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福建土楼始于那个朝代为什么叫客家土楼
1、福建土楼始于宋元时期,因为福建土楼是客家人聚族而居,并用夯土墙承重的大型群体楼房住宅,所以又叫客家土楼。
2、福建土楼主要位于福建省漳州市、龙岩市、泉州市境内,包括南靖土楼、永定土楼、华安土楼、平和土楼、诏安土楼、泉州土楼等土楼群。现存的圆楼、方楼、五角楼、八角楼、吊脚楼等各式土楼有30多种23000多座。
3、福建土楼起源于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成熟于明末、清代和民国时期,是闽南地区自唐以来“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福建土楼以土、木、石、竹为主要建筑材料,利用未经烧焙的土并按一定比例的沙质黏土和黏质沙土拌合,用夹墙板夯筑而成的两层以上的房屋。
4、宋元时期(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5、明代(14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
6、清代、民国(17世纪中叶~20世纪上半叶)时期,闽南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永定土楼住宿软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
7、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
8、20世纪50年代以后,该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现在。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
9、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福建土楼(福建省土楼群)
二、广东省有没有客家土楼
客家土楼也称福建土楼,其中以福建龙岩永定、漳州南靖的土楼最为有名,在中国汉族传统建筑中,客家土楼独具特色,有方形、圆形、八角形和椭圆形等形状的土楼共有8000余座,规模之大,造型之美,既科学实用,又有特色。中国客家民居建筑“福建土楼”建筑群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客家土楼,也称客家土围楼、客家民居,圆形围屋,是世界民居中一朵罕见的奇葩。
客家土楼它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市,漳州、广东饶平县、梅州市大埔县。其中以永定县和南靖县内的客家土楼最具规模,造型也最为壮观,永定客家土楼坐落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内。
1、石寨土楼亦称方楼,石寨土楼坐落于梅州市蕉岭县南礤镇石寨村建于明末嘉靖年间,为当地郭姓五世祖所建,时历300多年日晒雨淋,至今仍保存完好。
承德楼位于梅州中心区,是梅州市内保存最完好的典型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建屋人梁氏炯昌公,号星楼,是广东嘉应州(今梅州)三角安定壹折桂窝人氏。二十世时任暹罗(即现泰国)华人华侨侨领,同时亦经商做生意。
世德堂是明末翰林李二何的胞兄李匪何的儿子李椅建造的,它位于梅江与松源河交汇处附近,离松口镇1.5千米的铜琶村下店。该屋建于1645年,总面积约7000平方米,共有72天井,36厅,12个门楼,299间房,2口水井,相传是李士淳携太子返乡避难而建的“明朝最后一座皇帝行宫”。
庆裕楼坐落于广东省梅州市与福建省交界处的梅州市梅县区松源古镇之湾溪村,地处湾溪村地处武夷山脉南端。庆裕楼由湾溪陈氏子孙建造,建楼两百多年来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走出去的才俊数不胜数。庆裕楼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结合客家围龙的结构和徽派建筑的艺术风格,廊腰缦回,檐牙高啄。房屋的构造,正中央是大厅,四周一百多间房子环环相绕。2008年被评为梅州市重点文化遗产保护对象。
楼内房屋分3进,共深29米,后进为3层高楼。年逾400多年历史的族居土楼--道韵楼以“古、大、奇”而名闻海内外。据称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大的客家土楼。道韵楼俗称大楼,周长328米、高11.5米、墙厚1.6米、总面积约1万平方米。它有别于赣南、闽西北的正方形或矩形为平方布局的客家围屋,以八角形最具代表性。楼内最多时曾居住600余人,而今仍有160多人在此安居。
三、客家土楼的故事或历史土楼王门票多少钱
土楼居民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有密切相关。
客家人原是中原一带汉民,因战乱、饥荒等各种原因被迫南迁,至南宋时历近千年,辗转万里,在闽粤赣三省边区形成客家民系。在他们被迫离乡背井,流离他乡的过程中,经历了千辛万苦,他们都有深切的体会,不论是长途跋涉的流离失所,还是新到一处人生地不熟的居地,
许多困难都得依靠自己人团结互助、同心协力去解决,共度难关。因此,他们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
由于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大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蒉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土楼。
土楼很注重防御要求。闽、粤、赣3省交界地区早先是一片莽荒,迟至20年代初,仍存留有多处原始森林,虫蛇出没,野兽甚多。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这里不但是“天高皇帝远”,朝廷鞭长莫及,就连福州、广州、南昌这3省都城,也因相处极端、隘坚路险而奈何不得。
客家人除了常常遭遇民风强悍的土著袭击外,先后迁移姓氏不同的家族之间也不断发生殊死的械斗。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家客家人极其重视防御,他们将住宅建造成一座易守难攻的设防城市,聚族而居。土楼内水井、粮仓、畜圈等生活初级火器时代,土楼使客家人获得了足够的安全保障。
在客家人中间,流传着很多在敌人久攻不下,“大楼安然无恙”的故事。
客家土楼主要有3种典型,就是五凤楼、方楼、圆寨。
1、五凤楼,从整体看,以三堂屋为中心的五凤楼含有明确的主次卑意识,可以肯定,它是客家文化发源地的黄河中游域古老院落式布局的延续发展,在其群体组合中,只有轴线末端的上堂屋(主厅)采用了坚厚的夯土承重墙。
2、方楼:方楼的布局同五凤楼相近,但其坚厚土墙从上堂屋扩大到整体外围,十分明显的是,防御性大大加强。
3、圆寨,在圆形建筑物中,三堂屋已经隐藏,尊卑主次严重削弱;寨是堡垒,防御功能上升到首位,俨然成为极有效的准军事工程。
4、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客家土楼
四、客家土楼都有哪些特点
主要有建筑、布局、封闭性、防御性、结构性等特点,列举介绍如下: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
1、中轴线鲜明,殿堂式围屋、五凤楼、府第式方楼、方形楼等尤为突出。厅堂、主楼、大门都建在中轴线上,横屋和附属建筑分布在左右两侧,整体两边对称极为严格。圆楼亦相同,大门、中心大厅、后厅都置于中轴线上。
2、以厅堂为核心。楼楼有厅堂,且有主厅。以厅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进行群体组合。即使是圆楼,主厅的位置亦十分突出。
3、廊道贯通全楼,可谓四通八达。但类似集庆楼这样的小单元式、各户自成一体、互不相通的土楼在永定乃至客家地区为数极个别。永定土楼的住宿
客家民居,不论土楼还是围屋,五凤楼,里面的每一个房间,厅堂,天井,都以走廊,巷道,楼梯相通,住户生活方便。然而,它们对外则是全封闭的。
土楼一般只开一个正门一个后门,或一个正门两个侧门,围屋,围龙屋的各横屋,半环形围屋,皆设有门楼。
土楼的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非主体建筑即楼内被围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楼外的附属建筑也是如此。
另外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结构也是土楼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内部空间可按需要而扩大,按用途灵活安排。
客家土楼的厚墙是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是中国传统住宅内向性的极端表现。以常见的4层土楼为例,底层和二层均不辟外窗,三层开一条窄缝,四层大窗,有时四层加设挑台。
土墙的薄弱点是入口,加强措施是在硬木厚门上包贴铁皮,门后用横杠抵固,门上置防火水柜。这些全部出于防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