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对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意义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业的发展为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下面是我带来的关于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分析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使旅游日益成为现代人类社会主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旅游业以其强劲的势头成为全球经济产业中最具活力的“朝阳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和带薪假期的增加,旅游业将持续高速度发展,成为世界最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据预测,未来10年间,我国旅游业将保持年均 10.4%的增长速度,其中个人旅游消费将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企业、政府旅游消费增长速度将达到10.9%;到2010年我国旅游总收入占GDP的比例将达到8%;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作为新兴消费热点行业之一的旅游行业,在我国将迎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很多省区和重要城市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行业和重点行业来发展。
国内外关于旅游的定义多种多样,一些专家、学者和研究机构分别从交往、流动、目的地、时间、相互关系、生活方式等不同角度对旅游进行了界定。德国的蒙根·罗德1927年指出,旅游从狭义的理解是那些暂时离开自己的住地,为了满足生活和文化的需要,或各种各样的愿望,而作为经济和文化商品的消费者逗留在异地的人的交往。瑞士学者汉沃克尔和克拉普夫1942年对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暂时居留而引起的一种社会现象及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因而永久居留,并且主要不从事赚钱的活动。这个定义于20世纪70年代被旅游科学专家国际联合会所采用,并成为国际上普遍接受的定义。
奥地利维也纳经济大学旅游研究所20世纪50年代指出,旅游可以理解为是暂时在异地的人在空余时间的活动,主要是出于修养;其次是出于受教育、扩大知识和交际的原因的旅行;再是参加这样或那样的组织活动,以及改变有关的关系和作用。英国的伯卡特和梅特列克1974年指出,旅游发生于人们前往和逗留在各种旅游地的活动,是人们离开他平时居住和工作的地方,短期暂时前往一个旅游目的地运动和逗留在该地的各种活动。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伯特·麦金托什和夏西肯特·格波特1980年指出,旅游可以定义为在吸引和接待旅游及其访问者的过程中,由于游客、旅游企业、东道政府及东道地区的居民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我国经济学家于光远1985年指出,旅游是现代社会中居民的一种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具有异地性、业余性和享受性等特点。世界旅游组织规定:旅游是指人们为休闲、商务或其他目的离开惯常环境,到其他地方访问,连续停留时间不超过一年的活动。在此定义的基础上,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的根本目的在于参与审美、娱乐和社会交往活动;旅游的社会属性和发展特征,决定了它是人们体验异地政治、文化、经济生活的一种高级娱乐活动,并已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高级需要形式;从事旅游活动的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目的地定居和就业;旅游具有异地性、流动性和暂时性的自身特征。
旅游业是以旅游资源为凭借、以旅游设施为条件,向旅游者提供旅行游览服务的行业。它是综合性的经济事业,其构成涉及社会许多部门。它的基础经济活动由旅行社、旅游饭店和旅游交通三大部门组成。此外,还有为旅游者服务的经营旅游商品的零售企业、园林设施、文化娱乐事业和公用事业等。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要素。旅游资源包括自然风光、历史古迹、革命遗址、建设成就、民族习俗等,是经营旅游业的吸引能力;旅游设施包括旅游交通设施、旅游住宿设施、旅游餐饮设施、旅游游乐设施等;旅游服务包括各种劳务和管理行为;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相结合是经营旅游业的接待能力。狭义的旅游业,在中国主要指旅行社、旅游饭店、旅游车船公司以及专门从事旅游商品买卖的旅游商业等行业。广义的旅游业,除专门从事旅游业务的部门以外,还包括与旅游相关的各行各业。
旅游业从业务类型看,包括3种类型:一是组织国内旅客在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国内旅游,二是组织国内旅客到国外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出境旅游,三是接待或招徕外国人到本国进行旅行游览活动的入境旅游,后两种类型的旅游业务活动属于涉外性质的业务。旅游业主要通过劳动服务的劳务形式,向社会提供无形效用,以满足旅游者进行旅行游览的消费需要,其行业基本特征是非生产性的,又称无烟工业。旅游业从整体上看,不是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部门,而是凭借旅游资源,利用旅游设施,提供吃、住、行、游、购、娱等劳务活动去满足旅游者旅行游览消费的需要,故也称为无形贸易。
三、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中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日益凸显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旅游业的发展经济、社会效益明显,能够促进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为社会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增进国际交流的同时促进招商引资,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以及促进经济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发展国内旅游业,有助于拓宽货币回笼渠道,加快货币回龙速度,扩大货币回笼量,因此能够加快资金周转,增加资金积累和
国民收入,为国际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提供了难得的经营管理经验。发展国际旅游业能够增加外汇收入,旅游者必须要来旅游产品生产地进行消费,节省了商品外贸过程中的运输、仓储、保险等费用,降低了换汇成本;旅游出口不受客源国或地区贸易保护的限制,不受关税影响;旅游业创汇方便,无须产品包装、储运和其他繁杂的进出口手续。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经济产业,涉及到社会许多相关产业,包括交通、建筑、通讯、贸易、餐饮服务、文化娱乐等产业。旅游业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就业范围广,就业层次多,吸纳了大量因人口自然增长新增加的劳动力以及因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第一、第二产业转移出的大量富余劳动力。旅游的发展可以增加区域内的人流、物流、资金和信息流的流动,因此发展旅游业能为社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根据加拿大学者的系统模型理论,旅游业收入每增加3万美元,就将增加1个直接就业机会和2.5个间接就业机会。世界旅游组织研究报告也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从业人员,相关行业就增加5个就业机会。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在我国,巩固第一产业、提高第二产业、发展第三产业是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部署和思路。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具有十分突出的关联带动作用,发挥着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核心作用,不仅直接给航空、交通、饭店、餐饮服务、商业网点、景区、经典等带来了客源和市场,而且间接地带动和影响了农村和城市建设、加工制造、文化体育等行业的发展。旅游业发展将增加旅游业在第三产业中的比重,有利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同时还增加了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加快一、二、三产业之间结构的调整,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新时期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成功有赖于旅游业的快速发展。
(四)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由于大量本地居民从事旅游业或相关行业,个人和家庭的收入大大增加;另一方面,旅游业发展促进了设施建设和环境改善,居民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生活环境不断改善。大量旅游者的来访和城市市民的大量出游,开拓了眼界,丰富了地理、文史和风俗民情等知识,提高了对生活的要求。旅游业的发展往往会带来城市居民素质和文化素养的提高。旅游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发展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对弘扬民族文化、提高国民文明素质都将发挥积极的作用。
(五)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国家旅游局2006年的旅游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并且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鲜明口号。这为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旅游点所聘用的服务人员主要来自家庭成员和当地居民,在经营旅游服务的同时积极推销花卉、花果农作物产品,既降低了经营风险,又增加了农作物附加效益。在开发乡村旅游的同时,将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积极进行“村村通”道路建设和旅游区内道路建设,以及村社环境整治活动。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对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促进了农民向非农领域转化,加快了传统的农村种植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六)改善投资环境,促进招商引资
许多外国投资者都是通过旅游来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的投资环境以及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潜在的旅游市场。旅游的宣传效应率为1比8,即一个旅游者对当地的印象可影响8个人。旅游业一般不受贸易壁垒干扰和出口配额的限制。因此,国际上普遍认为旅游业是最优秀的出口产业。发展旅游业可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大量的企业家、专家和学者通过旅游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信息和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有利于我们低成本地学习和借鉴别人有用的东西,加快观念更新,促进本地区扩大对外开放及与国际接轨。据不完全统计,从1978年至今,全国利用外资进行旅游开发建设的资金已超过200亿美元,其中150亿美元用于旅游饭店建设,20亿美元进行旅游景观建设。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工作之余人们已经不会选择宅在家里,出门旅游成为人们的普遍爱好。游客数量的迅速增长,不仅线下旅游人山人海,线上旅游也是火爆异常,近年来人们愈发对旅游的服务质量不太满意。因此,很多投资人看到了新的商机―开发旅游电子商务B2B平台,那么,到底B2B平台用来干什么的呢?简单的来说B2B一般从事两个方面的工作:第一就是作为旅游企业的交流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同时管理信息系统和提供相应的管理服务;第二是作为旅游企业与游客进行交易的平台,就是进行传统的线上旅游服务。旅游B2B平台就是将传统的线上旅游做一定的延伸,为旅游线路增添光色,更好的为游客服务。
关键词:旅游;B2B平台;发展现状;分析
旅游商务B2B平台指的是以促进旅游电子商务贸易的第三方企业平台,以注册会员的方式进行电子商务服务。目前,国内的B2B被旅交汇、八爪鱼在线旅游、逸游网等行业龙头网站占据,这些网站的会员们,利用现代化互联网的网络通信功能,实现供应商和经销商的无缝连接,解决了原本存在的信息不通、交易受阻等问题,不仅能更好的服务游客,还在旅游行业内建设了新的桥梁,极大地促进旅游行业的繁荣。
尽管国内的旅游业B2B平台起步较晚,但是得益于国内旅游的飞速发展,朝着满足市场需求的明确方向高速发展,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满足市场需求的目的。国内最大的旅游B2B平台就是八爪鱼在线旅B2B交易平台,成立于2011年年底,是国内尚属首家专业的B2B网站,一上市就受到广大用户的极大支持,经过几年的发展,业务范围不断丰富,现在,八爪鱼在线旅游已经基本被打造成为国内长短线旅游、出境游、自驾车旅游、自助游、出行方式全覆盖、景点门票、住宿休闲等多位一体的全方位在线旅游分销平台。同时,有国内所有的大型旅行社都有合作关系,建设成立了国内外等上万条线上旅游产品线路;在与供货商的合作上,在国内外共有几千家大型供货商,满目琳琅的旅游纪念品满足各色消费者的需求;在拓展业务上也有一定的变革,实现了包括签证办理在内的旅游服务工作托管化,其集中行政、销售、传媒等优势产业的5000余家分销终点,已经覆盖了近一半的旅游线路。除此之外,八爪鱼在线旅游还集中优势资源在青岛、杭州等旅游热门城市配套建设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候机楼。作为第一家电子旅游B2B平台,打破了固定化的旅游方式陈旧的局面,突破瓶颈,开创了线上旅游新模式,对于推动旅游的信息化、高效化、国际化具有重要意义。
在八爪鱼线上旅游B2B旅游交易平台成功运行以后,国内不少投资网站也看到了新的商机,最为代表性的就是旅交网。旅交网的发展相比于八爪鱼线上旅游还要成功,因为旅交网总结后者的不足,借鉴了后者的成功经验,因此发展迅速,目前,已经处于国内同类旅游B2B网络平台的领先地位,旅交网以“旅客之上”的人性化管理服务理念为切入点,对顾客本身就有强大的吸引力,而且还聘用专业线上服务人员为会员排忧解难。旅交网的业务范围基本上覆盖了八爪鱼线上旅游的所有优势,结合现代最新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标准的软件设计,足以让旅交网以近七成的市场占有率傲视群雄。
就国内旅游电子商务B2B交易平台而言,不得不提的还有作为后起之秀的逸游网,逸游网从设计之初就是把创新的服务理念融入到线上旅游,成立多年一直在不断的进行探索与时俱进,是目前国内最具信息化优势的B2B交易平台,不仅实现了旅游产品分销体系的纵向发展,而且还呈现辐射发展的横向趋势。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逸游网在走高端B2B交易平台的线路上取得了枫树的成果,逸游网技术团队自主设计的国内第一家旅游度假产品B2B分销体系在2012年中国旅游业B2B平台颁奖盛典上一举拿下“中国最佳B2B交易平台奖”等多项殊荣,在国内B2B行业引起了一阵强烈的“逸游网风暴”。现在的逸游网B2B交易平台尽管在市场份额上略显不足,但是逸游网是发展速度最快的,相信不进的将来不会再是旅交汇一家独大的格局。
2.旅游业B2B交易平台的主要经营方式
首先市场前景广阔的以旅交汇为代表的平台交易撮合型,旅交汇B2B交易平台时时以国家政策为出发点,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撮合平台的交易。其次就是以八爪鱼在线旅游为代表的产品驱动型,这种类型的B2B交易平台的优势在于旅游资源更加丰富,能够让游客享受更多的服务,不过相比而言,价格是稍微高一点的。还有一种就是以逸游网为代表的技术驱动型,技术优势是不可逾越的,如果会员的意识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一般就会选择技术驱动型的B2B交易平台。
3.旅游业B2B交易平台的地域化现象
想要全面做好一家旅游业B2B交易平台,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解决地域文题,这是一个相当尴尬的问题。因为有很多B2B交易平台在某城市进行试运行时获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在接下来的跨区域推广中付出惨重的代价。尤其是在中国这样地域广阔的国家,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别太大,跨区域做B2B交易平台是一件很冒险的事,因此,提前反复做好调研工作,科学系统的分析市场详情是十分有必要的。
二、发展旅游业B2B交易平台的可行性分析
就中国的旅游业来说,2013年是一个分水岭,因为2013年中国颁布实施了《旅游法》,这对于转变游客的出行方式有着非同小可的意义。受到游客市场年起化趋势的影响,大量的游客会更喜欢散客游和自由行的旅游方式,这确实给传统的旅行社导游团旅游方式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而且经常曝光的导游欺客丑闻,更使得游客倾向于在线旅游的新模式。旅游业B2B交易平台以其丰富的旅游产品、价格较低等优势广受好评,而且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极大满足,潜移默化的改变了游客对旅游产品的视角和选购标准。这一系列的转变,大人们带入B2B交易平台有能力腾飞的散客时代。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一直在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网络时代以后,旅游业B2B交易平台带来一种全新的、游客喜爱的新型线上旅游模式。各位投资人果断的投入市场前景持续走高的B2B平台,以谋求良好的市场收益。据可靠数据表明,八爪鱼在线旅游在刚开始起步的2013年11月份就由嘉御基金和软银中国投资1.5亿。从此八爪鱼在线旅游B2B交易平台就已发起不可收拾,最近,作为八爪鱼投资方的嘉御基金董事长公开表示:现阶段的八爪鱼在线旅游市场价值已经超过千亿,而且持续走高。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中介类的服务网站没有足够的实力合理的整合旅游资源,尽管说很多B2B交易平台基本实现了多位一体的一站式旅游,但是由于市场竞争的影响,旅游资源不能被完整的利用,存在严重资源的浪费现象。其次就是旅游服务项目单一的问题,基本上所有的B2B交易平台提供的服务都是类似的,没有形成鲜明的特点,对游客的吸引力不足。第三就是需要继续深化旅游企业信息改革的进程,成分发挥网络时代的优势,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共享,落实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管理建设。
随着国内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和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旅游业B2B交易平台必定会走上一个新的台阶。当然,从B2B平台的角度上也需要做一定的改革,在掌控旅游市场的基础上更好的服务游客,为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做贡献。尽管B2B交易平台存在一定的发展局限性,不过,相信平台的开发人员也已经开始调整发展方向了,作为游客,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方式,文明出游也是需要重视的。
[1]张莉.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2).
[2]巫宁.信息化时代的中国旅游电子商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3]程艳江.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态势分析[J].江苏商论,2007(7).
二、旅游者购买成本体系
摘要:在旅游市场需求日趋个性化、多样化的背景下,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将取代传统的市场营销组合理论,为旅游地市场营销提供新的理念和途径。旅游地形象营销将取代单纯的产品营销,构建由形象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从而协调、整合旅游地各营销要素,形成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培育统一的旅游地品牌形象,获取最佳、最有效的营销传播影响力。
关键词:旅游需求;整合营销;旅游地形象;旅游营销;体系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2154(2007)08-0068-06
随着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旅游目的地之间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旅游地形象问题的研究因此成为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的热门课题。总的说来,旅游地形象是指人们对旅游目的地总体的、抽象的、概括的认识和评价川。旅游形象设计、塑造带有很大的市场营销成分,强调的是旅游地最能吸引游客的特征。它通过系统化的设计、公众参与、各种活动与传播媒介的力量,以强化旅游地的精神理念,累积其形象价值并增强其凝聚力和吸引力。形象效应可以唤起潜在旅游者对旅游地的意识和初步印象,使其产生一种追求感,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对于稳定客源市场、实现旅游业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市场需求变化与整合营销理论的应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旅游业自身的不断成熟,旅游市场由于不同类型需求的出现而经历丁不同程度的“非大规模化”,因而被自然分割成了多样化的微观市场,尤其是进入80年代后期以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以其为背景的旅游者消费意识的转化、成熟度的提高,更加剧了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和多样化趋势。这种变化迫使旅游目的地开始关注需求的差异性,通过提供多样化旅游产品来针对性地满足日趋复杂多变的旅游需求。而在这种营销战略变革的过程中却存在着一个问题,旅游目的地为了将众多的旅游产品推销给旅游者,在媒体传播过程中往往选取了过多的诉求点,因而不能使旅游产品在旅游者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象,进而产生品牌形象效应,创造更多的附加值。从这个角度上说,如何将这些旅游产品有效地整合起来,通过一致的媒介诉求点使其形成广为人知的旅游形象,从而形成巨大的吸引招徕力量就成为首当其冲的问题。传统的4Ps营销理论过多地强调由内而外的营销模式,只是一味寻找自己需要的旅游者,而不去了解旅游者到底需要什么,这显然是与信息社会中旅游者个性化的需求是相矛盾的,当然也不能解决旅游地的品牌形象问题。由美国D·E·舒尔兹教授于1993年首先提出的整合营销传播理论(IntegratedMarketing Communication,简称IMC)为解决这一矛盾和问题提供了很好的途径。“营销传播是营销史上最令人激动、最具挑战性的时代,这个研究领域将会出现前所未有的变革”。
IMC的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由4Ps转向4Cs。4Ps理论由美国J·麦卡锡教授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四十多年一直作为营销理论的基础。IMC认为传统营销的4Ps理论是以产品为导向的营销策略,在当前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市场环境里,企业要充分重视消费者的需要和欲望(Consumer wants and needs);深入了解消费者为满足自身需求所愿意付出的成本(Cost);系统地研究如何使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产品时更方便(Convemence);考虑如何与消费者进行多层次的双向沟通(Communlcatlon)。(2)从由内向外的营销模式转向由外向内的模式。传统营销模式是企业根据自己制造的产品,确定一定的利润目标,寻找合适的销售渠道,向消费者进行促销说服,即采用“消费者请注意”的自内向外的模式。整合营销传播则相反,企业系统地研究消费者,分析他们的购买行为,与消费者进行双向沟通,以此为基础整合企业的信息传播渠道,达到销售产品的目的,即采用“请注意消费者”的由外向内的模式。(3)从一般的促销宣传转向控制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在传统营销中,企业希望通过大量的信息传递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但在现代社会里,消费者的素质不断提高,对信息选择的自主意识增强,信息的冲击效应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减弱或者并不持久。IMC认为,消费者对产品的认识有一个心理变化过程,因此企业需要通过与消费者的双向沟通对消费者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行管理。企业通过不同的传播通道,将有关信息传递给消费者,并设法求得消费者的反馈,建立消费者数据库,分析消费者的行为,对信息进行有针对性的加工和传播,达到控制消费者购买心理变化过程的目的。
将IMC理论应用到旅游业中,则要求旅游目的地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重组目的地企业行为和市场行为,综合协调地使用各种形式的传播方式,以统一的目标和统一的形象,传递一致的产品信息,实现与旅游者的双向沟通,更有效地达到旅游地形象传播和产品营销的目的。其核心思想是对旅游者的客户关系管理,强调以“旅游者需求”为中心,要求旅游目的地不同部门、不同人员从各自不同角度与顾客沟通时有统一的口径、统一的品牌个性、统一的顾客利益点和统一的销售创意,形成集中的旅游形象冲击力,及时通过不同的渠道进行系统的旅游者信息反馈,进而动态性调整促销策略。
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为适应旅游需求的个性化、多样化发展趋势,旅游形象营销将取代单纯的产品营销,形成由形象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从而协调、整合旅游地各营销要素,形成统一的旅游营销诉求点,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传播影响力。
旅游地形象塑造要以资源与市场分析为依据,通过旅游地形象定位、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来实现。
资源分析应包括硬性和软性资源分析。硬性资源需分析旅游资源种类、数量、品位、结构、组合、知名景点及数量、景点风格、气候、水文、地貌特点、动植物种类与数量、经济总量、人均产值、人均收入、旅游业总产值及人均产值、旅游企事业单位数量、利税量、旅游从业人员数量、收入、学历、性别、年龄、旅游网站数量、服务内容及模式等;软性资源需分析旅游地的历史文化、著名人物、民俗风情、高校数量、文艺团体种类及数量、节庆活动类别与特色等。
市场分析应包括国际、国内市场分析和竞争市场分析,内容主要有:旅游经济发展速度、总收入及占GDP的比重、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旅游总人次、停留天数、出游时间特点、出游率、出入境人数、入境游客流向特点、国籍或省份、性别、年龄、收入、学历、种族、社会阶层、交通方式选择、获知目的地信息的方式、对旅游地形象的感知程度、偏好以及旅游形象的竞争替代特征等。
为旅游目的地在目标顾客心目中树立和造就某一与众不同或突出的地位,称为旅游地形象定位。其目的是诱导消费者一提起某一旅游地心中就会想起什么,用怎样的词语来评价、描述、传播它,在旅游行为实施时选择哪个目的地。旅游地形象定位表述的最有效方式往往是一句概括性的主题口号,它用精粹的语言、巧妙的创意构造出一个富于吸引魅力的旅游形象。形象定位研究是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的重要环节和宏观战略,体现了旅游地发展的目标方向。综合学界研究,旅游地形象定位可选用下列主要方法。
1.根据旅游地特色进行定位。根据旅游地的某种或某些优点、特色,或者说是根据目标顾客所看重的某种或某些利益,力求凸现自身的特色进行定位。如海南——“热带中国”、山东——“走近孔子,扬帆青岛”等旅游地形象定位。
2.根据价格——质量之间的联系进行定位。旅游地将其产品价格作为反映其质量的标识。价格战略的重要作用之一是象征产品的质量。产品质量越高、特色越突出,价格越高。如对于高档酒店、高尔夫休闲度假区来说,制定高价本身就会对旅游者起到一种知觉暗示作用,即他们可以获得高效用、高利益。
3.逆向定位。强调并宣传定位对象是消费者心目中第一位形象的对立面或相反面,打破消费者一般思维模式,以相反的内容和形式标新立异地塑造旅游形象。如河南林州市林滤山风景区以“暑天山上看冰堆,冬天峡谷观桃花”的独特定位征服市场。
4.根据产品使用者进行定位。旅游目的地通过营销努力,特别是通过公关活动,同某一社会阶层或社会名流建立起较为经常的主顾关系,则会变得为某些类型的顾客所关注。一些可以起消费示范作用的社会阶层、名流(如影视、体育明星、社会名人)被邀请到某旅游地或游览观光、或休闲度假,都能为旅游地定位战略的实施起促进作用。如1998年美国总统克林顿访华期间前往桂林,对桂林山水赞不绝口,此后,桂林巧打“克林顿牌”吸引了大量游客。
5.空隙定位。与有形商品定位比较,旅游地形象定位更适合于空隙定位。尽管旅游点数目呈爆炸性增长,特别是同类人工景点相互模仿,数量剧增,但相对来说,仍然存在大量的形象空隙,旅游者仍然期待着个性鲜明、形象独特的新景点出现。空隙定位的核心是树立一个与众不同、从未有过的主题形象。如深圳民俗村的形象定位并不在于人工复制的少数民族村落,而是那些身着民族服饰的演员、员工及其每日定时举行的“全园秀”表演。
6.借助竞争者进行定位。通过将自己同市场声望高的某一旅游地进行比较,借助竞争者的知名度来实现自己的形象定位。通常做法是,通过推出比较性广告,诉求自己与竞争者在某一或某些效用、特点等方面的相同甚至优异之处,从而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并在其心目中形成印象、树立形象的目的。如牙买加旅游形象定位为“加勒比海中的夏威夷”,从而使牙买加从加勒比海众多海滨旅游地中脱颖而出。旅游青岛
在旅游产品谱系中,一般可分为观光、度假、专项和特种旅游产品四大类。每大类旅游产品又可根据不同旅游地的资源基础和市场需求,设计开发不同的产品类型,如观光旅游产品中的山岳观光、水景观光、森林观光等;度假旅游产品中的温泉度假、海滨度假、乡村度假等;专项旅游产品中的生态旅游、节庆旅游、会议旅游、商务旅游、宗教旅游、修学旅游、购物旅游等;特种旅游产品中的探险旅游、科考旅游、特种体育旅游、狩猎旅游等。关键是必须围绕旅游地的形象定位,进行旅游产品谱的科学设计与开发,尤其是选准能够体现、突出旅游地形象的主打旅游产品,进行重点开发、打造,并对原有旅游产品进行改造、提升,这是旅游地形象塑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旅游地形象包装的主要手段是设计、导人旅游形象识别系统。旅游地形象识别系统(TDIS)源于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IS),一般来说,包括理念识别系统(MIS)、行为识别系统(BIS)、视觉识别系统(VIS)和其他识别系统。
理念识别系统是指旅游地及其企业的经营宗旨、经营方针和价值观,表现为一个旅游地独特的文化、个性、精神面貌、伦理道德水平、宣传口号、发展目标等,是TDIS设计的灵魂。它一旦被公众所接受,既能对内部公众产生巨大的凝聚力,又能对外部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从而集聚旅游地内外的各种力量,保持旅游地良好形象,实现持续发展。
行为识别系统是旅游地为体现MIS的精神而设计的一整套全面、具体、系统的集体行为活动准则,是理念识别的具体化和可操作化,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的政府行为、民众行为和企业行为三方面。政府行为体现在政府的各种旅游管理与公关活动中;民众行为主要体现为当地居民形象,反映在居民的言谈举止、精神风貌、整体素质及热情好客程度等方面;企业行为主要表现在对内的员工管理、对旅游者的服务和对外的社会公益行为三个方面。政府的优质、高效管理,居民的良好精神风貌,企业的标准化、细微化、个性化服务是旅游地行为形象的核心。
视觉形象识别系统是旅游地在MIS和BIS的基础上,所设计的向社会公众传达的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以突出旅游地整体形象的特色与个性,使广大消费者在众多同类旅游地及其产品中,一眼就能识别出来。人类获得的外部信息中有70%以上通过视觉获得,视觉形象是旅游者能够最直观感受到的信息,其传播途径最为广泛,内容灵活多样。视觉形象设计具体表现为对旅游地一切可视资源的系统化、规范化、符号化,其作用不仅限于传递各种信息,更应成为旅游地景观的组成部分,起到对旅游地景观进一步美化和强化的作用。在类型和风格类似的两个旅游地之间,依靠视觉设计形成差异化,在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更显重要,实际是向旅游者提供了更丰富的附加价值。视觉形象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地名称、标徽、标准字体、标准色、象征性吉祥物、形象人物、户外广告、旅游纪念品、旅游交通、人的视觉形象及企业的视觉形象等。
旅游地形象包装还包括听觉包装、味觉包装和意觉包装等。
听觉包装的常用手法就是“让旅游插上歌声的翅膀”。由日本著名歌星演唱的《无锡旅情》,让日本人按歌索景成群结队地来到无锡,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旅游歌曲形象传播的作用逐渐显露出其市场价值。值得注意的是旅游歌曲必须情景交融,要把一定的理想、追求,或者是一种思想、情绪,结合在景观之中,才能激发出消费者的旅游欲望。
味觉包装主要是就旅游六要素中的“食”加以品牌化的包装,使之具有旅游地所独有的特色。味觉化包装在特定环境下可以构成影响旅游者购买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意觉包装是对旅游地及产品进行情境化、体验式的包装,可通过营造一种环境、设计一种场景、完成一个过程等来实现,强调互动性、参与性与融入性,为旅游者建立一种个性化、值得记忆的联系,使旅游产品与旅游者之间建立起更加亲密的关系,并充分互动活化起来,实现一种精神层面的情感诉求与亲和。
形象传播按照目标受众可以分为对内传播以及对外传播两种。针对旅游目的地内部居民进行的传播活动可称之为对内传播,其目标主要是增强居民的认同感,提升居民的自豪感和参与度,促使居民与政府共同为培育旅游地形象做出贡献;针对现实与潜在旅游市场的形象传播活动可称之为对外传播,其目标则是使旅游者产生一种追求感和购买欲望,进而驱动旅游者前往该旅游目的地。形象传播方法可以说多种多样,包括过程控制系统(营销过程、消费过程)和传播方式、手段整合等。
1.营销过程控制。形象传播的营销过程控制是对产品(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Promotion)四个营销要素的整合,即4Ps协调、优化。在旅游地形象塑造中已涉及产品的设计开发、改造提升,在此不再赘述。
价格对旅游地形象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旅游目的地对外销售的价格体系上,因此必须对景区、旅行社、旅游饭店等影响价格因素的经营主体进行整合,避免价格战等造成价格体系混乱而影响目的地整体形象,在此过程中政府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非常重要。完善、统一的价格体系是旅游地形象内涵的重要支撑。青岛旅游免费
在分销渠道选择与策略运用上,旅游目的地各营销组织必须按照形象设计的要求以统一的品牌形象出现。旅游目的地内的各景区、景点决不能各自为战,而是在整体品牌形象下进行各自的渠道拓展工作,如参加各种旅游展会活动要体现统一的旅游地形象、有统一的声音;要有统一的价格和返利系统;要有统一的高质量服务保障体系等。
旅游促销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应整合各种促销媒体与工具,形成合力,各种促销活动要与旅游地形象定位相协调、统一,以一致的营销诉求面向目标市场。
2.消费过程控制。消费过程控制主要通过旅游服务方式、手段的优化,增强旅游者对旅游地品牌形象的信赖感和满意度,进而形成良好的口碑宣传。消费过程从游客出发就开始了,以旅行团为例,可以设计以形象宣传片为主题的有奖竞答活动等,既解决了游客旅途时间如何度过的问题,活跃了旅途气氛,又以游客参与互动的形式潜移默化地宣传了旅游地形象。总之,消费过程控制就是对服务质量和游客满意度的控制,其核心任务是通过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人人都是旅游形象、人人争当形象代言人的服务意识,为旅游者提供满意服务。
(二)旅游形象传播方式、手段策划
1.广告。根据旅游地形象传播的目标市场、发展与经营时期、时段的不同,采用不同形式的广告媒体和手段,立体广告与平面广告相搭配,硬性广告与软性广告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型媒体交叉投放。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网络、手机、户外广告等不同的广告媒体具有不同的特点、传播范围和效果,应根据具体情况优化整合、科学运用。在信息化时代,尤其要注重网络媒体的运用。事实上,网络营销的功能不仅仅是广告,它包括传递、收集市场信息、开展数据库营销、顾客关系管理、有效广告公关传播平台、展现旅游地文化等多种职能。旅游目的地应建立自己的旅游网站,并进入各主要网络搜索引擎,与一些热门网站建立链接。
2.公关。公关活动可以建立和维持旅游目的地与公众间的良好关系,建立、维护、改善或改变旅游地形象。笔者设计了下列公关手段:(1)各种活动。如在主要目标市场城市举办新闻发布会、旅游推介会;邀请旅游专家、知名人士、政府和大型企业领导参观、考察;举办旅游发展研讨会、座谈会、联谊会等。(2)邀请明星、名人出任旅游地形象大使或代言人,利用其公众形象及知名度影响相关群体。(3)邀请主要旅游客源地新闻媒体和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新闻媒体记者和专栏作家参观、考察,通过他们进行宣传报道。(4)创造新闻,平时注意不断将有新闻价值的信息通过新闻媒体传播出去,不断提升旅游地形象与知名度。(5)举办摄影大赛、导游大赛等活动,由新闻媒体进行报道,制造旅游形象宣传轰动效应。
3.制作旅游宣传品。按照AIDA原则(注意、兴趣、欲望、行动)制作旅游地形象宣传品,主要包括宣传册、导游图、明信片、宣传单页折页、海报、录像带、VCD等。旅游宣传品可通过主要客源地旅行社、旅游饭店、汽车站、火车站、机场、区内各旅游景点等多种渠道发放或者直接邮寄。
4.参加旅游展览(销)会。充分利用各种旅游展览(销)会、博览会,精心策划与设计旅游地展台,吸引观展者的注意,发放旅游宣传手册等资料,积极宣传、推介旅游地形象。
5.节事活动。根据旅游目的地的文脉和旅游发展特色,科学设计、策划各类旅游节庆活动,充分吸引公众注意力,形成轰动效应与新闻传播效应。旅游攻略青岛
6.口碑。口碑是大多数消费者获得旅游信息的重要途径,良好的口碑对树立旅游地形象尤为重要。要获得良好的口碑应该从旅游六要素的建设、完善着手,努力营造使游客满意的条件。
7.联合促销。各旅游目的地尤其同处一定地域空间的临近旅游目的地,应根据各自形象定位,或优势互补、或资源共享,加强分工、合作,构建区域旅游营销联盟,共同面对市场,宣传、培育旅游地形象。
应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以统一的传播目标来协调运用上述各种旅游形象传播方式、手段,使不同的传播工具在每个阶段发挥出统一的、最佳的和最有效的传播影响力。
旅游目的地应建立品牌形象管理机制与组织,开展旅游市场调研活动,构建目标市场游客关系数据库,实现与旅游者的反馈式沟通,获取、分析旅游市场需求信息,把握旅游市场未来发展变化的特点、趋势,调整、控制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传播过程,形成良性循环。
影响旅游目的地营销活动的因素错综复杂,营销组织众多,如何以统一的声音、统一的营销诉求,赢得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无疑为此提供了有力的手段。而旅游地形象是一个地区地脉与文脉的升华与结晶,体现、凝结了影响旅游者购买决策的各旅游要素。因此,从本质上讲,旅游地整合营销与旅游形象的形成过程都是一个各营销要素整合、优化的过程。旅游目的地应将整合营销的方向、目标与诉求点统一、归结到旅游形象的树立上来,而不是单纯的各类旅游产品的促销,构建由形象塑造、包装、传播与管理组成的旅游地形象整合营销体系,以获取最佳、高效的旅游营销效果、效益。
三、旅游网站设计参考文献
人类社会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应有属于自己的专属文化,对于旅游来说也是如此.旅游文化是因旅游活动而引起的一种文化现象,其设计与开发是旅游文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下面是我整理的旅游网站设计参考文献,供大家阅读指正。
[1]叶艳倩,方淑苗,袁加梅.乡村振兴背景下环巢湖旅游品牌网站设计开发研究[J].现代营销(下旬刊),2020(03):182-183.
[2]侯丽,徐麟杰,杨豪,左建鹏,康宁.You尽交友旅游网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地名,2019(12):35.
[3]曹利.基于Bootstrap旅游网站设计与实现[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18(04):65-67.
[4]黄涓,鲍正德,李晨曦.旅游网站的建构与设计——以国内六大旅游网站为例[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9,31(22):52-54.
[5]卜同,赵巍.基于外籍游客视角的智能导游系统网站的设计与研究——以沈阳景区为例[J].现代信息科技,2019,3(21):83-84.
[6]尹丽,黄平,田良.旅游网站优惠劵设计对顾客忠诚的影响——价格敏感度的调节作用[J].区域治理,2019(42):69-71.
[7]程秋华,黄雄,何良俊,张继红.广西海洋文化网站建设需求分析及构架设计浅析[J].电脑与信息技术,2019,27(04):64-68.
[8]苏思雨,陈汝倩.长白山体验式旅游日文网站的设计与建设[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9,37(07):139-140.
[9]汪美.“互联网+”背景下旅游规划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9,15(10):76-77.
[10]梁昊文.多模态话语研究及文化维度理论视角下广州旅游网站外文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9,6(13):185-187.
[11]李可.基于有效课堂的《HTML5前端设计》课程整体设计[J].福建电脑,2019,35(01):178+86.
[12]于海娇.论信息可视化设计中的图形表现——以三亚旅游服务网站为例[J].艺术科技,2018,31(11):195-197.
[13]谢朝武,林佳青.旅游城市宣传型移动端的功能结构及内容设计[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9(06):121-129.
[14]陈培龙,仁增多杰.基于SSM框架旅游网站后台系统设计与实现[J].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8(10):28-29.
[15]肖文杰,熊素环.旅游足迹照片分享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27):200-201+204.
[16]黄素萍,李延香.基于SSM框架的西安旅游网站研究[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17):143-144.
[17]熊培伶.旅游网站界面优化[J].通讯世界,2018(08):84-85.
[18]王柏琳,孙葛.互助旅游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试,2018(16):69-70.
[19]邓垚鑫,乔闹生.三湘四水大学生业余旅游网站设计[J].科技资讯,2018,16(23):30-31.
[20]张康,王春艳.基于SSM框架的旅游信息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14(19):102-103.
[21]张芳.万水千山只等闲——《旅游地理》地理选修课教学设计[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09):51-54.
[22]余晓娟,王洁.旅游者安全信息渠道整合与内容设计——以钱塘江观潮安全为例[J].旅游论坛,2018,11(03):42-57.
[23]李晓.基于PhotoShop的旅游网站图片后期处理技巧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8,15(09):35-37.
[24]唐宽欣.中国在线旅游网站视觉设计的同质化现象研究[J].美与时代(上),2018(04):75-77.
[25]陈衡.Web技术的旅游网站开发与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18,41(07):85-89.
[26]马羚,王亚琦,唐亚玲.基于设计管理模式的旅游服务网站的网页设计:Travoplus网站的交互设计[J].西部皮革,2018,40(04):144-146.
[27]孙慕梓.民政特色旅游网站设计与制作研究[J].社会福利(理论版),2017(12):41-44+58.
[28]孙慕梓.民政特色旅游网站设计与制作研究[J].社会福利,2017(12):41-44+58.
[29]朱波,李顶曦.坐地日行八万里8家电子商务旅游网站横向测试[J].微电脑世界,2001(02):56-70.
[30]吴小华.旅游信息网站设计[J].现代信息科技,2017,1(04):70-72.
[31]赵丽春.互文性视域下茶文化英文网站质量体系构建研究——以陕西旅游为例[J].福建茶叶,2017,39(10):247.
[32]康正发.在线旅游服务网站首页色彩搭配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7(17):336-337.
[33]孙志红.浅谈青岛民俗旅游网站界面设计——以胶东剪纸的应用为例[J].才智,2017(19):262.
[34]王惠.基于Node.js的旅游网站设计[J].科技经济导刊,2017(17):32.
[35]黄涛.交互理念在旅游网站视觉界面设计中的应用探析[J].雕塑,2017(03):48-49.
[36]彭雯.《中国旅游资源与线路设计》课程网站建设探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7,23(03):45-48.
[37]董妍汝.基于最短路径的旅游咨询网站的设计与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17(02):45-48.
[38]高晶,钟若南,武虹.旅游移动电子商务个性化服务设计[J].商业研究,2017(02):166-171.
[39]陈希.基于HTML5的旅游网站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7):265-266.
[40]李宗丽,王计平.基于大数据的定制旅游网站创新设计研究[J].设计,2016(19):58-59.
[41]李岚,马少斌.基于Dreamweaver的休闲旅游网站设计[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0(05):115-117.
[42]史芸.平遥剪纸图形在山西旅游网站界面设计中的应用[J].设计,2016(13):136-137.
[43]杨建容.甘孜州旅游目的地门户网站形象提升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6,23(06):351-353.
[44]周红.本地化视角下湖南省政府旅游网站英译版建设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7(05):143-145.
[45]王玲.分析旅游企业门户网站计算机设计[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05):46.
[46]马俊峰,张晓晓.基于iOS的'旅游网站查询系统APP的设计与实现[J].信息与电脑(理论版),2016(09):91-92.
[47]王海心,陈丹红.大学生互助旅游网站设计与运营研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1):172.
[48]魏玲.基于JAVA的旅游网站设计与实现[J].山西电子技术,2016(02):55+66.
[49]高洁.基于ASP技术的地方旅游景点网站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6(07):43-45+51.
[50]唐志航,汤丽梅,张铭,李桂锦.大学生穷游智能推荐平台的研究与实践[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6(Z1):89-92.
[51]韩笑,李婷婷.旅游气象服务网站设计与实现[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1):180+182.
[52]眭文超,马薇,刘洪慧,赵永欣.河北省赵州桥旅游景区英文网站现状调查与建设[J].现代商贸工业,2015,36(22):98-99.
[53]周红.本地化视角下的旅游网站英译标准刍议[J].绥化学院学报,2015,35(11):60-63.
[54]王硕.基于分布式系统的旅游网站架构设计[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5(09):71-73.
[55]王素丽,刘甘来.J市驴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办公自动化,2015(16):48-49+64.
[56]王佳康,李明,买尔夏提·尔肯.基于Spring MVC架构的旅游攻略网站前后台的设计与实现[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08):268-269.
[57]毛艳文,徐瑞.英文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制作研究——以常州为例[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4(12):186.
[58]陈先芳.基于B/S架构的旅游网站设计[J].企业技术开发,2014,33(15):75-76.
[59]崔波涛.从穷游网透视旅游类UGC网站的用户运营[J].新闻世界,2014(05):175-176.
[60]黄锡望,郭欣,钱淑渠.安顺市旅游网站的设计及改进策略探究[J].软件工程师,2014,17(05):47-48.
[61]杨丽辉,么雪佼,陶晋.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旅游网站设计分析[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3,2(08):61-63.
[62]马海珠.城市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福建电脑,2013,29(07):140-142.
[63]潘洋宇,刘英杰,王超.文化旅游网站的3D交互设计与开发[J].兰州工业学院学报,2013,20(03):25-28+40.
[64]周晶平.旅游景区网站设计和建设[J].绿色科技,2012(12):254-255.
[65]徐向红.基于SEO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的建设[J].中国商贸,2012(33):113-114.
[66]赵文龙,马新春.基于虚拟旅游的网站功能探析[J].电子设计工程,2012,20(22):12-15.
[67]邓卓鹏,张志坚,蓝祖庆.基于游客满意的旅游网站产品与服务设计研究——以海南省旅游网站为例[J].电子商务,2012(11):19-20.
[68]李凯,鹿艳晶.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软件导刊,2012,11(03):79-81.
[69]刘媛春,曹中华,范雅琪.基于ASP.NET的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科技广场,2012(01):127-129.
[70]陈均亮,郑伟民.地方旅游信息交易平台定位和功能设计——以泉州旅游信息超市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29(04):87-91.
[71]陆媛,胡亚会,张同健.我国旅游电子商务体系解析[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1(01):21-25.
[72]王鹰汉,张慧.浅谈旅游公司网站的设计[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1(02):56-57.
[73]杜建国,张同建.我国旅游电子商务战略体系研究[J].会计之友(下旬刊),2010(11):44-46.青岛旅游收入
[74]辛江,朱若男.基于增强用户黏性的旅游产品Web2.0营销网站设计策略[J].科技与管理,2010,12(06):86-89.
[75]曹玉波,赵亮.企业门户网站设计与应用[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0,27(03):34-37.
[76]战晓良.谈云南城市旅游宣传网站视觉设计——以马龙县形象网站为例[J].大众文艺,2010(09):141.
[77]何秀芬,杜艳艳.浅谈旅游网站设计[J].中国市场,2010(18):120-121.
[78]严晨,杨智坤.简谈网络媒体发展的两点技术性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10(03):47.
[79]张小莉.基于ASP.NET旅游网站的研究与设计[J].科学之友(B版),2010(01):100-101.
[80]李波.论校园网站设计与实现——以安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09,21(23):255-256.
[81]张立新.新疆旅游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9(17):23-26.
[82]胡亚会,苏虹,张同健.我国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设计质量测度系统的经验分析[J].皖西学院学报,2009,25(04):54-57.
[83]魏楠.基于ASP旅游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8):25.
[84]顾凌燕,刘敏.大学生创业的机遇与风险——农家乐崇明旅游网站规划与设计[J].商场现代化,2009(09):368-370.
[85]汤新鸿.“新疆旅游”专题学习网站的设计与开发[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3):46-47.
[86]吴增红,陈毓芬.河南省旅游地图网站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8(01):232-234+158+254.
[87]许开慧.城市旅游信息服务网站设计[J].科技风,2008(01):86.
[88]吴增红,陈毓芬.旅游地图网站设计研究[J].地球信息科学,2007(05):24-30.
[89]练红宇.旅游网站建设现状与构建要素设计[J].商业时代,2007(27):83-84.
[90]雷霖.论基于个性化定制的旅游电子商务网站设计[J].中国西部科技(学术),2007(06):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