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德州学院教务处电话
1、一、德州学院教务处联系电话和联系方式
2、德州学院是山东省政府直属全日制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青岛旅游推荐。建校40多年来,学校植根齐鲁文化与燕赵文化之沃土,汲取黄河文化与运河文化之灵韵,秉承艰苦创业与励志育人之精神,不断谱写教书育人、创新发展的新篇章。
3、学校座落在素有“神京门户”、“九达天衢”之称和纳入国家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德州市。德州历史源远流长,是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留有大禹治水、董子读书台、刘备署理平原县、明清运河故道、苏禄国王墓等历史文化古迹,涌现出董仲舒、东方朔、祢衡、窦建德、颜真卿、邢侗、任继愈等一大批历史文化名人。德州是国家交通运输主枢纽城市,京沪高铁等线路的开通,更是将德州全面融入首都一小时生活圈和省会半小时生活圈,南水北调工程将使古老运河重新发挥重要作用。******、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山东德州建设京津冀产业承接、科技成果转化、优质农产品供应、劳动力输送基地和京津冀南部重要生态功能区”。德州作为山东省唯一全域纳入规划的城市,“一区四基地”战略地位正式确立。德州拥有“中国太阳城”、“中国功能糖城”、“中国中央空调城”、“中国粮油食品城”、“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等城市名片,被命名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和“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一圈一带一区”全部或部分覆盖德州市,承担着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现代农业示范区等52项国家和省级改革试点任务,丰厚的地域资源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学校始建于1971年,历经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德州学院三个时期。1971年5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在“文革”中诞生,经历了启程的步履维艰,在规范和超越之中不断发展壮大。1997年3月,德州师范专科学校、德州教育学院、德州市直业余大学三校合并办学,组建德州高等专科学校,开启了综合性办学之路。1999年以来,又先后并入了5所职业院校,应用型的办学特色更加凸显。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成立本科层次的德州学院,标志着学校从普通专科学校向综合性普通本科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成为德州高等教育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6年11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首批、全省同类院校中率先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2009年9月,被山东省教育厅和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第一批山东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2016年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2017年获批“十三五”首批山东省研究生教育联合培养基地,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
5、学校坚持,坚持遵循办学规律、服务区域发展与立足实际相结合,立足地方性、应用型、重特色的办学定位,积极创建服务区域、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注重突出学科专业特色,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坚持“校地互动、产教融合、整体优化、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原则,大力发展应用型学科专业和传统文理学科的应用型方向,逐步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管学科为主体,以信息技术、能源机械、食品生物、纺织服装、材料化工、经济管理、人文教育为引领的优势专业群。注重人才培养特色,根据国家战略、区域发展、学生需求和学生实际,坚持立德树人,努力培养“实基础、强实践、求创新、宽视野、高素养、重责任”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注重突出地域特色,确立了“扎根德州,面向山东,辐射周边,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一圈一带等国家和山东省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德州及周边区域具有显著影响力的先进技术转移中心、科技服务中心和技术创新基地”服务定位,把学科专业与地方产业相对接,把人才培养与地方需要相对接,加大企业行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力度,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凸显学校特色。注重突出文化特色,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文化精神,浸润淳朴厚重的区域文化特质,不断发扬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励志育人的办学精神,最大限度地发挥师生员工的主观能动性,着力促进学校的改革发展。
6、学校现有71个本科专业,专业设置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艺术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11大学科门类,形成了以文、理、工、管为主,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的专业结构和以本科教育为主兼办专科教育、部分重点专业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办学格局。2009年被确定为山东省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联合招收中国现当代文学、原子和分子物理、微生物学、化学工程等专业的研究生。2017年,获批山东省“十三五”首批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并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设有山东省重点实验室1个,省工程实验室1个,省高校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6个,省文化艺术科学重点学科2个。拥有德州市生物制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9个德州市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社科研究基地)。现有全日制本专科在校25578人,成人教育在校生13120人,与山东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在校研究生24人。
7、学校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任务,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各1个,获批为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实施高校。有山东省特色专业6个、省普通本科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发展支持计划试点专业1个、省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省级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3项、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精品课程36门。近3年,承担国家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32项,省部级教育教学改革课题13项,获得省教学成果奖8项,获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4个。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64项,教师指导学生发表论文471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EI收录2篇,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7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119项。获大学生科技文化国际赛事奖励51项,其中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我校参赛学生连续荣获国际一等奖。全国赛事奖励2169项,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红绿蓝杯”中国高校纺织品设计大赛及“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荣获全国特等奖,在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中国大学生ICAN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高校商业精英挑战赛流通业经营模拟竞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数学竞赛、“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等比赛中均荣获全国一等奖。山东省赛事奖励1817项。获批为山东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院校,2017年获批实施学分制管理试点单位。大连青岛旅游
二、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
一、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青岛滨海学院教务处登录入口为 ,学生可以复制该网址到浏览器地址进入登录页面。
青岛滨海学院始建于1992年,1999年成为山东省首所民办专科普通高校,纳入国家统招计划,2005年被教育部批准为普通本科高校,系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院校,2009年具备学士学位授予权,2017年获批山东省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学校设立文理基础学院、大专文理基础学院、商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国际合作学院、建筑工程学院、酒店管理学院、教育学部、医学院、艺术传媒学院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部等教学单位。共开设46个本科专业、27个专科专业,涵盖文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医学等学科门类。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0000余人,其中外籍留学生100余人。旅游青岛
学校是建国后山东省首所民办高校,秉承“以兴教育才为己任,以利民报国为目的”办学宗旨,以“培养明德、践行、善事、创新之现代公民”为育人目标,坚持“要学做事,先学做人;人人有才,人人成才”育人理念、“有利于社会进步,有利于学生成才,有利于学校(教师)发展”做事准则、“严、精、实”做事标准。学校获批硕士学位授予立项培育建设单位、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项目、教育部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是山东省首批民办本科高等教育特色名校建设高校和山东省民办高校优质特色发展项目支持计划高校;被评为山东省文明校园、德育优秀高校、企校合作先进单位和全国德育先进典型、全国就业示范高校、全国十大最具影响力民办大学、中国民办高等教育优秀院校、中国十大品牌民办高校、教育部应用技术大学战略研究改革试点院校、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山东省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
学校位于国际滨海旅游度假胜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中心,依山傍海,气候宜人,空气清新,宜学宜居,距火车站仅15分钟车程。占地1200余亩,建有72栋大楼的功能楼群,建筑总面积8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1.77亿元,总资产42亿余元;现有图书馆3座,纸质藏书206万余册,电子图书140余万种(16TB),阅览室座位5132个;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教室座位17873个;有200人以上座位学术报告厅6个和1600座礼堂1个;建有13个实验(实践)教学中心,10个校企一体化校内实习基地和132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有1.35万平方米的母婴护理实训中心、4.3万平方米的酒店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五星级珠山大饭店)、青岛市建设标准最高的精准医学与保健研究中心;总投资28.6亿人民币、占地226亩的三甲标准青岛军民融合医院(青岛滨海学院附属医院)将于2020年3月试营开诊;总投资6亿元,占地面积300余亩大珠山校区正式开工建设;有综合运动场2个,篮球场15个,网球场3个,排球场8个,羽毛球场12个,室内体育馆1个,25m×50m泳池游泳馆1个,形体训练厅4个;建有1.4万平方米的大学生综合实训基地--世界动物自然生态博物馆,内设陶瓷馆、中外油画馆、中国字画及根雕馆、科技馆、校史馆、教育史馆、宇宙馆、世界动物标本馆,海洋馆,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山东省四星级科普教育基地、青岛市生态文化科普教育基地;校园有人工湖四个、新建200米长人工河一条。人工湖春来垂柳环绕,夏来荷花满塘,秋来丹桂飘香,冬来冰瀑悬挂;人工河中有龙舟赛道,近岸栽荷,两岸植柳,上有拱桥。校龙舟队宜训时节,人工河上,拱桥联通东西,彩舟穿梭南北,近岸风摆秀荷,岸边人柳相依,成为学校新的人文景观;校园绿植丰富,草坪、灌木、乔木,品类近200种,布局合理,层次分明,花应四季,校园如画。
学校着力构建教师人才高地,现有专任教师1142人,其中高级职称465人,有博士、硕士学位者932人,硕博教师已占教师总数的81.6%,另有外籍教师14人。着力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已建成省级特色专业5个,省优势特色专业6个,市校共建专业5个,市重点建设学科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精品课程21门;学校已累计向社会输送10万余名合格毕业生。据山东省人社厅2009年以来的通报,学校毕业生正式就业率始终位列全省本科高校前茅,2013年跃居全省58所本科高校第一名;2015年,被教育部评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50强高校"。 2009年青岛市政府首次评选十佳大学生创业明星中,滨海学院就有3名学生当选,以后每届评选均榜上有名。学校本科生考研报考录取率连续五年突破45%,其中清华大学等名校录取率达35%。
始终秉承以德立校、立德树人,学校“以德立校经验与启示”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创立学分学绩制,学生可以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年限,修满规定学分、学绩后可提前毕业;学校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1个,省级重点和示范实验室各1个,省级研究中心5个,建有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工科基础、金属材料、工科训练、经济管理、大众传媒、信息技术、国际语言文化、医学护理、学前教育等实验(实践)教学中心;打造了机电工程、土木工程、广电传媒、医学护理、学前教育、电子商务、旅游管理、动漫艺术等专业“学产研”教学实体;注重通识教育,强化人文基础、普通话演讲、计算机操作及打字、办公自动化、外语听说等公共技能训练,提升办公做事应用能力;倡导人人掌握一门艺术技能、培养一种艺术修养,提高审美表达能力、美化生活,让健康审美陪伴自己终生;学校多措增强学生体能:大一学生必须学会游泳,每学期学生自由进行体能测试,学生主动乐动,让“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学习生活一辈子”的口号变为现实。学校为全国英语四六级、专业英语四八级、专业日语四八级、HSK中国汉语水平、国家普通话推广、计算机等级考试考点,学生校内可直接考取职业资格证书;学校设有青岛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连续三年被青岛市授予“创业教育最佳教学点”。
学校致力建设开放的国际化大学,国际合作交流项目稳步增长,先后与30多个国家与地区(含中国台湾)的120多所大学及科研机构开展友好交流合作,与美国圣道大学、美国加州州立理工大学、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俄罗斯国立交通大学、法国南锡商学院、加拿大萨省大学、罗马尼亚迪米特里埃•坎特米尔基督大学、日本关西国际大学、札幌大学、韩国光云大学、国立安东大学、世宗大学、台湾台中教育大学、义守大学、中国文化大学等50多所院校签订了师生交流、合作办学、课程合作等项目协议,为教师和学生出国(境)进修、深造等提供了便利条件。学校要求100%的韩语专业学生及60%以上的日语专业学生,至少拥有半年以上国外学习经历,着力培养国际复合型人才;学校开设了赴外留学相应本(专)科专业,先后聘请了221名外籍专家和教师来校授课,派遣60多名教师赴韩、日、德、美、加拿大等访学,向美、德、俄、韩、法、日、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友好院校派出学生2000多名,选派50多名汉语志愿者赴泰、菲、柬、蒙等国家工作;累计接收美、俄、日、韩、乌、菲、蒙、刚果等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1700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