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忠贞不渝意大利电视剧女主角是谁
苏菲玛索。根据查询意大利影视网《忠贞不渝》官网简介公开信息得知,忠贞不渝意大利电视剧女主角是苏菲玛索。《忠贞》是由安德烈祖拉斯基编导,苏菲玛索、帕斯卡格里高利、吉约姆卡内主演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一个徘徊在爱情与对婚姻的忠贞的女摄影师克莱丽(苏菲玛索饰),纠结而痛苦的心境。该片于2000年4月5日在法国上映。
二、安娜卡列林娜是谁写的
1、列夫托尔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Толстой)(1828~1910)俄国作家。主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也创作了大量童话。托尔斯泰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他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2、中期(1863~1880)这是托尔斯泰才华得到充分发展、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时期,也是思想上发生激烈矛盾、紧张探索、酝酿转变的时期。托尔斯泰从1856年开始想写关于十二月党人的小说,在1860至1861年间写了开头3章(1884年发表;1877至1879年曾再用这个题材写了一些片断,但与原来的构思毫无联系)。他的注意力渐渐转移到关于1812年卫国战争的《战争与和平》(1866~1869)。这不是遁入历史,而是试图从历史上给贵族阶级寻找存在的价值,用以解答当时解放运动应由哪个阶级领导的问题。但由于长期的亲身体验和同人民的接近,他深深感到人民在民族历史上的作用,从而使小说成为一部波澜壮阔的人民战争的史诗。
3、小说展示了一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从1805年到十二月党人起义的前夜。出现于前景的是两种类型的贵族。一类接近宫廷,谈吐优雅,雍容华贵,但道德败坏,利欲薰心,醉生梦死,崇拜法国文化,漠视祖国命运。另一类是理想化的宗法制的领地贵族,主要是罗斯托夫和包尔康斯基两家,忠厚慷慨,感情强烈,富于爱国主义精神。属于这类贵族的还有彼埃尔·别祖霍夫,他和安德烈·包尔康斯基是中心人物。他们两人都不断进行思想探索,饱尝生活中的甘苦,都在卫国战争中了解到人生的真谛,并在精神上得到新生。最后安德烈因负伤死去,彼埃尔将成为十二月党人。
4、小说所热情歌颂的真正爱国英雄是人民,是许多平民出身的士兵和军官,他们朴实英勇,藐视死亡,和贵族军官的哗众取宠适成对照。小说还把库图佐夫写成人民智慧的体现者。他于单纯、平凡中见伟大,和作家心目中代表资本主义西欧的傲慢自负而实际渺小的拿破仑不同,他了解人民的情绪,听任事物的客观发展,因此高于拿破仑并取得对后者的胜利。
5、在托尔斯泰看来,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和人民的合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但在小说中,这种结合是在面临民族矛盾时实现的,因此有其合理的地方。同时,他虽然也写到彼埃尔和安德烈所实行的农业改革,却并不隐讳农民对地主的不满心理。
6、小说中也反映了作者的一些很典型的偏见。例如婚后的娜塔莎表现了宗法制家庭的贤妻良母理想;库图佐夫形象表现了反对理性、崇奉无意识活动和自发的生活原则。特别是卡拉塔耶夫形象,美化了宗法制下的落后的农民,宣扬逆来顺受和不抗恶的思想。
7、《战争与和平》写成后,面对俄国资本主义的急剧发展和宗法制农村旧秩序的分崩离析,托尔斯泰企图从彼得一世时代寻找当代社会变化的原因。他承认彼得做了伟大而必要的事,但又责备他把欧洲文明移植到俄国。从1870到1873年他研究了彼得时代的大堆史料。但这项工作为《启蒙读本》所打断。后来只写成关于彼得的小说的开头部分,便转向现代生活题材的《安娜·卡列宁娜》的创作。
8、《启蒙读本》(1871~1872)涉及的国民教育问题,在当时也是迫切问题。托尔斯泰自称这本书的宗旨在于教育俄国“整整两代的孩子”——“不管沙皇的孩子还是农民的孩子”。这部书共包括373篇作品,有关于自然科学的,但大部分是文学方面的,思想倾向保守。而且由于托尔斯泰不同意科学的启蒙作用,《启蒙读本》反对新教育学的基本方法和原则,因此遭到进步教育学家的反对。他曾为此撰文辩解,并公开辩论。但《启蒙读本》确有可取之处:它摆脱了新教育学的机械方法;其中很多经过改编的民间故事都富于艺术性,语言简洁、明确、生动。特别是1875年经过他修改的《新启蒙读本》,很受欢迎,在作者生前就印行了30多版。
重庆导游苏菲渝是谁啊(重庆导游哪个比较正规)" title="重庆导游苏菲渝是谁啊(重庆导游哪个比较正规)" >
9、《安娜·卡列尼娜》的构思始于1870年,到1873年才开始动笔,原来只想写一个上流社会已婚妇女失足的故事。而在1877年写成的定稿中,小说的重心转移,主要是写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发展所产生的灾难性后果:贵族阶级家庭关系的瓦解和道德的败坏,贵族地主在资产阶级进逼下趋于没落以及农村中阶级矛盾的激化。主人公安娜·卡列尼娜不能忍受丈夫的虚伪和冷漠,追求真正的爱情和幸福。但她既无力对抗上流社会的虚伪而冷酷的道德的压力,又不能完全脱离贵族社会,战胜自己身上贵族的传统观念,在极其矛盾的心境下卧轨自杀。另一主人公列文,是作家的自传性人物。他痛心地看到地主经济的没落,寻求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希望借地主和农民合作来缓和阶级矛盾,并把这种“不流血的革命”推广至全世界。这种空想破灭后,他悲观失望,怀疑人生意义,甚至要从自杀中求解脱,最后在家庭幸福和宗法制农民的信仰中得到精神的归宿。这部作品已没有《战争与和平》中和谐明朗的色彩和历史乐观主义,人物充满着矛盾、紧张和惶恐的心情,全书闪现着恶梦、宿命的预感和死亡的阴影。这反映了“一切都翻了一个身,一切都刚刚安排”的社会生活的变化无常和作家世界观中悲观情绪的滋长。不过,列文的紧张探索也反映了作家在思想激变前夕精神探索的加强。
10、事实上对阅读进行规划从来被证明是徒劳的,至少于我而言,阅读就像是一场随心所欲的历险,从一本书过渡到另外一本,好比蜻蜓在露水草叶间的轻轻逗留:书中的某行文字,某个气息突然让你想到了另外一本书,于是你合起手上的书,跑去找另一本。
11、这两天突然非常想看长长的俄罗斯小说,于是重新温习了《安娜卡列宁娜》,一本我怎么也不厌倦的书,有段时间我专门挑选有安娜的场面读:一口气从安娜出场,读到最后赛马场上渥伦斯基跌下马、安娜惊呼而坦白了自己的不忠。这是我最喜欢阅读的一部分,托尔斯泰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我严肃地怀疑他有不止一次的出轨史——据说福拜楼为了写包法利夫人服毒自杀的那一段,花了几年功夫学习医理;而水浒中同样是服砒霜自杀的武大郎,口吐白沫七窍流血的俗套描写,更符合被潘金莲拿被子捂死的临床症状——这就是有没有实践经验的区别。
12、仔细读过原书的人都会发现,偷情在安娜所属的俄国上流社会圈子中是非常名正言顺的事情,人人心知肚明个个深谙此道,甚至优美的调情被视为一种无伤大雅的社交手段,好比中国古代的士大夫狎妓,入了淫词艳曲还是风流雅士的标志。安娜之前一直被圈子里的贵妇评价为“贞洁”,可见是不太闹绯闻的,但也颇识风月懂媚术,否则如何会靠一袭简洁的黑裙轻松击败了盛装出席的少女吉蒂。少女的纯洁烂漫是男性热爱追逐的,但作为个中老手如沃伦斯基恐怕更偏爱有经验的少妇。
13、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吁嗟女兮,无与士耽。有一种解释说,桑椹味道甜美,但是会醉,就像爱情。安娜的失败在于她通奸得太彻底?分居离婚,甚至有了私生子,这就比较过分了。作为当时风行的感情游戏,玩玩就行,拿捏得当还可以适度增加魅力值。丈夫和情人应该分开,这是偷情第一法则,相信爱情的人往往也输不起自己的感情。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肉体关系后,安娜想起了家庭和道德,渥伦斯基想起了责任和义务;男人享受性爱,却不喜欢责任,这类情戏实在太滥,已经没什么可以分析的——恰恰印证了,男女之间的关系,一切从肉体开始,从精神结束。重庆导游推
14、翻开下一页,一步步跟到悬崖,看她坠入深渊。托尔斯泰说了一句很牛逼的话:“我没有想到安娜会自杀。”
15、最触动我的一段,是卡列宁跟安娜第一次谈话挽留失败后的描写:
16、“迟了,已经迟了,”她微笑着低声说。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好久,她几乎感觉到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
17、一直猜测,托翁喜欢的女子应该有一双内蕴着鲜活生命力的眼睛,这双眼睛存活在安娜和喀秋莎的脸孔,是被重点描写的。喀秋莎出场时的容貌据说被托翁改写了几十次,只有那一双压抑不住生机的眼睛真实存在于托翁心中,像鹿的唇轻吻着泉水。我猜冬妮娅也有过这样的眼睛,她们都是俄罗斯土地上生活着的女人,我喜欢她和柯察金活泼泼地谈一场恋爱。而我印象中最深刻的眼睛是一张毕加索照片上的,像燃烧的炭,我怀疑是否被ps过,那么滚烫的眼神,连书页都被烫出两个黑洞洞。
18、安娜会死,冬妮娅最后也没有和柯察金在一起,电光火石间她们的眼睛碰撞出的故事,很快就被忘记了。
19、以《安娜卡列宁娜》拍的电影有苏菲玛索的版本,名字很奇异,叫做《爱比死更冷酷》。
20、这个名字让我突然很悲伤。重温《安娜卡列宁娜》,其实我只想看偷情,结果最后只看到了情,没看到了偷;女子偷情也大抵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