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从石桥铺到大足石刻怎么走
从石桥铺到到大足车票45元左右,两小时可到。大足县宾馆不少无需担心住宿,游览核心的宝顶山石刻跟着导游讲解不到半天就够了,其它的没去过
宝顶山石刻门票80元(学生证半折40元)
大足石刻是大足县境内所有石窟艺术的总称,是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中国乃至世界石窟艺术的一座丰碑。大足石刻以大足县得名,取“大丰大足”之意。
大足石刻始建于唐永徽元年(650年),历经五代,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是中国晚期石艺术的代表作品。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县境内主要表现摩崖造像的石窟艺术的总称。现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摩崖造像多达75处,雕像5万余身,铭文10万余字。其中,以北山、宝顶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摩崖造像最具特色。大足石刻于1999年12月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做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北山石刻北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龙岗镇北1.5千米处,开凿于唐景福元年至南宋绍兴三十一年(892年-1162年),通编为290号,造像的万尊,以其雕刻细腻、精美、典雅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宋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被誉为唐宋石刻艺术陈列馆。北山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具有盛唐遗风。尤其是第245号观无量寿佛经变相内容丰富,层次分明,刻有人物造像539身,各种器物460余件,保存了多方面的形象史料。在中国石窟同类题材造像中首屈一指。
五代作品占北山造像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中国此期造像最多的地区,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其特点是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文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渡风格。北山宋代造像以观音最为突出,被誉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这一时期的作品更加贴近生活,体现了宋代的审美情趣。造像具有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等特点。最具代表性的是第136号转轮经藏窟,被公认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一颗明珠”。
宝顶石刻宝顶山摩崖造像位于大足县城东北15千米处,由宋代高僧赵智凤于南宋淳熙至淳年间(1174年-1252年),历时70余年,以大佛湾、小佛湾为中心,有总体构思组织开凿而成,是一处造像逾万尊、在石窟中罕见的完备而有特色的大型佛教密宗道场,它把中国密宗史入后延续了400年左右,为中国佛教密宗史增添了新页。宝顶山摩崖造像的表现形式在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万余尊造像题材不重复,龛窟间既有教义上的内在联系,又有形式上的相互衔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内容始之以六趣唯心,终之以柳本尊正觉成佛,有教有理,有行有果,系统完备而有特色。
宝顶山摩崖造像以能慑服人心为其创作原则,借以激发信众对佛法的虔诚。造像、装饰、布局、排水、采光、支撑、透视等,都十分注重形式美和意境美。如千手观音1007只手屈伸离合,参差错落,有如流光闪烁的孔雀开屏。释迦涅磐像全长31米,只露半身,其构图有“意到笔伏,画外有画”之妙,给人以藏而不露之美感,这是中国山水画于有限中见无限这一传统美学思想的成功运用。九龙浴太子利用崖上的自然山泉,于崖壁上方刻九龙,导泉水至中央龙口而出,让涓涓清泉长年不断地洗涤着释迦太子,给造像平添了一派生机,堪称因地制宜的典范。南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南宋绍兴年间(1131年-1162年),通编为15号,是一处极其重要的道教造像区。
石篆山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元丰五年至绍圣元年(1082年-1096年),通编为10号,系典型的释、道、儒三教合一造像区。石门摩崖造像开凿于北宋绍圣元年至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094年-1151年),通编为16号,为佛教、道教合一造像区,尤以道教造像最具特色。
中国石窟艺术在其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各个时期都积淀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模式及内涵。作为晚期石窟艺术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艺术精华的基础上,于题材选择、艺术形式、造型技巧、审美情趣诸方面都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鲜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为具有中国风格的石窟艺术的典范,与敦煌、云冈、龙门等石窟一起构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国石窟艺术史。大足石刻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有别于前期石窟。大足石刻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有重要贡献。它注重雕塑艺术自身的审美规律和形式规律,是洞窟造像向摩崖造像方向发展的佳例。大足石刻在诸多方面都开创了石窟艺术的新形式,成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以及体现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和审美情趣的石窟艺术的典范。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生活化的典范。
总之,论其规模之大,造诣之精,内容之丰富,大足石刻都堪称是一项伟大的艺术杰作。它既是中国石窟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公元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世界石窟艺术中最为壮丽辉煌的一页。
二、求去大足石刻的路线!
1、重庆大足县(现在升级为大足区了)一共有古代石刻100多处,其中有五座山的石刻被列入世界遗产,其中最知名的当属宝顶山,如果跟团参加一日游的话,导游只会带领游客去宝顶山一处。而不去北山石刻。喜欢古代石刻艺术的朋友不要选择团队游,会让你后悔的。从重庆市区坐车去大足县至少需要两个半小时。从大足县坐车到宝顶山,需要半个小时。当天来回就要六小时。旅行团在宝顶山的参观时间不会超过一小时。再加上吃一顿午饭,下午去龙水五金刀具厂参观,大足石刻一日游就这么结束了。
2、因此,对于喜欢中国石刻艺术的朋友来说,去大足欣赏石刻一定要选择自助游。
3、下面我全面详细地把我的最新独家攻略展开一下。
4、从重庆市区到大足县非常方便。如果外地游客坐飞机来的话,下了飞机,在江北机场就有长途客运站,有去大足的车,只是每天只有两班,分别是12点半和17点。票价58元。买票时说清楚是大足石刻的大足,还有一个四川的地方叫大竹,读音一样的。这班长途车中途会停靠好几个地方:邮亭、双桥,龙水。最后到大足县城。行驶途中也会遇到路上乘客招呼,停车载客。一般顺利的话,两个半小时能到终点站大足老汽车站。
5、还有菜园坝,陈家坪汽车站都有发往大足的长途车,基本上半小时一班车。票价53元(菜园坝车站),陈家坪发车,票价约为52元。车况也是差不多,中途会载客,也要停靠几个站,终点也是老汽车站。
6、到了终点站下车,坐101路环城车,票价1元,到鸡市桥下车,可以看到路边停着几辆小巴,其中有去宝顶镇的车,车票3元。此处是终点站,有不少售票员站在马路边,很明显。不过小巴会等座位几乎坐满才发车,实在没有乘客的话,也要等一会儿才开。车站附近有个农业银行,旁边有个挺大的超市,旅行者可以在这儿买些食品、饮料,宝顶镇那里的小店东西卖得比较贵。
7、如果不想坐小巴,可以在大足县打车,注意不要在老汽车站附近打车,司机很可能会斩客,我看了一些自助游者的游记,从大足县打的去宝顶镇大约是30元。因为我一个人去的,我坐小巴划算。
8、小巴坐到底就是终点站宝顶镇,从小镇走到宝顶山景点入口顶多十多分钟。也可以坐三轮车,每人三元,也有电瓶观光车。
9、如果像我一样,傍晚到宝顶镇的话,第二天参观宝顶山石刻,可以住在大足宝顶镇唯一的大酒店里。一下车就能看到。标房门市价200多元,网上订的话只需100多元。我订的大床房,138元。那里环境挺不错,服务态度很好。值得推荐!
10、不过宝顶镇店家的旅游纪念品卖的比较贵,需要大大地砍价。尽量不要买这儿的物品。
11、第二天早上不需要很早去宝顶山,因为那里开门较晚。冬天更晚。宝顶山+北山石刻淡季联票(12月-2月)是120元,平时联票是170元(挺贵的)。学生一定要带好学生证,退休人员(年满60岁以上者)都能享受半价门票。我只花了60元就看了两个景点。宝顶山+北山联票两日有效,所以不需要着急,完全可以看两天。
12、景点提供免费讲解员。游客满30人,就派一名讲解员全程讲解。不满30人,甚至只有一人,则需要等待半小时,会有一名讲解员。我去的太早了,于是无奈地等待着讲解员的到来。为了能更好地参观石刻,我特意打印了20多页的资料,一边等讲解员,一边看资料。
13、后来游客越来越多了,哪怕是淡季,宝顶山的游客也是络绎不绝的。
14、跟随讲解员,仔细地听讲解是必须的。宝顶山石刻的分布呈马蹄形,长500米。不仔细欣赏的话,随便走一圈就能看完了。
15、宝顶山石刻是中国晚期石刻艺术的高峰与代表。主要是南宋的时刻。这里的石刻非常独特,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石刻融合了佛教、道教,儒家思想。宝顶山石刻造像非常巨大,石刻上有彩绘,有红、蓝,绿色,甚至还有金箔。非常震撼!
16、宝顶山石刻是一本栩栩如生的石刻连环画教科书。六道轮回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还有一组石刻让我深受感动,那就是父母恩重经变相。结合多幅石刻,描绘了父母养育子女的艰辛,对于子女无微不至的爱,其中有一组:半夜里婴儿尿床了,母亲没有责怪孩子,而是抱起孩子,让他睡到自己干净的被褥上,而母亲则睡在尿湿的这一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位母亲的面部充满着慈爱,这是宝顶山石刻动人传世的标志,对于人物神态的描绘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17、本组石刻传达出一个主题:子女一定要孝敬父母。宝顶山还有世界上最大的释迦牟尼半身卧佛像,也很有震撼力。
18、还有一座宝殿,里面有着宝顶山镇山之宝——千手观音,全身贴满金箔。可惜近几年千手观音正在修复,隐约能看到一部分,要到2014年才能修复完毕。还有恐怖的地狱变相图,重口味的石刻,告诫世人做坏事就要下地狱受酷刑。
19、我先跟着讲解员小妹听了一遍,接着再拿出自己那20多页的资料,仔细地欣赏起来。
20、这里真的不像我参观过的龙门石窟,一看就是非典型佛教石刻。虽然事先做过一些功课,可是我对于佛教艺术几乎仍是一张白纸。七年美术史功底,却没有研究过佛教美术。心中不免一阵遗憾。带着一份心愿去,回来后带回了一堆问号,还有很多佛教艺术知识等待我去恶补。虽然早已毕业,但是求知的心是永恒的。
21、参观完石刻,走到出口处,还能看到一座唐代的倒塔,很小的。还有一座庙:圣寿寺,好像是20元门票,不烧香的话,不用去了。
22、走出宝顶山出口,有一长串的小店铺,这儿的纪念品价格还是可以的,比宝顶镇便宜多了。大足的招牌纪念品,一对石头大脚店主开价在25元左右,讨价还价之后,15元绝对能拿下了。石头小脚丫挂件2元就能买一个。店主都会石刻,一边卖石刻产品,一边就在雕刻,他们先用机器刻出大的块面与造型,接着用工具手工雕刻。
23、参观完宝顶山石刻,最好不要在景区内吃东西,价格倒不是特别贵,只是山上东西挺难吃,卫生也不好,可以乘回县城的小巴十分钟后就会路过一个小镇叫化龙,给司机说荷花山庄门口下车司机都知道,附近有很多吃饭的地方,但是最好不要去太大的店,那些店都是外地人租来开餐馆的,到山庄门口不进去右边过去第二个门面,有个“良娃鱼”餐馆,是本地两夫妻自己的门面开的,价格便宜,卫生干净,老板自己下厨,可以吃他的鱼,味道很霸道;如果吃中餐有几个特色菜必须点,锅巴鲫鱼是他的特色菜,其他还有干锅兔也不错。另外无论吃鱼还是中餐,必须点一大盆当地的特色:滑肉汤,那滋味相当,正宗的红薯粉里裹着三线肉,汤里的干咸菜丝特别好吃,是老板的80岁的老妈妈自己制的。我们三个人总共才吃100元钱不到。
24、吃完饭继续乘小巴十分钟回到县城,晚上可以住到县城,北山石刻就在县城边上。晚上可以去步行街或宏声广场转转。了解当地人的生活状态。
25、我们选择第二天去北山参观。县城里面,打车起步费5元,告诉司机把车子开到北山上,就能到北山景区了。
26、北山石刻是大足地区最早的一批石刻,早在唐朝就诞生了。造型古朴,一看就是典型的佛像造型。北山石刻主要的看点是观音,号称中国观音艺术的殿堂。里面有各种造型的观音像。其中媚态观音的姿态太美了,衣服飘逸,吴带当风。
27、还有转轮经藏窟,堪称国宝。北山的最重量级宝物。我就不一一详述了。
28、北山石刻集中在一个封闭的长廊里,一共有南北两段,长300米,长度虽短,造像较小,但佛像造型却有一万尊。
29、北山的游客少,没有讲解员,旅行者需要自己事先做功课,像我一样准备一些文字资料,我去的那天运气挺好,正好遇上一个讲解员带着几名游客一起参观,于是我跟在他们后面重庆导游。北山石刻我也来回看了好几遍。里面光线有点昏暗,为了保护石刻,拍照时请不要使用闪光灯。北山的晚期佛教造型,雕刻地非常娴熟,造型优美,恐怕现代人的雕刻功力也超不过前人了。转轮经藏窟里的佛像全是精品,可惜都被锁起来了。为了保护国宝,这是必须的。
30、看完石刻,还可以继续往前走,穿过一座桥,爬山上去看多宝塔,很高很有魅力,优雅大气的一座宝塔。在北山入口就能看到它。
31、稍微费了点力,hold住一口气,一股脑爬上去。我非常喜欢多宝塔。
32、建议自助游者去北山看完石刻,再多走点路,不要怕爬山,多宝塔值得一去。塔身下面四周有几个小洞窟,里面均有小型佛像,其中有一座的头部被平整地割去了。这可能就是以前罪犯干的,后来被抓住,被判了死刑。如今塔下有摄像头。
33、看完宝塔,继续往前走,能看到两座小型佛塔,再走下去就是高大的双佛坐像,此处可以烧香,有人卖香火。
34、看完就原路返回,过了一座桥就走到出口处了。我终于完成了大足石刻之旅。其余的三座山,(除了南山外)路途偏远,交通不便,造像较少,较为分散,因此没必要去了。
35、另外说一下,在大足县城也有不少小型宾馆,条件一般,比较干净,价格在100元以下,大足县是很热闹的地方,完全不是偏远的小县城。
36、夏天的话,还可以坐车去龙水湖玩玩,据说那里风景也不错。
37、欣赏完北山石刻我又带着一大堆问号回去了。我们这个专业里研究佛教美术的较少。我想目前我是需要这方面的扫盲。我对藏传佛教艺术也很感兴趣,回去后也要恶补这方面的知识。再去上博看看历代佛像造型艺术馆。
38、因此我觉得这次我的大足石刻之旅并非是简单的“玩”,而是一次求知之旅。能够去大足参观石刻的人,都是与佛有缘!
39、如果是自驾游有两条线路:一是走成渝高速大足邮亭站下道,到大足县城一个小时时间;也可以走渝遂高速,铜梁县下,然后走之前的成渝老路到达大足县城,两边路程差不多,路况都很好,沿途乡村风景也不错,只是提醒一下,走邮亭到大足,车速慢一点,测超速的摄像头特别多,也是为了大家的安全。
三、求一篇大足石刻的导游讲解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大家好!
感谢各位的光临!这里,我谨代表重庆中广国际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大足,游览精湛神美的大足石刻。
我叫杨琳,大家叫我小杨就可以了。本次大家在大足的旅游将由我为大家讲解服务,我希望并相信我的讲解服务能使大家在短暂的大足旅游中,有所收获,记忆难忘。游重庆导游
现在我们的大巴正行驶在通往大足石刻景区的途中,借此机会小杨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即将游览的“大足石刻”。
大家都知道?古印度的石窟艺术是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并分别于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我国的北方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直至公元8世纪中叶才走向衰落。不过,此时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却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就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第3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整整400多年。至此,我国各地再也没有开凿过新的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像那绚丽的夕照“余辉灿烂”,贵为了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绝世珍宝。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五代,兴盛两宋,余绪延至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其造像主要由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构成。五万余尊造像,分布于全县近百处。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集:佛教、道教、儒家“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用: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在我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它就是东方的那烂陀”!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准入标准就是: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及科学价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纵览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岩造像。它绝美的构思构图、简洁的佛理演化、精湛的布局雕造,堪称大足石刻艺术精华。经历年考证,它开创于公元1174年-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是南宋一代高僧赵智凤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所营建而成的,我国唯一的一处大型密宗道场(东方的那烂陀)。
这个道场经赵智凤及团队按《大轮五部咒》真言周密构思设计,以先雕凿出一个小佛湾作为蓝本,然后再在三山石岩相连,形似马蹄形的大佛湾,沿:“道场法界,本尊法身、三坛修为、因果业报、圆觉无我”五部内涵演化;遵: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子丑12时位分组排列;再按“身、色、位、数、语、意”6要素构图;19图造像(遁1图)严格按佛理造像的原则,以山形取势,巨龛相连,石刻长廊达五百余米;把当时人们对“儒为皮毛,道为血肉、佛为骨髓”的哲学理念,在这里展现得淋漓至尽,进一步彰显了《密部五咒。随念成坛》的密意。
走进宝顶石刻:大佛湾第一尊雕像“寅虎入门”(坐东南朝西北)就一展此道场的开篇:看那虎张开大嘴,吼声如雷(按密部五咒的密意、口为咒:其型在这代表密咒,虎[合*牛]的组合字“吽“,又有的说是那个唵。吽字,形为阿閦,心作僧坛,又是金刚部,成心金刚)还有其咒在此教义为:“出生”义,什么都可以从这个吽字生出。“维护义,念这个字那护法善神就来维护你了;“消灾”义,你有什么灾难,诵这个字就能消了。“成就”义,你无论求什么,都可得成就。“故有曰:“寅时东方天蒙亮,阴阳交合一线上、鬼门生门均一念、寅虎护咒吼雷天;飞盘布局九护神、白虎消灾遁甲寅、佛外众生多迷者、坛内五部迷化悟”。
我们从这尊雕像的位置、朝向及寓意,不难看出大轮五部咒及宋代建寅历法(夏历)对赵智凤建坛的影响,使其在布局第一神龛时,自然会以寅时之始、人鬼(黑白)之界、兽性未除、孽根求戒为佛化的前题,重点突出九大出世间护法的职能,以示大众:“虽然法界森严、但诸神均除恶扬善,众生皆有自己护法”的理体。同时寅虎紧靠龛边陪衬,看似一龛。十分巧妙的达到了遁甲(寅)的效果及“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的佛理”。
沿着赵智凤的思路我们来看“九大护法神”(坐东朝西)。此龛教义应是:“众生护法、守位九州、脚踏七情、左右六通、求拜护法、认清事相、领悟理体、遵法归宗”。也就是说,大众属相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护法,求拜时要认清自己的护法(金刚),有的放矢的从其身、语、意中得以感悟,产生执念而遵循天道。
接下我们到第二龛“六道轮回”(坐东南朝西北)。它是简述佛教的“法界”,它用“事像”和“理体”来展现密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因果业报,转世轮回、12因缘来说明:苦海无边,人生无常,迷者佛是众生,悟者众生可佛的道理,到时我会重点讲解。重庆导游补贴
以上“寅虎入门”、“九大护法神、“六道轮回”等造像,构成了我们宝顶密宗道场的第一篇《净法界真言》部分,它向众生展示了道场森严的法界在本道场地支时位中占”寅、卯、晨”位。
紧接看第二,开宗明意显法身。《毘卢遮那佛金刚界真言》部分。依次是:唐密三大陀罗尼神咒龛(广大宝楼阁图、舍利塔)主显-弘扬修行之果,指明解脱之道的陀罗尼咒(占“己位”);2、千手观音、究竟涅槃(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主显-观音救苦救难智慧法力无边,释迦来去生最高境界、明王诸毒不浸禳灾去祸(占“午位”);3、毗卢道场,主显-大日如来说法《华严万行万德》(占“未位”)。这几组造像是向众生展示“法界性、即法身”是密教彰显本尊的重要课堂及“那烂陀”中心,属本尊法理法身及智慧部分,同时在道场地支中,毗卢舍那佛洞窟独居于“道场”的“未”位,这也正好符合密宗法坛本尊智慧中心位的彰显方式、达到五部密咒中毗卢舍那佛金刚界真言本坛核心的目的。
然后看第三部《三坛真言》部分,“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次第演绎:
1、药师佛-《父母恩重经变像》以七佛见证“育子10像图”逐一叙说父母养育恩重、人生要知恩图报、以七佛之对应,见证七佛的44愿,,进而七佛合一,彰显“心坛”。
2、如来佛-《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以佛祖所为彰显“轮回”之身,印证“百善孝为先”佛身就是善、从而彰显“身坛”。
3、阿弥托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以西方净土变,体现修为的归属、秀莲花之生、诱人天堂之乐。进而彰显“语坛”。
再下就是第四部《地神持次第真言》部分以《地狱变相》展”骇人以地狱之苦;同时图中天堂与地狱之间插入“六耗图”,以示天堂-地狱仅一念之差。
接着,“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以“柳本尊10炼图”突出本尊“身、口、意的合一,觉己、觉他、无我”的修炼、得道、立宗过程。
以上这几组造像是该坛对众生实行佛学的“戒定慧行”、“因果业报”、“修行得道”的规范教育,在地支中分别为申、酉、戌位。属佛法的三坛真言及地神持次第真言(插图)部分。
往下,我们来看第五部--印现坛仪真言部分:
在西南面石岩上的“亥位”,雕琢出“正觉像”表示柳本尊修行正觉于法;在临近的“子位”又开出“圆觉道场”彰显修得菩萨之果的本尊-万法归宗(有关圆觉道场十二圆觉菩萨的详细内容到时小杨将潜心为大家具体讲解)
说到圆觉道场,特别要提的就是在圆觉洞口外侧伏卧的一尊神兽狮王,这狮王为大日如来的坐骑,也是佛教的九大护法佛兵之一。传说,当年佛祖弘扬佛理,传播广义,善众日多,招致当时古印度婆罗门教宗的不满,召集百万信徒,邀佛祖论道于波罗们祭台—迦叶城。但佛理博大精深,教宗和佛祖舌战三日三夜,百口莫辨,百万信徒深受感化,诚心向佛。波罗门的千年护法神兽白狮王,灵性有加,也深被佛法感染,落泪驯服。然教宗恼羞成怒,以法器迷心尺施咒惑众,令信徒迷失于三界六道中,沦为鬼魅,试图力挽狂澜。佛祖见教宗执迷不悟,无奈叹息,手结佛印唱出浩瀚梵音。梵音清心寡欲,化戾气为祥和,破除魔音迷惑。教宗无计可施,以欲迷心尺劈杀佛祖。白狮王明辨善恶,为救佛祖不惜犯杀戒,将主人和迷心尺一起吞噬。事后白狮王念及主人的百年恩情,仰天惨号,音域广传千里,蕴含梵音意境。佛祖伴颂引导,白狮王大彻大悟,得道升天。狮身遗骸与迷心尺融为一体,合成护法佛兵雷音尺。此佛兵见证“善不善法,从心化法”的大道真理,代表心之“始觉”代表勇猛释师(狮)子,同时也喻菩萨十善法。
现它守护在圆觉洞口不知见证了多少从始觉到圆觉的觉者及转世轮回的菩萨、本尊等来圆觉洞求获“无上正等正觉”······我在想它对圆觉的总结应是:“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之为圆觉。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才为如来!”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赵智凤团队在道场地支的“丑位”以“重九尺度”之玄机,精心雕琢的“牧牛图”。这图分12部,是让人们领会修行就是:调伏心意、戒定生慧、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也正如三重修行之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最终:“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本为“清净”,“回归”才是天道。
以上在地支中位居亥、子、丑位的3组造像告诉众生修持得道就是觉己-觉他-无我、万法归宗而天人合一。属佛法觉悟之最高-圆觉无我。
这样以5部主题演化,12地支布局、接地气的6要素造像就以牧牛图而达到佛道的最高意境。的确,如人所说:大佛湾就如同一部气势连贯、图文并茂的佛、道、儒学教科书。它自然的将中国儒、道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兼容并蓄、和谐相融,发扬光大,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
再有,大佛湾造像题材不重复,表现手法朴实无华,自然生动,将深奥的佛教义理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风俗情节体现出来。让观看之人不仅可以从中阅读到佛教教义,还能在里面领略到宋代的各种世俗风貌。
还有,参观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艺术家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条件,因地、因材施艺,巧妙揉进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历经八百多年,仍闪烁着我国古代精神智慧与物质文明的光芒。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宝顶石刻宏伟的的大门就在我们的眼前,小杨以上的讲述一会儿就会得到印证,到时,请大家一定要跟着我,仔细聆听小杨我每龛潜心的讲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在我们大足石刻游览中有所感受,有所提升,有所收获,以心许之,求到自己理想的护身佛,
注:本人就以上导游词再补充几点:
1、《毘卢遮那佛金刚界真言》部分:
导游词中的《唐密三大陀罗尼神咒龛》也就是目前大家解读的《华严三圣》、细看陀罗尼咒:观手印、辩法器、看仪轨。该三佛都应是:法咒、语咒、心咒的佛身--即药师佛,大日如来,阿弥陀佛,也就是三世佛三咒合一的表述才对。而并非是目前沿用称谓的《华严三圣》之解读
人们的误区一般容易出在 1、认为阿弥托佛手持器物应是持莲花器,接引西方莲花重生,而不是舍利佛塔?其实这都是不了解密法所至,极乐世界“生由莲来去从塔走,生死一念”故持舍利塔;琉璃世界,界主这里是显法故不持药钵,手持七宝塔,三界“要旨”均在陀罗尼中,需要融入细品。2、头戴佛冠应是菩萨而不是佛?其实密教佛菩都有戴冠,不信你到圆觉洞中拜会大日如来,看看他戴的什么?还有药师佛的宝冠上有七佛,阿弥托佛的头上宝冠是5佛,还不明白?如还不解、可细读《陀罗尼咒》。
《三坛真言》部分的七佛见证《父母恩重经变像》不应是过去七佛,而应该是药师七佛合为一佛的解读,大凡了解三坛真言佛理,都应知道那是七佛合一的变相表述。沿用称谓之误应是将最后一位佛的手印视为释迦牟尼,而没有深究密宗佛理及药师手印所误读。
3、《印现坛仪真言》部分,圆觉洞内的三尊佛是三世佛,而不是三身佛,因为大佛湾弘扬的就是密法五部,无论从佛像手印到仪轨都能看出代表的是俺、哑、吽(身语意),即是:阿閦、毗卢舍那、阿弥陀佛三世佛,其排列仪轨(方位)、手印也是严格按密宗的佛理彰显“佛法三宝”无误。
另:原解读洞内三世佛左侍立赵智凤、右侍立柳本尊也不对。应该是:左侍立为大迦叶(见手印,代表佛的传承者)、右侍立为功德官(有说赵太守或史官)即代表信仰佛法、支持造像的官方及贵人是也。
注:我想圆觉洞原解读者应是照搬了以下禅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才将后来密宗《圆觉经》认知的三世佛解读为了禅宗认知的三身佛。
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于693年(长寿二年)译于洛阳白马寺。《圆觉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著名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3、其它对现有之解读不认可的有:九大护法神龛,释迦涅槃图,柳本尊十炼图我已写有专门的解读。
宗教是文化而不是真理,万物相对而难有永恒;文化是多元的,要换位多维认知,文明是一元的,要因时因地遵循,科学就是认知规律,规律就得遵循时空;世间正确谬误,全在时空维度。众当潜心领悟,身语意助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