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威海的城市建设
201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0元,增长13.2%;农民人均纯收入13962元,增长13.2%。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549元,增长9.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547元,增长10.6%。城市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3%,农村居民为34.9%。
2012年末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2.31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2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住房面积39.63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0.84平方米。
年末城市建成区面积138平方公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7.9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08平方米。
全年发电153.8亿千瓦时,增长12.8%。实际用电量97.5亿千瓦时,增长3.8%,其中工业用电量66.8亿千瓦时,增长3.5%。全年供水总量6378万立方米,增长5.4%。市区天然气用气人口55.89万人,燃气普及率100%,天然气供气量5762万立方米,增长2.3%。集中供热面积达2985万平方米,增长8.4%。年末市区公共汽车运营线路54条,线路网长度220公里,运营线路总长度770公里。公共汽车846辆,全年公共汽车客运总量10960万人次,平均日客运量30万人次。市区出租汽车1527辆。
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环境监测站4个,环境监测人员85人。地表水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12个,面积1406平方公里。
全年完成污染减排项目65个,投资额4.4亿元。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53天,良好率达到96.4%,其中173天为“优”。
全年累计发生各类生产安全事故320起,下降2.1%;死亡180人,下降5.8%;受伤115人,下降11.5%;直接经济损失1099.36万元,增长23.0%。威海设卫以前只有私塾教育。设卫以后300多年间,卫内仅有一处官办卫儒学,受教育者多是官宦子弟,启蒙教育仍靠私塾。明清两代威海所设的社学和义塾,基本上都属于书塾一类。清末曾设有北洋水师学堂、武备学堂和水雷学堂等专业学校。英国强租期间,“废科举,兴学堂”盛行全国,威海地方绅商、外国教会、威海卫行政长官署相继在城内和租借地兴办了几所中小学堂,但规模都较小,受教育的人不多,文盲占80%左右。1930年以后,威海卫管理公署整顿学校,取缔私塾,增加经费,培训师资以及开展民众教育、幼儿教育和职业教育等,但受教育者依然很少。
2012年末共有普通高等院校7所,国家985工程院校2所,国家211工程院校1所,在校学生60588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0所,在校学生17526人;成人中专6所,在校学生5054人;职业中专14所,在校学生10828人;普通高中21所,在校学生39349人;普通初中89所,在校学生87036人;小学106所,在校学生98504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特殊教育招生20人,在校生401人;幼儿园291所,幼儿园在园幼儿57878人,全市三至五岁幼儿入园率达到98.5%。
2014年,市教育局以“教育综合改革年”为主题,紧紧抓住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两大任务,各类教育实现健康快速发展,列为全国“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化”7个实验区之一、全省校长职级制改革3个试点城市之一;成为全国唯一实现新模式校车对市域内农村学校全覆盖的城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市域内无非法办园;比全省提前2年实现每县1所规范化中等职业学校“满堂红”;在全省科学发展群众满意度调查中,我市教育工作连续5年排名第一;连续2年被省政府评为“全省安全生产先进单位”;市教育局被市委、市政府评为2014年度工作优秀单位、机关作风建设年活动“十佳示范单位”。
截至2014年底,全市共有幼儿园284所,在园幼儿6.13万人,公办(含公办性质)幼儿园比例为70%,省、市级示范幼儿园比例为75%。小学90所,在校生为10.69万人;普通初中86所(含九年一贯制学校35所),在校生7.90万人;普通高中20所(含十二年一贯制学校1所),在校生3.62万人;特殊教育学校4所,在校生392人;中小学省级规范化学校比例为60%。中等职业学校28所,在校生3.38万人。高等院校8所,在校全日制大专以上学生6.43万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100%,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在校生巩固率均为100%,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为103.59%(含外地考入学生)。
威海市行政区域内高等院校院校主管部门备注地理位置山东大学教育部985工程”、“211工程”、”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威海市环翠区(高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工业和信息化部
国家海洋局“985工程”、“211工程”、”2011计划“、”111计划“、“珠峰计划”、“卓越计划威海市环翠区(高区)北京交通大学(威海)教育部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2011计划”、“111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威海市文登区(南海新区)哈尔滨理工大学(荣成)黑龙江省教育厅普通本科威海市荣成县级市山东海运学院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公立大学威海市环翠区威海职业学院威海市人民政府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威海市环翠区威海海洋职业学院威海市人民政府北方唯一的一所海洋职业学院威海市荣成县级市威海境内的古文化遗址及出土文物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的中后期,威海一带已有了比较发达的原始文化,出土的西周至战国时期的各种青铜器,更足以表明当时文化的发达程度。秦汉以后,这里一直为州县所属之边地,文化发展缓慢。明清两代,卫学、社学和私塾等学校相继建立,文人学士著述不少,可惜保存下来的不多。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是戏剧、杂耍,每逢过年过节十分活跃。中华民国时期,威海城区设有戏院、游艺场、茶社(俗称落子园)、舞台、电影院和通俗图书馆、民众教育馆等,先后办了九种报纸和两种周刊。建国以来,中共威海市委和市人民政府大力发展各种文化事业,至1982年,威海市有文化馆一处,新华书店二处,图书馆一处,电影院二处,剧院一处。还有专业和业余剧团、电影放映队等。群众文化创作、歌咏比赛和书法、绘画、摄影展览等也经常举行。有线广播线路总长365公里,喇叭入户率达95.4%;电视差转台一座,复盖人口70,000多;家庭拥有电视机20,000余台。重新修建环翠楼公园、北洋海军提督署和收回威海卫纪念塔等名胜文物古迹。2012年全市现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4个,艺术表演场馆2个,文化馆6个,公共图书馆4个,博物馆7个,电影公司5个,电影院11座,广播电台4座,电视台4座。有线数字电视用户84.83万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和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均达到100%。
据当代作家田茂泉介绍说,威海文化以建设“千里海疆长廊”为主线,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民俗文化、特色文化得传承和发展,涌现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全国剪纸艺术之乡”、“全国歌咏文化之乡”等,乳山被评为全国边疆文化长廊建设先进县。在社会文化先进县创建活动中,文登、荣成、乳山已步入全国、全省社会文化先进县行列。广场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威海市有五个广场先后被评为山东省“十佳”广场。
乳山大鼓,俗称“瞎子唱”,据说西河大鼓传入乳山后,当地盲艺人在世代传唱过程中,加入了自己的方言俚语,逐步演化而成的。由于唱词随乡入俗,通俗易懂,从而激发了群众的欣赏兴趣。从旧社会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成为乳山乡村最主要的文艺娱乐形式。盲人演唱组合,各村争相请艺,很受欢迎。演唱的剧目带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依次有《封神榜》、《绒线记》、《秦香莲》等。乳山大鼓的伴乐有,小鼓、三弦、坠琴、胡琴、钢板、笛子等,合奏起来美妙动听。唱主角的要边打鼓、边打钢板,其他人员或伴奏或和唱。
闻名山东的乳山夏西火龙秧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与海阳大秧歌同宗同族,均负盛名。乳山大秧歌闹起来的时候,遥看恢弘豪放,近看节律紧凑,像行走的乐队,像高歌的方阵,像气派的大戏,把节日的喜庆气氛、庆典的祥和氛围一下子就提了起来。秧歌起源,民间有周朝秧歌唐朝戏的说法,但从上古神话等典籍中看,秧歌起源显然早于周朝;起源事因上,源于劳动这是无可争议的。秧歌与插秧等农事有关,后来融入了抗洪、战争等诸多元素。秧歌是发展的,现代秧歌冠名“大”与“小”,不能以起源早晚为依据。秧歌多在大年正月表演,若在农历正月到山东,总可置身于秧歌的海洋。明代,威海卫署设训科一员管理卫生事务。城区居民数百户,只有一家中药堂珍病,世代相习。清代,卫署守备李标,曾捐俸设立药局,搜集验方,炮制药材,以供病人求治之需。乡村医药奇缺,百姓患病,或求教于巫婆,或叩拜于鬼神。从1898至1945年,威海仅有公办医院一处,先后称为大英民医院、威海卫公立医院、威海卫新民医院,设备简单,病房10余间,床位30张,医护人员20名左右。此间,私办医院、诊所和药房,最多时不足20处,有医生60余人。霍乱、天花、伤寒、痢疾、疟疾等传染病几乎年年流行。由于缺医少药,许多人患病无法医治而死亡。1902年,仅合庆一个村死于霍乱病的就有200多人。1945年威海解放后,威海卫市政府设置卫生科,成立卫生管理委员会和抢救急性传染病委员会,管理医疗、预防、卫生、保健等工作。至1982年,有市、社医院10处,职工医院(诊所)2处,机关、工厂、学校卫生室72处,农村大队合作医疗室169处,烟台地区威海疗养院1处,四一五疗养院1处,驻军医院2处;共有病床1,006张,医务人员1,669人(病床和医务人员均不含驻军医院)。威海市平均126人有1名医务人员。卫生事业的迅速发展,使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1981年,威海市死亡1,207人,平均寿命61.3岁,死亡率为5.92%。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城乡卫生面貌不断更新。1981年、1982年,威海市被评为山东省城市卫生工作第一名。
2012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773所,其中医院28所,卫生院66所,门诊部9所,采血机构1所,专科疾病防治院4所,疾病防疫中心(防疫站)4所,妇幼保健机构4所,诊所、卫生所、医务室573所。各类卫生机构拥有床位17457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11389张。卫生技术人员16991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248人。体育活动历史较长,主要是武术、游泳和象棋等。1898年以后兴起足球,民国时增加一些田径项目。建国以后,体育活动得到普遍开展,传统项目有足球,重点项目有足球、篮球和田径。增建灯光球场、旱冰场、游泳池等许多体育设施设备,新建的威海体育场可容纳观众14,000人,国家、省级足球和其他项目的比赛及表演在此举行多次。
2012年全市成功举办了2012威海国际帆船赛、威海国际长距离铁人三项赛、国际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等品牌赛事。积极组队参加了23项山东省锦标赛,共计获得156.5枚奖牌,其中金牌78.5枚。全年新建了1337处农民体育工程、43处社区健身设施。新建橄榄球训练场、沙滩排球场、室外网球场和水上训练基地,改造了小轮车场。
二、威海市必去的景点有哪些
威海国际海水浴场:威海国际海水浴场位于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是一个天然海水浴场,属于冬暖夏凉的类型,典型的海洋性气候。有万亩松林带环绕,海岸线全长2800余米,沙滩面积为10万平方米,沙质柔细,海水清澈,滩坡平缓,可同时容纳4至5万名游客,点缀于海岸边的花草、石雕、五色彩棚,更显风光绮丽,构成了一幅山、海、林、人于一体的美丽图画,是游客游泳、娱乐、度假的胜地。
天后宫:天后宫位于石岛镇中心,面南而座,为三进庙堂式结构,布局严谨别致,造型古朴壮观。天后宫在我国许多渔村都可见到。相传,天后林默为殷代宰相之后,居住在福建蒲田贤良港,其父林愿为南闽、泉州巡检使,家境富裕。其母于宋太祖建隆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下此女,因满月仍不闻其啼哭声,故名“默”。林默七岁便能悉解文意,12岁有道士玄通向她传授玄微妙法。林默15岁这天,其父与其兄出海遇到风浪。当时她在家织布,突然闭上眼睛,手拿梭,脚踏竹,脸色异常。其母唤醒她时,梭子落地,她说“我父亲脱险,兄已沉海”。第二天,查明事实,果如其言。于是人称她为神姑。28岁那年阴历九月初九,她告别众姐妹渡海至湄州岛顶峰,人们听到隐约有鼓乐声,见彩云飞去,她就不见了。明末清初,山西洪桐县王一德,于乾隆十六年在此建天后宫,宫殿共分三进,为当时胶东一带较大的庙宇之一,据传当时进香朝拜者络绎不绝,曾盛极一时,后被人弃之。为保护古迹,弘扬民族文化,1991年初,荣成市人民投资50万元精心修复了天后宫后楼大殿、庙门、戏楼、厅院,现今,院内奇石名雕精彩纷呈,吸引众多游人观赏,为石岛又一新景。
天鹅湖:荣成成山卫天鹅湖位于成山镇境内,是中国北方最大的天鹅湖。湖内面积有6.3平方公里,平均水深为2米,最深不过3米,一月份平均水温为0.9C,湖面很少结冰,湖中繁衍栖息着大量的小鱼小虾和浮游生物,是大天鹅冬季的理想生存之地,吸引了国家一类、二类保护动物近300种十几万只珍鸟。1992年依据自身独有的万亩林海、万只大鹅、万米金滩景点指南自费创办旅游开发区,被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列为国家级名胜风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东方天鹅王国”的美称。
威海影视文化城:威海影视文化城位于环翠旅游度假区内,总占地面积464亩,是继河北涿州、江苏无锡之后,国内兴建的第三处大型影视外景之地。分为三部分:一是儿童娱乐区,目前已建成骑士乐园、正门城堡、乡村俱乐部、大风车、少年高尔夫等景点;二是《镜花缘》区,将用来拍摄中国古典名著《镜花缘》;三是配套服务区。加拿大千亩别墅群。它是度假区和加拿大合资兴建的,总占地面积1400亩。
刘公岛:刘公岛位于威海市区东2.1海里的威海湾中,乘旅游船20分钟便可到达。它面临水云连天的黄河,背接湛蓝的威海湾,素有“不隅屏藩”和“不沉的战舰”之称,人称海上公园,是闻名遐迩的海防重镇。
乳山银滩旅游度假区:乳山银滩坐落在山东威海辖区内,位于中国著名旅游开放城市青岛、烟台、威海三市中心地带。青威高速、济威铁路横贯乳山全市,近距离享受青岛、烟台、威海机场、港口、火车站之便捷条件,海陆空交通脉脉相通,十分便利。
威海是鲁菜的发源地之一,以烹制海味而著称,特别是海鲜货、小海货的制作更具特色。主要风味菜有红烧海参、手扒对虾、芙蓉干贝、红烧海螺、油爆“天鹅蛋”、姜汁螃蟹、清蒸加吉鱼、油炸万寿菜、威海清汤等。
威海的韩国餐馆遍布城区,菜品味道纯正,价格公道,而且干净卫生。想品尝的游客,可以到威海“韩国菜馆一条街”。位于威海市海港路上,那里集中了威海卫大厦韩国馆、李朝牛汤、三五亭等多家韩国饭店。平均每人每顿饭50元左右。
海鲜大排档有:经四路的“威海渔家海鲜大排挡”、青岛路的“好望角海鲜大排挡”、工业北路的“威海海鲜大排档”以及威海公园前的“海鲜大排挡”。
干贝芙蓉红烧海参红烧海螺手扒对虾干贝芙蓉由牛奶加鸡蛋清和干杯炖制而成。干贝味道极鲜,可有滋阴补肾、和胃调中。鸡蛋清可以保护皮肤的微酸性,还有清热解毒作用。牛奶味甘,性平、微寒,入心、肺、胃经;具有补虚损,益肺胃,生津润肠之功效。
红烧海参滋味鲜,营养丰富,为海鲜品中的至上至美的佳品。最重要的原因是其具有滋阴补肾,增强机体免疫之功效。不同种的海参都可直接入药治病,如刺参、梅花参、二斑白尼参、有补肾水肿的作用;棘辐肛参有控制溢血及治月经病的功能;黑乳海参则是月经不调,产生催乳的良药。黑海参有治疗外伤出血、止痛,煮食海参可治肺结核。
海螺肉内含有钙、镁、硒的成分丰富,对动脉硬化、心血管疾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儿童、老年人常食之有一定补充体内缺钙的作用。还有较多的蛋白质及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
手扒对虾亦称盐水大虾。将整尾大虾洗净,不加任何佐料,用淡盐水煮沸,手扒而食,故称手扒对虾。此法保持对虾原味。
威海是中国距离韩国最近的城市,在威海能够买到很多便宜的韩国货。在市区新威路、海港路、海滨北路、文化路等几条主干线上坐落着百货大楼、华联商厦、威海卫商场、友谊商店、商业大厦等大型商店和中、小百货店、糖酒店。从地域上看,威海购物主要形成了三大购物带。
威海,中国山东省地级市,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与朝鲜半岛隔海相望,西与山东烟台接壤。东西最大横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81公里,总面积5797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777平方公里。海岸线长985.9公里。辖环翠区、文登区、荣成市、乳山市。
威海别名威海卫,意为威震海疆。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
威海是“三海一门”之一。1984年,威海成为第一批中国沿海开放城市。1990年被评为中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1996年被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09年5月7日被评选为国家森林城市。2015年成为中韩自贸区先行示范城市。
2016年6月14日,中科院对外发布《中国宜居城市研究报告》显示,威海宜居指数在全国40个城市中排名第五。
三、威海旅游业发展的怎么样
1、给你发几段采访的话你就知道了吧
2、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
3、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
4、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
5、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
6、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
7、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
8、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
9、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
10、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
11、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
12、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
13、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
14、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这里全都是经济价值最高的区域。
15、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还应该改善中心区的公路脉络。现在城市中心区的脉络不能连续,这种不连续的城市界面、商业界面制约了夜生活和商业生活的繁荣。
16、只有本地人乐在其中,幸福指数很高的区域才可能成为旅游的目的地。因此,我反对为城市建设将人们的生活从海边“赶出去”,人们就应该在离海更近的地方生活,这样可以有越来越多的本地人参与海上运动,才能向旅游者传达一种滨海生活方式。
17、周志辉(深圳锦绣时代景区管理公司总经理):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景区景点只是配套产业,最根本的支撑还是城市特色和服务业。一个城市的特色不是建筑特色,最重要的是本地的自然特色、历史文化特色、民俗文化特色和风情文化特色。
18、我们可以借鉴北欧的旅游经验。相比南欧,北欧没有气候优势,也没有交通优势,它凭什么吸引游客?南欧主打阳光、沙滩和海水,建设以大规模的豪华酒店为主体的度假村。北欧注重的是原生态的自然,强调文化和心灵的回归。它把森林、大海、湖泊作背景,以城市和各种旅游接待乡镇为主体,游客来了之后体会的是北欧的一种幸福生活。此外,北欧的城市规划,处处都有文化、生活、环境、情景的气息。这种旅游项目和自然生态相互尊敬的关系,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19、作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城市,威海的主要卖点,应该是威海这座城市,城市和特色城镇才是威海骨干的产品体系,风景名胜区仅是体系中的补充。因此,威海的旅游开发应该和城镇体系建设、资源保护、优质产业,以及当地居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结合。
20、真正做一个休闲度假城市,应如何开发?对于老城区,商业的繁荣和文化的复兴应该是重点,新城区的重点是功能的完善、配套的到位和服务的提升。作为一个创业、旅游、居住的三宜城市,整座城市建设的配套标准和服务标准,应该远远高于国家标准。此外,专项度假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建设是作为城市的补充,应做到少而精,打造有品位的景区,丰富整个城市旅游产品类型,提升整个区域的档次。
21、张人天(深圳创业投资集团公司首席投资顾问、投资总监):威海是一座美丽的城市,要发展度假旅游,首先要弄明白度假旅游是什么。度假游就是让度假者来分享这个城市人民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要有情感互动。
22、有些地方搞旅游景区开发,把居民拆迁走,将风情小镇风干,抽空了当地人的生活态度,变成一个空壳,成了趋同性景观,游客来了也不能有深度的体验。威海的旅游要真正有特色,就要营造出一种文化,迥异于其他地区的地方风情。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应该眼高手低。所谓眼高,是指站在未来,规划今天手上的活,手低就是要针对现实。
23、要把万里长江水烧开是不可能的,但可以打上一桶烧开。所以发展旅游文化产业,可以利用既有条件,进行开发梳理。像刘公岛这种不可替代的资源,我们可以尊重它的历史,拣起过去那些失落的记忆,融入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把它发展成一个高端度假区。除了度假,还可以吸引游客来此开会、聚会、丰富度假区的内容。
24、此外,还要注重打造城市品牌,传播城市形象。城市品牌应该有垄断性,用简单的话说清楚这个城市是什么,内涵是什么,与其他城市区分开,让城市形象有较高的识别性。同时还要让外地人有办法很便捷地验证甚至可适度地体验,让游客和城市互动起来
25、魏敏(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副教授、度假胜地和著名饭店研究中心主任):文化是旅游发展的灵魂,缺少文化的城市旅游就没有了内涵和潜力,失去了发展的可持续性,这就意味着一切旅游项目、产品的开发,都必须以文化为依托。回顾威海旅游业2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与同等级的旅游城市相比,威海的发展速度已走在他们前列,尤其在观光旅游方面卓有成效,在全国叫响了“人居”品牌。
26、按照旅游业发展的轨迹,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旅游业便进入了观光旅游为主的发展形态,但当人均GDP水平达到3000美元时,人们对旅游的需求就由观光旅游开始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因此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在发展观光旅游的基础上,逐渐向发展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发展休闲度假,威海有天然的区位优势,它位于胶东半岛最东端,与青岛、烟台相连,交通便利;山、海、岛群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全国享誉盛名;刘公岛、圣经山、铁槎山都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要打造休闲旅游度假基地,威海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缺少叫得响的旅游度假胜地,没有功能齐全的酒店和基础配套设施,更重要的是没有旅游产业的大企业、大品牌和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果有了这些有形的资产,就能在无形中大幅提高威海的社会效益和知名度。
27、我认为,在下步威海打造旅游文化产业的过程中,要大力拓展旅游产业链条,提升旅游文化产业层次。以人居节为例,可以更多地融入绿化、园林设计等相关文化元素,丰富人居品牌的内涵,拉长产业链条。第三,我认为要实行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促进旅游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千方百计提高普通市民参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的意识。
28、朱凯(威海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教师):作为一名外地人,我眼中的威海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而且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和刘公岛、圣经山、赤山等文化底蕴丰厚的著名景区,“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响亮口号,又使这座城市成为在全国都能叫得响的“人居”城市。
29、但是,这样一座美丽的滨海旅游城市,却有着许多不相称的软环境。以公交车司机为例,标准的“威海话”曾经让无数游客有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在不经意间,会让美丽的威海失色不少。我认为,威海要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最重要的就是提升城市的人文素养,可以学习大连市的经验,从细节之处着眼,无论从城市环境的保洁和自然资源的维护方面,都一丝不苟。另外,要注重旅游项目、产品的形象包装,要不断融入新的文化创意,挖掘威海深层次的历史文化内涵。威海的各个景区还应结合自身特点,挖掘文化资源。以济南的九顶塔为例,它在景区内加入了民族风情园,举行了一系列少数民族特色的风俗活动,与游客形成互动,增强景区的感染力。对比威海,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刘公岛应充分挖掘那段历史背后的故事,而以民俗文化著称的荣成,也可以将民俗文化通过文化长廊等方式展现出来,有利于将游客更好地融入到民俗文化的氛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