去两个力士,莲台丝毫未动;上去四个力士,莲台才过双腿;最后八个力士都上去,才把莲台抬过头顶,抬过头顶可怎么也抬不动了,只听一声“定!”八个力士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永远抬着莲台。据说谁也离不开谁,其中走一个,另外七个就要被压死。所以,互相瞅着谁也伯谁走了。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要参观的是应县木塔,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下应县木塔的概况。

应县木塔创建于950多年前的辽清宁二年,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木塔,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木构建筑。这座巨塔,顶天立地,雄伟壮观,玲珑剔透,近观给人的视觉印象非常高大。从外观上来看,木塔建在一个4米高的两层砖石塔基上,平面呈八角形,底层直径30。27米,共有五层六檐。木塔每层檐下及暗层平座围栏之下,都是或大活下一组挨一组的斗拱,转角外更是三组斗拱组合在一起,犹如多多盛开的硕大莲花。据专家统计,木塔共使用54种240组不同形式的斗拱,是我国古代建筑中使用斗拱最多的塔,堪称“斗拱博物馆”厦门导游怎么样。此外应县木塔还带有明显的道教特点:比如就现在的木塔方位图看,正好是一副先天八卦图的方位。

大家站在高大的拥有厚重历史文化积淀的木塔下面,一定会惊讶于它为何耸立千年而不到,为何耸立千年而不蛀不朽,为何耸立千年而无火无灾。

下面我将给大家揭开木塔神秘的面纱。

一高大的木塔建造之所以历经千年仍然耸立在大地上,与其独特的结构方式密切相关。①木塔的设计师没有采用以往建塔的四方形结构,而是采用了八角形框架的方法,大大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②木塔的整体构架用木料,在结构上采用了两个内外相套的八角形框架,将木塔平面分为内槽外槽两部分,内槽供奉佛像,外槽构成平座供游人活动,整体构成一个刚性很强的双层套筒式结构,这就大大增强了木塔的稳固性。③另外木塔各层之间的链接又采用了十分科学的叉柱造方法,从而造成逐层内收的效果,不仅减少了用料而且增加的稳固性。总之,科学的双套筒框架结构的刚性和卯榫斗拱结构的柔性,组成了完整而坚固的建筑结构,有效提高了塔身抗弯抗剪和抗震的能力,从而造就了应县木塔超凡的稳固性。

二关于木塔不蛀不朽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点,①木塔地处气候干燥的黄土高原上,没有我国南方那样的白蚁为害,所以众多的木构建筑就比较容易地在山西这片黄土地上保存下来。②然后就是木塔的天然守护神—麻燕的功劳了,麻燕每年夏天围绕着木塔漫天飞舞把虫蛾都吃光了。③另外山西高原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相对干燥十分有利于木材的干燥和防朽。④最后就当地人民不断维修和精心呵护了。才使这古塔庄严的屹立在黄土高原上。

三木塔无火无灾的原因也十分简单,为什么直插云霄的木塔不遭受雷击呢?专家学者分析说,是那个八角攒尖式塔顶上所立的金属塔刹起到了避雷针的作用。另外当地百姓的精心呵护也是少不了的。

应县木塔不仅具有超凡的建筑成就,而且还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艺术氛围,并且主要反映在名匾众多,彩塑壁画独特,佛牙舍利珍贵三个方面。

其中有反映木塔建造年代的“释迦塔”三字匾,赞美木塔宏伟的“天柱地轴”“峻极神工”四字匾还有宣扬佛教教义的“天宫高耸”四字匾,寓意木塔是人间绝无仅有的神圣建筑。另外应县木塔这座集建筑文化、道家文化和佛教文化于一体的文化之塔,珍藏着两枚佛牙舍利,更是广大佛教信众瞻礼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圣塔。

好!应县木塔的建筑特色和文化积淀已经向大家简单介绍完了,下面请大家自己欣赏品味这建筑奇观、文化名塔吧!

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中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景区。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释迦牟尼佛牙舍利。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我国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最高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该塔设计为平面八角,外观五层,底层扩出一圈外廊,称为“副阶周匝”,与底屋塔身的屋檐构成重檐,所以共有六重塔檐。每层之下都有一个暗层,所以结构实际上是九层。暗层外观是平座,沿各层平座设栏杆,可以凭栏远眺,身心也随之溶合在自然之中。全塔高67.3米,约当底层直径2.2倍,比例相当敦厚,虽高峻而不失凝重。各层塔檐基本平直,角翘十分平缓。平座以其水平方向与各层塔檐协调,与塔身对比;又以其材料、色彩和处理手法与塔檐对比,与塔身协调,是塔檐和塔身的必要过渡。平座、塔身、塔檐重叠而上,区隔分明,交代清晰,强调了节奏,丰富了轮廓线,也增加了横向线条。使高耸的大塔时时回顾大地,稳稳当当地坐落在大地上。底层的重檐处理更加强了全塔的稳定感。

由于塔建在4米高的两层石砌台基上,内外两槽立柱,构成双层套筒式结构,柱头间有栏额和普柏枋,柱脚间有地伏等水平构件,内外槽之间有梁枋相连接,使双层套筒紧密结合。暗层中用大量斜撑,结构上起圈梁作用,加强木塔结构的整体性。塔建成三百多年至元顺帝时,曾经历大地震七日,仍巍然不动。塔内明层都有塑像,头层释迦佛高大肃穆,顶部穹窿藻井给人以天高莫测的感觉。头层内槽壁面有六尊如来画像,比例适度,色彩鲜艳,六尊如来顶部两侧的飞天,更是活泼丰满,神采奕奕,是壁画中少见的佳作。二层由于八面来光,一主佛、两位菩萨和两位胁从排列,姿态生动。三层塑四方佛,面向四方。五层塑释迦坐像于中央、八大菩萨分坐八方。利用塔心无暗层的高大空间布置塑像,以增强佛像的庄严,是建筑结构与使用功能设计合理的典范。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侵的鞑靼小王子,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民国匾、联54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内,供奉着两颗为全世界佛教界尊宗的圣物佛牙舍利,它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释迦牟尼灵牙遗骨。

公元486年,释迦牟尼涅盘,享年80岁,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

今日之佛教界,对释迦牟尼荼毗后究竟留下多少颗佛牙,看法不一。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四颗佛牙,另一说是佛灭度后留下七颗佛牙。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唯一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第一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释迦牟尼,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如来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弟子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文殊、普贤像。五层塑毗卢舍那如来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相关文章:

1.山西应县木塔的导游词范文5篇

3. 2019年5篇山西应县木塔的导游词

4.如何介绍山西景点的导游词范文5篇

三、去西安旅游三天大概多少钱

有历史感的古城墙和兵马俑,绝对让你大饱口福的各色美食。滚滚红尘帝王都,悠悠岁月百姓城。那么去西安旅游需要多少钱呢?由宁波旅行社为你解析。

西安中国四大古都之首,是中国历史上建都朝代最多,影响力最大的都城。是中华文明的发扬地、中华民族的摇篮、中华文化的杰出代表。世界著名旅游胜地。乘坐飞机往返费用在1500元左右,不过部分游客是喜欢乘坐火车前往游玩,火车往返费用在800元左右。当地食宿在100——300元不等。建议游玩时间在3—5天左右。

门票详解1.陕西历史博物馆:免费2.西安博物院(不包括小雁塔):免费3.西安城墙景区:40元最好在城墙上租辆自行车,100分钟20元(200元押金)。 4.钟楼、鼓楼:单票均为27元,套票40元5.法门寺:门票实行一票制,120元6.曲江寒窑遗址公园门票:60元7.曲江秦二世遗址公园:20元8.大唐西市博物馆:120元9.华山门票实行“一票制”(华山主峰景区、玉泉院景区、仙峪景区、西岳庙景区等四个主要景区,门票有效期2天,含景点间交通费):180元10.曲江海洋世界:100元/11.大慈恩寺和大雁塔:50元12.碑林博物馆:75元13.秦陵博物院通票(包括秦兵马俑博物馆、秦始皇陵、秦始皇陵遗址公园、百戏俑坑博物馆和石铠甲俑坑博物馆):150元博物院内交通不收费,即游客乘坐院内(总长约13000米)交通工具不再收费。14.华清池:70元15.骊山索道:35元。16..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100元17.阿房宫门票:38元18.大明宫遗址公园:60元19西安清真大寺:25元20.高家大院:30元21.黄帝陵、轩辕庙91元22.骊山国家森林公园:45元(西安、咸阳、渭南户口按半价收费)23.半坡遗址:35元24.未央湖游乐园:20元25.壶口瀑布91元26.乾陵一票制(大陵、永泰墓、章怀墓、懿德墓、乾陵地宫、胡俑展):120元27.蓝田汤峪:20元28太白山门票:60元。索道往返90元,单程50元。滑道50元/人。29.大唐芙蓉园:90元30.翠华山:70元31.汉阳陵:90元32.西安市空中载人氦气球——“曲江眼”:80元西安汉城湖:免费33.八仙宫:5元35.西安植物园:10元36.柞水溶洞60元 37.杨贵妃墓:20元。38.茂陵博物馆:46元39.大雁塔广场:免费

最佳旅游时间西安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然春季气候多变,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凉爽、雨水较多,冬季则显干冷缺少雨雪。全年平均气温13度。4月到5月,9月到10月这两段时间是来西安旅游的最佳时段。选择春夏相交、夏秋相交的好处就在于气温适中,阳光明媚,可以更舒心地领略无限美景。

气候:和陕西其他城市一样,西安气候较干燥,请注意补水。

民俗:前往西安回民街要特别注意尊重当地少数民族的习俗禁忌。伊斯兰教徒不食猪肉。

出租车:西安的出租中蓝色出租是长安区的出租,在西安其他区不能载客。绿色为西安市区的出租。西安出租烧天然气,加气一般耗时较长,因此规定下午4点到5点为交车时间,一些出租司机素质较差,会在3点到6点之间都会拒载。所以来西安安排好时间。市内出行最好提前确认好公交线路。

不要租出租去参观景点,出租车和景点之间有回扣协议。

购物:钟楼街的野蜂密不要购买,那东西很沉,很小一块就重达一斤,吃了泛酸。

安全:和绝大多数城市一样,火车站附近都是鱼龙混杂是非之地,不要久留。出行小心随身包裹,尤其是一些单身、独行的背包女性通常都是小偷关注的重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B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29175.html发布于 2024-03-2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