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青岛旅游A

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内容

青岛旅游A 2024-06-30 1
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内容摘要: 本文目录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青海2016年旅游发展规划项目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青岛峰会取得什么成果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本文目录

  1.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 青海2016年旅游发展规划项目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3. 青岛峰会取得什么成果

一、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十二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富民强省新跨越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加快建设经济文化强省。

“十一五”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作为、科学务实,努力克服重重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主要任务目标顺利完成。面向未来,我省的发展站上了更新更高的平台。旅游攻略青岛

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9416.2亿元,“十一五”年均增长13.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749.3亿元,年均增长2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8.1万亿元,年均增长22.5%。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达到5.3万亿元,年均增长18.9%。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连续8年增产,粮食总产达到4335.7万吨。制造业强省建设成效显著,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万亿元以上。服务业规模和质量逐步提升,增加值达到14429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

可持续发展取得新成效。耕地总量实现动态平衡,保有量超过1亿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64万亩,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累计分别下降22.1%、20%和18%,完成国家下达的“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以能源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为代价的增长方式得到有效遏制。

创新型省份建设取得新突破。拥有中科院3个研究所、19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29个国家质检中心,国家综合性新药研发技术大平台、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国家深海基地等重大科学工程落户山东。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00家,居全国首位。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

协调发展呈现新亮点。国务院批复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和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扎实推进,省会经济加快发展,突破菏泽成效明显。城乡面貌显著改善,城镇化率达到49%,实现村村通电、通电话、通汽车,通自来水率达到90%。

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非公有制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4%。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直接融资额五年累计达到2900亿元。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机制不断完善,财政对“三农”累计投入4718亿元,年均增长36.1%。政府职能转变的步伐加快,教育、文化、医药卫生、社会保障、收入分配等领域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已与国外建立友好城市168对、友好合作关系城市165对,进出口总额累计7036亿美元,年均增长19.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际到账累计463.9亿美元。

民生建设得到新加强。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持续加大,财政对民生投入累计7004.5亿元。各级各类教育发展加快、结构优化,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达到1∶1。城乡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98.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99.6%。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成功举办了奥帆赛、残奥帆赛和第十一届全运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553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715.9万人,实现城镇家庭就业动态消零。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9946元和6990元,年均分别增长10.5%和8.7%。

“十二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有基础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但国内外发展环境错综复杂,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增多,转变发展方式的外部压力加大、内在要求迫切,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十二五”期间,山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牢牢把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坚定不移地以富民强省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建设经济文化强省,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坚持结构调整。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构建扩大内需长效机制,放大消费拉动作用,调整优化投资结构,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服务业跨越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坚持创新驱动。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深入实施科教兴鲁和人才强省战略,充分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作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打造高端人才聚集地,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

坚持统筹兼顾。把统筹兼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方法,统筹经济与社会、海洋与陆地、城市与农村、东部与中西部、当前与长远,加快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区域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

坚持民生优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实现富民与强省的有机统一,共建共享和谐社会。

坚持绿色发展。把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加强资源节约和管理,加大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保护和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加快生态省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营造美好家园。

坚持改革开放。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破除发展障碍,化解发展难题,加快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增强发展的融合性和开放度,更高水平参与国际分工,积极推动国内区域合作,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推动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一线三点”的工作思路,在各项工作中体现强省建设的内在要求,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着力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质量,逐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取得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新成就。

综合竞争力显著提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5年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48∶4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

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省城镇化水平达到55%以上,力争新农村建设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海陆资源互补、产业互动、布局互联,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3%,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加快崛起、西部实现跨越,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教育质量和结构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全社会文明程度大幅度提高。社会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平安山东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生态环境优美宜居。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达到25%,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展现生态山东、绿色山东的新形象。

人民生活殷实富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争取农民收入实现更高增幅,逐步扭转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均期望寿命力争达到77岁,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努力奋斗,使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步伐明显加快,综合实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人民富裕文明程度普遍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构建产业布局合理、区域发展协调、人口聚集加快、城镇体系完善的发展格局。

(一)经济布局。深入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促进区域经济相互融合发展。一是加快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精心组织实施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加快实施国家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打造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作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主体力量,要发挥全省优质资源富集地带的优势,努力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高端产业聚集区。二是加快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把黄河三角洲建设成全国重要的高效生态经济示范区、全国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全国重要的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区和环渤海重要的增长区域。三是加快建设省会城市群经济圈。以加快省会建设发展为龙头,带动周边地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发展活力充足、产业素质较高、服务功能强大、生态环境优美、社会文明和谐的经济圈。四是加快建设鲁南经济带。以鲁南临港产业集聚区为龙头,加快日照钢铁精品基地建设,支持菏泽打造鲁苏豫皖边界区域科学发展高地,把鲁南经济带建成全省经济新的增长极。

(二)城乡布局。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动城乡规划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一是完善城市化布局和形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科学布局,城乡互促共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到2015年全省17市建成区人口全部达到50万人以上,其中超100万的城市16个,济南、青岛分别达到400万人和450万人。二是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稳妥引导农民适当集中居住,实行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布局,实现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全覆盖,完成8000个村庄整体改造。三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和着力点,完善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向特色化、集群化方向发展。

(三)空间布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全省国土空间按开发内容分为城市、农村和生态三类区域,主体功能上分别作为大规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生产和农村居住、保障生态安全的国土空间。按开发方式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区域。

实施高端高质高效产业发展战略,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一)农业提升。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为核心,加快构建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体系,推进“五个提升”。第一,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和粮食储备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五年建设高产稳产粮田1000万亩,新增粮食仓储库容500万吨。第二,提升农业生产综合效益。支持生产要素向种养殖大户集中、优质品种向生产基地集中、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发展规模经济,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到2015年,蔬菜、渔业、畜牧、果业、苗木花卉等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对农民增收贡献1500元以上。第三,提升农业装备规模和质量。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到2015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4亿千瓦,农机化水平达到85%以上。第四,提升农业生产标准化水平。加快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扩大农产品的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第五,提升农业产业化层次。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工程,鼓励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促进农业生产工厂化、管理企业化、组织规模化。

(二)工业优化。以实现工业由大变强为核心,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节能减排水平为重点,深入推进产业调整振兴,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产业集聚集约发展,构建以高端产业、高端产品、高端技术为主体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提升发展传统产业。按照创新驱动、优化结构、提升水平、绿色发展的要求,推进重点产业结构调整,提升企业技术装备管理水平,加快实施工业转方式调结构1000个重点技改项目,全面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力争2015年,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的关键技术、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大中型企业科技活动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普遍提高到3%以上,山东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分别达到2100个、230件。

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优势领域,以重大建设项目为载体,强化科技人才资金支撑,重点发展新能源及节能环保、新材料、新信息、新医药及生物、海洋开发及高端装备制造等五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青岛旅游季节

推动产业集中集约集聚发展。围绕形成规模优势、增强配套能力,发展壮大产业集群,提高产业集中度、产业分工层次和整体竞争力,推动生产力集中布局、基础设施集中配套、安全生产和节能减排集中管理。加快园区转型提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区、调整产业结构的先行区和率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区。到2015年,全省主营业务收入过500亿元的企业集团达到30户,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产业集群达到200个,优质产品生产基地达到80个。

(三)服务业跨越。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国际化方向,大力发展面向生产、面向生活、面向农村的服务业,加强重点城区、重点园区、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四大载体”建设,促进服务业拓宽领域、扩大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优先发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商务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旅游、批零住宿餐饮、房地产、社区及家庭服务业等生活性服务业,积极发展农村服务业,推动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力争2015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45%以上,从业人员比重达到40%以上。

(四)海洋经济。全面落实国务院批复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以做大做强海洋经济为主线,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培育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全面提高海洋开发、控制和综合管理能力,构筑海陆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力争海洋经济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突破薄弱环节,着力优化结构,提升基础设施网络化、现代化水平,打造适度超前、功能完善、配套协调、高效安全的基础设施支撑保障体系。

(一)能源建设。以调整布局结构和供给结构为主线,以节能减排和提高效率为重点,构建完善综合能源体系。推进“上大压小”电源项目建设,加快淘汰落后机组;大力发展核电、风电、太阳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积极接纳省外来电;稳定省内煤炭生产和老区石油产量,鼓励建立稳定的省外煤炭供应基地和油气供应基地。到2015年,煤炭产量继续控制在1.5亿吨左右,原油产量持续稳定在2700万吨,电力可用装机容量由目前的6317万千瓦增加到1.12亿千瓦,其中接纳省外来电1600万千瓦以上;燃煤火电所占比重由目前的92%下降到71%,新能源装机占省内电力总装机比重达到14%。

(二)交通建设。加快铁路、城际轨道和高速公路项目建设,完善“四纵四横”铁路运输网和“五纵四横一环八连”高速公路网。加快港口和内河航道建设,推进我省东北亚物流枢纽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继续推进济南机场建设,迁建青岛机场,提升干线机场功能,推进支线机场新建和改造。加快构建铁路网络、公路干线网络、城市轨道交通、城际铁路、航空运输、水运网络等有机衔接、优势互补、立体高效的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到2015年,铁路营业里程由目前的3840公里增加到6100公里,复线率达到60%,电气化率达到98%,高速铁路营业里程358公里;公路通车里程由23万公里增加到24.5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由4285公里增加到6000公里,完成一般国省道升级改造4000公里,新增农村公路12000公里;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内河港口吞吐量达到1亿吨;全省开通航空航线达到280条。

(三)水利建设。以提高水利保障能力为重点,推进现代水利示范省建设,加强工程设施建设,统筹利用客水、地表水和地下水,构建完善综合水利保障体系。水资源开发利用体系,推进南水北调东线一期和胶东调水配套工程建设,加快引黄济青改扩建步伐,新建、改建一批水库和河道拦蓄工程,推进海水淡化产业化,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水灾害防御体系,加快骨干河道综合治理,完善防洪防潮体系,提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质量和水平。城乡水资源管理体系,加快建设水资源监测与控制骨干网络,全面实施取水许可证与水资源论证制度,统筹管理和科学调度全社会用水规模。到2015年,新增供水能力20亿立方米,节水10亿立方米,基本满足城乡用水、工农业用水和环境用水需要。

(四)市政建设。加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理顺管理体制,提高城市公共管理水平,构建完善综合市政服务体系。加快高架、立交、环线、轻轨、地铁等快速通道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加强城市公用设施建设,提高水、电、热、气等管网覆盖率和集中供应率。建立健全包括消防、防洪、抗震和人防等在内的城市综合防灾体系,提高紧急事件处置能力。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经济文化强省奠定坚实科技和人力资源基础。

(一)科技创新。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研成果。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一批基础较好的重点城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支持黄河三角洲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力争更多的高新区进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到2015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以上。

(二)教育优先。推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努力建设教育强省、人力资源强省。基础教育,以促进城乡均衡发展为重点,着眼于促进教育公平,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学龄前和高中阶段逐步实施免费制度;职业教育,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重点,强化基础能力建设,鼓励全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突出特色、提升内涵为重点,优化整合教育资源,重点建设若干所全国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坚持教育公益性方向,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到2015年,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达到基本办学标准,全省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5%,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和高等职业教育在校生分别达到159万人、89万人,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提高到6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提高到40%

(三)人才发展。建立健全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打造“人才山东”品牌。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地和优质劳动力资源富集地带为目标,培养造就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和社会工作人才六支队伍。调整优化人才结构,打造特色产业人才培育基地,支持重点发展区域、欠发达地区引进发展急需人才,强化对民营经济的人才支撑,推进人才引进和交流。创新人才机制,健全人才选拔任用、评价和激励机制,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构建统一规范的人才市场体系,加强人才公共服务。力争到 2015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由目前的975万人增加到1380万人,高技能人才达到200万人;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19%,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43人年。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全面提升文化的引领力、竞争力和创新力,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用新的理念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文化建设。以建设文化强省和增强文化软实力为目标,创新文化发展模式,加强文化载体和设施建设,推动经济文化融合发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规划建设一批重大文化设施,深入实施各类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壮大文化产业实力,集中力量突破高科技重点产业和重大项目,形成以孔子文化为核心的齐鲁文化品牌体系,加快文化“走出去”步伐,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到2015年,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翻两番,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加快文化改革创新,全面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文化内容形式、文化生产方式、文化传播方式、文化投融资体制和文化市场管理模式创新,提高文化改革发展的科学化水平。

(二)文明山东。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培育社会主义文明风尚,弘扬和培育新时期山东精神,实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工程,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快建设“诚信山东”,完善政府信用体系、企业诚信体系和个人信用体系,营造良好社会诚信环境。

以扩大供给、提升质量、促进公平、提高效率为主线,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一)民生保障。逐步完善符合国情省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公共服务体系。把扩大就业作为宏观调控和政府绩效考核的优先目标,拓宽就业创业择业渠道,有效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力争每年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0万人以上。加快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推动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逐步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水平和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推动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健全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提高统筹层次和实现制度统一等方面迈出更大的实质性步伐。到2015年城乡三项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8%,农村新型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强化各级政府责任,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努力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新就业职工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基本住房需求。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实施健康老龄化战略,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提高残疾人教育、就业和康复水平。

(二)卫生体育。以全民健康为目标,深入推进卫生、体育体制机制改革,健全和完善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健康水平和身体素质。积极推进医疗体制改革创新,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营运方式多样化的办医体制;优化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加快完善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城乡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提高居民医疗保健水平和健康水平。大力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建立健全体育设施体系,发展体育健身市场,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和竞技体育水平。

(三)社会管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创新社会管理模式,提升社会管理水平,全方位推进社会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食品药品安全预警机制,健全覆盖城乡、打防控一体化的社会治安管理体系,加快建设“平安山东”。

八、生态文明和资源环境(略,文字太长)

二、青海2016年旅游发展规划项目青海省“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

先了解一下山西这座城市。一方面,远古先民建造城市,繁荣城市,不仅发展了城市的政治功能,也在客观上发展了城乡人民的商品交换。

对城市中工商业的保护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促进了城市人口群落的形成和发展,生产力在城市中的集聚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这不仅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城市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使城市逐渐成为政治中心,

经济文化中心成为先进生产力和文化的摇篮和载体。

历史文化古迹,山西是一个美丽的城市,所以我们回去开发旅游资源。因为它的优势,这里应该有当地的传说或者故事,可以吸引人。

才能成为令人向往的地方。人类的智慧、文化和历史给这座城市打上了一系列的印记,随着时间的推移,

迄今为止,它已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宝贵遗产。这不仅具有考古文物的价值,而且已经成为我们祖先的追求脚印。

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城市的孪生兄弟。

对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自然旅游资源基础雄厚,但空间组合较差。

山西自然风光秀丽,主要以名山、瀑布、泉水、野生动物资源等自然景观为主要骨架,充分体现了粗糙而丰富中国北方的风景特色。已开发的名山有古武、恒山、芦芽山、灵空山、绵山、历山、老顶山、岭底山、瓜山、天龙山、五老峰等。此外,还有大同火山群,其中包括近30座第三纪和第四纪火山。它保存完好,是科学考察的理想场所。最突出的自然水景资源是壮观的河流、流泉和瀑布,包括黄河、汾河、桑干河、壶口、娘子关瀑布、汤头温泉、七村、墩村温泉和夏县温泉。运城盐场位于运城盆地,不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是黄土高原上不可多得的湖泊旅游胜地。此外,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历山自然保护区和庞泉沟自然保护区,省级自然保护区——蟒河自然保护区和芦芽山自然保护区。这些自然保护区可以作为生态系统研究基地和丰富多彩的生物物种博物馆,也是不可多得的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旅游资源。

但是,从空间分布来看,近三分之二的山西我国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都位于远离城镇的地方,资源组合性差,集中的旅游景点很少。此外,山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降低了旅游点的吸引力,其生命周期没有得到延长,不仅增加了资源开发的难度,也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虽然目前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其中许多是藏在闺房里。

(2)文物古迹、宗教建筑是主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资源相似性大,吸引力相对较弱。

山西省是名副其实的文物大省。全国地面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属于唐宋以前,山西省占70%以上。有珍贵价值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5处,全国保护文物居全国第三位。有300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00多处乡村

也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革命区。目前,国家级和省级保护的革命纪念地有16处,大部分都开发成了瞻仰和缅怀先烈的重要场所,构成了山西省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

一个地方的民俗,是传承文化的不断发展,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山西有许多独特的民俗,如寒食节、添仓节、油饼节等民俗节日;剪纸、面塑、皮影戏、戏曲、民歌、地方戏、社火、灯展、庙会和丰富的地方特产汇聚成一片山西民俗的海洋。目前,省内已建成村、乔家大院、河边村三个民俗博物馆,分别反映了省内南、中、北不同的民俗风情。

从总体评价来看,山西省人文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在全国竞争力中相对较弱,主要是因为:(1)山西缺乏资源垄断性高、在国际上知名度高的历史遗迹,如北京的故宫、的长城、秦女仆安。(2)全省文化旅游资源相似,宗教特色显著。仅省内寺庙、殿堂、道观就多达3000座,不利于旅游活动的提高。(3)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但相对分散,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资源的吸引力。

(3)自然旅游资源和文化旅游资源配合良好。

由于自然条件的特点和历史原因,山西自然旅游资源往往成为人文旅游资源的背景。在特定的环境下,两种资源紧密结合成统一的整体,使得旅游目的地形成综合组合形态。游客在欣赏大自然奇妙景色的同时,还能达到调查研究、探奇古、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壶口瀑布、北武当山、五老峰中,除了壶口瀑布外,其余四处都点缀着宗教建筑、文物古迹和人文景观,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大大提高了旅游资源的价值和旅游活动的效益,丰富了旅游项目的内涵,对山西旅游资源的开发是非常有利的方面。

(一)从国际国内旅游发展看山西旅游市场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旅游市场呈现出从观光旅游向度假、休闲、娱乐等特种旅游转变的趋势。这种趋势对中国的发展提出了挑战对山西的旅游业更是不利美国国际旅游业。山西美国的旅游资源主要是自然风光、文物古迹,而旅游资源满足了各种特殊旅游活动的特殊需求,如度假、休闲、娱乐、购物、猎奇、探险等。都比较稀缺,所以他们可以Idon’我跟不上国际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虽然近年来,为了改变这种不利局面,有关部门已经着手开发几个旅游度假区,但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建设需求和区位条件来看,山西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建成具有国际意义的旅游度假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美国国内旅游业蓬勃发展,观光旅游成为居民的热点之一消费,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大中城市高收入的居民。1996年,国内旅游人数达6.4亿人次,旅游总产值达1600亿元。而且国内旅游业已经超过了国际旅游业的产值。据国家旅游局预测,到2000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950-10.3亿人次。这一巨大的市场需求将成为山西美国旅游业发展。一方面,山西地理位置优越,靠近东部沿海地区。你可以先拿到月亮;另一方面,中国中国国内旅游业正处于旅游导向的初级阶段

首先,山西美国的国际旅游业在国内处于落后地位。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国际旅游人数(包括外国人、华侨、台湾地区同胞和香港同胞)总体呈增长趋势(表1)。从1980年到1996年的16年间,全省接待境外游客70.66万人次,年均增长12%,旅游外汇收入年均增长20.4%。旅游业作为一个出口创汇行业,在广东省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国的对外贸易体系。然而,从中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来看,山西美国的国际旅游业处于相对落后的地位。在全国30个省、直辖市(不含重庆)和自治区(不含台湾地区)中,从1986年到1996年,山西省的国际旅游人数和旅游创汇比例始终徘徊在第24位到第28位之间,即使在快速增长的1996年也只有第26位,仅超过宁夏、青海、西藏、江西等省。其次,国际游客平均停留时间短,消费水平低。1988年,国际游客在山西停留天数为每人1.43天,人均购物消费26元(人民币外汇券)。1996年增加到2.8天,但人均日消费仍低于河南、陕西等周边省份。商品销售低迷是影响山西旅游业外汇收入低的重要因素。

其次,山西国内旅游市场前景看好。与国际旅游市场相比,山西美国国内旅游市场相对活跃,并一直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表2)。1985年国内旅游人数不足400万,1996年增加到1318万。回笼资金量是1985年的20多倍,年均分别增长12%和30%。而且国内旅游人数和返款金额超过新疆、江西、吉林等省份,接近福建、黑龙江。这说明,与国际旅游业相比,山西美国国内旅游业在中国仍有一定的地位。

三,山西旅游资源的区域发展及存在的问题

(一)山西旅游资源区域开发的条件

据山西的旅游资源吸引范围,因为山西美国的旅游资源属于国际景点,很少有国际和国内资源。目前只有五台山、伊口瀑布、大同云冈崖、解州关帝庙、恒山、应县木塔等景点具有一定的吸引能力,但这些资源缺乏北京故宫、长城、西安一个泰国女佣和广西桂林。一些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仍处于待开发状态,短期内难以吸引大量国际游客。相对来说,山西旅游资源有国内和省级景点,特别是晋祠-天龙山风景区、五老峰风景区、历山自然保护区、黄崖洞风景区、管涔山风景区、灵宝山风景区等许多自然和人文景观结合良好的景点。虽然还难以吸引大量的国际游客,但能引起国内和省内大中城市游客的兴趣,发展国内旅游的潜力很大。

从旅游区位条件来看,陕西省位于中部地区,介于京、津、西安安和中原(洛阳、郑州、开封),这对山西来说既是优势也是劣势美国旅游业发展。首先,由于缺乏便捷的国际交通口岸,与主要客源国距离较远,从入境境外游客的旅游空间行为来看成为劣势。根据1995年对境外游客的抽样调查,74.2%的游客只游览中国的1-3个城市。就华北而言,京、津、西安安和中原是国际旅游的热点。1996年,这些地区的境外游客人数北京218万,陕西51.04万,河南24.2万,山西只有9.6万。由于缺乏与这三大旅游区竞争的高度垄断旅游资源,山西只能定位在上述旅游区分流区的层面,分流区市场小且不稳定。这种情况预计未来不会有太大改变。另一方面,旅游业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发达的国际旅游业可以这与发达的经济水平和外向型经济的推广是分不开的。然而,山西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薄弱的基础设施和交通条件,单一和畸形的产业结构,以及山西s煤炭大省论旅游资源和旅游者的形象心理也成为山西发展国际旅游的限制因素。

其次,对于国内游客来说,由于国内旅游的主体是大中城市的居民,陕西周边都是京、津、西安安、郑州、石家庄、济南,以及城市化进程较快的山东、河南等省份,市场潜力可观。随着太旧高速公路的开通,风陵渡、太阳渡黄河公路大桥的建设,以及侯西、侯月铁路线的正式开通,山西与北京、天津、河北、陕西、河南等地的交通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太原至原平的高速公路已经开工建设,形成了京津冀至山西东部的环形旅游线路。京津冀的游客周末去山西旅游是有可能的。因此,开发周边地区的旅游市场是山西近期的主要目标。与南方旅游资源相比,山西旅游资源具有南方所没有的豪放、大胆、冒险的特点许多景点和自然保护区是避暑和回归自然的好地方,这可以作为山西开发东南沿海地区和南方旅游市场的有利条件。

(二)区域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旅游项目建设缺乏统一的指导和指引。近年来,由地方政府和群众投资的旅游项目逐渐增多,这说明旅游业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多、风险小的特点引起了地方政府和群众的兴趣。但是,由于缺乏对旅游市场需求特征的科学分析和认识,当地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项目建设存在很大的盲目性。有些项目近距离重复,质量和档次低,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例如,人造景观热前一段时间在全国兴起的这股风已经影响到山西各地。在许多地方,人造景观在内容、形式和制作上是粗糙和混乱的,它可以经不起推敲,让游客看了一个又一个,没意思。这样的景区或许能暂时取得一些效益,但其固有的特性决定了其生命周期短,所以它赢了不能长久,造成资金资源的浪费。此外,许多人造景观往往依附于原有的自然或人文旅游资源,破坏了原有资源的特色和形象。因此,山西我国旅游部门急需理顺管理渠道,对旅游资源的开发进行统一的规划指导和全面的可行性研究

其次,在旅游资源区域开发过程中,管理机制不畅,缺乏统筹协调,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一个景区内可能有五个同级但互不隶属的管理机构,分别是景区管理局、文物局(管理局)、宗教局(办公室)、旅游局和当地政府。由于他们不同的管理体制,不同的投资重点和利益,景区可以投资和建设不协调。比如,伊口景区是全国40强景区之一,瀑布属于投入大量资金的景区局管理,而旱船以及与之融为一体的清代长城,由文物局管理,被认为只是一般文物,没有进行重点开发,景区建设无法整体同步进行,影响了景区价值的展示。这种管理混乱、效益低下的局面严重困扰着山西的合理发展规划美国的旅游资源。其次,旅游区之间缺乏区域联系和协调,导致旅游区之间盲目竞争,也难以形成畅通的旅游线路,对旅游产品的开发极为不利。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山西的发展美国旅游区仍处于发展的生成阶段。根据经验,在这一阶段,旅游业的关键措施主要是丰富景点结构和加强景点建设。具体发展对策如下:

(1)按照优先发展、保障重点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区域发展模式。

由于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财力和物力有限,不可能采取全面开花,涵盖方方面面。因此,在制定旅游发展政策和选择项目投资时,应首先在一些资源质量高、旅游基础好的地区实施优先发展战略。山西每年有2000多万元的资金可用于旅游发展。要集中使用这些不同来源的资金,重点支持重点景区建设,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统筹规划,统一布局。从全省旅游资源的区域开发来看,目前,以大同、扬州、太原、临汾、运城为主体的八大旅游区格局已基本形成。每个旅游区的资源丰富程度和开发程度不同,应采取不同的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高的地区,只能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开发一两个遗址价值大、档次多的旅游景点。集中开发的旅游目的地被视为整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增长极,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可以通过自身开发能力的增加和提高来带动,形成以单个旅游中心为的腹地系统蛛网结构。比如吕梁旅游区,地处经济落后的吕梁山区,旅游业刚刚起步。今后要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北武当景区作为重点投资开发项目,建设配套设施,改善交通条件,扩大影响。也可以和离它不远的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联合开发,以他们旅游规模的扩大带动凉泉旅游区的旅游发展。

太原、大同、忻州旅游区属于旅游资源价值高、开发程度高的旅游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形成一个或几个多层次的旅游中心,这些中心旅游景点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集散功能。它制约着旅游区的功能、规模和发展方向。这些旅游区的资源开发应以中心旅游景区为依托,在不断完善中心旅游景区功能的基础上,重点开发建设潜力巨大的旅游资源作为二级增长极,逐步形成游客中心、二级游客中心和旅游腹地的空间结构,实现区域旅游的全面发展。比如忻州旅游区,五台山景区是忻州一流的游客中心。虽然该地区的其他旅游景点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开发,但还没有达到像五台山这样的景点规模。今后,除了继续开发五台山山顶,开通台怀镇至五台山五顶的道路,完善五台山所有山顶的服务设施外,还应加快观音山芦芽山景区和代县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开发,加强与五台山景区的联系,形成以五台山为中心的大旅游圈,推动忻州旅游区更上一层楼。

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内容

在一个有多个各具特色、规模相近、功能互补的游客中心的旅游区内,充分发挥每个游客中心的功能特点和资源优势,形成多游客中心腹地的网状中心集合,共同促进区域旅游资源的开发。比如运城旅游区有很多高水平的旅游目的地:解州关帝庙、芮城永乐宫、五老峰景区、历山云蒙山自然保护区。这些旅游景点已经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其次,近年来,黄河之旅与河南省联合开发的项目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因此,运城旅游区应该不断完善黄河之旅和关公故里游等项目,大力发展五老峰风景名胜区和历山自然保护区的观光、避暑、休息和科研,修缮永济鹳楼、唐开元铁牛亭和顺都平班古城;加强中心景区联合,开发循环旅游线路,共同开拓国防国内旅游市场。

(2)选择目标市场,根据市场开发资源,建设设施。

旅游资源的开发建设应以市场需求为基础,遵循一定的市场原则,从实际出发,选择目标市场,有目的、有针对性地进行市场运作。因此,正确定位游客目标市场是旅游资源开发成功的关键因素。就山西而言,与国内旅游相比,国际旅游的发展短期内仍面临各种困难。旅游外汇收入的增加往往比国内旅游收入需要更多的成本。因此,未来山西不应以国际旅游为主,而应着眼于国内旅游市场的开发,以国内旅游为主,发展大众旅游。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多种旅游形式和项目,进一步加强对国内游客的宣传和推广,为普通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条件,积极为发展国际旅游创造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稳步发展。据山西的旅游资源、旅游业的基本运行状况以及国际国内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山西的定位美国的旅游目标市场应该是:以国内旅游为主体,逐步培育进入国际市场的配套条件,以国内旅游带动国际旅游的发展。

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内容

2.青海省旅游业一圈三线的发展状况

宜州、中山、台州、绍兴、宜昌、岳阳、唐山、荆州、九江、廊坊、赣州、潍坊、扬州、海口、洛阳、乌鲁木齐、盐城、临沂、汕头、镇江、湖州、台州、济宁、桂林、三亚、阜阳、银川、柳州、芜湖、新北等。商丘、孝感、威海、驻马店、新乡、滁州、宿迁、秦皇岛、马鞍山、黄冈、南充、淮安、菏泽、德州、揭阳、大庆、邢台、太安、周口、湛江、舟山、信阳、宜春。

2010-2010年,四川“十四五”期间的铁路项目有:建设成都至兰州、成都至宜宾、重庆至昆明、西宁至成都、成都至达州至万州铁路,建设川藏铁路;有潘一、西乡等公路建设。

根据我们省的统计近年来,自驾游已成为外省游客来青岛旅游的主要方式。自驾游的游客数量约占青岛游客的30%。去公路旅行中国的旅游客源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和华北地区,以四川、陕西、甘肃和山西省为主。

随着goonroadtrip的流行,青海很多网络名人景点不断被发现。这些网络名人景区通过媒体的传播,在很短时间内声名鹊起,有力助推了青海旅游业的发展。

海西藏族自治州大柴旦旅委社会发展局旅游工作人员裴蕾说,2016年,大柴旦某企业的采矿场因为媒体的传播成为网络名人中的一个景点,就是著名的翡翠湖。在翡翠湖的带动下,每年来大柴旦游玩的人数超过150万,大柴旦一夜之间成为网络名人中知名的打卡地。

从2010年到2012年,青海省有三大经济支柱:矿业、畜牧业和旅游业。改革开放以来,青海立足经济发展实际,确立了电力、盐湖化工、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等四大支柱产业。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发展,青海充分利用独特的资源优势,走出了一条符合青海的经济发展之路的现实。

“十四五”期间4.青海省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解读

年,青海省规划线路有:西宁-玉树-昌都铁路、西宁大环线铁路、西宁-成都铁路、格尔木-成都铁路、西宁-青海湖-茶卡铁路、木里-镜铁山铁路、门源-祁连-肃南-临泽齿轨旅游铁路、西宁-中卫高铁、西宁-兰州城际铁路。

2010年至2010年,2011年青海旅游总收入1.79亿元,同比增长24%。各地开展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民俗文化活动,创造了特色突出、内容丰富、游客参与性、娱乐性、体验性强的旅游文化活动。西宁市举办了夏都冰灯冰雕艺术节、香曲草莓节、湟源团加古城灯展和艺术展览。

青海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唐古拉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柴达木盆地、阿尔金山、祁连山等大型山脉和盆地控制着青海的基本景观格局。

青海省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整个青藏高原近三分之一。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前缘,地球世界屋脊,大地构造位置特殊,受海拔、高原气候等因素影响。经过亿万年的地壳演化和风雨冰雪等外力的风化侵蚀,形成了亚洲乃至世界罕见的绚丽多彩的地貌奇观。

青海地貌包括冰川地貌、峡谷地貌、丫蛋地貌和丹霞地貌。青海的丹霞就是这样一个独特而多彩的地貌综合体。学术界没有新的名称,但业内使用丹霞作为名称。

在2010年至2010年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重点支持的城市是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支持上海怀柔、大湾区张江、安徽合芜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除了上述城市,还有12个城市与国家支持的新兴产业密切相关。这12个城市烧掉了国家在顽固的科技树每年都是。

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南京、杭州、成都、武汉、合肥、苏州、宁波、无锡。

优化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发展山东半岛、粤闽浙沿海、中原、关中平原、北部湾等城市群;培育哈尔滨-长沙、辽宁中南部、山西中部、贵州中部、云南中部、胡宝-鄂豫皖、兰州-西宁、宁夏沿黄河和天山北坡等城市群。

三、青岛峰会取得什么成果

上合组织的初心就是共谋稳定、共促发展,这也是上合组织始终不变的主题。青岛峰会上,各方一致同意要为构建命运共同体加强各方面合作,并取得了五方面的重要成果。一是组织发展有了新规划。“上合大家庭”的规模越来越大,成员越来越多,但团结互信是上合的优良传统。《青岛宣言》重申,各方将进一步发展睦邻友好关系,将共同边界建设成为永久和平友好的边界。青岛峰会通过了《上合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未来5年实施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合作举措,为今后5年上合组织发展规划了路线图。二是安全合作推出新举措。青岛峰会批准了打击“三股势力”未来3年合作纲要等重要文件。王毅说,这些文件聚焦影响地区安全的主要威胁,符合各方的共同需求,精准发力,切实可行,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经济合作注入新动力。青岛峰会通过多份务实合作文件,涉及贸易便利化、粮食安全、海关协作等众多领域,可以说分量重、覆盖广,有助于各国间的合作进一步走深走实。尤其是发表关于贸易便利化的联合声明,呼吁维护以世贸组织规则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发出了坚持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的一致声音。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关起门来搞建设是行不通的,协同发展是大势所趋。我们高兴地看到,“一带一路”倡议获得越来越广泛的支持,各国发展战略和区域合作倡议对接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四是人文合作取得新成果。王毅说,上合组织高度重视环保问题。成员国领导人共同批准了环保合作构想,确立了致力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绿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此外,各方还商定继续在文化、教育、科技、卫生、旅游、青年、妇女、媒体、体育等领域开展富有成效的合作。五是对外交往开辟新局面。上合组织在对外交往上始终秉持开放平等、包容透明的原则,我们的“朋友圈”不断扩大。本次峰会不仅有联合国等长期合作伙伴派负责人与会,还首次迎来欧亚经济联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的高级代表。上合组织秘书处还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签署了合作文件。这些都反映出,国际社会高度认同上合组织的合作理念,越来越重视上合组织与日俱增的影响力。

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青岛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内容

文章版权及转载声明

作者:青岛旅游A本文地址:http://www.pdsd.cn/post/120423.html发布于 2024-06-30
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青岛旅游网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