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内容要点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3、对联的起源与发展的主阶段: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2)对联的出现时期——五代;(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厦门导游丝绸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A、工对; B、宽对; C、流水对; D、借对;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3)词的鼎盛期:(4)词的衰落——元代以后。
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妓女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
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的真正的集大成者。
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
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
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
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
“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
二、西安旅游
古都西安位于黄河流域的关中平原,南依秦岭,北临渭河,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人类起源地和史前文化中心之一。关中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这里原野坦荡,土地肥沃,自然环境十分优越。西安就在八百里秦川中部,东西最长204公里,南北最宽116公里,全市面积9983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1066平方公里。
西安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拨400米左右,西安地区自古有“八水绕长安”之美称。市区东有灞河、西有涝河、沣河,北有泾河、渭河,另外还有黑河、石川河、零河等较大河流,其中绝大多数属黄河流域的渭河水系。
西安是世界著名古都,历史上先后有西周、秦、西汉、新莽、东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西安建都。这些王朝给古城西安留下了大量文化遗产,前人留下的名胜古迹为西安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考古资料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西安境内共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14处,其中属国家级和省级的有84处;出土文物12万余件,其中不少是稀世国宝。
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这个古老的城市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秦始皇陵兵马俑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明代古城墙是迄今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古城堡,法门寺是唯一珍藏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皇家寺庙,陕西历史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收藏最多、设施最完善先进的历史博物馆,“关中七十二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庞大,埋藏最丰富的帝王陵墓群,碑林博物馆、半坡遗址博物馆、蓝田猿人遗址、大雁塔、小雁塔、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黄帝陵、乾陵、昭陵、茂陵、西周丰镐遗址、秦阿房宫遗址、汉长安城遗址、唐大明宫遗址等,不仅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的奇珍瑰宝,也是全人类历史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安的自然景观则以与人文景观相交融为特色,秦岭山间层峦叠翠,群峰秀美,悬崖峭壁,巍峨挺拔,多名山、温泉、瀑布、峪口、溪流,川道平原田畴沃野,坦荡如既,田园秀丽,多姿多彩,间有湖沼水面,富于诗情画意,拥有西岳华山、终南山、太白山、骊山华清池、蓝田溶洞、高冠瀑布、楼观台、曲江池等风景名胜区。今天的西安,既保持了古都风韵,又焕发出现代风采。古貌新姿,交相辉映,构成西安特有的神韵风姿。改革开放后发展起来的旅游观光业,逐渐形成东线、西线、北线、南线等游览线路和日臻完备的旅游服务设施。近十几年来,包括满足游客食、宿、行、游、购、娱多种需要的综合接待能力不断提高。年接待海外旅游者能力超过120万人,年接待国内游客达千万人次以上。
西安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中部,南依秦岭,北临渭河,属于暖温带半湿润的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3℃。除了较寒冷的冬季外,其它时间都比较适合旅游。
西安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是中国东部通往西北、西南以及西亚各国的咽喉。如今铁路、公路、航空交织成网,四通八达,把西安与全国连成一体。中国四大国际空港之一的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与国内各城市开辟有100多条航线。西安已与日本东京、大阪、福冈、名古屋、广岛、新泻、韩国汉城、中国香港、澳门实现直航。西安火车站不仅是中国特等客运站之一,而且是欧亚大陆桥在中国境内重要站点;西安有公路2800多公里,有5条国道干线通过;全市拥有以市区为中心通往各旅游景点的道路40多条,其中旅游专线9条。全市拥有出租车7000多辆,用于接待海内外旅游者的大中型豪华轿车近千辆。
公交车:西安公路交通十分方便,市区南二环、东二环都已通车,许多重要旅游景区景点修筑了专门旅游道路,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出租车:全市拥有旅游出租汽车7000余辆,在机场、火车站、各宾馆、饭店、旅游地都有昼夜服务。车费按计价器打表计算,车价一般是3公里内起价费7元,之后每公里增加1.4元。
航空:西安是全国重要的航空枢纽。中国六大骨干航空公司之一的西北航空公司、中国联合航空公司西安公司和长安航空公司的总部都设在西安,以咸阳国际机场为中心,为古城西安建起了一条联接五大洲的空中纽带。现已开辟西安飞往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及各省会、自治区首府,以及桂林、深圳、珠海、汕头、三亚、青岛、厦门、洛阳、黄山、延安、汉中、兰州、嘉峪关、银川、合肥、南昌、武汉、宜昌、重庆、黄山、大同、义乌、榆林等60多个城市的80多条航线,通航里程6万多公里。同时还开辟了西安至香港、澳门,西安至日本名古屋、广岛、福冈、新泻6条出境航线。
陕西境内有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和延安、榆林、汉中、安康5个机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我国西北腹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设备最好,最为繁忙的现代化航空港。咸阳机场位于西安市西北方向,经机场专用线至西安市中心47公里,有机场高速公路连通,1小时可达,从西安市区乘出租车去咸阳国际机场需花费80-100元左右。机场至西安市区的班车终点为西稍门民航售票处,发车时间为各航班抵港后20分钟,票价每人15元。
铁路:西安是中国华北、华东、中南、中原沟通西南、西北地区的铁路交通枢纽,陇海铁路穿境而过。东有西(安)候(马)线,西北与宝(鸡)天(水)线、兰(州)新(疆)线相接,西南与宝(鸡)成(都)线相连,境内有西(安)延(安)线、西(安)韩(城)线、西(安)余(下)线、咸(阳)铜(川)线等铁路网络。正在修建的有西安至安康、西安至包头、西安至平凉的铁路。
西安火车站距市中心6公里,交通十分方便。每天有110列火车进出西安站,从西安始发的列车有37列,日客流量达三万人次。
长途客运:西安市公路总里程2910公里,有北京至昆明108线、包头至南宁210线、西安至银川211线、连云港至天水310线、上海至伊宁312线等5条国道和12条省道穿越西安境内,使西安与国内省内各地相连,形成了以西安市区为中心的米字形公路网络。高等级公路4条,东有西(安)渭(南)高速公路伸向潼关,西有西(安)宝(鸡)一级公路,北有西(安)铜(川)一级公路和机场汽车专用公路。
★兵马俑:始皇陵的从葬坑,位于秦始皇陵东侧约1公里半处,发现于1974年,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一号坑是当地农民打井时发现的,后经钻探又先后发现二、三号坑,其中一号坑最大,面积达14260平方米。三个坑共发掘出700多件陶俑、100多乘战车、400多匹陶马、10万多件兵器。陶俑身高在1米75至1米85之间,根据装束、神态、发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将军俑,武士俑,车士俑等。坑内还出土有剑、矛、戟、弯刀等青铜兵器,虽然埋在土里两千多年,依然刀锋锐利,闪闪发光,可以视为世界冶金史上的奇迹。秦始皇兵马俑规模宏大,场面威武,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目前展出的大部分为一号坑中的兵马俑,由于保护技术有限,已回埋4000余,只展出1000多个。
门票:90元(12月、1月、2月为淡季,65元)
交通指引:火车站门口乘306路(游7)可直达,票价5元
★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东附近,背靠骊山,面对渭水。据《史记》记载:秦始皇13岁即位(前247年)就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园,直到死时(前210年)历时37年。为造秦陵,当时征发了所谓的罪人达70余万之众。远看秦始皇陵墓似一座小山,其实是座封土丘。整座陵墓栽满了石榴树。墓高47米,周长1410米,顶部平坦,若沿着台阶可登上陵顶。
交通指引:火车站东侧乘绿色的306路旅游专线大巴士
★华清池:位于西安临潼县骊山北麓。相传西周的周幽王曾在这里建离宫。秦、汉、隋各代先后重加修建,到了唐代又数次增建,名曰汤泉宫,后改名温泉宫。到了唐玄宗时又大兴土木,治汤井为池,环山列宫殿,此时才称华清宫。因宫在温泉上面,所以也称华清池。唐代华清池是帝王妃嫔游宴的行宫,每年十月到此,年终返回。据记载,唐玄宗从开元二年(714年)到天宝十四年(755年)的41年时间里,先后来此达36次之多。
交通指引:火车站东侧坐306和307路公交车(30分钟可到),平均10分钟一趟,途经华清池、秦陵、兵马俑各处
★大慈恩寺和大雁塔:位于西安市城南3公里处。观二十二年(648),太子李治为其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在隋代原无漏寺旧址重建。建成后,剃度僧众300,礼请50主持,并请玄奘法师由弘福寺迁居此寺,专建译经院供其使用。永徽三年(652),玄奘法师奏请在寺内建塔,即今之大雁塔。唐末因战乱而衰微。五代后唐长兴年间,西京留守安重霸普事修葺,宋熙宁年间又遭火灾。明代秦王藩府虽予修善,规模已远非旧观。近年来,此寺经全面维修加固。如今寺内沿寺中轴线上有殿五间,内有释迦佛及十八罗汉塑像,后有经堂,两侧为厢廊。大雁塔,是唐高宗为安置玄奘由印度带回的佛经而建造的。初时只有五层,武则天时增为十层,后遭兵毁。现为七层,高64米,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塔呈方锥形,各层均用砖砌,塔身为仿木结构,具有印度佛教建筑色彩。
门票:淡季20元,旺季25元。(登塔需另加20元)
交通指引:5路、19路、21路、610路公交车
★西安古城墙:明太祖朱元璋洪武三年(公元一三七零年)在隋、唐都皇城的遗存上历经八年扩建而成的。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而又保存完整的古代城池建筑,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交通指引:火车站乘5路,611路车等
★钟鼓楼广场:钟楼位于西安市内中心,东西南北四条大街的交汇处。创建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原在广济街口明万历十年(1582年)移与现址。楼上悬以古钟,古时用于报时,故名。鼓楼位于钟鼓楼西侧,与东侧钟楼遥相互应,楼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是一座古典型式的建筑物,楼建于基座中心,共高33米,结构为重檐,三滴水式;三层楼层次分明,宏伟壮观。古时楼内挂鼓一面,傍晚击鼓报时,故名。现钟鼓楼之间一带已开辟成钟鼓楼广场,合成为市中心观光游览区。
门票:淡季各20元;旅游旺季各为30元,连票50元
交通指引:1、6、8、11、45路公交车
★西安碑林:在西安三学街西安碑林博物馆内,始建于北宋哲宗年间(公元1090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碑林现有7个大型陈列室、8座游廊和8座碑亭,收藏了从汉代到清代的碑石共2300多方,现展出的碑石达1000余方,其中多数是唐人所刻。在这里,你不仅可以欣赏到篆、隶、草、行等各种书体,还有机会一睹欧阳洵、颜真卿、柳公权等书法家的亲笔刻石,以及王羲之、苏轼等名家的墨宝。
交通指引:14、402、239路公交车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的法门镇。距西安百余公里,是我国境内安置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的著名寺院,始创于东汉。原寺规模很大,唐时有僧人 500余。寺内有一座八棱十三层宝塔,为仿木结构建筑形式,每层有出檐斗拱,纹饰华丽。塔底还有题额,分别为“真身宝塔”、“美阳重镇”、“舍利飞露”、“浮图耀日”等字。塔因年久失修,于1981年8月塔身半壁倒塌。1987年,国家重建法门寺塔,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地宫。地宫内珍宝之多,令人目眩。
门票:35元(两人以上可以买学生票)
交通:从西安玉祥门外的潘家村汽车站乘坐开往扶风的旅游车可直达,车费12元。
★骊山:位于西安市临潼县城南,距西安25公里,系秦岭支脉。东西绵亘10公里,海拔1000米左右。骊山古时曾叫蓝田山。骊山的得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这里曾为古骊戎国所在地,所以称其骊山;又一说是远望山势如同一匹黑色骏马,故名骊山。山上树木茂盛,松柏苍翠。山腰有老君殿,系唐华清宫朝元阁遗址。宋杜常曾写诗对此作了生动的描写:“行尽江南数十程,晚风残月入华清。朝元阁上西风急,都入长杨作雨声。”唐玄宗信奉道教,朝元阁是他敬奉老子的地方,殿内原有老子石刻像,据说是出自唐代名雕塑家元伽儿之手。现保存在西安碑林。朝元阁的东侧,即华清宫长生殿的所在。门票:30元
交通:西安火车站乘306或307路公交车,也可在参观完华清池后步行即到
在西安还有许多文物商店,可以买到兵马俑复制品、唐三彩等仿古工艺品,以及剪纸、布艺等民间手工艺品。西安的旅游商品独具风格,工艺美术品以古色古香,典雅华贵,造型优美,技艺精湛著称,仿秦制品、仿唐三彩、仿古青铜器制作纯依古法,形象逼真,此外,历代名家书法手迹碑帖、瓦当拓片、秦绣、工艺瓷器、漆器、玉雕、景泰蓝、剪纸、皮影、唐壁画摹本、户县农民画等均名闻遐迩。土特产如下:
西凤酒:西凤酒产于位于关中西部的凤翔县,故称西凤酒。据史书记载,唐代西凤酒就有“甘泉佳酿,清冽醇馥”之美名,当地人常说“东湖柳,柳林酒”。西凤酒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糖和矿物质,兼有养气血,润肺等药用功能,是人们喜爱的佳品。
稠酒:西安稠酒是西安特有的古老名酒,酿造历史悠久,先秦称“醪醴”,北魏称“白醪酒”。唐代时酿造工艺得到发展,稠酒质量不断提高,成为人们喜爱的饮品,相传“李白斗酒诗百篇”所饮即为稠酒。
临潼石榴:石榴相传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引进中国的。石榴是水果中的佳品,分酸、甜两种,不论是酸或是甜,临潼石榴均皮红个大,皮薄籽满,色泽鲜艳,味美可口。石榴花火红艳丽,芬芳宜人,被选为西安市花。
临潼火晶柿子:火晶柿子是临潼有名的特产,因果实色红似火、果面光泽如水晶而得名。火晶柿子果实扁圆、个小色红、晶莹光亮、皮薄无核,肉丰蜜甜,吃起来凉甜爽口,甜而不腻,味道极佳,且果皮极易剥离。
陕北大红枣:陕北大红枣主要产于黄河沿岸,它以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醇、油性大闻名于世。
中华猕猴桃:中华猕猴桃是中国特有的藤本果种。本草纲目记载:因“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其名”。中华猕猴桃呈椭圆形,小似核桃,大如鹅卵,皮色褐绿,内瓤翠绿,清香酸甜,营养价值较高,被誉为“水果之王”。
陕西板栗:板栗是一种大众喜食的果品,与李、杏、桃、枣并列为五果。它以味美香甜,个大色润,颗粒饱满,肉质细腻,营养丰富,易剥离,耐贮存而著名。
商州核桃:核桃又名胡桃,世界四大干果之一。核桃营养价值高,富含脂肪、蛋白质、糖类等多种营养成分,是加工糖品糕点、高级食品的优质佐料。核桃还具有一定药用功能,常食可降低人体血中胆固醇含量,补肾固精,温肺定喘,补脑健神,尤其对干裂性和角化性的皮肤、早老皱纹、脱发等症疗效更佳。
陕西党参:陕西党参俗称“西党”,以根条肥大,粗实,纹多,味甜而著名。党参是极佳补品,生津液,活内伤,健脾胃,对妇女血崩等病疗效极佳。
绞股蓝:绞股蓝属葫芦科多年生落叶藤本植物,是平利县中高山区的一种特产野草,它含有人参皂甙成份,可分离出50多种绞股蓝皂甙,享有“人参草”之美称。绞股蓝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理作用,能隆血压,抑制癌细胞,抗衰老,解疲劳,促睡眠等功效,常期服用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
陕西青茶:陕西绿茶统称“陕青”,栽培历史悠久,茶叶柔嫩,含芒香油多,具有条索匀整,色泽绿润,水色清澈,饮入口中鲜爽香醇,回味甘纯的特点,又因其具有多种医药功效而称为名优佳品。
洋县黑米和香米:洋县生产的黑米,香米和寸米号称餐中“三珍”,是馈赠亲友和招待贵宾的佳品。黑米黑里透紫,核心为白色,大小如普通大米,只是稍扁一些。黑米含蛋白质和脂类高于一般大米,氨基酸含量量更高,有明目活血,滋阴养肾,健脾暖肝,延年益寿的药用功能。香米呈白色透明状,做米饭浓香四溢,久放不馊。
德懋恭水晶饼:水晶饼是古城西安名特风味食品,因其馅晶莹透亮犹如水晶而得名,其成品小巧玲珑,皮酥馅足,滋润适口,层次分明,油多不腻,尤以其浓郁的玫瑰和橘饼清香使人见即想食。
三原蓼花糖:蓼花糖是三原县传统名贵食品,原名“僚(好)花糖”,已有400多年生产历史。据说,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来西安时,对地方官员奉献给她的僚花糖大加赞赏。她见糖的形状酷似蓼花,便饶有兴趣的说了出来,后来人们便选用“僚”的谐音,改称为蓼花糖。
秦椒:秦椒是辣椒中的佳品,素有“椒中之王”的美称,具有颜色鲜红,辣味浓郁,体形纤长,肉厚油大,表面皱纹均匀等特点。
饺子宴:饺子宴采用蒸、煮、煎、炸、烤的操作方法,制成咸、鲜、麻、辣、酸、甜及糖醋、鱼香、香酥等不同的口味。除一般的四季鲜菜、鲜肉,还有鱼翅、燕窝、海参、猴头、发菜、鱿鱼等山珍海味,也有黑米,桃仁柿子等土特产,深受国内外宾客的欢迎。
长安八景宴:长安八景宴是西安市新创制的一组名肴,以“长安八景”为背景设计,或把“八景”胜迹呈现于餐盘,或以胜迹所在地物产烹制菜肴,或将胜迹典故传说寓于佳馔之上,使赴宴者品美味之余还能览胜景,增添情趣。
羊肉泡馍:羊肉泡馍是西安有名的清真小吃,吃法讲究,顾客先将面饼掰成小块,越小越好,然后入到大碗里,由厨师将熟羊肉切成片放在馍上,再配以粉丝,豆腐干,木耳等配料,放在肉汤锅中加热,要求以馍的大小和多少定汤,使原汤入馍,再加上糖蒜、辣酱、香菜即可食用,吃时不宜乱搅。
葫芦头:猪大肠脂厚形似葫芦,故名“葫芦头”。用其制汤并加馍,吃起来汤酽味醇,鲜香适中,是一种高饱和脂肪酸,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如加入海味,可增加蛋白质的含量。
老童家腊羊肉:腊羊肉是西安的著名小吃,羊肉除富含蛋白质、脂肪外,还有去火、开胃、增进食欲、补肾助阳的作用。相传1900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皇帝逃难来西安,品尝了老童家腊羊肉后大加赞赏,命邢庭维手书“辇止坡”悬于门口,从此老童家腊羊肉闻名遐迩,近百年来长盛不衰。
长安葫芦鸡:葫芦鸡是西安传统的风味食品,号称长安第一味。葫芦鸡用整个短腿倭鸡制成,“色泽金红,皮酥肉嫩,筷到骨脱”,营养丰富。
岐山臊子面:臊子面是陕西关中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面食,其中历史悠久的岐山臊子面以薄、筋、光、酸、嫩、香著名,特点是面条筋道,臊子鲜香,麻辣爽口,老幼皆宜。
灌汤包子:灌汤包子是西安有名的风味小吃。蒸熟的灌汤包子形似软缎灯笼罩,馅成球,汤浮馅,皮薄,馅嫩,汤鲜。
金线油塔:金线油塔是古城西安的一种传统名贵小吃。它层多丝细,松绵不腻,其形状“提起似金线,放下像松塔”,故而得各。
石子馍:石子馍是陕西关中地区流行的风味食品,因其是将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烙制成的,故而得名,又称砂子馍、饽,油酥咸香,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具有携带方便、经久耐贮的特点。
西安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受中国古代帝都传统文化影响极深,成为文明礼仪之邦,秦风唐韵之乡,民风淳朴,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人,在衣、食、住、娱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人们将这些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习俗概括为“十大怪”。这一说法有好几种,其中较为流行的是:面条像腰带(因其长而宽),锅盔像锅盖(因其大而厚),辣子是道菜(因把油泼辣子当菜吃),泡馍大碗卖(因其盛馍是大海碗),碗盆难分开(因碗奇大似盆),手帕头上戴(关中农村妇女特别是老年妇女常年手帕顶在头上),房子半边盖(因房子为一边淌水的厦房),姑娘不对外(因关中地理位置和生活方面的条件较为优越,农村姑娘不嫁外地),有凳不坐蹲起来(因习惯成自然),唱戏吼起来(因秦腔音调高昂、粗壮、豪放)。这种生活方式与习俗,表现出西安关中人的质朴、粗犷和豪爽。
西安民俗风情还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和传统体育活动中。从剪纸、玉雕等民间工艺,到景泰蓝、唐三彩等朝贡用品;从热闹欢腾的社火,热情高昂的秦腔,到千姿百态的皮影,欢快淋漓的腰鼓,既可领略古代帝都传统文化的风采,又能窥视西北黄土风情的神韵。
西安作为一座国际化的旅游城市,供旅游观光者休息娱乐的地方自然很多。除了一般城市都有的歌舞厅、保龄球馆、美食娱乐城外,比较有特色的地方有白庙游泳场、省射击场、西安北方乐园、沣峪广新园民族村、未央湖旅游度假区、西安渭水园温泉度假村等。还有新建成的大雁塔北广场,这里有全亚洲最大的音乐喷泉,游客来这里逛逛一定会尽兴而归。
周六,日以及节假日:10:00、12:00、14:00、16:00、18:00、20:00。
西安离华山距离不远,去到西安之后,可顺道一览华山只险。
第 1天大慈恩寺-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安碑林-西安古城墙-钟楼、鼓楼
乘610路空调旅游专线车依次游览“西安的象征”--大雁塔、“给我一天,还你千年”的陕西历史博物馆、书法石刻艺术的宝库--西安碑林,逛书院门古文化街,登古城墙、钟/鼓楼,品尝西安特有的羊肉泡馍。厦门导游资格
参加西线一日游,游女皇武则天与唐高宗李治的合葬墓--乾陵和因藏有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而轰动世界的法门寺,晚上返回西安住宿。
第 3天秦始皇陵-兵马俑-华清池-西安半坡遗址
游览东线(游此线若跟旅游团走,斩得厉害,开销起码多一倍。建议在火车站乘307路公交大巴,走高速公路直达东线各景点,往返车费15元)上午参观“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午后游华清池并洗温泉浴,黄昏时返回西安,若有时间可去著名的半坡遗址参观。
三、导游词的对联
1、我们现在来到了孟姜女庙的前殿。在门前两边的廊柱上,
2、了山海关和孟姜女庙一带的自然风光,
3、可以算上是天下一奇。它的上联用了七个“朝”,下联用了七个“长”:
4、这样一副楹联,猛一看,还真让人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怎样去念。其实,只要我们厦门水头包车
5、掌握了我国古文通假字一字多音、
6、多不同的读法。读这副楹联的时候,请注意,“朝”有“潮”(cháo
7、“朝”(zhāo)——朝阳的“朝”、今朝明朝的“朝”这样二音二义;“长”有涨(zhǎnɡ)
8、——涨潮的涨,“常(chánɡ)——经常的“常”,长(chánɡ)——长短的长,这样二音三
9、义。现在,我给大家念这十多种读法。我先念三三四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