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威海旅游B

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威海特点

威海旅游B 2024-03-09 3
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威海特点摘要: 本文目录旅游局如何发展地接山东威海市经济怎么样一、旅游局如何发展地接1、一、勇于担当,以发展东营地接旅游为己任2、旅行社地接游客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做大做...

本文目录

  1. 旅游局如何发展地接
  2. 山东威海市经济怎么样

一、旅游局如何发展地接

1、一、勇于担当,以发展东营地接旅游为己任

2、旅行社地接游客的数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做大做强我市的旅游地接业务是我市旅游目的地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东营市江川旅行社有限公司成立之初,正是我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攻坚时期,本市旅行社大多都只做组团,卖的产品也大同小异,当时我公司就有了“与其抢蛋糕,不如自已做蛋糕”的想法,坚持既做组团也做地接,努力实现“两条腿”走路的目标,同时也为尽快拉长东营地接旅游这一“短板”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2009年底我市正式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东营市加快发展地接旅游业务的时机逐渐成熟。2010年,东营市江川旅行社有限公司紧抓东营旅游知名度不断提高,重点旅游景区吸引力不断增强的有利时机,设立了专门的地接部,整合本地旅游产品线路,积极联络济南、青岛、淄博等地同行向我市输送客源,同时做好会议旅游接待工作,从接待黄河口一日游游客起步,又推出了东营二日游线路,当年接待了32个团队1120人次在我市旅游,其中两日游游客占八成以上。外地组团社和游客对我公司地接服务的满意回报,使我们更加坚定了做好地接旅游的信心。今年以来,以喜迎建党90周年为契机,我公司主推湿地观光加红色革命文化线路,先后与黄河口生态旅游区、广饶刘集支部旧址、孙武祠等景区签订了输送客源协议,大批京津、河北、省内周边城市游客到我市旅游,与上年同期相比我公司接待游客人数增长20%以上,我公司也有幸成为全市开展地接业务的重点旅行社之一。

3、二、积极探索,努力发展地接业务

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威海特点

4、旅行社是重要的旅游服务供应商,一头连着境内外旅游市场,一头连着宾馆饭店、景区景点、购物场所、休闲娱乐场所,是串联旅游业各大要素的桥梁和纽带。在开展地接业务中,我们重点做好线路组织、要素整合、导游培训等方面的工作,在宣传推介东营旅游和为游客服务方面积极探索,做出了不懈努力。

5、(一)整合东营旅游资源,着力提出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线路。自2010年初以来,我公司先后四次组织员工到全市重点景区景点进行现场踩线,包括黄河口生态旅游区、黄河口生态农业观光园、天鹅湖、清风湖、黄河口湿地博物馆、揽翠湖公园、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市历史博物馆、孙武祠、孙武湖、刘集支部旧址等,推出了“黄河口湿地一日游”、“黄河口湿地、石油文化二日游”、“黄河口湿地、兵家文化、红色文化三日游”等产品线路,并深入开展市场调研,针对京津唐、省内周边城市等不同客源群体,根据游客需求有针对性地推出生态游、观光游、科普游、红色游、采摘游、垂钓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吸引市外游客参与,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同时,我公司与北京、济南、青岛、威海等地的多家旅行社达成合作协议,推出了集我市黄河口生态旅游区等重点景区、山东半岛连线于一体的精品线路,接待省内周边城市、京津唐等地区的游客,今年以来已有33批826人次在我市旅游,其中在我市过夜游客21批526人次,重点团队包括北京地区游客6批167人次,唐山某煤矿游客4批132人次,台湾地区游客3批

6、72人次,上海地区游客2批56人等。

7、(二)完善旅游接待要素,与我市宾馆饭店、购物场所等抱团发展。针对我市宾馆饭店、购物场所接待游客团队少的实际,我们派出专门人员,分别与本市多家星级饭店、餐馆负责人洽谈,共同分析我市地接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确定了15家饭店为我公司定点住宿接待单位,10家酒店、餐馆为团餐合作单位,合作饭店、餐厅给予了我公司最大限度价格优惠,使我社的东营二、三日游旅游产品更具有吸引力,相应地我们也为其输送更多的客源,游客团队消费成为我公司定点接待饭店、餐馆新的效益增长点。在完善旅游购物要素方面,我们先后与

8、3家以经营本地土特产为主的商场、商店接洽,引导其面向团队游客开发、销售旅游商品,既满足了游客的购物需求,也为商场、商店带来了较高的经营利润。

9、(三)培养优秀导游队伍,提供优秀地接服务。我公司现有导游人员8人,全部为大专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人员2人。公司与导游人员签订了劳动合同,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建立健全薪酬分配制度及激励机制,切实解决导游人员的后顾之忧。强化导游人员教育培训,通过开展职业道德、仪表礼仪、普通话、市情知识、旅游基本知识、旅游政策法规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高导游队伍整体素质,并通过在带团实践中锻炼提高,努力把我公司导游队伍打造成东营旅游的“百事通”,这为我公司做好地接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以来,我公司地接业务游客意见反馈满意率超过99%,这就是对我公司加强导游队伍建设,提供优质导游服务的最大褒奖。

10、此外,我们还努力做好旅游宣传推介、地接计划调度、游客满意度调查、安全保障等方面的工作,确保游客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11、三、奋发有为,为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12、旅行社是旅游业发展中最活跃、最积极和最核心的因素,在旅游业发展中处于龙头、枢纽和集聚地位。下一步,我公司将与全市其他旅行社一道,在做好组团业务的同时,更好地开展地接业务,努力为全市旅游业又好又快发展多做贡献。

旅游的优势和劣势,威海特点

13、(一)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企业发展、人才先行”的人才理念,在引进、培养和使用人才上狠下功夫,着力建设一支适应企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一是强化教育培训,在搞好新引进人才岗前培训的同时,深入开展全员在职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素质,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能。二是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采取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管理激励与自我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三是要精心培育富有凝聚力的企业文化,增强广大员工的向心力。

14、(二)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首先观念要不断更新。要树立创新观念,不断创新和追求卓越,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其次,要优化和规范管理流程,建立系统、科学、实用、先进的制度体系,并将适合企业的制度标准化、量化、细化、可操作化。第三,增强品牌意识。坚持“诚信铸就品牌,品牌源于专业”的理念,设计开发特色旅游产品,提供优质旅游服务,打造旅游产品品牌和旅行社服务品牌,提升企业管理整体水平。

15、大力开展旅游地接业务。一是把经营旅游地接业务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积极策划各具特色的“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地接产品,加强外联工作,积极参与旅游推介,深入宣传我市的旅游产品。二是制定并实施规范的地接业务操作流程,包括制定旅游产品线路和报价、编制接待计划、结算报账、资料归档等,为外地游客在我市旅游提供优质服务。三是诚信经营,与同行业加强相互协作,自觉维护良好的旅游市场秩序,为促进全市旅游地接业务加快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山东威海市经济怎么样

建设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对威海来说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机遇,全市上下对此认识高度一致。如何借助大势,赢得先机?威海很快成立了以市委书记、市长为组长的蓝色经济区领导小组,6月8日召开的威海市委全委会提出了加快推进海洋经济六大基地建设的战略部署。对接全省规划,结合威海实际,威海将着力推进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个涉及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的海洋经济产业发展。目前,包括发改委、海洋与渔业局等在内的“蓝色经济”办公机构在细化筹备中。威海,得名于海,扬名于海,海岸线长达近千公里,占全省的三分之一,海上的蓝色疆域面积几乎是陆地的两倍,近海生物资源丰富,建港条件优越,清洁能源开发潜力巨大,沿岸自然风光秀丽,区位优势明显。凭借这些得天独厚的优势,威海市海洋资源科学开发初见成效,海洋经济已发展为威海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海产品生产加工、港口物流、船舶修造、滨海休闲旅游、新能源、石油化工等六大产业基础雄厚,潜力无限。积极融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正蓄势待发……优势突出,渔业经济全力向高端产业登攀“威海绵长的海岸线上遍布岬角和海湾,岸线曲折,岬湾交错,负15米等深线以内浅海和滩涂面积达到300多万亩。临近海域位于黄渤海结合部,是两大海区诸多经济鱼虾产卵、越冬、索饵、洄游的必经之地。”在市海洋与渔业局副局长李国进的眼中,威海发展渔业经济有着其他沿海兄弟地市无法比拟的资源、产业和技术优势。 1991年,山东省提出了“开发半壁江山,建设海上山东”的跨世纪发展战略,开始了向海洋进军,开发建设蓝色疆域的历程。十几年间成果最显著的当属传统渔业经济。去年,全市实现水产品产量205万吨,渔业经济主要指标占全省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连续多年位居国内地级市首位。威海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优越的海洋环境条件,显著的气候特征孕育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威海出产的海参、海带、牡蛎,均取得地理标志商标和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在国内有较高的声誉。威海还建有全省最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全国重要的海水养殖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海产品加工基地。海参、海带产量居全国首位。通过走规模化发展、集团化经营的道路,威海崛起一批渔业龙头企业群体,全市年产值过亿元的渔业企业超过40家。“多年来,这些龙头企业积极探索、大胆开拓,在发展高端渔业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为下一步的发展开拓了道路,搭建了平台。这是威海发展高端渔业的最突出的优势。”李国进掩饰不住内心的自豪和对未来的憧憬。“蓝色经济区应该是生态型的开放经济。作为威海海洋经济的传统产业,在市场这个大杠杆的平衡下,威海的渔业产业应向名优养殖、远洋捕捞和海产品精深加工科学调整。威海渔业要续写“称雄省内”的辉煌,归结点在渔业结构优化,产业层次和区域竞争力提升上。”在亮出优势的同时,李国进也对威海渔业发展的“短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国内外高端渔业经济比较,威海渔业总体上处于产业链条的末端,尤其在高效集约、产业竞争力和生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融入蓝色经济区,威海渔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从过去的规模扩张型向着质量效益型转变,惟有如此,威海渔业才会继续大有作为。”目前,威海正加快推进海上养殖由传统品种向海珍品转变,捕捞业由近海向远洋转变,海产品加工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依托各类渔业经济区,威海正积极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发展品牌渔业,引导各地进行产品质量认证标志注册,发展远洋渔业以确立远洋渔业的优势地位,力争到2012年精深加工产值比重提高到80%以上蓄势勃发,以自有特色打造现代港口物流区威海地处东北亚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中心地带,西与内地京津相连,东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南下可直抵长三角,陆域海域辐射面广。这一独特的区位优势,为威海港口物流的蓬勃发展展现了美好的前景。更重要的是,威海的港口资源丰富,三面环海,港湾岬角不冻不淤,岸线地质条件稳定,适于建设大型专用码头和万吨级位。港口物流业的发展注重陆域腹地。威海曾经陆域腹地狭小的劣势和制约港口发展的“末梢交通”瓶颈,正悄悄地发生着改变。随着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威海逐渐形成了以运输设备、电子信息等产业群为支柱的产业体系,并打造了全国最大的渔具、轮胎、医用高分子等生产基地,这一切都为港口物流发展开拓了强有力的承载体系。“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威海作为陆路末端的劣势正逐步演化为中国面对世界的前沿优势,构建全球范围的大物流格局,威海大有可为。”威海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唐宗岭对威海港口物流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中的作用非常肯定。“‘蓝色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让我们站在更高层面和更广阔视野来审视威海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毋庸置疑,由于受历史原因、国际环境变化等复杂因素的制约,我们在承载设施建设、货源市场开发和现代服务意识方面,还需大力挖潜。”唐宗岭表示,尤其是现在,海上物流逐渐呈现出运输船舶大型化,集装箱化的趋势,对港口物流的综合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威海提供了难得的历史契机。过去几年,随着“兴港强市”战略的实施,威海港口建设飞速发展,现有商港达到17个。目前,威海正着重建设以威海港为中心,石岛港、龙眼港为两翼,文登南海新港、乳山口港为补充的港口体系。在各个港口的建设中,威海注重自有特色,力争实现错位竞争。作为区域中心港,威海港将以集装箱、能源运输、油品中转、客货滚装、整车物流等功能为主,建成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大型现代化综合港区。依托港口基础,威海还充分发挥毗邻韩日、已开辟21条国际国内航线的优势,坚持客货运并举、近海与远洋并举、综合运输与专业运输并举,大力发展海上运输业。目前,威海整合港口资源的步伐加快,正重点建设威海港新区、石岛港、龙眼港,争取“十二五”期间,港口等级达到30万吨,货物吞吐量达到亿吨以上,并建立一支以远洋大型船舶为主的现代海运船队。强势隆起,船舶修造业构建东北亚重要船舶基地在国际造船业界,有一种说法为大家所公认:世界最佳的造船区域是北纬36°附近区域,威海恰好处在这一区域。不仅如此,从地质条件来讲,威海有着绵长的深水岸线,沿海多是花岗岩结构,这些都是威海发展造船业的优势所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了国内外船企前来投资。环视威海沿海,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在近千公里海岸线上,一个生机勃勃的造船带已强势隆起。与此同时,船舶配套产业乘势紧跟,发展迅猛。荣成、文登南海新区、经区和工业新区船舶配套产业园区建设蓬勃发展,未来威海将重点发展船段、船用板材、风机等配套设备,加快船用主机电站、机舱辅机、通信导航等高科技产品研发。引导市场竞争力较弱的船舶修造企业向船舶配套转型,形成船舶产业链条和配套产业集群。“经过几年的高速增长,威海船舶修造业实现了长足发展,但是产业配套集群需完善,市场竞争力普遍较弱。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下,威海船舶修造业的突破点在于自主创新,实践证明,科技创新才是船舶修造业的生命力和助推力。”谈到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黄海造船厂副总经济师、市船舶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周安昌告诉记者。依托已形成的产业基础,威海规划在俚岛湾、皂埠湾和石岛湾建设三大船舶工业聚集区,构建沿皂埠湾、龙眼湾、俚岛湾、石岛湾、靖海湾、埠口湾、前岛湾、乳山口湾的沿海造船工业带。威海将重点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依托省船舶行业技术中心,加快建立以设计为先导、总装船为核心、中间产品为导向的现代造船模式。着重发展布局合理、结构优化、体系完备、环保节能的新型船舶工业体系,打造国内乃至东北亚地区重要的造修船基地。在这一过程中,威海将重点扶持新船重工、黄海造船等十大造船企业,突出发展客滚船制造、汽车运输船等五大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船型。其中,以黄海船厂为龙头打造全国远洋渔船生产基地。争取到2012年,实现船舶修造销售收入400亿元千公里海岸线是威海发展旅游的天赐良“源”,这里有海,有岛,有泉,有山,处处皆风景。威海旅游资源独特,既有丰富的古代文化,又有独特的现代海滨气息。千公里的海岸线上,自然与人文景观兼备,包括刘公岛风景区、成山头旅游区、石岛旅游区等在内的“大旅游”发展格局已具雏形。威海旅游业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连续多年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这个产业成为经济中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威海也由原来的滨海小城发展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旅游城市。在高旭光心中,与这些优势条件相比较,他觉得更珍贵的是,威海发展旅游的政策和社会环境好。从各级党委政府到部门,发展旅游这个绿色产业已成为了“威海共识”。仅从2007年以来,威海就启动了大乳山休闲度假区等8个市级重点旅游项目。几天前,首届“威海杯·国际帆船邀请赛”签约仪式的举办更是为威海发展高端旅游项目———帆船休闲产业的发展开题。“总体上,威海旅游业在保护与继承中探寻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与蓝色经济区的‘蓝色’理念相切合。随着旅游产业的高速发展,我们也不能忽视威海旅游产业发展中存在城市配套设施完善度不高,休闲设施规模小、休闲娱乐品种单一,缺少地方特色等问题。这也是未来蓝色经济区建设中,我们的着重发力点。”高旭光表示。以休闲度假目的地为目标,威海将进一步完善刘公岛、赤山等重点景区,加快华夏生态园等景点建设。威海还将提升环翠、银滩等四处省级旅游度假区功能,建设中心城市、海滨生态等六大旅游板块。滨海旅游与沿线产业的相互衔接很重要,高旭光表示,威海将打造旅游业与工业、农业等行业的联动发展。同时,积极发展海上旅游,开发适合游客参与的帆船等高端旅游项目,建设集经济、文化、品牌、消费等为一体的国际沙滩帆船基地。依托温泉资源,威海正以宝泉路温泉一条街为基础,加快温泉大世界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天沐、汤泊等温泉项目,加大对“中国温泉之乡”品牌的宣传力度,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温泉休闲疗养基地。威海是发展核电、风电等清洁能源的理想之城。这里海湾遍布、地质稳定、季风特点显著。以石岛湾核电站、国华瑞丰、中海油风电海上工程等为代表的新能源项目发展势头良好。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新能源的扶持力度,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步入春天。威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新能源产业。“‘能源兴市’战略的实施,为威海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风电、核电、水电、太阳能和潮汐能等新能源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石岛湾核电站、国华风电项目等在威海落地并顺利推进。目前,威海绿色能源的开发利用正逐步走向正轨,这就对相关配套设施及服务提出了要求,相关产业有待于进一步开发。”市发改委副主任刘树伟表示。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威海将重点规划建设核电、风电,其中石岛湾核电站的一台20万千瓦机组,争取2013年建成投产。全力推进文登抽水蓄能电站项目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华瑞丰二、三期,歌美飒文登等风电项目。在有条件的区域,威海将因地制宜地推进一批太阳能发电和余热综合利用发电项目建设,加快地热能、潮汐能、农村沼气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步伐,建成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清洁能源项目。石化产业不仅具有提供能源的优势,还构建有精细化工产业链,其辐射带动作用不可小觑,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威海规划建设的镆铘岛石化基地项目是一个综合型化工基地。中石油集团确定镆铘岛石化项目总体规划按年处理委内瑞拉重质原油2000万吨标准建设。目前,配套码头项目已列入威海及山东港口总体规划,大部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已完工。基地建成后,将形成从炼油到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的产业链和优势产品系列。这些项目的建设和投产,不仅可为威海乃至全省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同时也将成为全新的地方经济增长板块。以此为依托,威海还将大力引进发展高端石化产品,重点发展新型合成材料、有机原料、精细化学品等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填补国内空白的石油深加工产品,力争建成山东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石油化工生产基地。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威海旅游B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weihai/post/14532.html发布于 2024-03-09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威海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