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青岛旅游A

青岛旅游行业发展历史 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青岛旅游A 2024-05-21 5
青岛旅游行业发展历史 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摘要: 本文目录青岛纺织业历史的由来是什么青岛旅游业的构成青岛为什么会成为旅游城市一、青岛纺织业历史的由来是什么(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仅棉纺厂纱锭规模就近50万枚)...

本文目录

  1. 青岛纺织业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2. 青岛旅游业的构成
  3. 青岛为什么会成为旅游城市

一、青岛纺织业历史的由来是什么

(新中国成立后,青岛纺织工业发展迅速,仅棉纺厂纱锭规模就近50万枚)

青岛纺织业发端于1902年,是青岛市的母亲工业和中国最早的纺织工业基地之一。在百年的历史进程中,青岛纺织为推动青岛的城市化进程、哺育岛城的工商业以及推动全国纺织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对青岛市的城市文化、城市精神、城市形象的培育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十九世纪末,青岛曾有过不成规模的纺织手工作坊和染坊。1902年,德国和我国合资企业“德华缫丝厂”的创立以及1916年至1936年间陆续建立的8个日资纱厂,逐步使青岛的机器动力纺织形成规模,成为我国最早的纺织产业基地之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日本在武力侵占青岛的同时,加剧了对青岛经济的侵略和掠夺,掠夺手段由商品输出发展为资本输出,投资重点放在投资少、见效快、收益高的纺织工业上,仅1916年至1926年10年间,就先后在胶济铁路青岛四方站至沧口站沿线建立了内外棉纱厂(国棉二厂前身)、大康纱厂(国棉一厂前身)、宝来纱厂(国棉九厂前身)、富士纱厂(第二毛纺织厂前身)、隆兴纱厂(国棉三厂前身)、钟渊纱厂(国棉六厂前身)等大型纱厂以及铃木丝厂(青岛印染厂前身)。1935至1936年两年间,又在沧口建起“上海纺绩株式会社青岛分工场”(国棉五厂前身)、“丰田纱厂第一厂”(国棉四厂前身)。这么大规模而且速度这么快的资本掠夺在世界纺织史上是史无前例的。至1937年“七·七事变”前,青岛9个纱厂的工人已达33300多人,成为青岛产业工人的核心力量。

青岛纺织工人深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榨,最终他们以产业工人的主体身份登上青岛工人运动的舞台。其间,青岛各纱厂工人除以消极怠工、破坏设备等手段进行反抗和斗争外,还多次举行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同盟大罢工(仅1925年就连续举行过3次反日同盟大罢工)。支持张学良、杨虎城逼蒋(介石)抗日的爱国行动。声讨国民党军队勾结帝国主义进攻围剿革命根据地。支持红军和苏维埃政权等。青岛纺织工人在斗争中表现出的强烈爱国精神、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严密的组织纪律性和团队精神,带动了青岛产业工人反帝、反封建、反官僚的斗争,成为青岛产业工人的主力军。

1946年1月2日,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成立。该公司是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的背景下,由国民政府财政院院长宋子文提议而建。经过紧张的筹备,1月13日,出任中国纺织建设公司青岛分公司总经理的范澄川调集70余人由重庆飞抵青岛,在茌平路1号(现馆陶路3号)组建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1月25日,接管大康、内外棉、隆兴、丰田、上海、公大、宝来、富士、同兴9个日资纱厂,并分别改名为中纺第一至九棉纺织厂。共有纱锭443504枚、线锭58848枚、布机6830台,除生产民用棉纺织品外,还担负“军工”任务,生产军布军纱。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青岛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接管中纺青岛分公司。此时,青岛纺织业仅国营企业就拥有纱锭389074枚、线锭40216枚、织布机8064台,规模居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为恢复战后经济、建设新中国,青岛纺织企业在广大工人的努力下,仅用10多天时间就全部恢复了生产。

1951年,中纺公司青岛分公司更名为华东纺织管理局青岛分局,以“中纺”命名的各棉纺织厂也随之改称国营青岛第一至第八棉纺织厂,印染厂和针织厂亦改称国营青岛印染厂和国营青岛针织厂。此时,青岛分局所属国营企业19家、私营480家,拥有纱锭41.8万枚、布机13131台。

1953年,青岛纺织管理局成立。到1957年,辖有棉纺织企业9家、棉织厂32家、印染企业15家、针织复制厂9家。年总产值5.4亿元,年利润6369万元,税金4818万元。

1958年12月,山东省纺织工业厅成立,青岛纺织管理局与青岛市染织局合并为青岛市纺织工业局。1962年3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和山东省纺织工业厅合并成立山东纺织工业管理局,并将山东纺织工业管理局设在青岛。到1965年底,青岛纺织生产棉纱达到37.99万件,生产棉布2.95亿米。年总产值6.62亿元,年利润1.29亿元。

1970年,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恢复成立。到1975年末,青岛纺织纱锭达到43.2万枚,布机10236台,线锭106657枚,毛纺锭1660枚。年产棉纱44.37万件,棉布3.033亿米,印染布2.28亿米,毛毯1.06万条。年总产值8.89亿元,年利润1.11亿元。

1984年7月,青岛市纺织工业局改称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1987年9月,青岛服装公司划归青岛市纺织总公司领导。至此,青岛纺织工业总公司有纱锭47.7万枚,布机0.95万台。年总产值20.26亿元,利税2.45亿元。

(1994年,青岛国棉五厂装备国际水平的大提花织机)

1995年4月,青岛市纺织工业总公司转体为资产经营公司,更名为青岛市纺织总公司。

2002年11月,为加快青岛市纺织总公司的职能转换,青岛新纺实业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青岛纺联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前身)。自此,青岛市纺织总公司和青纺联控股集团分别作为“稳定平台”和“发展平台”,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2007年成立的青纺联银龙纺织有限公司装备的国际先进大提花织机)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各行各业开展的“红五月”劳动竞赛中,青岛国棉六厂值车工郝建秀创造“郝建秀工作法”被作为新中国纺织行业第一个科学工作法在全国纺织行业推广。紧接着,青岛纺织又创立了“五一织布工作法”和“五三保全工作法”,这对解放初期青岛经济的迅速恢复和全国纺织工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青岛纺织,无论是生产规模、技术装备、管理体制、技术力量,还是产品质量、产值、上缴利税以及产品出口,在全国纺织工业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而赢得了“上(海)青(岛)天(津)”美誉。

六七十年代,青岛纺织向国外及国内各纺织行业输送了大批干部和技术骨干,先后支援过越南、圭亚那、柬埔寨、巴基斯坦、尼日利亚、赞比亚等国家纺织工业的建设,支援过北京、陕西、山西、河北、河南、内蒙古、新疆等地新建的棉纺厂。同时还在山东枣庄、平阴、德州、滨州、蒙阴、济宁、临清、诸城、临沂、惠民、菏泽等地先后建设了15个分厂。

至1995年底,青岛纺织为国家累计创造产值近400亿元,上缴利税100亿元。

“十一五”以来,青岛市纺织总公司依托青纺联控股集团作为百年纺织的传承主体和发展平台,实施了调整重组、转型升级战略,初步构建起以纺织为主业、棉纺为核心产业、产学研相结合、工贸一体、产业链配套完整的专业化公司,主要产业有棉纺、印染、针织服装、国际贸易,并涉及海内外投资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等领域。国内控参股企业三十余家。现拥有棉纺26万锭、无梭织机1600台,年产各类印染布1亿米。主要产品有各类功能性、差别化纱线,高品质的人棉、天丝、莫代尔、纯棉系列高中档服装面料,各类花色布以及风靡非洲的“凤凰”牌真蜡仿印花布系列等。已成功在非洲赞比亚和亚洲柬埔寨实施了战略投资项目,海外市场网络也已涵盖亚洲、非洲、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并在许多国家和地区设有海外机构。年营业收入50余亿元,成为中国纺织服装行业竞争力500强和全国棉纺色织业排行榜领先企业。

该公司致力于新材料应用,产品大量采用天丝、莫代尔、有机棉、竹纤维、绢丝、羊毛、维劳夫特、圣麻纤维、吸湿排汗纤维、牛奶纤维、腈纶纤维、甲壳素纤维、大豆纤维、珍珠纤维等绿色环保系列纤维和抗静电、导电及阻燃等特色纤维,成为诸多世界著名材料开发商、生产商的战略伙伴。致力于新工艺创新,通过对纺织品功能优化和趋势研究,综合利用各种新型材料和纤维特性并与棉纺技术融合,在产业链纺、织、染各环节进行工艺创新,不断挖掘和优化提升新型材料和纤维多组份的复合功能,总结掌握了多组份纤维的配比与结构规律、新型成纱方法和织造、染整工艺等关键技术,形成了独有的核心技术能力和系列化的产品能力。致力于新产品开发,原创开发的面料和家纺产品在近几年的全国性设计大赛上屡获大奖,并入选中国家用纺织品流行趋势企业,推出了“青纺联”面料、“韵”新中式家纺和“海诺尔”服装等自主品牌产品,与海尔集团实现跨行业强强合作,共同打造“海尔兄弟”儿童家纺服装品牌。集团公司独具风格和特色的多组份、差别化、功能性纺织品在业内享有盛誉。

该公司有装备精良的产业基础。通过“十一五”以来的持续调整提升,形成了专业的特色纱线和家纺面料、服装面料生产工厂,拥有国际一流的紧密纺设备,带大、小提花和锁边装置、190㎝-390㎝幅宽的进口喷气和片梭织机,以及精密的纺织测试仪器等。精梳能力达到100%,无接头能力达到100%,合股线100%采用倍捻机,实现了100%“无梭化”生产,可通过ERP实时管理具备数字化接口的高档设备,为生产高品质产品提供了技术保障。集团公司专注于主业的同时,投资印染、家纺、针织服装等相关产业,形成了棉纺织、针织服装和印染工业园区,控参股企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可根据客户需求提供一体化的订单解决方案。

目前,该集团依托国内纺织行业唯一的“国家多组份差别化纱线坯布开发基地”“中国多组份纱布精品基地”以及在行业内技术、人才、市场等优势,整合政府、大学、科研院所以及知名纺织企业等多方资源,按照世界眼光、国际标准,正在四方产业园加紧建设“青岛现代纺织产业园”,着力打造集研发、设计、创意、展示、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特色园区,最终目标是实现“两个聚集、两个提升”。即聚集全球纺织行业产品、技术、信息、市场和人才,聚集纺织业研发、生产、贸易及品牌传播等产业。提升青岛纺织业国际地位和山东乃至全国纺织产业发展水平。该园区规划分期开发建设,目前一期项目已全部竣工,形成13万纱锭、年产高档差别化纱线12000余吨的产业规模青岛旅游报团。广泛应用绿色、环保新型原料,研发生产出防辐射、防静电、阻燃等功能性新产品,兰精天丝、莫代尔新型纤维纱线系列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3以上。园区二期项目将主打“科技+文化”牌,通过对工业遗存保护,着力建设反映青岛纺织文明的科技文化馆、精品展示区、BLOCK街区等文化魅力与科技元素交相辉映的行业生态圈。不断整合技术资源,创建国家级技术中心和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纤维科技,致力于纺织新材料应用、新工艺创新和功能性新产品开发,积极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吸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入驻,把园区打造成纺织科技研发基地、精品生产基地、企业总部基地、工业文化旅游基地、现代服务业聚集中心、纺织产品(全球)交易

二、青岛旅游业的构成

1、青岛有史可查的旅游活动可追溯到古代的帝王巡游。春秋时期,齐桓公、齐景公都曾坐船巡视游琅琊,齐景公还坐船游胶州少海。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先后五次大规模巡游,其中三次来到现青岛地域的琅琊台。汉武帝也曾多次来到琅琊、东莱山以及不其城等地。此外,吏宦游、买卖商游、文人漫游和宗教云游一度也成为青岛地区古代旅游的特色。

2、 1906年,大批由德国、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日本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的医务人员对青岛海滨环境、卫生和游泳条件进行了考察,一致认为青岛是中国沿海乃至亚洲最优秀的游泳和疗养地,旅游者更是从亚洲和世界各地慕名而至。清末民初,随着大规模城市建设,城市景观和旅游业相关条件形成,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快速发展,零星的旅游活动逐渐催生出旅游业这一行业,旅游业由此发端。

3、清末民初,青岛在旅游业中实施了必要的开发,对城市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如建造海水浴场,打造消夏避暑的度假风格,建造旅馆等旅游服务设施,完备旅游交通运营体系。直至1930年青岛有了自己的旅行社,随后几年,青岛中国旅行社的经营范围开始扩张,既办客运,又办货运;既办招待所、旅馆、饭店,又代办火车上的餐饮;既组织国内旅游,又组织国外观光;既代办出国手续,又发行旅行支票,并牢牢抓住大型会议的机会开展业务。

4、青岛,作为海滨旅游度假避暑疗养胜地,闻名遐迩,名躁海内外,提起海滨旅游度假,已是非青岛莫属。

5、青岛旅游资源丰富,而作为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青岛的旅游业不仅是青岛经济的支柱产业,而且青岛的旅游服务体系也内容全面、功能完善,但是青岛缺乏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人文资源,对国际游客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另一方面,青岛虽对国内游客有着较强的吸引力,但因对国内旅游所产生的效益不够重视,加之各项指标呈下降趋势,使青岛的国内旅游业出现了一种“隐性衰退”的现象。

6、二、青岛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7、近年来,青岛投巨资建设了相当多的大型旅游项目,如青岛海底世界、宝龙乐园、方特梦幻王国等,海底世界创造了日进账191万元、投资回报率200%、两年收回投资的神话。至此之后,动辄投资过亿、过10亿、过几十亿的旅游项目,在海岸一线和城市内部鳞次栉比。青岛银海国际游艇俱乐部投资3亿元、小珠山主题公园投资过10亿元、青岛极地海洋世界总投资12亿元、排除奥帆中心因奥运而生的建设成本,为完善场馆赛后利用功能而正在追加的投资,据说将达到几十亿。无可厚非,大项目的出现,一度为青岛几十年来一直秉承的“靠天吃饭”的本色旅游,接连投下波澜“有”惊的问路石,但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除了从没见过大海的内地游客,会为青岛的秀色可餐惊艳,只要稍具一点旅游资历、对青岛整个城市状貌身临其境过的任何人,还是会对青岛旅游提出这样那样的挑剔与质疑。与投资额度一路攀高极不相符的,是游客的“旅游幸福感”并没有因为这种大投资而获得持久的、生动的、刻骨铭心的高回报。很多游客这样说,“栈桥一看、崂山一转、喝喝啤酒、吃吃海鲜,差不多就可以打道回府了,其他没什么吸引我的。”

8、(二)旅游纪念品面孔依旧、缺乏创新,市场混乱

9、旅游纪念品是一座城市永恒的记忆,青岛旅游纪念品缺乏是一个老生常谈、长年不得解决的问题。但青岛市面上依然不见做工精良、设计新颖、价格适中的高中端旅游纪念品,市场上出现更多的是千孔一面的同质化旅游商品,性价比高、特色化文创产品少之又少。

10、(三)旅游季节性明显,对外宣传不足

11、“从11月到次年5月,青岛的旅游冬季太漫长了。”青岛市信息中心研究员徐新明长叹,显然对这位长时间关注青岛旅游领域的老人而言,这个“冬天”并不仅仅直指物理气候。“冬冷夏热,晚上冷白天热,北边冷南边热”,是对青岛旅游季节落差大、引人入胜的娱乐休闲项目少、旅游资源偏安海岸一线分布不均等软肋的直观总结。

12、(四)旅游从业者的素质及管理有待提高

13、导游是旅游业的第一线接待员,整体素质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严重影响旅游企业的社会声誉,也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形象。在青岛乃至全国导游队伍中,素质结构不尽合理,学历层次偏低,这也使得青岛旅游业在发展中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旅游投诉过多等,另外,青岛市对专兼职导游管理方面的疏忽,造成了旅游市场的混乱,从而引起诸多问题。

14、首先,应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如交通运输设施设备、公共景观和环境建设、交通和景区旅游集散点的休憩设施等;其次,完善旅游公共信息平台,如加强旅游目的地道路与旅游设施标志系统、旅游客服中心及旅游资讯发布系统等;再次,改善和加强旅游公益事业,加大旅游教育培训工作,促进旅游就业、扶贫等。

15、(二)树立大局观念,整体意识,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16、青岛在发展旅游的过程中应树立全局观念,做到各个方面协调统一,以已有的青岛旅游资源优势为基础,在整体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上,选择其中最重要的资源或者旅游项目进行重点的开发与保护,不断创新,结合秀丽的山海风光、丰富的人文景观、风格迥异的多国建筑、历史悠久的宗教文化以及丰富多彩的节庆活动,形成青岛旅游独一无二的特色,以吸引国内外游客。

17、(三)提高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及整体素质,以吸引回头客

18、青岛可以通过提高旅游从业者的准入门槛,来提高旅游者的整体素质,以促进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对旅游旺季的专兼职导游员等进行严格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法规制度,以此规范导游员的行为,定期对其进行旅游培训或者举行大型的旅游专家座谈会等,以提高旅游从业者的服务意识及自身素质,尽量对游客做到服务尽善尽美,让游客满意,减少旅游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进来吸引回青岛的回头客。

19、(四)青岛旅游的整体发展要重视夜经济

20、青岛农大教授董雅娟曾说:“白天栈桥、崂山逛一逛,晚上就窝在宾馆里睡大觉,这一点不假,时间一长我就发现,吃了晚饭就不知道干什么了。”与强大的消费能力相比,青岛的商务、娱乐休闲还缺乏完善的配套系统,青岛可以借鉴国外的24小时店和北京、上海等地的做法,在今后建设各种酒店、场馆时,要尽量做到怎么能让游客进门后无论是吃喝住行娱乐购物都不用出门,也可根据消费水平的不同制定不同档位的娱乐消费项目。同时青岛极地海洋世界三期工程—极地SEABAR酒吧街,也即将填补青岛酒吧高端市场的空白,成为促进青岛海文化、夜文化发展的新亮点。

三、青岛为什么会成为旅游城市青岛旅游导游

1、一是青岛的自然景观优势。青岛这个城市很特殊,是一座三面环海,山海城有机融为一体的海滨城市,青岛可观赏的海岸线特别少,而青岛弯弯曲曲,起起伏太千姿百态转头就是风景的海岸线,造就了岛城独有的百看不厌的自然景观,悬崖峭壁、沙滩礁石,蓝天白云,构成了青岛特别的美丽的风景。青岛还有一点特别值得推崇的是崂山,崂山不仅是道教文化的胜地,大片裸露的别致悬石,形成崂山在众多名山大川中的自然魅力。

2、二是青岛的生态环境优势。青岛空气湿润,温度舒适,是青岛的一大生态特点,由于青岛的地理位置和它的环境形成了岛城是一个特别适宜居住,特别适宜生活的城市,因此青岛获得一系列美好的头衔和奖项,正如康有为先生对青岛的描述,碧海青天,不寒不暑,绿树红瓦,可舟可车。特别讲究的上海人都认为青岛是一个不花钱就可以享受的城市,这是从生态环境来看青岛的旅游度假价值。

3、三是青岛的历史文化特色。青岛虽然建置不长,才一百多年,但是青岛辖区历史却是非常悠久的,青岛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不少的,尤其是青岛主城区独特的历史沿革。很多组合的历史沿革使岛城这座城市形成了独特的历史和建筑、人文。比如从一个小渔村而逐步发展起来的海滨城市历史文化风貌,比如依山就势,蜿蜒起伏的市政道路,比如很多国家,很多风格的花园洋房,比如全国很多外地的人集聚到青岛后来又落户岛城,而逐渐形成了一个个特色的里院建筑,比如岛城曾经居住生活过很多历史文化名人等等。有人说青岛是一座缺少文化的城市,冯显泉认为不应该这么简单断言,虽然青岛建置时间不长,但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充分说明这座城市是一座独特历史价值独特文化的城市,简单断言青岛没有文化是不对的。

4、第四,青岛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框架。如果说前三个问题从自然的历史人文的来看青岛,从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来看。建国以来,改革开放以来,青岛城市化日新月异,特别是2008年青岛国际奥帆赛的成功举办大大提升了青岛的国际国内知名度,而经过几次城市规划的大刀阔斧的调整,大青岛已经成为青岛这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市委、市政府关于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和“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拉开城市空间发展大框架”格外振奋人心,现在的黄岛区是山东半岛国家级园区数量最多,功能最全,政策最集中的区域,要在西海岸再造一个青岛港,再造一下青岛经济总量,再造一个青岛主城区的三个再造的宏伟目标,预示着青岛西海岸将迎来最大的发展。

青岛旅游行业发展历史 青岛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5、五是从地产这个行业角度来看旅游度假产品,因在从事地产行业20多年,冯显泉表示,很多人都知道今典集团是中国地产行业著名的一线品牌,其创造的红树林城市旅游度假地这个开发经营模式,在中国地产界独树一帜,既顺应了国人随着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而对旅游度假休闲不断升级的需求,深层次的需求。又丰富了青岛这座在中国乃至世界都具有一定名气的旅游度假城市的建筑和人文资源。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青岛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post/93535.html发布于 2024-05-21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青岛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