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威海金线顶
金线顶曾经是老威海一处著名的“地标”。北洋水师的枪炮学堂曾在这里开设,段祺瑞等人也曾在这里任教;百年老校威海二中至今还伫立在金线顶一隅,钟声迎来送往着一代代英才;更加著名的是威海人的传说———这条半伸进海中的海岬中间有一条金线贯穿始终……数百年来,金线顶便带着这“富有金线、紫气东来”的传说孤独伫立在海边,金线顶的岩石一任百年海潮拍打,狂风吹袭。
威海市金线顶地段位于威海湾中部凸出的半岛上,北东南三面环海,与刘公岛隔海相望。金线顶岭海拔46.6m,是海岸线上的一个制高点,可以环视威海湾,远眺市中心区和刘公岛,拥有极佳的景观条件。随着海滨路的建设和城市不断向南发展,金线顶地段愈来愈成为城市海岸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
金线顶在历史上由于特殊的位置和海岸制高点的地势而受到重视。“金线顶”的得名来源于早期横贯全岭的黄色石线。清康熙时,守备李标根据阴阳家“谓巽地高耸,若建塔其上,科第绵远”,遂在此建塔,后半途而废。1883年北洋水师曾在岭下建鱼雷营,后又设武备学堂。1891年,出于导航需要,金线顶岭东端峭岩上建起一座灯塔,名曰“旗杆嘴灯塔”。1902年英人强租威海卫,灯塔由英国殖民者管理。1931年,中国收回威海卫后,灯塔归还中国。1945年,灯塔被日军炮毁,1946年得到修复。建国后灯塔再次整修,沿用至今。金线顶古迹除灯塔外大都不复存在。目前在金线顶周边有一所中学即威海二中和威海船厂,此外存在大量的住宅建筑。船厂是在建国初期五、六十年代国家大规模工业化时期修建的,目前是山东省重点船舶修造企业。工厂在几次扩建过程中“移山填海”,改变了金线顶原来的丘陵地貌,代之以大片的平整场地和人工驳岸。
在威海市总体规划中,金线顶地段定性为城市绿地和旅游用地。威海市政府和规划局计划在此修建一处滨海公园,并在制高点兴建一座标志性建筑,满足观景和景观的需要,以充分利用这里的景观资源。同时,由于威海船厂的用地性质不再适应地段环境以及海湾水深变化等原因,政府拟将其搬迁至别处。相应的规划范围扩大至金线顶岭及威海船厂厂区,总面积36.6hm。
公园的规划设计由于有了旧船厂的存在而变得不同一般。是将原有厂房设施一同推倒,建设全新的滨海公园,还是利用船厂建筑设施加以改造利用就成了本规划中的关键性问题。
工厂的建设给这一地段的地貌留下深深的印记:整齐的人工驳岸,被切削的山体和人工填海造成的平整地面,直线的道路和铁轨、尺度巨大的厂房和龙门吊……这一切都传达着一种直线的、刻板的、人工味十足的工业气息。伸向广袤大海的滑轨仿佛记载着海轮竣工入水时,船体滑破海水瞬间的欢呼和飞溅的浪花。四处散置的船体构件仿佛是一件件钢铁雕塑,鲜红的色彩、繁复而充满构造逻辑的龙骨,向人们传达着一种机械的美,巨大的厂房和构架在宣扬一种人力的伟大,这一切形成了这一地段特殊的性格。
船厂的搬迁和公园的建设是由城市改造导致的城市用地置换的反映。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人们对于环境质量要求的普遍提高,城市中心地段用地性质的置换成为必然。金线顶地段良好的区位和景观优势,使它不再适合工业用地的性质,而将转化为休闲娱乐和风景旅游为主要功能的城市绿地。这一历史转变应该在公园的规划中得到反映。将场地遗迹加以保留,作为历史对今天和明天的馈赠,无论是几经战火和百年荣辱的旧灯塔,还是人工填海造成的现状地貌以及工业化时期人类技术里程碑式的机械构筑,都像是一部活的教科书,记载着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历史,警示人们珍惜自然、保护自然。将不同历史层面的东西加以考古式的发掘,整合再现,会使人们更好地解读这一城市空间的变迁。
公园是为人提供接触自然,与自然对话机会的场所,因此公园要体现出人与自然的关系,在这里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为人与大海的联系。人从海洋中走出又回到海洋。人类的文明通过大海传播,船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人与大海的桥梁和纽带,而船厂正是这种关系的物化,是人与海洋关系的物质表现,是人类文明的遗迹,记载着人与自然斗争的历史和场景。
因此对船厂的保留和改造不仅是一个节约资源的问题,它会从更深层面上揭示人与自然的关系,从文化和历史的角度赋予滨海公园的新的意义,公园也将因此获得富有个性的景观。
工厂对地貌、植被、岸线的破坏,已很难从根本上挽回,我们的目标是对地段的生态环境尽可能进行补偿。首先缓和被切削的山形,在山体边缘进行护坡,植以灌木,防止山体的滑坡和表土的流失;其次,在既成的人工岸线的基础上,提供几种不同的断面设计,架设木制平台,深入海面,增加从陆地到大海的层次,拉近人与海的距离,在局部位置将海水引入内陆,变换不同图底关系。最后通过增加植被覆盖达到改善区域小气候的目的。沿海岸种植抗风、耐盐碱的树种如黑松、罗汉松、刺槐、栾树、泡桐等。在金线顶岭选择种植五角枫、银杏等秋色叶树种和樱花等春季观花树种,使得金线顶四时景致不同,呈现不同的色彩。
结合原有厂房车间的改造,策划新的功能,适应公园游人游憩、观赏、餐饮、娱乐的要求。厂房、车间大都尺度巨大,多为桁架结构,可以对其进行局部的改造如保留结构、破除墙体、使建筑更为通透;或增开天窗或完全暴露结构,形成半室外的空间,室内辅以种植设计,置入餐饮、展览、娱乐等功能和其他服务功能。将圆形的修船坞改造成圆形的露天剧场,为市民提供小型艺术表演的场所;利用废旧轮船加以改造,置于凸出的码头岸边,作为飘浮在海面上的“海上游乐中心”。
3.3技术展廊技术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国虽然正处于工业化的发展阶段,但对机械、技术知识的普及和启蒙远不及西方发达国家成熟。造船工业是一个国家重要的工业部门,其中高新科技的应用也是日新月异;人们对于造船过程也充满好奇,工厂旧有的设备、构筑可以为市民提供一个进行工业和技术文化教育的生动课堂,使游人特别是孩子们在游玩中接受技术文化的熏陶,了解修造船舶的技术和工艺,从而使工厂发挥出潜在的文化教育功能。
工厂原有的厂房、车间和场地具有内在的系统性,完全可以利用它们作为造船工艺的系列展廊,展示传统造船工艺、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造船材料设备等等。同时在室外场地利用船体构件进行室外的展示,在入水滑道上设置未完成的轮船模型,使人们可以登攀、触摸,亲身感受造船的过程和乐趣。
当前我国城市的绿化、美化运动如火如荼,但城市的景观设计还很难做到富有个性和地方特色。工厂原有的工业气息为这一地段提供了一种可利用的景观氛围:笔直的干道、几何化的空间、工业符号般的构筑,规划力图延续这种气氛,保留工厂既有的景观构架。在原有的干道基础上规划公园路网,在重要的景观节点(如灯塔、码头、海轮模型)之间建立景观轴线,辅以行道树的种植形成强烈的线性空间,形成公园几何化的空间结构。花灌木的种植设计利用轨道的走向,进行规则式种植,下沉的修船场地改造成下沉的几何式花圃。在公园大片草坪和路旁布置船体构件和构筑物,作为公园环境中新的景观兴奋点,它们本身就是城市雕塑,工艺品和装饰。
公园规划建设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人服务,空间的目的是人的活动。规划延续的是工厂的景观要素和特色氛围,但不是工厂的非人尺度。我们要将工厂非人的尺度转化为近人的尺度,把工业景观转化为人文景观,这才是场地内涵的根本转变。
为了化简公园的空间尺度,我们进行大量的种植设计,用植物软化刻板的场地,为人提供一个充满生机的界面。通过近人的材质创造温馨的滨海空间:利用船只甲板铺设滨海栈道和伸入海面的木质平台,供人凭栏观海,接近水面。
林荫广场、露天剧场的设置为了承载人们更多的活动;滨海膜结构休息处为人们提供了轻盈的遮蔽空间,使人们沐浴海风,尽享海湾的美景。
与此同时公园还为游人提供了多种休闲游乐项目:摩托艇、潜水、沙滩浴、沙滩排球等项目,使地段充满人的活动而成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滨海空间。
金线顶制高点上的标志性建筑设计,受到市政府和规划局的极大重视。建筑要满足看与被看的双重需要。威海市区有三处制高点,它们同时也是城市三个重要的景观节点:奈古山东麓的环翠楼、塔山上待建的标志塔和金线顶上的标志性建筑。建筑的设计要考虑到其他二者的关系,同时还要考虑到金线顶和刘公岛的呼应关系。
在我们的规划中,对标志性建筑作了意向性的设计。建筑的功能集观景、餐饮、娱乐、展览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的体形结合地形,力图与山岭融为一体。建筑大面积的辅助部分被置入地下,同时作阶台式叠落,侧面为开敞通透的展廊使人们在行进的流线中看到动态的连续的海面景观。建筑的主体部分位于制高点的平台之上,特殊的造型创造了一个清新自由的形象,同时为人们环视周围景观提供了一个奇妙的空间。
毋庸置疑,公园的规划构思是一个理想规划,它的实施会受到多种现实因素的制约。首先,工厂的搬迁究竟会给我们留下多少“遗产”,会剩下多少设施供我们利用?厂房、车间、滑轨等不能移动的东西会留下来,但龙门吊、钢架、船体构架能否留下就是个问题。我们想在搬迁改造过程中,在各部门不作任何沟通的情况下,这些设施是很难保留的,但若将公园的规划看作一种新的尝试,本着一种尽量创造条件去实现的态度去看这个问题,就有可能通过规划部门与工厂的交流与配合,甚至通过其他方式(如政府购买部分废旧的“动产”和“不动产”)为公园尽可能地保留这些“景观设施”。那样,前景就会很乐观。大家出于为人类创造美好环境的理想,需要发扬一种“协同作战”的精神。
对于金线顶标志性建筑,我们认为这个建筑将对威海市海岸景观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议广泛征集方案,鼓励市民参与发表意见,进行方案设计竞赛和招投标。在这里,我们对标志性建筑做出原则性的规划和一些意象设计。时代呼唤英雄,呼唤真正的建筑杰作,为威海市的城市景观增添一笔亮色。
由于本方案仍处于概念规划阶段,方案仍需要修改。在修改过程中突然得知威海市有关部门准备在金线顶与刘公岛之间架设跨海索道,我们被强行要求在公园中设置索道站。且不说索道的修建将彻底改变该地区用地的性质并直接对规划方案产生颠覆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索道的修建将对威海湾的自然景观产生极大破坏!正像清华大学一位教授所言:“威海索道的修建将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在这里呼吁有关部门为了威海市的景观环境,为了威海市的长远利益,不要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种有百害而无一利的事情。
二、生态城市的建设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世界城市化的进程,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全世界到2012年已有一半人口生活在城市中,预计2025年将会有2/3人口居住在城市,因此城市生态环境将成为人类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在城市中集中了大量社会物质财富、人类智慧和古今文明;同时也集中了当代人类的各种矛盾,产生了所谓的城市病。诸如城市的大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地面沉降、噪音污染;城市的基础设施落后、水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城市的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宅短缺、土地紧张,以及城市的风景旅游资源被污染、名城特色被破坏等。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城市所具有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功能的正常发挥,甚至给人们的身心健康带来很大的危害。今后10年是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环境问题是否处理得好是涉及全球环境问题改善的重要方面。因此,如何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统一,就成为国内外城市建设共同面临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的传播,可持续发展理论也开始由概念走向行动,人们的环境意识正不断得到提高。当今世界一些发达国家,伴随着现代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对生活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对生态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对生态需求与消费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有关专家认为,21世纪是生态世纪,即人类社会将从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生态化社会。从某种意义上讲,下一轮的国际竞争实际上是生态环境的竞争。从一个城市来说,哪个城市生态环境好,就能更好的吸引人才、资金和物资,处于竞争的有利地位。因此,建设生态城市已成为下一轮城市竞争的焦点,许多城市把建设“生态城市”、“花园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作为奋斗目标和发展模式,这是明智之举,更是现实选择。
大力提倡建设生态型城市,这既是顺应城市演变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城市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需要。一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发展建设生态型城市,有利于高起点涉入世界绿色科技先进领域,提升城市的整体素质、国内外的市场竞争力和形象。二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党中央把“可持续发展”与“科教兴国”并列为两大战略,在城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当然要贯彻实施好这一重大战略。三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的需要;城市作为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各种矛盾的焦点。城市的发展往往引发人口拥挤、住房紧张、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城市经济发展与城市生态环境之间矛盾的反映,建立一个人与自然关系协调与和谐的生态型城市,可以有效解决这些矛盾。四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需要;随着经济的日益增长,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城市居民对生活的追求将从数量型转为质量型、从物质型转为精神型、从户内型转为户外型,生态休闲正在成为市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 1城市生命
支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的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其生命支持系统的活力,包括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光、热、水、气候、土壤、生物等)的承载力、生态服务功能的强弱、物质代谢链的闭合与滞竭程度,以及景观生态的时、空、量等的整合性。重点在于:
市区:开发各种节水技术节约用水;雨、污水分流,建设储蓄雨水的设施,路面采用不含锌的材料,下水道口采取隔油措施等。并通过湿地等进行自然净化。
郊区:保护农田灌溉水;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禽畜牧场污染,在饮用水源地退耕还林;集中居民用地以更有效地建设、利用水处理设施。
节约能源,建筑物充分利用阳光,开发密封性能好的材料,使用节能电器等;开发永续能源和再生能源,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制气。能源利用的最终方式是电和氢,气使污染达到最小。
发展电车和氢气车,使用电力或清洁燃料;市中心和居民区限制燃油汽车通行;保留特种车辆的紧急通道。通过集中城市化、提高货运费用、发展耐用物品来减少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用地的利用效率;发展船运和铁路运输等。
打破城郊界限,扩大城市生态系统的范围,努力增加绿化量,提高城市绿地率、覆盖率和人均绿地面积,调控好公共绿地均匀度,充分考虑绿地系统规划对城市生态环境和绿地游憩的影响;通过合理布局绿地以减少汽车尾气、烟尘等环境污染;考虑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为生物栖境和迁移通道预留空间。
城市的表现形式是社区的格局、形态,人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主体,其日常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好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生态城市规划中强调社区建设,创造和谐优美的人居环境。
开发各种节水、节能生态建筑技术,建筑设计中开发利用太阳能,采用自然通风,使用无污染材料,增加居住环境的健康性和舒适性;减少建筑对自然环境的不利影响,广泛利用屋顶、墙面、广场等立体植被,增加城市氧气产生量;区内广场、道路采用生态化的“绿色道路”,如用带孔隙的地砖铺地,孔隙内种植绿草,增加地面透水性,降低地表径流。
强调历史文化的延续,突出多样性的人文景观。充分发掘利用当地的自然、文化潜力(生物的和非生物的因素),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要;建设健康和多样化的人类生活环境。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网络型、进化型产业。它通过2个或2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能量能多级利用、高效产出,资源、环境能系统开发、持续利用。
生态产业注重改变生产工艺,合理选择生产模式。循环生产模式能使生产过程中向环境排放的物质减少到最低程度,实现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
生态产业规划通过生态产业将区域国土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生态环境规划和社会经济规划融为一体,促进城乡结合、工农结合、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结合;为企业提供具体产品和工艺的生态评价、生态设计、生态工程与生态管理的方法。
城市活动的最终主体是人,强调人人参与,普及对各层次、各行业市民的环境教育是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保障,也是生态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方面。典型做法是:
(1)为市场运作创造条件,通过与经济利益相结合,将环保事业推向市场;
(2)创造合作的机会,如学校、机关和社区等,扩大社会影响;
(3)深入宣传生态思想,转化为每个人日常生活中的切实行动;
(4)通过政策、法令强制执行。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生态环境建设的探索。1999年海南率先获得国家批准建设生态省,2001年吉林和黑龙江又获得批准建设生态省,陕西、福建、山东、四川也先后提出建设生态省。约有20多座城市如天津、广州、上海、宁波、昆明、成都、贵阳、长沙、扬州、威海、深圳、厦门、铜川、十堰等都先后提出建设生态城市的奋斗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