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威海有地铁站吗
截至2023年,威海现在没有地铁。
威海市正在积极推进轨道交通的规划和建设,根据了解,威海地铁由1号线和2号线一期组成,全长约69.1公里。在规划方面,建议1号线由威海火车站发车,途经河口、环翠、文登等区域,最终到达东部新区海滨旅游区,覆盖威海市的核心交通区域和旅游区域。
针对1号线的选址问题,建议在环翠区和文登区之间选择由东向西的南北向路径,经过市区的主要商业中心区、政治文化区和旅游区,便于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好的城市交通服务,同时也有利于城市的发展和提升城市形象。
威海轨道交通是指服务于中国山东省威海市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威海轨道交通远期线网方案由两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分别为1号线和2号线一期,线路全长约69.1km。
1号线为串联高区、环翠老城区、经区、临港区、文登区的骨干线路。线路西起高区管委,经威高广场,南至文登汽车站,主要沿文化路、新威路、青岛路、威青公路、世纪大道敷设,线路长49.1公里,设站27座。
2号线为串联双岛湾和环翠老中心的东西向骨干线。一期线路西起双岛湾科技园,东至威高广场,主要沿沈阳南路、火炬路、世昌大道、新威路敷设,线路长16.2公里,设站12座。
二、威海什么时候开通地铁
通过查询相关资料显示:威海2024年6月、2025年6月开通地铁。威海地铁1号线工程于2019年6月开工建设,于2024年6月建成通车试运营,总工期共计5年;2号线一期工程计划于2020年6月开工建设,于2025年6月建成通车试运营,总工期共计5年。此次规划范围为威海全市域,2020年规划范围为城市规划区,重点规划范围为中心城区,遵循中心城区既有格局,引导外围城市布局的合理形成。本次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研究年限为2019~2025年。
三、威海站到威海北站有地铁吗
为你找到以下出行方式和路线(包含距离、时间及价格信息):
*打车:距离约18.0公里,耗时约26分钟,花费约55元。
*公交:距离约20.09公里,耗时约1小时20分钟,需步行949米。步行949米到达上海路(红星美凯龙)站,耗时14分钟。乘坐K4路从上海路(红星美凯龙)站到威海北站(威海北站方向),共23站,耗时约52分钟。
*驾车:距离约18.3公里,耗时约23分钟。
*步行:距离约15.8公里,耗时约3小时56分钟。
请根据你的具体出发地、目的地和出行时间选择合适的出行方式。同时,请提前规划好行程时间,以免耽误你的行程。
四、威海有地铁吗
截止到2022年8月,威海没有地铁,目前尚在规划当中。
2017年7月11日山东省住建厅在威海组织召开的专家评审会上,《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通过专家组评审。根据《线网规划》,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包括4条主线1条支线,线网总长206.4公里。
威海市城市轨道交通远期线网方案由两条轨道交通线路组成,分别为1号线和2号线一期,线网全长约69.1km。
威海的一号线绿道几乎把整个城市最美的海景一网打尽。其中市区内主要包括国际海水浴场路段、金海滩路段、葡萄滩路段、靖子路段、半月湾路段、海源公园路段等等。这其中的精华景观主要在国际海水浴场、靖子铁人三项比赛路段和海源公园。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威海轨道交通
五、威海有地铁吗2022
没有地铁。威海,别名威海卫,山东省辖地级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半岛的区域中心城市、重要的海洋产业基地和滨海旅游城市。根据相关资料查询显示威海总人口不到300万,市区人口不到200万,达不到大城市的规模,城市GDP不到3000亿。所以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截止到2022年8月24日,威海都不具备建设地铁的条件。
六、威海为什么没有地铁
法律分析:1.威海市是属于低山丘陵区,平均海拔高度为70—100米。
2.地势是:中部和东南部高,西部和西北部低;低山丘陵与平原低地相间分布,低山丘陵区坡度较大,平原低地区地。
法律依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规定》第五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建设规划征求意见阶段,应当综合考虑与城市规划的衔接、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需求、运营安全保障等因素,对线网布局和规模、换乘枢纽规划、建设时序、资源共享、线网综合应急指挥系统建设、线路功能定位、线路制式、系统规模、交通接驳等提出意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主管部门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文件编制审批征求意见阶段,应当对客流预测、系统设计运输能力、行车组织、运营管理、运营服务、运营安全等提出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严格建设申报条件,提高申报建设地铁和轻轨的相关经济指标,申报建设地铁的城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由100亿元、1000亿元调整为300亿元、3000亿元。提高建设规划质量,加强城市轨道交通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融合,鼓励探索地上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严格建设规划报批和审核程序,确保建设规模同地方财力相匹配。强化建设规划的导向和约束作用,已经国家批准的建设规划原则上不得变更,进一步明确了规划调整和新一轮建设规划报批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