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威海卫在哪里啊
1、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三面环海,一面接陆,背依纵横盘亘的群山,是中国东部的一个战略要地。它与辽东半岛的旅顺口遥相对峙,共扼渤海,是北京及华北地区安全的门户。素有“东隅屏藩”之称的刘公岛,突兀海上,横立威海湾口,成为形势险要的军港重地。英帝国主义早对此地怀有野心。1816年(清嘉庆二十一年)8月,英舰“阿里斯特”号潜入威海湾,进行实地考察。1832年(清道光十二年)8月,英国东印度公司“阿美士得”号又潜入威海湾,搜集海口、航道、刘公岛及港湾沿岸的资料。中日甲午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德国强占胶州湾,俄国强租旅大,已经控制长江流域的英国,作出了强行向中国租借威海卫、在渤海与俄国对峙的决定。
2、一、英军强占威海卫,逼迫清政府签订租约
3、早在1897年12月28日,当德国和清政府交涉租借胶州湾的时候,英国外交副大臣寇松即上书首相索士伯里,主张夺取威海卫。1898年(清光绪二十四年)3月25日,索士伯里训令其驻华公使窦纳乐说:“渤海湾上的均势,由于总理衙门把旅顺口让给俄国而发生了重大变化;因此,必须以你认为最有效和最迅速的方式,获得当日本人一旦撤出威海卫后,对威海卫的优先占有权,条件必须和给予俄国对旅顺口的条件一样。英国舰队正由香港驶往渤海途中。”3月28日,窦纳乐向清政府总理衙门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清政府以威海卫尚在日本的占领之下,此举显系“于日俄两国为难”为由,予以婉绝。窦纳乐仍以“制俄人之横暴,预防贵国之危险”,“维持东亚大局”为由,坚持要租借威海卫。[/size]英国政府一计不成,又出一计,它转而照会日本政府:“如果中国向日本支付全部赔款时,日本是否能撤军?如果日本撤出军队,英国将要租借,日本对此有何异议?”当时,日本对以俄国为首的俄、德、法三国干涉日本退还辽东半岛正心怀不满,当即答复如下:“赔款全部支付后,当然可以撤出军队;撤出军队后,如果贵国租借了威海卫,对清朝的独立有帮助时,日本对此并不反对。”英、日默契合作。同时,英国又向占据胶州湾的德国作出保证:“英国虽占领威海卫为根据地,但不侵害德国在山东之利益”,以此换得德国对英国占领威海卫的的默认。[/size]从此,英国的态度变得越来越蛮横强硬,他们将10余艘军舰开至烟台相威胁,迫使清政府于4月30日派出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与英使窦纳乐举行谈判。5月23日,中国向日本付清甲午战争赔款,日军撤出威海卫。5月24日,英军强行占领刘公岛。6月中旬,英国政府委派陆军副将路易斯来威海卫勘测地形。
4、委屈求全是晚清政府的一贯做法。在军事占领已成事实的情况下,清政府提出中英共同利用威海卫军事基地的方案,但所抱幻想破灭,被迫在7月1日,由庆亲王和刑部尚书廖寿恒等与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
5、8月,英国海军将领铎沃德带领军队占领威海卫。
6、同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端的黄岛上举行租借仪式,并派山东候补道严道洪等人同英国人一起划定租地界限。威海卫遂之沦为英国殖民地。
7、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与卖国行为,激起了山东人民特别是租借地人民的义愤,威海人民从签约之日起就开始了各种形式的反抗与斗争。
8、二、中英围绕收回威海卫的交涉与斗争。
9、《中英议租威海卫专约》规定,“租期应按俄国驻守旅顺之期相同。”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俄国在日俄战争中战败,将包括旅顺租借权在内的我国东北全部权益转让给日本。旅顺租借权的易手,使英国失去了继续租借威海卫的比照,当清政府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收回威海卫的要求时,英国政府借口“旅顺非俄国退让,则英国所租借之威海卫不能与之事同一律”,拒绝交还。清政府屈从了英国的辩解,就此作罢。
10、1921年12月3日,北京政府代表施肇基、顾维钧等,在华盛顿会议上提出归还各国在华租借地的要求。会议对此争论很大,特别是英国,拒绝归还香港和九龙。然而迫于威海卫租期已近结束,1922年2月1日英国代表、外交大臣贝尔福不得不在会议上宣称:“英国政府愿将威海卫交还中国,以尊重中国主权,并实行门户开放之原则。惟须与各国会同办理,方可放弃此权利。”。
11、但英国并不愿意无条件放弃它的在华既得利益。1922年4月,贝尔福致函中国政府,提出交还威海卫的五项条件:“一、威海卫之行政权,交还中国自行管理;二、威海卫之青龙岛(即刘公岛)应准英舰夏令停泊,作为避暑之所;三、威海卫市政应由中英双方派员组成委员会管理之;四、外人权利之保障;五、改港之办法。”
12、9月,北京政府委任梁如浩为收回威海卫委员长,吴应科、吴佩光为委员;英国政府相应派出翟尔士为委员长,白伦特、高玲斯为委员,双方组成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
13、10月2日,协议交收威海卫之委员会在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开始谈判。会谈进行了五轮,双方在威海卫将来关闭与开放、英军舰将来能否在刘公岛停泊避暑等问题上发生分歧。因英方所提条件过于苛刻,谈判毫无结果。
14、1923年3月至5月31日,谈判重新在北京举行,经34次会议,双方拟定《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
15、《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公布后,全国各地纷纷表示反对。山东省议会、山东旅京同乡联合会、山东各界联合会、山东学生会、威海卫商会联合会等团体,纷纷上书北京政府,要求无条件收回威海卫,严惩卖国贼。威海卫商会在呈送国会的请愿书中称:“乃我政府任命梁如浩督办接收事宜,至今开会数月,梁等事事退让,英国妄肆要求,在彼惟欲阳还其名,阴据其实,使交还等于不交还,遂订成一种确定断送之条约,以陷威海卫于万劫不复……。敝会等生斯长斯,痛痒相关,惊闻梁如浩等秘订此丧权卖国条约,心所谓危,不忍缄默,所以恳请贵院咨行政府速将中英交涉经过情形付审查,并通知英国公使,告知此案未得国会同意,签字无效各缘由,呈请公决。”
16、迫于舆论压力,梁如浩辞职,北京政府表示《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有重新修改的必要。英国政府却表示,对于《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文字形式尚可修正。至实质不能更改;倘中国必欲坚持者,英国政府宁做悬案处理。
17、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蔡和森,自1922年至1923年,先后在党的机关刊物《向导》上发表《英国与威海卫》、《可惊可骇的交还威海卫条件》、《国人还不急起抵制英国亡我的侵略吗?》、《国民党应号召国民反对英国的侵略》、《山东人民为威海交涉之奋斗》等战斗檄文,表明中国共产党的鲜明态度和严正立场,推动了无条件收回威海卫的群众斗争。
18、1924年6月12日,北京政府委派外交总长顾维钧接替梁如浩,与英国再次举行谈判。“磋商十数次,英使稍示让步”,于同年10月又议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29条。
19、《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比之《接收威海卫协商意见书》,只是在文字上有所改动,实质内容没有什么大的变化。10月23日,北京政府国务会议批准《专约》,英国政府也训令其驻华公使从速签字。而恰逢11月北京发生政变,曹锟倒台,《专约》未能完成签字手续。虽然此时威海卫租期已满,但一直没能收回。
20、1929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了威海卫的归还问题。英国政府以《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草案)》已于1924年议定为由,坚持原稿只字不能改动,否则仍将这一问题搁置。中方则以时过境迁,原草案“应行修正之点甚多”为由,坚持重新拟订。“双方争执数月之久,英始让步允与中国开议。”
21、1930年1月,英国政府任命其驻华公使蓝普森为全权代表,同南京政府商谈交还威海卫问题。2月13日中英双方重开第五次谈判,重行拟定《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同年4月18日,经南京政府国务会议允可,王正廷和蓝普森在南京分别代表中英两国政府签字。
22、《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签字后,国民党政府即于1930年6月14日在南京成立筹办接收威海卫办事处,委任外交部司长徐祖善为特派员,朱世全为调查主任。7月,徐祖善率同助理人员到达威海卫,与英国驻威海卫行政长官庄士敦会晤数次,商定接收细目,筹备交接事宜。同时,对英管威海卫的情况,地方商业、财政、治安、市政状况都作了调查,写出了详细的调查报告书。
23、9月23日,国民党政府任命外交部次长王家桢为接收威海卫专员,徐祖善为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同时对接收后的有关司法、财政、邮电、军事各方面事项作了具体安排。,
24、9月26日,国民政府立法院在接到蓝普森关于英国政府已批准交收威海卫专约及协定的照会后,也批准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协定》。0月1日晨九时,南京政府外交部长王正廷和英国公使代办许立德在南京萨家湾外交官舍,分别代表本国政府互换了《中英交收威海卫专约》和《交收威海卫协定》及附件的批准书,条约正式生效。
25、同日,王家桢、徐祖善等率领海军陆战队官兵300人,由青岛乘海琛、镇海两舰抵达威海。英舰彼得斯菲尔特号鸣礼炮15响,以示欢迎。当日上午10时50分,接收典礼在英国威海卫行政长官署大院举行。
26、下午2时,举行威海卫管理公署专员就职典礼,正式宣布威海卫地方行政机构——威海卫管理公署的建立。
27、嗣后,威海卫管理公署会同山东省政府重新勘定边界,将英租界界石改刻“威海卫界”和“中华民国十九年十月一日立”等字样。
28、英国殖民统治32年之久的威海卫终于收回。
29、1930年以后,英国海军每年夏天都到刘公岛避暑。
30、1938年日本侵占威海卫之后,英国侨民逐渐离开威海卫,到1939年初,英人全部撤离,英舰也未到刘公岛消夏。
31、1940年9月28日,南京汪精卫伪政府宣布英国在刘公岛所受之权益期限已满。无意予以展延。11月15日,英国正式宣布撤退其驻威海卫舰队。
32、至此,英国在威海卫再无任何遗留问题。
二、旅游资源丰富的威海市会成为下一个青岛吗
1、众所周知,山东省作为我国经济的第三大省,在农业上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但是相比前两名的广东省和江苏省,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这大概是因为广东省和江苏省在产业转型之路上已经走得很远了,山东省仍需加强这方面的努力,在如此强大的经济基础之上若是能够成功转型,那么未来的前途将是不容小觑的。在山东,人们最熟悉的城市一个是省会济南,另一个应该就是国际化旅游城市青岛了,但是今天又有一座山东省的沿海城市进入了人们的视野,大家纷纷觉得这座城市有实力变成下一个青岛,这座城市就是威海市。
2、威海市是位于山东半岛上的城市,在这里不仅有良好的海洋性气候,还有十分良好的生态环境,去过威海的朋友对这座城市大加赞赏,这座城市的街道井然有序干净整洁,大家都说其程度媲美新加坡。威海市面积不大,人口也只有大约280万人,这座城市神奇在总GDP并不是十分出彩,但是人均GDP确实十分令人羡慕,我想生活在威海市的居民应该非常富足吧。
3、接下来小编带领大家细细观赏一下威海市,首先这座城市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大家都说这是一个养老的好地方,因为除了气候宜人之外,整个城市的生态十分活力,环境十分优美,空气质量常年都是优。威海不仅街道上令人舒适,海滨景色更是让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细腻的沙滩伴随着湛蓝的海,相比青岛来说这里的游客数量比较少,几乎很少出现海边人声鼎沸的“下饺子”景象。同时,由于威海距离日韩非常近,城市里有许多日韩小吃十分正宗,爱美的小姐姐也能在这里买到进口的时尚服装,十分令人开心。
4、如今威海市的主要产业一个是与海洋所相关的各种产业,另一个就是旅游业和服务业了,这对于整个山东省的产业升级都是一个好的表率,既然有这么美丽的绿水青山就要最大程度地展现给省内外的朋友,在旅游业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的今天,能够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这就是威海这座城市所拥有的魄力。
5、你来过威海吗?你对这座城市的未来怎么看呢,他会成为下一个青岛吗?欢迎踊跃表达自己的意见,加入我们的讨论吧。
三、中国十大旅游城市
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报告结果显示:2005年中国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与2004年相比,逐渐趋于稳定,2005年前10名城市北京、上海、杭州、深圳、广州、成都、武汉、南京、青岛以及天津与2004年10强名单完全一致,仅仅是座次略有变化。10强中,大致可以分为四档来看,具体来说:前两名北京与上海的超群地位仍然没有城市可以撼动,属于当之无愧的第一档;3-5名中,广州逐渐下滑,跌出三甲位列第五,杭州、深圳稳中有升,各自前进一位;6-8名排位非常有意思,2004年的南京、武汉、成都变成了2005年的成都、武汉、南京;更有巧合意味的是,9-10名的青岛、天津也来凑趣,2004年这一排名刚好是天津、青岛。此次排名主要根据2005年1月1日至12月31日e龙酒店预订产生的各个城市的订房间夜总量统计,并参考2005年e龙度假产品的预订数据。
作为我国最大的旅游产品分销商之一,e龙可以提供国内280个城市的近3100多家星级酒店2-7折的预订服务,及全球720个目的地的全套度假产品服务等,并拥有强大的数据库管理支持系统。为了能为我国各地区及城市发展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e龙已连续五年发布年度十大旅游目的地城市排名及分析报告,并于每年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定时发布“中国热点旅游目的地调查报告”。
杭州:每次看到杭州杀入三甲,都令人不禁想问:什么时候,杭州才能真正坐稳探花的位置,而不是如定期访问一般的来了又去,去了又来。近几年,随着杭州自身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杭州正逐渐由一个单纯的旅游城市向商务、旅游齐头并进的城市转变。除去“人间天堂”、“文化之邦”、“丝绸之府”、“茶叶之都”、“鱼米之乡”等一堆名头再来看杭州,很多“硬指标”的良好表现为我们呈现的是一个飞速发展中的杭州:经济总量连续多年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二位,副省级城市第三位,城市竞争力仅次于上海、深圳、广州、北京,居全国城市第五位。吸引了众多500强企业落户的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对杭州产生的影响正越来越强的显现,通讯、软件、集成电路、数字电视、动漫、网络游戏6条“产业链”初具规模的杭州正憧憬着一个“天堂硅谷”的诞生。而杭州赖以成名的旅游产业,也在经济发展的带动下,驾轻就熟的发挥着系统开发、整体规划的作用,无论是名景点的修葺、维护,还是新景点的引入、开发,都显得自然、顺畅且成效卓著。但始终未能稳固停留在探花位置的事实,似乎总在提醒杭州,一个城市的综合实力与深刻底蕴,不但需要提升,还需要沉淀。
北京、上海:永远把持第一、第二的北京、上海永远没有惊喜留给看榜人,如果真的有一天,榜单最靠前的位置中少了一个北京,或是少了一个上海,不知道我们是应感到遗憾,还是应为之庆幸。
成都:作为旅游城市的成都向来不缺旅游资源,历代的名胜古迹,周边醉人的自然风光,乃至名扬天下的成都美食,均让人神往。但近年来,令成都声誉不坠且稳中有升的,似乎是“休闲之都”的雅号。众多城市白领与小资们总是把成都人的那一份悠闲奉为誓死追随的无上境界,似乎只要一到了成都,空气与时光瞬间即可变得柔软。同时,更具说服力、更直接的一个数据是:2005年,成都接待入境过夜游客突破50万人次,同比增长22.36%,旅游外汇收入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5.65%;接待国内旅游者3619.63万人次,同比增长12.57%;旅游总收入286.7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53%。如此宠爱一方面得益于“天府之国”的正宗传承,也得益于成都悄然迈进的综合实力。不声不响中,落户成都的500强企业已经达到100家,“2005年是落户500强最多的一年,而500强企业达到100,这是一个重要的门槛,这标志着成都市在跨国企业的战略中拥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成都市外经局有关负责人这样形容了“满百”的重要意义。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几年里,成都仍有望继续以西部城市代表乃至第四城的身份再领风骚。而“前进,并稳固自己的位置”也仍然将作为未来几年中的重要课题继续考验成都的耐心。
深圳、广州:排名在成都之前的深圳、广州,不乏雄厚的实力,但作为老牌南部城市代表的他们总让人感觉有点风光不复往日之盛的“低调”,很难说这是被动的无奈还是主观动力的缺失。无论是广州还是深圳,似乎总可以轻而易举的在10强中占据一席之地,但又似乎总没有抢眼的表现成为备受瞩目的明星城市。配合南部城市的务实,保持关注,也许是对广州与深圳最恰当的态度。
武汉、南京:排名紧随成都的武汉与南京,实力同样不容小觑,以南京为例,无论是十运会的成功召开还是新南京火车站的落成,都为南京的城市魅力加分不少。
青岛:人们传统印象中的青岛可以用“美丽”二字来形容,青天、碧海的纯美画面完全符合人们对一个海滨城市的想象。这里有最好的海滨浴场,有中国最早的海洋馆,更有著名的“海上名山——崂山”。同样,与青岛的海之魅力同样著名的是扎根于此的中国名牌企业们,在2005中国自主创新·品牌高层论坛暨中国品牌经济城市峰会上,青岛被授予“中国品牌之都”称号。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1件、中国名牌产品44种(数量仅次于上海,居全国第二)个、2个中国世界名牌产品的青岛,无论是在商务方面,还是在旅游方面,都显得底气十足。青岛以第29届“相约奥运,扬帆青岛”奥帆赛为契机,从城市形象、招商引资和旅游推介等层面展开城市品牌环球推介所取得的成功,极具代表性的彰显了青岛商务、旅游和谐互动的整合能力。
天津:不缺乏历史的积淀,也不缺乏旺盛的经济活力,天津需要为自己打造的,是一张个性与特点更为鲜明的城市名片。
十强之外:西安、重庆以及厦门等城市,正逐步向10强接近,大连、苏州的排名则出现了小幅度的下滑,10强之外,没有成色十足令人耳目全新的黑马,但绝对不乏有足够能力杀入前十名的实力派。相对于10强中的城市,10强外城市相互间的争夺似乎更为激烈。
统观2005年度中国十大旅行目的地城市排名,稳定的格局压倒了一切,但杭州、成都、青岛等城市的表现仍不失亮色。经济活力与旅游产业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一个城市的魅力或者说综合实力往往是多方元素的集合,稳中微调的2005细看来颇耐人回味。
附:最近两年中国各城市订房间夜量排名比较(TOP10)
长城始建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三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派遣蒙恬率领三十万大军北逐匈奴后,把原来分段修筑的长城连接起来,并且继续修建。其后历代不断维修扩建,到公元十七世纪中叶明代未年,前后修筑了二千多年。
故宫,又名紫禁城,位于北京市中心,今天人们称她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避暑山庄,自康熙四十二年始建,至乾隆五十五年最后完工,历时八十七年,建楼、台、
殿、阁、轩、斋、亭、榭、庙、塔、廊、桥一百二十余处,尤以康、乾御题七十二景昭著,
与自然山水相辉映,园中有园,景内有景,构成了一幅千姿百态的立体画卷。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西北风景秀丽的皖南山区,向以“三奇”、“四绝”名冠于世,其
劈地摩天的奇峰、玲珑剔透的怪石、变化无常的云海、千奇百怪的苍松,构成了无穷无尽的
神奇美景。黄山一九九零年被列入“世界遗产(文化和自然)”名录。
西湖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被誉为“人间天堂”。
桂林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旅游区,千百年来不知陶醉了多
少文人墨客。桂林漓江风景区以桂林市为中心,北起兴安灵渠,南至阳朔,由漓江一水相连
。桂林山水向以“山青、水秀、洞奇”三绝闻名中外。其中一江(漓江),两洞(芦笛岩、七星岩),三山(独秀峰、伏波山、叠彩山)最具代表性,它们基本上是桂林山水的精华所在。
在骊山北麓,茂密的林木掩映着一组规模宏大、外观别致的建筑,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秦始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有谓“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之说。
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的总称。
日月潭,中国十大名胜之一,位于台湾中央属南投县鱼池乡的水社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