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西安旅游B

西安当地导游怎么找 西安美女导游普及历史知识

西安旅游B 2024-03-28 3
西安当地导游怎么找 西安美女导游普及历史知识摘要: 本文目录导游考试历史知识:四川人的来源导游历史知识:永嘉郡守谢灵运导游历史知识:滇缅公路一、导游考试历史知识:四川人的来源四川人的起源从上古时众多民族在四川盆地融合为具有共同地域文...

本文目录

  1. 导游考试历史知识:四川人的来源
  2. 导游历史知识:永嘉郡守谢灵运
  3. 导游历史知识:滇缅公路

一、导游考试历史知识:四川人的来源

四川人的起源从上古时众多民族在四川盆地融合为具有共同地域文化精神的巴蜀民族群体后,又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继续同化众多的民族,最终获得了文化心理的一致性,构成为一个以一定地缘、血缘和文化为纽带的群体,这就是四川人。那么,我们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走向盆地?是怎样从遥远的年代走向我们的呢?

且看距今200万年前的巫山人。那是在巫山县大庙镇的一个洞穴里找到的古人类化石。据说,这时的“人”已可以直立,已走出“猿”的属类,开始走进人类的生活范畴。过去说中国在100万年前没有人类化石,因此,人类的祖先来自非洲,亚洲的直立人是从非洲扩散而来的。现在,如果巫山人是直立人的话,不仅四川人的始祖,而且说不定亚洲,乃至人类的始祖都可能是从这里踏入“人类演化的时光隧道”。

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从10万年之前起,“智人”们便开始了分散性的文化创造。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10000年之前,史称旧石器时代。在这个阶段上,与陕西大荔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等相并列的,还有发现于四川资阳黄鳝溪的资阳人化石,它们都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距今 5000~7000年,四川有广元营盘梁遗址、绵阳边堆山遗址、巫山大溪遗址、广汉三星堆文化一期、西昌礼州遗址,成都市、青衣江、岷江上游文化遗址等等。这些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为我们提供了先民们在盆地四周,从事以农业为主,兼及渔猎、采集、畜牧等经济活动的证据。

在距今 4500年,在成都市新津县发现的宝墩文化遗址,是文明孕育时期的考古文化,已有明显功能标志的聚落形态──“城”出现。紧随其后的,还有都江堰的芒城、郫县三道堰的古城、温江县的鱼凫城遗址。这些文化遗址表明,我们祖先的活动踪迹,已经进入成都平原周围,并且即将跨进文明社会的门槛。

在距今4700~3000年前,有广汉三星堆文化遗址,在那里高高耸立着坚固的城墙,城墙外掘有深深的壕沟。南城墙外的两个祭祀坑中,掩埋着数以千计的举世罕见的大型青铜器、黄金制品、玉石器。方圆2.6km2的城圈内,分布着密集的生活区、宫殿区和手工作坊,显示我们的祖先已经在这里建立了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

与此同时,在成都十二桥遗址的第13层,出现了规模宏大的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在成都羊子山,一座高达10米的三级四层的供祭祀用的四方土台,也巍然屹立在平原之上。这一切表明,在距今3000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在成都平原创造出一个灿烂辉煌的古代文明中心。

在这个文明中心的基础之上,赫然耸立着一个可与中原夏商文明相媲美的古蜀王国。这个王国,初创于夏商之际,灭于[战国]晚期(公元前316年),前后相续1500~1600年之久。结合古史传说和文献记载,这个王国经历了蚕丛、柏灌、鱼凫、杜宇、开明等王朝。

在这个中心四周,还有早期蜀文明的其他几个来源和组成部分。这就是从新石器时代多元性文化基础之上形成的,以岷江上游、绵阳边堆山、大渡河青衣江流域,以及川东三峡以至鄂西宜昌等地区为支点,所构成的广阔的空间构架。

从以上简要的轮廓中,我们大致梳理出四川人的祖先是怎样从遥远的时代,一步步地走向盆地,走向我们的。如果我们真要确认我们的祖先是谁,你能分辨出你是谁的传人吗?是巫山人,还是资阳人?是蚕丛、柏灌、鱼凫,还是杜宇、开明?与其奉这些飘忽不定的传说人物作为始祖,还不如把自己看作是他们所创造的文化的传人。

西安当地导游怎么找 西安美女导游普及历史知识

二、导游历史知识:永嘉郡守谢灵运厦门长途包车

1、历代到温州任地方长官的文人中,最使温州人足以自豪的,要算是谢灵运了。谢灵运任永嘉郡守虽然只有一年时间,但其影响之深远,很少有人与以伦比。

2、谢灵运(385~433),原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出生于会稽始宁(今浙江上虞),育于钱塘(今杭州)杜明师道馆,直到15岁总角之年,才由钱塘接回建康(今南京),住在朱雀桥边的乌衣巷内,因此象人都叫他“客儿”,人称“谢客”。他出身于名门望族,祖父谢玄是东晋名将,在淝水之战中和叔父谢石、族弟谢琰一起,以八万人马大破前秦苻坚号称百万的大军。维护了东晋偏安的局面,被封为康乐县公。父亲谢瑛袭爵任秘书郎,母亲是东晋名书法家王献之的外甥女。其祖辈、父辈亲族中为显爵大官者甚多,显赫的家世和优裕的生活,使谢灵运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但性格上高傲、任性、不受拘束,萌下了日后受害的祸根。由于他父亲早逝,他在18岁即承袭“康乐公”称号、食邑2000户;世称“谢康乐”。

3、 20岁时,即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开始踏上仕途。因生当乱世,当时的上层权力之争异常激烈,纂乱相寻,他在政治的风浪中颠顿,颇多曲折。初任琅王大司马行参军,次年转为抚军将军刘毅的记室参军。义熙七年(411),刘毅反对刘裕兵败自杀,谢混也被诛杀,刘裕没有深究长期追随刘毅、与谢混关系密切的谢灵运,反而起用为大尉参军(时刘裕官居太尉),表示拉拢。次年改为秘书丞,但不久即被免官,赋闲居家三年。义十二年(416),再度出仕,为骠骑将军刘道怜的谘议参军,转中书郎,后为世子中军谘议、黄门待郎。十四年任相国从事中郎。元照元年(419),谢家有一门人(仆役)与灵运小妾通*,灵运使人杀于水边,为王弘所弹奏,再次免官。元熙二年,刘裕取代东晋,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来,改元水初,下诏一律废除晋代的封爵,只对王导、谢安、温峤、陶侃、谢玄五家例外,但爵位下降一级,食邑减少,谢灵运由公爵降为“康乐县侯”,食邑500户。

4、永初三年(422),宋武帝刘格驾崩,太子义符即位,仅17岁。称少帝,以傅亮为中监尚书今,谢晦为中书今,徐羡之为司空、录尚书事,朝中大事均取决于他们。少帝非帝王之才,不久即被废。按封建宗法规定,应由刘裕次子庐陵王义真继位,但权臣们拥戴刘裕三子义隆。庐陵王义其聪明、爱文士,在他门下知名人士有谢灵运、颜延之和慧琳(高僧)等,徐羡之等权臣为剪除庐陵王的羽翼,当武帝刘裕病重时,即策划下诏,把义真调离京城,继而以“构扇异同,非毁执政”贬谢灵运为永嘉郡太守,任颜延之为始安(今广西桂林)太守,慧琳也被逼离建康。随后于景平二年(424)即废少帝义符。不久义符、义真均遭杀害。义隆登基后,称宋文帝,改元元嘉。到元嘉三年,文帝的地位已经巩固,就断然诛杀擅权专政的徐羡之、傅亮、谢晦等。灵运被召至京为秘书监,寻迁诗中,颇受宠遇。但始终是个侍从文臣,不久又托病回始宁过隐居生活。

5、元嘉八年(431)灵运请求把会糟东郊的回踵湖与始宁的*蝗湖的水排掉,开为农田,会稽太守孟*不同意,灵运说孟*不为利民着想,而是自己信佛戒杀生,伯湖中鱼虾丧失才反对垦田。并嘲笑他说:“得道靠的是天性聪慧,你虽然生在我前,成佛必在我后,”孟*深恨之,告他有“异志”,灵运连夜赴京申辨,文帝不予追究,留他在建康,半年之内编定64583卷。“四部书”的目录,并和名僧慧严、慧观对翻译《大*战经》作文字润色。旋出任临川(今江西抚州市西)内史。在临川说他依然纵游无度,为有司所纠。九年,司徒刘义康竟遣使去收捕他,灵运无法忍受耻辱,调兵拒捕,于是降死一等,流放广州。十年,被诬参与农民谋反活动,在广州被杀,时年49岁。

6、灵运有一子名风,早亡。孙超宗好学,有文辞,历官临淮太守、齐黄门侍郎。次孙超祖侍候祖母太夫人于永嘉。灵运死后,其母忧患而死,葬于永嘉飞霞洞之左,超祖及后代遂成为永嘉人。

7、谢灵运于永初三年(422)出任永嘉郡守,原定夏末到达永嘉,因被贬谪心里不好受,乃延至秋凉以后。离别京城之日,亲友们都到建康东门外码头送行。他写有《邻里相送到方山》诗,“祗役出皇邑,相期憩瓯越,解缆及流潮,怀旧不能发……”,还有一首《永初三年七月十六日之郡初发都》:“述职期阑暑,理棹变金素……”就是记述当时的情况。出京后,先回到会稽始宁老宅和家人道别,然后沿浦阳江顺流而入,进入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一百里许,“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分别写下《富春渚》、《七里濑二首》、《初发新安桐庐口》、《夜发石关亭》等诗篇。从始宁到石关亭,已舟行十天十夜,石关亭到永嘉,还要经过义乌、东阳、缙云,然后陆行到丽水,挂帆瓯江东下,经青田直抵永嘉,时为八月十二日,正是中秋节前夕。随同来永的有法*、僧维、慧麟诸道人。

8、当时永嘉郡属扬州道,下辖永宁、乐成,安固、横阳、松阳五县,包括今温州市与丽水大部地区及台州部分地区,地广人稀,经济、文化落后。但负山面海,控江带溪,山水奇丽。《宋书·本传》说:“郡有名山水,灵运素所爱好,出守既不得志,遂肆意游遨”,屐迹遍及郡内诸县,“所至,即为诗咏以致其意”。当年秋冬,即写有《晚出西射堂》、《登永嘉绿蟑山》、《游岭门山》、《斋中读书》等诗。其间曾患病卧床,直到次年早春始愈。大部诗篇写于景平元年(423),有《登池上楼》、《邵东山望海》、《登上戍石鼓山》、《种桑》、《石室山》、《白云曲》(存目)、《春草吟》(存目)、《过白岸亭》、《读书斋》、《游赤石进帆海》、《舟向仙岩寻三皇井仙迹》、《游南亭》、《登江中孤屿》、《白石岩下径行田》、《行田登海口盘屿山》、《过瞿溪山饭僧》、《命学士讲书》、《北亭与吏民别》。还有《从斤竹涧越岭溪行》、《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石门顶》、《石门岩上宿》,旧温州府、县志均认为写永嘉郡,但学术界有争议。谢灵运工诗文、能书画、通史学、熟精佛老,一生著述甚丰,见于著录的有20多卷,惜大部散佚,今尚能看到的,有文4卷,诗90余首,其中写永嘉或与永嘉有关的几占其三分之一,而占其山水诗的二分之一,在永嘉写的文章、书信、著论有《答弟书》、《与从弟书》、《游名山志》、《与诸道人辨宗论》(《三家集》作《辨宗论》、《大藏经》卷五二作《辩(辨)宗论清道人王卫军问答》)、《辞禄赋》等,作于离永嘉郡返故乡途中有《归途赋》、《答从荣书》等。

9、谢灵运是我国第一个发掘自然美,自觉地以山水为主要审美对象的诗人,是中国山水诗的奠基人,在文学具有无可争议的地位。他的诗既具有开创生面,变革传统诗风(玄言诗)的意义,又有辞采典雅,清丽自然,状物工巧刻炼,意境幽深、孤峭、开阔,寓情于景,寓理于情,情景意融为一体等特点。如“连嶂叠*,青翠杳深沉。晓霜枫叶舟,夕*岚气阴”(《晚出西射堂》),“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日没涧增波,云生岭逾叠,白芷竞新苕,绿齐初叶”(《登上戍石鼓山》),“残红被径坠(隧),初绿杂浅深”(《读书斋》),“密林含余清,远峰隐半规”(《游南亭》),“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初去郡》)等,均天然浑成,意象不俗,为历代诗家所赞美。南朝鲍照评论:“谢五言如初发鞭蓉,自然可爱。”(《南史》卷三四《颜延之传》)。宋吴可赞叹说:“春草池塘一句子,惊天动地至今传”(《学诗》诗),金元好问也说:“池塘春草谢家春,万古干秋五字新”(《论诗三十首》)。明代王世贞说:“三谢固自琢磨而得,然琢磨之极,妙亦自然。”(《艺苑卮言》卷一),章培恒、骆玉明在他的新编《中国文学史》(371页)中说:“他的山水诗常常是外在的平静和内在的不平静相结合。”谢灵运的山水诗,在当时朝野就很轰动,《宋书·本传》说;“每有一新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遍,远近钦慕,名动京师。”

10、至于对后世的影响,效谢体诗者代不乏人,如南齐萧晔、南朝梁伏挺、王籍、何逊等。学灵运诗最成功的要算谢眺(字玄晖、号宣城)。唐代山水诗人王维、孟浩然、韦应物、柳宗元、孟郊、宋代杨万里、范成大等受其影响自不必说,就是李白、杜甫、白居易、苏轼、辛弃疾、陆游等都曾从他的作品中吸取营养,元、明、清及近现代诗人也无不从中得到启示。因此他的涛不仅为永嘉山水增光添色,使温州名扬海内外,成为全世界旅游者心向往之的旅游胜地,也为我们这个泱泱诗国留下一份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尤其是对于启迪温州人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影响极为深远。

11、谢灵运在永嘉的治绩,为他的诗名所掩,一直不为人们所注视。再是受齐梁·沈约的《宋书·本传》所影响,认为他只管游山玩水,“民间听讼,不复关怀”。但是从他写永嘉的诗作中,仍可见其不仅是一位名诗人,也是一位颇罕众望、有所作为的太守。

12、他在永嘉郡实行道家的“无为之治”,重教化,兴郡学,提倡水利,勉励农桑,关心民间疾苦,做了不少好事。他曾到乐(今乐清)白石、磐屿等地巡视农田水利,察看台风大潮,看到当地灾情严重,民不聊生而深感内疚,提出要修建一条长堤,把农田保护起来,并把大河小河联成网络,以利排灌,当时到底已采取那些具体措施已无可考,但敢于提出“千顷带远堤,万里泻长汀”(《白石岩下径行田》)的宏伟水利规划,足以说明他的决心与远见。他曾带领老百姓到城郊栽种桑树,“俾此将长成,慰我海外役”(《种桑》),透示太守对桑树成林,发展养蚕事业的热望,也对自己千里迢迢来此海隅任职的一点慰藉。永嘉有悠久的养蚕历史,东晋时即有“八辈蚕”的记载(郑缉之《永嘉郡记》),谢灵运此举,是起了鼓励和促进作用的。

13、他遍历各县,不单纯是为了游山玩水,也对永嘉郡的山海之利、民情风俗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先后登东山观海,到瓯江口看洪波大浪,游赤石进帆海,并溯永嘉江(今瓯江及其支流楠溪江、上*江),安固江(今飞云江)横阳江(今鳌江),“寻山涉岭,必造幽峻,岩障干重莫不备尽”,在今洞头一带“采石华”(牡蛎)“拾海月”(贝类一种),足迹直至地*山(木榴山,今玉环山)。楼石山(在今苍南县)的枝子、赤岩山(在今平阳腾蛟湖窦村)的甘蕉林、横阳(平阳)诸山的“恒山”(一名玄草,味苦寒,主治伤寒)、吹台山(在瓯海区)的高桐树、芙蓉山(在乐清)的五色鸟、新溪(在乐清)的牡蛎,石室山(在水嘉县大若岩)的黄精和紫苑、泉山(今大罗山)的麦门冬和牡丹花等名特产和中草药尽入他的《游名山志》。从他的《命学士讲书》一诗中,可以看出他对教育的重视。他曾亲自到郡学去讲学,在即将离位的时候,还到郡学去检查学生的作业,要他们讲解群经,勉励他们树立远大志向,成为有用之材,千百年来对温州学风影响至深且远。明·任欲在《洪武温州府图志·序》中有一段话足以充分说明,“尝考自东晋置郡以来为之守者,如天羲之之治尚慈惠,谢灵运之招士讲书,由是人知自爱向学,民风一变。沿及李唐,人才稍出,至于赵来元丰淳熙之间,道学渊懿,文物之盛,庶几乎邹鲁之风矣。迨及有元,余韵尚存,推原其自,虽气运使然,亦承流宣化者,代有其人也。”谢灵运播下的文化教育种于,开花结果,代代相因,这是他对温州人民的贡献。

14、景平元年(423)九月,谢灵运称病提前离职,他的同族兄弟谢晦、谢曜、谢弘微等相继来信劝阻,都未能改变其主意。永嘉吏民到北亭(今望江路一带)去送行,他在《北亭与吏民别》一诗中,自谦德薄智浅,乏所建树,感到歉愧,最后发出感人肺腑的心声:“前期渺已往,后会邈无困,贫者阙所赠,风寒护尔身。”如果没有爱民如子的真情实感,是很难作出这献给人民、也留给历史的千古绝唱,送者无不潸然泪下,一直待到他登船溯瓯江西去才返回。《宋书·本传》对灵运在永嘉郡的治绩完全采取否定态度,以后在临川郡,也是用“在郡游放,不异永嘉,为有司所究”。如出一辙。估计沈约所据的资料,来源于前朝权臣们对他的迫害、打击的奏章等宫廷档案。他的政敌一直以“肆意游遨”,“纠止轻薄”、不理政务向文帝告状,文帝爱才不想处理他,最后竟诬以有“异志”,甚至编造出支持农民造反等谎言,以“叛逆”罪处死,这是一桩千古奇冤,一场历史悲剧。永嘉郡的百姓理解他,赞赏他,并不仅仅因为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和贡献,应该说与他的政绩有关。温州至今尚留有许多纪念他的遗迹:在鹿城区有康乐坊、竹马坊、谢池巷、池上楼、谢客岩,江心屿有谢公亭、澄鲜阁;在乐清北雁有谢公岭、落屐亭、中雁有怀谢亭;在瑞安仙岩也有纪念亭,在瓯海藤桥有谢公岩,在永嘉楠溪江大桥和康乐山庄,均建有他的塑像。在青田县有谢桥亭……。他的治绩已深入人心,他的歌吟已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及民族审美意识,与浙南的名山秀水一起,披着永不磨灭的霞光。

三、导游历史知识:滇缅公路

滇缅公路是抗战时期最重要的一条路。它是维系整个抗战的生命线,是迎接抗战全面胜利的大序曲。没有滇缅公路,就没有1945年抗战的胜利。

七七事变以后,日军迅速占领了中国北方的京津地区、南方的广东、汉口、上海、南京等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包括了中国主要的大城市、95%的工业、50%的人口。更为重要的事,中国沿海几乎所有的港口都落入了日本人的手中。,武汉会战以后,中日双方进入战争的相持阶段。战争变成了消耗战。对于中国来说,物资供应问题此时显得异常严峻起来。

旅居海外的华侨得知祖国遭遇日本侵略后,纷纷捐款捐物,筹集了大批国内急需的药品、棉纱、汽车等物资。迫于抗日救亡的严峻形势,政府还拿出极为珍贵的外汇从西方购买了大量的汽车、石油、军火等。这些物资需要紧急运回国内。中国急需一条安全的国际运输通道。

早在1935年,蒋介石就预见到,一旦战争爆发,中国军队将不可能守得住东部沿海地区和内地平原地区的城市,最终国民政府必将退守西部。

中国政府正是考虑到有可能出现的危机,于1938年开始修建滇缅公路。公路与缅甸的中央铁路连接,直接贯通缅甸首都仰光港。滇缅公路原本是为了抢运中国政府在国外购买的和国际援助的战略物资而紧急修建的,随着日军进占越南,滇越铁路中断,滇缅公路竣工不久就成为了中国与外部世界联系的的运输通道。

抗战初期,几百万军队所需要的武器装备;维持经济运转所需要的各种物资;无数内迁到大后方的人们所需要的基本消费品,总之,当时维持整个抗战所需要的、中国不能生产所有物资,都依赖这条生命线运进大后方。

滇缅公路还有一个无形的作用——它改变了战争的进程。使得日本军原来是要在正面打败中国军,迫使国民政府屈服。但由于有了包括滇缅公路在内的对外通道,使得日本军放弃了原来的计划,改为从沿海越南、西北和缅甸封锁中国的对外通道。这样给疲惫的中国军民有了喘息的机会。

滇缅公路修建之难,难在公路经过的80%的路段是崇山峻岭。由于抗战形势的日益紧迫,滇缅公路的很多路段只好边勘测边施工。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在战前就十分缺乏,抗战开始后,这个问题就更加尖锐了。况且滇缅公路将要从云南边境地区流行“瘴气”的地区经过,更就成了招募工程技术人员的一个大问题。

滇缅公路总工程处对流落到昆明的一些有文化的年轻人进行培训,在短时间内学习地理和地质方面的知识,学习如何加快公路工程进度、用沙砾平整路面、把一条曲线慢慢拉成一条直线、减少急弯和陡坡、改良排水系统,以及如何修建载重量不能小于10吨的桥梁等等一些课程。这种速成似的培训,是令人惊讶的。但在那个刻不容缓的年代,抗战激情高涨的年轻人产生了惊人的学习效率,后来,他们在滇缅公路建设中磨练成为技术骨干,创造出滇缅路上的奇迹。后来,一批批技术人员穿越敌占区,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长途跋涉于湖南、贵州、云南那些重峦迭嶂的山区来到昆明。很多人行到半路就已盘缠用光,一路靠典当随身行李和衣物才来到昆明,有些人因劳累体弱,就死在了旅途之中。

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难题是缺乏机械设备,这使工程更加依赖于数以万计的劳工的手工操作。因为时间紧迫和战局恶化,最初的建设工程不得不用最原始的方法。在几乎所有的路段上,劳工们都是用自己家里带来的背篓来搬运泥土和石块。在长达959.4公里的路段上,大都用这种蚂蚁搬家似的方法。

西安当地导游怎么找 西安美女导游普及历史知识

1937年底,滇缅公路沿线近30个县的劳工约20万人被征集来到公路上。这些人中,有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因青壮年大部分都应征入伍了。这可能是世界上最奇特的一只筑路大军,这里有各种各样的民族,他们穿着用蓝色土布制作的衣服,其中只有很少的男人是壮劳力,其它都是妇女和老头以及很多很多的孩子,孩子们都带着自家的宠物:狗、鸡和长尾巴的小鹦鹉。在傣族地区,那些跟着大人来做工的孩子还带着猴子。包车游厦门

由于施工任务紧急,国民政府提出滇缅公路“先求通、后求好”的方针。严令公路沿线应征各县必须在1937年底以前开工建设,限期三个月之内先建成一条可以勉强通车的简易公路。

1938年8月底,经过20万人的艰苦努力,全中国甚至全世界瞩目的滇缅公路终于通车了。9月2日,《云南日报》发表社论,题目是《滇缅公路修完了》。当时,国统区内的几乎所有报纸都报导了这个极其鼓舞人心的消息,它也震惊了全世界。美国驻华大使在途径滇缅公路赴重庆后曾说:此次中国政府能于短期内完成此艰巨工程,次种果敢毅力与精神,实令人钦佩。且修筑滇缅路,物资条件异常缺乏,第一缺机器,第二纯系人力开辟。全靠沿途人民的艰苦耐劳精神,这种精神是全世界任何民族所不及的。

战争期间,修路的压路机就是一种大石碾子。石碾子大约有1.8米高,重量各地不等,一般都在3-5吨之间。如果采石场就在附近,人们就因地制材。但更多的是要到较远的地方去寻找石料制作。在这样的情况下,如何将石碾子弄到公路上本身就很艰难。许多石碾子都是靠劳工们推拉肩扛才从丛林和山中弄出来的。

上坡时没有多少麻烦,石碾子比较容易掌握。但是下坡时由于石碾子所产生的巨大贯性,许多恐怖的事故就发生了;那些来不及躲避的劳工们常常被失去控制的石碾子压死。偶尔也会压死一些孩子。大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种大石碾子在滇缅公路沿线已很难见到了。

从1939年到1942年的三年间,滇缅公路上一共抢运回国13000多辆汽车。有了汽车之后,司机严重缺乏的问题又突显出来。这时,旅居东南亚的华侨向祖国伸出了救援之手,当时的华侨领袖就是陈嘉庚先生。陈嘉庚是20世纪国人敬仰的华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在抗战期间为祖国做出了非凡贡献。抗战爆发后,陈嘉庚就多次捐出巨资为抗战购买物资。他还利用自己在东南亚侨界的影响力,为抗战募得大量钱款和物资,并组织大批华侨青年回祖国参战。

在得知滇缅公路急需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工之后,陈嘉庚随即与1939年2月8日发表了《南侨总会第六号通道》,号召华侨中的年轻司机和技工回国服务,与祖国同胞并肩抗战。这个通告很快就传遍了东南亚各地。当时,志愿回国服务的东南亚华侨司机和修理工总共有3192人,他们被称为“南侨机工归国服务团”。从1939年2月到1939年8月,南侨技工先后分为九批前往祖国。所有回国服务的南侨机工都在昆明的潘家湾汽车训练学校进行两个月的军事和政治培训,学习地理、政治、军事、防空等课程。

云南的路难走,以前在南洋各地就很有名。过去这些司机大都是在城市里开车。来到云南以后,特别是在滇缅公路上,华侨司机几乎要从头开始学习如何在崎岖的山区公路上开车。

滇缅公路促进了大后方交通业的繁荣。这是滇缅公路上一张非常的照片,照片中的汽车就是当年西南运输处的大卡车。当时,西南运输处有团一级的运输大队10多个,拥有汽车将近一万辆。他们主要运输军用物资,如:武器弹药、车辆机械、汽油、用品和军用被服等等,他们是滇缅公路上主要的运输力量。在这条抗战生命线上日夜奔忙的还有政府单位的数千辆卡车,以及私立运输公司甚至还有三四家人合买一辆车跑运输的。

随着大批内地的政府机构、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无数的难民撤退到大后方,昆明城迅速地发展起来,各国政府也纷纷在昆明开设领事馆,昆明这个古老平静的城市一下子变成国统区内最繁忙、最国际化的大都市。

昆明和滇缅公路沿线几乎一夜间冒出了无数家运输公司,这些公司大量购置汽车投入到繁忙的运输业务中。他们从缅甸大量进口棉纱、布匹、汽车零配件和所有能买得到的消费品运回国内,利润都相当丰厚,是商人的黄金时代。那时滇缅公路上汽车川流不息,昼夜不停地抢运物资,形成了分秒必争的极为少有的紧张运输局面。

当年在滇缅公路上行驶的车辆种类繁多,几乎所有的人都经常听到这样的术语;“三吨的雪佛兰”、“三吨的福特”、“3.5吨的道奇”、“4.5吨的大国际”等等,这些都是当年美国生产的货车。

滇缅公路的黄金时代并没有延续很长时间。从一开始,日本人就处心积虑地要把滇缅公路切断。切断了这条国际交通线,就可以断绝中国的物资供应,逼使国民政府投降。

1940年,日军占领,便以越南为基地,轰炸滇缅公路全线。为此,日军还专门成立了“滇缅路封锁委员会”。

1940年10月起。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日军共出动飞机四百多架次,轰炸这些桥梁。每次轰炸之后,驻守在桥边的工程抢修队就及时对大桥进行抢修。这些负责抢修桥梁的人很多都是当年建桥的工程技术人员。有时炸弹仍然在爆炸、空袭还没有结束,他们就开始抢修工作。

1941年1月23日,日军飞机第14次轰炸昌淦桥,并把大桥彻底炸断。为此东京的电台洋洋得意地宣称:“滇缅公路已断,三个月内无通车希望”。大后方的很多人,在日本广播中得知此事。在整个大后方,人们一下子紧张起来,国民政府交通部急电滇缅公路的工程技术人员昼夜抢修,务必尽快通车。

但是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就在交通部的急电发出后不久,接着就收到了来自大桥抢修队的电报,说滇缅公路上的车队已经再一次地越过了波涛汹涌的澜沧江,整个公路全线保持着畅通。

原来早在两个月以前,当地的工程技术人员就预计到大桥有可能被日军日益频繁的空袭彻底炸断。他们找到了一些空汽油桶,每70个空汽油桶连在一起,上面铺上木板,就成了一只简易的渡船,汽车开上去之后,用钢缆将渡船在两岸拉来拉去,直到大桥修复。

1940年日军大肆轰炸滇缅公路的时候,这张的滇缅公路的照片在西方盟国的报刊上发表了。照片上那条曲折难行的抗战之路和公路上艰难爬行的中国车队,给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人民以极大的震撼,它一下子让沐浴在和平阳光中的美国人突然体会到,饱经屈辱的中国人民居然是在这样一种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孤立无援地、顽强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战。

在1940年欧洲大战全面爆发以后,中国孤军抗战的形势出现转折。不久之后,西方盟国、特别是美国开始考虑对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援助。这就意味着会有比原来多得多的援助物资将从滇缅公路运到中国。为了更进一步地提高公路的通车能力,从1940年春起,国民政府的交通部先后向美国的美孚石油公司订购了2700吨的柏油,开始铺设从中缅边境的畹町到保山的柏油公路。当时国民政府还花巨资从美国购买了大量的压路机、碎石机、推土机、平路机和发电机用于加快工程建设。

为什么要从滇缅公路的西端修起,而不从紧邻昆明、地势较平坦的东段修起呢?因为大量的物资堆积在缅甸急需运回国,另外如果美国援助物资到来,运输量会更大。当时日本人已经对东南亚虎视眈眈,所以,先修近邻中缅边境的西段公路,先把这些物资运回国再说。

1942年3月,当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铺到龙陵的时候,人们担心的局面终于出现了。日军开始向缅甸进攻,仰光陷落,大批没有来得及运走的美国援助物资在仰光港被日军缴获。随后,日军大举向北推进,迅速打败前来保卫缅甸的中、美、英联军厦门包车返城。是年5月,日军长驱直入,攻入云南境内,迅速占领的怒江以西的广大地区。此时,花费巨资修建的滇缅公路西段的柏油路正好把怒江以西的路段铺设完毕,由于日军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工程设备都来不及撤到怒江以东,就连同西段柏油路一起全部落入敌手。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西安旅游B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n/post/26078.html发布于 2024-03-28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西安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