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关于湖南苏仙岭的导游词怎么写
苏仙岭是湖南省人民政府首批公布省级风景名胜区之一。苏仙岭因苏仙神奇、美丽的传说而驰名海内外,岭上有白鹿洞、升仙石、望母松等“仙”迹,自然山水风光久负盛名。由秦少游作词、苏东坡作跋、米芾书写的《踏莎行。郴州旅舍》被转刻在苏仙岭的岩壁上,史称“三绝碑”。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关于湖南苏仙岭的导游词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郴州旅游区共有游览景点近百处,涵盖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圣地和民俗风情等各种类型。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仙岭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遇仙桥”,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朋友可能会联想到汉代留侯张良桥一匕遇黄石公传授兵书的故事。不过,眼前这座桥与张良无关,是一位比张良晚几十年的少年——苏耽遇仙的地方。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到访过郴州。前面刚看过秦观到访的遗迹郴州旅舍,这里的桃花居则与另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生于公元586年,卒于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学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远游,次年经江酉进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见到附近有一座道观,遂迸去避雨。这座道观就是苏仙岭上的乳仙宫,也就是现在的桃花居。这一段经历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
现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苏仙诞生地。相传在西汊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边洗衣时发现顺水漂来一根十分漂亮的红丝带。潘姑娘一时好奇,便用手去捞,却不想丝带缠在手上,怎么也解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结果不咬则已,一咬,这丝带竟然滑进了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在当时,未婚的女儿家怀孕可是见不得人的。为了躲避流言蜚语,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里。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个男孩。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带回去,于是潘姑娘忍痛将儿子扔在山洞里回了家。儿是娘的心头肉呵,过了几天,实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决定偷偷回山洞来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却惊奇地发现,孩子安然无恙,一只白鹤正张开双翅为孩子御寒,一头母鹿正跪下前腿为孩子喂奶。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来。唉,连动物都知道爱护生命,潘姑娘又怎么忍心再丢下孩子不管呢?于是潘姑娘毅然将孩子带回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孩子要上学了,可没有父亲怎么取名呀?教书先生听说后就问孩子:“你到学堂门口看一下,看到什么就告诉我。”孩子出门一看,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上,自己枕着树根呼呼大睡。教书先生说:“嗯,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叫苏耽吧。”
少年苏耽同母亲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脚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耽从小就聪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补贴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桥旁边,他遇见了一位老仙翁,学会了仙术。从此,他治病救人,帮助乡邻,终于感动天帝,修道成仙,法号“苏仙”,人们也就把他诞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苏仙岭。据说,苏仙曾经多次帮助椰州老百姓度过瘟疫灾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当地不少老人们仍然供奉着苏仙的牌位。
离白鹿洞不远,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将《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岩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
三绝碑有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湖南省委和各地市领导时,曾经专门提起过这块石碑,并且饶有兴致地当场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褛台,月为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鸿声里斜阳暮。
绎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戍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963年,时任中共中南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时看了这块三绝碑后,挥笔题道:
“惑其遭遇之不幸,因盍知生于社会主义时期之有幸,反其意而作一阌,以资读词孝作今昔之对比,而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罩滴田畴,绿漫溪渡,拗匕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现在嵌在护碑亭右侧墙上的就是陶铸的手迹。大家不妨将这两首词对比看一下,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境。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三绝碑亭的左边树了一尊秦观的铜像。中圄女排的队员们每次到郴州集训时都会到此漫步,陶冶性情。胡耀邦、李鹏、乔石、宋任穷、唐天际、邓力群、杨得志、胡绳等党和囝家领导人也曾到此浏览过。
过“初登仙境”亭,沿着石阶向上,可到景星观。景星观位于苏仙岭半山腰,又名云中观,始建于唐,是唐代著名道士廖正法修炼的地方。景星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结构,分为上下两厅、四间子屋、两间厢房。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郴州时曾经登山拜访廖道士,并为他写下了书序。大家在中厅看到这块汉白玉碑刻,就是《唐韩愈送廖道士序》。
通过“蓬莱在望”亭,大家马上就可苡颔略到苏仙飞升的境界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路边的松树都只有ˉ边枝丫!而且全部是向西倾斜的?传说苏仙得道飞升之后,因为思念母亲,经常从仙界降临到苏仙岭的山顶,向西眺望郴州城里的故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群松为苏仙的孝心所感动,一齐探身向西,于是便形成了眼前的这些“望母松”。这就是“古郴州八景”之首的“苏岭云松”。
眼前这块向前伸出的石头就是升仙石,又叫跨鹤台厦门旅游导游。在旁边这块突兀而立的3米多高的石壁上刻有“跨鹤台”三个大字,下面的“升仙石”三字是元朝郴州'总管、朝鲜人完者秃在元朝泰定三年即公元1326年所书的。传说苏仙在得到天帝升天诏前在这里同另一位神仙——王仙下棋。接引上天的白鹤来时,苏仙一时匆忙,一脚踩在石头上,险些跌下来,从此这里便留下了一个脚印。
后人在升仙石旁边建有一座“飞升亭”。1934年,国画名家王震根据苏仙飞升的故事画了一幅《苏仙跨鹤图》,刻在亭子里的青石碑上。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125厘米。画旁边还有一首七绝:“流芳橘井咏苏仙,未肯飘然绝俗缘。闻说当年应召去,一天白鹤舞翩翩。”在诗中所说的“橘井”有一个典故,据说苏仙在飞升前预知郴州会爆发一场瘟疫,于是告诉母亲在发生瘟疫后,用屋前井里的水和屋旁树上的橘叶熬汤治疔。后来苏仙的母亲果然用此方治好了乡亲们,从此,所有的药行都用“橘井泉香”来作为宣传招牌了。
徐霞客当年登临苏仙岭时最后拜谒的一处胜境,就是前面的苏仙观。苏仙观是祭祀苏仙的道观,始建于西汉年间,后遭火焚。唐朝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诏修葺苏仙观,以后宋、明、清都曾加以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苏仙观南北朝向,长822米,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整个苏仙观呈现出宋代道观风格,正殿高于厢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两厢为双层楼房。在正殿门前,大家可以看到门额上有“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汉白玉盘龙御雄,这是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御书的,长100厘米,宽50厘米,宇径5厘米×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保存相当完好。
在苏仙观的后面,还有一间“屈将室”。1936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囚禁终身。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就被囚禁于这间房间里。在这里,少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忧愤名句。他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也留下了将军拔枪怒射的累累弹痕。解放后,人们将幽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爱圉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厢房也被称为“屈将室”,近年新建的亭子则被命名为“少帅亭”。现在逆人屈将室,去缅怀当年将军经历的峥嵘岁月吧。
站在“少帅亭”上面,可以远眺四处风光。苏仙传说的“奇”、松荫古道的“幽”、壮丽河山的Ⅱ雄”、山水胜景的“奇”,齐入胸怀,美不胜收。
大家好!欢迎来到湖南著名风景名胜区——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郴州号称“湘南门户”,是湖南省14个市州中最靠南的一个地级市。郴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自西汉设置桂阳郡起便是湘南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占。椰州在中圄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早在汉时便有了苏仙的神话故事流传于世,后来《苏耽歌》被收人《古诗源》,成为现存最早的民间古诗之一。三国时期,魏人杨元凤编纂《桂阳记》,成为湖南第一部地方志。秀丽的山水风光和浪漫的神话故事,吸引了无数迁客骚人到郴州旅游,如宋之问、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王昌龄、杜甫、李吉甫等。宋朝著名词人秦观在《踏莎行•郴州旅舍》中的一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让郴州更加名闻天下。
郴州旅游区共有游览景点近百处,涵盖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革命圣地和民俗风情等各种类型。在众多的旅游景’点中,苏仙岭元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苏仙岭又叫牛脾山,位于郴州市区东侧,海拔526米。“山虽不高”,但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现在所处的地方是“遇仙桥”,听到这个名字,有些朋友可能会联想到汉代留侯张良桥一匕遇黄石公传授兵书的故事。不过,眼前这座桥与张良无关,是一位比张良晚几十年的少年——苏耽遇仙的地方。
在遇仙桥的对面,大家可以看见一座古朴的院落,这里就是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郴州旅舍”。郴州旅舍本是古代一座平淡无奇的客栈,因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经在此居住,并以此为题作词一首而声名鹊起。北宋绍圣三年即公元1096年,秦观被贬官流放,途中披宿这座客栈。在春寒料峭的日子里,秦观看着窗外暮色朦胧,冷月铺霜,身在陋舍,心忧天下,惆怅万千地写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这一千古名篇。原来的郴州旅舍早已毁弃,现在大家所看到的是在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风格重建的,内设三墙门楼,总面积达100多平方米。门楼正匾上的“郴州旅舍”四个大字由原湖南省政协主席刘正手书,展览室的门额“淮海遗芳”由秦观第33代子孙、秦学会副会长、扬州大学教授秦子卿撰写。
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到访过郴州。前面刚看过秦观到访的遗迹郴州旅舍,这里的桃花居则与另一位名人有关,他就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徐霞客是江苏江阴人,生于公元586年,卒于公元1641年。徐霞客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也是中圄古代科学考察旅行的代表人物。1636年起,徐霞客离开家乡进行了一次长达四年之久的远游,次年经江酉进人湖南郴州。在郴州旅行期间,有一天他在路上遇雨,正好见到附近有一座道观,遂迸去避雨。这座道观就是苏仙岭上的乳仙宫,也就是现在的桃花居。这一段经历在《徐霞客游记》中有记载。
现在所到的地方是白鹿洞,也就是神奇的苏仙诞生地。相传在西汊文帝年间,郴州东门外有位潘氏姑娘在郴江边洗衣时发现顺水漂来一根十分漂亮的红丝带。潘姑娘一时好奇,便用手去捞,却不想丝带缠在手上,怎么也解不开。情急之下,潘姑娘用嘴去咬,结果不咬则已,一咬,这丝带竟然滑进了肚子里。过了一段时间,潘姑娘发现自己莫名其妙地怀孕了。在当时,未婚的女儿家怀孕可是见不得人的。为了躲避流言蜚语,潘姑娘逃到了牛脾山的桃花洞里。到了七月十五,潘姑娘生下一个男孩。这不明不白的孩子可不能带回去,于是潘姑娘忍痛将儿子扔在山洞里回了家。儿是娘的心头肉呵,过了几天,实在放心不下的潘姑娘决定偷偷回山洞来看一看。在山洞口,她却惊奇地发现,孩子安然无恙,一只白鹤正张开双翅为孩子御寒,一头母鹿正跪下前腿为孩子喂奶。这便是“白鹿洞”洞名的由来。唉,连动物都知道爱护生命,潘姑娘又怎么忍心再丢下孩子不管呢?于是潘姑娘毅然将孩子带回家抚养成人。长大后,孩子要上学了,可没有父亲怎么取名呀?教书先生听说后就问孩子:“你到学堂门口看一下,看到什么就告诉我。”孩子出门一看,有一个人用禾草串鱼悬挂在树上,自己枕着树根呼呼大睡。教书先生说:“嗯,禾草串鱼,是个‘苏’字,枕树而卧,是个‘耽’字,你就叫苏耽吧。”少年苏耽同母亲一起住在牛脾山的山脚下,生活十分清苦。所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苏耽从小就聪明懂事,每天上山砍柴补贴家用。有一天,在遇仙桥旁边,他遇见了一位老仙翁,学会了仙术。从此,他治病救人,帮助乡邻,终于感动天帝,修道成仙,法号“苏仙”,人们也就把他诞生和居住的牛脾山改名叫了苏仙岭。据说,苏仙曾经多次帮助椰州老百姓度过瘟疫灾害,所以直到今天,郴州当地不少老人们仍然供奉着苏仙的牌位。
离白鹿洞不远,大家可以看到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将《踏莎行。郴州旅舍》的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并且附了“少游已矣,虽万人可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岩壁上,形成502厘米高、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
三绝碑有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湖南省委和各地市领导时,曾经专门提起过这块石碑,并且饶有兴致地当场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褛台,月为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鸿声里斜阳暮。
绎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戍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1963年,时任中共中南局书记的陶铸来郴州视察时看了这块三绝碑后,挥笔题道:
“惑其遭遇之不幸,因盍知生于社会主义时期之有幸,反其意而作一阌,以资读词孝作今昔之对比,而努力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罩滴田畴,绿漫溪渡,拗匕源今在寻常处。英雄便是活神仙,高歌唱出花千树。桥跃飞虹,渠飘束素,山川新意无重数。郴江北向莫辞劳,风光载得京华去!”
现在嵌在护碑亭右侧墙上的就是陶铸的手迹。大家不妨将这两首词对比看一下,细细体会其中的意境。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三绝碑亭的左边树了一尊秦观的铜像。中圄女排的队员们每次到郴州集训时都会到此漫步,陶冶性情。胡耀邦、李鹏、乔石、宋任穷、唐天际、邓力群、杨得志、胡绳等党和囝家领导人也曾到此浏览过。
过“初登仙境”亭,沿着石阶向上,可到景星观。景星观位于苏仙岭半山腰,又名云中观,始建于唐,是唐代著名道士廖正法修炼的地方。景星观为砖木结构,硬山顶,民居式结构,分为上下两厅、四间子屋、两间厢房。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在郴州时曾经登山拜访廖道士,并为他写下了书序。大家在中厅看到这块汉白玉碑刻,就是《唐韩愈送廖道士序》。
通过“蓬莱在望”亭,大家马上就可苡颔略到苏仙飞升的境界子。大家有没有发现,路边的松树都只有ˉ边枝丫!而且全部是向西倾斜的?传说苏仙得道飞升之后,因为思念母亲,经常从仙界降临到苏仙岭的山顶,向西眺望郴州城里的故居,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群松为苏仙的孝心所感动,一齐探身向西,于是便形成了眼前的这些“望母松”。这就是“古郴州八景”之首的“苏岭云松”。
眼前这块向前伸出的石头就是升仙石,又叫跨鹤台。在旁边这块突兀而立的3米多高的石壁上刻有“跨鹤台”三个大字,下面的“升仙石”三字是元朝郴州’总管、朝鲜人完者秃在元朝泰定三年即公元1320年所书的。传说苏仙在得到天帝升天诏前在这里同另一位神仙——王仙下棋。接引上天的白鹤来时,苏仙一时匆忙,一脚踩在石头上,险些跌下来,从此这里便留下了一个脚印。
后人在升仙石旁边建有一座“飞升亭”。1934年,国画名家王震根据苏仙飞升的故事画了一幅《苏仙跨鹤图》,刻在亭子里的青石碑上。碑高167厘米,宽78厘米,厚125厘米。画旁边还有一首七绝:“流芳橘井咏苏仙,未肯飘然绝俗缘。闻说当年应召去,一天白鹤舞翩翩。”在诗中所说的“橘井”有一个典故,据说苏仙在飞升前预知郴州会爆发一场瘟疫,于是告诉母亲在发生瘟疫后,用屋前井里的水和屋旁树上的橘叶熬汤治疔。后来苏仙的母亲果然用此方治好了乡亲们,从此,所有的药行都用“橘井泉香”来作为宣传招牌了。
徐霞客当年登临苏仙岭时最后拜谒的一处胜境,就是前面的苏仙观。苏仙观是祭祀苏仙的道观,始建于西汉年间,后遭火焚。唐朝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诏修葺苏仙观,以后宋、明、清都曾加以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苏仙观南北朝向,长822米,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整个苏仙观呈现出宋代道观风格,正殿高于厢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两厢为双层楼房。在正殿门前,大家可以看到门额上有“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汉白玉盘龙御雄,这是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御书的,长100厘米,宽50厘米,宇径5厘米×6厘米,直书,楷书阴刻,保存相当完好。
在苏仙观的后面,还有一间“屈将室”。1936年,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囚禁终身。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就被囚禁于这间房间里。在这里,少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忧愤名句。他曾经住过的这间厢房窗前的桂花树上,也留下了将军拔枪怒射的累累弹痕。解放后,人们将幽禁张学良将军的厢房开辟为爱圉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厢房也被称为“屈将室”,近年新建的亭子则被命名为“少帅亭”。现在逆人屈将室,去缅怀当年将军经历的峥嵘岁月吧。
站在“少帅亭”上面,可以远眺四处风光。苏仙传说的“奇”、松荫古道的“幽”、壮丽河山的Ⅱ雄”、山水胜景的“奇”,齐入胸怀,美不胜收。
大家好!欢迎来到郴州苏仙岭旅游观光。
苏仙岭又叫牛脾山,这山虽然不高,但相传西汉时期苏耽成仙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所以称之为苏仙岭,并享有“道家天下第十八福地”之称。
大家眼前看到的这座古朴的院落啊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郴州旅舍”。郴州旅舍原本呢是古代一座平淡无奇的客栈,但是因为苏东坡的弟子、“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经在此居住,当年被贬官流放至此的秦观心忧天下,惆怅万千地写下了《踏莎行·郴州旅舍》这一千古名篇,郴州旅舍也从此声名鹊起。但原来的郴州旅舍早已毁弃,现在大家所看到的呢是在1989年按宋代营造法式和湘南民居风格重建的。
好了,大家现在看到的是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绝碑。三绝碑指的三绝分别是:秦观的词、苏轼的跋和米芾的字。苏轼酷爱秦观的《踏莎行·郴州旅舍》,将这首词的最后两句“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写在自己的扇子上;秦观去世后,苏轼十分悲痛,在扇面秦观词的后面,写下了“少游已矣,虽万人何赎?”的跋语。后来,著名书法家米芾把秦观的词和苏轼的跋书写下来,流传于世。在南宋年间,郴州知军邹恭附庸风雅,他命人将秦词、苏跋和米书一并摹刻在白鹿洞附近的这块岩壁上,形成了52厘米长、46厘米宽的摩崖石碑,世称“三绝碑”。三绝碑有着很高的知名度。1960年,毛泽东主席在长沙接见湖南省委和各地市领导时,曾经专门提起过这块石碑,并且饶有兴致地当场背诵了《踏莎行·郴州旅舍》: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知何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残阳树。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本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为了纪念秦观这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三绝碑亭的左边树了这尊秦观的铜像。中国女排的队员们每次到郴州集训时都会到此漫步,陶冶性情。
徐霞客当年登临苏仙岭时最后拜谒的一处胜境,就是大家眼前的苏仙观。苏仙观是祭祀苏仙的道观,它始建于西汉年间,后来遭到火焚。到了唐朝开元十九年即公元731年,唐玄宗下诏修葺苏仙观,以后宋、明、清都曾加以维修,才形成今天的规模。大家看到苏仙观呈南北朝向,长82、2米,宽41、5米,总建筑面积2464平方米。整个苏仙观呈现出宋代道观风格,正殿高于厢房,为大屋顶、四角飞檐、犀头粉墙、小青瓦、回纹窗,两厢为双层楼房。在正殿门前,大家可以看到门额上有“敕封苏仙昭德真君”八字汉白玉盘龙御碑,这是南宋景定五年即公元1264年宋理宗御书的,至今保存相当完好。
在苏仙观的后面,还有这间“屈将室”。1936年,著名的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奠定了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事变和平解决后,蒋介石背信弃义,将张学良将军囚禁终身。1938年春,张学良将军就被囚禁于这间房间里。在这里,少帅写下了“恨天低,大鹏有翅愁难展”的名句,表达了他忧愤的心情。解放后,人们将幽禁张学良将军的这间厢房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陈列了大量革命历史文献资料,厢房也被称为“屈将室”,现在让我们在这间屈将室一起来缅怀当年将军经历的峥嵘岁月吧。我们的参观就到这儿了,谢谢大家!
二、有没有长篇的开封沿途的导游词
朋友们:大家好!我们的车现在行驶在前往开封的途中,从郑州到开封大概有50分钟,现在大家透过车窗会发现什么呢?一片一望无际的黄土地,但是大家谁知道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却是一片山地和丘陵.不过现在这些山地与丘陵只能在我们脚下6---8米的土地下才能寻到.那么我们脚下这片肥沃的土地是怎样的由山地丘陵变成了一片北止天津,南止江淮,面积达25万平方公里的华北、华中大平原呢?最主要是由远古黄河冲积而形成.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一条河流.“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涛风簸自天涯”就是指黄河的泥沙而言.所以自古以来黄河之灾,就是以多沙,善淤,善决,善蓰而著称.以灾害多治理难而闻名.据史料记载,从春秋时代到解放前的2000多年间,黄河下游有记载的决溢年份就达到400余年,计1500多次,其中河南决溢达到900多次.黄河大规模的改道也达26次.再加上黄河西出青海,流到陕西,山西交界处时,被世界上最大的黄土高原挡住了去路,黄河泥沙就来源与此.黄土高原的土程金黄色,干燥是坚如岩石,而一旦遇到水,顷刻间变化作泥沙,所以黄河流至此以后便以数百米的落差冲势,涌带着大量泥沙沉积在平缓的河道下游,就这样年复一年,并伴随着黄河决溢的次数的增多,位于黄河下游地区,泥沙便越淤越高,高耸的山地丘陵不见了,形成了一片肥沃的华北,中华大平原,所以说黄河就像一条狂暴不羁的“黄龙”,喜怒无常,它虽然塑造了肥沃的华北,华中大平原,但却也给我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吞噬了不知多少田园和村庄:夺去了多少人的生命.所以在建国初期我国就在不断的加强黄河治理.人们除了采用“固堤宽河”的治黄方针外,还按照“上拦下排,两岸分滞”的防洪方针来治理黄河.所谓的“上拦”就是在上游修建大型拦水坝,从而达到阻拦黄河水向下游的流量:如三门峡水库就是万里黄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拦河控制枢纽工程.所谓的“下排”就是增大下游的泄流排沙能力.不过,经过人们对黄河的长期治理,开发,人们已经开始利用黄河来防洪,发电,灌溉,供水,防凌.总之,现在人们已经在治黄史上谱写出版了新的篇章.
朋友们,我们行车前方是中牟.中牟跟历史上三国的一个人物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人就是曹操.在这里他曾经上演过一幕捉放曹的故事.东汉末年,三国未形成的时候,群雄逐鹿中原,这段故事就发生在中牟.故事的主要人物有:曹操,陈宫,吕伯.在当时,董卓,吕布盘距洛阳,董卓当时势力很大,又得义子吕布,更是如虎添翼,因为董卓这个人很凶狠,脾气很暴躁,天下百姓都怨恨他,很多有义之士也想除掉他,曹操就是其中的一位.他利用上书董卓的机会,书中藏剑,准备刺杀董卓.可是董卓早有防备.曹操刺杀失败后,董卓就将曹操的头像画出来通缉他.并悬赏白银二千两.曹操一路上东躲西藏,夜走邙山,从洛阳走到郑州北郊的邙山时,已是无路可走,又走中牟,中牟县的公差捉住曹操,县令升堂.陈宫审曹时,曹操讲:你看现在天下的人都怨恨董卓,你为他出力,不会有好下场的,所以陈宫就放了曹操,封了官印,跟随曹操一起来到了开封陈留县.这时曹操感到肚子非常饿,陈宫就说,我父亲的好朋友吕伯就住在这里,于是二人便来到吕伯家,吕伯热情的款待他们,并安排他们在厢房里喝茶.自己和仆人出去买酒买肉.这时候曹操听到后院人声嘈杂,有人说:先绑住他,然后再杀!曹操以为是吕伯告密,来抓他领赏.就身带宝剑走出房,见人就杀,一路杀到厨房,见到一头大肥猪绑在那里,这时候才意识到自己闯大祸了.陈宫听到响声出来一看,见曹操杀光了院子里的人,就跟曹操争执起来,但曹操是理直气壮的讲到: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这时陈宫悔恨交加,但不走也是死,于是无奈之下决定跟曹操离开吕伯家.二人刚走到门口,便见到买酒回来的吕伯,他一不作二不休把吕伯也杀了.陈宫后悔连累了吕伯一家,发誓要为吕伯报仇.当他跟曹操走到商丘时,曹操的家乡安徽已经很近了,陈宫这时更是焦急万分.心想今晚不杀了曹操就没有机会了,就对曹操说,明天就到你的地盘了,今晚我们就痛饮一回,不醉不归!曹操喝得烂醉如泥,倒在床上就睡,陈宫握着剑准备潜入房中杀曹操.可他趴到门缝中一看,大吃一惊,谁知曹操早就跑了.他就就留下一首诗走了:落花有意随流水,流水无情恋落花:悔不该当初跟曹操走天涯,杀尽吕伯全家数口,方知曹操是奸雄!
朋友们,这条路还有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中国古代以少胜多的三大战役之一的官渡之战也发生在这里,继捉放曹操之后,曹操回到家乡,荡尽家产招兵买马,重返中原争霸业主。但在当时势力最大的董卓还没有除掉,所以要成为中原霸主就必须先除掉董卓。这次曹操比较谨慎,采用了离间计,利用美女貂蝉,让董卓的义子吕布杀了董卓。原本董卓有勇有谋,而吕布有勇无谋,现在只剩下一个吕布,就更好对付了。接下来就是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官渡之战。
袁绍先派大将颜良渡过黄河,进攻白马(即今河南滑县)又派沮授为监军,从邺城出发,进兵黎阳(即今河南浚县)这时曹操听说白马被围,就准备亲自营救。他的谋士荀攸劝他说:敌人兵多,我们人少,不能硬拼。不如分一部分人马往西在延津一带假装渡河。把袁军主力引到西边。这时我们就派一支轻骑兵到白马,打他个措手不及。曹操采纳他的意见,来了个声东击西,杀了颜良,解决了白马之围。袁绍在第一次交手就吃了亏,便想出了一个办法,叫士兵在深夜偷偷挖地道,企图从地道里钻到曹营偷袭。谁知他们的行动早被曹操识破,便吩咐士兵在兵营前挖了一条又深又长的壕沟,切断了地道的出口。袁绍的计划又一次以失败告终。就这样,双方在官渡相持了一个多月。日子一久,曹操的粮草越来越少,士兵疲惫不堪,而袁绍的粮草却从邺城源源不断地运来。并把大批的军粮囤积在离官渡40里的乌巢,而那的防备很松懈,后来因为袁绍的谋士许攸向曹操告密,曹操得到情报后,立刻吩咐手下守好官渡大营,自己带领5000骑兵连夜向乌巢进军。他们打着袁军的旗号,沿途遇到袁军岗哨查问,就说是袁绍派去增援乌巢的,岗哨就放他们过去了。曹操一到乌巢就围住粮囤,放火把一万车的粮草烧得一干二净。乌巢的守将淳于琼急忙迎战,结果也被曹军杀了。正在官渡的袁军的战士听说袁军起火了,都惊慌失措,袁绍手下两元大将张颌,高览见大势已去,就带兵投降。曹军也趁势猛攻,袁军四下逃散,袁绍和他的儿子袁谭连盔甲也来不及穿,就狼狈不堪的带着剩下的800多骑兵向北逃去。
经过这场决战,袁绍的主力已经消灭,新的纪元又重新开始了,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随后曹操又用七年时间扫平了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战役除了官渡之战,还有淝水之战,赤壁之战。
朋友们,我们现在再有10分钟就进入开封了。
开封是中国的一座著名古都,位于郑州市以东70公里处的黄河中下游南岸,北依黄河,南接黄淮平原,东临华东诸省。它包括有龙亭区,鼓楼区,南关区,顺河回族区,郊区5区和开封县,尉氏县,兰考县,通许县,杞县5县。总人口460万市区人口78万,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早在春秋时期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庄公在此修建一座新城,取“启拓封疆”之意,名为“启封”。并在邑内建起一座储粮仓城,股“启封”又叫“仓城”。启封的位置在今天开封城南25公里的古城村,西北距朱仙镇6公里,仓城的名称正好说明早在27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这里盛产粮食的地方,到西汉景帝时,即公元156年,为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该启封为开封,这就是开封名称的开始。
战国时期,梁惠王由西安邑迁都至此,筑大梁城,至汉代,开封属陈留郡,东魏称梁州,北周以城临汴水而定名汴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改称开封府;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改称东京;后汉,后周和北宋等朝代均称东京城。金人入侵开封后改称汴京,明代称开封,清代和民国时期,开封均被作为河南省省城,也就是说,从明代起开封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开封在历史上曾先后为战国的魏,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后期的建都之地,因此被称为七朝古都,并且开封还是我国最早由犹太人定居的城市。北宋时期,就有一批犹太人移居开封,开封至今还保留有犹太人教堂遗址,犹太人教经胡同等数十处遗迹遗物,尤其珍贵的是开封博物馆目前还保存有犹太教碑三通,它详细记录了开封犹太人的历史和犹太教堂的变迁,是研究开封犹太人难得的实物资料。另外真颜宗(即佛教里面的一个宗派)的开山祖师弘法大师----空海,在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曾居住于相国寺内,拜方丈为师学习佛法和文字,后来创立了日文字母“平假名”并做《伊侣波歌》传世,对中日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开封在历史上曾为中华文明写下许多绚丽的篇章:当时的开封是宋朝时期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我国四大发明中的指南针,活字印刷术和火药都在开封发明并且由这里传向阿拉伯地区。
回顾历史上的开封,不仅使我们初步了解这座古城悠久的过去,而且很自然的使我们关心起他的现在和未来。今日的开封商贸发达,事业得到快速发展,农副产品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名胜古迹众多,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胜地和对外开放城市,也是国家旅游局命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七朝古都的开封主要以北宋时期统治最长,长达168年,故开封现存历史古迹中,主要以北宋时期为主。在开封众多的文物古迹当中,铁塔是开封标志性建筑之一,成为游客必到之处。就像人们所说的“来开封,不登铁塔,就等于没来过开封”欲了解铁塔缘由,应从开宝寺木塔说起。开宝寺木塔是在公元989年建成,由北宋著名的建筑学家喻皓亲自设计建筑的。建塔的目的是为收藏佛祖释迦牟尼的部分原身舍利子,借以庇护北宋江山永固。开宝寺木塔为“八角十三层”。塔刚建成时,是向西北倾斜的,有人问喻皓缘由,塔说京师无山,又多西北风,离此地不远,又有大河流过,用不到百年的时间,塔受风力作用和河水侵蚀的影响,就自然会直过来,并预言此塔可存在700年不会倒塌。但令人遗憾的是,这座木塔在五十六年以后(公元1044年)却意外的毁于雷击。开宝寺木塔被焚后五年,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在原塔址东边的夷山上,仿照原木塔式样重建成今日所见之塔,即佑国寺。塔高55.88米,塔分13层平面呈八角形,是一个仿木结构建筑,用褐色琉璃砖砌砖,垒砌铁塔的砖大小共28种形状(有瓦形,椽形,柱形,砖形等等),每一种形状的砖均整齐得像刀切斧削一样。
龙亭风景区,是开封最具有魅力的景区。历史上曾有七个朝代在此建都,特别是北宋王朝,定都开封长达168年,当年的皇宫所在的地就是如今龙亭一带。金朝时期,这里是皇宫禁苑。到了明代,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朱棣在此建周王府,后因黄河泛滥,后成废址。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河南巡抚王士俊令人在周王府废弃的煤山上建了一座“万寿宫”内设皇帝牌位于文武百官定期到此朝拜。又因为封建朝代,皇帝被称为真龙天子,所以这个地方就被称为“龙亭”。解放后,这里被辟为公园,成为人们休憩的理想场所。厦门到泉州包车
在中国的十大名寺之中,我们河南有三座,开封的相国寺便是其中之一,它是一座皇家寺院,或许说到相国寺,大家就会想起我国四大名著《水浒传》中开封相国寺的描写。其中鲁智深倒把垂杨柳就发生在这里。相国寺始建于北齐天保六年(公元555年),就建在我国古代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无忌的宅院旧址上,初名建国寺,到了唐延和元年唐睿宗李旦,为纪念自己由相位登上王位,将“建”改成“相”,并亲笔书写“大相国寺”匾额。自此,相国寺名声大赫,历久不衰,成为中州名寺。
大家来到开封旅游,自然就会想到北宋名相包拯,他是清官的代表,百姓称之为包青天。开封的包公祠,便是后人为纪念包公而修建的。包公名包拯,字希仁,庐州人(今安徽省合肥人)。包公幼年家贫曾在合肥兴化寺读书,28岁取进士,任大理寺评事。宋仁宗时任龙图阁直学士权知开封府,宫前枢密副使(整个北宋军队副统帅,这是他临死前的官职,也是他有生以来职位最高的官衔)。包拯出世,本很平凡,却被误传为“文曲星下凡”,是一个头脸乌黑的怪胎。其实,他出生时既非“怪胎黑孩儿”,长大后也非“脸黑如锅底”,倒是一位仪表堂堂的潇洒人物。至于包公在舞台上的形象,则是元,明以来脸谱化装师为了表达他居官清正,铁面无私的精神而采取的一种艺术手法。包拯从政以来为人的道德准则是--清心,治本,直道处事。包拯善于断案,但包拯历史上的主要功绩不在断案,而在于他的廉洁奉公,刚直不阿,爱国爱民,敢于改革弊政及其同贪官污吏作斗争,这是千百年来一直能获得清官这个好名声的根本原因。
包拯的事迹长期流传民间的有《铡美案》,这是一出长演不衰的戏:故事有《秦香莲》,《陈州放粮》等。关于他,我们有说不完的故事。后据史证,《铡美案》并不真实,当时修包公祠时找许多懂历史的人物,陈世美是明代的人,包拯是宋代的人,相差几百年,有人讲是包公梦中斩陈世美。
许多熟悉中国历史和艺术的朋友可能都知道,《清明上河园》是我国宋代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作。画中描绘了宋代京都开封的生活和景色,真实描绘了北宋东京开封的繁华景象,是有关专家研究我国宋代经济,文化,建筑,科学等的珍贵资料,开封的清明上河园就是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按照图中布局,采用宋代营造法式,结合现代建筑方法,集中再现了原图的风物景观和民俗风情,使您“一朝步入画卷,一日梦回千年”,每天上午九点,清明上河园都要举行隆重热烈的开园仪式,蔚为壮观,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不可错过。
首先出场的是马队,骑手们个个身着宋式短装,手擎彩旗,在一片冲天的锣鼓声中呼啸而来,分列场地两旁,紧接着奔腾而出的是欢迎盘鼓,盘鼓手也是宋式打扮,大鼓悬在腰间,动作整齐划一,鼓声整天,鼓点欢快豪放,最后出场的是在张龙,赵虎,王朝,马汉簇拥下上场的一代名将包拯。只见他铁面黝黑,双目有神,大步向你走来,欢迎你到清明上河园游览。旗手们手中旌旗挥舞,盘鼓手中大鼓齐鸣,游客们在“包青天”的带领下,共同走进清明上河园,清明上河园的序幕就拉开了!
朋友们,在开封我们今天主要参观清明上河园,相国寺,龙亭,包公祠。开封的名胜已经留在大家脑海中,如果各位留心的话,是否发现各个景点内有许多工艺品,其中开封的汴绣最多,最出名,而且我们发现中间许多朋友也购买了很多汴绣工艺品,那大家是否了解开封的汴绣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开封的汴绣。开封的汴绣历史悠久,素有“国宝”之称,与我国的湘绣,苏绣齐名。它以绣工精致,针法细密,图案严谨,格调高雅,色彩秀丽而著称。早在宋代就已驰名全国。据记载,北宋时期已有“文秀院”。当时皇帝的龙袍,官员的朝服,乌纱帽,朝靴都为刺绣精品。据《东京梦华录》记载,民间刺绣也极为盛行,到处是“锦绣交辉”。后因北宋灭亡,汴绣遭劫,一蹶不振。为了继承宋代汴绣这一传统工艺,解放以后,开封汴绣厂于一九五四年成立。建厂后新老艺人在继承传统工艺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反复试验,在传统的以平针为主的技艺上,又创新了散针,乱针,滚针,水文蒙针等几十种针法,多种针法交替使用,不仅能把阴阳远近一一表现出来,而且表现内容丰富,富有立体感。其中1959年的汴绣“清明上河图”作为国庆十周年献礼,陈列在人民大会堂,作品展览时,中外客人无不叹服。此外,开封汴绣除刺绣外还有单面绣,双面绣及大量的机绣产品,品种繁多,题材广泛,是馈赠亲友的好礼品。在开封除了汴绣之外,有名的工艺品还有北宋五大名瓷中的官瓷,朱仙镇的木版年画等。
开封的桶子鸡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它的选料为两年的母鸡,并从翅膀下开口掏出内脏(一般的烧鸡是1从腹部开口),然后再缝好,放进盛有陈年高汤的木桶里,把木桶坐进铁锅内煮,(要使桶内的高汤处于似滚非滚状态,以确保鸡皮不烂不走味,这样鸡肉松散,脆,骨肉分开)
选取鲜嫩的黄河鲤鱼,一般为一斤半左右重,用油烹炸至外焦里嫩,然后用勾好的咸,甜,酸味的糖汁浇在鱼身上,再用一块炸过的面丝放在盘子的两边,鱼肉蘸汁吃完后,把两侧的面也蘸着吃,使人吃后既有鱼肉的鲜嫩之美,又有焙面酥香之乐,起到一个菜肴两种风味的作用。故有“先食龙肉后吃龙须”的美谈。鲤鱼焙面得精华部分在于它的汤汁,所以关于这道菜还有一个小典故:这道菜原是宫廷菜,皇帝在吃鱼的时,觉得汤汁味道很好,很想吃汤,但是又觉得这样做有失威严。后来厨师就想办法把馒头切成条蘸着鱼汤吃,皇上很高兴。再后来人们想出了一个更好的办法,把面扯成丝过后,覆在鱼身上,这样既雅观又大方,便一直流传至今。
此外,开封的名吃除了以上之外,还有小笼包,铁锅蛋,三不粘等都很诱人,吸引着众多的游客。“百闻不如一见”既然到了开封,朋友,你一定要好好慰劳一下自己的胃哦。
三、外地人到西安旅游是怎样的感受
记得网上留传着这么一句话“十年看深圳,百年看上海,千年看北京,三千年看西安”。这句话很好的概括了西安的历史地位与中国的历史逻辑。作为中国最为著名的古都,西安有着太多的让人数的出来的骄傲。对于这样子的一座城市来说,每一个人看待它可能都不会有着自己不同的感受。去厦门的导游
无论你是乘坐的是火车还是飞机、还是客车,已踏入这片古老的三秦土地,映入眼帘的就是那城墙、古色古香的建筑、街道。很多人都会打心里由衷的感慨道,真不愧是古都啊。到处都是历史的气息,都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踢到某个古董文物。
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包容万象。饮食文化、书法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等。作为大学本科毕业的我,也是有着一定的文化素养、底蕴的。可是一道了西安,仿佛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文盲,这个字怎么读?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原来这个巷子就是当年某某某的故居。这样子的感慨声、发问声会贯穿你的整个旅程。不看不知道,真的是一看吓一跳。在三三千年的历史文化积累面前,感觉自己真的是一个小学生,自己之前就是一只井底的蛤蟆,只知道自己的那一角天空而已,太肤浅了,知道的太少了。
三千年的文化积淀,其中一个重要的就是饮食文化,很多有着悠久历史的美食都能在这里面找到踪影。如:“锅盔、臊子面、米皮、面皮”等等。很多外地人来到这里面除了逛逛风光,吃是谁都喜欢的,有名的回民街,从头走到尾,你都吃的扶墙走,你都吃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