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生土是什么
1、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2、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3、在考古中经常听到生土,熟土是指什么意思,怎样区分?
4、生土与熟土考古工作者认识土,就好似初学英文者认识A、B、C一样,是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平日里,朋友们会以为考古人员很神,仅仅凭借一把“洛阳铲”就能够知道哪里有墓葬,哪里有遗址。地下十几米深的墓葬,都能够确定其精确的位置。几万平方米的遗址,也能够确定其具体范围。乍一听,是有点神,其实,我们考古工作者就是凭借“洛阳铲”带上来的土,来发现这些墓葬和遗址的。还有更神的呢,我们有时可以连“洛阳铲”都不用,仅仅根据地形、地貌和地里庄稼的长势、以及地面附着物,就能够运用考古学和其他学科的一些知识来判断出墓葬、遗址的具***置。听起来有点“顺杆爬”的意思,用“洛阳铲”已经够神了,这又出来个什么都不用……,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卖个关子,以后慢慢再聊,今天我就来谈谈生土与熟土。简单的说,生土就是自然界,经过若干万年的堆积,自然形成的原生土壤,也叫死土、净土,它颜色均匀、结构细密,质地紧凑、纯净。熟土就是经过人类翻动过的土,也叫活土、花土,它颜色不均、结构参差,质地疏松、混杂。先说说墓葬吧,一般情况下,中国北方大部分的土地,都是由生土组成的。古代的人,根据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习俗,在生土上挖出墓坑或墓道、墓穴。下葬后,再将土回填。这样,墓坑、墓道和墓穴内的土就变成了熟土,因为,它已经被人类翻动过,改变了其原来的结构与质地。这就给我们考古人员留下了发现它们的痕迹,“洛阳铲”一旦捞出了熟土,再经过卡边、定位,那么这座墓葬就被锁定了。再来说说遗址,过去的先人们,在一个相当的范围内,进行生产、生活劳动时,必定要翻动脚底下的土,比如住房要先挖个坑后再搭个棚的半地穴式房屋;储存粮食、果实的地窖;耕种田地、挖沟、蓄水、开渠……。当他们废弃这片生活范围时,无形中已经将他们动过土的范围,和一些生活遗迹,留给了后来的考古人员,这点我想不用深入解释,大家就会明白的。有一点需要说明白,我们在用“洛阳铲”进行钻探时,每平方米打五个孔,俗称“梅花孔”,浅则一、二米,深则数十米。所以,任何一点古人留下的细节都不会放过的,埋藏再深的墓葬也是能够探明的。这是我们考古工作的基本准则,当然,工作起来要求是认真的,也是蛮辛苦的。除过生土与熟土外,我们考古工作人员还要认识很多的土,比如地表的扰乱土,简称扰土;遗址内的灰土;房基或城墙下的夯土;古人踩踏出来的路土;雨水冲击的淤土……。但是,这些都出不了生土与熟土这个大的范畴。就好似善人、恶人、伟人、小人等都出不了男人与女人的范畴一般。其实,世上许多看似深奥、复杂的事物,都是由其最基本的一个点繁衍、派生的,只要了解了事物的这个基本点,抓住了事物的本质,那么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人生何尝不是如此,你只要记住人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走,生不带来,死不带去,那么,人世间就会少演多少悲剧。帝、王、将、相最终无非也是生土裹着熟土埋著的结局,何况我等平民乎!
5、主要用未焙烧而仅作简单加工的原状土为材料营造主体结构的建筑。生土建筑始于人工凿穴,已有悠久的历史。从古代留存的烽火台、墓葬和故城遗址等,可以看到古人用生土营造建筑物的情况。生土建筑分布广泛,几乎遍及全球。1981年法国巴黎蓬皮杜艺术和文化中心曾举办世界各地生土建筑展览。现在世界上约有 1/3的人口居住在生土建筑中。中国黄土高原63~64万平方公里范围内的乡村居民,大多仍然居住在窑洞及其他生土建筑中。由于地理条件、生活方式、历史传统、民族习俗的不同,各地区的生土建筑在施工技术和建筑风格上也各有特点,这已经成为各国建筑文化的组成部分。福建省永定地区的多层土楼堪称世界建筑的一个奇迹。
6、生土建筑按材料、结构和建造工艺区分,有黄土窑洞、土坯窑洞、土坯建筑、夯土墙或草泥垛墙建筑和各种“掩土建筑”,以及夯土的大体积构筑物。按营建方式和使用功能区分处则有窑洞民居、其他生土建筑民居和以生土材料建造的公用建筑(如城垣、粮仓、堤坝等)。
7、生土建筑可以就地取材,易于施工,造价低廉,冬暖夏凉,节省能源;它又融于自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因此,这种古老的建筑类型至今仍然具有生命力。但是各类生土建筑都有开间不大,布局受限制,日照不足,通风不畅和潮溼等缺点,需要改进。
8、五行之中,火有资生、助长土的作用,用以说明心对脾的资助关系。
9、火生土,五行相生关系之一。火灼烧物体可成灰土,然火生土。中华历史文化之一,表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以及发展。
10、木生火(木是五行中唯一的可燃物)
11、土生金(金是土中矿物质的沉淀)
12、金生水(金属是冷的,容易在上面凝结水
13、用土通关,取火生土,土生金,是什么意思,名词怎么解释
14、五行相生相克相生,有相互滋生、促进、助长的意思;相克,有相互制约、抑制、克服的意思。
15、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16、木生火,是因为木性温暖,火隐伏其中,钻木而生火,所以木生火.
17、火生土,是因为火灼热,所以能够焚烧木,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灰即土,所以火生土.
18、土生金,因为金需要隐藏在石里,依附着山,津润而生,聚土成山,有山必生石,所以土生金.厦门土楼多少钱
19、金生水,因为少阴之气(金气)温润流泽,金靠水生,销锻金也可变为水,所以金生水.
20、水生木,因为水温润而使树木生长出来,所以水生木.南靖土楼服务电话
21、生土:就是从深层挖出来的土.熟土:就是表面上的土,含一定的营养成分.
22、生土不含有腐质物,没有营养成分.生土拿回来后用杂菜叶和树叶搅拌起来,加洗鱼的水,洗肉的水和洗米水,
23、用塑料袋密封起来,放置半年后就可使用.
24、人或物,在当地出生,在当地成长。
25、金木水火土、五行中金生什么?木生什么?水生什么?火生什么?土生什么?
26、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
27、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28、路基:指的是按照路线位置和一定技术要求修筑的作为路面基础的带状构造物,路基是用土或石料修筑而成的线形结构物。它承受着本身的岩土自重和路面重力,以及由路面传递而来的行车荷载,是整个公路构造的重要组成部分。铁路轨道或道路路面的基础:为使路线平顺,在自然地面低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填筑成路堤,在自然地面高于路基设计标高处要开挖成路堑。路基必须具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即在其本身静力作用下地基不应发生过大沉陷;在车辆动力作用下不应发生过大的弹性和塑性变形;路基边坡应能长期稳定而不坍滑。为此,须在必要处修筑一些排水沟、护坡、挡土结构等路基附属构筑物。路基是一种线形结构物,具有路线长、与大自然接触面广的特点,其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当地自然条件所决定。合理选择线位,可以避开地质不良地段和工程艰钜路段,保证路基稳定,减少工程数量,节约工程投资。路基工程的特点是:工艺较简单,工程数量大,耗费劳力多,涉及面较广,耗资亦较多。路基施工改变了沿线原有自然状态,挖填借弃土石方涉及当地生态平衡、水土保持和农田水利。土石方相对集中或条件比较复杂的路段,路基工程往往是施工期限的关键之一。为了保证线路质量并防止灾害,必须研究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基本规律,针对路基设计、施工和养护等各个环节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和工艺要求。此外,为此目的既需要土力学、巖体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等有关的学科理论,又必须有从事铁路工程与道路工程的实践工作中所总结得到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理论,包括路基设计、路基挡土结构、路基土石方施工、路基养护等。黄土路基...就可以理解为路基的基础取材为黄土,因为黄土粘度很高,密度好....希望以上回答能够满意。
二、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资料
福建土楼,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大家平时会关注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资料吗?关于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的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宋元时期(公元11世纪~13世纪),是福建土楼的形成阶段。早期土楼规模较小,结构较简单,大多没有石砌墙基,装饰也较粗糙,形式基本为正方形、长方形。关于最古老的土楼,最早记载"土楼"的文献是《重修虔台志》。
明代(14世纪末开始至17世纪初),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居民愈益重视教育,置学馆,设书院,劝民入学,渐成风气。通过科举致仕不断涌现。这些发迹官宦之家,大兴土木,按中原通都大邑的建筑规制兴建土楼,建筑形式渐趋考究,功能也向多样化发展,标志着福建土楼进入发展阶段。
17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上半叶(清代、民国),该地区条丝烟、茶叶等加工业蓬勃兴起,销往全国及东南亚各国。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生态环境认识的提高,居民对住宅的要求更加迫切,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由于人口的增长,为维护家族的共同利益,势必建造更大规模的楼房,让众多的宗亲几十人或几百人聚族而居。以适应家族的兴旺,居住的安全。于是便建造了殿堂式的土围楼以及方形、圆形等丰富多姿的土楼土楼一日游团购。其特点为规模宏大、类型多样、工艺精湛、装饰华丽等等。在晚期,外来文化影响在部分土楼的建造中并得到了一定的反映,这便是福建土楼的鼎盛阶段。
20世纪五十年代以后,当地居民仍大量建造土楼,一直延续至今。这时期,土楼建筑比较注重实用性,结构简练,缺少华丽的装饰。是福建土楼的延续阶段。[5]
福建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土楼最早时是方形,有宫殿式、府第式、体态不一,不但奇特,而且富于神秘感,坚实牢固。楼中堆积粮食、饲养牲畜、有水井。若需御敌,只需将大门一关,几名青壮年守护大门,土楼则像坚强的大堡垒,妇孺老幼尽可高枕无忧。由于方形土楼具有方向性、四角较阴暗,通风采光有别,所以客家人又设计出通风采光良好的圆土楼。现存的土楼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福建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了这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福建土楼的墙壁,下厚上薄,厚处有的竟达1.5米。夯筑时,先在墙基挖出又深又大的墙沟,夯实在,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就用夹墙板夯筑墙壁。土墙的原料以当地粘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经反复捣碎,拌匀,做成俗称的"熟土"。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粘性。夯筑时,要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以增加其拉力。就这样,经过反复的夯筑,便筑起了有如钢筋混凝土般的土墙,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风雨剥蚀的石灰,因而坚固异常,具有良好的防风,抗震能力。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照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几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1]
世界独具特色的大型民居建筑,遵循了"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理念,就地取材,选址或依山就势、或沿循溪流,建筑风格古朴粗犷,形式优美奇特,尺度适当,功能齐全实用,与青山、绿水、田园风光相得益彰,组成了适宜的人居环境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景观
三、开平碉楼的解说词
1、开平碉楼是中国民居中土洋结合的一种形式,主要建造年代在20世纪。但追溯其历史,可以远至明代。
2、开平县位于广东省的中南部,其赤坎乡一带旧称驼驮,过去是一片湿地,芦苇丛生,水凫成群,最初到这里来定居的人是芦庵公。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6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芦庵公的第四个儿子,关子瑞在井头里村兴建了一座瑞云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三门里村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村的人口不断增加,而楼的容量又有限,再遇紧急时,总是人满为患。在水患人祸不断发生的日子里,为了保证自己和家人的安全,居住在三门里村的芦庵公的曾孙关圣决定在村中兴建一座更大更坚固的楼。
3、这座楼建于清代初年,坐北朝南,楼高大约十公尺,共有三层。楼的占地面积约一百五十二平方米多,算是比较大的楼。这座楼的墙壁全是用一种较大的红砖砌成的。砖长三十三厘米,宽十五厘米,厚八厘米,墙体的厚度竟达到九十三厘米,接近一米之厚!
4、修建这样一座楼的确要花不少钱,所以关圣徒建到一半时,发现钱已不够建完楼。据说,他的夫人谭氏见此情景后,拿出私蓄,楼才得以完成。为求吉利,关圣徒将此楼命名为“迎龙楼”。
5、从平面上看,这座楼呈长方形,但四个角各突出一块。每层的四角都有枪眼,最下面一层的正立面开有一个拱形顶的小门,门的两边各开一个四方形的小窗户。从平面上看,每一层都分中厅和东西耳房。从造型上看,楼顶是传统的硬山式屋顶,而且屋顶很小,前后并不出檐。
6、别看迎龙楼其貌不扬,它可是开平碉楼的起因。
7、三门里及其附近等村的地势低洼,房屋易遭洪水淹浸,有时一年发生数次洪灾,百姓苦不堪言。史书记载,清朝光绪甲申(公元1884年)和戊申(公元1908年)年的两次特大洪水,各村的房屋几乎都被淹没过顶,但躲进迎龙楼的村民避开了危险,全都活了下来。由于瑞云楼早已毁坏,开平人对迎龙楼的防卫功能有口皆碑。人们敬重楼,仰慕楼,只不过建这样的楼太贵,决不是一般人所能承担的,所以开始摹仿建楼时,往往几个村才建一座碉楼。
8、除了防御洪水外,防御土匪是建碉楼的另一个原因。开平位于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个县之间。立县以前,历来是四不管的地区,社会秩序比较紊乱,所以地方希望建县以保太平。清朝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始建开平县治,所以开平县至今只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县治虽然建立,但要保证天下太平,并非易事。
9、翻阅开平县志,碉楼的功能除防洪以外,更加偏重于防范盗匪袭扰。民国二十一年的《开平县志》,记载了“奉父楼”的故事。
10、清代初年,盗贼十分猖獗,不仅夜闯民宅、杀人、强奸、抢劫、而且还常常绑票勒索钱财。一次,许龙的妻子被土匪掠走上山,土匪派人捎信来勒索赎金。许龙的儿子许益赶快将钱备齐,准备和匪徒商量议赎的问题。这时,许龙的妻子暗地托人捎来口信:“母不必赎,但将此金归筑高楼以奉尔父足矣!”当天夜里,许龙的妻子乘匪徒不备,从山上投崖而死。许益便遵照母亲的遗嘱,修建一座“奉父楼”。
11、朝代的更迭,往往带来社会的动乱。辛亥革命以后,由于军阀割据,战乱频繁,土匪乘机抢劫百姓。民国十一年十二月的一个夜晚,一大群匪徒劫掠赤坎开平中学。旁边鹰村碉楼的探照灯一下子打开照射,四处的乡团闻讯及时截击,救出校长及学生十七人。
12、这件事一下子轰动了开平,海外华侨得知后也十分惊喜,觉得在防范匪患中,碉楼确有作用。因此,他们宁可在外节衣缩食,也要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开平人一下子兴起了建碉楼的风气,人们不断总结使用经验,国外的华侨又反把西方的先进建筑技术介绍过来,中西融汇,华洋并举。
13、开平碉楼的建筑占地普遍不大,人们追求的是高度,这样可以眺望,晚上便于射击。碉楼的结构一般是用生土材料。生土墙又分为土坯墙和版筑墙两种形式。土坯墙建得快,只要土坯干透以后,一次就能从底部砌到顶楼。为了延长土坯的寿命,人们还常常在土坯墙的表面,先抹上灰砂,然后再抹一层水泥,这样可以防御雨水的冲刷,也能防止枪弹的射击。
14、版筑墙是用黄泥、石灰、砂子和红糖水混合拌成的三合土材料,在两块大木板中使劲夯制而成墙的。开平碉楼的夯土墙都不厚,一般也就一尺多,比福建土楼要薄了。不过,三合土的坚固程度和低标号的水泥墙硬度相等,抗张力甚至更大。但是这种夯筑法很费工时,要等先筑好的墙体干透之后才能再筑上面一段,所以体积庞大的碉楼一年内不太可能完成。
15、用生土材料砌成的墙体占大多数,更有全部用钢筋水泥墙体的,但这种楼造价太贵,所以极少见到,当时水泥是依靠进口,所以人称“红毛泥”,水泥是用一米多高的木制圆桶装的。碉楼的楼板有用钢筋水泥楼板的,也有用木地板的。有的钢筋水泥楼板是水磨石的,光洁美观,底层还用方形釉面砖铺地,十分平整。有的碉楼内的楼梯扶手做工精细,展现欧式风格。
16、碉楼内部空间普遍不大,尽管每层都有窗子,但窗户很少。所以,碉楼只是作为应急使用,一旦发生情况全族人或全村人都躲入碉楼,一到天亮,大家再回平房休息。在贼匪猖獗的年代,一般碉楼上有年轻人守驻,看管上面的火炮、铜钟、警报器、探照灯等防范装置。南靖土楼住宿
17、碉楼的造型有许多种,但绝大多数的形式为一个平面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高塔型建筑,建筑的最上层出挑一圈环廊或一圈阳台、几个挑斗。在出挑的顶层四边都设有枪眼,出挑的部分楼板上也有长条形的枪眼,以便向下射击,使匪徒不能接近碉楼。
18、除顶层设枪眼外,其余各层都有小窗,小窗内有竖向的铁条、外面是用超过三厘米厚的进口钢板做的钢窗。小窗的目的是平日用来通风和照明,一旦有匪情,关上钢板做的窗扇,外面是一个平面,枪弹无法射入。碉楼的底层设一小门,门都是钢板的,闩上后,外面人打不开,也撬不开,而且上面还有枪可以射击,匪徒根本无法靠近。
19、碉楼的下部形式都大致相同,只有大小、高低的区别。大的碉楼,每层相当于三开间,或更大;小碉楼,每层只相当于半开间。最高的碉楼是赤坎乡的南楼,高达七层,而矮的碉楼只有三层,比一般的楼房高不了多少。
20、碉楼的造型变化主要在于塔楼顶部。从开平现存的一千四百多座楼来看,楼顶建筑的造型可以归纳为一百种,但比较美观的有中国式屋项、中西混合式屋顶、古罗马式山花顶、穹顶、美国城堡式屋顶、欧美别墅式房顶、庭院式阳台顶等形式。开平碉楼位于开平市内,碉楼星罗棋布,城镇农村,举目皆是,多者一村十几座,少者一村二三座。从水口到百合,又从塘口到蚬冈、赤水,纵横数十公里连绵不断,蔚为大观。这一座座碉楼,是开平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不仅反映了侨乡人民艰苦奋斗、保家卫国的一段历史,同时也是活生生的近代建筑博物馆,一条别具特色的艺术长廊。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开平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大致有以下四种:钢筋水泥楼、青砖楼、泥楼、石楼。开平碉楼有避盗防涝、抗日据点、共产党地下活动的历史作用。自力村隶属开平市塘口镇,东距开平市区12千米,坐落在潭江支流镇海水河谷丘陵平原。该村民居格局与环境保护完好,自然环境优美,水塘、荷塘散布其间,与民居和众多的碉楼相映成趣,美不胜收。全村现有农户63户、179人,海外侨胞248人,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村民朴实大方,乐观开放,生活悠然自得客家土楼住宿攻略。全村共建有9座碉楼6座庐(即西式别墅),分别是龙胜楼、养闲别墅、球安居庐、居安楼、耀光别墅、云幻楼、竹林楼、振安楼、铭石楼、安庐、逸农楼、叶生居庐、官生居庐、谰生居庐、湛庐。最早的龙胜楼建于民国八年(1919年),最晚的湛庐建于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其中,最精美的铭石楼高6层,第1层为厅房,第2至4层为居室,第5层为祭祖场所和柱廊、四角悬挑塔楼,第6层平台正中有一中西合璧的六角形了望亭。楼内保存着完整的家具、生活设施、生产用具和日常生活用品,丰富而有趣,是当时华侨文化与生活的见证。自力村风格各异、错落有致的碉楼群是开平碉楼兴盛时期的代表。泮村灯会,又称舞灯会。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