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西安有哪些著名旅游景点
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安城墙不仅是保存最完整的中国古代城垣建筑,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军事城堡设施。
西安城墙建于明洪武年(1370-1378)年,自1983年开始的环城建设工程,逐步建成以古城墙为主线,辅以环城绿化,护城河环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环城公园。构成严密完整的冷兵器时代城市防御体系,为游客直观具体了解古代战争提供了珍贵的人文景观。
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巍然屹立着一座雕梁画栋、气势雄伟的古典建筑物,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古城西安的象征。钟楼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因楼上悬挂铁钟一口而得名。
西安的标志性建筑,西安鼓楼位于古都西安市中心,明城墙内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的西安钟楼西北方约200米处。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1380年),是中国古代遗留下来众多鼓楼中形制最大、保存最完整鼓楼之一。
为唐名僧玄奘保存经书而修建,大雁塔位于南郊慈恩寺内,又名“慈恩塔”,初为五层。塔高六十四米,底边各角锥状,外貌简洁,比例适度,庄严古朴。塔身有砖放木构的枋、斗拱、阑额,内有盘梯通顶层,各层四面均有砖券拱门。
塔的西面石门楣上遗存有唐代说法图的线刻图案,其中佛殿形制是当时建筑的忠宝写照,在建筑史上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家水利风景区,西安汉城湖位于北城以北的西北角,这里是古都西安的汉文化集聚地,与汉文化相关的主题活动更是异彩纷呈,开笔礼、成人礼、汉婚礼等更是在传承的基础上弘扬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景区全长6公里的湖面两岸共有42处水文化、汉文化的主题景观,以雕塑、建筑等形式,集中向人们展示了西安的汉代历史文化的血脉与精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城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钟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西安鼓楼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慈恩寺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汉城湖公园
二、西安都有哪些旅游景区
慈恩寺创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至唐贞观22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作太子时,因生母文德皇后早逝,为补报慈母大恩,重修此寺,故名大慈恩寺。据传高宗当年每日朝夕从含元殿遥望慈恩寺礼拜。唐代大慈恩寺规模极大,共13院,总计房屋1897间,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现在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
唐王朝为了请当时闻名遐迩的玄奘法师担任大慈恩寺的主持,特令在寺内修了翻经院。玄奘法师从公元648年到658年在慈恩寺内潜心译经,并创立中国佛教一大宗派慈恩宗,又称唯识宗或法相宗,写出了不朽的巨著《大唐西域记》,玄奘在慈恩寺译经达12年之久。太宗和太子分别为他译的佛经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称颂他献身佛教事业的精神。这两篇文章由唐代大书法家褚遂良书写后刻成碑文,至今仍镶嵌在大雁塔底层南门西侧。
公元652年,玄奘上表请求在寺内翻经院造塔,以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和佛像。塔为玄奘亲自设计,高5层,约60米,砖面土心,不可攀,后砖缝草木丛生,塔身塌损。公元701—704年武则天在位时重建并增高至10层。后遭战乱破坏,于公元930—933年再次修茸时改为7层。现在的大雁塔保持着这次修茸后的面貌,高64米。
唐代一般称大雁塔为慈恩寺浮图或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后人一种习惯称呼。关于雁塔得名,有多种说法。传说玄奘在印度取经时曾住在一座大乘佛寺内。印度佛教分为大乘、小乘两派。大乘吃素,小乘吃荤。玄奘所在的这座寺院的附近有一座小乘寺。一天该寺的僧人因吃不到肉而发愁。那天正好是菩萨布施日,一个和尚仰天叹到:“大慈大慧的菩萨一定不会忘记今天是什么日子!”他正说着,一群大雁飞来,头雁坠地而死。僧侣们个个惊愕万分,以为菩萨显灵,让他们食其肉充饥。从此全寺和尚不再吃肉,并且改信大乘佛教。他们还在大雁坠地处修建了一座塔,取名为“雁塔”。大雁塔就是玄奘依照印度那座“雁塔”形式设计建造的,为了颂扬佛教,纪念玄奘,后来人们就称慈恩塔为“雁塔”。但据学者考证,《大唐西域记》中载西域称佛塔为“亘娑”,唐言为“雁”,故雁塔得名由梵文“亘娑”音译而来。半个世纪后,荐福寺塔修成了,两塔遥遥相对,风采各异。因荐福寺塔比雁塔小,人们就将这座叫大雁塔,而将荐福寺塔改叫小雁塔了。
雁塔题名始于唐初,唐中宗神龙年间成为定例。唐代士子考取进士之后,都要登上雁塔赋诗并留名于雁塔之下。“雁塔题名”被视为人生一大荣耀之事。白居易在考取进士,登上雁塔时就作诗说:“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年少”,反映了他少年得志的喜悦自豪心情。
原为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襄城公主的住宅,唐睿宗李旦文明元年(公元684年)改为寺院。因在唐高宗李治死后百日,皇室外族戚为其献福所建,故称献福寺,后武则天易名为“荐福寺”。
荐福寺是我国唐代高僧义净的译经处。他于公元671年由海路到印度求法,历时20多年,游历30余国,于公元695年带梵文经卷400部归国。他在荐福寺译经共56部,并著有《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南海寄归内法传》,此书堪称是玄奘《大唐西域记》的姐妹篇,对后世研究中国与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国的文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荐福寺刨建于唐中宗李显景龙元年(公元707年),共15层,高约45米。是义净法师为保存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所建。塔身自下而上,每一层皆依次收缩,愈上愈细小,为典型的密檐式砖塔。塔内设楼板旋梯,可攀登,塔的外形秀丽玲珑,与慈恩寺大雁塔的雄伟气概互相辉映。因规模较小,故俗称小雁塔。
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6级地震,小雁塔被震裂。时隔34年,即公元1521年,陕西再次发生地震,塔的裂缝竟然合拢,复原如初。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此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的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像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禁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小雁塔内有一口金代(公元1192年)铸的大铁钟,此钟高4.5米,口沿周长7.4米,重10吨,是清代康熙年间从武功县移入寺内的。钟声清脆悦耳,10里之外都听得清清楚楚,人称“神钟”。据说如有思念远方的亲人,只要把亲人名字和去处写在一张黄笺贴到钟上,钟声就会把思念之情传到千里之外的亲人耳中。古时,每日清晨,寺僧按时撞钟,钟声震撼全城。
清代诗人朱集义题诗写道:“噌初破晓来霜,落月迟迟满大荒,枕上一声残梦醒,千秋胜迹总苍茫。”这就是著名的长安八景之一“雁塔晨钟”的生动写照。
The Bell Tower& The Drum Tower
位于西安繁华的东、西、南、北四条大街交汇处,它古时用来在清晨敲钟报时,故称“钟楼”,从建成之日起,钟楼就一直被看作是西城西安的象征,现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钟楼始建于1384年,最初位于西大街的迎祥观。当时,这里是西安城的中心。公元1582年,西安城扩建,钟楼位置偏到城西侧,于是将原来的钟楼拆掉,在扩大了的西安城正中(即现在的位置),重新修建了钟楼。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贫苦,父母早逝,只好给别人放羊,后又出家当了和尚。他当皇帝后,怕全国各地出现真龙天子和他争位,于是就下令各地广修钟楼镇压龙气。秦中自古帝王州,龙气尤盛,朱元璋当然更害怕。因而西安钟楼不但修得早,而且也修得高。
钟楼基座是正方形,占地1377.4平方米,高8.6米,宽35.5米,全部用青砖砌成。楼为砖木结构,高36米。外部重檐3层,但内部仅上、下两层。楼檐四角攒顶,檐下饰有彩绘斗拱。“斗拱”是我国古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是独一无二的,它不但能使建筑物更加牢固,而且更加美观。
和钟楼遥遥相对,在钟楼西北方半华里处,可以看到又一座宏伟的古建筑——鼓楼。它创建于公元1380年,比钟楼早4年,以前楼上悬挂一面大鼓,傍晚击鼓报时,与钟楼上的钟形成“晨钟”、“暮鼓”(长安八景之一“晨钟暮鼓”),故称作鼓楼。后来不再用来报时,只是在战争时才擂鼓报警。
鼓楼楼基面积为1924平方米,楼基高34米,基座用青砖砌成。楼体呈长方形。外部为重檐三滴水的歇山顶式,内部上下两层,外部楼檐均饰有斗拱。四周有回廊,内外贴金彩绘,金碧辉煌。
The Great Mosque at HUAJUE Lane
化觉巷清真寺是西安10万多穆斯林过宗教生活的主要场所,也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清真寺没有阿拉伯伊斯兰教清真寺那种金碧辉煌的大圆顶,高耸入云的宣礼塔,令人目不暇接的阿拉伯花纹。这座寺内则处处是亭台楼阁、雕梁画栋,从设计施工到艺术造型,既有中华民族的传统风格,又有伊斯兰教寺院的格调和特点。
化觉巷清真寺是西安最大的清真寺,也是我国建筑最早、规模最大、保存较完善的清真寺之一。根据《创建清真寺碑记》载,该建于公元742年,但从寺内建筑风格看,可能建于明代。全寺共有4个院落,占地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近4000平方米。前院木牌坊建于17世纪初,高约9米,琉璃瓦顶,异角正檐,距今360余年,仍保存完好。
我国伊斯兰教和世界各地的伊斯兰教有着同样的风俗习惯。他们每天礼拜5次,分别在黎明、中午、下午、黄昏和夜晚5个时间举行。
早在明王朝建立前,当朱元璋攻克徽州后,一个名叫朱升的隐士便告诉他应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这些意见。当全国统一后,他便命令各府县普遍筑城。而朱元璋以为“天下山川,唯秦中号为险固”。西安古城垣就是在这个建城的热潮中,由都督濮英主持,在唐皇城旧城基础上扩建起来。
明代扩建后的西安城墙高12米,顶宽12—14米,底宽15—18米,周长13.7公里,城墙每隔120米修敌台一座,突出在城墙之外,顶与城墙面平。这是专为射杀爬城的敌人设置的,城墙上共有敌台98座,上面建有驻兵的敌楼。
城墙上外侧筑有雉堞,又称垛墙,共5984年,上有垛口,可射箭和了望。内侧矮墙称为女墙,无垛口,以防兵士往来行走时跌下。
最初的西安城墙完全用黄土分层夯打而成,最底层用土、石灰和糯米汁混合夯打,异常坚硬。后来将整个城墙内外壁及顶部砌上青砖。清代陕西巡抚毕沅对城墙进行了维修和加固,城墙顶部每隔40—60米有一道用青砖砌成的水糟,用于排水,对西安古城墙的长期保护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Museum Of Forest Of Stone Tablets In XI’AN
西安碑林博物馆(原陕西省博物馆)是一座庭院式建筑,位于西安市三学街孔庙旧址,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陈列内容分为“西安碑林”和“石刻艺术”两大部分。.1950年扩建为博物馆。
西安碑林创建于公元1087年,是收藏我国古代碑石时间最早、数目最大的一座艺术宝库,陈列有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墓志共1000多块。这里碑石如林,故名碑林。
西安碑林是在保存唐代石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唐代人所称的石经,包括公元745年唐玄宗李隆基书写出的《石台教经》和公元873年刻成的《开成石经》。“碑林”这个名字是清代所确定的。碑林现收藏从汉到清的各代碑石3000余件,分7个陈列室,6个墓志廓和1个碑亭展出。
碑林第一陈列室主要陈列《开成石经》,内容包括《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粮传》、《论语》、《孝经》、《尔雅》等12部经书,讦650,252字,用石114方,两面刻文。清代补刻的《孟子》17面3万余字好陈列于此,合称《十三经》。12部经书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必读之书。
碑林第二陈列室主要陈列唐代著名书法家书写出的碑石,历来都是人们学习书法的范本,其中有唐初书法家欧阳洵写的《皇甫诞碑》,有小欧阳之称的欧阳洵之子欧阳通写的《道因法师碑》,颜真卿写的《多宝塔碑》和《颜氏家庙碑》,晚唐柳公权写出的《玄奘塔碑》和长安弘福寺和尚怀仁集王羲之刻字刻成,世称“千金贴”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碑》以及中外驰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等。
碑林第三陈列室保存有汉至宋代(公元前206年—公元1279年)各种书体的珍贵碑石,包括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种书体。通过这些碑石,可以了解我国文字的演变过程。
碑林第四陈列室保存有宋至清代书法家的诗文真迹以及明、清时期有珍贵史料价值的碑石,还有一部分宋至清代的各种线刻画。
碑林第五陈列室主要陈列宋、元、明、清各代记述修庙、记功、修渠、补城等史实的碑石,是研究当代社会和地方史的参考资料。除此还陈列有清代马德昭的“虎”、“寿”、“福”等一笔而就的大型题字碑石,运笔有力,气势磅礴,给参观者以美的享受。
碑林第六陈列室陈列的碑石多是元、明、清各代的诗文碑石。其中元代赵孟的《游天冠山诗碑》、明代董其昌的《秣陵旅舍送会稽章生碑》、清代康熙皇帝临米芾的《赐吴赫书》、林则徐的《游华山诗》等都很珍贵。
碑林第七陈列室是1982年新建的一个陈列室,专门保存宋《淳化秘阁贴》。在碑林徊转的个长廊上陈列着由魏至清的各代墓志。
石刻艺术室建于1963年,它收集了散失在陕西各地的西汉至唐代的石刻70余件,分陵墓石刻和宗教石刻两大类,按年代顺序陈列于此。
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了陕西出土的文物精品11.3万件(组),展室外面积达1100平方米。分为陕西古代史陈列、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三大部分。
陕西古代史陈列展出在陕西发现、出土的珍品3000余件,分为史前、周、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大部分,分3个展室展出。陕西古代史陈列是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它形象、系统地展现出自115万年前至公元1840年的陕西古代历史。
半坡遗址是一个典型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属于仰韶文化。这类遗存仅在黄河流域的关中地区就发现了400多处,因此,黄河流域素有中国古代文化发源地之美称。
仰韶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文化,分布于黄河中下游。1921年首次发现于河南渑池仰韶村,故得名。仰韶文化属母系氏族公社制的繁荣时期,由于在仰韶文化遗址中常发现大量彩绘陶器,所以也被称作彩陶文化。据碳—14法测定,整个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约为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
半坡遗址是1953年春在建设施工中偶然发现的,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于1954年秋至1957年夏先后进行了5次发掘。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向我们生动地展现了6000多年前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繁荣时期的半坡先民们的生产与生活情景。
第一展室主要展出在半坡遗址发现的生产工具,有石器、渔具、纹轮、骨针、鱼钩、鱼叉等,我们可以由此了解半坡人生产活动的各种场面。
第二展室展出的文物反映出半坡人的社会生活、文化艺术和各种发明创造。
The Museum Of Emperor Qinshihuang’s Terra
1974年3月,临潼区晏寨乡西扬村村民在秦始皇陵东1.5公里处打井时,意外发现了许多碎陶人,经考古工作者探测,这是一个长方形的秦代兵马俑坑。1976年通过钻探,在此坑的北侧20和25米处又发现了两处兵马俑坑。按照它们发现的时间把它们分别定名为兵马俑一、二、三号坑。三个坑的总面积为22780平方米。
一号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230米,宽62米,深5米,总面积14260平方米,为坑道式土木建筑结构,东西两端各有斜坡门道5个,坑道内有10道2.5米宽的夯土隔墙,隔墙上架着粗大的横梁,再铺芦席、细泥和填土。底部以青砖墁铺。一号坑兵马俑按实战军阵排列。俑坑的东端是一个长廊,站着三排面向东的战袍武士俑,每排70件,共210件,手持弓弩,他们是一号坑军阵的前锋部队。长工廊南边有一排面向南的武士俑,是右翼,北边有一排面向北的武士俑,是左翼。西头有一列面向西的武士俑,是后卫。他们手持弓弩等远射兵器,担任整个军阵的警戒任务。在10道隔墙隔开的确良1个过洞里排列着38路面向东的纵队,每路中间都排列有驷马战车。陶俑全部身披铠甲,手持长兵器。它们是一号坑的主力部队。一号坑共有27个探方,根据每个探方里兵马俑排列的密度推算,全部发掘后可出土兵马俑6000余件,其中以步兵居多。
一号坑东端以北是二号坑,平面呈曲尺形,面积6000平方米。它是由4个单元内的4个不同兵种构成的一个典型军队,估计可出土驾车陶马350多匹,骑兵用鞍马100余匹,各种武士俑近1000件,木质战车89辆,是由步兵、骑兵、轻车和混编兵种共同组成的曲尺形军阵。这由来个小阵勾连组成。第一个小方阵是驽兵阵,发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部分,共有驽兵330我。其中约160人铠甲跪俑分成8路纵队居于阵心,外围则有170们个战袍立俑作掩护。临阵时,立跪两种姿式可以轮番射击,使敌人难以靠近。第二个小阵即俑坑的南半部,包括1至8过洞,由64乘驷马战车组成,每乘战车上有一个御手,两个甲士,无隶属步兵,因而具有很高的运行速度和突击能力。第三个小阵即俑坑的中部,包括9至11过洞,是一个由战车、步兵和骑兵混编的纵队。它以19辆战车为主,260余个步兵为辅,产8上骑兵6和。第四个小阵即俑坑的北半部,包括12于是4过洞,是由战车6乘、鞍马和骑兵俑各124件组成的骑兵阵。四个单元有机联系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构成四个独立的小阵,能攻能守,自我保护能力强,反映快速。二号坑的四个单元中就有三个单元布有车兵,战车占到整个军阵面积的半数以上,证明在秦代车兵人为作战的主要力量。
三号坑在二号坑以西、一号坑以北25米的地方,平面呈凹面形,面积为520平方米,仅有4马1车和68个陶俑。它的东边是一条长11.2米,宽3.7的斜坡门道,与门道相对应的为一车马房,车马房两侧各有一东西向厢房,即南厢房与北厢房。共出土陶俑64件。这些陶俑的编组排列与一、二号坑不同。一、二号坑内的陶俑都是按作战队形排列,而三号坑内的武士俑则是环绕周壁面内相向夹道式排列。三号坑内武士俑所持兵器也与一、二号坑内武士不同。后者配备的有长射程的弓弩,近距离格斗的矛、戈、钺、剑等,而三号坑内只发现了一种无刃兵器铜殳。铜墙铁壁殳在秦代是一种专门用于仪仗的兵器。在北厢房内还发现有残鹿角一件,动物朽骨一堆。可能是专供战前占卜或祷战活动的场所。通观三号坑整个布局,它可能是整个地下军阵的指挥部——军幕。
陶俑最低为1.78米,最高为1.97米,轻重也不同,最轻的不到110公斤,而最重则达300公斤。为了使体形高大的秦俑保持重心平衡,秦代工匠们在每个陶俑的脚下加上一个踏板,使站立的陶俑更加稳固。
兵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把青铜剑,历经2000多年表面没有生锈,至今仍锋利无比,光亮如新。一次能划透20张纸,经鉴定系铜锡合金,并含有10多种其它稀有金属,表面有层10至15微米的含铬化合物氧化层,表明曾彩铬盐氧化技术处理。镀铬技术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德国人发明的,而我国有2000多年前就开始在兵器上镀铬,实在令人叹服。
1980年月日2月在秦始皇陵西侧20米处,发掘出土了两乘大型彩绘铜车马,按照发现的顺序,被子编为一号和二号铜车马。这两乘都是4马单辕,呈前后纵向列排,一号车应为古代的“高车”,赶车的御官和乘车人都站在车上。二号车叫“安车”,亦称“辒车京”,分为前御室和后乘室,两室之间隔以车墙,赶车人坐在前御室,主人坐在后乘室。二号车配有1500余件金银构件和饰物,显得华丽富贵。它可能是供秦始皇灵魂出游时乘坐的。一号车上配备有弓弩、箭、盾牌、驾车者带有官帽,说明这些车是用来保护后面的二号车安全的。厦门外语导游
铜车马处处依照真车、真马、真人制作,除尺寸约为真车马、真人的二分之一处,其它都与真车、真马、真人无异。铜车马大小由3400个零部件组装而成。车长3.17米,高1.06米。铜马高65—67厘米,身长1.2米,重量也各不相同,最轻的为177公斤,最重的212.9公斤。车、马、人总重量达1243公斤。主体为青铜器铸造而成。车马的金银装饰品共计1720件,金银器总重量达7公斤。铜车马是我国时代最早、驾具最全、级别最高、制作最精美的青铜器珍品,也是世界考古中发现的最大青铜器。
华清池位于骊山脚下,自古以来就是沐浴疗养之地。据载,西周曾在这里建过“骊宫”。秦时砌石筑池,取名“骊山汤”。汉代扩建为“离宫”。唐太宗李世民曾在此修建“温泉宫”公元747年,唐玄宗命环山筑宫,宫同建城,改为“华清宫”,其汤池亦称“华清池”,此名沿用至今。
华清池水能治病,远在2000多年前就被人们发现。据传,秦始皇在这里遇见“神女”,欲行无礼,神女恼怒,唾他一脸,唾处立即生疮,始皇恐,忙作忏悔,神女便让他用温泉水冼之而愈。过去历代帝王均在此筑宫,游宴作乐。唐时,每年十月,唐玄宗携带杨贵妃姐妹,前往华清宫,直到第二年春天才回长安。
唐代的华清池毁于“安史之乱”。现在的华清池只是唐朝华清宫的一小部分。今天我们看到的华清池是在清代重建基础上不断整修扩建而成的,占地面积85560平方米。
进华清池的西门,迎面可以看到九龙池、莲花汤和飞霜殿等,都是1959年按唐代建筑风格恢复重建的。
飞霜殿在唐代是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寝殿。当时殿前的汤池之中,整日雾气升腾。每当冬季大雪降临,宫内玉龙飞舞,银装素裹,唯独飞霜殿前,化为白霜,故此得名。
飞霜殿前的九龙汤,相传在很古的时候,关中大旱,玉帝命老龙率8条小龙降雨。当旱象刚刚消除,众龙麻痹松懈,致使旱情再度加剧。玉帝一怒之下,便将众小龙压在玉堤之下,并在堤两头各压晨旭亭和晚霞亭,使众小龙终日口吐清流为民灌田。又将老龙压在玉堤上端的龙吟榭下,使其尽职尽责监视众小龙。九龙池由此得名。
九龙池西侧的九曲回廊直通如同龙船浮于水面的石舫。石舫上有当年玄宗皇帝的御汤“九龙汤”。九龙汤当时手莹白的白玉石砌成,石面皆隐起鱼龙花鸟之状,池中有一双用白玉雕成的才出水际的并蒂莲花,泉眼自瓮口涌出,喷注到白莲上,所以御汤也叫莲花汤。华清池内的骊山温泉水源及西安事变旧址五间厅都位于华清池东
乾陵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陵。因在长安西北方、八卦的乾位而称乾陵。唐高宗李治系唐太宗李世民的第九子,生于公元628年。因得其母舅长孙无忌的帮助,被选为太子。公元649年太宗死后即位,他因体弱多病,实权操在皇后武则天手中,高宗在位34年,公元683年死于洛阳观贞殿,葬于乾陵。
志铭等随葬器物。三彩马中,形体最大的要数章怀太子墓出土的一具,高72厘米、长80厘米。各种三彩俑的姿势各不相同,造型十分生动,其中有几十个铠甲骑马俑,是文物中罕见的珍品。
门票:乾陵31元,4个景点共计84元
法门寺是我国古代安置释迦牟尼佛骨舍利的著名寺院。法门,意为修行者必入之门。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寺因塔而建成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因葬有释迦牟尼的手指骨一节而得名。
三、印象西安之--梦回唐朝
1、踏上这座位于秦川大地的关中古城时,己是傍晚时分。陕西平原的日落比南方要迟得很多,下午七点的天依然透着亮,悠悠然不肯隐去。
2、我站在西大街的鼓楼上,这里位于西安市中心,修筑于明洪武年间,是西安市的地标性建筑。每日傍晚,明城墙内便会击鼓报时,与对面的钟楼呼应成"晨钟暮鼓"。悠悠岁月里,这鼓声穿越时空遥遥而来,提醒着世人朝代更迭,人事变迁。
3、登楼凭栏,可以眺望到整个古城的景色。抬头是浩瀚苍穹下的古人旧事,低头是回民街川动不息的今时今日,过往与现代在这里结合成奇特的景致,让人突生不知今夕是何夕之感。
4、从公元前1057年的西周开始,先后有秦、汉、西魏、北周、隋、唐等13个王朝在这里建都立业,历时长达1140年之久。十三朝古都,万篇长言不能及,它的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史书,你可以走近它、抚摸它、赞叹它,却永远也无法真正了解它。但这书缝里是潜藏着的汉时明月、唐时荣光的,它的微光,足以穿过千年时空指引我走向它,像走近一位褪去一生荣光的长者,小心翼翼,心怀激越。
5、倚靠古城的砖墙上,夕阳的余晖让这座古老的城市染上一层温润的金黄。用手去感知它的温度,彼时时空淡去,侧耳倾听,仿佛听见有人青衫束冠、踏马而来。
6、"长安大道连狭斜,青牛白马七香车。
7、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
8、游蜂戏蝶千门侧,碧树银台万种色。
9、复道交窗作合欢,双阙连甍垂凤翼。
10、梁家画阁中天起,汉帝金茎云外直。
11、楼前相望不相知,陌上相逢讵相识?"
12、要还原唐时长安城的热闹繁华,必定得先看卢照邻的《长安古意》漳州到厦门包车。写这首诗的时候,卢照邻只有十八岁,刚中进士,在唐太宗李世民的弟弟邓王的王府担任文学属官。
13、这位初唐时期的年轻诗人像往常一样在长安城里游走,看到大街上王公贵族的白马香车络绎不绝,街道两旁花鸟同舞,府第里雕栏画阁高耸入云,茶肆妓院歌舞升平。这些让人目不睱接的画面在诗人眼前次第铺开,被写进歌行里,为后世的我们真实的构筑出一幅帝都生活的辉宏画卷。
14、这里要说一下,现在明城墙以内的地区,其实是明代人建立的都城,取名为西安,意为西边永固,长治安宁的意思。而在明朝以前,这是叫长安,是皇城的位置。唐时的长安城总面积大约是当今西安城墙内面积的十倍,城内布局规划平整、商铺林立、街市阜盛,百业俱兴,是当时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
15、长安城由十四条横向大街和十一条纵向大街构成。其中最赫赫有名的就是南北纵向的主街——朱雀大街,也就是卢照邻诗里所写道的"长安大道"。这条街宽达150米,长5020米,可以容得下八辆马车并驾齐驱。朱雀大街位于长安城的中轴线上,将长安城分为东、西两市。
16、在万国来朝的长安,朱雀大街是进入长安内城的唯一大道。可以想象一下,每日,随着承天门的鼓声响起,大街南端的明德门徐徐开启,城外所有远道而来的百姓、胡人以及来自中亚、波斯各国的商队开始纷纷进入这座皇城,车马滚滚,人流不息,该是怎样一翻热闹景象?纽约、东京、巴黎算什么,早在7世纪的东方,这里就己经是当之无愧的国际大都市。
17、当年的卢照邻行走在这条车马滚滚的朱雀大街时,看到这滚滚红尘里的万千繁华,想必也是倾心的,只是这倾心容易使人迷途。诗人总算是这热闹里的清醒者。所以他说:"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比目鸳鸯真可羡,双去双来君不见?"
18、世间所有哪有什么完美的归宿,君不曾见双宿双飞的爱情,正如这繁华盛世终归落幕一样,都是要让人嗟叹的事。
19、走在今天的朱雀门外,沿小雁塔一路向南,可以看到道路两旁早己被各式现代建筑取代。如果你愿意听,那古槐掩映下的石板路,在清冷路灯下,或许还在无言诉说着一些昔日的繁华和盛大。
20、世人谈论唐朝,多是依据元代杨士弘《唐音》和明代高棅《唐诗品汇》中编选唐诗的标目,将其划分为初、盛、中、晚四个时期。
21、唐朝盛世始于贞观之治,止于安史之乱。而初唐恰恰占据了这其间100年最精华的时间段落,从太宗李世民,到高宗李治,再到女皇武则天,得益于这些君主的治国方略,彼时的华夏民族国力强盛、气度雍容,呈现出从未有过的蓬勃生命力。
22、我喜欢初唐,是因为这是大唐基业的开始,这里繁华始盛,风流尽来,有往后几百年的漫漫时光供其打慢慢打磨。初唐还是带有一些慵懒任性之姿的,在前尘后事里慢慢起身,就有六宫粉黛无颜色的气度。
23、而长安城作为当时的都城,得益于五华之乱后的文化交融和开放思潮,城内聚集了许多当时名动天下的诗人、学士、僧侣、名伶。彼时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唐诗界的大咖们尚未出生,而唐朝的天空下己经诞生了一批像刘希夷、张若虚、骆宾王、杨炯、宋之问等风流才子,他们开创并引领了大唐王朝的文化价值取向,为唐朝辉煌的艺术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4、长安这座城池,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风流人物所演绎许多精彩故事,才被赋予了无可取代的万种风情。唐人多奇才,因为有趣的故事太多,所以就挑一两个有意思的来和大家分享吧。
25、写"念天地之幽幽,独怆然而泪下"的陈子昂是对初唐诗歌革新理论有着重要贡献的最为杰出的诗人,开辟了唐诗讽喻之风。但年轻时候的陈子昂绝对是个超级炫酷的富二代,他从蜀地来到长安,空有一身才华却不得人赏识。有一天陈子昂上街,见卖琴者一把胡琴索价千缗,引人好奇围观,他灵机一动,二话不说将琴买下,并请众人明天移驾宣阳里听他弹琴。翌日很多人闻声而来争睹,他拿起胡琴说:"蜀人陈子昂,有文百轴,不为人知。此贱工之伎,岂宜留心?"说着,当众将名贵的胡琴摔得粉碎,然后将他的诗文赠送给所有与会者。结果,此举陈子昂"一日之内,名满都下"。
26、是不是帅呆了?用现代人的观点来看,陈子昂绝对是个营销界的奇才啊。当然,这样轰轰烈烈的个人秀首先得建立在自身丰厚才学的基础上,你得有足够的自信,才有任性的资本不是?
27、再转身回到初唐四杰来,除了之前提到的卢照邻,余下的三人是王勃、骆宾王、杨炯。我最喜欢的还是王勃。我们都知道王勃在四杰中成名最早,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士。他显然也是一个年少成名的任性公子哥,在沛王府任属官的时候,当时王公大臣中流行斗鸡,而这王勃呢,最经常干的事就是陪王爷斗鸡。斗就斗呗,你得知道这不是什么正经事吧?但是他偏偏还写了篇《檄英王鸡文》,结果就是把玄宗气到一怒之下把他赶出王府。
28、歪才也好,奇才也好,总之人家是真有才的。他的很多文章往往都是临场发挥、信手拈来却巧夺天功的佳作。关于他的故事,最有意思的当然要数《滕王阁序》的由来。话说唐高宗上元二年的重阳节,南昌都督阎伯舆重建滕王阁,大摆宴席,邀请远近文人学士为滕王阁题诗作序,恰好王勃路过,没事就也去参加蹭饭局。本来这次宴会阎公就是计划要让女婿吴子章在众人面前作序展示点文采,以振家风什么的。准备题序的时候,在场人因为知道主人的本意,都在那里虚情假意的表示谦让,结果就王勃傻傻搞不清楚状况,自告奋勇,提笔当场赋就《滕王阁序》。想象一下吴子章当场被王勃的秒成渣的画面,就觉得搞笑又有趣。这个世界是有天才的,你想不承认都不行。
29、这篇用骈体写成的诗序,笔力明快、气势浩荡,读来如漫天星辰撒落,绝对称得上是唐诗中的经典。我每次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阙诗句时,便不由得为王勃在随手间所挥就的文采所深深折服。只可惜这绝世的才华并未为他的一生带来好运,在南海溺水身亡的时候,王勃只有26岁。
30、初唐四杰中,除了杨炯,其余的三位都是英年早逝、命运坎坷。这似乎与时代、与个性都有某些必然的联系。他们年少成名,才华纵横,心中充满了博取功名的幻想和激情,却最终只能困于无奈的宦海现实厦门导游年审。这是许多封建文人的悲哀。
31、"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32、回望世事苍茫,谁人不是沧海一粟?
33、此次西安之行中,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流连了很久。说它是国家书法界的殿堂级博物馆真的毫不夸张,里面收集的书法真迹真绝对能让人大开眼界。游走在碑林里,耳边听着导游录制的讲解,手里抚摸着碑林上的一笔一画,可以感受到大家们所书写的每个字迹在指间流动,这大概就是所谓艺术所带来的永久生命力吧。
34、初唐的大书法家跟诗人一样,绝对是中国历史上群星云集的时代。欧阳洵、虞世南、褚遂良、柳松权、颜真卿等,随便拉一个出来,都是如雷贯耳的大咖级人物。
35、不过这么多大家中,说到最有意思的,我觉得应该是张旭。套用一句导游的话来说,这个被后世尊为"草圣"的狂人,绝对可以称得上是唐朝艺术界的偶像级人物,只不过人家走的是摇滚路线。据《旧唐书》的记载,张旭生性好酒,每每醉后就号呼狂奔,索笔落墨。有时他老人家兴致一来,还会披发蘸墨,然后以发代笔,甩发成书。
36、不得不说,这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纵横上下五千年,也没能找得出几人。但因为他确实在书法上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造诣,加上他的这种狂诞不羁的风格也没真的影响到谁,世人也就任他折腾,没有以礼法拘之。
37、说到这里,想想好像天才总是有许多怪癖的,比如梵高日葵亲手割掉自己的耳朵送给情人,叔本华从来不让人给己理发修面。缺少点与众不同的举止,你都不好意思承认自己是天才。龙海包车到厦门
38、而张旭跟颜真卿的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
39、据说颜真卿素仰张旭大名,决定辞去官职拜其为师。出身名门、家风甚严的颜真卿要去拜像张旭这样一个狂荡不羁的人为师,本身就是一件有点搞笑的事。此时的张旭己是洛阳名人,住在学生裴靖家门,天天与社会名流人士没事开开party,喝喝酒,根本懒得理这个从长安的愣头青。而生性耿直的颜真卿面对这种场面往往是参加也不是,不参加也不是,只好每天站在那里吓愣着。
40、但热爱艺术的人总是有着执着韧性的,不管张旭再怎么不搭理他,颜真卿始终契而不舍。后来他干脆也搬到了裴靖家赖着不走,每天缠住张旭问关于学习书法的绝窍。
41、张旭被缠的烦了,只丢给他四个字:勤学苦练,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42、等到颜真卿35风第二次去找张旭的时候,张旭看到颜真卿己经确实有下苦功,才终于将自己一生心得悉数传之。也直到得了张旭真传,颜真卿在书法上才真正开悟,这才有了我们后世看到"颜体"。
43、颠狂如张旭,你可以说他有天赋,但能够让人名留于世的一定是他对书法的执着与狂热,是在特定领域的持之以恒的坚持。事实上,任何的成功,都只能来源于此。
44、我在西安的最后一站,去的是骊山华清宫听《长恨歌》表演。
45、华清宫背山面渭,倚骊峰山势而筑,楼台馆殿,遍布骊山上下,风景秀丽,自成一局。这座宫殿始建于唐代初年,兴盛于唐玄宗时期。唐明皇钟爱这骊山行宫,每年十月必然来此常住一段时日。
46、傍晚7点,骊山的的月色开始升起。天色将晚未晚,华清宫里的灯火渐次点亮,庭园里的池水旁种满了依依杨柳。游走在亭台楼阁间,感受山风阵阵抚来,耳边听音乐响起,仿佛这月色就是当年的长安月。
47、单从表演上来说,《长恨歌》的演出可以说得上十分精彩。这部舞台剧直接pass掉了唐明皇跟杨贵妃故事中诸多少儿不宜情节,而把这两人的爱情美化得神乎其乎,缠绵悱恻。
48、且不去讨论这段爱恨的真假,只是在演出的最后,当垂垂老矣的李隆基出场的时候,我还是有了一种说不出的悲怆之感。这种悲怆不是缘于爱情的消亡,不是因为一代美人的香消玉陨,而是你分明看到了他身后的一个盛世王朝的风华不再。安史之乱之后,那个辉煌的大唐王朝终于要走入册史,成为过往。
49、在陕西省博物馆参观的时候,其中有整整一个展馆是用了摆放唐朝出土的物件的,里面展出的关于唐朝时期的文物无一不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先进文明,每一样在今天看来,都堪称是稀世珍品。而在唐朝过后,西安的历史似乎简单到用一句话便可以概而言之了。
50、盛极必衰,这是世间万物行之有道的法则。虽然道理所有人都能懂得,但这依然不能阻止后世之人对这里曾经发生过的辉煌盛世的追忆与缅怀。
51、初唐时期著名的宫廷诗人张若虚曾做乐府诗《春江花月夜》:
52、"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53、人生代代,江月年年,时间总是一往无前的。也许看似总无情,但要相信在这天地间,一定是有些什么东西是可以永恒不消、亘古长存的,比如对艺术的追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4、抬头望见华清池上的这一轮圆月,仿佛就是当年的长安月,总是圆了又缺,平静如水,似已看尽世间无数悲欢。
55、不如且斟一壶酒,与你一起在这月下,这花间,对饮成三人,寻梦回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