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一、宝光寺导游词(2)
宝光寺在全国有三座:北京通州、黑龙江宝清县和四川成都市内。成都宝光寺在成都市北郊十八公里处的新都区,是我国历史悠久、环境清幽的佛教寺院之一,清朝以来中国南方“四大佛教丛林”之一,也是四川保存得最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族重点寺院。
成都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根据终南山道定律师撰《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记载:隋代,蜀王杨秀在此掘地,得大石,知诜禅师遂于石上建九级浮图。是时,每有旱涝,官民于此礼拜祈雨,轧有灵应,故寺名“大石”,塔名“福感”。隋代名“大石寺”并建有寺塔名“福感塔”。宝光寺至今保存着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仿印度建筑布局来看,这座寺院最迟建于隋代,《集神漩塔寺三宝感通录》的记载是可信的。
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宝光寺与“福感塔”均被拆毁。宣宗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未重建。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攻破长安,唐僖宗李儇在五百神策军的保护下南逃入蜀。中和元年五月(881年7月)僖宗路经新都,曾“驻跸”宝光寺。后来,觉得这里环境很好,又距成都不远,便在寺后修建行宫。行宫露台的两个柱础现存于寺内七佛殿前廊柱下。唐中和三年(883)三月初八日,僖宗幸蜀已近三年。据说有天晚上,他见福感塔废址下放出祥光,唐会昌五年(845),唐武宗李炎下令拆毁天下大寺4千6百余所,小寺4万余所,“大石寺”难免劫难,“福感塔”也被摧毁。唐大中元年(847),宝光寺得以恢复,但宝光塔尚未重修唐广明元年十二月初五日(即公元881年元月8日),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便问奉旨随行的彭州九陇山的高僧知玄(后来封为悟达国师)悟达回答说:“此乃舍利放光,为祥瑞之兆,今黄巢已平,陛下可回长安了”。僖宗大喜,叫人挖掘,果然在塔宫内发现石函,函内有佛舍利十三粒,晶明莹彻,光彩照人。于是,僖宗命悟达国师重修宝塔,扩建佛寺。寺成后赐名“宝光寺”,宝塔取名为“无垢净光宝塔”。
成都宝光寺的寺和塔名一直沿用至今。但从1996年5月在寺内出土的唐代《施衣功德碑》最新资料表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这里已经叫宝光寺了。寺中的佛塔,亦称“宝光塔”。
宋代,中国佛教禅宗临济宗第十一代祖师佛果克勤(宋高宗赐号圆悟国师)开法于成都昭觉寺。徽宗大观三年(1109)又住持宝光寺,并拓展寺庙规模,请宋徽宗敕赐宝光寺名“大觉寺”。据清道光碑刻《宝光禅院创建重修端末记》称:“宋圆悟禅师修持说法,接众数千”。使此寺进入了宋代的极盛时期。
元代,寺庙一度残破。明初,石子美等人捐资培修,复名“宝光寺”。永乐十一年(1413),心空和尚在寺内建造尊胜陀罗尼咒石经幢,后来寺庙毁于火灾。明正德年间(1506—1521),宝光寺经当朝首辅大学士杨廷和与翰林院修撰、新都状元杨升庵父子二人捐修,殿宇备极宏丽。
成都宝光寺在明末清初的战乱中遭到毁损。清唐熙九年(1670),四川梁山县双桂堂破山和尚派他的弟子笑宗印密禅师来到宝光寺,新都县知县毕成英及地方缙绅的支持下,剪荆伐棘,重兴道场,被称为清代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从康熙到光绪的两百多年间,由于不断培修扩建,宝光寺一跃而起,与成都文殊院、昭觉寺、草堂寺并列为成都附近的“四大精舍”。与成都文殊院,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旻寺并列为长江流域的“四大丛林”,即所谓“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旻”。
民国年间,宝光寺一直保持了佛教禅宗大丛林的崇高地位。寺内方丈和尚无穷和贯一在国内佛教界颇有影响,而在成都“四大精舍”间,宝光寺尤以执行禅门清规而闻名。当时在挂单僧人中,流传着这样顺口溜:“要吃喝,到昭觉;要赶场,到草堂;要关猪,到文殊;要坐香,到宝光”。峨眉山僧人,一半以上都是在宝光寺受的戒,因此,宝光寺有“峨半堂”之称。
一九五六年,宝光寺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特别是在““””中,国内许多寺院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但宝光寺的殿堂、佛像、匾联、书画等文物古迹基本无毁损,成为““””中一大奇迹。宝光寺现任方丈为意寂法师,俗名傅世立,重庆市开县人。
成都宝光寺占地面积120多亩,建筑面积2万余平方米,殿宇深幽,古木葱茏,五殿十六院层层递进。他不但规模宏大,藏经丰富,僧徒众多,每年朝拜者在百万人次以上,而且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寺庙一体,塔踞中心”早期佛寺典型布局的寺庙,也是经历““””劫难后保护最完整、收藏文物最丰富的禅宗丛林之一。
宝光寺的建筑为木石结构,施用石柱400多根,主要由一塔、五殿、十六院组成,四面经墙环护,绿树萦绕。中轴线上,福字照壁、山门殿、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藏经楼、紫霞山依次而立;两旁有钟楼、鼓楼,客堂、云水堂、斋堂、戒堂、罗汉堂、禅堂,东方丈、西方丈相对称。寺中舍利塔建于唐代,迭经培修,是一座高30米的13级密檐式方形砖塔。
成都宝光寺山门创于乾隆年间,除供护法神、金刚力士等寺庙共有神祗外,还供有明代首辅大学士杨廷和其子翰林院修撰、著名才子状元杨升庵父子和塑像,以纪念其助修宝光寺之功德。
成都宝光寺天王殿建于清嘉庆四年(1799),道光十年(1830)重建。中供弥勒佛,两侧供四大天王,殿檐悬“一代禅宗”匾额。殿后因有明代永乐十一年(1413)石刻《尊胜陀罗尼咒》经幢,故此殿又名尊胜殿。
位于天王殿与七佛殿之间。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保存“寺庙一体,塔踞中心”的建筑格局。隋代为木塔,“木浮图九级”,名“福感塔”。塔下有一殿。唐僖宗中和年间高僧知玄奉旨重建宝塔,改名为“无垢净宝光塔”,已历千余年,其间屡有残破,屡有培修。现为密檐式十三级四面砖塔,高约二十公尺,每级四面各嵌佛像三座。塔底护以石,底层正面龛内塑释迦牟尼座像。对联为“寺镇牟尼青色宝,山飞舍利紫霞光”,为现代高僧太虚大师撰书。每级翘悬铜质风四个,全塔供铜、石、玉等质料雕铸造的佛像一百四十尊,舍利子十三粒。塔刹冠以金铜宝顶,映日夺目,是佛教著名圣迹之一。清初著名高僧、宝光寺中兴第一代老和尚笑宗印密曾赋诗赞曰:“宝塔凌空利似剑,几经鏖战圃周唐。清平天下无能及,留与业作栋梁”。
宽五间,深四间,单檐歇山式,殿前檐柱下有两个浮雕盘龙石础,是寺内唯一的唐僖宗时的遗物。明代才子状元杨升庵曾以此础题诗曰:“唐帝行宫有露台,础莲几度换春苔,军容再向业狩,王气遥从骆谷来。万里山川神骏老,五更风雨杜鹃哀,始知蜀道蒙驾幸,不及胡僧渡海来”。殿内三龛高五十公分的须弥座上,供世间庆大威德自在光明如来、多宝如来、宝胜如来、妙色身如来、广博身如来、离怖畏如来、阿弥陀如来等七佛立像,分别高4.4米和3.1米,神态壮严,造型宏伟,有较高艺术价值。佛龛前供1.36米汉白玉卧佛,系1991年缅甸佛教徒捐赠。此殿为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真印和尚募建。
高五丈,广五楹,面积七百平方米,清笑宗印密初建,乾隆年间恢章和尚改建,道光年间妙胜和尚重建。全殿用四十二根石柱支撑,雄伟壮严。殿中供奉释迦牟尼佛。
全寺最大的一座殿堂,高17米、宽40米、深18米,全是石柱支撑,为该寺杰出建筑之一,清道光年间妙胜和尚修建。上为藏经楼,贮有敦煌藏经四十三册,房山石经二十二册,北藏经和频伽藏经各一部,共七百二十八函,七千二百八十卷。殿中供千手观世音菩萨像。四壁有诸天画像,画工精细,充分体现了清代艺术风格。藏经楼楼下为说法堂,乃历代方丈说法处。
位于寺院东侧自南向北的极乐堂后面,堂高10米,宽九楹,清同治年间真印和尚建。堂中有石舍利塔一座,高约5.5米,直径2米,由三块巨石镂空雕成,呈六方宫殿式。塔内精细地雕刻有以释迦牟尼佛的故事为中心的各式各样人物、花卉和飞禽走兽,六根石上盘以飞龙,造形生动。整个石塔玲珑剔透,是寺内艺术价值较高的雕刻之一,相传为清代三个名工历时三年刻成。历代住持皆以此作净土宗道场、宝光寺最有价值的之处是罗汉堂。罗汉堂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内塑佛、菩萨、祖师59尊,罗汉518尊,每尊高约2米,其中还有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形象。他们分别被塑成第295阇夜多尊者和第360直德福尊者。因康熙出天花脸上留下麻子,塑像的脸上也记得下了5个“梅花”状麻点,真可谓“写实”。这些罗汉塑像或喜或愁,或怒或嗔,或坐或立,神情不一,姿态各异,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它是中国现存四大罗汉堂(另三处在北京碧器寺、苏州西园寺、武汉归元寺)中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泥塑罗汉堂。
罗汉堂为抬梁式木石构架的正方形建筑,九进九楹,占地一千六百平方米。因内有四个天井,故其平面呈“田”字形。罗汉堂中央,屋面作穹窿状升起,宽阔的空间矗立着一尊高约六米,有二十八个头、五十六只手、一百九十六只眼的观音塑像。其他塑像围绕“田”字,内外四层,中以“十”字相连,使得通道回环曲折,更觉堂内气象宏深、变化莫测。因罗汉堂建筑结构奇特,塑像纵横交错,道路四通八达,宛若一座迷宫。前来数罗汉的人往往又为千奇百怪的塑像所吸引,边数边看,数来数去,结果总不一样。所以有种说法:宝光寺的罗汉数不清。其实,塑像的安排很有规律:它以进门的孔雀明王、中央的观音菩萨,里壁的三身佛为中轴线,左右对称,前后呼应,内外协调,每层每排均有定数罗汉,共计为五百七十七尊。宝光寺罗汉堂的五百罗汉从何处而来?相传唐代眉州青神县出了一位高僧罗讵那,俗名罗尧运,他说法的道场在青神中岩。后来他带了五百弟子从四川到浙江天台山。据说,这五百弟子就是五百罗汉显化人间的。因此,宝光寺罗汉堂的对联说:“此处即是天台,像显阿罗五百。清道光末年,宝光寺妙胜禅师共聘请了三批塑师:属于北派的陕西帮、属于南派的川西帮和川东帮。陕西帮塑的罗汉头部肥大,肌肉丰满,造型奇特,别有情趣。川西帮和川东帮风格相近,塑的罗汉头部适中,表情自然,造型不同于一般的菩萨像,而更多地体现了雕塑艺术的高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性格。川西帮领头的姓周,他技艺高超,憨厚朴实,将毕生精力都放在塑菩萨和教徒弟上,到了中年尚无子息。可以说,罗汉堂内技艺精湛的罗汉塑像,是中国南、北两种流派的民间塑师汇聚一堂、分工合作、各显神通的产物,可谓达到了当时最高水平。
成都宝光寺文物众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的舍利铜鼎千佛碑陶塔;唐开元二十九年(741)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的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龙虎瓶、均窑瓶、鹦鹉图、五马图和徐悲鸿《奔马》图等珍贵文物。各殿堂挂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陈列古代工艺品和名人字画400余件,烘托了宝光寺的历史文化氛围。一九四一年三月十九日,冯玉祥来寺以及附近紫霞山游览。写有两首著名的“丘八诗”。其中咏紫霞山大楠树云:“高者六七丈,叶茂根本固;树头最特别,各不相连属;此株与彼株,分得清清楚”;《宝光寺》诗开头:“宝光寺,在新都,庙子大,柱子粗”,为宝光寺人文景观增添一番别趣。
二、成都文殊院的由来历史,有导游词最好。急需,谢谢!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有悠久的历史。相传隋朝时,隋文帝之子蜀王杨秀的宠妃,为当时的“圣尼”信相所建,故称信相寺。五代时一度改名妙圆塔院。宋代仍称信相寺。据《成都县志》记载,明朝末年,信相寺毁于兵火。建筑俱焚,唯有10尊铁铸护戒神像和两株千年古杉,历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笃禅师来到荒芜的古寺,在两杉之间结茅为寇,苦行修持,数年之间行著四方,声名远扬。传说慈笃禅师圆寂火化时,红色火光在空中凝结成文殊菩萨像,久久不散。市民群众认为慈笃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从此改信相寺为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06年),官绅军民捐资重修寺庙,嘉庆、道光年间,文殊院方丈本圆法师又采办了82根石柱,改建、扩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现今的规模。这82根石柱今天成为院中一景。
近代时,文殊院香火兴盛。历任方丈都在这里开坛传戒,并办有佛学苑、传习所,培养僧才。抗战时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虚、能海等陆续到这里讲经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拨款修缮寺庙。成都导游讲解
文殊院是成都市内保存最为完整的佛教寺庙。共有房屋200余间,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现在是四川省佛教协会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见古色厚朴的围墙盘绕在古刹四周,正门上嵌着“文殊院”三个大字,与围墙上“南无阿弥陀佛”、“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相映衬,使文殊院显得十分庄严、肃穆。寺内中轴线上依次分布着天王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等五重殿宇,两庑配以钟鼓楼、禅堂、观堂、客堂、斋堂、戒堂、念佛堂及各职事寮房,形成闭锁式的四合结构。五重大殿连同前后照壁,分布在长200米的中轴线上,各殿堂楼阁古朴宏敞,飞檐翘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筑。殿堂之间,主次分明,错落有致,疏密得体,大小相同,院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环境极是清静幽雅。又前临文殊院街,后畔万福桥侧,素有“寺殿接通衢,禅房远尘嚣”之说。
文殊院文物荟萃,宝物众多。就拿供奉的佛像来说,寺内供奉大小300余尊佛像,有钢铁铸造,有脱纱、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丰富。从年代而论,有出土的梁代石刻,有唐宋年间铁铸戒神,更有清代青铜铸像,还有缅甸玉佛,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和艺术价值,为我们研究古代雕塑、铸造等工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护法韦驮像,1829年本圆法师主持塑造,整个塑像均以青铜翻砂而成,韦驮威武而立,相貌端庄,盔、铠、靴、杵的链锁,浮雕花饰,都雕琢剔透,工艺精湛,是一尊难得的艺术珍品。还有一尊观音大士像,也为1829年用青铜铸造。观音慈祥平和地坐骑在水兽身上,形象生动,缨络衣纹、细致流畅。所骑水兽,似狮非狮,似犬非犬,造型独特,温顺可爱。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较高的雕铸水平。
另有一尊缅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鳞1922年一路募化,历尽艰苦,步行到缅甸请回的,也十分珍贵。
在藏经楼,收藏了各种佛经上万册,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赐的《药师》、《金刚经》等,十分珍贵。寺内还珍藏明清以来书画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02年御赐文殊院的“空林”墨迹,以及康熙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海月》条幅,文曰:“从皆趋世,出世者谁。人皆遗世,世谁为之。爰有大士,处此两间。非浊非清非律非禅。惟是海月都师之式庶,复见之众缚自脱。我梦西湖天宫化城,见两天竺,宛如生平,云披月满。遗像在此,谁其赞之,惟东坡子。”果亲王墨迹是清朝雍正年间,果亲王赠给文殊院的墨宝。条幅上写着“日面月面,胡来汉现。有时放行,有时把断。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会,遇贵即贱。不作一片会,麦里有面。”另有一副于佑任所书“圄满法界月,清凉功德池”的对联.此外,还有印度贝叶经、唐代高僧玄奘顶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千佛袈裟、发绣观音、挑纱文殊和舌血含宝等佛教文物。印度贝叶经是1887年寺僧明宽法师从印度请回的一部佛经,十分珍贵。千佛袈裟为明代祟祯皇帝的妃子所绣,绣工细美,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仍保存完好。发绣观音是清朝嘉庆、道光年间,陕、甘总督杨遇春之女用自己的头发绣成的一幅水月观音像,衣纹、毛林全用经文组成。是一件难得的艺术品。挑纱文殊为清代女信徒吴贞女用挑纱的方法制成,远看烟水茫茫,很象是绘画,十分精美.
金刚经宝塔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杨光坼用绳头小楷抄写《金刚经》,全部经文组成一座宝塔,远看是图,近看是经。舌血含宝是指清朝时有三位和尚用舌血书写的《华严经》、《楞严经》和《法华经》等经书。
藏经楼还珍藏着宋代墨龙、明清时期破山、丈雪的书法、碧眼、竹禅的绘画以及书法家何绍基、郑板桥、张大干、丰子恺等人的书画作品。
文殊院以它优美的园林、庄严的殿堂、众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来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闻名退还,中外来宾争相品尝,高朋满座,胜友如云。
三、成都文殊寺导游
1、成都文殊寺是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特色景点。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浓郁的佛教精神。每个人都带着虔诚的心灵来这里祈祷和平和学习。寺庙环境安静,适合参观。下面为您提供详细的一日游攻略。
2、我不记得什么时候开始的。每次出差,有时间有机会都会去当地的寺庙看看。我不刻意祈求神灵的保佑。有时候随意逛逛,有时候表达对佛的敬仰,内心也能平静一些。总有些莫名其妙的感觉,人生似乎与佛有缘,在冥冥之中,似乎有某种智慧。
3、这是大雄宝殿的背面,有三块匾额:法正楼的甘露香,高挂在艳阳下。
4、陈宝楼,藏经和重要文物存放的地方,文淑书院东面有一个花园。
5、从昭觉寺打车去文殊院。司机说这段时间昭觉寺交通非常拥挤。请带你去最近的地铁站。坐地铁到文殊坊站最方便。成都的地铁刚开通,还没体验过。我觉得体验一下挺好的,欣然同意。司机带我去了成都地铁1号线的始发站圣贤湖站,看起来更像是厂房。过了三站,我们来到了文殊坊站。
6、文殊坊,文殊坊,仅一字之差,却有着不同的含义。文殊坊属于文殊坊的一部分,文殊坊周围的建筑都是青瓦红墙雕花木窗。现已打造成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的旅游街区。文淑书院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元宝塔书院,宋代改名为“心香寺”。它被战争灾难摧毁了。传说在清朝的时候,有人晚上看到红灯,政府派人去探望。红光中有一尊文殊菩萨像,便于康熙年间集资重修寺庙。它被称为文殊院,康熙皇帝的皇家钢笔“孔琳”仍然挂在大雄宝殿。得益于交通便利,这座城市中心的净土也在第15天。香客看起来比昭觉寺更明显,所有建筑都比昭觉寺精致。每个人都在虔诚地为自己的家人祈祷。
7、与所有寺庙一样,国王庙、三大宗师庙、大雄宝殿、法教殿、藏经楼格局庄严肃穆,古朴宽敞,两侧有相关的功能用房,形成一个封闭的四合院。文学院还有一件宝贝,是唐朝玄奘大师的顶骨。据说解放前,在南京找到了三件,一件保存在南京,一件送到了西安安。因为成都是唐僧受戒的地方,这里也保留了一件,但不对游客开放。
8、大雄宝殿铁栅栏上有个“福”字,被人摸成了金子。因为人们深信,在佛门前鞠躬,一定会得到佛的保佑。但是看不见摸不着。真可惜。所以干脆在门上贴个祝福,既看得见又摸得着,两全其美。只见一位老教师把帽子挂在篱笆上,露出他那极其光亮的脑袋,用双手摸着“福”字,再用手摸着自己的头。动作一气呵成,大概三十下就从容离开,引得后来的人纷纷效仿。相传文淑书院大雄宝殿前的麒麟有治病保健的神力。游客们喜欢摸摸这里的麒麟,然后摸摸自己,希望能祛病强身,而这只麒麟被摸得油光锃亮,忍不住要摸摸。
9、一个大厅接一个大厅,参观者不得从正厅中间穿过,所有人都从两边的回廊走过。在这个沧桑而庄严的文淑庭院里,每一个回廊似乎都透露着一个高僧的纯洁和庄严。回廊上挂着许多手写的警世之言,上面写着:“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笑一笑
10、这座塔是由十位高僧,关林大师的誓愿所建。
11、文淑院的中轴线最后是文淑阁,很多信徒在这里为雅安灾区祈福。亭共分四层,自下而上悬挂着许多匾额,分别是“孔琳讲堂”、“孔琳佛教图书馆”、“文殊亭”。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森林,当你漫步庭院时,会感受到空气中飘散着清香的味道,心情自然会清澈、平和、安宁。也许人就是这样。他们需要的是一个环境的熏陶。激情也许能满足你一时的冲动,但不会满足你一辈子的幸福。激情也许是你人生的开始,但平淡低调绝对是人生的过程。
12、从另一边走出去,看到一个铁塔,个子不高,就服装行业来说比较苗条,有韩版的印象。后来才知道,这是关林大师发愿造塔,祈求世界和平,人类幸福,祖国长治久安的时候。这位宽林法师也是当代中国十大高僧之一。从这里出来,一大群信徒在那里为雅安灾区募捐。不管投多少钱到灾区,他们都会怀着感恩的心说“阿弥陀佛”,发善心萌,拿出三张钞票,郑重投入。
13、走出文淑大院,外面的文殊坊还是比较安静的,大部分店铺还在营业。实际上已经建成了商业街区,酒吧街,小吃街。看来我们下次会在晚上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