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青岛旅游A

青岛景点由来(青岛景点由来和历史)

青岛旅游A 2024-03-14 2
青岛景点由来(青岛景点由来和历史)摘要: 本文目录青岛栈桥的资料及来历青岛的由来青岛、黄岛、红岛,名字都是咋来的青岛的市名由来一、青岛栈桥的资料及来历...

本文目录

  1. 青岛栈桥的资料及来历
  2. 青岛的由来
  3. 青岛、黄岛、红岛,名字都是咋来的
  4. 青岛的市名由来

一、青岛栈桥的资料及来历

青岛栈桥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总兵章高元带四营官兵驻扎青岛,为便于部队军需物资的运输,建了两座码头,其中一座就是栈桥,1893年竣工,长200米,宽10米,石基灰面,桥面两侧装有铁护栏。

青岛景点由来(青岛景点由来和历史)

青岛栈桥全长440米,宽8米,钢混结构。桥南端筑半圆形防波堤,堤内建有民族形式的两层八角楼,名“回澜阁”,游人伫立阁旁,欣赏层层巨浪涌来,“飞阁回澜”被誉为“青岛十景”之一。桥北沿岸,辟为“栈桥公园”,园内花木扶疏,青松碧草,并设有石椅供游人憩坐,观赏海天景色。

2019年4月12日,入选由中国科协调宣部主办,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共同承办的“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第二批)”。

扩展资料

栈桥在铁路轮渡中是供机车车辆驶上和驶下渡船的桥梁建筑物。在宽阔的河流、海峡等水域中,栈桥都是相对应地建筑在两岸,渡船的航线为S形。在较狭窄的江河中,栈桥是错开设置于两岸的,渡船的航线为V形。

栈桥由桥墩、桥台、钢梁、跳板梁和升降机械设备等组成。栈桥的结构形式与桥梁基本相同,不同的是桥梁的梁部结构和轨面固定不动、全部跨越河道,栈桥的梁部结构和轨面可随水位的涨落而升降,轨面坡度可随之调节。

此外,栈桥只伸入水域一部分。栈桥的下部结构为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的桥墩和桥台;上部结构为钢板梁或钢桁梁。桥墩和桥台是支承桥梁上部结构和荷载的构筑物。桥台在栈桥靠岸一端,与路堤相连。跳板梁是连接栈桥和渡船的设备,它在栈桥入水的一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栈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栈桥

二、青岛的由来

1、青岛”本是指胶洲湾海口北侧的海中小岛(就是今天的小青岛),

面积仅零点零一二平方公里,海拔十七公尺有余,

北侧距陆地一华里多(约720公尺)

2、明朝开始,“青岛”这个地名开始从海中间逐渐移向陆地。

“青岛”北面的海湾称为青岛湾;湾边的村庄称为青岛村;

村南的小河称为青岛河;村东南的山称为青岛山

3、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六月,清廷决定在胶澳设防,

胶澳就是现在青岛市区当时的名字

4、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一月,德国派兵侵占了胶澳

5、1922年,中国从日本人手中收回了胶澳租借地,

定名为“胶澳商埠”(直属中央政府),

同年十一月先后颁布[胶澳商埠章程及青岛市施行自治制令]

“青岛”这个名称是由岛名到村名,由村名到区名,最终到市名的

三、青岛、黄岛、红岛,名字都是咋来的

青岛小青岛上的灯塔摘自《青岛旧影》可查的资料显示,青岛建置是在1891年,一开始是称为胶澳。但「”青岛”的名称,早在明代就已经有记载,距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文史专家王铎先生,在他所著的《青岛掌故》一书中考证,「”青岛”这个名称,原来指的就是小青岛(也叫琴岛),以岛上「”山岩耸秀,林木蓊郁”而得名。「”青岛”之名的出现,就现在已发现的典籍文献来看,最早有明确记载的是明代万历七年(1579年),当时的即墨县令许铤,可能是第一个全面了解青岛的人。在许铤编撰的《地方事宜议·海防》中,有关青岛之名有这样一段记述:「”本县东南滨海,即中国东界,望之了无津涯,惟岛屿罗峙其间。岛之可人居者,曰青、曰福、曰管、曰白马、曰香花、曰田横、曰颜武。”这里说的「”青”,即是指青岛,也就是现在的小青岛。王铎认为,在明代的这个地方官员许铤的眼里,小小的一个青岛,不仅可以设防,抵御倭寇的侵扰,而且还是可供人居的地方。从这条资料可以看出,小青岛最初主要是用于军事目的。需要指出的是,许铤所此时所提及的「”青岛”,是浮山千户所管辖的一个可以驻军的小岛。而在这个岛的对面岸坡上,一座小小的天后宫,也已在这里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再往前追溯,还可以追寻到天后宫附近山坡上居住的村民初来辟建青岛村的时代。青岛村的天后宫编修于1924年的《胡氏族谱》记载:「”吾族相传自明永乐初年由云南迁居即墨,世居青岛之‘上庄’”,「”聚族而居,五百余载”。这就是说,在天后宫修建以前60多年,胡氏族人就已经从云南迁居在现迎宾馆一带建村居住。胡氏族人建的村落,初名就叫「”青岛村”。后来村民繁衍愈众,原来的村址已不能容纳,故又分出一支来,搬迁到了现在的湖南路和广西路一带。这样,原先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上青岛村”,俗称「”上庄”;而新建的「”青岛村”就被称之为「”下青岛村”,俗呼「”下庄”。胡氏族人的祖居地即是「”上庄”。「”靠这几条资料,基本上可以确定一个清晰的脉络,先有青岛,后有青岛村,最后才有天后宫。”王铎分析,青岛附近的一些岛屿估计在宋代以前就已经有了名称,「”青岛”之名最晚也不能晚于明初。后来,胡姓族人从云南迁来,他们除以青岛湾里这座小岛的名字命名自己的村落外,还将附近东面的一座山岭,命名为「”青岛山”;来青岛后他们还在这里建了一座「”妈祖庙”,就是后来的天后宫;天后宫建成后,青岛湾一带就成了整个青岛地区最大的渔货码头,被称为「”青岛口”;等有了这么多冠以「”青岛”之名的地名后,原先的「”青岛”就被称作「”小青岛”了。另外,据天后宫内的一块刻于清同治年间的《募建戏楼碑记》石碑碑文记载:「”窃闻青岛开创以来,百有余年矣。迄今旅客商人,云集而至。”碑文中使用的「”青岛”一词,已不是一个岛、一个村、一座山和一个海口的概念,而是青岛地区的总称。「”碑中‘青岛开创’和‘百有余年’的断语,时间当在清乾隆年间,这应该是青岛的开埠之始,至今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王铎说。黄岛黄岛金沙滩可查的历史典籍资料显示,黄岛名字的由来,应该要晚于青岛许多。据《胶澳志》记载,黄岛又叫「”齐伯山”、「”齐伯山岛”。这个岛在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是齐国某一侯的封地。又据1921年开始续修的《增修胶志》记载:「”黄岛在黄庵北,有岛之名,实为平冈。潮来则四面皆水,潮落则徒步可入,其北可暂避风,不可久泊。”又称,「”淮子口之北为少海,海中有岛为黄岛。”根据这条史料可以断定,黄岛的得名,一是因为它处在黄岛庵山之北,一是因为四面环海,土层薄而含卤高,土石皆呈黄色,所以以颜色来命名,以别于东岸的青岛。薛家岛根据简本的《黄岛区志》记载,黄岛区,古为莱夷之地。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子,这也是莒国的始祖,此时黄岛归莒国管理;春秋战国时期属齐国,秦汉两朝属琅琊郡,三国时又属魏国的城阳郡,此后又几经变换,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始属密州之胶西县,明太祖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属胶西县直隶胶州。红岛德占时期红岛盐田历史传说当中,红岛一开始是叫荫岛,其得名与秦始皇和李斯有关。史料记载,在100多年前,红岛曾是胶州湾内的一大孤岛,到了近代,与大陆相连成为半岛。因岛形状像莲花,也曾有「”莲花岛”的称号。至今,在红岛还流行一个民间传说,秦始皇为求长生不老药,于某年巡游胶州湾时,远远地望见了红岛,就问左右的随从这个岛叫什么名字。一位大臣回答说这个岛还没有名字,秦始皇便说:「”环海之岛,碧波蓝天,山海相连,绿树葱葱,真乃乘荫歇凉之胜地也。”侍从皇帝身边的李斯了秦始皇的话,立即接口说:「”既是乘荫歇凉之胜地,就为此岛取名为荫岛如何?”秦始皇准奏。从此,荫岛的名字便流传下来,后人为书写方便,把「”荫”写成「”阴”,称「”阴岛”。但文史专家鲁海认为,阴岛的得名实际是因为这个岛位于胶州湾的北部,原来与陆地是隔开的,相对于陆地,阴岛恰好位于水的南面,因为水的南面属阴,所以称阴岛;还有一种说法则是,因为这个岛经常云雾笼罩,天阴地暗,故称为阴岛。据《河套街道志》记载,在「”文革”开始不久,青岛的不少地名、路名、厂名或店名因为不合要求被更改。「”阴岛”的名字,在当时被视为「”阴暗之岛”的代名词,认为有反动的嫌疑,因此,在1966年8月前后,阴岛所在地的阴岛公社被更名为红岛公社。文革结束后,很多当年被更改的路名都得到了恢复,但红岛为什么没有再恢复「”阴岛”的名字?根据档案记载,1981年,青岛曾将在文革中乱改的地名统一进行妥善处理,在处理恢复「”阴岛”地名时,由于当地干部群众对此反映强烈,当时该岛所属的崂山县***曾专门向市***请示,要求保留「”红岛”地名,得到了市***的批准,相应的,在第二年青岛市***统一更改市区内部分路名时,阴岛路改名为「”红岛路”。不为多数人了解的是,1936年,青岛市***为推动青岛旅游的深入发展,曾利用展览会和画报,发起了青岛市区和郊区名胜景点的评选活动,根据游客的推荐,评选出来的阴(红)岛八景和青岛十景、崂山十二景一起被收入1937年一月出版的《青岛概览》。

四、青岛的市名由来

青岛市市名以古代渔村青岛得名。青岛市专名“青岛”本指城区前海一海湾内的一座小岛,因岛上绿树成荫,终年郁郁葱葱而得名“青岛”,后于明嘉靖年间首度被记载于王士性的《广志绎》中。

青岛所在的海湾因岛得名青岛湾,由此入海的一条小河也被称为青岛河。青岛河口于明万历年间建港,称青岛口;河两岸的两个村落分别得名上青岛村和下青岛村。

民国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日本取代德国占领青岛。民国八年(1919年),中国以收回青岛主权为导火索,爆发了“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分水岭。1949年6月2日,青岛成为华北地区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属山东省辖市。

扩展资料:

青岛的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青岛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位于东经119°30′~121°00′、北纬35°35′~37°09′,东、南濒临黄海,东北与烟台市毗邻,西与潍坊市相连,西南与日照市接壤;总面积为11282平方千米。

2、地质特征

青岛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隆起带次级构造单元——胶南隆起区东北缘和胶莱凹陷区中南部。区内缺失整个古生界地层及部分中生界地层,但白垩系青山组火山岩层发育充分,在青岛市出露十分广泛。

3、地形地貌

青岛为海滨丘陵城市,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其中,山地约占青岛市总面积(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青岛市海岸分为岬湾相间的山基岩岸、山地港湾泥质粉砂岸及基岩砂砾质海岸等3种基本类型。

4、气候

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

5、水文

青岛共有大小河流224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千米以上的较大河流33条,按照水系分为大沽河、北胶莱河以及沿海诸河流三大水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青岛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青岛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post/22141.html发布于 2024-03-14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青岛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