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导游基础知识对联与古诗词习题集
对联,又叫对子、楹联、楹帖、联语,是我国特有的一种体制短小、文字精练、历史悠久、雅俗共赏的传统文学形式。
对联主要悬挂在室内或者贴在门上,许多名胜古迹都点缀有对联,反映其人情风物,风证其历史遗迹,成为这些名胜古迹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对联的起源与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1)对联的孕育时期——从先秦到唐代;
(3)对联的发展时期——宋代、元代;
(4)对联的鼎盛时期——明代、清代。
4、中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
我国对联发展史上的第一副对联,根据《宋史.西蜀孟氏》记载,是后蜀之主孟昶所撰:“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5、明代把对联推向新高潮的人物:
明代的解缙、祝允明、文征明、唐伯虎等江南才子,把对联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6、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人物:
最早对对联进行系统分类的,是清代文学家梁章钜重庆日本导游。
可以分为春秋(含节日联)、门联(含行业联)、喜联、挽联、交际联、堂联、名胜古迹联、文艺作品联、杂类等十类。
8、春联(含节日联)的含义与特点:
春联又叫春帖,是春节时帖的对联,是对联中出现最早的、应用范围最广东的一种类型。内容主要是表现人们辞旧迎新的愉悦心情和积极向上的奋发精神。春联一般都帖在门上,多有横批。
9、门联(含行业联)的含义与特点:
门联又叫门帖、门对。是主要反映门第特征和行业性质的对联。其中有的是雕刻、嵌缀在门两旁的永久性对联,有的是在开张或举行庆典时张贴。
喜联是婚嫁时的专用对联,又叫婚联。多贴在门旁及箱柜等处。内容多为百年好合、白头偕老等喜庆祝愿的吉利话。
寿联是为年长者祝寿专用的对联。内容多是称颂长者功德业绩,祝其健康长寿。在寿联中,有一些自己写的“自寿联”,多为愤世嫉俗,言志抒怀之作,往往能反映撰者的真实感情与平生志趣。
挽联是哀悼死者、治丧祭祀时专用的对联,由古代的挽词演变而来。内容大多为评价逝者功业、褒扬其精神情操,寄托生者之哀思。盛情深挚,文辞恳切。
交际联是人们专门用作酬赠交谊的一类饰联。多应用于社会名流以及文人学者之间,作品往往有较高的艺术性。
堂联是人们用于美化厅堂居室的一种装饰联,往往寄寓主人与作者的情趣、志向与抱负,立意优雅、格调不凡。
悬挂、嵌缀或雕刻在山水名胜和历史名人、历史遗迹纪念地的对联。
16、文艺作品(含题画)联的含义:
可以归入对联杂类的有灯联、谜联、宣传联等。
古代汉语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四声又可分为两大类:平声与仄声。现代汉语中仄声包括上声、去声,平声包括阴平、阳平。对联要求一联之中平与仄相间,一般是两个音节一转换;上下联之间平与仄相对。一般情况下,上联末字用仄声,下联末字用平声,使人读起来顺畅、深长、有余味。来
正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主题上是同义并列的,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主题,互相补充。
反对,指对联出句与对句在内容上正好相反或相对,对比鲜明,变化强烈,往往能给人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串对,指出句与对句之间有递进、转折、条件、因果等某种关系,上下联在内容上是连贯的,在语气上是衔接的。
横额又叫横批、横幅、横联等,贴(悬)于对联上方的中间位置,以四字者为多。
横额是对联重要的组成部分,横额与对联的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
a、对联写意,横额题名。许多名胜古迹联都是这种形式,对联写名胜,横额点出景物名称。
b、对联画龙,横额点睛。通常是对联写形式、外在的东西,横额点出实质和意义。
c、联额互补,相辅相成。对联与横额在内容与意义上互相补充。
如果是长联,一行写不完,可以另起行写,一般从两边向中间书写,最后一行要空几格,形成“门”字形,称为“龙门写法”。
对联有时在正文之外还有题跋、落款等,说明作者、撰写时间,缘起与背景等。
横额的写法,旧时都是自右向左横书,现在也有自左向右写的。
领词是在对联中引出一串排比句与骈文句,使联语衔接自然、层次分明,造成节奏的起伏变化,使音律和谐婉转的词语。
a、掌握长联短句多长句少的特点。难于断句的多是长联,而长联中一般多用短句,其中往往大量使用三言、四言、七言的排比句、骈文句,铺陈描述,抒发感慨。对偶句式也是长联中常用的。
b、注意对联中的领词。对联中一些领词后面往往带有一组排比句或对偶句,抓信领词,就能看清楚后面的句式。
c、利用反复词。有些对联有反复词,可以根据反复词的位置来判别、断句。
d、上下联互相参照断句。对联上下联语法结构与节奏相似,因此遇到一联某句不好断时,可参照另一联相应的一句,有利找出句读。
29、我国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
可资凭信的最早的诗歌,就是收集在《诗经》里的三百多首诗。
古代诗歌经历了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等演变过程。
四言诗是我国诗歌最早出现的形式之一。
《诗经》除了四言诗以外,另有一部分作品,句子长短不一,这种形式的诗,习惯上称为杂言诗。
楚辞也属于杂言诗,是在《诗经》出现大约三百年后流行于楚国的诗歌。
34、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体裁的年代:
自汉末建安时期到魏晋南北朝,五言诗成为诗歌作者通用的体裁,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七言古诗在古代诗歌中,是形式最活泼,体裁最多样,句法和韵脚的处理最自由,而且抒情叙事最富有表现力的一种诗歌形式。
36、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
现存最早的完整成熟的七言诗,是三国时魏文帝曹丕的两首《燕歌行》。来
到南朝宋时,七言诗的写作才逐渐受到注意。鲍照是我国第一大量写七言诗的人,代表作《行路难》十八首中就有著名的纯七言诗。瑟鲍照同时的谢惠连和谢庄,也都写过一些七言诗。自此时起,七言诗这种形式就已奠定基础。从梁代起,已开始出现七言近体诗的雏形,发展至唐代,终于正式形成了近体诗七言绝句和七言律诗。直到后代,七言古诗和七言近体诗都是诗人使用的主要形式之一。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是指同近体诗相区别的不受格律限制的古代诗歌。古体诗产生较早,其名帽始于唐代近体诗成熟时。唐代以后的一些仿效古体形式而写的诗歌,也称为“古诗”或“古体诗”。
重庆导游基础知识章节习题(重庆导游证考试12篇导游词)" title="重庆导游基础知识章节习题(重庆导游证考试12篇导游词)" >
古体诗与近体诗是从格律的角度来划分的,一般是唐代近体诗产生之前的诗歌,但古代谣谚、诗经、楚辞和乐府诗等,因各有特点,中立门类,并不包括在“古体诗”的范围内。
40、古体诗在体制上有四个特点:
第一,句数、字数不限。古体诗每句的字数没有限制,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都可以。一般按诗句的字数分类:四字一句的称为四言古诗,简称“四言”;五字一句的称为五言古诗,简称为“五古”;七字一句的称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句子字数不整齐的古诗,称杂言古诗。纯三言,六言的古体诗并不多见。
第二,用韵比较自由。古体诗既可押平声韵,也可押仄声韵,还可以两者交替使用。可以句句押韵,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三句、四句押韵。有的古体诗从头至尾一韵到底,也有的中间换韵,有的换韵有规律,有的帽无规律可循。韵脚字有选用同一韵部字的,也有使用相邻韵部字的。
第三、不讲究平仄。古体诗在平仄上没有特殊规定。
第四,不用对仗。古体诗一般不用对仗,即使偶尔出现对仗,也不是格律的要求,而只是修辞的需要。如用对仗,也不规定位置。对仗也不避重字。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相对于古体诗而言的,近体诗在篇章、句式、字数、平仄、对仗、音律方面都有严格规定,因而又被称为格律诗。
42、近体诗在形式与句式上的类型:
从形式上看,近体诗包括律诗、绝句、长律三大类。多句式上看,近全诗包括五言、七言两大类。
所谓律诗,就是每首八句,在押韵、平仄、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定的近全诗。律诗的八行可分为四联,有专门的名称:首联、颔联、颈联、尾联。一联中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五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律诗:每首八句,每句七个字;
五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五个字;
七言绝句:每首四句,每句七个字;
简单地讲,就是说在一句之中平仄相间,在一联之中平仄相对,两联之间平仄相粘,使平声和仄声在诗句中变换使用,从而造成音律的抑扬顿挫,和谐优美。
“粘”是指两联之间,后一联出句第二字的平仄与前一联对句第二字的平仄要相一致,即平粘平,仄粘仄。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粘”,为诗家大忌。
“对”是指一联之内,出句与对句的平仄要对立,如果出句在一位置上用的是平声字,那么对句在同一位置上必须要用仄声字,即,平对仄,仄对平。如果违反了规定,则是“失对”,为诗家大忌。
所谓对仗是指在诗文之中,上句与下句的字面与音节两两相对。对伏是近体诗的体制要求。律诗的对仗一般是在颔、颈两联,也有一些律诗,首联就对仗。
工对是指对仗工稳妥帖,完全符合标准的对句。不仅句法结构、词类要相同,遇到名词还要顾及小类。工对的句意不能重复,否则就称为“合掌”,乃诗家大忌。
宽对是指要求不甚严格的对仗,只要词类相同、句法结构大致一样即可,并不要求小类一定相同。
流水对是指一联中出句与对句的句意相连,构成一个完整意思的对伏形式。
借对是指用于对仗的词语,字面能对而词义不能对,或者字的谐音能对而词义和字面不能对的对仗形式。又叫“假对”。
押韵,又叫协韵、叶韵,是指诗歌中每句或者隔名句的最后一个字应该属于同一个韵部(古人将同韵的字归入一部,称为韵部),这是诗歌的重要特征。
a、只押平声韵,并且要一韵到底,中途不得换韵。
b、押韵字的位置固定在对句的末尾,即律诗的二、四、六、八句,绝句的二、四句。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在通常情况下,五律首句不入韵,七律首句多数用韵。如果首句不入韵,这一句的尾字一般都用仄声,不用韵的第三、五、七句的尾字,都必须用仄声字。
c、必须押同一韵部的字,不能出韵。但如果是首句入韵,可以借用邻韵的字做首句的韵脚字,称为“借韵”。
词,是一种依照乐谱曲调来填词的诗歌体裁。它萌芽于隋,兴起于唐,成熟于晚唐、五代,大盛于两宋。
词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主要有:
(1)词的萌芽与兴起——隋至中唐;
(2)词的发展期——晚唐、五代;
58、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致全力于词作的文人,他创作了不少慢词,提高了词全的表现能力,扩大了词的题材领域,这是对词发展史的一大贡献。
59、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
当时被认为是词的正宗的代表人物是周邦彦。他精于音律,又善矢章,写出了很多保持传统风格,迎合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市侩各阶层人口味的音律优美的词曲。被人称之为格律派,后世誉为“词家之冠”,影响直到明、清。
60、宋室外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
宋室南渡后,最突出的词人当然是辛弃疾。他与苏轼并称“苏辛”,成为宋词谊放派的代表,可以说是宋词中成就最高的真正的集大成者。
词调,也叫词牌。所谓词调就是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的名称。在初起时,词高往往就是题目,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名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后来继作时,因为乐称与所咏的内容不一致,又另加题目或小序(当然也可以不加),词调便只有曲调与格律的意义了。
词调中的“子”字就是曲子的省称,如《采桑子》、《卜算子》等。
词调中的“令”字,就是令曲或小令;一般是字少调短的词,可能起于唐代的酒令,比如《如梦令》。
词调中的“引”字、“近”字,则属中调,一般比小令要长而比长调要短(不足100字),比如《青门引》、《好事近》等。
词调中“慢”字,是慢曲子,即慢词,大部分是长调,比如《声声慢》。
“片”,也叫“阕”。词的一段叫一“片”,片也就是“遍”的意思,是音乐已奏了一遍的意思。乐曲的休止或终结叫“阕”,所以片又叫阕。
二、2020导游证考试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复习技巧
【导读】关于导游基础知识科目,有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和地方导游基础知识,两者虽然考察的内容有所差异,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知识太过零碎,需要我们自己进行总结和记忆,这时候就可以利用知识结构图进行了,那么2020导游证考试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复习技巧是什么呢?
每一个导游心中都必须有一本地图,无论走到哪里,地图是必不可少的。《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导游基础知识》所讲解的内容广泛,也很细致,运用地图时应该把知识点归类到上面。哪里有的景点、特产、民俗、建筑等,通通归类到地图上,分地域的把某个地方涉及旅游方面的东西挪到上面。这样不仅熟悉了某个地方的交通、工农业生产、人文文化,而且最主要的是图书市场上的地图册介绍了大量额外知识,可谓一举两用。
各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往往会忽略一个很重要的细节,那就是记忆的知识点非常零散,不成体系,记得快忘得也快。要克服这样的毛病,解决的答案很简单——知识结构图的运用。
每本书都有目录,但是目录不够详细,这也是出版书籍的作者的精心安排,核心的关键词在目录的章节中体现,但是还有很多相关的知识没有列出。那么这就需要考生在复习过程中,分章节把知识罗列出来,以方便记忆。运用知识结构图的作用在这里不做过多解释,运用之后考生会发现以往记忆的东西会不知不觉的明朗。
导游是一门涉及面非常广泛的服务,当然在备考导游员资格考试过程中,要把一件简单的事看成完整的去对待。比如游客提出吃风味餐,地陪怎么办,全陪怎么办,领队怎么办,这些该考虑的角度都要去考虑。吃风味餐的事看起来很小,但是在处理的过程中,改如何恰当的处理。游客提出的要求能否满足,吃风味餐的地点选择问题,来回车辆交通工具的安排问题,游客提出单独活动吃风味餐还是少数游客提出来的去吃,导游应该做的实现提醒事项是什么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综合考虑进去,一件简单的事就可以把许多知识点串联起来,而不是单一解决某个问题而已。
导游教材内知识杂乱,很难一下记得住,考生往往是看后面忘记前面,有些考生想一次性记下全部的知识点,这很难做到,帮助记忆书本知识一要做到把书多看几遍,大致可分为粗看、细看、概览几步骤,同时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运用题海战术,多做题很容易帮助记忆,学习起来也不觉得乏味,例如拿到一本书之后,可以先按照书本的章节来复习,看完一章节内容之后再按照一本通上面的章节试题同步练习,检测一下自己的复习效果,再看看自己还有哪些方面的内容没有掌握到,查缺补漏。这样也容易找出教材上的考试侧重点。
以上就是2020导游证考试导游基础知识科目复习技巧,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更多导游证考试学习技巧,欢迎大家继续关注,在进行复习的时候,大家最好找一个志同道合的小伙伴,一起进步哦!
三、2020年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多选练习题及答案
【导读】时间过得真快,专业马上就要到2020年导游证考试的时间了,很多考生都已经在做考试准备了,对于二次备考的考生,可以通过以下的习题练习,确定自己的复习方向,对于初次备考的考生,一定要在学习完一个知识点以后,认真进行对应知识点的练习,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2020年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多选练习题及答案,下面就一起来进行做一下导游证多选题。
8.宏鹏教育河南省人口资源特点有()
B.是全国散居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份
C.以户籍人口统计,河南省城市人口多雨农村人口
E.省会郑州是河南人口最多的城市
9.河南省入选2006年第一批“中华老字号”名单的店铺有()
10.汴绣是我国著名绣种之一,其工艺品种主要有()
11.下列关于我国著名古桥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卢沟桥桥身两侧望柱的柱头上均雕刻伏卧石狮,大小501个
B.风雨桥是木石结构的廊桥,是苗族文化在建筑艺术上的结晶
C.洛阳桥是我国古代梁氏石桥,北宋由郡守蔡襄主持建造
D.湘子桥距今有800余年历史,是我国第一座启闭式桥梁
E.赵州桥建于隋开皇年间,由著名工匠李春设计建造
12.下列属于岩溶地貌风景区的是()
13.徽墨具有色泽黑润、防蛀防虫、经久不褪的特点,制作徽墨的主要原料是()
14.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缮增筑,成为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
15.商务旅游者向来被航空公司和高档饭店看重,原因是他们()
参考答案:1.ADE 2.ACD 3.ADE 4.CDE 5.ABCD 6.ABCD 7.ABCD
以上就是2020年导游资格证基础知识多选练习题及答案的相关内容,希望2020年考试的考生可以有效利用起来,如果你想要考中高级导游证,那么对于中高级导游证考试条件及科目一定要了解清楚,做好充分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