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admin

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admin 2024-07-18 2
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摘要: 本文目录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关于陆游祠的导游词怎么说啊谁有青羊宫英语导游词啊一、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成都导游年审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

本文目录

  1. 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2. 关于陆游祠的导游词怎么说啊
  3. 谁有青羊宫英语导游词啊

一、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成都导游年审

武侯祠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肇始于公元223年修建刘备惠陵时,它是中国唯一的一座君臣合祀祠庙和最负盛名的诸葛亮、刘备及蜀汉英雄纪念地,也是全国影响最大的三国遗迹博物馆。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评选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

成都武侯祠现占地15万平方米,由三国历史遗迹区(文物区)、西区(三国文化体验区)以及锦里民俗区(锦里)三部分组成,享有“三国圣地”的美誉。

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青华路37号,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240余首。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历代都有修葺扩建。

草堂占地面积近300亩,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修葺扩建时的建筑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1955年成立杜甫纪念馆,1985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

博物馆是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年游客量达百万余人次。

永陵博物馆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907─967年)前蜀国开国皇帝王建(847─918年)的陵墓(2006年前叫做王建墓,后期改名永陵博物馆),坐落于四川省成都市城区的金牛区主干道永陵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公布)。

成都永陵是中国五代十国时期前蜀开国皇帝王建的陵墓,史称“永陵”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发现于1940年,发掘于1942年,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9年正式对外开放,1990年成立博物馆。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座地上皇陵。特级导游成都

墓内石刻精美绝伦,出土玉器、银器巧夺天工、堪称文物精品。前后蜀灿烂历史文化在承唐启宋进程中发挥着重大作用,成都永陵也成为反映中华文明盛世辉煌的重要代表遗存之一。

<a href=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title="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

望江楼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望江楼公园内,望江楼公园位于成都市东门外九眼桥锦江南岸一片茂林修竹之中,面积176.5亩,主要建筑崇丽阁、濯锦楼、浣笺亭、五云仙馆、流杯池和泉香榭等,是明清两代为纪念唐代女诗人薛涛而建起来的。

2006年05月25日,望江楼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文殊院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年——617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资重建庙宇,改称文殊院。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佛教重点寺院之一,中国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集禅林圣迹、园林古建、朝拜观光、宗教修学于一体的佛教圣地。

文殊院占地20余万余平方米,现存建筑乃典型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六重正殿依次正对山门的中轴线上,气势恢宏、巍峨壮观。

二、关于陆游祠的导游词怎么说啊

1、陆游祠是为了纪念曾两任蜀州(今崇州)通判的爱国诗人陆游而建的。它占地面积约4亩,建筑面积900多平方米,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除陆游家乡浙江绍兴外,全国仅有的纪念陆游的专祠。

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2、陆游祠的建筑为仿明清时期的四合院风格,由大门,过厅,序馆,厢房和正殿组成。这里就是陆游祠的前门,门前的两棵杏树,高耸入云,年代悠久。进入正门,跨过琴鹤桥,走过绿树如阴清幽静谧的小道就是陆游祠的过厅“梅馨千代”。陆游喜好梅花的品性高洁,而且常常以梅花自喻,曾有:“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陆游不仅诗词散文长留青史,而且他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更是为后人歌颂传唱,就像梅花一样飘香万代。

3、香如故堂是陆游祠的序馆,主要陈列了陆游的生平简介,以及陆游手迹碑和陆游玉石碑。(悬挂了四幅字画,下面提到)

4、陆游,字务观,号放翁,是越州山阴也就是今浙江绍兴人氏,是生活在距今七百多年前的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绍兴是座物化天宝人杰地灵的历史名城,是古今的许多历史名人的故乡,而绍兴也同样的培育了陆游感天动地的爱国主义精神。陆游自幼受爱国主义思想的熏陶,早年主张抗金,但参加科举考试时受秦会迫害。出仕以后,不满南宋朝廷偏安一隅,鼓吹恢复,但是壮志难酬,得不到重用,屡受打击。他的诗歌抒写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表达了报效祖国,誓靖边塞的激情也深刻的揭露了人民生活的痛苦。陆游一生的著述相当丰厚,“六十年间万首诗”,诗歌创作数量可以说是历代诗人之最,现存作品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南唐书》十八卷,《老学庵笔记》十卷等。

5、陆游18岁跟从爱国主义诗人曾几学习诗文,29岁考进士,名列前茅,但是因为遭秦桧所忌失去了第二年参加殿试的机会。《夜读兵书》是绍兴二十六年,即陆游31岁是的作品,当时陆游因参加礼部考试时喜言抗战而被秦桧罢黜,居于家乡山阴。诗人秋夜挑灯苦读兵书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可是世事难料,壮志难酬,诗人跟广大饥寒交迫的人民一样容颜憔悴。诗中表达了陆游的雄心壮志和不能报国的苦闷。

6、陆游于乾道六年(1170)即45岁时从山阴出发来到四川,先任夔州通判,以后曾官于南郑(汉中),成都,蜀州(今崇州),嘉州(今乐山市),荣县等地,直到淳熙五年即九年之后才从成都返临安。在蜀中的九年是陆游创作的辉煌时期。陆游怀着壮志凌云的豪情,怀着杀敌治国还我河山的激动心情来到国防第一线。长途的旅行跋涉和“上马击强胡,下马草军书”的军旅生活,使陆游获得更多更鲜活的诗材,使诗人的作品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但恢复国事仍然是陆游创作的核心。《九月十六日,夜梦驻军河外,遣使招降诸城,觉而有作》作于乾道九年(1173)。诗人爱做梦,写梦的诗多达99首,可是不管梦里梦外,一片赤诚的爱国热情始终不变。这首诗描写诗人梦见南宋军容强大,士兵斗志旺盛,在军事上节节胜利,收复太行山,恒山直到天山。尽管刀光剑影,杀气横塞的战斗场面只是黄梁一梦,但是至少慰藉了诗人苦涩的爱国心。《观长安城图》是淳熙元年(1174年)秋天,陆游在蜀州写的。陆游因看到一张唐代古城的地图而对历史的昌盛和现实的衰败发出了由衷的感慨。壮士暮年报国之心不减,终年遥望长安,以期能横戈马上,建功军中。军中凄凉的景况和诗人的抱负相映衬,既凄凉又悲壮。《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是陆游的重要代表作,也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优秀诗篇。这首诗作于绍熙三乃(1192)十一月,当时陆游已经67岁,退居于故乡山阴。诗歌表达了陆游年事虽高但仍关心国事的崇高精神和向往效命疆场的英雄气概。陆游至死不渝的炽热爱国之情就像香如故堂前连绵不绝的缕缕梅香,长留我们的心中。

7、香如故堂的右侧是千古风流。历来风流都有很多种解释,褒贬不一;毛主席的“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天翻地覆慨而慷的豪气万千。壮志凌云渴望横空万里的陆游,他的风流却是扣人心弦催人泪下的!千古风流主要讲述了陆游与唐琬缠绵悱恻荡气回肠的感人爱情,陈列了陆游与唐琬在沈园相会时,情感暗流,互相唱和的<<钗头凤>>,还有展示南宋文化的玉石以及铜镜等。

8、宋末大诗人刘可庄<<后山先生大全>>的<<诗话>>里记载:“放翁少时,二亲督教甚严。初婚某氏,伉俪相得。二亲恐其惰于学也,数谴妇。放翁不敢逆尊者意,与妇诀。”陆游20岁时,与舅表妹唐琬结婚,两人情投意合,婚后生活相当美满,可是因为陆游家人的反对,两人仅有两年的夫妻生活,最终红楼梦醒,劳燕分飞。陆游另取王氏,而唐琬也改嫁赵士程。十年之后陆游游沈园偶遇唐琬,唐琬以酒菜相招待,陆游惆怅之余在沈园壁上题下《钗头凤》,唐琬也和了一首。不久唐琬抑郁而终,而陆游感念不已,直到去世前一年,还梦游沈园,题诗纪念,“梦断香销四十年,沈园柳老吹不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陆游与唐琬的爱情悲剧是封建礼教造成的。由于陆游坚持不同政见,与卖国政权对抗,屡次败举落第,二亲却牵怒于儿媳,最终导致了婚变的惨剧。

9、追慕先贤是陆游祠的南庑。陆游在四川的九年,喜欢走访名胜古迹,拜谒历史名人的遗迹。一生为国为民临终示儿的陆游,在思想感情与杜甫和诸葛亮相当接近。堂内主要陈列了陆游歌咏杜甫和诸葛亮的诗画,以及宋代文房四宝。陆游的诗风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前期主要是诗从曾几受江西诗派的影响;中期陆游的诗歌深受杜甫的影响,杨万里曾评论说:“重寻子美行程旧,尽拾灵均怨句新。”在夔州时,公余之暇,陆游以读杜诗,访杜迹为事。乾道七年(1171),他为杜甫故居写了<<东屯高斋记>>,又在“浪翻孤月”之夜,登上白帝城楼,感怀少陵先生,有<<夜登白帝城楼怀少陵先生>>的诗作。在成都时,凡有杜甫遗迹处,就有他的诗。因为读杜诗有得而多次写诗,为杜甫画像题诗。因为精神专注情感激烈,竟然梦见杜甫,醒后写了<<记梦>>诗。他常常到草堂拜谒杜甫遗像,写下了著名的<<草堂拜少陵遗像>>。高度的崇敬和理解,使陆游与杜甫心灵相通,离蜀之后,陆游还时时怀念,“我思杜陵叟,处处有遗踪。锦里瞻祠柏,绵州吊海棕”。<<草堂拜少陵遗像>>,是淳熙四年(1177)在成都做的。诗歌高度赞扬了杜甫诗歌的深远影响并对杜甫的诗歌艺术做了高度的评价。<<病起书怀>>写于淳熙三年(1176)四月,当时陆游闲居成都。诗歌表达了诗人极其饱满的爱国热情,其中的“位卑未敢忘忧国”一句为后人广为传诵。

10、放翁堂是陆游祠的正殿。陆游任锦城参议时,因常与范成大等饮酒酬唱,被讥为“恃酒颓放”,索性自号“放翁”,并有诗云:“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放翁堂里有陆游雕塑,并陈列了陆游在四川的代表诗作的手迹及宋三彩等文物。陆游从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被任命为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沿江入蜀起,到孝宗淳熙五年(1178)沿长江东下离开蜀地止,共九年时间,与四川结下了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这个时期是陆游诗歌创作最辉煌的一个时期。一方面由于陆游从后方到前线,由秦地到蜀川,又从成都到长江沿岸,自然景物,山川风光,军事活动,饮宴酬唱,民生疾苦,风土人情,广泛的社会生活,开拓了陆游的胸襟,扩大了陆游的眼界,陆游的创作题材更为多样和丰富了,而且更加充满战斗的激情;但是另一方面理想破灭的苦闷,内心矛盾的痛苦,是陆游诗酒交欢,不拘礼法,被人斥为颓废,因此自号“放翁”。“此身合是诗人末?细雨骑驴入剑门”;“渭水岐山不出兵,却挟琴剑锦官城”,都表现了陆游作为战士却不得不闲散的苦闷与牢骚。但是在川陕的这九年时间,却是陆游的理想最接近现实的时期,也是渴望戎马倥偬的陆游真正作为一名战士的时期,他的诗歌创作有了质的的突破,从之前的“我昔学诗未有得,残余未免从人乞”,到了“诗家三昧忽在前”“功夫在诗外”的新境界。“万里客经三峡路,千篇诗贵十年功”,他在蜀中的九年共做诗二千四百多首,内容广博深邃,格调壮阔高亢,陆游诗歌创作的精华。陆游为了纪念这段非常重要的时期,将他的诗稿命名为《剑南诗稿》,散文集取为<<渭南文集>>。

11、放翁堂的右侧是陆游祠的后院风月轩。陆游六十四再度罢官回乡,有诗题记说:予十年间两坐斥,罪虽擢发难数,而诗为首,谓之“嘲咏风月”。既还山,遂以“风月”名小轩。这里以陆游的故居为名,主要是为了展示陆游的日常生活,陈列了宋代的瓷器,林盘,碗,碟等文物。陆游终年85岁,与同代诗人相比,可谓是高寿,这与陆游的开放豁达的胸襟有关,也与陆游的生活情趣有关。陆游不善饮,却好酒。写酒的诗歌数不胜数。<<醉歌>>作于绍熙元年(1190)的夏天,此时陆游已经闲居故乡山阴。陆游好酒,大多是为了借酒表达不得报国的愤懑,但同时也展示了他誓死不屈的坚韧精神和豪放不羁的大气。陆游出生茶乡,当过茶官,晚年又归隐茶乡,对茶一直怀有深厚的感情,“难从陆羽毁茶论,宁从陶潜止酒诗,”可见,与酒相比,陆游对茶的喜爱更甚一筹。他写了300多首与茶相关的诗词,为历代诗人之冠。陆游在川期间曾两次任蜀州通判。当时的蜀州(今崇州),景色优美不仅有东湖西竹又有三千关柳,四千琵琶。“江湖四十余年梦,岂信人间有蜀州”。蜀州的美景深深打动了陆游,他写了100多首吟咏蜀州;而蜀州的美食也令深谙美食之道的陆游流连忘返。<<薏苡>>形象的描绘了唐安(蜀州)薏米的美妙绝伦。陆游晚年闲居家乡,钻研养生之道,颇有心得,写下<<养生六法>>。从饮食,洗足,锻炼如种花草,扫地,与孩童嬉戏等生活的小事中找寻强身健体的秘密。

12、(注:陆游祠里除已交的那些诗外,其他的陈列品是宋代的一些文物如玉石,铜镜,文房四宝,宋三彩,林盘,碗碟等,导游小姐可适当了解一些宋代文化。解说词中有疑问或不详细的地方,可向贵馆的老师求证或打电话来商议。)

三、谁有青羊宫英语导游词啊

1、Green sheep house, western sichuan first Taoist temple, is located in chengdu XiNaJiao, south flowers, statesman, pool(Chinese strategists fierce temple), west hope dufu thatched cottage, east neighbour two fairy temples. It began in weeks monastic, first name"green sheep bullet". According to research, the three countries named"green sheep view". In the tang dynasty renamed"xuan medium," when in TangXiZong again change"view" for the"house". When the five dynasties renamed as"green sheep view", the song dynasty and complex called the"green sheep palace" until this day.

成都导游杜甫是谁啊(成都都有哪些名胜古迹)

2、青羊宫,川西第一道观,坐落在成都西南郊,南面百花潭、武侯祠(汉昭烈庙),西望杜甫草堂,东邻二仙庵。相传宫观始于周,初名“青羊肆”。据考证,三国之际取名“青羊观”。到了唐代改名“玄中观”,在唐僖宗时又改“观”为“宫”。五代时改称“青羊观”,宋代又复名为“青羊宫”,直至今日。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