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威海人口2022年总人数口是多少
威海人口2022年总人数口是290.65万人。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威海市常住人口为290.65万人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增加101777人,是山东省常住人口第二少的城市仅多于东营市。常住人口男性人口为1467079人占50.47%,女性人口为1439469人占49.53%,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较为协调。
威海取威震海疆之意,别名威海卫。威海是中国大陆距离韩国首尔最近的城市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海军的发源地,甲午海战的发生地,甲午战争后被列强侵占并回归祖国的七子之一。这里绵延千里的海岸线展现了我们大好河山的山海景观。
威海市总面积5799.84平方千米,下辖2个市辖区,2个县级市共计4个县级行政区另设有威海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威海南海新区等功能区。
二、威海人口2023年总人数口
2023年,威海人数口为291.46万人。
威海市的城镇人口为208.16万人,比2022年年初增加3.76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1.42%,比2022年年提高1.20个百分点。威海市户籍人口为256.47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1.01%,比2022年提高0.29个百分点。
威海市有50个民族,分别是汉族、朝鲜族、满族、蒙古族、佤族、回族、彝族、苗族、拉祜族、土家族、傣族、维吾尔族、白族、壮族、达斡尔族、布朗族、布依族、傈僳族、锡伯族、侗族、哈尼族、藏族、瑶族、土族、纳西族、哈萨克族、黎族、撒拉族、赫哲族、鄂温克族、畲族、仫佬族、仡佬族、羌族、鄂伦春族、东乡族、俄罗斯族、水族、景颇族等。
气候特征:威海市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变化和季风进退都较明显。与同纬度的内陆地区相比,具有雨水丰富、年温适中、气候温和的特点。威海市大陆度为54.1%,由于濒临黄海,受海洋的调节作用,表现出春冷、夏凉、秋暖、冬温,昼夜温差小、无霜期长、大风多和湿度大等海洋性气候特点。
地貌:威海市南侧与胶莱坳陷的东部边缘接壤。境内出露地层自老至新有晚太古界的胶东群、中生界上侏罗系莱阳组和白垩系下统青山组及新生界第四系。褶皱构造有乳山—威海复背斜,其轴在乳山台依,向北东经昆嵛山主峰、汪疃、羊亭,在田村倾没,轴向北东。
三、威海2021总人数口是多少
威海2021总人数口是290.65万人。威海市常住人口为2906548人,男性占比50.47%,女性占比49.53%,年龄结构中0-14岁占比11.82%,15-59岁占比60.88%,60岁以上占比27.3%,65岁以上占比19.2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本地已公布数据的常住人口、户别、性别、年龄、受教育情况、城乡人口、流动人口共25个详细指标数据。
威海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467079人占50.47%,女性人口为1439469人占49.53%,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比例较为协调,但60岁及以上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27.3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9.26%,是山东省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当然这里面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威海的宜居康养城市属性,并非完全是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所致。
四、2020威海人口总人数是多少
2020年末全市户籍人口 256.61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60.72%,比上年提高 0.6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 1.54万
人,出生率 5.99‰;死亡人口 2.32万人,死亡率 9.04‰;
全年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41137元,增长 3.9%,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50424元,增长 2.8%;农
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23351元,增长 5.3%。全体居民人
均消费支出 25267元,下降 0.6%,其中,城镇居民人均消
费支出 31252元,下降 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13807
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83.60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94.8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99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68.72%,比上年提高0.91个百分点。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56.96万人,户籍人口城镇化率60.09%,比上年提高0.40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84万人,出生率7.17‰;死亡人口1.97万人,死亡率7.67‰;自然增长率-0.50‰。
参考资料:威海市人民政府-2020年威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五、威海有多少人
威海市地处山东半岛最东端,辖荣成市、文登市、乳山市和环翠区,总面积5436
平方公里,总人口246.22万。其中市区面积731平方公里,人口49.6万。
历史沿革约在7000多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公元1398年,明朝
在这里设卫屯兵,称“威海卫”。1898年,被英国租借。1930年10月收回,设威海卫
行政区。1945年设威海卫市,建国后改称为威海市。1987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升为
地理特点这里三面环海,一面接陆。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相对,西与内
陆相接,南可由海上连接东南亚,北与辽东半岛相望,素有“京津的钥匙与门户”之
称,为我国距干果最近的地方,是我国重要的海上交通枢纽和北方对外经贸的出口和
气候环境威海市位于东经121°11′~122°42′,北纬36°41′~37°35′
之间,恰好处在我国南北平分线上。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海洋、山林的调节作用,使这
里具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年平均气温12.7℃,平均降水量900多毫米,四季分明,气
候宜人。市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大气质量、水质和噪音等环境质量指标达到了国
家标准,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卫生城市”、首批“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也是旅
物产资源全市海岸线长达1000公里,约占山东省的1/3,是我国最大的渔业
生产基地之一,盛产对虾、海参、鲍鱼、贝类、藻类及各种经济鱼等300多种海产品;
这里还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花生、水果重点产区。“胶东大花生”、“威海
苹果”、“荣成黄桃”、“乳山阳梨”等土特产品驰名中外。地下矿藏品种较多,已
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铁、铜、锌等30多种。威海的花岗石储量大、石质好,“石岛
红”、“文登白”、“乳山黑”花岗石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地级威海市成立以来,我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都得到了
迅速发展,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1999年,全市国内生产总
值达到530.7亿元,比上年增长15%,比1987年增长7.5倍,年均递增21.5%;工农业
总产值达到1226.8亿元,比上年增长9.6%,比1987年增长15.7倍,年均递增29.2%。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由1988年的4.8%提高到1998年的7.4%,总量在全
省17个地市中的位次由第12位上升到第6位。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等12项主要经济指标
人均值,威海市有6项占全省第一位,5项占第二位。
(一)农村经济全市现有农业人口166.6万,耕地17.2万公顷。去年粮食总
产量127.3万吨,花生总产27.2万吨。有林地面积2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5.2%,先
后被评为山东省“提前达到省‘八五’绿化标准第一市”、“全国造林绿化十佳城
市”、“国家园林城市”。果园面积4万公顷,果品总产量达80.1万吨。拥有农机总
动力262.7万千瓦。浅海滩涂300万亩,其中已开发200多万亩。1998年,全市水产品
总产量达到221万吨,增长5.2%,水产业总产值达211亿元,连续多年保持了在全国
地级市中双居榜首的地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923.2亿元,增长17.2%;实现利税
83.8亿元,增长18%。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897.2亿元,增长17.4%。
(二)工业生产我市现已形成了以机械、电子、化工、轻工、纺织、建材
等行业为支柱,以塑料、丝绸、钟表、医药、食品、工艺美术等行业为骨干的门类
较为齐全的生产体系,拥有限额以上工业企业1200多家,主要定型产品2000多种。
威海是全国地毯、钓鱼竿、小型木工机床的最大产地,是全国轮胎的第二大产地,
医用高分子制品、皮革制品、程控交换机、农用运输车、果汁加工等在全国也有较
大影响,高速传真机、印刷机械、节能电机、系列光纤电缆、彩色显示器、电脑软
磁盘以及布鞋、刺绣、丝绸等产品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1998年,全市完成工业总
产值1054.3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限额以上工业完成产值791.5亿元,增长
16.7%;限额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达555.6亿元,增长14.7%;实现利税62.9亿元,
增长10.4%;工业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43亿元,增长13.8%;当年完成技改投入46.5
亿元,增长10.1%,实现了速度、效益、创汇、后劲的同步增长。
(三)对外开放威海是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以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依托
的区位优势、以雄厚的工业基础为依托的加工优势、以完善的外贸体系为依托的出
口优势、以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和便捷服务为依托的环境优势,为威海走向世界提
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借助这些优势,全市上下正在构筑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
的大开放格局。1998年,我们经受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对外经贸工作仍取
得了较好成绩。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49家,累计开业外商投资企业1088家;
实际利用外资1.6亿美元,累计达到13.7亿美元;三资企业当年完成产值252.7亿元,
实现利税2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和1.1%。目前全市已建立起花生、果品、水
产、畜牧、石材等10大出口生产基地;出口产品有5大类、380多个品种,销往60个
国家和地区。1998年,全市进出口总值达到24.3亿美元,其中,出口18亿美元,比
上年略有增长。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有了新的进展,年末在外劳务人数达到3332人,
实现营业额3752.7万美元,均比上年有较大增长。国际交流日趋活跃,已与100多个
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经贸关系,与英国彻特纳姆市、日本宇部市、韩国丽水市、美国
圣塔巴巴拉市等6个城市建立了友好关系。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规划面积20平方
公里,建成投产工业企业240家;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面积34平方公里,建成
投产工业企业189家。目前两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龙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