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成都宝光寺肖导游(成都宝光寺现任主持是谁)

admin 2024-08-13 2
成都宝光寺肖导游(成都宝光寺现任主持是谁)摘要: 本文目录成都的由来导游词范本宝光寺导游词(2)一、成都的由来1、成都,这座西南重镇,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然而,成都含义为何?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

本文目录

  1. 成都的由来
  2. 导游词范本
  3. 宝光寺导游词(2)

一、成都的由来

1、成都,这座西南重镇,一直以其历史悠久和文化积淀雄厚而知名于世。然而,成都含义为何?古今学者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说法。兹将诸家之说简述于下,以明关于此问题的学术渊源。最早对成都二字作出解释的是宋人乐史的《太平寰宇记》(卷七二)。乐史认为成都的得名是“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下,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宋人祝穆《方舆胜览》成都府路郡名条认为“盖取《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这种说法流传甚广,影响较大。今人王文才先生就赞同其说。他在《成都城坊考》中认为“史称:舜耕历山,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宋人因古语以释成都之义,亦无不可。”任乃强先生在《成都》一文中认为:“望帝杜宇新营过这座都城,所以取名‘成都’,是取成功、成就、完成的意义”。因为杜宇“认为建国功成,可垂久远,这个都城可以一成不变了,所以命名为成都。”李金彝、王家佑先生根据《山海经》有“成都载天”之山、“成侯之山”的文字记载,认为成都的“成”是古族名或国名,其字形为戊与丁的合体,戊是斧钺的形象,丁象箭或箭中靶形,“成侯就是以这个字来作为部落酋王的权力的象征。”“都”字在藏语中指两条河的交汇处。按照他们的解释,成都二字的含义就应是成侯居住的(两河交汇的)地方温少峰先生则认为成都二字“不过是用中原华夏文字对蜀语‘成都’这两个音的一种对译罢了”。然后根据读音推论“成都之成是蜀人族称,其义为高原人”,“成”字是“蒲卑”二字的对译。又根据氐羌系统的普米族“很可能是古代蜀族先民的直接后裔”,在普米语中,地名末尾的“都”音是表示“地方”、“地域”,从而推测成都之“都”字也应是这个意思。由此得出结论:“‘成都’的蜀语含义是成族人的地方,换言之,即蜀族人的地方,或蒲卑人的地方刘冠群先生对于成都得名的由来提出了一种新看法。他认为:成都二字是蜀语音译的中原文字,“成都”的古蜀语读音相当于现代汉语的“du du”,而蜀族的“蜀”字古代也读如现代汉语的“du”音,那么,蜀语“成都”二字的读音就是蜀都。“‘成’者‘毕也’‘终也’”,成都的含义“就是蜀国‘终了的都邑’,或者说‘最后的都邑’西禾先生在《蜀族的演进与成都聚落的形成》一文中,也对成都的得名作了考察。西文通过对古代西南地区民居形式和名称的分析,提出了成都古代的居住形式是一种称作“笼”的巢居,成都的“成”字就是重叠的“笼”,“都”字本意是水泽汇聚之地,古成都地势低洼,池沼密布,故称为“都”的新看法沈仲常、黄家祥先生通过对考古材料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先秦至秦汉时期四川漆器铭文演变序列:成——成亭——成市——蜀郡工官,从而推测“‘成都’一名,在周秦以前不存在的可能性极大,而且也发生过变更,它是在秦汉之际出现,并在秦以后才普遍流行起来的。”至于“成都”二字的含义,沈、黄二先生未予明确的解释,只是说《华阳国志·蜀志》中有蜀王开明迁居成都的记载,“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因此,秦汉之际人们遂将开明氏建都这个地方称之为成都了

2、孙华先生《成都得名考》一文对上引诸说一一进行了驳议,孙先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首先认定蜀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庸成氏,因此,成都的“成”字,其含义应当与蜀开明氏的旧称“崇庸”或“庸成”相同,本意为“垣墉城郭”,后来抽象作族名或国名。至于成都的“都”字,他赞同徐中舒先生的说法:“都从邑,者声。凡从者声之字多有聚义,如‘水泽所聚谓之都,亦曰潴’(见《水经·涑水注》),因此人之所聚亦曰都。”由此,成都二字的含义“就是成人聚居之地,也就是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聚居的地方。开明氏聚居于成都,是因为开明氏将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到了这里,当然成都的‘都’字也就具有了首都的含义”,“因此,成都二字的含义也可进而解释作开明氏(即崇庸氏、庸成氏)蜀国的都城。”孙先生此说和上引李金彝、王家祜、温少峰诸先生的看法相似,都是将“成”视为族名,但他认为开明氏就是崇庸氏和庸成氏,则略嫌证据不足。因为,“崇庸氏”的提法能否成立,还有可商之处;而“庸成氏”仅见于史料价值不高的宋人罗泌《路史》,所以,在先秦是否真的有崇庸氏或庸成氏两个部族,还很难说。即使退一步说,真有这两个部族,它们和开明氏是否同族,亦无确证。因此,孙说也让人难以信服既然目前诸家关于成都名义研究的各种说法都无法让人满意,那么就有必要另辟蹊径对此作深入的探讨。笔者着意于此有年,发现成都一名的起源甚为古老,它最早是作为古蜀人的“圣山”之名的。本文所论,多是推测性的,虽不足遽为定论,然年邈代远,文献不足征,舍此则几无所措手。因此,但求能发明本义,斯臆测之讥,亦所不辞成都一名,学者一般认为见于传世文献最早的是汉司马迁《史记》卷二十九《河渠书》:“蜀守冰,凿离碓,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而在出土文物中,成都一名至迟在战国晚期就已经出现了:四川青川出土的吕不韦戟的戈面上有“成都”二字铭文。出土的睡虎地秦墓竹简中亦有关于“成都”的记载:“以县次传诣成都,成都上恒书太守处。”事实上,在前此的先秦典籍《山海经》中就已经有了“成都”一名的记载。《山海经》中记载“成都”一名的共有两处,一是《海内东经》:“高山在城(成)都西。”然此段文字,毕沅《山海经新校正》认为是阑入的《水经》之文,袁珂师亦从其说,故可置而不论。另一处是《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据蒙文通先生的考证,《大荒经》的写作时代大约在西周前期,并认为“虽曾推断《大荒经》部分的写作年代大致在西周前期,但它记载的文化遗产,则当是更古更早的东西。”因此,“成都”一名的最早记载可前推于此,远较出土文物的记载为早《大荒北经》关于成都上载云天的记载,并非泛泛之词,它透露了成都在先民心目中可能是一座“天梯”的信息。因为在先民看来,最初民神可以互相交通往来,如《国语·楚语下》:“昭王问于观射父曰:《周书》所谓重、黎实使天地不通者,何也?若无然,民将能登天乎?’”袁珂师认为“昭王之问”实际上反映了民神最初是可以交通的。龚自珍《定庵续集》卷二《壬癸之际胎观第一》:“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旦上天,夕上天,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就是对此情形的概括。古人想象质朴,认为神民之间的交通往还还须有凭借物,这就是天梯。充当天梯的自然物一是高山,一是大树。以高山为天梯,见于《山海经》记载的就有昆仑、肇山、登葆山、灵山。以树为天梯,古籍可考者,惟有《山海经·海内南经》、《海内经》及《淮南子·地形训》所记之建木。其中最著名者自然是昆仑。成都上载云天,完全有资格充任天梯,王孝廉先生就认为“成都载天”是“神话中上通于天,下通于幽都之门的天柱”。所谓天柱,亦即天梯,同为天梯的成都和昆仑是否有渊源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兹作论证如下

3、让我们先看看古籍中关于昆仑的记载。《山海经·西山经》:“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郭璞注:“天帝都邑之在下者。”《海内西经》:“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虚即昆仑丘。郝懿行《山海经笺疏》引《说文·八上·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可见昆仑是天帝在下界的都邑。郭璞《山海经图赞》“昆仑丘”条云:“昆仑月精,水之灵府。惟帝下都,西老之宇。嵘然中峙,号曰天柱。”《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昆仑之山,乃地之柱,上承皇天,气吐宇内,下处后土。”《河图括地象》:“昆仑山为天柱,气上通天。”昆仑的“上承皇天”和成都的“载天”并无二致天柱昆仑最显著的特征是它的成(层)级构造。《尔雅·释丘第十》云:“丘一成为敦丘,再成为陶丘,再成锐上为融丘,三成为昆仑丘。”《释名·释丘第五》亦云:“三成曰昆仑丘。”《水经·河水注》:“三成为昆仑丘。〈昆仑说〉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为太帝之居。”昆仑的三成(级)构造,表明了它在先民心目中是最为高峻的,可以直达天庭,如《易林·比之八》所云:“登昆仑,入天门。”甚至可以藉此成为神灵,如《淮南子·地形训》云:“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乃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只不过这样的幸事,凡人却难以企及,据《山海经·海内西经》云:“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就是说只有射手英雄后羿才能登上昆仑极顶这里还要附带说明一下,为什么昆仑三成就能表示最高呢?因为在先民的认识中,三是多的意思。最初,这和先民的认知水平有关,“在非常多的原始民族中间(例如在澳大利亚、南美等地),用于数的单独名称只有一和二,间或也有三。超过这几个数时,土人们就说:‘许多,很多,太多’。”而三和多的认同对后来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就是“三”和“多”的相通。宋永培师在《上古“文”、“化”及其系统词义》中说:“古人深知‘三’与‘万’的相互关系及其内涵,所以用‘三’来概括‘万’。”并举《说苑》和《老子》的记载为证:《说苑》:发于一,成于二,备于三。《老子》:一生二,三生三,三生万物。可见三和万相通。影响所及,在古代典籍中,三非实数,往往虚指多的现象,俯拾即是。而《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四方之门,其谁从焉?”王逸注:“昆仑,山名也,在西北,天气所出。其巅曰县圃,乃上通于天也。《淮南》言昆仑之山九重,其高万二千里也。”晋王嘉《拾遗记》卷十云:“昆仑山有昆陵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三层的昆仑变成了九层的昆仑,显然是出于后人的踵事增华,已非古貌矣从上面的引述可知,昆仑作为“帝之下都”,其典型形态为“三成(级)”构造。我认为“成都”一名实际上就含括了昆仑的这两个主要特征,义即“三成之都”。《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五百里,曰成山,四方而三坛。”郭璞注:“形如人筑坛相累也,成亦重耳。”郭注中“累”亦即重也。《楚辞·招魂》:“层台累榭”,王逸注:“层累皆重也。”可见成山的“四方而三坛”和昆仑的四方而三成,殊无二致。成山实即成都,犹如昆仑或称昆山或称仑山一样。《吕氏春秋·孟春纪·重己》:“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战国策·赵策一》:“昆山之玉不出”,帛书本《战国纵横家书·苏秦献书赵王章》则作“纶(仑)山之玉不出”。此外,《淮南子·俶真训》:“钟山之玉”,高诱注:“钟山,昆仑也。”钟从重得音义,而重即成,《广雅·释诂四》:“成,重也。”《吕氏春秋·音初》:“九成之台”,高诱注:“成犹重。”故钟山即成山也。此尤可证昆仑(钟山)即成都(成山)也。由此可见成都和昆仑虽异名而同实,似二实一作为山名的成都和后来作为城市名的成都,是否有渊源关系呢?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得先从昆仑说起昆仑究竟在什么地方,一直是一个困扰学界的难题。蒙文通先生巨眼卓识,独标新义,认为昆仑就是岷山:“考《海内西经》说:‘河水出(昆仑)东北隅以行其北。’这说明昆仑当在黄河之南。又考《大荒北经》说:‘若木生昆仑西’(据《水经·若水注》引),《海内经》说:‘黑水、青水之间有木名曰若木,若水出焉。’这说明了昆仑不仅是在黄河之南,而且是在若水上源之东。若水即今雅砻江,雅砻江上源之东、黄河之南的大山——昆仑,当然就舍岷山莫属了。”他是依据《山海经》的内证来证成此说的,自然结论相当可信。此外,邓少琴先生亦谓“岷即昆仑也,古代地名人名有复音,有单音,昆仑一辞由复音变为单音,而为岷”。昆仑是岷山,也就意味着成都是岷山然而,成都或昆仑的“四方而三成”的特殊形态,不仅是岷山,就是现实世界中的任何一座山都不具备。事实上,成都或昆仑是居住在岷山的原始先民以岷山为原型,在心目中构拟出来的一座“圣山”。那么,这支以岷山为圣山崇拜的原始先民是谁呢?我认为就是起初居于岷山,后来迁徙到成都平原的蚕丛氏《古文苑》卷四扬雄《蜀都赋》章樵注引《先蜀记》云:“蚕丛氏始居岷山石室中。”段渝先生认为蚕丛氏“约在夏代前后便已辗转移徙到达成都平原”,成为早期蜀族的重要来源之一。而且,蚕丛成为了古史记载中最早的一代蜀王。《蜀王本纪》云:“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华阳国志·蜀志》亦云:“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次王曰柏濩,次王曰鱼凫。”蒙文通先生据“此三代各数百岁,”提出:“蚕丛等都是一代之名,而非一人之名。”也就是说,蚕丛氏统治古蜀国达数百年之久。很明显,成都一名就是最先由他们带入成都平原的,只不过已由祖居地的圣山名变为新居地的城市名,因此,后人径谓:“成都,古蚕丛之国。”这种“地名搬家”、“名从主人”的现象,在中国上古史中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盖因“地之有名,因居之者而有,居者他徙,其名亦徙”。成都一名一经蚕丛氏确立后,后人便沿用不改,以迄于今。至于蚕丛氏的族属,任乃强先生认为是羌族,段渝先生认为是氐族,而“氐族实际上就是从羌族中分化出来后由高地向低地发展并经营农业的族类”,所以说蚕丛氏是古羌族的一支,当无疑义。前文我们认为蚕丛氏以岷山(亦即成都或昆仑)为崇拜的圣山,实际上这并非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征诸史籍,犹可以看出羌族“圣山崇拜”的种种蛛丝马迹来。《后汉书·西羌传》:“西羌之本,出自三苗,姜姓之别也。”现代学者认为羌与姜本是一个字,男的为羌,女的为姜。“姜姓望国,不过齐许申吕”,而齐许申吕诸姜姓国都是四岳或大岳之后。《史记》卷三十二《齐太公世家》:“太公望吕尚者,东海上人。其先祖尝为四岳。”《左传·隐公十一年》:“夫许,大岳之胤也。”杜预注:“大岳,神农之后,尧四岳也。”《水经·洧水注》:“故许男国也,姜姓,四岳之后矣。”《左传·庄公二十二年》:“姜,大岳之后也。”杜预注:“姜姓之先为尧四岳。”《左传·襄公十四年》载姜戎子驹支云:“谓我诸戎是四岳之裔胄也。”杜预注:“四岳之后皆姜姓,又别为允姓。”《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甫即吕,如《书·吕刑》,《史记·周本纪》、《尚书大传》、《礼记·表记》并作《甫刑》。从上面的引述可以知道,齐许申吕等姜姓国是四岳或大岳之后,换言之,即视岳神为自己的先祖,反映了姜姓诸国有“圣山(岳)崇拜”的信仰。在《山海经》中,亦有氐羌为山岳之后的记载。《海内经》云:“伯夷父生西岳,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氐羌乞姓。”顾颉刚先生认为“乞”疑是“允”之讹文,和上引杜注“又别为允姓”相符。蚕丛氏是氐羌族,可见他们和姜姓诸国一样,自古即实行“圣山(岳)崇拜”。不仅如此,我们在今天仍然可以看到羌族“圣山崇拜”的孑遗,即“白石崇拜”。“羌族崇拜的众多神灵几乎皆无偶像,而统统以白石为象征,供于屋顶塔子上,屋角神龛上,火塘里,田地中,山头上,神林里”。所谓“白石崇拜”,实际上就是“圣山崇拜”的一种卑化形式而已通过上面的考述,我们大致可以论定成都最先是圣山名,后来由羌族的一支蚕丛氏带入成都平原这个新居地,而转化为城市名。无独有偶,“蜀”这个地名(或国名)最先亦是圣山名,后来成为以成都平原为中心的古方国的国名,兹论证如下“蜀”最初见于商代的甲骨文。对于“蜀”的含义,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据《说文·十三上·虫部》:“蜀,葵中蚕也。从虫,上目象蜀头形,中象其身蜎蜎。《诗》曰:蜎蜎者蜀。”段注:“葵,《尔雅》释文引作桑。”认为蜀就是蚕,甚至与蜀王蚕丛联系起来,以为蜀国的得名就是由于最初养蚕的缘故;或谓是野蚕。一种据《韩非子·说林下》:“鳣似蛇,蚕似蠋。人见蛇则惊骇,见蠋则毛起。”《淮南子·说林训》:“今鳝之与蛇,蚕之与蠋,状相类而爱憎异。”高诱注:“人爱鳝与蚕,畏蛇与蠋。”认为蜀、蚕非一,而蜀是一种毒虫,是商代的统治者对蜀人的一种贱称,并说这与历代王朝在少数民族的族称用字上,都加一“犭”或“虫”偏旁,是一致的。前一种意见,以后说攻之,其不能成立,自不待言。然而后一种说法细究起来亦难成立。诚然,华夏中央王朝对四夷少数民族以犬、虫视之的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然而在殷商一代,我们并没有见到这方面的直接证据。从甲骨文看,商代用作方国名和地名者,无一贱称之例,似乎蜀不当例外。就拿大家习知的四夷来说,蛮、狄是贱称,并无疑义,然二字皆不见于甲骨文。夷、戎见于甲骨文,然夷在甲文中亦作“人”或“仁”,其非贱称,当无疑义;戎在甲文中作戈、盾之形,其非贱称,亦无疑义。蜀在西周亦曾被视为四极之一,《班簋》:“乍(作)四方亟(极),秉緐(繁)蜀巢。”其中三极的秉緐巢亦非贱称,蜀恐亦不当例外。我认为对四夷的少数民族以贱名称之当始于周代,因为周代的中央王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已远非殷商王朝与众方国之间的松散的联盟关系可比,于是华夏自我中心主义思想也相应地膨胀起来,“严夷夏之防”,以贱名称呼四夷的少数民族的现象才开始出现。蜀早见于商代甲骨文,且字不从虫,从虫之蜀始见于西周时期的周原甲文,所以说蜀起初并非贱称那么蜀的本义是什么呢?蜀即蜀山,亦即岷山。《广雅·释山》:“蜀山谓之山。”王念孙《疏证》云:“,《说文》作,字或作岷,又作汶。……蜀读为犭蜀,字或作渎,《史记·封禅书》云:渎山,蜀之汶山也。《水经·江水注》云:岷山即渎山也。”蜀古音独,故渎山亦即蜀山也。前文我们已经论证了岷山即羌族人崇拜的圣山,是沟通天地的天梯,自然是独一无二之山了。岷山又被称为蜀山,就是指其“独一无二”而言。《方言》卷十二:“一,蜀也。”郭璞注:“蜀犹独耳。”《广雅·释诂》:“蜀,弌也。”“弌”即古文“一”。《尔雅·释山》:“狷者蜀。”皆可证蜀即独一之义,此即为蜀之本义。岷山作为圣山,被称为蜀(即独,亦即一)山,犹如商周的天子常自称为“一人”或“余一人”一样,都是至尊无上的意思,换言之,就是人之至尊称“一人”,山之至尊称“蜀(一)山”。同时这也反证了我们前面推论岷山为圣山的不诬我们认为,史籍上所谓的“蜀山氏”就是以蜀山为“圣山崇拜”的部族。任乃强先生认为蜀山氏本是羌人,后来才进入成都平原。而治蜀史者几无例外,皆谓蜀山氏是古蜀族的最早来源之一,蜀的这个名称显然是他们最先带入的。蜀之一名,经历了圣山名(即蜀山)到地名(即方国名)或族名的演变过程,这和成都由圣山名(即岷山)到地名(即城市名)的演变过程若合符契明白了蜀山氏和蚕丛氏都有“圣山崇拜”的风习信仰后,我们可以对一些古蜀史上的文化现象重新作出合理的解释《蜀王本纪》云:“李冰以秦时为蜀守,谓汶山为天彭阙,号曰天彭门,云亡者悉过其中,鬼神精灵数见。”汶山即岷山。《书·禹贡》:“岷嶓既艺”,《史记·夏本纪》岷作汶,可证。亡者灵魂返归岷山,实际上就是返归故乡的圣山。因为岷山作为沟通天地的圣山,亦即连接天堂和地狱之山,既是神灵居住之所,又是灵魂归往之地,这和与之异名同实的成都与昆仑的记载是相一致的《山海经·大荒北经》云:“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后土即是冥王。岷山实即冥山,亦即黑暗之山。《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云:“民之为言固犹瞑也。”《书·吕刑》:“苗民弗用灵”,《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郑注皆云:“民,冥也。”岷从民得音义,故岷即瞑、冥义。岷或作山昏,《汉书·地理志上》:“山昏山之阳”,《正字通·山部》:“山昏,同岷。”昏亦为黑暗之义。岷山又作蒙山,《太平御览》卷一三五引《竹书纪年》:“后桀伐岷山”,《楚辞·天问》作“桀伐蒙山”,蒙亦为黑暗之义。昆仑和岷山一样,亦为黑暗之义。《晋书·孝武文李太后传》谓李太后“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又唐宋时期的笔记小说里,有许多关于昆仑奴的记载,这里的昆仑奴是专指贩卖进来的黑人,昆仑奴就是黑奴,可证昆仑即是黑义。昆仑为黑暗之山,其下方即是幽都。《博物志·地》:“昆仑山北,地转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万里。”《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土伯九约,其角觺觺些。”幽都就是地府、冥国;土伯就是后土,也就是冥王。人死归于幽都,所以《博物志·杂说上》:“老子云:万民皆付西王母。”西王母是昆仑主神,故付西王母亦即付昆仑也。从上面的论述中,我们知道岷山和昆仑不但名义相同,而且都是灵魂返归的圣山,这再一次证明了昆仑就是岷山1956年,在成都北郊羊子山,考古工作者曾经清理了一座高大的土台建筑,即著名的羊子山土台。它是一座四方形的三级土台,高出地面约10米以上。土台的年代,林向先生认为其上限当在商代晚期或商周之际。土台的社会功能,他则认为是古蜀国的祭坛。无独有偶,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坑所出土的青铜大立人雕像,其基座也是三层四方形的,而据测定,羊子山土台和三星堆祭祀坑的方向都是朝向他们的祖居地蜀山(即岷山)。事实上,无论是羊子山土台,还是青铜大立人像的基座,其四方三层的形制,都是对他们祖先圣山的模仿。他们原来是生活在岷山山区的古老部族,而以岷山为“圣山崇拜”。他们进入成都平原后,修建起和圣山形制一样的高大土台以作祭坛,显示了“圣山崇拜”对古蜀文明的影响是十分巨大的。青铜大立人站在四方三层的基座上,也就是站在圣山上,显示了他是古蜀人的始祖神。因为古蜀人来源于氐羌,而氐羌正是岳(山)神的后代,《山海经·海内经》:“西岳生先龙,先龙是始生氐羌。”可证。此外,在古蜀国留下的文化遗迹中,还有颇引人注目的“大石遗迹”。诸如天涯石、支机石、五块石等,据记载都是体形高大的巨石,而且全是千辛万苦从西部的邛崃山采运来的。究其实际,它们仍然是“圣山崇拜”的产物,是具体而微的圣山。行文至此,本来可以结束了,但我还想赘上几句,就是有学者曾证明,古代梵文称中国为Cina(中译为支那、指那或至那),影响所及,西伯莱文Sinim,希腊文Sinae,Seres,以及英文China,皆由Cina一词节节转译,而Cina(支那)实即“成都”的对音。如果“支那名称源于成都”之说为不诬的话,那么本文对成都含义的溯源性研究,其意义亦不仅限于巴蜀文化矣。

二、导游词范本

1、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导游,时常需要编写导游词,导游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讲解词。那么导游词应该怎么写才更有条理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导游词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2、大家好,我是导游小黄。名闻世界的平遥古城终于到啦!平遥古城是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古代县城,主要是保留了明清时代的古城建筑特点。古城在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真不简单啊!当我们进入古城时,就好像来到明清时代,可以领略到那个时候的经济文化、风土人情。

3、我们现在现在所处的位置是古城的南门。大家细心观察眼前的城墙吧!你们想的到吗?我们其实是处在一只大乌龟的龟首部位呢!这只龟可不是一只缩头乌龟,而是一只大神龟!这座城在平遥民间被称为“龟城”。据说是因方形的城墙形如龟状:六座城门南北各一、东西各二。南门是龟首,北门地势最低是龟尾,东西四座城门是龟的四肢。城内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条胡同构成龟甲上的八卦图!它有什么深刻的寓意呢?它希冀借龟神之力,使平遥古城坚如磐石,固若金汤,永世长存。它始建于西周年代,至今有2700多年的历史呢,还真的像龟一样长寿呢!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城,是明洪武三年(1370年)扩建后的模样。

4、让我们走进城里,穿越到明清时代,一起领略古城独特而又古老的风采!看,古城的房屋里大多是灰砖砌成的,还装饰精巧的木雕、砖雕或石雕,还配有浓重乡土气息的剪纸窗花,看上去真是古香古色,真不愧是世界文化遗产。

5、看过古街,我们接着参观平遥古城的“灵魂”――平遥文庙。这座庙历史悠久,是我国现存保持最完整的文庙。它还有“小故宫”之称,规模宏大,规制齐全。大家好好地感受下古老的文化气息吧!接着,我们一起登上魁星楼,来沾沾状元的灵气吧!看,这座楼小巧玲珑,却直指天空,有“手可摘星辰”之感,据说,当年凡中状元者都要登上魁星楼、文昌阁,经过云路坊,经过拌桥(也称状元桥),再到文庙祭拜孔子。

6、大家的肚子在唱“空城计”了吧,小黄带大家去品尝名小吃――平遥牛肉。接下去,还有更多的名胜古迹在等着你呢!

7、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8、长城最初修建于明代。以前,大多数用土和石头砌成的,平均高约米,墙基平均高有米宽,顶部有米。在墙身的内部一面,每隔不远就有一个?幻牛?有石梯通到墙顶上,守城的士兵可以由此上下的走路。墙身都用整整齐齐的条石砌成,内部填满泥土、石块,非常结实。

9、城墙的墙面宽45米左右。在靠外的一面则用砖砌成近两米的垛口。

10、城墙上每隔大约半里,有一个凸出墙外的台子,这种台子分做两种,一种叫做墙台,一种叫做敌楼。墙台是放哨用的,敌楼是攻击敌人用的。

11、烽火台是专为传递军情用的。形式是一个单独的台子,大多建在山顶上。如果发现敌人来犯,就点燃它。

12、长城的修建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毅力,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建筑技术的伟大成就。

13、我是郁郁葱葱旅行社的导游员,我姓闫,请大家叫我闫导。今天,就由我来带领大家游览皇家园林――颐和园。

14、请大家跟着我走。这就是大殿,我们绕过大殿就可以来到长廊。长廊又叫画廊,一共有237间,长达728米。每间的槛上都有一幅画,每幅画都有一个美丽的故事。

15、我们现在离开了长廊,来到了万寿山脚下,请大家往上看,在半山腰上的八角三层建筑就是佛香阁。那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建筑就是排云殿。

16、现在我们已经站在万寿山的山顶了。大家看下面的景色的一大半已经呈现在眼前,有葱郁的树丛,有朱红的宫墙和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还有画舫游船缓缓游过。

17、下山以后,如果有需要乘坐游船的游客可以到昆明湖里荡舟。不坐船的游客请跟随我到十七孔桥上欣赏昆明湖的美。最后,我们到湖中心的小岛集合。坐船的游客请不要往湖里扔垃圾,以免污染了昆明湖的美丽景致。

18、现在,我们脚下踩着的就是十七孔桥,十七孔桥有几百根柱子,每根柱子上都有一只狮子,各个惟妙惟肖,姿态不一。

19、下了桥,我们来到的是与十七孔桥相连的小岛。现在请两路游客汇合。我带领大家游览颐和园的最后一个景点。这座小岛上有葱郁的树丛,还有华丽的宫殿。在这里,大家可以自由活动半个小时。半个小时后,由我带领大家回酒店休息。

20、今天的游览活动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21、丽(Lí)水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是一个清新秀丽的世界。素有“浙南林海”、“天然珍稀动植物园”之美称。这里是瓯江、闽江等六大水系的发源地,那蜿蜒的800里瓯江静静地淌过处州大地,流下了一缕缕清纯,漾出了一片片绿韵,其秀丽壮美之景冠于浙南,人称浙江是“北有钱江,南有瓯江”。

22、主要景区:拥有缙云仙都、青田石门洞、丽水南明山、东西岩、神龙谷景区、湖山省级森林公园、庆元百山祖自然保护区等。

23、丽水最佳旅游时间是夏季。丽水地属亚热带,傍山近水,兼具海洋性及山地气候特性,且林木葱茏,因此冬暖夏凉,气候四季宜人。丽水山水名胜,多溪流瀑布,龙泉山-凤阳山、百山祖、箬寮原始林区皆为避暑胜地,盛夏山中清凉,草木繁茂;山口千丝岩、大?T、石门洞则以壮观雄奇的瀑布闻名,当然要在多雨的炎夏前往,才能在水瀑中领略凉爽。此外,丽江的畲族风情独具一格,每年农历“三月三”,到双后岗畲族文化村、江南畲族风情文化村去过节,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24、你们好!我是旅行社的导游,我们要去的地方就是秦兵马俑的出土地――西安。

25、一号坑里,有很多的兵马俑,二号坑里最多的就是战车了。它们都是秦始皇的陪葬品,由于以前皇帝们死后总是要用活人陪葬的。有一天,秦始皇手下的一个大臣说:“皇上,您用活人陪葬,天下会对您不满的,还不如让石匠用巨石雕刻一个队伍来给您陪葬,那不更威风吗?”秦始皇应允了,大批的石匠开始了漫长的雕刻时光。这一位骑在马上身披铠甲的兵马俑,还有那一位手拿长矛的步兵俑你看,这位高大壮实的将军,是不是很帅呢?看这几千个兵马俑,个个精神抖擞,真想当年秦始皇统帅的一支南征北战的大军啊!

26、好了,现在你们自由游赏一小时,要好好观赏哦!

27、莫高窟的壁画艺术是龙门、云冈石窟所没有的,是世界上任何石窟寺所无法相比的,它是莫高窟艺术的精髓。

28、外国旅游者对莫高窟的评价是:“看了敦煌莫高窟,就相当于看到了全世界的古代文明。”“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长、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画廊。”

成都宝光寺肖导游(成都宝光寺现任主持是谁)

29、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莫高窟所珍藏艺术珍品是中外交流的瑰宝。

30、莫高窟是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尤以丰富多彩的壁画著称于世。

31、莫高窟是一座绘于洞窟四壁、窟顶和佛龛内,内容博大精深,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这些画雄浑宽广、鲜艳瑰丽,体现了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特色。

32、莫高窟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这里的每一幅壁画,每一尊彩塑,都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33、敦煌莫高窟是祖国西北的一颗明珠。她坐落在甘肃省三危山和鸣沙山的怀抱中,也就是我们这个地方。

34、莫高窟的彩塑有圆塑、浮塑、影塑等几种形式。小的不足盈寸,最大的高米,是世界第四大佛。

35、莫高窟最初开凿于公元三六六年,至公元一二一七年――一三六八年基本结束,期间经过不断开凿,使莫高窟成为集各时期世界上最庞大、内容最丰富、历史最悠久的佛教艺术宝库,同时也表现出历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非凡的成就。

36、游客们,现在所在的地点是莫高窟的大门,在我们眼前有二座双塔,背后整面山体都是一层层藏洞,从远处望去就像一座高楼,一屋屋、一间间。洞里藏有许多宝藏、经卷、文书等。最多最醒目的是壁画,特别突出的是飞天壁画形象。

37、莫高窟是一座灿烂辉煌的建筑,是绘画和雕塑之宫,是中国现在石窟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多的石窟。

38、莫高窟,位于敦煌市东南部,距城约25公里,洞若观火窟开在鸣沙山东的断崖上。它是中国最大的古典艺术宝库,也是佛教艺术中心。

39、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受最重点的文物保护。

40、好了,现在我介绍到这儿,请大家漫步欣赏。不能乱扔果皮等垃圾,不能在壁画上乱涂乱画,要保护文物。

41、五彩池就如一块巨大的蓝宝石一样藏在密林之中,是九寨沟最小、最艳丽的池子。从长海下行1公里即为五彩池。这段山路海拔3000米,五彩池就深藏于公路下边的深谷中。五彩池以秀美多彩,纯洁透明闻名于天下,面积5645平方米。海拔2995米,寒冬地冻三尺,而池水依然清波荡漾,四季雨旱交替,而池水似无增减。

42、原来这池水是由位于高处的长海经地下补给,地下四季常温不冻,补给水量全年大体稳定之故。深米,池底砾石棱角,岩面纹理分明,池水蔚蓝宝绿,明澈透亮。

43、五彩池是九寨沟湖泊中的精粹,池里生长着水绵、轮藻、小蕨等水生植物群落,同时还生长芦苇、节节草、水灯芯等草本植物。这些水生群落所含叶绿素深浅不同,在富含碳酸钙质的湖水里,能呈现不同的颜色。

44、同一湖泊里,有的水域蔚蓝,有的湾汊浅绿,有的水色绛黄,有的流泉粉蓝变化无穷,煞是好看!在日头当顶,山风吹拂或以石击水时,还能溅开一圈圈金红、金黄和雪青的涟漪,分外妖艳。五彩池虽在九寨沟众海中最小巧玲珑,然而它的色彩却是最为斑斓,与九寨沟的五花海不相上下。五彩池异常清澈,透过池水,可见到池底岩面的石纹,由于池底沉淀物的色差以及池畔植物色彩的不同,原本湛蓝色的湖面变得五彩斑斓。

45、湖水色彩的起因,由于水是富含钙离子,水流缓慢,所以经过长年的沉积,水中渐渐生成不同形状的沉积。湖水对太阳光的散射、反射和吸收。太阳光或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单色光组合而成的复色光,在光谱中,由红光至紫光,波长逐渐减小。九寨沟的湖水呈现艳丽的蓝绿色,说明湖水中短波长的散射远大于长波长,这就是瑞利散射效应。

46、瑞利散射效应在九寨沟的湖水中之所以尤为突出,主要是因沟内植被郁闭度高、水循环条件较畅通以及石灰华对悬移质的固定作用,从而使水中悬浮物、有机物、浮游生物极少,湖水的洁净度和透明度极高。

47、湖水中常见的CA2+、MG2+,HCO3-等离子也有增强短波光散射的作用。同时由于湖水透明度高,湖底的灰白色钙华、黄绿色藻类对透射光的选择性吸收和反射,也增加了湖水色彩的层次和变化。另外,九寨沟的湖泊处于地形起伏很大的深切峡谷中,不同地段同一时间、同一地段不同时间,太阳光的入射角及入射量、湖水表面对光的反射状况和湖水的透明度都有很大的变化,因此也造成了湖水色彩的更加变幻多姿。

48、五彩池水底有许多石笋,石笋上有一些石粉。就像高低不同的反光镜,显出美丽的颜色。

49、下面再请大家和我一齐去游览罗汉堂。我国五百罗汉的形象是自唐以后,由五代开始兴盛,人们将散见于各经之中的名号录出,不足的就加以杜撰,凑足了五百个。北宋以后各地的寺院就多建有罗汉堂,而到了这天,在全国寺庙中保存比较完好的罗汉堂已为数不多,主要有北京碧云寺、武汉归元寺、昆明筇竹寺、成都宝光寺、重庆罗汉寺和苏州的西园寺。相比较而言,又属归元寺的罗汉堂最有特色,名气最大。

50、罗汉堂的平面布局呈田字形,内有四院,是为了使殿内的罗汉有充足的光线。另外田字恰好又是佛教中正反两个“万”字相叠加,这种布局暗示着一种善神降世的吉祥和神秘感。

51、这罗汉堂除了可供参观外,人们还喜欢用它来预测一年内的祸福,也就是武汉人说的“数罗汉”,方法是随意选中一尊罗汉,然后顺着数下去,数到和自己年龄数相等时看看那尊罗汉是什么样貌就能够推测这一年的运势了。

52、我国有句俗语说: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而在归元寺的罗汉堂就不能这么说了,因为那里的罗汉既不是木雕也不是泥塑,而是采用的一种盛行于唐代的独特工艺制成的夹伫像,又称脱纱像或干漆像,归元寺的罗汉塑像属活脱干漆,其制作过程较为复杂,首先要用粘土做成人形胎模,干后用生漆将丝绸或夏布层层粘附于其上,再用生漆将混合的膏灰、木粉调匀涂刮,塑造细部,阴干后再打磨抛光,然后在塑像的背后开一个小孔,注水化泥成浆脱出胎模并冲洗干净,晾干后再木块封口,再刷上生漆、贴上金箔,最后涂上桐油或亮漆以持续光泽。那里的罗汉造价虽然很高,但采用的工艺不仅仅省料,而且每尊不超过25公斤,体轻质坚,不透水,不怕水浸。很适应武汉地势低洼,湿度大的气候环境。1954年武汉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很多地方都变成了废墟,这些罗汉也浸泡在水里,洪水退后,罗汉却安然无恙。所以如此看来,别说是过江,就算是让它们去漂洋过海恐怕也不成问题。

53、好了各位朋友,关于归元寺呢我就给大家介绍到那里,期望我的讲解能令大家满意,不详尽的地方也请大家多多海涵。欢迎各位再次光临武汉,再来看看归元寺。

54、亲爱的旅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有全国十大名园之称的――海盐绮园。很高兴成为大家的导游!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让大家能对绮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希望大家在游玩过程中文明游玩,玩得尽兴,有所收获。

55、绮园原为“冯氏花园”,为江南典型私家园林风格。清同治九年(公元1871年),园主冯缵斋在自己住宅“冯三乐堂”后辟地修建园林,建成了现在的绮园。成为浙江园林中的一颗名珠。

56、到绮园游玩,您绝不虚此行。我们进入绮园大门,绕过三乐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怪石嶙峋、形状各异的假山,是不是有种进入了苏州园林的感觉呀!大家顺着弯弯曲曲的小石板路,就能走到山上去。请跟着我的脚步走,这里像迷宫,小朋友们要小心迷路哦!山上有石凳子,如果累了,可以坐下来休息一下哦!

57、好了,下面我们要去的景点是九曲桥,大家顺着我指的方向看,前面水面上的那座桥,就是九曲桥。它因九个弯而得名。大家跟着我走九曲桥好吗?走的时候,小朋友要小心,以免落入水中。走完九曲桥,是不是觉得水随山转,山因水活呢?

58、现在,请大家尽情去欣赏绮园的美景吧!请大家在游玩过程中不要乱扔果皮和包装袋,不要到危险的地方去。祝大家玩得愉快!拜拜。

59、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海南岛旅游。

60、道路两旁都是椰子树。第一天我们就住在了海口,然后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去了兴隆,三亚,天涯海角,许多好玩的地方。

61、海南岛就象一幅神奇的画一样。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我们坐船下海底,看到了美丽的珊瑚,海参在海底懒洋洋地蠕动着,海底有各种各样奇怪的和我没有见过的小鱼,有蓝精灵,比目鱼,枪鱼,等等。我们还下海游泳,捡贝壳。

62、海南岛位于我们祖国的最南端,是个美丽的岛屿。

63、海南岛四面环海,与祖国大陆之间隔着一道琼州海峡。在岛上望着大海,大海一望无际,辽阔无边,非常壮观。海浪一浪接一浪地推上沙滩。浪花跳着,嬉戏着,带着小沙粒,调皮地一次又一次地漫过我们的脚背,冲上我们的.小腿海风吹过,带来一阵阵海腥味。碧蓝的大海簇拥着、拱围着海南岛,成为海南岛一道亮丽的风景。

64、海南岛的沙滩也让人记忆深刻。从高处向下方俯视,宽阔的沙滩真像一片金黄色的海洋,而且好像海有多宽,沙滩就有多宽似的。赤脚踩在沙滩上,软软的、暖烘烘的,感觉舒服极了。我最爱的是用沙粒堆起一个又一个的“城堡”、“拱桥”、沙塔感觉自己就像一个伟大的建筑师。

65、海南地处热带,热带水果四季不断。什么菠萝、火龙果、杨桃、山竹真是数不胜数。在这些众多的水果中,椰子是我的最爱,椰汁清甜可口,你喝了就停不下来。

66、海南岛的珊瑚和贝壳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正是因为有了它们的点缀,沙滩才显得更生动、美丽。

67、海南岛的海鲜是很诱人的。我可是一个名符其实的“海鲜大王”,一次吃掉一只最大个的红花蟹,对我是轻而易举

68、海南岛,虽然比你美的地方还有很多,比如:北京、香港、上海等。但我不承认,你就是我心目中最美丽的地方,没有任何一个地方比得过你!

三、宝光寺导游词(2)

宝光寺在全国有三座:北京通州、黑龙江宝清县和四川成都市内。成都宝光寺在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四川保存得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

成都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根据终南山道定律师撰《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记载:隋代,蜀王杨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诜禅师遂于石上建九级浮图。是时,每有旱涝,官民于此礼拜祈雨,轧有灵应,故寺名“大石”,塔名“福感”。隋代名“大石寺”并建有寺塔名“福感塔”。宝光寺至今保存着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仿印度建筑布局来看,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的记载是可信的。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与“福感塔”均被拆毁。宣宗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未重建。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宝光寺。后来,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寺内七佛殿前廊柱下。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有天晚上,他见福感塔废址下放出祥光,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大石寺”难免劫难,“福感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便问奉旨随行的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后来封为悟达国师)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寺成后赐名“宝光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成都涉外导游

成都宝光寺的寺和塔名一直沿用至今。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亦称“宝光塔”。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徽宗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成都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舍”。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舍”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

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在““””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中一大奇迹。宝光寺现任方丈为意寂法师,俗名傅世立,重庆市开县人。

成都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他不但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每年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而且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寺庙一体,塔踞中心”早期佛寺典型布局的寺庙,也是经历““””劫难后保护最完整、收藏文物最丰富的禅宗丛林之一。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施用石柱400多根,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经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

成都宝光寺山门创于乾隆年间,除供护法神、金刚力士等寺庙共有神祗外,还供有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其子翰林院修撰、著名才子状元杨升庵父子和塑像,以纪念其助修宝光寺之功德。

成都宝光寺天王殿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道光十年(1830)重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寺庙一体,塔踞中心”的建筑格局。隋代为木塔,“木浮图九级”,名“福感塔”。塔下有一殿。唐僖宗中和年间高僧知玄奉旨重建宝塔,改名为“无垢净宝光塔”,已历千余年,其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砖塔,高约二十公尺,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对联为“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高僧太虚大师撰书。每级翘悬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清初著名高僧、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笑宗印密曾赋诗赞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才子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幸,不及胡僧渡海来”。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壮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高五丈,广五楹,面积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壮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

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宝光寺最有价值的之处是罗汉堂。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形象。他们分别被塑成第295阇夜多尊者和第360直德福尊者。因康熙出天花脸上留下麻子,塑像的脸上也记得下了5个“梅花”状麻点,真可谓“写实”。这些罗汉塑像或喜或愁,或怒或嗔,或坐或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它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器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六米,有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因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所以有种说法:宝光寺的罗汉数不清。其实,塑像的安排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罗汉,共计为五百七十七尊。宝光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从何处而来?相传唐代眉州青神县出了一位高僧罗讵那,俗名罗尧运,他说法的道场在青神中岩。后来他带了五百弟子从四川到浙江天台山。据说,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显化人间的。因此,宝光寺罗汉堂的对联说:“此处即是天台,像显阿罗五百。清道光末年,宝光寺妙胜禅师共聘请了三批塑师: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塑的罗汉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别有情趣。川西帮和川东帮风格相近,塑的罗汉头部适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萨像,而更多地体现了雕塑艺术的高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帮领头的姓周,他技艺高超,憨厚朴实,将毕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萨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无子息。可以说,罗汉堂内技艺精湛的罗汉塑像,是中国南、北两种流派的民间塑师汇聚一堂、分工合作、各显神通的产物,可谓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

成都宝光寺文物众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舍利铜鼎千佛碑陶塔;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的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龙虎瓶、均窑瓶、鹦鹉图、五马图和徐悲鸿《奔马》图等珍贵文物。各殿堂挂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陈列古代工艺品和名人字画400余件,烘托了宝光寺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冯玉祥来寺以及附近紫霞山游览。写有两首著名的“丘八诗”。其中咏紫霞山大楠树云:“高者六七丈,叶茂根本固;树头最特别,各不相连属;此株与彼株,分得清清楚”;《宝光寺》诗开头:“宝光寺,在新都,庙子大,柱子粗”,为宝光寺人文景观增添一番别趣。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