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2015新乡村旅游扶贫考察调研报告
随着扶贫开发工作的深化,创新发展成为新阶段扶贫开发的必然要求,而乡村旅游扶贫就是扶贫开发形式和内容上的创新。2015年8月26日至27日,xx县政协第十三界委员会农经界别组赴兴隆考察调研xx县乡村旅游扶贫。通过对三桥滨州移民新村、兴隆玫瑰农庄和卡麂坪传统古村落民居保护的考察调研,对我县乡村旅游扶贫现状和问题的分析,旨在探讨乡村旅游扶贫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目前,扶贫已进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阶段,理清扶贫攻坚思路,增添扶贫攻坚措施,实施新一轮精准扶贫,已成为各级政府使命崇高的艰巨任务。
贫困地区是乡村旅游资源富集区域,更是扶贫重点投入的地区青岛旅游大巴。乡村旅游扶贫丰富了扶贫开发的形式内容,提升了农村经济的“造血功能”。乡村旅游贴近农村、贴近农民,是调整农村经济、农业产业、农民收入结构的重要手段,自然成为扶贫开发的重要载体。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有机结合是资源优势的融合,是农村经济发展方式的创新,其本质都是为了提升贫困地区“造血功能”,是促进贫困地区繁荣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助力。
“十二五期间”,xx县通过实施特色产业融合,打造乡村旅游服务平台,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创建乡村旅游品牌、大力培育乡村旅游扶贫支柱产业。一是打造乡村旅游景区景点。目前新建龙桥、长安、太和、云雾民族风情街,板壁房,保存浓郁川东特色民居和人文景观,提升旅游接待服务基地的形象和档次。新建三桥、龙桥、蜀鄂、杉木等扶贫移民旅游新村,与绿树花草相映衬,与景区景观相辉映。农户依托景区发展农家乐、提供特色旅游产品商贸和后勤服务,实现安居乐业、经济增收。二是建设乡村旅游配套设施。大力培育餐馆、宾馆、农家乐等乡村旅游服务业。制定出台《xx县乡村旅游农家乐补助标准及验收办法》,搭建贫困地区创业协会和小额信贷金融服务平台,采取政策扶持、信贷、借款贴息等方式,解决资金困难,鼓励引导发展。已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农家乐1000家,总床位12000个,餐位15680个,接从业人员1万余人,其中贫困群众2000余人。致力乡村旅游扶贫人才培养。开展乡村旅游景区知识、乡村旅游扶贫营销、农家乐服务规范、农家乐基本厨艺等专项培训30余期,培训从业人员1.2万人次,大大提高了乡村旅游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发展电子商务企业,建设电子商务村,增强景区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拓展特色农产品销售渠道,促进产业发展。三是壮大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围绕“示范带全域、旅游促产业、产业辅旅游”的思路,以乡村旅游产业为龙头,发展“养生休闲”农业特色产业、观光休闲农业园、规模化生态养殖。培育现代农业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培育本土企业,围绕乡村旅游要素,扶持、引导农业产业企业发展。鑫桥特色种植、云龙牧业生态养殖等龙头企业逐步成长,与之相应的就业群体、服务团体正在形成,走上致富之路。发展特色效益农业。立足资源、市场和乡村旅游发展,谋划特色效益农业产业布局,支持、引导实施特色效益农业产业项目。建设红豆杉生态原料林基地和种苗繁育基地4.1万亩,繁育红豆杉种苗7000多万株。带动5000余户农户种植红豆杉,近200农户实现年收入超万元;发展脐橙30万亩,油橄榄6万亩,实现产值15亿元;大力发展四季特色小水果15万亩,满饱游客眼福和口福,带动成片农户致富。建设现代农业观光园。建成兴隆扶贫观光园、鹤峰油桃基地、江南脐橙观光园,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3000余人,新增产值1亿元,户平增收2万元。四是开发乡村旅游产品。深度发掘乡村生活、乡村文化内涵,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凸显三国文化、诗城文化、移民文化等文化底蕴和地方特色,积极培育壮大巩义美术产业群,开发名优特产品、绿色食品、传统工艺品,以及民风民俗手工制品和民族饰品等旅游产品。五是创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了聚龙观光园等2个3A景区、铭阳等3个2A景区、回龙和杉木市级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乡村旅游扶贫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乡村旅游扶贫是旅游产业与扶贫产业相融合形成的新兴产业形态,两种完全不同的产业的结合,有一个探索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就目前而言,还没有完全形成产业发展共识,主要表现为各级党委、政府对乡村旅游与农村产业发展的关系、乡村旅游与扶贫开发的作用、乡村旅游与巩固农村经济地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对乡村旅游扶贫思路不明确,理念不清楚,引导不给力;乡村旅游扶贫很大程度处于扶贫部门自说自唱的阶段,宣传推荐力度不够,社会认知度不高,重要性和紧迫性没有得到凸显;公安特种行业管理,文化、工商、税务、旅游、卫生、防疫等部门管理服务还没有跟进,产业联动发展机制还没形成。
由于受扶贫项目资金投资周期的约束和绩效评估机制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形成的多是“几间房,几张床,天热歇个凉”的低端旅游产品。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市场的深沉,已不同程度地暴露出产品缺乏市场分析,同质化现象突出。季节性强、效益不佳;开发方式粗放,急功近利、模式单一,文化内涵单薄,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等问题。
贫困村多处边远高寒地区,基础设施相对滞后。生态环境的地区,往往是对外交通条件是最差的地区。要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必须改善和提升道路等级、用电保障、饮水安全、环境整治等环境条件。
一是制度不健全。乡村旅游扶贫由于跨多种行业,缺乏法律法规支撑,管理服务职责模糊不清,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制度。二是纠纷处理机制不健全。有经营行为,就有纠纷发生的可能性。在经营过程中,主顾摩擦、食物中毒等大小纠纷都有可能发生。由于条件限制,乡、村、户处理纠纷的能力已很不适应乡村旅游扶贫发展的需要。三是人员素质低。在实际的乡村旅游扶贫操作中,管理人员一般由村干部或当地农民担任,从业人员基本上都是本土农民,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
(五)乡村旅游扶贫“扶强不扶弱”
由于贫困户多数是经济、能力、条件多种致贫原因叠加的结果,住房条件、个人能力、经济收入大多不符合参与乡村旅游扶贫所必备的要素,所以乡村旅游扶贫的扶贫性也在一定程度饱受社会争议和质疑。由于乡村旅游投入大,点多面广,贫困户大多和旅游扶贫政策沾不上边。
二、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有哪些
1、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
2、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
3、天津市东淀都市型现代农业核心区有限公司
4、秦皇岛市北戴河集发农业综合开发股份有限公司
5、河北省滦平县周台子现代农业休闲园区
6、山西省文水县苍儿会休闲农业园区
7、山西世泰湖休闲农业旅游开发中心
8、内蒙古汉森酒业集团有限公司观光农业示范园
9、凤城市大梨树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
10、上饶市田园牧歌农产品专业合作社
11、河南省龙泉集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12、武汉佳海——农耕年华农业风情园
13、柳州农工商有限责任公司观光农业旅游区
14、重庆市永川区黄瓜山统筹城乡发展示范区
15、绵阳市游仙区老龙山生态农业旅游区
16、庆阳市西峰区黄土地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17、大通县桥头镇向阳堡特色果品种植观光休闲基地
18、乐都县洪水坪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
19、新疆华联建设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板房沟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
20、吐鲁番皇家瓜园生态农业休闲观光园
21、厦门五峰土楼生态庄园开发有限公司
22、石河子西部新丝路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桃源农业生态旅游区
23、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名单
24、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名单
25、北京市密云蔡家洼休闲农业集聚区
26、邢台临城蓝天生态观光园有限责任公司
27、临汾市尧都区卧虎山特色农业文化旅游区
28、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九成宫旅游景区
29、盘锦鼎翔农工建(集团)有限公司
30、沈阳农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乐农庄园)
31、吉林圣德泉亲水度假花园悠闲公司
32、上海前卫生态村休闲农业旅游聚集区
33、泰州市江苏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
34、台州市三特渔村休闲观光农业园区
35、固始华阳湖生态旅游产业开发有限公司
36、湖北省枝江市安福寺镇安福桃缘景区
37、三江侗族自治县丹州村休闲农业旅游区
38、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青岛周边旅游
39、文昌文亭休闲生态农业有限公司(龙泉乡园)
40、长寿区“福村”香耕村文化体验园
41、成都双流县元聪万亩生态休闲农业田园区
42、绵阳市北川县维斯特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43、贵阳市开阳县十里画廊乡村旅游区
44、遵义市务川自治县龙潭仡佬丹砂古寨旅游景区
45、遵义市湄潭县四品君旅游有限公司-茶海生态园
46、丽江拉市海美乐旅游度假有限公司
47、宣威市虹桥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48、榆林市神木县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
49、铜川丰润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阳光绿都休闲山庄
50、甘肃省临夏州观滩沟生态旅游经济开发有限公司
51、宁夏盐池县哈巴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
52、厦门市同安区丽田园农家乐专业合作社
53、厦门市海沧区青龙寨果园观光有限公司
54、湖南省张家界市永定区、岳阳市君山区
55、云南省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弥勒市
三、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青岛旅游民宿
1、近年来,省文化和旅游厅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了一批生态美、生产美、生活美的乡村旅游目的地。(河北新闻网)
2、旅游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乡村旅游建设工作,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进一步挖掘乡村旅游发展潜力,推动新时代新农村高质量发展。
3、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借政策东风,贯彻战略发展精神。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离不开政策的支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的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的《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一系列相关政策文件充分向我们展示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决心。利用东风,借力发展,统筹规划,事半功倍建设乡村旅游事业。
4、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融文化内涵,打造“见之不忘”项目。传统文化、民俗风情是地域旅游具有自身特色的关键,要结合“文化+旅游”营造乡村旅游项目深层吸引力。比如,青岛市西海岸新区枫林“红妆”赏叶结合农林生产与文旅休闲,三亚市深挖渔家文化构建热带农业旅游样板,南宁市特色文旅活动发扬“壮族”传统文化……挖掘各地特色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成本地区旅游文化,使游客“见之不忘、思之如狂”。
5、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要明持续理念,规划研究科学发展。历史人文类和自然生态类等旅游资源具有的不可再生性应予我们警示。积极探索乡村发展新模式,夯实发展基础,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引入专业旅游团队,用旅游树立品牌,靠品牌带动产业,推动乡村旅游产业化高质量发展。做好乡土自然环境和区域旅游发展的协调十分重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利用,秉持可持续发展,树立乡村旅游科学发展观。
6、创新乡村旅游业态,促进乡村旅游提质增效,以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推动新农村建设高质量发展。充分理解、科学认识、系统规划、持续发展,不走一次性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