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青岛成为我国著名旅游目的地的优势条件
1、位于胶东半岛南端,靠近黄海,水陆空交通便利,让青岛有一个温和的气候条件和海滨优势;
2、旅游资源叫丰富,以崂山、八大关、奥帆基地为主的景观,驰名海内外;
3、依托山东大省,经济基础好,工业较发达,第三产业完备,有利于为旅游业提供服务;
4、历史上青岛曾是一个优质的疗养基地,近现代作为德国等国家的租界时留下来大量的德式建筑,如火车站、天主教堂等,这些建筑为青岛旅游加分很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
二、青岛的人文地理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
青岛是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和中国十佳商务城市,获得“企业家满意奖”。
青岛是全国两个“中国品牌之都”之一。
青岛是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国家园林城市,获得“中国人居环境奖”。
青岛荣获2005年“公众最向往的中国城市”第一名。
青岛是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帆船比赛举办城市,是中国的“帆船之都”。
青岛是中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
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40.9万,其中市区1159平方公里,人口265.43万人。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但无严寒。
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
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
青岛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不断进行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电子通讯、信息家电、化工橡胶、饮料食品、汽车船舶、服装服饰六大支柱产业。初步核算,2005年实现全市生产总值(GDP)2695.5亿元,增长 16.9%,为1994年以来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4.64亿元,增长 0.4%;第二产业增加值1399.75亿元,增长20%;第三产业增加值1121.11亿元,增长16%。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6.5:51.9:41.6。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0位,在15个副省级城市中居第 4位。
2005年全市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76.34亿元,增长 35.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 203.06亿元,增长23.4%。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城乡消费品市场态势活跃。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突破 800亿大关,达 865.91亿元,增长15.8%。2005年,青岛地区(含中央、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30.22亿美元,增长22.4%,其中,出口额 194.22亿美元,增长 23.1%,进口额136亿美元,增长21.4%。
2005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2530项,增长4.4%,合同外资 95.45亿美元,增长42.1%青岛崂山旅游。外商直接投资 36.56亿美元,增长 13.1%。
青岛与192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关系。截至2005年末,共有 77家世界500强企业在青岛投资 142个项目。
青岛农业资源丰富,盛产粮油、林果、畜牧、水产品,平度大泽山葡萄饮誉海内外。青岛海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土质肥沃,饵料丰富,有多种水生物栖息繁衍,如鲷鱼、黄鱼、鲈鱼、鲍鱼、牡蛎、寨鱼及对虾、干贝、海参、螃蟹、海螺等。
青岛作为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凭借其公平的市场秩序、良好的社会治安、舒适的生活条件、高效的政府工作、完备的基础设施和有保障的人身及财产安全等良好的投资生活环境,荣获“企业家满意奖”。
青岛拥有一批中国知名企业,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钢铁控股集团、青岛啤酒股份有限公司、澳柯玛集团、颐中烟草(集团)、双星集团、青岛广源发集团、利群集团、青岛港(集团)、青岛建设集团、山东绮丽集团等。青岛啤酒已经拥有百年的生产历史;海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迅速崛起的企业,2005年实现全球营业额达1039亿元人民币;海信集团、双星集团、澳柯玛集团等均已成为中国的名牌企业。
青岛,荣获“中国品牌之都”的称号,拥有中国大陆唯一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百强品牌——海尔,另拥有中国名牌产品44种,中国驰名商标15个,有5家企业获得国家质量管理奖。
青岛市拥有正在快速成长的金融保险业。至2005年末,全市金融从业人员 3.5万多人。全市共有银行类中资金融机构20家,营业性机构及储蓄网点1180个;银行类外资金融机构 9家,其中经营性机构 6家,代表处3家;资产管理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财务公司各1家。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2849.24亿元,比年初增加 428.15亿元,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232.8亿元,比年初增加319.06亿元。全市共有法人证券公司1家,证券营业部 39家,证券服务部 3家;期货经纪公司 2家,期货经纪营业部 5家。境内上市公司10家(发行股票 11只),境外上市公司 2家; 12家上市公司已累计融资 124亿元,股票基金交易额 563.6亿元;
全市共有内资保险分公司 18家,保险支公司(营业部)64家,营销服务部 82家;保险经纪公司 21家,保险代理公司 45家,保险公估公司 12家,外资保险分公司2家、代表处3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49.57亿元,比上年增长 4.2%。
青岛拥有25个海洋科研、教育以及管理机构,全国重点综合性海洋高等学府——中国海洋大学就设在这里;拥有中国国内一半以上的海洋科技人才,是一座集海洋科研、国际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为一体的东方海洋科学城。拥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0位。
精心打造“融才、融智、融资”高效融合的引智模式,引智助航作用显得独具特色。近两年来,共实施引进国外技术管理人才项目119项,引进各类外国专家237人次,组织出国(境)培训298人次。截至2005年底,青岛高校软控有限公司和青岛天人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分别被授予国家级引智示范基地,我市还有省级引智示范基地3个,市级工业引智示范基地6个;共有5位外国专家获得国家“友谊奖”,6位专家获得山东省“齐鲁友谊奖”,90位专家获得青岛“琴岛奖”。连续举办了4届的中国青岛·国际化人才创业项目洽谈会通过招才引智促进招商引资,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创业“人才(融才)-项目(融智)-资金(融资)”高效融合的创业机制,累计达成合作意向989份,正式签订合同116个,其中,招商项目14个、外方投资总额9085万美元。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国务院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之一,地处黄海之滨、胶州湾西海岸,背依环渤海经济圈,是构建“大青岛”战略的核心区域和极具发展潜力的投资热土。
开发区建区以来,遵循国际惯例,科学规划,高标准建设区域环境,累计投资近300亿元人民币,建成了完善的基础设施配套体系。位于区内的世界亿吨大港前湾新港,拥有中国目前最大的现代化集装箱深水码头,100多条远洋航线连通世界各地。
开发区着力营造适合现代人工作、生活的优美环境,目前全区绿化覆盖率达44%,人均公共绿地32平方米。先后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称号,2004年成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生态示范区验收。
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国内外投资商关注的目光。截至目前,已有20多个省市,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前来投资,累计总投资90多亿美元。有3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这里投资兴办了50多个项目。
围绕建设青岛新型工业化中心区,开发区立足自身优势,把握产业发展规律,初步形成了家电电子、石化、机械制造、新材料、仓储物流、高新技术等“六大产业集群”,主要经济指标连续多年皆以30%左右的速度增长。在商务部最新组织的对54个国家级开发区的投资环境综合评价中,青岛开发区综合经济实力、投资环境综合评价总指数进入全国前4强,在分类指标中,其社会及环境状况指数列全国第1位,人力资源、供给水平和技术创新环境指数均列全国前3位。
青岛开发区作为青岛新兴的旅游胜地,气候宜人,自然风光旖旎。美丽无比的海滨景色和妩媚秀丽的山水景观,令人流连忘返。薛家岛省级旅游度假区拥有迷人的海滨风光和金沙滩、银沙滩、连三岛、竹岔岛等名胜景点,这里以影视文化传媒产业为主题的综合旅游开发已经正式启动。
青岛保税区于1992年11月19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1993年3月29日通过海关总署等部委验收正式运营,是沿黄流域唯一的保税区,具有“境内关外”特性,实行“免证、免税、保税”的特殊政策,主要开发培育国际物流、国际采购、国际商展、国际贸易、出口加工、保税仓储等功能青岛附近旅游。
2000年以来,青岛保税区不断创新机制,全面推行以人为本的企业化管理模式,实行“小政府、大服务”,不断优化投资环境,建成“投资无费区”和“全程免费代理服务区”,在全国15个保税区中率先取得ISO9001和ISO14001双认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从全国保税区的末位迈入先进行列,已吸引40多个国家和地区3400家企业入区经营,其中世界500强企业24个。
2005年,青岛保税区以国务院批复青岛开展“区港联动”试点为契机,创建实施“区区联动”发展新模式,建设以国际交易市场为主体的橡胶、矿权、矿产、棉花、纸浆、建材等综合市场产业体系,全面发挥经济辐射及对外开放示范带动作用;2005年11月11日,“区港联动”试点--青岛保税物流园区顺利通过国家验收,正式封关运营,青岛保税区迈出了向自由贸易港区转型的坚实一步。未来的青岛保税区将以区港联动为主体,以口岸国际物流为核心,以出口加工与国际商展及市场体系建设为推动力,发展形成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展中心、国际市场交易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争取设立保税港,加快向自由贸易港区迈进,建成沿黄流域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2年5月,同年11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高新区。2000年成为首批国家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之一;2001年被评为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02年通过了国家大学科技园和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认定;2003年荣获国家科技部“实施火炬计划十五周年先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先进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的荣誉称号;创业服务中心通过了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的认定、软件园通过了“国家863软件孵化器”的认定,2004年创业服务中心被评为国家级优秀创业服务中心;2005年国家通信产业园、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园区落户该区。
青岛高新区遵循“差异竞争、错位发展”的原则,确立了以软件为核心的电子信息产业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产业重点,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集群化的方向发展。吸引聚集了海尔、朗讯、海克斯康、清华紫光、山东东软、爱立信浪潮、健特生物、澳海生物、黄海制药、金谷镁业、帝科液晶、汉缆集团等一批骨干企业。新引进了朗讯全球技术支援中心、卡特比勒中国研发中心、IBM软件测评中心、地恩地研发中试生产基地、高校软控研发中心、中船重工725所等39个大企业研发中心,加上入驻该区的青岛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国家海洋局一所等大学院所,青岛高新区已成为青岛市科技资源较集中、自主创新能力和创新创业环境较好的区域。
青岛高新区依托良好的区位优势,一方面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先后与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加强了与法国布雷斯特高科技园、韩国京畿道科技园等国际高科技园区的交流与合作。另一方面不断优化区域创新创业环境,建成了创业大厦、科技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生命科学院、软件园等综合性和专业性孵化器8个,总孵化面积超过15万平方米,初步建成了比较完善的创新创业体系。
青岛出口加工区地处青岛市对外开放前沿阵地的城阳区。城阳区是青岛市的航空和陆路交通枢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外贸出口加工基地,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科技进步示范区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青岛出口加工区于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同年12月通过海关总署等8部委联合验收,核心区规划面积2.8平方公里,重点发展精密机械、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精细化工等“大、高、外”项目。该加工区实行“境内关外”的特殊政策,采用“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通关模式,货物通关方便、快捷,非常适合“大进大出、快进快出”外向型加工企业来区内发展。
青岛加工区成立以来,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开发建设,已完成投资8亿元,基础设施配套达到“九通一平”,建成标准厂房10万平方米,引进了美国泰科电子、德国斯蒂尔动力工具等一批大项目。2005年,青岛出口加工区招商引资规模达3亿美元,在全国13个同批次加工区中列第2位,在全国57个出口加工区中位居前列,开工投产企业10余家。
着眼于发挥青岛出口加工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青岛市“三点布局”城市框架中红岛组团的发展,城阳区依托出口加工区核心区规划设立了配套产业区、辐射带动区和生活服务区,实行四位一体、配套联动、重点突破、全面启动的开发模式,力争用3—5年的时间将其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出口加工区,逐步建设成为环胶州湾产业带、山东半岛制造业基地核心区域和承载世界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
青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于1999年3月经国家商务部(原外经贸部)、农业部、国务院台办批准成立,是全国海峡两岸经济合作试验区唯一设在县级的试验区。
试验区总面积3166平方公里,试验区中心区规划面积22.4平方公里,加工区处于青岛市“1小时经济圈”以内,距青岛流亭国际机场30公里,距青岛前湾港70公里,距胶济铁路10公里,青岛—银川高速公路、同江—三亚高速公路在区内设有出入口,交通四通八达。
试验区坚持以出口食品加工为方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引进国内外粮油、果品、蔬菜、畜牧等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为重点,形成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聚集地和先进技术成果的吸纳、消化中心。区内规划设立了食品加工区、综合工业区两大分区。其中综合工业区设有电子工程、纺织服装、机械制造、生物工程等项目区,适宜各类项目入驻。
设区以来,试验区已投入资金2.6亿元,完善了9.8平方公里中心启动区的道路、给水、排污、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建有22万伏变电站和日处理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具备了承接各类项目的能力。目前,已有来自韩国、日本、美国、比利时,以及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各地的客商,在区内投资项目60余个,合同利用外资3.6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亿美元,利用内资6.6亿元。食品加工、纺织服装、生物技术、机械电子、家具制造等产业初具特色。
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青岛市设立6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即环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即墨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莱西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平度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南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胶州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目前,6个开发区设施建设基本配套,优美的投资环境,便利的交通,吸引了众多外商前来投资办厂。
青岛港是著名的天然良港,是中国沿黄流域和环太平洋西岸重要的国际贸易口岸和海上运输枢纽,拥有集装箱、矿石、原油和煤炭码头,有通往450多个港口的97条国际航线,每月有419个国际航班发往世界各地。2005年,青岛港全年吞吐量突破1.8亿吨大关,达到1.87亿吨,列中国第五位。其中,矿石吞吐量6400万吨,列中国第一位;进口原油吞吐量2380万吨,列中国第一位;外贸吞吐量1.4亿吨,列中国第二位;集装箱吞吐量突破600万标准箱,达到631万标准箱,列中国第三位,继续保持世界15强之列;口岸外向度75%,列中国第一位。
青岛航空运输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航空旅客吞吐量555万人次,增长15.43%;航空货邮吞吐量12.3万吨,增长18.1%。已开通直航东京、大阪、福冈、汉城、釜山、大邱、巴黎(经上海)、欧洲7国(经北京)、新加坡、曼谷以及香港、澳门等19条国际(地区)客货航线,法兰克福航班即将开通。开通国内北京、上海、广州等50个主要城市的航线,每周610个航班。
青岛公路交通十分发达,迄今为止,青岛市已建成济青、胶州湾、西流、西流、夏双、潍莱、同三、青银、206国道、前湾港疏港等9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525公里,占全国高速公路总里程的六十分之一,占全省六分之一。目前,青岛市高速公路数量、长度、密度和高速公路在所有公路中所占比重等指标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第一,并已初步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滨海公路是青岛交通体系的主骨架之一,该工程北起青岛即墨市丰城栲栳大坝东端,经即墨市、崂山区、市南区、黄岛区、胶南市,止于胶南市泊里镇柳树底村附近的204国道处。滨海公路总里程约169公里,工程总投资约37亿元,工期2年,计划2006年底建成通车。
青岛邮电通信业务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7.02亿元,增长 32.4%。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5年互联网用户累计达84.3万户,增长27.7%,使用时长达到275.6亿分钟。通讯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0.16万门,增长6.28%;市话用户达到 227.48万户,移动电话发展到 383.64万户。
青岛是中国首批优秀旅游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海外游客入出中国的主要口岸。
青岛三面环海、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加上特殊的历史积淀,使青岛早在20世纪初期就成为中国著名的旅游胜地。旖旎壮美的海滨风景线,起伏跌宕的海上仙山——崂山,红瓦绿树、碧海蓝天的城市风景,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浓缩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现代化的度假、会展条件,使青岛这座中西合璧,山、海、城相融相拥的城市,成为中国最优美的海滨风景带和海内外著名的度假、休闲、观光、商务、会展目的地。
掩映于秀丽风光之中的众多文化遗产,承载着百年青岛的风雨沧桑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多元化的城市历史文化积淀,保存完整的百年老街、欧式别墅区,充满海情、海韵和浪漫色彩的多处海湾、沙滩、海水浴场,形成了独特的欧陆风情区。
青岛历史上遗留下20多个国家不同风格的建筑,形成欧陆风韵的城市风貌。代表性的建筑有原德国总督官邸、提督楼、天主教堂、基督教堂和八大关别墅区等。每一座建筑,都写着一段历史,演绎一出故事,很多中外影视片都在这里拍摄过。春秋冬夏,成双成对身着婚纱礼服的新婚夫妇倘佯在八大关和海滨步行道,摄影留念,立下他们的“海誓山盟”,留下他们浪漫温馨的蜜月回味。
东部新城区是青岛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青岛市市级机关大楼,新城区的标志性建筑——五月的风,以及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场地,都在这片区域。横贯东西的旅游观光的滨海步行道、东海路、香港路和澳门路,串起汇泉广场、中华文明雕塑一条街、五四广场、音乐广场、雕塑园等一系列景点,构筑成一幅美丽的海滨都市旅游景观。
错落有致的度假别墅群,沙细坡缓的海滨浴场,海滨雕塑园、海豚表演馆、国际啤酒城、高尔夫球场、国际会展中心、文化博览中心、世纪广场、体育中心等一大批现代文化体育娱乐休闲设施,以及已经开工建设的青岛极地海洋世界、现代艺术中心、游艇帆船俱乐部等项目,使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成为集观光、度假、节会、体育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
崂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青岛东部的黄海之滨,由9个风景游览区、5个风景恢复区及外缘陆海景点三部分组成;主峰巨峰海拔1133米,是中国大陆海岸线上最高的山峰,素以“海上名山第一”和“道教名山”而著称,为国务院审定公布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是全国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和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
崂山气候温和湿润,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历史悠久,古迹荟萃,曾是中国道教重要传播地,有“道教全真天下第二丛林”之称;山石造型奇特,千姿百态,是“天然雕塑公园”;林木苍郁,生机盎然,不乏古树名花;物产资源丰富,矿泉水、海底玉等闻名海内外。
青岛市郊自然生态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丰富多彩。千古名胜琅琊台,古台观月、龙湾涌浪,始皇三次东临乐而忘返,越王勾践在此设台会盟诸侯、徐福东渡日本从此启航;田横岛,西汉五百义士壮怀激烈、可歌可泣;还有被誉为石刻瑰宝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柱山摩崖石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马山石林和春秋战国的齐长城遗址等。
2005年,青岛接待海外旅游人数 68.44万人次,实现旅游外汇收入 4.15亿美元;国内旅游人数 2449.03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 222.6亿元;旅游业总收入为256.6亿元。
20世纪90年代开发的青岛新区已经成为青岛的政治、经济、金融和文化中心。昔日的陋屋旧居已经被环境幽雅的居民小区和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代替。
作为国务院确定的沿海开放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貌保护城市,青岛秉承“打造优美环境,构建宜人之居”的理念,在城市规划、生态环境、居民住宅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造就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个性突出、山海优美、环境整洁、功能完善、生活舒适的人居环境。被评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国家节水型城市,并相继获得联合国和国家人居环境范例奖、中国人居环境奖、全国文明城市等荣誉称号。青岛已经成为最适宜人类创业、居住的城市之一。
城乡居民收支持续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920元,增长 16.5%;人均消费性支出9883元,增长 9.8%,恩格尔系数 37.6%。农民人均纯收入 5806元,增长 14.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 3737元,增长 11.4%。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5616元,增长 16.1%。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 22.96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9.54平方米。
三、“焦作现象”对我国其他省市的旅游目的地开发有何启示
焦作现象"就是河南焦作市以发展自然山水旅游,代替将要枯竭的煤炭资源开发,实现社会经济全面转型,并取得成功的现象。"焦作现象"对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社会经济转型具有深刻的借鉴意义。
通过强力实施旅游带动战略,焦作旅游业在短时间内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根本性变化,不但打造了世界地质公园、焦作山水(云台山、神农山、青天河等)、太极拳三大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主题品牌,开通从北京、上海、郑州等地通往焦作的"云台山"号专列,"青天河"号旅游包机..."。
成功创建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实现了城市转型,树立了焦作崭新的对外形象。业内外人士把这种变化归结为"焦作现象"。解析"焦作现象",挖掘其深厚的内涵,分析其成功的因素,将对中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焦作现象"最早由新闻媒体提出,是对焦作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一种赞扬性表述。随后"焦作现象"为业内外人士普遍关注和肯定,并被引申为速度和效益的综合体现。"焦作现象"不仅是一种速度和效益的体现,而且还是一种精神的体现,是焦作旅游业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代名词。
"焦作现象"是一种速度。这种速度主要表现在焦作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高效率和高质量。1999年,我市做出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决策;2000年,确立焦作山水旅游定位;2001年,完成焦作山水旅游新格局的构建;2002年,掀起全市创优高潮;2003年3月,"焦作山水"、"云台山"被评为中国旅游知名品牌;2003年底通过国家旅游局创优验收;2003年6月,正式申报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2004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命名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为世界首批地质公园。五年来,焦作市旅游接待人数、门票收入、综合收入三项经济指标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游客人数和门票收入连续五个黄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其中云台山园区连续六个黄金周位居河南省第一。
"焦作现象"是一种效益。这种效益主要体现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改善环境、促进社会就业、对外开放的推动等方方面面,特别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最为突出。发展旅游业以来,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85%,国民生产总值年人均增长10.7%,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21.5%。在促进地方税收方面,以2002年为例,全市地方税收累计完成7.85亿元,比上年增长11.95%,其中增长的大部分来自第三产业,全省地税系统为此专门在焦作召开现场会。在推动道路运输方面,以焦郑、焦晋高速公路为例,起初两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加在一起只有几万元,而发展旅游业以后,随着大批游客的到来,两条高速公路的过路费每天达50万元。虽然说经济快速增长的因素很多,但旅游业起到了积极的拉动作用。青岛亲子旅游
"焦作现象"是一种精神。这种精神是一种执著争先精神和无私奉献精神。它不仅体现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坚定不移做大做强做精焦作旅游业的态度上,并且也体现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埋头创业的激情上。几年来,全市旅游系统广大干部群众长年没有节假日。旅行社的老总们为不断开辟新的客源市场,北上北京、太原,南下广州、武汉,东达上海、青岛,西抵西安等大中城市强力促销,最终使焦作站这个既不在京广线也不在陇海线,既无始发车也非终点站的小型车站,于2002年接待7趟旅游专列,2003年接待21趟旅游专列,2004年上半年接待20趟旅游专列。这种甘愿奉献和勇争一流的精神,正是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泉。
"焦作现象"是一种辐射带动作用。这种辐射带动作用一是表现在对周边城市旅游市场的拉动上。从每年3月下旬开始,我市大小宾馆家家爆满,不少到焦作旅游的游客不得不到郑州、新乡、济源、山西晋城等周边城市住宿。今年五一黄金周期间,山西晋城市一位旅游企业老总感慨地说:"如今我们这里的宾馆饭店住的客人都是到焦作旅游的游客,焦作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不仅繁荣了本地经济,还带动了周边城市。"二是表现在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有力地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到2003年底,我市第三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30%,全社会消费品的零售总额突破100亿元大关,增长10.2%,宾馆饭店的日平均入住率由1999年的不足50%跃居到2001年以来的95%。三是表现在对招商引资的拉动上。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焦作城市的活力,对外地企业吸引力显著增强,使蒙牛集团、上海骏利集团、加拿大爱德集团等相继来焦作投资建厂。
"焦作现象"是焦作旅游业五年来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它的形成得益于国家大环境的改善,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得益于焦作旅游资源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全市各单位、各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持,同时也凝聚了全市旅游系统干部群众的心血和汗水。
--领导重视是关键。市委、市政府每年都要多次召开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旅游工作;每年初我市都要召开由市委书记和市长及各县市区党政一把手参加的高规格旅游工作会议;每个黄金周过后,市委、市政府都要及时召开会议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明确下一阶段发展目标;每年市财政都拿出5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旅游宣传促销。今年年初,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又明确提出,对旅游业的发展态度要坚决,不能动摇;力度要加大,不能削弱;领导要加强,不能放松。市委、市政府反复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放在第三产业的龙头地位,坚定不移地把旅游业做大做强做精,从而为我市旅游业向更高层次发展指明了方向。
--完善景区是基础。在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中,围绕"焦作山水"的旅游定位,我市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重点开发北部太行山一线以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青龙峡、峰林峡五大园区为主的云台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山水峡谷景观,中心城区以焦作影视城、龙源湖乐园、森林动物园三大主题公园为特色的城市休闲娱乐景观,南部黄河一线以太极拳发源地陈家沟、"万里黄河第一观"嘉应观、韩愈故里等景点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景观,逐步形成了以自然山水游为主,历史文化游、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科普知识游、民俗风情游、工业参观游等配套发展的旅游产品体系。在此基础上,我市以旅游道路建设为支撑,先后建成了连接各主要景区的14条旅游景观大道,并自筹资金25亿元在城市外围修建了焦郑、焦晋高速公路和焦作黄河公路大桥,大大增强了城市及旅游景区的可进入性和通达性,并最终形成了以五大景区、十大景点为代表的旅游新格局。
--宣传促销是手段。一是开展形式促销,唱响焦作山水。形式促销主要指通过利用新闻媒体、举办节会活动、组织"大篷车"出游、接入互联网、参加旅游交易会等开展促销活动的一种宣传方式。这是近年来我们最常用的一种方式,效果也较为显著。二是实行政策营销,激活焦作山水。政策营销是近年来各地普遍采用的一种营销方式,具有导向性、激励性等特点。政策营销的实行,为激活焦作山水旅游市场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今年年初,我市在前两年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借鉴辽宁大连、江西井冈山等旅游城市市场开发的成功经验,进一步修订了《关于本省及外省市旅游专列、团队赴焦旅游的优惠政策》,对组织、招徕客源赴焦旅游的旅行社给予了更多的优惠和现金补贴奖励,大大调动了旅行社组团接团的积极性。三是实施情感营销,塑造焦作山水。每一趟旅游专列驶进焦作,我市都要举行隆重的欢迎仪式。每年春节前夕,我市有关部门工作人员都要奔赴各主要客源市场进行答谢慰问。虽然带去的只是一些宣传画册、宣传资料和少量的旅游纪念品,但都是真情的表达。太原市黄河风情旅游联盟秘书长曾动情地说:"由地市旅游局长带队来太原促销的不少,但由地市旅游局长带队来慰问答谢的只有焦作一家。焦作山水美,人情更美好。"
--优质服务是保障。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我们从一开始就特别注重服务工作,努力兑现"不让一位游客在焦作受委屈"的服务承诺。一是实现旅游服务的规范化。通过制定完善行业规范性文件和标准,实行了严格的监督检查和旅游行业的准入、考核、淘汰机制,使旅游服务从简单粗放走向了规范有序。二是突出服务的人性化。充实规范了各类旅游标志,建立健全了游客服务中心,广泛收集了游客对我市旅游服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三是追求服务的个性化。划分科学合理的旅游线路,使每一位游客在焦作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和线路。关注游客饮食的差异性,使游客在焦作不仅能吃到焦作的风味小吃,也能够吃到可口的家乡菜。
--访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
"'焦作现象'不仅是旅游现象,更主要的是借旅游促进城市职能、产业转型的综合现象,是多种转型成功实施的结果。"接受采访时,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方创琳一再强调。
方创琳认为,焦作的城市转型主要通过了"四条路径":一是资源开发由地下转为地上,走综合开发之路;二是经济结构由"黑"变"绿",走新型工业化之路;三是旅游发展由温冷变为火暴,走旅游旺市之路;四是废物利用由废变宝,走循环经济之路。通过"四条路径"的转型,焦作产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焦作的城市地位从单纯的煤炭中心向区域经济中心转变,城市经济基础从以煤炭为单一主导的资源型经济向以多元主导的综合性现代工业城市转变,城市人口主体从以工矿职工为主体向以现代城市居民为主体转变,城市性质由原来的煤矿工业城市向综合性工业城市、山水旅游城市等综合发展转变。威海青岛旅游
新世纪以来,我国旅游界最值得关注的事件之一就是"焦作现象"。在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上搜索"焦作现象",可以找到大约18万篇相关报道,在量级上几乎可以与我国最知名的旅游景点相比,其被关注程度可见一斑。
对于焦作旅游今后的发展,方创琳建议,一是坚持不懈地做强、做精、做好;二是将自然资源与人文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搞综合开发,发掘文化底蕴,提升焦作旅游的文化品位;三是在旅游开发中注重生态保护,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加强中心城区服务设施的改善,为游客提供高水平的服务。
--访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
"'焦作现象'是一个充满魅力的话题,是与时俱进、谋求科学发展的范例,是努力拼搏、开拓创新的硕果。"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旅游室主任王诚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解读"焦作现象"。
王诚庆说,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使国民得以跳过无弹性的生存门槛,开始追求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支付能力增强,发展旅游业具备了初步的需求条件。"焦作现象"出现的根本保证,就在于焦作市委、市政府创造性地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将高层战略决策精神和本地实际以及当地各部门的集体智慧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区全面发展的系统性指导思想和操作办法,使焦作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
王诚庆说,"焦作现象"的宝贵之处就在于,对外地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既借鉴又创新,而隐藏在这背后的是全市上下牢固树立的游客至上的观念、强烈的进取意识和孜孜不倦的创新追求。焦作的旅游营销工作做得非常精彩,对传统营销手段不断进行再研究、再比较、再评价,进而充分发挥想象力,形成了新的营销手段。旅游行为的发生需要三个基本条件,即有钱、有闲、有情,只有打动了旅游者的"情",才能激发旅游者将"钱"和"闲"投向旅游目的地。焦作市的许多创新思路和创新举措,正是瞄准并牢牢抓住了旅游者的"情"这个关键因素。
对焦作旅游业的下一步发展,王诚庆说,国内旅游市场的空间还很大,需要进一步开发和挖掘。焦作应该在稳定和巩固国内市场上下功夫,同时对国际市场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焦作目前形成的核心竞争力是以焦作山水为主题的观光游,而这种观光游发展虽然迅速,但市场终究会趋于饱和,应着力打造休闲娱乐游、体育健身游、工业参观游、历史文化游、黄河湿地游等多种配套旅游产品,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
--访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
"焦作旅游业,正在从争取大客流量向争取高端游客群体发展,从简单粗放型向高质优质型转变,从政府主导行政管理型向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型转变。"这是上海复旦大学旅游系主任夏林根教授对"焦作现象"的最新认识。
作为"焦作现象"课题研究组组长,夏林根在当初焦作旅游异军突起、很多学者怀疑"焦作现象"到底能否持续时,就撰文提出了"焦作现象"是中国旅游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
夏林根说,在2004年"焦作现象"国际研讨会上,"焦作现象"的基本内涵是速度。但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焦作现象"也在发展中嬗变,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具体来说,其本质意义在于为经济转型、发展旅游业建立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现实标本,一些有益、有效的方法和措施在促进焦作旅游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其他城市提供了借鉴、仿效、应用的经验。
夏林根说,注重细节,把焦作打造成游客心目中的旅游目的地,是焦作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焦作山水已经成为一个世界知名旅游品牌,但还应不断深化主题,不断开拓市场,增强焦作山水的竞争力。同时,焦作旅游要取得持续发展,应在自然观光旅游的基础上,开发乡村旅游、文化休闲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并把旅游市场放在东南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占领最有消费潜力的游客市场。
夏林根说,旅游是游、购、娱、吃、住、行六大要素的综合性体验。为此,应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来编制完整的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立足旅游消费市场的需求,打造旅游产品的特色,拉长旅游产品的链条,并对游客的不同层次、客流来源、消费水平等结构进行细化分析,指导旅游产品开发、宾馆基础建设等,以保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做到既"卖"山水又"卖"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