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洪安边城旅游景点
- [渝湘黔交界处的边城,洪安]洪安边城
- 洪安古镇 |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书中边城,画里秀山
一、洪安边城旅游景点
洪安边城旅游景点有:洪安老街、拉拉渡、三不管岛、渝东南第一门、鸡鸣三省亭。
洪安老街占地面积8万多平方米,全长1000多米,青石板铺就的阶梯呈缓坡,顺街而下可直达拉拉渡口。传统民居建筑风格多为土家族和苗族的吊脚楼,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屋顶、挑檐翘角、格子花窗、栏杆走廊,于端庄稳定中构建出参差变化,有一种典雅灵秀之美。
吊脚楼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脚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
拉拉渡又名洪茶渡口,具有近千年历史。该渡口千百年来运载渝湘黔边民和来边城经商、旅游的客商,为居民的生活和当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是一种独特的过渡方式,一根横跨江面的铁丝,连接湖南边城镇和重庆洪安镇,不靠划桨,不靠撑篙,全凭一只带凹口的木棒在一条贯通两岸的铁丝上一来一回就可以将一船的乘客送达彼岸。
从清水河西岸洪安到对岸的边城船篷的两端各有一个铁环,一条钢缆从两环中穿过,各系于两岸。过渡时,掌船人坐在船头,用一只凹口的短木棒搭在钢缆上一拉一拉,船就缓缓驶向对岸,当地人称这为“拉拉渡”。
听到三不管岛这个名字,也许,感觉到它的不同寻常。三不管岛在清水江和洪安河的交汇处,有一块地,四面环水,五六百个平方,因为以前荒芜,毫无价值,谁都懒得去管它,大家都叫它“三不管岛”。
2011年,地方政府在“三不管岛”上按四星级标准打造了一座度假酒店,现已成为渝、湘、黔边区最大的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俗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酒店。
在重庆和湖南的界河清水江上,有一座渝湘大桥(又名“洪茶大桥”)横跨其间,桥的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西桥头的牌坊前立着一块石碑,该石碑为秀山隶属四川时所立。
石碑前面写着“四川东南门户”几个大字,并配以“车行万里今登天府,足下咫尺先入秀山”的对联。石碑后面写着“川湘黔边城”字样,配以对联“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
三省亭,位于古镇洪茶大桥沿洪安镇南侧,有一个三角形小亭,上书“鸡鸣三省亭”,意指此处鸡鸣,三省人民皆可听见。亭子两旁植被浓密翠绿,河水清澈,有石板小路通向河畔。
鸡鸣三省亭往南约500米,有约三四平方米的小岛立于河心,是如今重庆、湖南、贵州的三省交界处,一脚踏三省的真实地理位置。一只巨型脚印,将三省收于脚下。据说我国现今三省交界有40余处,该地的特殊之处在于独特的区位优势和文化背景。
以上内容参考: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洪安边城景区(3A)
二、[渝湘黔交界处的边城,洪安]洪安边城
1、上世纪30年代,沈从文写了一本轰动世界的书,讲的是重庆洪安和湖南茶峒一对少年男女的爱情故事,书名叫做《边城》重庆导游报名。而《边城》中的地理原型就是洪安――重庆东南的一个边陲小镇,也是一个一脚踏三省的插花地。
2、在洪安古镇,几分钟之内便可走过3个省市。洪安往东,是清水河畔的湖南省花垣县茶峒镇;往南,则是贵州省松桃县迓驾镇。多年以来,土家族、苗族、汉族人民一直混居在这里。
3、每天凌晨,当报晓的雄鸡站在重庆洪安镇的地盘上打鸣,湖南、贵州边地上的人们也都能听见。于是,洪安、茶峒、迓驾三个地方,都在这美妙的晨曲中,缓缓苏醒,而与新日子一同醒来的,还有边地居民烂漫如花、充满希望的笑靥。
4、清水江、拉拉渡,流淌着灵动的血液
5、在洪安古镇面前,流淌着一条清澈丰沛的河流,连接着渝、湘、黔三地。重庆的洪安人称它为“洪安河”,湖南的茶峒人则称它为“花垣河”,而不管怎样这条河在地图上的标注则叫做清水江。洪安人和茶峒人对这条河流的不同叫法,其实都来源于对故乡满怀敬意的情感流露。两岸的洪安人和茶峒人,并没有因为河流横亘于眼前而疏远。自古以来,他们依托这条河为纽带,通商、通婚,血脉交融、情同手足。
6、在渝、湘、黔的交界处,清水江早已超越了单纯的河流与水的蕴含,而显示出非凡的意义。尤其是春天或者秋天这样盅惑心绪、触动柔肠的时节,一不小心,或重庆,或湖南,或贵州的土家阿哥、苗家阿妹,紧贴的笑脸镶嵌进了如镜的河面,而落在河面上的晶亮眼眸,也流露出对花轿、对唢呐、对龙凤花烛的热情期盼……从某种意义上讲,清水江不仅色彩斑斓,还有着温泉般的火热情怀,它使两岸多少有情人牵手成眷属,又曾使多少心心相印的离别演绎成为日夜不绝的思念。
7、那天,随着一声“起轿”的声音传来,洪安老街唢呐阵阵、锣鼓喧天,新郎佩戴着大红花,骑着一匹经过精心打扮的枣红马走在前面。4个轿夫抬着老式迎亲轿子,随着旗、锣、号、伞队伍,经过清水江。迎亲队伍行至古戏楼前,新郎下马走到轿前,准备迎接轿中新娘;新娘头搭红色盖布,轻轻地走出轿子。这种复古的婚嫁方式,被洪安当地人称“骑马抬轿”或“旗锣号伞”,几百年前就已盛行。
8、在洪安古码头,一块形状奇特的石头上刻着“拉拉渡”3个大字,旁边拉了一条缆绳直通对岸,一轮古旧的渡船维系其上,长年累月地往复来回。不用说,这就是洪安古镇著名的拉拉渡了。
9、旧时,由于陆路交通不便,水运就成了互相往来的重要交通工具。拉拉渡,就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即便是在陆路交通极为便利的今天,在重庆洪安与湖南边城之间,无论是探亲访友,还是交易买卖,拉拉渡仍然是两地人民使用最为频繁的交通工具。
10、在如今的拉拉渡上,仍有人摆渡。只见一个老人手握木柄,把木柄另一端的开口卡在缆绳上,轻轻一拉,船就往前一步,大有当年《边城》中翠翠爷爷的风范。两镇人民免费过渡,而游人只需支付1元或5毛钱即可渡江。
11、清水江边,还有一座千年不倒的白塔。它是一首凝固的情歌,朝朝暮暮,和激流与浪花碰撞而生的柔情蜜语,让历朝历代的后生们,在江边将自己甜蜜或凄清的爱情,或倾述,或别离。于是,清水江又成了梦开始的地方,这里有无数段像翠翠那样的爱情,犹如清水江的水一样干净透明,也如清水江的河床一样温情而又千回百转。
12、“三不管岛”上,刀光剑影论英雄
13、洪安,在苗语里意为“流血的地方”,这也传达出这里骠悍的民族性格。要说洪安的血气,当数“三不管岛”。它是清水江上三镇交界处的一块沙洲,一片不毛之地,由清水河与洪安河长年累月冲击沙堆而积。它既不属于湖南,也不属于贵州,更不属于当时的四川,曾几何时,它成为了自由暴力的“天堂”。是天不管,地不管,重庆、湖南、贵州皆不管的“三不管岛”。
14、在旧时,此地治安秩序混乱,边民经常为地界、用水、养鱼、婚姻等问题,发生纠纷。为了结恩怨,轻则辱骂扭打,重则群体械斗。于是,决斗成为男人勇敢的代名词重庆导游价格。重庆洪安的刘虎,爱上了湖南茶峒的李婷婷,都到了谈婚论嫁的地步,谁知李家收了刘虎的聘礼后反悔了,不但将其退了回去,而且还要解除婚约。于是,刘虎与李婷婷的哥哥李强勇商定,要在“三不管岛”拼个你死我活。
15、当两个男人相约至此,正要为爱恨情仇抽刀断水、刀光剑影时,李婷婷赶来了,她的眼泪落进了清水江。满腔怨恨的两人怒目四周,发现洪安河在身边流淌,水面上有鸳鸯、野鸭、飞鸟凫游。李婷婷的请求,让两个男人放弃了决斗,换来一次握手,从而避免了流血的代价。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管理完善,洪安古镇成为远近闻名的和谐示范区。如今的“三不管岛”,已兴建为集餐饮、住宿、会议、休闲娱乐、民族旅游为一体,服务于吃、住、娱、购一条龙的综合旅游度假村。
16、而洪安古镇,既然头戴“流血”的纱帽,就注定一直与红色相连。
17、 1949年11月,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到了洪安古镇的清水江,不料连接四川与湖南的川湘大桥被敌人烧毁,部队被挡在清水江前。就在这关键时刻,洪安的“翠翠”们,或是茶峒的“天宝”、“傩送”们,挺身站了出来。在拉拉渡口,他们冒着枪林弹雨,协助解放军用8只拖带小船的“娘娘船”,做成简易渡船,载送刘邓大军的先头部队进入洪安古镇,并在清水江上架设浮桥,让后续部队过江,向秀山、重庆挺进,从而把红旗插遍巴山蜀水。
18、洪安,也因此成了刘邓首长小楼挑灯、渡口立马的地方,成了当时四川第一个迎来新中国曙光的地方。
19、洪安古镇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1930年代设商号,辟为市场,是渝黔物资运销中南地区的集散地,曾有“洪安市”之称。古镇里,土家吊脚楼、四合院纵横交错,造型独特,浓郁的土家苗寨风情别具一格。
20、从横贯镇区的319线分道,进入老街,踩着坚实厚重的石阶拾级而上,完全是一个远离尘嚣、返朴归真的过程。整条老街长约千米,地势时缓时急,别有韵致。站在高处,放眼四顾到处都是鳞次栉比的封火墙参差不齐地排列在街道两旁,其防火性能极强,无论哪一座房屋不慎失火,都不会向两旁延伸。古镇依山而筑,临水而建,它的倒影紧贴着清水江。洪安老街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沿街密布着的青砖黑瓦的深深庭院,弥漫着浓厚的文明气息与年代的和谐。像一个人,一只黄狗,甚至一只红冠雄鸡,从老街上懒散地掠过,又消失在窄窄的巷口。这样的画面仿佛也一同定格在这里。
21、洪安古镇的青石板街道,诉说着昔日的繁华。几乎每个封火墙的临街一面,都设有铺面,抑或在墙面挖出一个方洞柜台。每遇逢场,家家户户都成了店家,做起大小不一的买卖,让日子变得更加滋润。自打有了古镇,湖南、贵州的人都聚过来赶“边边场”:只见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剃头补锅、算命占卜……互通有无,交朋结友。散场时,喝一通包谷酒,论一论农事,说一说张家长李家短,顺便搭带上寨子里发生的趣事,相互约定下一次见面的地点,然后挥手相别。
22、洪安古镇做的买卖也五花八门,卤菜小吃、庄稼种子、耕种农具、家禽家畜……虽都是些小本生意,但却让人乐此不疲。其实最令人惦念的美食,当数“一锅煮三省”,其实就是洪安的腌菜鱼。它是集重庆、湖南、贵州三地菜品之精华(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重庆的腌菜),经洪安的厨师烹调,独创出的天下美味。当然,哺育三地人民的清水江水必不可少。没有清水江,就不会有“一锅煮三省”;也只有清水江,才能够将三地人民的情感浓缩成一锅,将三地人民的友谊“煮”到地老天荒。
三、洪安古镇 |书中边城,画里秀山
1、以前读沈从文的《边城》,知道故事的发生地就在秀山的洪安古镇。这次受邀参加重庆秀山武陵山商品交易博览会,想着正好抽时间去古镇看看。
2、秀山离重庆主城400多公里,虽有高速路相通,但车程也得四五个小时。乘火车目前没有通高铁,从重庆到秀山只能乘坐绿皮火车,需要行驶五个半小时。绿皮火车虽然慢了一点,但沿途还是有些风景是值得看的。
3、秀山是离重庆主城较远的一个县,它跟贵州和湖南相邻,三省市交界的地方是秀山县的洪安镇,这里距秀山县城47公里,有“一脚踏三省”之称,也是重庆“渝东南第一门”。
4、乘车来到景区,洪安古镇景区的入口在渝湘大桥重庆界这边,大桥中央便是重庆和湖南的分界线。站在桥头,映入眼帘的桥头牌坊上写着“渝东南第一门”几个大字,大门是重庆直辖后,在渝东南修建的标志性建筑,在地域上代表着重庆直辖后的新形象。桥门边上的矗立的大石上书“渝湘黔边城”几个大字,两边还有“苗汉土家共襄大业,洪茶更始齐建小康”的两排小字,寓意各民族团结和谐共同富裕。
5、从大桥左侧我们进入到古镇,站在河岸望去,见这里的古建筑依山伴水而建,一律青砖墨瓦,造型独特,有土家苗寨风情,这里绿树成荫,碧波荡漾的河水中有游船在水面上穿行,风景如画。
6、《边城》里对美景有这样的描述,“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做成。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蒿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以前是从书中了解到的边城美景,现在就出现在我的眼前。
7、洪安古镇与河对岸的湖南茶峒镇仅一水之隔。书中描述的美景,作为当时文学青年的我,曾无数次的在脑海里浮现过这样的场景。清澈的河边,住着一家人,老人是摆渡人,小女孩叫翠翠,是他的孙女,还有一只黄狗。他们每天在河道里接送往来过客,过着简仆而又安静的生活。故事深深的吸引着我,也可以这样说,我是寻梦而来的。
8、这里除了美丽风景外,刘邓大军二野入渝司令部旧址也在这里。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西南,洪安就是入渝的第一站。刘邓首长当时就驻扎在街边的复兴银行里指挥战斗。现今矗立这里的进军大西南纪念碑一座,碑上有邓小平的题字“走向大西南”。这应该也是著名的红色革命老区。
9、洪安古镇其实不大,是由河边上的几十间房间组成。石板路穿梭期间,石梯码头延伸到河边渡船旁。河边有一座座吊脚楼,楼里面住着的人家,窗户打开,晾晒衣服。在初冬的阳光里,石板路上行人也不多,大都是观光的游人。街边一些小商铺开着门做生意,整个小镇特别的宁静祥和。河中的小船,在静静流淌河水中往来。生活在古镇里的人们都是那么不紧不慢,远离喧嚣,与世无争,边城在古朴中透着悠闲自在。
10、河边码头的石梯中竖着一个红色小塔。带着好奇问当地人,他们告诉我,这是文革期间,为了写毛主席语录而专门修建,他们也称之为语录塔。红色老区的人们就那么任性,用这种特有的方式,记录下了那一段历史。这应该是很难得一见的文革遗留下来的红色记忆了。
11、穿过风雨桥,就到了“一脚踏三省”的“鸡鸣三省亭”。所谓的“一脚踏三省”指的就是亭子建在三省交界的地方。从这三个方向传来的鸡鸣声,在这个亭子都能够听见。这就是“鸡鸣三省亭”的由来。
12、这里还有一个奇怪的岛,叫“三不管”岛。三不管岛是当地的一座无名小岛。解放前,这个小岛既不属于四川(今属重庆),也不属于湖南和贵州。当地人如果要约架,都上这里来,不管打得天昏地暗,头破血流,三方的地方官府都不会过问。久而久之就成了远近闻名的三不管岛。而今这三不管岛上,建有度假村,已摇身变为渝湘黔边区最大的旅游观光、餐饮娱乐、休闲度假之地。如果有时间,你一定得品尝一下当地的美食。当地人把湖南的鱼、贵州的豆腐和重庆的腌菜,通过精心烹饪,浓缩成了一锅称之为“一锅煮三省”的洪安腌菜豆腐鱼。这种寓意三地和谐的美味佳肴,是当地美食一绝。不得不感叹民间老百姓的智慧和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13、秀山还有很多值得去看的地方,有秀山老城西街、中国微电影城、凤凰山花灯民俗旅游区、川河盖风景区、大溪酉水、武陵山景区等。
14、秀山的美食也是很多,有小米辣米豆腐、土鸡汤、豆腐鱼、苗家腊肉、绿豆粉、豆腐乳、油粑粑等。如果有时间一定得去好好品尝一下。
15、书中边城,画里秀山。一句话就概括了秀山如画的美景,不愧是中国最美丽的田园山水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