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成都旅游A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服务中心电话(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成都旅游A 2024-05-23 4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服务中心电话(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摘要: 本文目录杜甫草堂梅园导游词杜甫草堂导游解说词100字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一、杜甫草堂梅园导游词1、杜甫草堂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四私家花园,...

本文目录

  1. 杜甫草堂梅园导游词
  2. 杜甫草堂导游解说词100字
  3. 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一、杜甫草堂梅园导游词

1、杜甫草堂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处四私家花园,也是建国后划归草堂管理的。下面是带来的,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2、欢迎大家来到这!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为了便于大家参观游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绍一下。

3、梅园,位于草堂的西北角,过诗史堂折而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梅园就在眼前了。顾名思义,梅园内的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树种,水面则养荷,从而形成浓郁的川西林园风格。

4、梅花是草堂园林中最具有特色的花木之一了,那朵朵绽放的梅花傲雪经霜,冰清玉洁,清香扑鼻。令人陶醉,引人遐思。

5、杜甫寓居成都时,他的朋友斐迪曾经从蜀州寄给他一首咏梅诗,因此而作《和斐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相答:

6、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7、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8、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9、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10、从诗中看,斐迪在蜀州东亭送客,看见梅花开放,便想起了在成都的友人杜甫,并曾打算折梅枝相赠。因此杜甫才答道:幸亏你没有将梅花折下送来,不然反倒会让我睹梅而感觉到岁暮已去,新春来临,从而引发我客居又一年,思乡不得还的伤感来。然诗的结尾又一转:虽然你没有折梅相赠,但我这边也有梅花,它们也已渐次开放,昭示著冬去春来,同样让我感觉到岁月易逝,朝夕之间,人已白头!这首咏梅诗有感而发,深沉凄楚,曲折委婉,读来实在感人,故后人誉之为“古今咏梅第一”。梅花的开放,总是给人们带来隆冬即将过去,春回大地的欣喜之情,然而,杜甫由于其一生颠沛流离,故土难回,万事蹉跎,愁肠百结,所以梅花在他的眼中就成为光阴易逝、岁月如流的象征之物了,难免要睹花放而涌乡愁了。

11、此时,你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座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的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的呼应,而月洞门则成了取景框,在它恰到好处的取裁下,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幅精美的画面,许多游人都会以此为背景,留下自己的倩影。

12、而如果你是由北大门入园的话,则可以看到迎门而立的一组大型假山造型——“剑壁奔泉”。那峥嵘的峰峦,险峻的绝壁,深幽的沟壑,奔泻如练的清泉,经过园艺师们精心的布局安排,艺术地再现出天下名关剑门的奇景,令人叫绝。

13、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的红梅,或红或粉的海棠,纤尘无染的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的衬映下,更显出无尽的妖饶与恣媚来。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候,你如果登上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与远处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的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奔来眼底,顿会使你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服务中心电话(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14、成都市民大都喜欢选择春节前来游春踏青,人们沐浴在大好春光中,陶醉于花的世界里,无不乐而忘返。而到了夏天,池中荷蕖又占尽风流,给炎暑注入了几分清凉,让人消去许多暑意。

15、夏去秋来,在梅园内还有新的去处。你可以步入听秋轩,朝新辟的待雪苑内举目而望,便能见到树树枫叶,经霜而色红似火,仿佛正笑待严冬的到来。

16、梅园,处处是画,时时为诗,秀丽而略带几分粗扩,宁静中又透出少许的热烈,确实是一处风光旖旎令人难以忘怀的园中之苑!

17、杜甫草堂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浣花南路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故居。公元七五九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入蜀,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18、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二百四十余首。其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杜甫离开成都后,草堂便不存,五代前蜀时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储存,经宋、元、明、清多次修复,其中最大的两次重修,是在明弘治十三年***1500***和清嘉庆十六年***1811***,基本上奠定了杜甫草堂的规模和布局,演变成一处集纪念祠堂格局和诗人旧居风貌为一体的博物馆,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的著名文化圣地。一九六一年三月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九八五年五月成立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现存杜甫行踪遗迹中规模最大、储存最完好、最具特色和知名度的一处。

19、梅园位于草堂西北角,占地数十亩,原是一私家花园,后划归草堂管理。过诗史堂折向西,经水槛,穿月洞门,至梅园。站在月洞门外,便可见一四层砖塔耸立湖畔,一座曲桥横跨湖上,塔名“一览亭”。取杜甫《望岳》诗“一览众山小”句意。塔影倒映水面,与曲桥形成绝妙呼应,月洞门则成取景框,塔、桥、湖、花、树,浑然构成一精美画面。

20、梅园内植物以梅花为主,间植海棠、玉兰等,水面养荷,形成浓郁川西林园风格。每当冬去春来,园内灿若烟霞红梅,或红或粉海棠,纤尘无染玉兰次第开放,满苑繁花在一泓碧水衬映下,显出无尽妖饶与恣媚。在春意最浓、花事最盛时,如登一览亭凭窗俯瞰,那关不住满园春色,与远处平畴绿野,工部祠堂。草堂古寺翠竹苍楠融汇在一起,顿会心旌摇动,神采飞扬,逻思无际。

21、杜甫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今日,我怀着一颗虔诚的心参观了杜甫在成都的故居——杜甫草堂。

22、刚刚挎入朱红的大门,古色古香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两旁的仿古建筑,古朴,仿佛进入了历史的大门。两旁的鸟鸣正此起彼伏地想起,如影如随,又见一丛丛竹枝倚靠在那里,发出沙沙之声,从林中飞过几只成双成对的蝴蝶,不禁让我想起了杜甫的诗句“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满溪,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蹀时时舞,自在娇茑恰恰啼。”

23、接着跟着讲解员进入了诗史堂,铜色的杜甫像,恢巨集古朴,工部祠堂内供奉有杜甫的泥塑像,栩栩如生,让后人无不感受到了杜甫的博大,爱国使人顿生敬慕之情。草堂内小桥流水梅园竹林交错其中。与外面热闹、繁华的城市相比,这里的幽静,就如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一般。

24、进入杜甫故居,故居内陈设极其筒陋,只有简单的家俱,当然这都是经过历代修筑,改造而成的。想当年,杜甫在追着满天飞舞的茅草之时,想到的并不是让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当时杜甫的生活巳是如比穷困潦倒,自已都快吃不上饭了。想到的、牵挂的、依然是别人,他虽然和我们相隔l300多年,我们就算没有穿越到那个时代,但那颗炽热之心,却是永恒不变的,站在杜甫的故居之前,我们是否觉得自己很渺小暱。

25、来到浣花溪,闻著两旁竹叶那淡淡的清香,看着浣花溪下的一流清泉,漫步在那天鹅绒般的草坪上,呼吸著凊新的空气,使我不由地联想到当年杜甫一定是在此处吟诗眺望吧!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服务中心电话(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26、跟着队伍向前走,我沉思了,杜甫草堂给我们带来的只是美景吗?不,其实更多的是心灵启示。

二、杜甫草堂导游解说词100字

成都杜甫草堂导游服务中心电话(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1、杜甫草堂(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入蜀,在成都营建茅屋而居,称"成都草堂"。

2、杜甫先后在此居住近四年,创作诗歌流传至今的有240余首。其中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现已成为不少地区学生必学课。草堂故居被视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圣地"。

3、杜甫当年来到成都时,觉得成都景色宜人,便在此定居,自己建立了杜甫草堂,由于当时贫穷,他还写了不少诗来向当地的社会名流索要一些花草树木,自己亲手栽培,他看上了浣花溪旁的一块宝地,便依溪建立了杜甫草堂。

三、哪为高人知道杜甫草堂的导游词吗十万火急啊

1、十万火急的话我这里直接贴出来吧~我是拖鞋,记得正确的话给分哈。

2、各位朋友:欢迎大家游览杜甫草堂。

3、成都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居所。公元759年冬天,杜甫为避“安史之乱”,携家由陇右(今甘肃省南部)入蜀成都导游吕文。靠亲友的帮助,在成都西郊风景如画的浣花溪畔修建茅屋居住。第二年春天,茅屋落成,称“成都草堂”。

4、在这里,诗人先后居住了将近四年,所作诗歌流传到现在的有240多首。由于成都远离战乱的中原,而草堂又地处郊野,因此诗人的生活比较安定,心绪也较为宁静,这就使他在草堂的诗歌创作大都具有田园风味,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等篇章都是如此。然而杜甫毕竟是一位有远大政治抱负的诗人,对国家前途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与忧虑,使他始终不能忘怀现实。因此忧国忧民的诗歌作品,仍然是他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写成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恨别》、《病桔》-、《枯棕》等著名诗篇都是感人至深的现实主义不朽之作。正因为杜甫在成都的诗歌创作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后世把成都杜甫草堂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

5、 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我们来到草堂的正门,就看见一条波光翻翻的河流从门前环流而过,这就是杜甫诗中多次提到的浣花溪。

7、说到“浣花溪”这个充满诗意的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动人的故事呢。相传唐时溪边住着一位姓任的姑娘,貌美而心善。一天,她正在溪畔洗衣,走来一位浑身疮疥的和尚,行人都躲得远远的,唯有这位任姑娘不避让。于是那和尚脱下沾满脓血的架裟求她浣洗,任姑娘欣然接受。哪知架裟一入水,霎时满溪泛起莲花朵朵,再看那和尚,却早已不知去向。人们十分惊异,就把这条河命名为浣花溪了。

8、其实,浣花溪的得名与任氏无关。比较可信的说法是,因为当时沿溪居住者多以造纸为业,他们取溪水来制十色彩笺,“其色如花”,溪因此而得名。浣花溪在唐代江阔水深,能行大舟,溪畔风光秀丽,杜甫的一首《绝句》作了生动的描绘:“两个黄鹏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成都西面为岷山山脉,古代空气澄净,能远眺雪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浣花溪属长江水系,由此乘船出府河可直下东吴)。正门匾额“草堂”二字,是清代康熙皇帝的第十七子、雍正皇帝的弟弟果亲王所书。“万里桥西宅,百花潭北庄”这副对联,是杜甫《怀锦水居止》诗中的句子,它点明了草堂的地理方位:“万里桥”就在现在的南门大桥,史载三国时蜀相诸葛亮送费韦出使东吴,在此设宴饯别,诸葛亮深感费韦此行路途遥远,联吴抗魏任务艰巨,故说道:“万里之行始于此。”桥因此而得名。草堂正在桥的西边;“百花潭”是浣花溪上游现名“龙爪堰”的地方,它的得名有人说是因为这里水浅滩急,翻涌起一片浪花好似百花开放;又有人说是因当时浣花溪畔花树繁茂,“二十里路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诗)花飞花谢,满潭溢香。所以,草堂正在潭的北面。而不是成都现在的百花潭公园,现在的百花潭是清人黄云鹄寻访古百花潭旧址时,听信当地人随口所言而树碑误定的。

9、步入正门,我们看到整个庭园竹树成荫,绿水萦回,一派自然天成的清幽景色,这正体现出杜甫的诗意:“浣花溪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10、“廨”是官署,古代官吏办公的地方。由于杜甫曾做过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人出于尊崇,就把这处建筑作了如此命名。

11、厅中的杜甫塑像,是中央美术学院著名雕塑家钱绍武先生的杰作。这尊铜像呈跪姿,身材精瘦,以较为抽象和夸张的艺术造型,来表现诗人饱经忧患的一生和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在此驻足凝视,似乎感到时光已经倒流回一千二百多年前,诗人正漂泊在江河之上,他跪立船头,手抚诗卷,头部微仰,双眉紧蹙,仿佛正向苍天发出“乾坤含疮痍,忧虞何时毕”的沉重慨叹。

12、杜甫,字子美,号少陵,公元712年出生于河南巩县,770年因贫病交困,死于湖南湘江的一条船上。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王朝。由于他具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政治抱负,却始终得不到重用,一生颠沛流离,饱经忧患,因此,能更深刻地认识到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矛盾和弊端,体验到下层百姓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并用诗歌把这一切反映了出来。他传世的1400多首诗,大都是这种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不朽作品。如“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等等都是具有代表性的名篇。因为杜甫有着深沉而博大的思君、忧国、爱民的情怀,还因为他的诗歌代表着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所以后世把他尊为“诗圣”。叶剑英元帅曾撰书对联评价说杜甫写诗,笔锋直指社会弊端与逆臣贼子,他的爱国忧民情怀与日月同辉而长存天地间。这正是对杜甫的思想及其诗歌创作的极高评价。

13、大廨东西两壁还悬挂有一副清代学者顾复初的名联。上联“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意思是:我(作者)与你(杜甫)生活在不同的朝代,试问这人杰地灵的神州河山,古往今来,在众多诗人墨客中,能有几个像你我这样才华横溢、立志报国?但却不能为世所重,只能如蜷龙卧虎,不得伸展凌云壮志!下联“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是说:您杜少陵先生和我一样,也是流寓作客在蜀中,但您却留下了这座伴随着明月清风而流芳千古的草堂,与天地共存。言外之意是同为流寓,我的命运更为不幸,什么也没留给后人,身后只能是形销而迹灭了。可是作者却没有想到,正是因为撰写了这副对联,所以他的名字竟得与草堂共存。这副对联写得非常含蓄婉致而耐人寻味。1958年毛泽东同志游览草堂时在这里仔细观赏,久久沉思。郭沫若称赞它是“句丽词清,格高调永”。您能品出它的独特韵味来吗?”大廨内还可以看到杜甫草堂全景图。杜甫于公元765年春天离开成都,顺长江向东飘泊。诗人离去不久,草堂便毁损颓败。

14、五代时,诗人韦庄在成都做前蜀政权的宰相,他寻找到“柱砥犹存”的草堂遗址,便“重结茅屋”来表达对杜甫的怀念之情。北宋元丰年间(11世纪),成都知府吕大防再次重修,并把杜甫像画在墙壁上,使草堂具有了纪念祠堂的性质。以后历代,草堂多次重修,其中最大的两次,是在明代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和清代嘉庆十六年(公元1811年),基本上奠定了今日草堂的规模和布局。经过一千多年的演变,杜甫当年“诛茅初一亩”的草堂故居,已成为今天供人们瞻仰、凭吊“诗圣”的纪念性建筑群,面积也扩展到240多亩(包括建国后扩建的梅苑与原草堂寺)。由于它既是诗人的故居旧址,又具有纪念祠堂的性质,因此整个园林与建筑便有机地融汇了这两者的特点: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不作雕梁画栋的处理,也不很高大,而是接近于民居;建筑格局则以一条中轴线贯穿始终,主体建筑从正门、大廨、诗史堂、柴门到工部祠都在这条线上,两旁以对称的附属建筑相配,其间又有溪流索回,小桥相连,竹树掩映,显得既庄重肃穆,又清幽雅洁;漫步其中,我们不仅可以瞻仰凭吊诗圣,表达心中的敬意,还可以返璞归真,发思古之幽情。所以说,草堂是纪念性建筑与园林景观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15、诗史堂是杜甫草堂纪念性祠宇的中心建筑。因为杜甫的诗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历史,素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的说法,故被誉为“诗史”,建筑以此为名。

16、厅堂中央,安放着我国著名雕塑家刘开渠所塑的杜甫半身铜像。塑像两侧是朱德同志撰写的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这副对联道出了杜甫和他的故居草堂在人们心目中崇高而不朽的地位。

17、诗史堂内还悬挂有现代著名史学家、文学家、诗人及书法家郭沫若撰写的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此联高度概括了杜诗忧国(上联)与忧民(下联)的两个方面,内容深刻,对仗工稳,书法潇洒而富激情,历来受到人们的称道。

18、出诗史堂,我们看见一条小溪穿插在建筑群之间,上面有一座小石桥勾连交通。小桥左侧竹丛中,有“水槛”横跨溪上;过小桥,“柴门”迎面而开。“水槛”与“柴门”都是当年杜甫的草堂曾经有过的建筑,杜诗中有“新添水槛供垂钓”、“柴门不正逐江开”的描述。所谓“水槛”,就是搭在水亭上的木栏,“柴门”也不过是茅屋的篱笆门,可以说都是很简朴的,远不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现在的“水槛”与“柴门”,是后人重修草堂、扩大庭园时所造的象征性建筑,但我们仍可以睹物思人,想象出当年诗人在这里迎送客人或凭栏垂钓的情景。柴门楹柱上悬挂着明人何宇度撰写、今人陈云诰补书的一副对联:“万丈光芒、信有文章惊海内;千年艳慕、犹劳车马驻江干。”对联构思非常巧妙。上联“万丈光芒”,出自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诗句“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而“信有文章惊海内”与下联“犹劳车马驻江干”,则出自杜甫《宾至》诗中“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两句。杜甫诗的意思是:我哪有什么名篇佳作震动天下呢?既然如此也就空劳宾客乘着车马到江边来相访了!这本是诗人的自谦之语,但何宇度将两句诗各改动了一个字:把“岂”改为“信”(信,确实、果然之意),“漫”(漫,徒自、枉自之意)改为“犹”(犹,还、仍之意),整个对联的意思就变成了赞誉之辞:您先生的大作确实称得上光芒万丈,可以震动海内,因此千年之后人们仍然怀着景仰倾慕的心情,乘车骑马来到浣花溪畔,瞻仰您的草堂故址。不是吗,我们今天也加入了这个行列,不远千里万里来游草堂。可见对联作者还是很有“预见”的呢!

19、工部祠的东边有一间小小的茅亭,内立石碑一通,上刻”少陵草堂”四字,也是果亲王的手迹。

20、“少陵”本为地名,在西安市南长安县。那里原是古代杜伯国的旧地,汉宣帝死后葬在那里,其墓因此而称“杜陵”,宣帝许皇后的墓在附近,因规模小于帝陵,所以称“少陵”(“少”即“小”之意)。杜甫远祖就是“京兆杜陵人”,他自己也在这里住过较长时间,在诗中曾自称“杜陵野老”、“少陵野客”,人们也就称他为“杜少陵”了。前面已经说过,杜甫的茅屋早已毁坏。

21、公元761年秋天,一阵大风把他苦心经营的茅屋吹破,才使诗人写出千古不朽的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人表现的那种“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和“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忘我精神,千百年来一直令人感动不己!当然,也不难看出这茅屋是很不结实的。杜甫离去后,草堂破败,经后人多次重修,已成纪念祠宇,再难觅“茅屋”踪迹,而建造这座草亭,其用意就是以此引发人们对昔日那简朴自然的草堂的联想。看来这个目的是达到了,许多游览草堂的人都要在这里摄影留念,就是最好的证明。

22、游览草堂不能亲眼目睹杜甫写出不朽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那座名扬古今的茅屋,怎么讲也是一件十分令人遗憾的事情。为了弥补这个遗憾,使大家更好地领略当年杜甫的生活环境,杜甫草堂博物馆于近年重建了一个“茅屋景区”。

23、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就是依据杜甫诗歌的描写以及明代重修草堂时的格局恢复重建的“茅屋景区”。景区内溪流环抱,绿树成荫,竹篱柴扉,芳草青青,营造出“舍南舍北皆春水”、“清江一曲抱村流”、“卜居必林泉”、“柴门古道旁”、“野老篱边江岸回”、“草深迷市井”等杜甫诗句描绘的郊野景象。推开咿呀作响的柴门,左植”四松”,右栽“五桃”,古楠接茅亭,绵竹上青霄,菜圃青青,药栏郁郁,诗人的老妻所画的棋盘仍留在石上,他的小儿女垂钓的钓丝还倚靠在篱边……,所有这一切,都使人感受到诗人生活在这里时那种浓浓的田园情趣。而依川西乡间民居风格建造的简朴茅屋,又印证了杜甫“熟知茅斋绝低小”的描写,令不觉间吟诵出杜甫的《江村》诗:“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24、参观杜甫草堂,值得一游的地方还有红墙夹道、修竹掩映的花径,碎瓷镶嵌、古雅别致的“草堂”影壁以及风景秀丽、独具魅力的梅苑。妙境入目,各自都有体会,就不用我一一介绍了。

阅读
分享