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大足石刻各景点导游词
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大足石刻的导游词,一起来看看吧:
观音在佛教的各宗派中都赋有一定职能,而众生的苦难和烦恼多种多样,众生的需求和愿望也不尽相同,因此,能救众生一切苦难的全能菩萨──千手观音便应运而生。
一般说来,观音造像只要有十只手,便可称“千手观音”。常见的千手观音多数是造三十二只手或四十八只手,以示观音的三十二变相和四十八大愿,其他的手皆用背光的形式来表现,以达到“千”的涵义。
而我们古代的艺术家却在这里打造了一尊拥有1007只手的,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反侧相承,深涉错落的布局,在八十八平方米的石崖上,雕出这1007只手。
这些手纤细修长,千姿百态,金碧辉煌,构成了一幅犹如孔雀开屏的绚丽画面,令人眼花缭乱,心摇目眩。很多客人在惊叹之余还爱问:为什么不刚好凿1000只手,而要凿1007只手?为什么不把这些手排列整齐一点?比如一排十只手,十排一百只手,一百排就刚好一千只手,这样可以让大家一目了然……。我告诉他们,如果刚好刻1000只手,那么对“千”的理解就太狭窄了,“千者,多矣,无穷尽也”并非是指一千这个定数。而如果让大家把她的手数清楚了就无多大意义了,大家就会觉得千手观音也就不过有1000只手罢了。我们的艺术家想让大家在看到这尊千手观音时会产生她的手多得无穷无尽的感觉。从而让大家相信她的无所不及、无所不能,和法力的无边无际。可见,这里的艺术家们真是“解经深透,技高一筹”。绿色导游重庆
千手观音手中所执的各种法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南宋人民的生活用具,劳动工具,以及战争武器,在历史文物考古上有着重要作用。
在千手观音的每一只手中还有一只眼,她的全名是“千手千眼观世音自在菩萨”。“观世音”即:普观世界救苦救难之声音。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人们在经典翻译和日常称呼中,常去“世”简称“观音”沿用至今。关于千手观音的由来,据佛经说:观音发愿要造福于一切众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而在民间却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说她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民间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在每年农历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观音菩萨的三个生日期间,会有成千上万的信男善女拜在她的足下。宝顶山有一个别名叫“香山”,可能就是因为历来香火旺盛,有“香焚宝鼎”之说而得来的。
很多游客听到这个故事之后都爱问:菩萨究竟是男还是女?菩萨在早期的形象基本都是男性的,但随着人们对佛教的日益理想化和对天真、纯洁、慈善、一尘不染的追求,要让菩萨不脱离现实,除了要给其充分的亲切感以外,还要给予其本身教义中所具备的素质,并且还需要从形象上加以体现。儿童比成年人天真纯洁,妇女比男人温柔慈善。因此菩萨就逐步女化、童化了。
在千手观音的两边还有四尊小的造像,右边为婆薮仙,左边为吉祥天女。头戴猪首者为金刚亥母,头戴象首者为毗那夜迦,他们原为婆罗门教中的一对凶神夫妻,被千手观音所降服。这里完全演变成了女像。另外,在千手观音两边的角落还分别刻有一穷人和一饿鬼,表示阴阳两界都能得到千手观音的拯救。
重庆大足石刻导游预约(重庆大足石刻导游预约官网)" title="重庆大足石刻导游预约(重庆大足石刻导游预约官网)" >
千手观音造像在中国佛教造像中比较普遍,但象这样名符其实,立体的石刻千手观音却世所罕见。“画人难画手”,要画出一百只不同形状的手都很不容易,更何况在坚硬的岩壁上打刻一千多只,而且手的姿势无一雷同,没有一只手在当时被打坏,这真可谓是鬼斧神工,让人叹为观止。
这龛千手观音造像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
华严三圣像雕造手法简炼,气势磅然。他们头顶崖檐,脚踏莲台,皆重额广眉,悲悯豁达,给人以熟悉、亲切之感。中间一尊像是佛教密宗所供奉的主尊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意译为“光明普照”即“大日如来”。他头上的“金刚顶仪”,为佛教密宗金刚界造像的一个重要特征。毗卢遮那佛的两侧分别是普贤和文殊菩萨。按造像仪轨,这龛造像应是文殊在左,普贤在右,但此地却把他们的位置作了调换,从而来体现密教造像特有的仪轨,——“理智摄入”,即:理性与智慧高度融和。
这龛造像是大足石刻寓力学、透视学原理于艺术构思的典型范例:
文殊手捧1.85米高的七级宝塔,手臂悬空支出1.2--2米,塔和手的重量近千斤。为使手臂不断落,匠师们成功运用了建筑力学原理,大刀阔斧地刻出宽袖袈裟披肩挂肋飘逸而下,与其身躯相连,巧妙地将重心引到了主像身上。正如木建筑中撑弓、斗拱的原理一般,使文殊手托的宝塔千年不坠。这样的处理既合符力学原理,又不违背菩萨褒衣博带、宽袍大袖的造像规律,同时还获得了宗教的庄严感。
这三尊造像高达7米,雄伟超越。匠师们刻意将他们的头部加大,胸部缩短,小脚部位加长,而且身躯前倾二十五度,正好符合造像与观众之间的透视关系,使人仰首观望时,感觉菩萨好像正亲切地俯下身来,关注大千世界的芸芸众生一般,叫人凡心皆息,祗敬皈命之诚油然而生。菩萨那种威仪奕奕、悲悯无尽的气度得到了充分显示。
华严三圣像背壁刻了八十一尊圆龛小佛,它们既丰富了整龛造像的构图层次,又把三尊主像衬托得高大、完善,使整龛造像的气氛显得庄严、热烈。
“塔”是“佛塔”的.简称。佛塔源起于印度,称“窣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
“舍利”意为“尸体”或“身骨”。相传释迦牟尼遗体火化之后,出现一些珠状物,称为“舍利子”。后来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头也称舍利。把这些烧剩的骨头或遗物埋在地下,在上面建起的塔就叫“舍利塔”。
大佛湾内这座实心舍利塔是中国木质楼阁的建筑形式,已完全无印度舍利塔的风味了。由此从建筑上可以看到佛教和其造型艺术的中国化过程。
“毗卢庵”这三个字是南宋大文学家魏了翁所写。魏了翁是四川临邛人(今蒲江县人),他与杜孝严于1199年中同榜进士,又于1223年一同返乡,在圆觉洞口留下楷书“宝顶山”三字,此处留下篆书“毗卢庵”。
这是大足石刻中体魄最宏伟的一尊造像,在大佛湾内占据了最显赫的位置。他横卧于佛湾东岩,长达31米,为半身像。其造型比例恰当,体形丰圆壮硕。由于匠师们多采用圆刀雕刻,所以造像各部分的线条显得较为浑厚柔和,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佛主涅槃时的安祥之态。
“涅槃”是佛教徒修行追求的最高果位和最理想的境界,即达到肉身消失,不生不死的永恒状态,是修行者灵魂的永远升华。
涅槃变相历来具有较为严格的造像仪轨。经书记载,佛主是在两棵娑椤树之间,“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手支颐而卧”。此处的卧佛身位与佛经基本吻合。
根据多种《涅槃经》记载,释迦涅槃时,大地发出六种震动,树倒房倾。众弟子挖心剖腹,引火自焚,一片惊慌动乱,早期的涅槃变相也几乎都是这样来表现的。但这样表现出来,观者就会有疑问,释迦牟尼达到了最高境界,众弟子应为他高兴庆贺才对,为什么会这么悲痛欲绝呢?所以后来的涅槃变相就逐渐有了变化,整个画面只是给人一种肃穆宁静的感觉,再无先前那种恐慌气氛了,这是一大改进,这种改进在大佛湾这龛涅槃像中表现得比较突出。
释迦牟尼慧眼微闭,安祥而卧。其弟子从平地涌出,躬身肃立,正在聆听老师的最后一次说法。释迦的胸前设有供坛、祭品和香炉,炉中香烟袅袅,直上青天。在云端之中站着的是释迦牟尼的家眷,经书上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于兜率天宫闻得释迦涅槃的消息,率众眷属从天而降,持香花水果,游虚空以赞圣德……。整龛造像布局严谨,既烘托出佛主涅槃的神圣气氛,又收到了“以小衬大,以竖破横”的艺术效果。
涅槃变相是佛教艺术中一个古老而又重要的题材,全国各地所造的涅槃变相很多。这龛造像和其他各处的造像相比,在造型处理上进行了大胆创新。整个卧佛只表现了上半身,双脚隐入岩际,右肩陷于地下,左肩在五色祥云之中,以示释迦牟尼横卧于天地之间。这种处理使造像显得意境博大而有魄力。从而还导致了民间一句夸张的俗语,说宝顶的卧佛是“头在大足,手摸巴县,脚踏泸州”。这正是采用这种“意到而笔不到”的表现手法所产生的良好艺术效果的反映。
整龛造像气势宏伟,虚实相间,意境深邃,既符合宗教造型艺术的仪轨,又有一定的新意。
卧佛前面有曲折蜿蜒的“九曲黄河”。据说释迦在涅槃之际,众弟子依依不舍,送行不止。尤其是小弟子阿难,他痛哭流涕,拉着释迦的衣服恳求带上自己。释迦想,弟子们功德还未圆满,还必须留下修炼,所以一狠心推开阿难,用手一挥,划出一条涛涛大河把他和弟子们隔开。他在河对岸和弟子们久久相望,不忍离去,在他站过的地方留下一双大脚印。匠师们在卧佛岩顶上面的水池中就打刻了一双大脚印,这双脚印长1.8米,宽1.1米。有人问大足县之所以叫“大足”会不会由此而来?其实据《大足县志》记载,大足早在唐朝就已建县,大足之名是由于县内有一条名叫“大足川”的河而来,取其“大丰大足”之意。
大凡宗教中的圣人都爱给自己杜撰一个离奇的降生故事,以示自己天生与众不同,释迦牟尼也不例处。佛经说,释迦之母摩耶夫人40岁尚未有子。一晚,梦见一孩子乘六牙白象进入她的右腋,于是她便身怀有孕了。怀胎十月,按古印度风俗回娘家分娩。路经蓝毗尼花园时,见园中好鸟鸣歌,清凉静爽,便入园小憩重庆公鸡导游。她抬举右手折花之时,释迦太子即从其右腋钻出。他一落地便是芳香遍地,祥云缭绕。他朝东南西北四方各走七步,步步生莲。然后一手指天,一手指地,称“天下地下,唯我独尊”。于是两位金刚力士手捧金盆凌空而至,天空九龙奋飞,喷吐冷暖二泉为太子洗礼。
这龛造像,从雕塑方面来看,是匠心独运的杰作;从工程技术来看,又是因地制宜的典范。
此处以前是一缺口,山水汇集于此,终年流淌不息。匠师们并不消极地引水他去,而是先将水积于卧佛上面的池塘里,再用石头把这个缺口垒起,打上九龙和太子,然后通过暗道,流淌使水有节制地经最大的龙嘴缓缓吐出,沐浴金盆中初生的太子。绢绢细流长年不断地从太子身上滑过,流入下面的小池蓄满,再经弯弯“九曲黄河”排出去。如果说,水对石刻是一种危害,那么在这里已被化害为利了。工匠师们不仅巧妙地解决了排水问题,而且使造像静中寓动,表现出园林景观之意趣。
孔雀明王是佛教密宗的一大本尊,在佛教所有的明王中,他是唯一以慈悲相出现的,其他明王皆以愤怒相出现。他以能驱除诸般毒术,禳灾去祸为特征。
龛中的孔雀两翅张展,明王乘其背上,面容慈祥。
龛右壁刻有佛弟子阿难手持经书念诵,旁边有一比丘俯卧在地,后面枯树中有蛇爬出。据佛经载,莎底比丘出家为众僧砍柴,被朽木中的黑蛇咬伤,毒气遍身,闷绝于地。阿难向佛说起,佛告阿难──“有佛母明王咒,能灭一切诸毒怖畏灾恼”。这组造像表现的是阿难正在为莎底比丘念诵明王咒,使其得以复苏。
龛右壁还刻有阿修罗手执旗幡,他有美女而无佳肴;左壁刻帝释天有佳肴而无美女。他们相互嫉妒,争战不休。明王咒一诵出,战争立即平息。
壁下刻有虎、狼、毒蛇等凶猛之兽,表示孔雀明王咒能驱赶他们,消灾免难。
这龛造像由于清乾隆年间,猛风拔树,带下石檐,故有些残损。
孔雀明王和千手观音这两大密宗本尊,加上中间的卧佛,便形成了大佛湾整体造像的核心。
二、做回大足石刻小导游
1、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石窟寺及石刻造像的总称。大足石刻先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造像5万多躯。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大足石刻导游词,希望大家喜欢!
2、大家好!欢迎来到大足石刻,我是你们的导游—蒋沁,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大足石刻—世界文化遗产.
3、大足石刻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大足石刻一共有70多处,总计100000多驱.其中,北山石刻,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石门山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最早建于宋朝.
4、然而,我们最为关注的千手观音在宝顶山石刻.千手观音形体匀称.千手观音,它有“千手”一共是1007只手,如孔雀开屏般的美丽,对了,千手观音身上有金光闪闪的金薄.千手观音的上,下,左,右都伸出纤美的手,手里拿的有斧头,宝剑绳索等法器.千姿百态,无一雷同.关于“千手观音”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一年妙庄王生病了,到处求医治病,找了很多医生都说无药可治,之后,有一个医生说:“只有亲骨肉才能把病治好.”秒庄王有三个女儿,大女儿叫妙金,二女儿叫妙银,三女儿叫妙善.妙庄王求了两位女儿,都不愿意.三女儿知道后答应了.佛祖被感动了就给了她一千只手.有一天七个仙女下人间,经过了大足石刻,被这里的千手观音吸引住了,就给了它7只手.千手观音就多了7只手.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千手观音”有1007只手.
5、大家好,我叫魏金满,从现在起大家可以叫我魏导,今天我们来到大足石刻。大足石刻是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
6、大足石刻在重庆大足县内,距重庆市区约160公里。是足石刻之乡。县内有唐、宋以来的石刻作品70余处。造像达5万多个。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大足石刻兴起于唐代南宋时期达到鼎盛,以摩崖造像为主,是中国仅有的儒、道释三教造像并陈的石刻群。是大足石刻雕纤细、清透、潇洒、柔和、以其丰富的内容,宠大的规模和精湛的艺术,在宗教艺术、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一座难得的文化艺术宝库。
7、现在我们来到最有名的宝顶山石刻。石刻内容丰富,多属佛经故事。石刻珍品比肩接踵。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千手观音”。
8、其中最令人注目的是千手千眼观音像,这里有一个关于千手千眼观音美丽的传说。大家有兴趣听吗?请听好罗!
9、古时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妙金、妙银都在家里尽心侍候父母,唯有妙善从小虞诚信佛,出家当尼姑。妙庄王苦苦劝她回宫,但她始终不肯。妙庄王一怒之下,拆了庙宇,赶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这下惊动天神。天神怪罪下来,使妙庄王全身长了五百个大脓疮。妙庄王四处求医久治不愈。后来,有一位医生说此病必须要亲骨肉的一手一眼全药才能治好。他没有办法,只好求助妙金、妙银,但两位公主皆不愿献出。三公主知道后,毅然献出一手一眼,为父亲全药治玻果然,妙庄王的病体不久就康复了。妙善公主大愿大德的孝行,使如来佛释迦牟尼佛深为感动,为让妙善公主能时时拯救苦难众生,释迦牟尼便赏赐了她千手千眼。从此,妙善公主便成了众所祈求的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了。此外,还有很多美丽的传说。
10、今天时间有限,下面请大家自由参见,注意安全,保护环境卫生,谢谢大家的支援,与合作,希望大家度过这个美好的时光。
11、大足石刻各位朋友大家好,欢迎参观大足石刻。
12、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里我得向大家说明一下,其实,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而我们今天所要参观的是其中最具代表的宝顶石刻。
13、宝顶石刻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由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络,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14、现在大家看到的是“地狱经变相”的“养鸡女”。相信大家在看过前面一系列的地狱石刻之后,对地狱里各种恐怖的人物和残酷的刑罚仍感到心有余悸。然而大家仔细瞧一瞧这个雕刻,会发现什么?养鸡女虽然眼睛瞎了,却坦然自若,脸上充满幸福的微笑。这就奇怪了,地狱里都是阳间犯罪来受罚的,而她为什么还显得十分幸福?
15、说来阿,这里还有一段故事,这养鸡女阿名叫奚成凤,是一位善良大胆的姑娘,就住在宝顶山下。一次,奚成凤的鸡跑到山上佛堂里,被一个和尚给打死了,奚成也为她感到不平,但胳膊扭不过大腿,不得不在打造时剜了奚成凤的眼睛,却留下了幸福的微笑凤就去找当时的住持赵智凤理论,在群众的帮助下,赵智凤不得不把鸡钱赔给了奚成凤。可是,佛尚且有过,何况当时的赵智凤还没有修成正果,他对这件事耿耿于怀,一定要在修造地狱时把奚成凤放进去。而当时的工匠刘思久平时多受奚成凤照顾,。
16、好了,相信大家在看完这些后也许还兴犹未尽,但是我不得不和朋友们说再见啦。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是有缘的话我们定会在某个地方,某个时间再次重逢。最后,希望大家一路顺风。朋友们,再见!
17、大家好,欢迎各位来到大足石刻,我是陪同你们的小温导游。首先我,我对各位来到这儿表示欢迎,并预祝各位旅途愉快。
18、大足石刻是我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唐宋摩巖造像6万余尊,与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四大著名石刻不公储存冠好,艺术精湛,而且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
19、我们正在往著名的宝顶山走去,让我们去一睹观宝顶山的风采。大家快看,前面就是有名的——千手观音。千手观音的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千手观音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大家想听吗?
20、古时妙庄玉有三们漂亮的色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她从小虔诚信佛,出家当尼姑,妙庄王一怒之下,拆庙宇,赶和尚。惊动了天神?长了五个大脓疮,医生说要治此病需亲生骨肉的一手一眼配药才能治好,妙善知后,毅然献出一手一眼,治好了妙庄王的病,如来佛深为感动,赐她千手千眼。
21、下面,我们再看看另外一组。这些石刻合起来叫《父母恩重经变相》。它把父母养育儿女的过程,从怀孕、临产、哺乳到儿女长大成人、婚嫁、离别……分别用十一组雕像来表现,每一组表示一个主题,石刻把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都刻画得十分生动、形象、具体、细腻,并都有文字说明,仿佛在欣赏一幅幅古连环图画,大家有这样的感觉吗?哈哈。
22、此外,里面还有的故事很有教育,如:《牧牛道场》、《九龙浴太子》……你们看后一定空受益匪浅!
23、我带领大家的参观到此结束,请大家自由参观,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哟!
24、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叫我张导吧,欢迎你们来到我们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
25、在参观前让我们先了解了解大足石刻吧。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位于重庆市大足县,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是中国晚期石窟像艺术的典范。规摸之巨集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与敦煌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巅峰。
26、请大家跟我去参观宝顶山的石刻吧!看这就是宝顶山的石刻,也是佛教圣地之一。主要造像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牡牛道场”……其中最著名地就是数“千手观音”了。大家瞧!那刻在88平方米的石崖上的千手观音,它有1007只手屈身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千手观音还有一个传说呢!大家想听吗?好,我讲罗。
27、相传古时候妙庄王有三位美丽的公主,长女妙金,二女妙银,最小的叫妙善。←妙善从小虔诚信佛,出家当了尼姑。妙庄王一怒之下,拆了庙宇,赶走了和尚。可哪曾想到,这下惊动了天神,天神便让妙庄王长了500个大脓疮妙庄王四处求医,均逛商店治不愈。后来,一位医生说要亲骨肉的一手一眼才能治好,妙善知后,献出了一手一眼,果然妙庄王病好了,如来佛深受感动,便赏赐了她千手千眼,从此,妙善便成了千手千眼观音菩萨了。
28、好,我们断续往前走,小心,上台阶,注意安全,里面的石刻还有很多,你们一定受益匪浅,我就讲到这里了,请大家自由参观,也请大家注意保护文物和保持环境卫生,我们两小时后这里会合。
29、这次参观结束,旅客朋友们,你们一定被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宝库所感动,欢迎大家一次再来。
三、大足石刻导游词
作为一名尽职尽责的导游,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导游词,导游词是讲解当地的基本情况,介绍风土人情的文章。怎样写导游词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关于大足石刻导游词,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各位游客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充满宗教气息的大足石刻。我是此次大足石刻之行的导游,那么接下来将由我带领大家一起走入大足石刻。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整个石刻以佛教题材为主,尤以北山摩崖造像和宝顶山摩崖造像最为著名,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大足石刻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被国内外誉为神奇的东方艺术明珠,是天才的艺术,是一座独具特色的世界文化遗产的宝库,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以上便是大足石刻的总体概况,相信大家对大足石刻也有了一定的初步了解,大家是不是开始对大足石刻产生兴趣了呢,接下来就请大家随我一起来到大足石刻最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北山石刻,来领略盛大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造像长约三百多米,造像最初开凿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至南宋1162年完成,历时250多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北山摩崖石刻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其中造像264龛窟,阴刻图1幅,经幢8座,是中国晚期石窟艺术中的优秀代表,也是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的重要组成部分。
看着这些大气磅礴,栩栩如生的石刻像,大家是不是也被震撼住了呢,虔诚的朋友不妨在参观的同时,停下来拜拜,或许能心想事成也说不定哟。除了刚刚大家所看到的北山摩崖石刻外,还有许多不同的石刻。看过这些不同造型的石刻后,相信大家会对大足石刻有充分的了解,对佛教文化也有了更深的体会。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希望大家能喜欢大足石刻,能对此次大足石刻之行感到满意,希望大家能再次来到大足石刻游玩。
我是你们此次的导游员。在这次行程中,我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各位提供导游讲解服务,我一定会尽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这次旅游活动中感到开心愉快。现在我们乘坐大巴由重庆市区出发,估计两个小时以后就能到达我们的目的地大足石刻——宝顶山时刻。在此之前我将就我们的目的地宝顶山时刻给大家进行一个简要的介绍。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以大足县、潼南县、铜梁县、壁山县为范围,在此地可赏到代表中国晚期的石刻造像艺术。重庆大足石刻规模宏大,大足石刻群有石刻造像70多处,总计10万多躯,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摩崖石刻最为著名,其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道教造像并陈,规模之宏大,艺术之精湛,内容之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
大足石刻建于公元1179—1249年间,历时70年,沿岩壁开凿,长500米,造像近万尊,其中尤以举世无双的千手观音(准确数字是1007只手)和长达31米的卧佛著称。
1999年12月1日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3届会议上表决通过,将重庆大足石刻中的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处摩崖造像,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重庆大足石刻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行列。
宝顶山摩崖(石窟)石刻距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石刻创始人为宋蜀中名僧赵智凤,建于南宋淳熙六年至淳祐九年(1179—1249年),历时70多年,石刻共13处,造像数以万计,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宝顶山是佛教圣地之一,有“上朝峨嵋,下朝宝顶”之说。
大佛湾是幽深的马蹄形山湾,雕刻分布在东、南、北三面,赵大师先雕刻小佛湾,然后把小佛湾为蓝本,雕刻了宏大的大佛湾。大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达15O00多躯,设计精巧,无一雷同,破了“千佛一面”之说。宝顶圆觉洞,为整石开凿,宽敞如室。洞正壁刻佛像三尊,主佛前有跪菩萨一尊,俯首合十,恭敬虔诚,左右壁为十二圆觉菩萨,跌坐莲台,妙丽庄严,姿态不一,衣服、肌肉质感真实,似薄纱突身,衣裙流畅自如。壁间刻楼台亭阁,人物鸟兽,花草树木,幽泉怪石,近似写实作品,是大佛湾雕刻的精华。巨型雕有30多幅,著名的有:六道轮回、广大宝楼阁、华严三圣像、千手观音像、释迦涅槃圣迹图、九龙浴太子、孔崔明石经变、毗卢道场、父母恩重经变像、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六耗图、地狱变像等。其中,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
好了,朋友们,大足石刻快要到了,你做好准备了吗?
大家好!欢迎各位游客朋友们来到大足石刻参观,我是你们的导游。今天我将带大家一起游览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让我们一起去领略大足石刻神秘的风采吧!
大足石刻位于大足区景内,建于唐末、宋初,以佛教题材为主。大足石刻群拥有石刻造像70多处,现存雕刻造像四千六百多尊,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刻艺术,是中国晚期石窟造像艺术的代表,大足石刻规模宏大、艺术精湛、内容丰富,可与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齐名。其中以宝顶山和北山石刻最为著名。
游客朋友们,请大家注意脚下台阶,以防摔倒。宝顶山石刻共有13处,造像数以万计,其中以大佛湾和小佛湾规模最大。大佛湾、小佛湾是由19组佛经故事组成的大型群雕,各种雕像15000多躯,设计之精巧,竟无一像雷同,主要造像有:“千手观音”、“卧佛”等等。在这些雕像中,最著名的是被称为人间一绝的“千手观音”。现在我们已经来到这尊佛像面前,大家请仔细观看。“千手观音”雕凿于南宋中后期,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这尊造像在88平方米崖面上,高7.7米,宽12.5米,刻有800多只手。其上下、左右、前后都伸出了手,有的手里拿着斧头,有的手拿着宝剑,千姿百态。真是名副其实的千手观音,被誉为“天下奇观”。这尊雕像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金碧辉煌。
据了解,关于“千手观音”雕像,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千手观音是妙庄王的三公主,因献一手一眼为父王合药治病,佛感其孝行,赏还她千手千眼。因此,千手象征其法力无边,能拯救众生;千眼象征其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
其次,宝顶卧佛是宝顶大佛湾最大的一尊造像,也是大足石刻最大的一尊造像,全长31米这尊像是横卧着的,所以人们叫它“卧佛”。佛经里叫“释迦涅盘圣迹图”。卧佛头北脚南,背东面西,右侧而卧。两眼半开半闭,似睡非睡,安祥平静。在卧佛面前从地里涌出18弟子,或内向,或外向,或合掌而立,或手捧香花水果,或手持如意,或侧首伫望,表现了弟子对逝者崇敬厚爱而依依眷恋之情。
游客朋友们,我们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希望这次游览能给大家留下难忘的回忆,美丽的大足石刻欢迎您们下次再来,谢谢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