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青岛旅游B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一下

青岛旅游B 2024-03-14 2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一下摘要: 本文目录青岛方言中的德语外来语有哪些青岛话与德语的关系为什么奥地利人也说德语呢一、青岛方言中的德语外来语有哪些近代青岛经历了德国侵略占领,保留了一些德语的译音词。例如,“古力”(G...

本文目录

  1. 青岛方言中的德语外来语有哪些
  2. 青岛话与德语的关系
  3. 为什么奥地利人也说德语呢

一、青岛方言中的德语外来语有哪些

近代青岛经历了德国侵略占领,保留了一些德语的译音词。例如,“古力”(Gully,指下水道、窨井)、“鞈鞑”(Sandals,指拖鞋)、“尼根儿”(nickel指镍币)等。

青岛称下水道为“古力”,是音译德语的“Gully”,意为集水沟。德语里面女士、小姐,“Dame”(单数)(念嗒么),复数就是(Damen)

念“大嫚儿们”。老青岛话管女孩儿就叫“大嫚”,就是这几年不知怎么出了个“小嫚”。马达姆(德文Madam)是青岛旧时的小商贩德籍侨民妇女的尊称,有

太太或阿姨的含义。另外,青岛人把拉响警报俗称为“拉哞”,就来自德语中“警报”一词alarm。

另外青岛话中把“人”念成“银”实际上也是受外来语的影响。“人”的汉语拼音“Ren”欧洲人读起来会比较困难,他们便根据汉语拼音拼写出了自己读起来比较简单的“Yin”,时间长了便成了“银”。

---凤凰网青岛整理

二、青岛话与德语的关系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一下

转贴:

青岛话里有不少这种现象。

1900年左右的青岛人是一群接触近现代文化很少很少的人,最初的很多近现代知识都是从的国人及翻译那里来的,所以这种现象原来应该是很多。

德国人来了,带来了很多东西青岛人没见过,青岛人就跟着德国人学着说,就出来了青岛话里的德语词,还有一些英语词,属于德语和汉语交流时使用中间语言英语过渡出来的。

现在因为时间太久远了,期间社会文化变化太大,和其他种种原因,传下来的越来越少了。青岛民俗专家王义成先生撰写的漫话青岛话一书里关于这方面的记载,也是一语带过,个人认为该书应该补充这一部分,毕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具有典型性的内容。

我能记得的也就几个词了,我注释的是英语,在这几个上德语上差别不大:

古力--GULLY--集水道--下水道,您提到过了,这是一个常用词,古力,古力盖,古力井。这个词漫话青岛话中有记载。

WOODS--凳子,这个词是1900左右生人的一个青岛人在70年代的生活中让我去拿WOODS,当时我不懂,所以没忘。

尼根儿--NICKEL--硬币。

肯定还有其他的,一时半会想不起来,希望大家想到都补充补充,别在我们这一代失传了。

另外,专门说一说下面这个典型用语,银,我研究的结果是殖民者最初给起用的。

YIN--IAN--人--银,青岛银的银,人为什么念银,我没见过准确出处,自己做过一点研究显示出处可能有两个。

人的拼音REN给欧洲人读,发出那个音是比较难的,发音规则的问题,让欧洲人自己写会根据你的汉语发音写出来的是YIN或者可能写成IAN,他们要是不专门练,发REN那个音是发不出来的,然后当地人也就跟着欧洲殖民统治者发YIN或IAN了;这里,IAN,是西欧语言里面有一个词,现在不常见,也是个欧洲土话用词,意思是指代土著人,较多用于指代美洲印地安土著人,是一个带有贬义的词,是欧洲人殖民美洲的时候最初使用的,发音和YIN的发音基本吻合。现在你如果把YIN这个拼音给欧洲人读,那么他们读得和青岛银的银的方言发音特点完全吻合,把IAN给他们读,他们读得也基本吻合,略有差异,但是如果是本地人跟读结合上本地人的发音特点,拼音习惯,很容易就发成YIN了,那点差异就没有了。

有关这里,我找过五六个西欧国家的人试过多次,得到这个读音特点的确认。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一下

希望专家对此进行考证。

三、为什么奥地利人也说德语呢

小孩没娘,说来……话很长。希望搂主有耐心看完,并不要太大声骂我废话连篇。先讲一下重点(或者你也可以只看重点):

一、说德语的国家基本上有这么几个:

1.德国

2.奥地利

3.瑞士的大部分地区(当然啦,他们的德语相当不够“标准德语”)

4.列支敦士登也以德语为官方语言。

5.意大利北部与奥地利接壤处的南蒂罗尔地区,也讲德语。

在欧洲,以德语为母语的人是最多的。

绝对跟殖民没有关系。

二、奥匈帝国这个概念是1867年出现的,而且是以奥地利为主体,四楼也提到了,百度百科上有详细介绍。所以“奥地利长期在奥匈帝国的统治下”这个说法恐怕是不成立的。而且当时的奥匈帝国,也不仅仅只包括现在的奥地利和匈牙利这两个国家。匈牙利当时的第一官方语言也是德语,但是普通民众是讲本民族语言,即匈牙利语的。不过,现在匈牙利境内仍然有讲德语的少数民族,这些人从民族上来说,也是german,就像我国境内有俄罗斯族人一样。类似的情况在当时的奥匈帝国境内有很多,《好兵帅克》这本书里也有展现。

三、现代的德国却是在当初的普鲁士帝国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铺路石,听听!),但是,德国不等于普鲁士帝国呵。

四、希特勒上台之前,奥地利和德国已经分家了(当然,如果说的这个之前,是N百年前,那我真的没有话可说)。记得《音乐之声》吧,主角一家为什么要逃跑?因为德国吞并了奥地利,所以男主角举办舞会的时候特意挂上奥地利共和国的国旗,衣服上也有红白间条,而且把Edelweiss(雪绒花)唱得那么深情,因为这种高山植物是奥地利的国花(他们管自己叫《高山之国》)。有人开玩笑,说如果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就停止扩张,没有二战那么些事儿,那么他就是最成功的帝国宰相(当时德国已经共和了,但是这一称谓延续了下来,现在把帝国一词去掉了,咱们翻译成联邦总理),因为办成了俾斯麦也没有办成的事儿。

如果对各国名称做个比较的话,其实是很有意思的。比如,在各种语言里,法国的名称都大同小异,但是在不同语言中,“德国”这一名称有很大的区别。比如我虽然可以理解Germany/German和翻译到中文的“日耳曼”肯定是对应的,但是“德意志”是从哪里来的呢?

后来学了德语,终于明白了,敢情是从Deutschland/Deutsch来的。(06年Prinzen的Deutschland是尽人皆知,可能他们自己也没想到这么首歌会在中国受欢迎吧)。

对二战历史有点兴趣的都会知道,纳粹德国又称“第三帝国”,那么为什么是第三呢?(答:因为前面有第一和第二!)

所谓的第二帝国,指的是1871年普法战争结束时(记得《最后一课》吧?),在凡尔赛镜厅(俺是98/99念的初三,当时的外国史课本前面有这幅彩图哦)开始的、威廉一世建立的(当然你可以说是俾斯麦)毁在威廉二世手里的那个德意志帝国。直到这个时候起,才有了真正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德国”。想当年,俺们美丽的青岛就是被“帝国海军”硬生生占领的。

而第一帝国,有个很华丽很响亮的名头,叫做“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之所以叫这么个名字,是因为当时罗马天主教有难,而当时有个叫Otto(一帮师弟妹将这个名字直接同O²挂钩,真的很天才。)的哥儿们,力挺教廷,于是罗马教廷投桃报李,让他加冕做德意志各邦的大头领,于是就有了这个“神圣罗马帝国”。

这个帝国么,跟我天朝帝国是不一样地,它其实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一盘散沙的状态,延续到今天就造成了几个讲德语国家都是“联邦制”的政治形态。帝国的Kaiser虽然咱们也翻译成皇帝,但是他跟咱们的“天子”不能比,他们是各邦选出来的。具体来说呢,就是几位选帝侯(变了几回,有增有减)还有几位大主教。这一点,四楼已经说了。选出来的人还要去罗马假加冕,才能真正成为皇帝(皇帝不是谁的能当的,大英帝国也只是有个“女王”而已。拿破仑是真的皇帝,他比较酷,他让教皇到法国来给他加冕)。

然后哈布斯堡家族出现了,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控制了整个神圣罗马帝国。但是他们的势力范围很大很大,帝国皇帝查理五世(他是出生在尼德兰的,所以人家叫他荷兰人)把自己的疆土分成两块,哈布斯堡家族就分成两支,一支主以奥地利为主体,控制德意志各邦,另一支以西班牙为主体,控制尼德兰地区以及它的海外殖民地。血腥镇压尼德兰起义的就是他们,一直跟法国打对台的也是他们(记得《三个火枪手》吧?路易十三的王后,西班牙的公主,叫“安娜•奥地利”,因为那也是她娘家家族治下的,虽然这姐姐可能从来没去过奥地利)。据说哈布斯堡家人都有个特点:下唇比较突出,我们管这个叫“婆婆嘴”。

然后很多年过去了,后来哈布斯堡家族的男人都死绝了,西班牙王室姓波旁了,奥地利那边哈布斯堡家族的公主就招亲了,后来这个上门女婿死了以后,这个公主,就成了马丽娅•特蕾莎女皇。丁建弘先生的《德国通史》就是用她的一幅儿孙满堂的画像作的封面。这个人物我们历史书上也学过的,她的女儿好像比她还有名,叫玛丽•安东尼。所以,不提所有的政治因素,情感上也可以接受大革命开始后为什么奥地利要打法国吧?

然后拿破仑倒台了,就有了很著名的“维也纳会议”,会议的结果之一就是让神圣罗马帝国保持分裂(到1871年德意志统一前,德国国内大大小小300多个邦,跟咱们国内的战国时代有一拼)。然后,奥地利的国王,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兰茨二世没理教皇,就宣布成立的奥地利帝国。这个帝国范围很大,包括现在的捷克、波兰、巴尔干、意大利等地(1848年革命,梅特涅出逃,这个历史书上都讲过的,而《牛虻》讲述的也是为意大利解放而奋斗的革命者的故事)。最古老的german university其实是在布拉格建立的,而目前德语区最古老的大学,是维也纳大学;德国现存最古老的大学,是海德堡大学。还有一批作家,比如卡夫卡,比如里尔克,他们都是德语作家,从民族上来说,他们是germans,但是他们都是布拉格人。

普鲁士经过几代君主的努力,逐渐成为德意志各邦中的翘楚,威廉一世又刚巧碰上了俾斯麦,于是就把统一的大旗扛起来了,开始挑战奥地利的德意志第一大邦的地位。当时有两个统一计划,一曰大德意志,一曰小德意志,区别在于有没有奥地利。现在的奥地利面积好像不比咱们的重庆大多少,当时可是很大一片地方,大家可以找找当时的地图看看。其实奥地利也想来个大统一,不过,统一以后的老大坚决不能让别人来做。于是1866年,普奥两家来了个死磕,结果奥地利输了,从此退出逐鹿,但是普鲁士也没能把奥地利统一进来。

1848年革命后,奥地利在意大利的统治受到极大打击,直接导致了当时的皇帝费迪南一世退位,弗朗茨•约瑟夫一世,就是茜茜公主的丈夫登基。1867年,奥匈帝国就成立了,一直到1918年一战结束,奥匈帝国倒台。当时独立的可不止匈牙利一家,整个帝国都分崩离析,辗转到今天,就只剩下了那么一小块儿地方。

其实要算起来,这奥匈帝国真是够反动的,八国联军进北京的时候,它也来掺和了一脚。从奥地利帝国到后来的奥匈帝国,一直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这一点上,统一后的德国基本上算一个单一民族国家,只有很少几个少数民族),去参观奥地利议会的时候,人家很骄傲地说,“我们当年帝国议会开会的时候,使用的语言不比现在的欧盟少呵。”等到一战结束,其他民族趁机独立,最后只剩下了德语区这块地方。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 青岛景点德语介绍一下

2000以上的windows系统,打开控制面板中的区域语言选项,进行添加时,会发现德语有德语/德国,德语/瑞士,德语/奥地利,德语/列支敦士登等不同选项。这是因为,这几个国家的语言主体大致相同,但是仍然有差别。我目前所能体会到的最大差别,一个是发音方面,奥地利和瑞士的德语跟所谓的Hochdeutsch即德国使用的标准德语,(也算德语中的普通话吧)有挺大的不同,再有就是词汇上的不同,一个东西,在德奥两国可能有不同叫法。据说奥地利加入欧盟的条件之一就是要保持自身和德国德语的这些不同,保护自己的文化上的“奥地利特色”。

我学德语以来,跟德国打的交道一直比较多,用的教材都是和德国方面合作编写的,老师都是留德的,外教都是德国的,交流项目也是德国方面的。去奥地利的时候,各景点介绍上都用各国国旗标注出不同的语言版本,结果遍寻不着熟悉的黑红黄三色旗,一眼看见Deutsch在红白相间的小旗下面,还真有点儿不习惯。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青岛旅游B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post/22364.html发布于 2024-03-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青岛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