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仙姑顶好玩吗仙姑顶简介
仙姑顶位于山东省威海市,是一个非常美丽的旅游景点。这里有很多玉雕,有丰富的玉文化。它被称为最神圣的地方。置身于这个地方,你会觉得自己仿佛得到了净化,内心特别纯净。那么应该怎么玩仙姑顶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一个去仙姑顶游玩的指南。
仙姑顶是4A级风景名胜区,不同于城市里的白雾。当你开车到靠近山的仙姑顶时,郊区的空气异常清新,鸟儿在茂林的修竹房里叽叽喳喳。
把车停在一片落叶覆盖的空地上,窗外的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仙顶景区简介威海仙谷顶位于环翠区,是国家4A级景区,是天然森林氧吧。
关于仙女峰上的仙女谷的传说,流传甚广。古语有云:“仙冠之殇,远自秦至汉。”仙冠是仙冠文化、玉文化、祈福文化的集合。它享有休闲、健康的美誉,三面环山,一面环水,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
1.坐观光车,适合老年赶时间的游客。
或者可以和家人爱人一个人来回玉仙宫2个多小时。年轻人建议爬到山顶感受云雾,其他山的景色都显得天空下的小矮人.最高点的楼梯比较陡,可以走旁边平缓的路。两边的树上系着红色的祝福卡片,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走进大门,经过一座拱桥,看到一幅太极八卦图,不禁想起那个心地善良的道士爷爷,留着细长的胡须,六十多岁了,看着还挺仙风道骨的!
他拿着一把几十斤重的大刀在手中自由的翻转,看着我看着。他让我来拿。好家伙!掩护重物!虽然我看起来很弱,其实体重过120斤的人都承受不了,让大家都笑了!在同一个地方,也许天气有点凉。除了入住的大姐,门口还有一个保洁员,四面环山,陷入了沉默。
不知道爷爷去哪了?三年可以生下一个健康聪明的宝宝,但是一个人的青春需要多少个三年?
看着芒果高大的身影和一个穿着粉色外套的小萌娃娃,我的遐想被幸福挤走了。
路过拱桥,两边有几家,卖一些商品。
一开始,2岁的小胖非常淘气,不愿意自己走路,总是要和父亲商量拥抱的事情。好在周围有各种各样的玉,图案不同,典故不同,寓意也不同,比如《大雁传》、《隐士西翁》、《大小口耳》。小嘴劝大家谨慎,三思!
大嘴暗示:夫妻二人其乐融融,但若其中一人自私自利,必遭天谴!大耳朵告诫人们要学会倾听,上帝给了人们一张嘴和两只耳朵。好像有个干坤!
绿色的荷叶,一圈迎风飘扬的白色芦苇,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巍峨,水灵动,山映碧水,柳垂岸边。
看到荷花就忍不住想起《爱莲说》。
来到这里,眼前的群山尽收眼底,秋天的红叶越来越浓。它看起来像一片扇形的荷叶漂浮在泥泞的水面上,一朵醒目的红莲。当我看到莲花时,我不禁惊叹它是从泥中冒出来的,而且没有沾染。我面前的芦苇看起来像柔软的鸭绒。织围巾应该很好看哈哈。仙女被群山环绕,藏在云雾中。春水叮咚,琴声袅袅,清风修竹。
金色的银杏树上,有一个鸟巢。风一吹,银杏叶发出好听的声音,只属于大自然!因为太阳的光泽有点弱,偶尔有一只黑白喜鹊飞过,几只唧唧喳喳的麻雀站在树枝上。
我很喜欢这个树桩形状的桌椅。如果在这里用钢琴弹《高山流水》,绝对能找到感觉!两个人玩喝茶也不错!下山回望玉仙宫,秋意正浓。
玉仙宫供应的300吨仙姑玉像,世界之最,世界级文化瑰宝。运输花了两个月,然后雕刻,可以向仙姑祈祷。
路边黄色的野菊花闻着一股天然的清香,父女的笑声回荡在山间!还有土地庙和观音寺。
一点一滴,滨海仙山的水墨神韵交融天人;一景一物,神仙与神灵的和谐,让游览的每一步都让人神清气爽。
福地山海,人文景象,浓缩成——的“仙女峰”,是当今世界玉神体验、山海观光、休闲、养神的胜地。
依托冯伟仙境,鸟瞰东方大海,自古以来就是东方海洋文化和仙道文化的福地。高峰之上,林清泉春夏青葱,漫山遍野;秋冬五彩林冰雪,迷幻琼楼玉亭;真的可以说是“云卷云舒,风景真美。”
耗时三年打造的仙鼎景区。投资超过4亿人民币。更珍贵:投入了2000多吨世界珍稀玉石,价值连城,被称为——“无价景区”。近千件大型玉雕艺术品由景区玉石精心制作而成,其数量之多、外观之精美,在世界上独一无二。
二、仙姑顶好玩吗仙姑顶游玩攻略
仙姑顶位于山东威海市,是一个非常优美的旅游景区,这边的玉雕非常之多,有丰富的玉文化,被称为最圣洁的地方,身处在这个地方你会感觉自己仿佛被净化了,心里特别纯净,那么仙姑顶到底该怎么玩呢?下面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一篇仙姑顶游玩的攻略。
仙姑顶是个4A级的景区,不同于城市里白茫茫的一层雾,驱车来到环山路旁的仙姑顶,郊外的空气异常清新,鸟儿们在茂林修竹间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把车停在地上铺着一落叶的空地上,窗外的风景让人耳目一新。
仙姑顶景区介绍威海仙姑顶位于环翠区,是国家4A级景区,天然森林氧吧。
仙姑顶上关于仙谷的传说渊远流长,古语云:“仙姑遗迹一秦汉而上远”仙姑顶集仙姑文化、玉文化、福文化于一身,祈福享誉休闲养生,三面环山一面水组成一副秀美的山水画。
1、坐观光车,适合年老时间比较仓促游人。
独自或者带着家人恋人历时2个多小时来回到达玉仙宫,年轻人建议爬到山顶,感受云雾缭绕,一览众山小的风景,最高处楼梯有些陡峭,可以走旁边平缓一些的路两旁的树下拴满了红色的福牌,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祈愿。
走进大门,经过一个拱形桥,看到一个太极八卦图,不禁想起那个慈眉善目的道教传人老爷爷,修长的胡须,60多岁,看起来颇有仙风道骨!
他拿几十斤重的大刀在手中翻转自如,看我在一旁看着,他让我过来拿看,好家伙!盖一重物也!我虽看上去柔弱,实则背过120斤的人,也感觉扛不住了,惹得大家忍俊不禁!同样的地方,许是天气有些微凉,门口除了检票的大姐,还有一位清洁工人,四周群山环绕,陷入一片寂静。
不知道老爷爷去哪儿了?3年的时间可以孕育养育一个健康聪敏的宝宝,人的青春却又几个3年呢?
看着芒果高大的身影带着一个穿着粉色外套的小萌娃,心里的遐想被幸福挤走。
路过拱形桥,两边是几件屋宇,售卖一些商品。
开始的时候,2岁的小胖娃很是淘气,不愿意自己走路,总要和爸爸商量要抱抱,还好周围有各种玉石,上面有不同的图案,不同的典故和寓意“鸿雁传书”“隐士诗音”“大小嘴巴”耳朵,小嘴巴劝诫人们慎言,三思而行!
大嘴巴寓意:夫妻幸福美满,但若是一方有外心,会受到上天责难!大耳朵劝诫人们学会倾听,上天给人们一张嘴巴,两只耳朵,看来是早有乾坤!
绿色的荷叶,一圈白色的芦苇荡随风飘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的巍峨,水的灵动,群山倒映在碧水中,岸边垂柳依依。
看见莲花的时候总是禁不住想起《爱莲说》
来到这里,眼前的山色尽收眼底,秋天的红叶越发浓郁,看起来有些浑浊的水上面漂浮着扇面般的荷叶,一朵醒目的红莲,看见荷花总是不由惊叹于它的出淤泥而不染,眼前的芦苇丛生,看起来像是柔软的鸭绒,用来编织围巾应该很美哈哈。仙姑于群山环抱隐于云雾缭绕中,泉水叮咚,琴音袅袅,清风修竹。
金黄色的银杏树上,有一个鸟巢,风吹来银杏叶发出好听的声音,那是独属于自然的声音!因为天阴太阳光泽有些弱,偶尔一只黑白相间的喜鹊飞过,几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立于枝头。
上到半山腰,层峦叠嶂的山峰,人还是应该多来感受自然的美好:芦花被下,卧雪棉云;竹叶杯中,吟风弄月。
回望来时的路,颇有成就,人生其实也和登山一样,爬的越高,风景越好,爬山可以舒筋活血,天然美容噢!
很喜欢这个树墩状的桌椅,若是带一把琴在这里弹奏《高山流水》一定可以找到感觉!两人对弈茗茶也不错!下山回望玉仙宫,秋意浓。
玉仙宫所供300吨仙姑玉像为世界之最,乃世界级文化瑰宝。历时2个月运送,后雕刻而成,可以向仙姑祈福。
路边黄色的野菊花,闻起来有一股天然的香味,父女俩欢声笑语回荡在群山之中!向上还有土地庙,观音殿。
一点一滴,滨海仙山的水墨神韵交融在天人之间;一景一物,仙人相和的灵福感觉沁润于游览品赏之每一步。
灵福宝地、山海文景,凝就“仙姑顶”——当今世界玉神体验、山海观光、休闲灵修胜境。
背倚巍峰仙境,鸟瞰东方福海,自古就是东方海文化和仙道文化的灵福圣境。巍峰之上,春夏翠林清泉,流溢海光山色;秋冬彩林冰雪,迷幻琼楼玉阁;真可谓“烟云舒卷览胜景,松石古淡怡远情”。
仙姑顶名胜风景区,历时三年精建而成。投资逾4亿人民币。更其珍贵:另投入2000余吨世界珍稀玉石,价值无可估量,被称为——“无价的景区”。景区以玉为材精心打造近千件大型玉雕艺术品,数量之多、品相之丰,举世独一。
三、仙姑顶的由来 详细
仙姑顶位于威海市环翠区望岛村西北部,海拔375米,是一座集自然风光与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国家2A级旅游景区。仙姑顶为巍峰山脉主峰,北有佛顶、铁拐岭、五音崖、石门峰、塔山等诸多胜景,东可望貔貅山、金线顶、弥勒峰、大肚坡及显庆寺遗址;南有怪岩嶙峋的邓家寨、神驴架、牛仙山、步鸽崖、石船谷;小西天则横亘在西部天际,峭崖陡壁,虚无飘渺,佛教谓之“三摩净地”。巍峰山因峰顶古时建有仙姑庙而称“仙姑顶”。旧时,古庙前有两座石碑,一是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所立,碑文以汉、辽字体相间镌刻,为张维所书;一是清康熙三年重修仙姑庙碑记。几经沧桑,古庙已不存在,而近千年的碑石亦斑驳碎裂。至1992年,民间重修仙姑庙,并增建了碑坊、石塔、聚仙阁、望海亭、吕祖洞等景点,撰刻了碑文,并恢复每年农历三月十五的仙姑山会。届时,秧歌锣鼓、耍狮子、舞龙、京剧、吕戏相互竞技,热闹非凡。
郭仙姑的传说由来已久。相传,一千多年前郭仙姑就出生在今威海市区望岛村前东泊子的一个叫郭家庄的村落。
她早年丧母,和父亲相依为命,从小就在生活的艰苦中磨砺和锻炼自己。她勤劳俭朴,乐善好施,知恩图报,尚德好义,积善修行,与邻和睦相处。村里很多人家都曾得到她的接济和帮助。郭仙姑在修行得道前,一次海难夺走了丈夫的生命,她在生活的困境中,支撑门户、孝敬公婆、坚守贞节。在瘟疫肆虐,大灾临头的时候,她不顾自己安危,挺身而出,翻山越岭,攀岩采药,为乡亲们煎药治病,最终送走瘟神。她的善行感动了上天,让她由凡人变为仙人,并修建仙姑庙(位于威海名山--仙姑顶),让她永远更好地为沧桑百姓消灾祈福。
郭仙姑庙修建之后,香火不断,有患疑难杂症的来求仙姑除患治病的;有膝下无子女的来求仙姑赐子的;有海上遇难的来求仙姑引渡领航的;有遭遇艰险来求仙姑化险为夷的……总之,凡有困难者,随时随地拜求仙姑。只要顺应天理,仙姑都会给于帮助和保佑。
郭仙姑的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有北宋真宗景德四年的汉辽双文碑为佐。公元1007年,辽国的一队人马,跋山涉水,舟楫渡海,带着肥美的牛羊和朝拜礼品,虔诚地来到当时的京东东路登州府文登县白鹿乡以北的仙姑庙朝拜。辽国人朝拜仙姑的主要原因是:辽国的船只在雾天海上迷失方向,在迷茫中有一道灵光在仙姑顶上闪烁,指引船只找到生路。船员回国后,将仙姑救难广为宣扬。当国王知晓此事后,派出辽国使臣来此祭祀仙姑,并请当地文登县白鹿乡贡生张维撰写了汉、辽两种碑文,付梓刻石,以碑立志。此碑现存立于仙姑庙前。也是迄今发现最早的有关仙姑传说与仙姑庙的文字记载,距今已有上千年。
经过不同时代更替,兴衰延续,郭仙姑被不断神话,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仙道文化的偶像,同时成为影响一方人文修养,教化社会道德风气的历史题材。但是,在强势文化的冲击下,传说面临难以持续的窘迫。大部分青少年没有系统听说过传说,中年人的讲述支离破碎,几个高龄老人力量薄弱,《郭仙姑的传说》这一民间文学形式面临失传边缘,亟待保护传承。
威海老城区南五公里处,有一个村子叫望岛(威海土语叫做:芒岛)村,此村由卢家疃、孟家疃和马家疃三个村组成,村的西面有一座山,海拔375米,山势险峻、奇峰拱秀、径道回曲、丛林茂盛,山顶有一座庙,叫仙姑庙,远近闻名。住在威海人都知道,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是仙姑顶庙会,但不一定所有的威海人都能知道仙姑顶庙会的由来.今天就讲讲仙姑顶的传说。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在仙姑顶南面的看牛山上,住着一个郭姓老汉和他的女儿,郭老汉忠厚善良,女儿天生丽质,心地善良,人见人爱,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不吃不喝,行善积德,经常为百姓采药治病,救苦救难,深受周围村民的爱戴。郭姑娘喜欢猫,家里养了好多猫。有一年当地老百姓染上鼠疫,传染很快,死了不少人。为救乡邻,郭仙姑亲自上山采药,煎药给百姓喝,大家的病很快就好了,那些传播瘟疫的老鼠也被郭家的猫咬死了(为了纪念这些有贡献的猫,从前庙内摆有许多石猫。)。郭姑娘日夜求佛,经过多年的修炼郭姑娘终于得道成仙,从此郭仙姑更加乐善好施,佑护乡邻。由于仙姑所住的看牛山很小,经常有放牛娃上山放牛,打乱了清静的仙境,因此,当郭老汉过世后,郭仙姑就想搬家到仙姑顶。
有一天夜里,住在马家疃一位财主梦中见到一位身着白色纱裙的仙女飘进屋里,合掌问安,并提出借他家枣红马将家搬到仙姑顶。财主应允,将马牵出,借予仙姑使用。天亮后,老财主想起晚上做梦之事,慌忙跑到马棚查看,只见那枣红马大汗淋漓,马鞍、驮框还在马背上,并且看到驮框里还有两个金元宝。这下老财主高兴坏了,四处宣传仙姑托梦的故事。四周村里的乡亲们发现看牛山的仙姑真的不见了,便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在仙姑顶上建起了一座庙,名其曰:仙姑庙。也就有了每年的三月十五的仙姑顶庙会。平日里大家经常上山烧香磕头祭拜仙姑,以祈求仙姑保佑。
现在,望岛集团充分发掘仙姑顶这一美丽的传说,开发旅游资源,在仙姑顶的山脚下修了漂亮的山门,把仙姑庙也修缮一新,道路、环境都进行了规划,不但丰富了仙姑庙这一传统的民间文化,也创造了很好的经济价值。
仙姑顶上供奉的是一位仙姑,传说仙姑一辈子没有出嫁,心地善良美丽温柔,一心为当地百姓做事,有求比应。有碑文记载,仙姑的传说从宋朝就开始流传了,说是姑娘本姓郭,和父亲两人相依为命,长到十六、七岁的时候,不知道得了什么怪病,不吃也不喝,却仍然活着,久而久之就得了道成了仙,成了“郭仙姑”。民间传说中仙姑显灵故事有两个,一个是“仙姑搬家”一个是“自刎道”。
先说说“仙姑搬家”的传说:据说仙姑一开始住在仙姑顶对面的南山上,后来放牛的孩子们把山弄脏了,仙姑决定搬家。于是就托梦给山下的田老汉,说她急于搬家,欲借他们的枣红马用一下,老汉一向为人慷慨,便欣然相许,从马厩里将心爱的枣红马牵出,并亲自帮仙姑备好鞍,装上驮篓。天亮醒来,老汉回忆起梦中之事,似信非信,他急忙奔向门外,只见他那匹心爱的枣红马,全身大汗淋漓,马鞍、驮篓还在马背上,再仔细一看,驮篓一头放着两个大元宝,老汉心里豁然——这是仙姑答谢的礼物。田老汉急忙将这件蹊跷的事儿告诉了左邻右舍,大伙奔走相告,纷纷对山祈祷,随后,乡亲们一合计,便决定在山上修一座仙姑庙,祈求仙姑保佑。
再说说“自刎道”的传说:说是明朝时农民起义领袖邓可心住扎在对面的邓家寨,他们多次被明朝的军队包围,但是每回都因为有大雾看不清目标,而没有被剿灭。有一次他又被明朝军队包围,邓可心随意对部下说:“他们怎么功也没有用,对面山上的小娘们保佑着咱们呢。保险攻不上来。”谁知道此话刚一出口,山上的雾顿时消失,明军得手攻上山头,逼得邓可心在山道上自刎,于是里口山上有了个“自刎道”的地名。老人们至尽都说邓可心太不尊重仙姑叫她“小娘们”,招仙姑生气了。
两个美丽的传说使仙姑顶非常有名气,附近的人们虔诚地供奉仙姑,为的是祈求她能消灾去病、保佑平安,因此山道上随处可见的纸钱成了仙姑顶非常有特色的一道景观。只是年轻人对这一现象不是很赞同,他们想到的是安全,说这样被石块压着的纸钱有引起森林大火的隐患.
中国古代仙家,多有出处,但威海仙姑项的仙姑却只有姓氏(郭),百姓口耳相传“郭仙姑”,但亦不知从何而来,无从考究,故疑为地方信仰。据推测,郭仙姑应是民间的地方神,在当地有功绩、孝行,故被封立为神,立庙祭祀,但正史不载,年代久远,故后言焉不详。故《文登县志》道光本记载:“仙姑不知何代人,旧志不载,邑中亦无知者“。
郭仙姑传说,在当地据说有近2000年的传颂(或略有夸大)。经百姓口头创作、传播、演绎与信奉、祭祀,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道文化地方个案。但总体内容略显不够丰满,未成系统。
传说一:本地郭家村渔民,幻年丧母,八岁为童养媳。一生多行善事。后丈夫出海打渔不返,仙姑海边望夫,一等经年,于是感动天地,遂站化为神,护佑一方百姓。多有海上救难之说,如海上送灯、指引迷航等。如北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辽国使者前来朝拜,并撰文立碑。传言为辽国商队,航海遇险,仙姑施法搭救,故专程还愿报恩。因数有仙姑海上救险之说,故仙姑又有海上观音或妈祖化身一说。
传说二:相传宋代,仙姑(具体为何方神圣不详)东游至威海经,见巍峰山风景秀丽,便在此修炼。由此而来,逐渐形成今天的仙姑文化。但《文登县志》记载:“旧威海志仙姑顶传为麻姑出家修炼处”,故又视仙姑为麻姑化身。
传说三:《太平清话》记载,仙姑姓黎,名琼仙,粤南人氏,自幻漂泊,后随义兄王远去崂山学道,学成后迁牟州东南的姑余山,曾被册封为真人(又称仙姑),护佑一方百姓。
仙姑庙历史悠久,直接的见证是两块庙碑。一块庙碑是宋真宗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设立,距今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碑文由张维书写,由汉字间杂辽文篆刻而成,是目前发现的威海地区最早的古庙碑,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另一块庙碑是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仙姑庙时所立,碑文中记有“仙姑遗迹,秦汉而上远”。由此可以看出仙姑庙年代之久远。
2、清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重修
3、民国初年重修,“方八尺”格局
5、 1989年重修,年余,再次拆毁
6、 1992年3月,重修,山门“仙姑顶”三字,由中国著名书法家刘炳森题写。威海文坛名士田峰泉撰文《重修仙姑庙记》
7、 1993年至2009年,共举办仙姑庙会16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