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秦始皇兵马俑导游解说
1、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来到陕西省西安市参观这个具有历史意义的遗址。在这些游客中,很多人都会选择跟随兵马俑导游的解说,了解更多关于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2、兵马俑导游通常会在游客到达兵马俑博物馆之前,先进行一些简要的介绍。他们会指着地图,给游客展示兵马俑的规模和分布情况。然后,他们会介绍兵马俑的历史背景,让游客更好地了解秦始皇统一六国的历史和背景。
3、在进入兵马俑展览区后,兵马俑导游会带领游客逐一参观兵马俑的各个展览区。他们会详细介绍每个展览区的内容和历史背景,让游客更好地理解兵马俑的文化内涵。例如,他们会介绍兵马俑的造型和制作过程,以及每个兵马俑的重要性和意义。他们还会告诉游客关于秦始皇和他的统一六国的历史,以及兵马俑在中国古代的文化和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4、兵马俑导游除了介绍历史和文化背景外,还会向游客展示一些有趣的细节和技巧。他们会指着兵马俑上的一些细节,例如头发的造型和装饰,以及武器和盔甲的制作工艺。他们还会向游客展示一些技巧,例如如何辨别不同种类的兵马俑,以及如何区分正规兵马和非正规兵马。
5、在整个导游过程中,兵马俑导游会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和方式,与游客互动,让游客更好地参与到解说中来。他们还会回答游客的问题,为游客提供更多的信息和知识,让游客对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
6、总之,兵马俑导游是兵马俑参观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们通过生动有趣的解说,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兵马俑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提高游客的文化素质和历史意识。
二、秦兵马俑是谁发现的邱莺莺厦门导游
问题一:秦兵马俑的发现人是谁?打井队与“瓦盆爷”
1974年,当喧闹的春天又一次来到骊山脚下的时候,西杨村一年一度的打井工程开始了。这天,生产队长杨培彦和副队长杨文学,来到村子西南边柿园一角的西崖畔上。他们一会儿望望骊山的峪口,一会儿又环顾周围的地形。用镢头在一块长满刺蓟的地面上,画了一个大圆圈,这是为了队上打井所确定的井口位置。
第二天,以杨全义为组长的6个青壮年劳力,就在画圆圈的地点开挖了。
工程一开始挺顺利的,可是想不到两天之后就遇到了坚硬得像石头一样的土层;当挖到约3米左右的时候,又出现了一层厚厚的红土。在3米深的土层下面突然出现红土,这简直不可思议。农民猜测说:“这莫不是先辈手里的一个砖瓦窑吧?”
第5天,更奇异的景象出现了。正在抡着镢头的杨志发,忽然在靠井筒西壁的脚下,发现了一个圆口形的陶器。“啊,一个瓦罐!”他惊叫了一声。
最后挖出来的根本不是一个瓦罐,而是一个“瓦盆爷”。用普通话说,就是挖出了一个陶制的神像。
“西杨村挖出了神像”的消息,在方圆村子不胫而走,人们纷纷前来围观。年轻人打趣地说:“这可真应了1958年的那首民歌,挖到龙王爷的水晶殿上了。”老年人横看竖看说:“这一定是地下的十八罗汉!”……
正在大家为这刚出土的“瓦盆爷”闹得满天神佛的时候,公社一个叫房树民的水保员前来检查打井。
“怎么你们这口井打了这么多的日子,还没有打出水来?”水保员问。
“你看,我们打出了这么个玩艺。”干部社员指着一个俑头给他看。
“啊,这是什么?”水保员开始也愣住了。但他在仔细观察了一下打井的现场后,很快地叮嘱说:“这个井暂时不能再打了。”
“你们看,这些方砖不是和始皇陵附近出土的秦砖一模一样吗!”这个略具考古知识的水保员,第一次把这些陶俑和5里之外的秦始皇陵联系在一起了。
接到水保员的电话后,县文化馆的3位同志当即飞车赶来。有一个约40岁左右的,名叫赵康民,就是专管文物的。他仔细地查看了这些“瓦盆爷”后,果断地说:“什么瓦盆爷,很可能是国宝!”说着,他取出自己随身带来的一叠麻纸,细心地将比较完好的俑头、俑身和俑腿全部包扎了起来,放上车子。然后嘱咐干部、社员,要他们用萝筛将井口旁那堆混有陶俑碎片的红土,全部筛过一遍,以便将每一块碎片都收集起来,连同弩机箭镞随后一并送交县文化馆。始而好奇、继而高兴的社员们,在送赵康民回县的时候,禁不住纷纷问道:“这些玩艺是不是秦代的呢?”赵康民兴奋地说:“现在还很难说。如果是秦代的话,那就是千金难买!”
第二天,装满6架子车的陶俑碎片,到了临潼县文化馆。于是,全世界所有博物馆都罕见的第一批特大陶俑的修复工作,就在著名的骊山华清池旁这个小小的文化馆陈列室的一角开始了。
把一块块碎片找到一起,按照原来的茬口用树脂胶又将它粘合起来,即使是姑娘的绣花也不能比它更细致。这位年轻的考古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摸索着,细心地工作着,他要用自己的双手把文物修复,待弄清个究竟后,再具文上报。就这样,使得这个重大文物发现的消息,在两个多月的时间内,还不为外间所知。
就在这期间,一个在中国新闻社工作的、名叫蔺安稳的记者,回到家乡临潼县来探亲。这样,赵康民惨淡经营、不为外间所知的修复工作,进入了这个记者的视线。
“啊,这么重大的发现,为什么不上报?”记者望着一个初步修理好了的铠甲俑和两个短褐俑问道。
“连我自己还没有完全弄清它,该怎么上报?”年经的考古人员也不无道理。
6月24日,蔺安稳探亲假满回京。第二天,......>>
问题二:秦始皇兵马俑是谁发现的,在什么时候?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时隔30年,依然有多种不一的说法。兵马俑博物馆一位女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人们比较认可的兵马俑发现者就是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杨志发,当记者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时,没想到被他摇头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嘟囔着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当地其他农民竞相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议,与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应,不过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币。尽管老杨要收钱,可要与他合影的游客仍然不少。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除了克林顿接见过他,曰本NHK电视台还曾把他请到曰本,专门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如今变得有些不安。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三:秦兵马俑是谁最先发现的? 1974年,陕西省临潼区下和村杨培彦、杨文学、杨新满等几位农民打井时,意外地发现了震惊世界的兵马俑。
问题四:秦兵马俑是谁发现的 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在参观兵马俑时,说了一句话:“兵马俑很了不起,发现兵马俑的人也了不起。”到兵马俑参观的外国元首有很多,但是像克林顿这样指名道姓要见发现人还是头一次。于是,当年兵马俑发现人之一的杨志发有幸见到了克林顿。关于兵马俑的发现人问题,时隔30年,依然有多种不一的说法。兵马俑博物馆一位女讲解员告诉记者,“这么多年来,人们比较认可的兵马俑发现者就是西杨村的农民杨志发。杨志发,当记者提出要对他进行采访时,没想到被他摇头拒绝。问他为什么不接受采访,老人家只嘟囔着说了一个字:“烦”。究竟是什么让这位老人如此烦心呢?显然当地其他农民竞相争夺发现权让他感到了不快。有人提议,与他一起照相。他一口答应,不过照一次相,要收50元人民币。尽管老杨要收钱,可要与他合影的游客仍然不少。记者从侧面了解到,除了克林顿接见过他,曰本NHK电视台还曾把他请到曰本,专门讲述当年发现兵马俑的过程。但由于其他农民对发现人的异议,让这位整天坐在博物馆商品部悠闲地签名售书的老人如今变得有些不安。希望对你有帮助
问题五:是谁先发现的兵马俑?“秦俑”最早报道者:兵马俑的发现应该是创造性劳动
世界第八奇迹――秦始皇兵马俑在尘封两千年之后破土而出再现人间,至今已整整31载。然而,围绕“兵马俑发现权”的资格认定,当年打井的几名陕西临潼农民却踏上一条旷日持久的索权之路。2003年12月,当年的农民之一杨新满代表9名“秦俑发现人”,联名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递交了一份《关于‘秦兵马俑发现人’资格认定的申请报告》,要求该馆颁发证书,确认包括他在内的9名农民对秦兵马俑的“发现权”。
然而,陕西文物部门对此事却始终保持沉默。当地文物部门驳回几名打井农民索要发现权的理由是――《文物法》对具体个人的表彰,只有当他在文物的捐献、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时,才给予文物研究员或其他称号。
正当他们与当地文物部门就发现权一事陷入争论僵局之时,此事日前再掀轩然***。原临潼文化馆馆长赵康民从幕后走出,并坚称:“我才是兵马俑的发现人,因为是我第一个认识到兵马俑的历史价值。”
几年来,对于外界纷纷扰扰的“兵马俑发现权”之争,70多岁的文物工作者、原临潼文化馆馆长赵康民始终躲在幕后。在他看来,几个当年的打井农民对于“兵马俑发现权”的索要,“简直是一种滑稽”。
“我才是发现人,而且是唯一的。”赵康民对此显得底气十足。他认为,没有人会对他是第一个认识到兵马俑的历史文物价值的人而提出非议,所以赵康民坚信自己才是兵马俑的真正发现人,因为《辞海》对于“发现”一词的定义是――经过研究、探索等,看到前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如:牛顿发现万有引力。
赵康民认为,上世纪70年代,9个打井农民只能说当初是看到了兵马俑,但并没有将其当一回事。
直到兵马俑被挖出45天后,这些被农民肆意处置的文物出现在临潼文化馆工作的赵康民眼前,他惊呆了,马上组织社员收捡散失的陶俑碎片,同时去废品收购站把被农民卖掉的碎片作价收回。他又带领社员用铁筛子把井土全部过筛,许多残砖、陶片,包括陶俑的手指、耳朵等都被筛了出来,之后他让社员们把破碎瓦片装了满满3架子车,拉到文化馆。
赵康民把这些陶俑残体碎片作了初步整理,意识到这里面大有文章,便亲自到井旁扩大发掘。此后,赵康民整天在文化馆的文物修复室里忙碌,仔细清理这些缺胳膊少腿的陶俑,像绣花似地进行拼对、粘接,先后修复出两件完好的武士陶俑。“在我的手里,粉身碎骨的陶俑就这样复原了。”赵康民自豪地说。
赵康民回忆,1986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在考察时看到修复的秦俑,曾对赵康民说:“你给国家立了大功。”赵康民说:“那是农民打井时发现的,让我碰上了。”谷牧副总理说:“不对,农民打井打出来了,他们不认识。你碰上了,认识了,你有功嘛。让我碰上了,我就不认识,我也就无功嘛。”
“对发现权索要的真正动机是利益的驱动。”赵康民认为,目前“秦俑热”一浪高过一浪,历久不衰,这也正是31年前原本不成问题的“发现权”在这几年却成了焦点的根本所在。
在这股“秦俑热”大潮中,在兵马俑博物馆开设旅游商店的一个年轻经理,想出了一个绝招吸引游客。他把当年打井时最早挖到陶俑的农民杨志发请到商店,作为“特邀嘉宾”,并私自刻制了一方“世界第八奇迹发现人”的印章,让杨志发专为顾客签名盖章售书。杨志发因此出了名,还曾与美国总统克林顿合影留念。
签名不是免费的,是有偿的。商店扣除利润后,杨志发每月能有上千元的收入。受到启发,兵马俑博物馆周围顿时出现了多名“兵马俑发现人”。赵康民告诉记者,高......>>
问题六:秦兵马俑的发现人是谁兵马俑的所在地西安临潼区西杨村有个农民叫杨志发。
1974年当时还是生产队,当年天旱,他和几个社员负责打井抗旱,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有几个泥做的人头,他们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出于好奇而带回村里,村民看了,有的说挖出了鬼,有的说是挖出了当年的城隍庙,迷信的村民给城隍烧香膜拜,有的不知是凶是吉心中惶惶,有的人家里死了人埋怨杨志发触犯了了神灵,要杨志发充当孝子,披麻带孝乞求神灵赦免。这样搞了一阵子,杨志发害怕了,为了避免人们的责难,他跑到山上躲子起来。
挖出泥人头的事后来传到一个记者的耳躲里,这位记者蹬着自行车到这条村里进行实地观看,并带走了两个陶俑。其实他也不懂这是什么东西,仅据他的知识找到了县文化馆的熟人研究。文化馆开始重视这一发现,从而逐级上报到北京。北京博场馆很重视这一发现,专门派人到现场,最后带走了几车陶俑进了京,经过多方考证证实这是秦俑,从而轰动了世界。
问题七:秦兵马俑的真正主人是谁 1974年,西安临潼县西杨村发现了一座举世罕见的秦代兵马俑坑。经过仔细勘探和研究,认定俑坑是秦始皇陵墓的陪葬,而俑坑中这些按照真人大小塑造的陶俑,正是当年跟随秦始皇征战四方、统一六国的神勇之军。然而,一个叫做陈景元的人却不同意这个观点,他对兵马俑属于秦始皇提出了种种质疑。
那么,在他心中,谁才是兵马俑的真正主人呢?
质疑一俑坑离秦陵那么远,是秦始皇的吗?
那是1974年11月初,陈景元到南京博物馆办事,博物馆的同志把发现兵马俑的消息告诉了陈景元。一直对秦陵抱有浓厚兴趣的陈景元特意跑到西安进行考察。
陈景元是建筑学方面的一名普通学者,退休前在江苏省国土局工作。在兵马俑发掘现场考古队员的帐篷里,陈景元幸运地见到了当年兵马俑考古队队长、秦始皇兵马俑前任馆长袁仲一教授,然而,陈景元和袁仲一在学术观点上的分歧也正是从这次会面开始的。
陈景元在这次西安考察当中发现了一个重大疑点:从秦始皇陵到俑坑最近也要1.5公里,如果再加上俑坑本身的宽度,这个距离还要远一些。从常理上讲,谁会把陪葬坑放在这么远的一个位置上呢?骊山是块风水宝地,除了秦陵外,周边经常会发现其他墓葬。既然这一带墓葬密度相对较大,怎么敢肯定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
他把这些疑问写出来转给考古队,希望得到信服的解释,然而没有得到回信。
那么为什么袁仲一一直没有回信呢厦门自由行导游?其实,在袁仲一看来,他和陈景元初次见面时就已经回答了陈景元的疑问。袁仲一说,秦陵范围广阔,除地宫之外,还环绕有内城和外城。兵马俑虽然在外城之外,与秦陵貌似很远,但从面积看,它们的距离是合乎比例的。对于这个解释,陈景元仍不甘心。终于,他又发现了几条有力的证据。
质疑二秦始皇为什么放着铁兵器不用,而选择落后的青铜兵器陪葬?
在兵马俑1号和2号坑,大量的步卒围绕着战车排成一列列整齐的大小方阵,陈景元由此推断,战车是这支部队的主力。
然而,自殷周以来直至春秋时期,随着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车战的弱点逐渐暴露,常常是顾得了左边顾不了右边。那么,秦始皇还会在交战时大量使用落后的战车吗?
陈景元指出,秦始皇当政以后,连年的战争迫使他对军队结构进行了优化调整,大量采用骑兵和步兵相配合,使之更加轻便,易于作战。从这点判断,兵马俑坑中的那支部队应该不是秦始皇的军队,它的年代肯定更早一些。
对于此,袁仲一认为,不能因为俑坑中出现战车就否定它属于秦始皇。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说秦国取缔了战车。战车虽然有它的局限性,但两军交战时,它在速度和冲击力上的优势是步兵和骑兵无法比拟的。兵马俑坑的军阵,正是战车、骑兵和步兵有机组合的典范。厦门通勤包车
陈景元显然并不同意这个解释,他又指出了另一个疑点:俑坑中发现了很多笨重的青铜兵器,秦始皇这样一位善于征战、统一六国的国君,会放着先进的铁兵器不用而去选择落后、笨重的青铜兵器陪葬吗?这显然有悖于常理。
对于这一观点,袁仲一认为,铁兵器代替铜兵器是有一个过程的,因为冶炼技术的普及需要一定时间。所以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秦代出土的兵器基本上是铜兵器,铁兵器极少,整个秦陵也只出土了两三件,以此认为铁兵器代替铜兵器与实际情况不符。
质疑三秦始皇的强者之师,竟然连头盔都不戴?
陈景元的质疑仍没结束:秦始皇的军队既然是一支能统一六国的强者之师,在装备上也应该是一流的,然而,俑坑里的这些兵俑没有任何头盔保护。难以想象,这种简陋的武装能在近距离厮杀的战场上获取胜利。
的确,在秦陵附近考古人员发现了一个石铠甲坑。从已经拼合起来的石盔石甲,我们似乎看到了秦国军队的威武英姿。奇怪的是,既然秦国军队配有头盔,那兵俑为什么没一个人戴呢?
袁仲一认为,秦人出身于......>>
问题八:谁最先发现的秦陵兵马俑?兵马俑一号坑是1974年3月临潼县晏寨乡西杨村民在陵坑东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的。1976年通过钻探,在一号坑北侧20和25米处分别发现了二、三号坑。这一发现震惊中外。为了妥善保护这些罕见的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文物。1975年国务院批准在一号坑原址上建一座占地16300平方米的博物馆,1979年国庆节正式对外开放。
问题九:请问秦陵兵马俑的第一发现人究竟是谁?秦兵马俑发现人的种种说法
被称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我们是2005年 11月29日从延安回来以后看的。我十年前到这里看过,当时设备还很简单,现在修起楼房,建好了展出大厅。不愧为世界八大奇迹的气魄。秦兵马俑据《史记》记载曾动用七十多万人花了37年的时间建造。从这个数字看就非同小可。它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它的发现还有一个小故事:
据我们的导游小吕说,兵马俑的所在地西安临潼区西杨村有个农民叫杨志发。1974年当时还是生产队,当年天旱,他和几个社员负责打井抗旱,在打井的过程中发现地下有几个泥做的人头,他们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出于好奇而带回村里,村民看了,有的说挖出了鬼,有的说是挖出了当年的城隍庙,迷信的村民给城隍烧香膜拜,有的不知是凶是吉心中惶惶,有的人家里死了人埋怨杨志发触犯了了神灵,要杨志发充当孝子,披麻带孝乞求神灵赦免。这样搞了一阵子,杨志发害怕了,为了避免人们的责难,他跑到山上躲子起来。
挖出泥人头的事后来传到一个记者的耳躲里,这位记者蹬着自行车到这条村里进行实地观看,并带走了两个陶俑。其实他也不懂这是什么东西,仅据他的知识找到了县文化馆的熟人研究。文化馆开始重视这一发现,从而逐级上报到北京。北京博场馆很重视这一发现,专门派人到现场,最后带走了几车陶俑进了京,经过多方考证证实这是秦俑,从而轰动了世界。有一年英国女皇访华,到西安时安排参观兵马俑,女皇提出接见兵马俑的发现者,有关部门找到了杨志发见了女皇,女皇请他签字留念,当时杨志发大字不懂一个,便在纸上按了个手印。后来当地领导找了有名的书法家教杨志发学签字,并任命杨志发为兵马俑展览馆名誉馆长。自此杨志发改变了他的命运,他练习写字给游人签名留念,为展览馆努力工作。现在人们在赞领杨志发的奉献精神。
这个故事使我久久不能忘记,但对一些情节我半信半疑。“新中国的农民连自已的名字也不会写吗?”“新中国的农村迷信到要迫逼一个偶然发现陶俑的人为死者作孝子吗?”“逼迫他的势力来自何方?”我百思不解。后来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是事出有因,还牵涉到《广州日报》、《杂文选刊》、《读者》三家媒体的一场官司:
2002年1月4日,《广州日报》“每日闲情”版刊登了署名赵牧的杂文,题目为《三个画圈人》。该文以鲁迅小说中人物阿Q为陪衬和比照,指名道姓地对杨志发作了失实的报导。该文把杨志发说成了“大字不识一个”的文盲。1998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克林顿访华到西安参观兵马俑时,求见兵马俑发现者,在工作人员的劝导下,“杨志发哆哆嗦嗦在本子上画了三个小圆圈。”该文还为了论证“命运”、“喜剧”,更是编虚造假说,“上头指示安排当地最有名的书法家教杨志发练了几个月书法――专练签名”,“杨志发被任命为兵马俑博物馆名誉馆长,据说月薪8000元人民币,据说如今年逾70的杨志发如果每月在馆内坐馆10天,为中外游客签名,还可另得5000元津贴……”
2002年3月,《杂文选刊》第三期“人生解读”栏目全文转载了《三个画圈的人》,同时还特意配了一幅题图漫画,题图中一小人物张开双臂扎于巨人的牙齿之间,文尾对题图注释道:“有时一个人的命运如何,实在不是自己能掌握的,往往是被某些人的嘴在一张一合之间就定了乾坤。”…..
2002年6月,《读者》第12期“社会”栏目也全文转载了《三个画圈的人》,同时也配以插图,将杨志发绘成同阿Q,一律衣衫褴褛、屈膝叩首,眼巴巴地看着正在转的钱币,其旁放有斩牌和锄头,并有一个挂“哨子”的人居中裁判。
杨志发面对三家媒体对他的丑化和贬损。认为自己出生于1938年3月,小学文化程度,1958年参军,1964......>>
问题十:秦始皇兵马俑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秦始皇是第一个统一中国的皇帝,他的陵墓在西安城东30公里处。1974年2月,当地农民在秦始皇陵东侧1.5公里处打井时偶然发现了与真人真马一样大小的兵马俑。从此,一个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地下军阵被挖掘出来,并建成博物馆。秦兵马俑坑是秦始皇的陪葬坑,由一号、二号、三号坑和兵马俑坑组成。展出的陶质陪葬武士俑和兵马俑共计8000个,排列成阵,气势壮观。俑分将军俑、铠甲俑、跪射俑.骑兵俑.武士俑.车兵俑.(驭手,兵士)弓弩俑,马俑等。坑内还出土有数万件实战兵器,馆内展出秦始皇大型彩绘铜车马。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展示了古长安往日的辉煌,也是长安何已会成为丝路起点的一个写照。
三、在兵马俑被发现以前,当地人知道这东西的存在吗
先说个笑话。当初刚发现兵马俑,陕西考古队派了4个人去搞发掘!
仅仅4个人!他们去的时候换洗衣服都没带几件,想着是个小墓坑,过两个礼拜搞完了,就回西安呢!
结果,一年都没探到兵马俑坑的边呢!
其实在解放前,当地人打井,就发现过兵马俑。但是,以前的人迷信嘛,叫这东西叫做“瓦神爷”,发现了,就打碎了。
后来直到70年代,当地又是生产队挖井,这次又发现了兵马俑。
于是一群人闹闹哄哄,把这东西的碎片就吊了出来。
正巧路过一个县文化馆的人,懂得这东西的价值。于是把碎片拿到县里,自己先把这两个兵马俑拼接起来了。
其实本来就是一堆碎片。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农民打破的,据考证,大多是当年项羽的军队打破的。
国家文物局接到李副总理的批文,也是一脸懵,我们这些人(专业管文物的)都不知道这事,结果领导批示了。
然后,国家文物局又打电话给陕西,陕西方面才知道,发现了兵马俑这种东西。
于是,就有了派4个考古人员去挖兵马俑的故事。
结果,挖出来的是6000多个兵马俑!几百米的俑坑!世界第八大奇迹!
0.种种证据表明,在1974年当地村民打井发现兵马俑之前,已经有人在农业生产或者其他活动中见过了兵马俑,只不过当时发现者不知道兵马俑的意义而没能正确的认知兵马俑是什么,所以成就了1974年的发现。
1.从当地民俗的角度讲,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曾经采访过当地的和万春,自述10几岁的时候他父亲打井,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地人叫做“瓦盆爷”。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他父亲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吊在树上用桃木枝(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当时认为的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2.再远一些的记载也有兵马俑出土的痕迹,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3.秦始皇陵园考古工作也有一些意外的收获。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以上这些时间还留下来记载,或者被被考古所发现,我相信从汉代之后民国之前,还会有人发现过兵马俑,只不过没能留下记载,不为我们所知罢了。
当地人应该早就知道地下有兵马俑存在,只是不知道它是做什么用的?是人造的还是天生的?是吉祥物还是祸害人的怪物?更不知道是啥朝代的产物。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西安上学,班上有一个家住临潼的同学。有一次(可能是在1965年)我们两个在一起说闲话,他自言自语地说:“我们那里有瓦瓦神呢。”我问:“啥是瓦瓦神呀?”他说:“瓦瓦神就是瓦瓦神么。啥是瓦瓦神!”我一再追问,他还是那句话,不肯解释。我知道他脾气有点怪,就不再问他。可是脑子里一直挂记着这件事。到了九十年代,有一次去参观兵马俑,听讲解员说起兵马俑的发现:以前就曾经有农民挖出过兵马俑,还以为他是能祸害人的怪物,叫他“瓦瓦神”,我立刻想起以前那个同学说过的话。原来他口里的“瓦瓦神”就是兵马俑。
我就是西安周边本地人,我们这边的有一个风俗,外人不知道,听我讲完故事大家就明白了。
我们村是实实在在的西安本地菜农,记得在小时候我们村都是种菜的,然后把长成的菜拉到西安市里去卖,老实本分的农民却有很多不为人知的风俗。
我们村有个种菜能手,种菜技术非常好,经常给我们村里其他人教种菜技术。他有一次在自家菜地里挖菜窖,我们村里很多人都去帮忙,人多力量大,菜窖挖的又深又大。
突然在最深出挖出来一块砖,大家都感觉很奇怪,这么深的地底下怎么会有砖,于是大家都好奇的继续挖,越挖越心慌,因为大家竟然挖出来了一面墙。
消息不胫而走,村里人都知道了,最性奋的就是我们一帮子小孩子,都跑去看,我当时也在,我就看见深坑地下有一面墙,垒墙的砖是那种青石砖。整面墙是曲面,应该是一个圆形的你部分。有几个胆大的跳到墙边说是要砸开看看里面有什么,其实这个时候大家都已经心知肚明了,里面就是古墓。
随着大锤一下下砸下,慢慢的我能看见一个黑洞越来越大,深不见底,叫人心声恐惧。
就在这时,村里几个德高望重的老人闻讯赶来,对着这些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辈一顿破口大骂。从这充满气愤的大骂中,我们听出来,在自家底盘上挖出来这些东西是不吉利的,是非常不吉利的。要赶紧埋掉。而且要先用水泥把洞口封死,可是那个年代水泥是很贵的,农村一般盖房都舍不得大量的用水泥呀!
在村里老人的主持下,我们还是忍痛买了水泥封住了洞口,回填了菜窖。在不断的议论中,我们人心惶惶,听老人们说还要请几个和尚道士来做法,我们都很害怕。
后来因为请和尚道士做法要很多钱,没人愿意掏钱,所以就一直拖着,直到那件事的发生。
过了一阵,村里几个种菜能手,在村里可是人人羡慕的种菜高手,在一个星期内相继出了意外。这下村里炸开了锅,人们恐惧的都在说这是那个古墓里的鬼出来害人了。
于是大家凑钱请来了和尚道士做法,后来法事做了之后,再也没有人出现意外了。
慢慢的,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件事慢慢的也不被人提起。
可是这样的风俗在我们后辈的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恐怖印象。以后要是再挖到古墓的任何东西都得原封不动的埋回去。要不然会有不好的事情发生。
忘了告诉大家,我们村就离兵马俑不远,骑自行车就到。厦门包车搬家
回到主题,有这样的风俗你说说看,在发现兵马俑之前当地人有没有挖到过兵马俑,知不知道它们的存在呢?
我就是当地人,首先明确的告诉你,是知道的。虽然史籍没有记载,但是在民间流传了很多传说。
1、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在西安建国,之后率军攻打北京。因为战火连绵,骊山脚下聚集了很多难民,西杨村仅有的一口水井已不能满足日常用水,村民在打井时就已经发现过秦俑。但是因为封建迷信,当时大家都以为是妖怪,期间还有勇敢的大汉下井斩妖,因为兵俑都是陶制,刀砍不入,水浸不透,大汉被吓得不轻。之后村里一位老秀才翻遍典籍,以“不宜动土”为由填了此井。
2、清宣统年间,下和村有一个老人去世后,在村民为他挖墓时,挖出来了一个陶俑。当时有资历的老人看了以后认为是不祥之兆。因为墓穴讲究风水,在自己祖先的墓穴里挖出面目狰狞的怪物会祸及子孙。之后他们填平了墓穴重新选了一处地方挖墓下葬。这在之后兵马俑的挖掘过程中得到了证实,确实有十几处墓穴已穿入俑坑。
3、1932年军阀混战时期,农民在掘地中挖出了一个跪坐式的陶俑,但是由于战乱这尊陶俑很快下落不明。据推测,可能被后来逃往台湾的国民党军队带走。
4、1948年,农民挖掘出两件陶俑,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5、1964年《陕西日报》刊登出一条消息:
这是秦俑被埋葬2000余年第一次官方的文字报道。
之后就是1974年3月杨志发等人在打井时一撅头惊醒了沉睡了两千余年的兵马俑军阵。
此后还发生了很多故事,因为离题暂且按下不表。
是知道这东西存在,但与现在的认知尚有差距,以为是神像。后来打井,终于使这些东西重建天日,经过考古发掘,世界第八大奇迹出现了。
秦始皇兵马俑是在1974年发现的,随后在这里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博物馆,于1979年国庆节开放。举世罕见的秦兵马俑博物馆开放后,很快就轰动了中外,被认为是古代的奇迹,是当代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
秦兵马俑以其巨大的规模,威武的场面,和高超的科学、艺术水平,使观众们惊叹不已。古城西安由于有了秦兵马俑博物馆,很快就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国内外游人纷纷慕名而来。来我国访问的外国元首和其他贵宾,多数都要把参观兵马俑列入日程。
在兵马俑被发现以前,当地人知道这东西的存在吗?
秦始皇兵马俑的工作人员曾经搜集过当地的传说,发现当地村民口头相传祖上就挖出来过兵马俑的残片,甚至有些可能是整俑。当地人打井的时候,曾经发现过一个和人大小相仿的“怪物”,当时人称它“瓦盆爷”。
本来已经打出了水,但是发现瓦盆爷之后几天,井水就干枯了。村民认为是瓦盆爷作怪,就把瓦盆爷拉出井口暴晒,当地民俗认为桃木辟邪,因此将瓦盆爷吊在树上用桃木枝抽打,最后将瓦盆爷打碎,但是井水也没有恢复。那个瓦盆爷,可能就是兵马俑。
1932年,临潼岳沟村民也曾发现一具跽坐俑,后来被古董贩子收走变卖不知所踪。1948年,临潼上焦村民发现了两具跪坐俑,被当地一座庙宇当做神像供奉,50年代初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1964年,临潼焦家村曾发现一具跪坐俑,也被临潼县文化馆收藏。
在秦始皇陵二号兵马俑坑内,也有发现1座东汉初年的夫妇合葬墓,墓穴正好挖在一组陶马和陶俑的身上,陶俑、陶马被打碎堆积于墓穴的一角。所以汉代就应该有当地人见过兵马俑,只不过当时人们已经不知道这是什么,也没有宣扬出去。
张岱写过一本书,叫《夜航船》,这本书从天文地理到经史百家,从三教九流到神仙鬼怪,从政治人事到典章沿革,无所不包。里面记载了这样的细节:骊山脚下的村民挖井挖到兵马俑,并且先后派年轻后生和壮士下去查看,众人最后都惊恐地把兵马俑当做鬼怪,又重新埋土平坑、恢复原样。
所以说,兵马俑在此之前,一直都是被人们所知道,只是因为时机和重视度不够,一直没被开发出来,而当时的挖井事件只是一个契机。
西杨村本是骊山北麓一个默默无闻的普通村庄。而发现人杨志发,就生活在这里。
原先,这里的村民祖辈相传地底深处有"瓦王爷"。它根深地下,行踪诡秘,从不轻易露面,然而谁一旦遇见,便会带来不祥。比方说,好端端正在打井,本来已见渐渐出水,忽然招惹遇上"瓦王爷",顿时井底干涸,只好认自倒霉。
1974年3月,上级号召打井抗旱,西杨村决定把井打在村南160米的柿树林畔。这里地处骊山冲积扇前缘,累以山洪泥石流淤积,耕地间夹杂布满鹅卵石的灌木丛和废弃荒滩。
3月24日动工,杨志发等人挖到30米多深时,发现下面是红烧土、烧结硬块和炭屑灰烬,大家以为碰上了老砖窑址。继续往下打,在5米多深处的井壁西侧,阴暗的光线下终于露出"瓦王爷"凝静的面容。厦门包车出游
就是这样,在底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秦始皇陵终于出现在世人的眼中。
2003年,最终为自己正名为发现秦始皇兵马俑第一人的他,据导游介绍,这位如今70多岁的农民,应该是中国目前和世界上各国元首合影最多的人。
根据考古考察,陵园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内、外城之间有葬马坑、珍禽异兽坑、陶佣坑;陵外有马厩坑、人殉坑、刑徒坑、修陵人员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56.25平方公里。
除闻名遐迩的兵马俑陪葬坑、铜车马坑之外,又新发现了大型石质铠甲坑、百戏俑坑、文官俑坑以及陪葬墓等600余处,数十年来秦陵考古工作中出土的文物多达10万余件。
1962年,对秦始皇陵园第一次全面的考古勘察,考古人员绘制出了陵园第一张平面布局图,经探测,陵园范围有56.25平方公里,相当于近78个故宫,引起考古界轰动。
1974年1月29日,秦始皇陵兵马俑发现。
1974年7月,秦始皇陵园的第一支考古队进驻工地。
1980年初,地宫南墙出土。1979年到1982年间,封土西侧与北侧的墓道及东侧的五条墓道相继被发现。
1980年,考古工作者在秦始皇帝陵封土西侧约20米的一座陪葬坑内,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这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20世纪考古史上发现的结构最复杂、形体最大的古代青铜器。其中一号铜车马为双轮、单辕、驷马系驾,总重约1.061吨。二号车通长317厘米、通高106厘米,总重量为1.241吨。它重现了秦始皇铜车马銮驾出巡的真实面貌,被誉为“青铜之冠”。
1985年后,除兵马俑外的陵园考古工作因故搁置,直到1995年3月,为配合临马公路的拓宽工程,在距封土北边沿130米处,清理了由6组形制不同的大型建筑构成的陵寝遗址。
1996年至1997年间,在内外城之间的东南部又发现了一座面积达1.3万平方米的大型陪葬坑。
1998年7月对新发现的大型陪葬坑进行了试挖掘,出土了大批青石铠甲,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10月,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合作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陵园开始进行有计划的考古发掘保护和全面的勘探工作。
秦俑丰富而生动地塑造了多种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风格浑厚、洗练,富于感人的艺术魅力,是中国古代塑造艺术臻于成熟的标志。
它既继承了战国以来中国的陶塑传统,又为唐代塑造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人类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宝”。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实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这次清明去玩,我就好奇问过当地老乡,他们说他们一直知道这是一个陵,只不过不知道是谁的。因为他们这边,平地只要有土堆或者小山,就是陵墓。
七四年我读初中时地理老师就说秦皇陵有兵马俑,水银做河,玉石做星,这些都是有历史记载的,怎么说博物馆的人不知道呢。
历史上零星的陶俑被当地人发现是可能的,但因没有系统地发掘考古并不知道存在的意义,没有能和大规模俑阵联系起来,毕竟陕西地下文物太多,出土几件陶俑也不是什么大事,因此即使是当地人也知之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