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厦门旅游A

福建土楼发展政策研究,福建土楼发展现状

厦门旅游A 2024-05-09 4
福建土楼发展政策研究,福建土楼发展现状摘要: 本文目录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生态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一、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

本文目录

  1. 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
  2. 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3. 生态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福建:养一座古厝 守一方风土

在农村租个房子,正成为一种时髦,流行于艺术家、年轻人、数字游民和新中产等人群中。他们中有的正打造梦想中的家,有的想开个工作室,有的专注于在农村发展商业空间。

这样的趋势,与历史建筑保护的方向不谋而合。

不久前印发的《关于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社会力量可以获得文物建筑一定时限的管理使用权,参与文物建筑本体保护修缮、历史风貌维护、旅游文创开发、文化传承发展等。

保护历史建筑,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开放历史建筑“使用”大门的背后,是对资金投入的渴求。近年来,福建省加强历史建筑保护力度,率先搭建平台,推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古建筑认养模式,成为创举土楼王附近住宿

等待“出嫁”的历史建筑

见到陈德明时,他刚刚度过了一个忙碌的国庆节。

两年前,看准了家乡文化旅游的前景,在德化从事陶瓷产业的陈德明,决心回到永春岵山镇拓展自己的事业。

泗州堂,是陈德明在岵山镇茂霞村租下的一座历史建筑。其由当地政府部门代管并修缮,而后租给陈德明作为陶瓷产品展示空间。

“租了5年,年租金1万元出头,一年大概有5万元的运营成本。”陈德明坦言,近两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游客量下降,自己便利用古厝的特点,拓展研学、手工体验、餐饮等业态,以维持运营。今年国庆节期间,他喜迎一拨又一拨游客。

岵山镇,是第七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一个乡镇拥有4个中国传统村落。这里吸引了大量历史建筑传承保护的资金和团队,仅2021年,岵山镇就获得历史文化名镇改善提升资金补助900万元。数据还显示,近年来永春已累计投入8000万元,并累计争取资金补助3800多万元,修缮古厝37万平方米。

古厝修好了,谁来开发利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成为永春瞄准的方向。大量修缮资金的投入,为历史建筑开发利用打下基础,也吸引了一批像陈德明这样的返乡创客。

“永春共普查出历史建筑1100处,我们先从本地人入手,引导扶持村主干、能人利用历史建筑经营、发展特色业态,包括展馆、农家乐、民宿等,打造示范亮点,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永春县住建局二级主任科员黄金仕说。

资金注入后,一栋栋古厝“活”了。岵山镇和塘溪路沿街14间闲置店铺统一装修风格,掀起当地古建筑修复利用热潮;永春五里街埔头村,废弃古厝被人改建为乡村博物馆,推动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带动周边群众自筹资金500多万元主动修缮古厝10栋。

无独有偶,2020年,福州市闽侯县为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历史建筑“活化”,集中推出20多栋古厝吸引社会认养,拥有28处文物点的白沙镇就有4座被列入。

记者在白沙镇林炳村看到,被列入认养名录的李宅,已由开办文旅企业的孔祥锋认养,化身为村民、游客近距离感受历史文化的教育基地。目前,林炳村中有古厝改建的游客中心、文化展示馆、党建基地、民宿,也有许多等待或正被改建的古民居。

白沙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余孙淮说:“白沙镇在李宅等地试点历史建筑认养,在吸引社会资本方面初显成效,但仍有许多历史建筑未能成功‘出嫁’,如何有效‘招商引资’,还需要探索建立可持续发展机制。”

福建省城乡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200个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其中76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二;有1193个传统村落,其中494个列入国家级,全国排名第六;有9258栋历史建筑。这些历史建筑蕴藏着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信息,也延续、传承着福建文化的“根”和“魂”。

然而,历史建筑大多地处偏远山村,如何让它们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吸引社会力量活化利用?

记者了解到,熟人介绍、口口相传的传统方式,并不能有效链接社会需求。瞄准信息不对称痛点,北上广深以及杭州成都等城市都逐渐出现了专门租农房古厝的中介平台。

“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则是福建省创新探索的模式。2020年1月,由省住建厅会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开发建设的租养平台上线,目前,这个历史活化利用平台已上线10个地市182个传统村落的448栋房屋。

由村委收储并发布,与意向租养人洽谈;租养人长期承租并斥资修缮、使用,获取收益;承租期满后,修缮后的建筑归还给产权人。这是该租养平台推出的历史建筑认养模式。

“打造这个平台,我们坚持公益初心,为双方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免去不必要的后顾之忧。”该租养平台负责人、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王伟英介绍,“我们不允许个人上传房源,必须经村委或镇政府把握,同时引入法律团队、规划建筑团队等资源,为租养各个环节提供全面保障。”

王伟英介绍,每个租养人在顺利认养房屋后,同时会收到一份“古厝修缮手册”,手册在建筑内部改造和建筑风貌等方面对修缮人进行指导,帮助其既延续建筑传统韵味,又植入现代功能。

一头挖掘可供认养的历史建筑,另一头连接起寻找房源的人,租养平台为社会资本反哺乡村搭建了一座桥梁。

打开“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在房源列表中选择泉州市永春县,进入眼帘的,是10余栋等待认养的古厝。“我们共上传了28栋历史建筑,目前已有15栋找到了‘主人’,单栋租金在5000元至30000元之间。”黄金仕介绍。

福安市潭头镇渔溪洋村,于今年7月在“传统村落建筑海峡租养平台”上传了一批历史建筑,其中一栋闲置小学被看中,租养人陈先生经过与村委反复磋商,双方于9月完成认养手续,10月份就动工建成了一座古色古香的根雕奇石馆。

“我一直想选个合适的地方开展馆,苦于找不到房源。当时在租养平台上反复挑选,看中了这套面积大、环境好、租金也不高的房子,谈下来也非常满意。这个村子的游客比较多,未来会有不错的收益。”陈先生说。

“客家土楼、沿海石头厝、闽南红砖古厝,我们正推动更多历史建筑上线。”王伟英表示,历史建筑租养是统筹人居环境改善、传统建筑保护、社会资源调配等各方面细节的系统性工作,租养平台上线两年多以来,不仅让租养人成功认养到心仪房源,同时宣传推广了福建的传统村落。

政策鼓励、平台助力,似乎打开了历史建筑认养的大门。但真正实现“有人管,在利用,出效益”的目标,未来的路还很长。

“我国有文物建筑40万余处,其中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低级别文物建筑占95%以上。”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人近日表示,部分文物建筑由于投入不足,长期无人看管,面临坍塌和消失的危险。因此,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的保护利用。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等待认养的历史建筑中,有已经由政府部门修缮完毕的,也有需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修缮的,以低租金甚至零租金进行招商招租。

如何让社会资本愿意投、留得住,还能赚到钱?除了情怀,地方政府的要素保障必不可少。记者了解到,福建省正涌现出一批可供借鉴的模式。

将历史建筑作为招商项目重点推介,是泉州的创举。泉州市住建局村镇建设科科长李溢海告诉记者:“我们整理了11个传统村落,将村里的历史建筑作为局里招商项目,印制成册,前后共开了5次线下展示会及对接会进行重点推介。”

永春县湖洋镇溪西村就是11个传统村落之一。溪西村保留着从宋朝至今各式各样的闽南官式大厝,拥有130多栋历史建筑。目前,溪西已成立运营公司,谋划了研学旅游、农业观光和康养民宿等一系列建设运营项目。招商负责人黄宗祥说:“对乡建乡创团队,我们采用以修代租的方式进行招商招租,并视项目情况进行优惠洽谈。”

这样的方式,成为政策鼓励的方向。《意见》明确,各地可通过投资补助、运营补贴、资本金注入等方式,对社会力量参与文物建筑保护利用给予引导资金和项目支持;对社会力量参与成效显著、具有示范推广价值的,可通过文物保护基金等给予必要的奖励。

因地制宜,引资发展“古厝经济”,也成为福建省亮点。永春县岵山镇和林村35号历史建筑,由省花协副会长郑泽新认养,并创新将其打造为花卉产业园区办公场所。郑泽新表示,在和林村打造的海峡花卉文旅产业园项目总投资1.5亿元,目前已入驻苏州花园集、福建一枝园艺等8家企业。“我们会根据古厝的特点,为入驻企业打造花卉直播展示等场景,开发古厝功能,探索古厝经济高北土楼住宿。”郑泽新说。

数据显示,2014年以来,福建省省级财政累计投入历史文化保护资金16亿元,带动各地不断加大投入力度,据不完全统计,保护资金累计投入400多个亿,涌现出屏南龙潭、连城培田、福安廉村、尤溪桂峰等一批保护利用典型。

“出台政策、投入资金、搭建平台、广泛宣传,为的是破解历史建筑保护资金筹措难题。”省住建厅风貌办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民间经济活跃,社会资本实力雄厚,对历史文化保护很关注、很热心,全省还有数以万计的老建筑需要保护,政府的力量是有限的,要吸引社会力量更多参与。我们在与时间赛跑,要有高度的紧迫感。”

二、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1.1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生态建筑一直关注的主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建筑领域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如何使人类的建造活动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减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是生态建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方向。21世纪,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致力达到的目标,人、社会、建筑、自然和谐共生与协同发展成为生态建筑学致力的目标,生态建筑的发展过程就是不断追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过程。

2、1.2舒适、美观生态建筑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其首先须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以人的健康、舒适为主要前提。生态建筑通过合理使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提高了室外环境的和谐度、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使室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及声舒适度均提高了一个水平。由于生态技术包含了生态学的理念,它便具备了无害性、高效性及舒适性等生态特性,因而也产生了非凡的技术美、功能美以及环境美等美学特征。

3、2.1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因子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东西及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很大,为了能更好的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去,多年来各地的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建造了形式结构多样的建筑。如北方的窑洞、福建的土楼、云贵川的吊脚楼和中原地区的天井民居等都是当地居民结合本地环境特点建造出来的特色原生态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仅以窑洞为例,其生态因子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选址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次,施工非常方便,只需简单的工具由少量的人工即可开挖完成,经济成本低;再次,其建造选材非常环保,这种生土材料可以重复和循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小;最后,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好节能性,在北方冬夏温差极大的情况下,具备冬暖夏凉的效果。

4、2.2现代生态建筑的典型实践我国生态建筑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等城市广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虽然与国外生态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但是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北潞春小区、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广州汇景新城生态小区等。建成于1999年的北京北潞春小区因在能源节约、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计使其在建成后连续几年获得了国家生态住宅金牌奖。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区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是2003年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建筑理念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研发模式创新,成为我国生态建筑技术产品后续研发实验平台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广州汇景新城,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体生态理念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成为其重要的规划设计原则。正是这种生态设计理念,使小区自2000年建设以来获得了与生态相关的多个荣誉称号或奖项,其在小区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均蕴藏和体现了生态建筑的因子。

5、2.3相关规范与评估体系自生态建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生态建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估评价体系或出台了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我国1994年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中专列一章对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改善人类住区环境、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等。2001年,作为我国生态建筑航标灯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发布,并在3年里连续进行了三次完善、升级,分别从评估体系、评分标准和典型案列三个方面增强人们对生态建筑感性方面的认识,使生态住宅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随后,又先后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列》、《“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等多部与生态建筑相关的条例。

6、3.1生态建筑的概念认知不足虽然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众多,但目前仍存在大量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这也限制了生态建筑快速健康的发展。当然,生态建筑本身是一新生事物,对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亦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述,但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因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常运行而造成的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因此,生态建筑至少应涉及节地、节能、节约资源和原材料、减少废弃物、无毒、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等基本内容。当然要在一幢建筑物内完整、全面地达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但至少应该向这些方面努力,这样才称得上生态建筑,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赶时髦的招牌。冉茂宇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生态建筑的解释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指出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手段,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能够实现自然、建筑、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符合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

7、3.2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相关著作和研究论文也陆续发表,这些对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及推进我国生态建筑项目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内的生态实践项目虽开展了有些年,却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者依托一些重要事项进行建造,而且大多也仅作为示范项目,没有进行推广和普及,而在一些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是农村除了一些传统民居外,很少看到现代生态建筑的影子。

8、3.3生态建筑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采用高新技术建造的生态项目较多,生态建筑的实践也主要关注节能和技术集成方面,主要是一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使用,缺乏与环境的统筹考虑,缺乏系统性的实践。关于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也以高技术和传统技术居多,缺乏适用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大面积开展生态建筑的原因之一。3.4生态建筑的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规范生态建筑的专门的法律和规范,已有的相关规定虽然在生态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因为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进行的,而且这些法律规定除少数是专门针对建筑业规定外,其他都是在各领域的法律法规里进行的单列规定,不方便建筑专业人员进行参考。

9、4.1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高住房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美国和韩国等国不同,我国具有广大的农村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镇化。而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住房问题,那么如何既能妥善的解决流入城市大量人口的居住问题,又能使迅速增加的建筑物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负担,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难题之一。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及时总结经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将会出现一系列的土地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污染问题等,因此,将生态化尽早纳入城镇化已是必然趋势,生态化就是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要从目前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中与自然环境融合适应的优势,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以人、建筑、自然为整体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一种能源利用高效、资源使用低耗、污染少和生态平衡的和谐大环境,建成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

10、4.2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危及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长期合理的城市规划及更新建筑设计理念是在目前我国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下的必选之路。

11、4.3生态观念淡薄生态建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开发商、建筑师、承包商和购房者等众多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很多建筑在开发和建造过程中不仅没有关注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对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而大多数人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住房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基本需要甚至达到了膨胀的地步。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如今似有蔓延之势,因此增强大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关心,逐步规范人类对自然的行为,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的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园,只有这样,大自然才能继续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12、4.4政策和制度不够完善通过国外生态建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府支持和行政监管对生态建筑发展和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目前对生态建筑主要是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鼓励,监督检查也主要集中在节能标准检查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检查等专项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检查执法依据,由于立法的薄弱,也就导致无法严格的执法。同时,由于生态建筑具有初期投入大且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一般都不会在开发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环境和生态的因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去推广和实现生态建筑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实践项目要靠政府扶持立项才能得以建设。生态建筑从产生之初就需要一种强制性的对社会和后代有益的官方措施的保障,政府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耗能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生态技术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等,都将成为推进生态建筑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3、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三、生态建筑发展的制约因素

1、节约资源能源节约能源已成为21世纪全球的主题。我国建筑的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三大“耗能大户”。据统计,我国400多亿m2的建筑中95%都属于高能耗建筑,单位建筑能耗是同纬度西欧和北美国家的2~3倍,而每年新增建筑也只有15%~20%执行了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我国每建成1m2房屋,排放0.8tCO2,城市CO2排放总量中建筑占50%,如果所有建筑节能达到70%标准,可以减少20亿tCO2排放量。作为生态建筑,其在强化节能管理、节能技术充分应用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都比常规建筑有更严格的要求。生态建筑在目前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居住建筑缺口量大的时期还无法成为一种普及的建设标准,因此建筑节能就需要从国家的层面制定相关的标准、政策和措施进行强制管理。生态建筑的节能技术主要体现在建筑的选址、建筑的围护结构、采光遮阳、通风及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等方面,通过这些技术的综合运用,达到自然生态的冬暖夏凉的效果。

2、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生态建筑一直关注的主题就是如何更好地解决建筑领域中人类所面临的环境与生态问题。如何使人类的建造活动更好地与周围的环境和谐统一起来,减少对区域环境的破坏,是生态建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的方向。21世纪,社会、经济、自然协同发展成为各行各业共同致力达到的目标,舒适、美观生态建筑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要“以人为本”,其首先须满足人类自身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其次要以人的健康、舒适为主要前提。生态建筑通过合理使用各种生态技术手段提高了室外环境的和谐度、室内环境的舒适度,使室内的空气质量、温度、湿度及声舒适度均提高了一个水平。由于生态技术包含了生态学的理念,它便具备了无害性、高效性及舒适性等生态特性,因而也产生了非凡的技术美、功能美以及环境美等美学特征。

3、传统民居中的生态因子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东西及南北地区气候差异很大,为了能更好的在当地的环境条件下生存下去,多年来各地的人们凭借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建造了形式结构多样的建筑。如北方的窑洞、福建的土楼、云贵川的吊脚楼和中原地区的天井民居等都是当地居民结合本地环境特点建造出来的特色原生态建筑,这些传统建筑均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因子。仅以窑洞为例,其生态因子至少包含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其选址充分考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其次,施工非常方便,只需简单的工具由少量的人工即可开挖完成,经济成本低;再次,其建造选材非常环保,这种生土材料可以重复和循环使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非常小;最后,窑洞在使用过程中具有很好节能性,在北方冬夏温差极大的情况下,具备冬暖夏凉的效果。

4、现代生态建筑的典型实践我国生态建筑实践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先后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西安等城市广泛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经过二十几年的探索,虽然与国外生态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差距,但是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其中,比较典型的有北京北潞春小区、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广州汇景新城生态小区等。建成于1999年的北京北潞春小区因在能源节约、水处理及垃圾处理等方面的环保设计使其在建成后连续几年获得了国家生态住宅金牌奖。位于上海莘庄工业区的上海生态建筑示范楼是2003年上海市科委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示范工程,项目实现了建筑理念创新、技术集成创新和研发模式创新,成为我国生态建筑技术产品后续研发实验平台和国内外合作交流平台。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的广州汇景新城,充分利用其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体生态理念创造宜人的人居环境,成为其重要的规划设计原则。正是这种生态设计理念,使小区自2000年建设以来获得了与生态相关的多个荣誉称号或奖项,其在小区规划设计、能源与环境、室内环境质量、小区水环境、材料与资源利用等方面均蕴藏和体现了生态建筑的因子。

5、相关规范与评估体系自生态建筑的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生态建筑在世界各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相继建立了一系列的评估评价体系或出台了相关的标准规范等。我国1994年审议通过了《中国21世纪议程》,该议程中专列一章对人类住区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定,包括改善人类住区环境、促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节能和提高住区能源利用效率等。2001年,作为我国生态建筑航标灯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发布,并在3年里连续进行了三次完善、升级,分别从评估体系、评分标准和典型案列三个方面增强人们对生态建筑感性方面的认识,使生态住宅被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和认可。随后,又先后发布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民用建筑节能条列》、《“十二五”建筑节能专项规划》等多部与生态建筑相关的条例华安土楼电话。虽然这一系列议程和条例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大大促进了我国生态建筑健康、规范的发展,但与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生态建筑起步较早的国家相比较而言,都还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和完善,有待加强可操作性。

6、生态建筑的概念认知不足虽然关于生态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和绿色建筑的论文众多,但目前仍存在大量对这些概念缺乏全面认识的现象,这也限制了生态建筑快速健康的发展。当然,生态建筑本身是一新生事物,对这一概念国内外学术界亦存在着一些不同的表述,但其最核心的内容就是要尽量减少因建筑物的建造和日常运行而造成的对地球、对大自然的伤害。因此,生态建筑至少应涉及节地、节能、节约资源和原材料、减少废弃物、无毒、重复使用和循环使用等基本内容。当然要在一幢建筑物内完整、全面地达到上述目标是困难的,但至少应该向这些方面努力,这样才称得上生态建筑,否则只能成为一种赶时髦的招牌。冉茂宇在《现代汉语词典》关于生态建筑的解释基础上进行了进一步的完善,指出生态建筑是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人文环境,借鉴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同时结合建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手段,规划、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的建筑,它与周围环境成为有机的整体,能够实现自然、建筑、人和社会的和谐统一,符合人类与自然环境共同持续发展的要求。

福建土楼发展政策研究,福建土楼发展现状

7、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不同步从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就开始了生态建筑的理论研究工作,相关著作和研究论文也陆续发表,这些对宣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思想及推进我国生态建筑项目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国内的生态实践项目虽开展了有些年,却主要还是集中在一些大城市或者依托一些重要事项进行建造,而且大多也仅作为示范项目,没有进行推广和普及,而在一些中等城市、小城市或者是农村除了一些传统民居外,很少看到现代生态建筑的影子。

8、生态建筑技术应用缺乏系统性采用高新技术建造的生态项目较多,生态建筑的实践也主要关注节能和技术集成方面,主要是一些新型材料和新技术的结合使用,缺乏与环境的统筹考虑,缺乏系统性的实践。关于生态建设的理论研究工作也以高技术和传统技术居多,缺乏适用技术方面的理论研究,这也是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大面积开展生态建筑的原因之一。

9、生态建筑的制度和政策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并没有关于规范生态建筑的专门的法律和规范,已有的相关规定虽然在生态建筑发展的过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规范作用,但是因为都是针对某个具体领域进行的,而且这些法律规定除少数是专门针对建筑业规定外,其他都是在各领域的法律法规里进行的单列规定,不方便建筑专业人员进行参考。

10、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高住房需求目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美国和韩国等国不同,我国具有广大的农村人口,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镇化。而城镇化过程中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之一就是住房问题,那么如何既能妥善的解决流入城市大量人口的居住问题,又能使迅速增加的建筑物不对生态环境造成太大负担,是目前政府和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难题之一。城镇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不及时总结经验,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和人口的剧增,将会出现一系列的土地问题、环境问题以及污染问题等,因此,将生态化尽早纳入城镇化已是必然趋势,生态化就是要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整体规划、统筹考虑。新型城镇化要从目前生态环境的大局出发,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传统民居中与自然环境融合适应的优势,结合地域气候特点,以人、建筑、自然为整体进行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尽可能减少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使建筑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整体,最终形成一种能源利用高效、资源使用低耗、污染少和生态平衡的和谐大环境,建成能够体现地域特色的新型生态民居。

11、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我国用短短2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的路程,取得了举世公认的伟大成绩。但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在很大程度是以资源能源的大量消耗和环境污染加重为代价的,是在生态透支的基础上实现的,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方式。这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的环境和生态问题不仅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和危及人民群众健康的重要因素,也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生态建筑的发展。因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行长期合理的城市规划及更新建筑设计理念是在目前我国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下的必选之路。

12、生态观念淡薄生态建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政府、开发商、建筑师、承包商和购房者等众多群体的共同参与才能逐步实现,因此,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环保知识教育、增强生态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但很多建筑在开发和建造过程中不仅没有关注对原有自然环境的保护,却对原本平衡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污染和破坏,而大多数人却似乎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人们对住房的追求已经远远超过了其基本需要甚至达到了膨胀的地步。这种畸形的消费观念如今似有蔓延之势,因此增强大众对生态环境的了解和关心,逐步规范人类对自然的行为,树立可持续的消费观念,增强生态环保意识,文明消费、理性消费,自觉的爱护地球这个大家园,只有这样,大自然才能继续给人类提供更好的生存空间。

福建土楼发展政策研究,福建土楼发展现状

13、策和制度不够完善通过国外生态建筑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政府支持和行政监管对生态建筑发展和建设的促进作用是显而易见的,而我国目前对生态建筑主要是进行宣传教育和引导鼓励,监督检查也主要集中在节能标准检查和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检查等专项方面,缺乏系统性的检查执法依据,由于立法的薄弱,也就导致无法严格的执法永定土楼旅游住宿。同时,由于生态建筑具有初期投入大且短期经济效益不明显等特点,在没有政府的支持下,企业出于对利益最大化的考虑,一般都不会在开发或建设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环境和生态的因素。因此单纯依靠市场去推广和实现生态建筑的可能性较小,大多数实践项目要靠政府扶持立项才能得以建设。生态建筑从产生之初就需要一种强制性的对社会和后代有益的官方措施的保障,政府对于建材选择、每平方米耗能标准等方面做一些必要的规定乃至立法;对生态技术研究,对新的洁净高效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研究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等,都将成为推进生态建筑运动发展的重要动力。

14、更多关于工程/服务/采购类的标书代写制作,提升中标率,您可以点击底部官网客服免费咨询: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厦门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xiamen/post/41840.html发布于 2024-05-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厦门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